❶ 高分求 袁傳偉《難忘母親》 的原文和教案
寫文章尤其是記敘文,忌諱毫無曲折波瀾,寫得似「流水賬」一般。有了材料後,話該怎麼說,怎麼說得有吸引力,那就要運用不同的敘述方法和結構技巧了。在敘述中,運用倒敘或插敘的手法製造麯折,是一種便捷的選擇,也可以求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倒敘是記敘文敘述手法之一。恰當地運用倒敘手法,能剎那間引起讀者思想上的共鳴,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也能使文章的結構曲折多變,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是,先將故事的結局或故事中最突出、最動人的片段提到前面敘述,然後再按時間順序依次敘述故事。請看下面的例子:
「母親的生日快到了,我尋思著給她寄一件生日禮物。小時候家裡窮,母親拉扯我們姐弟三人,吃盡了苦頭,如今我們長大成人,卻一個個遠離了她。母親說,我們是她放飛的鴿子,她願意看我們飛得又高又遠。然而,母親生日時,我們卻也不能在她身邊。我決心為母親買一件稱心的禮物。
在衣物櫃台,一團火紅映入眼簾,掛在衣架上,如一團漂亮的火焰。
記憶之門忽然被打開了——那是一件漂亮的紅毛衣,
那個冬天格外的冷,寒風刮在臉上刀割一般生疼。我和姐姐穿著單薄的衣服從學校回來,雙手凍得麻木了。母親摟住我們,心疼極了,摸著我們的頭,母親半晌無語,隨後,她打開衣櫃,取出一個紙包,小心翼翼地打開層層包裹,裡面是一件火樣的紅毛衣。我們都知道,那是母親惟一的嫁妝,母親從未捨得穿過的。那天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燈下,那件毛衣,化作了長長的紅絨線。那一夜,煤油燈暗暗的,母親眼中卻始終閃著亮光。
幾天後,紅紅的絨線在母親粗糙的手中,化成了三件火紅的毛衣,彷彿跳躍的火焰,溫暖了那個漫長而寒冷的冬季。也就在那個冬季,因為寒冷與勞累,母親落下了病根,以後每個寒冷的日子病痛都與母親形影不離。
我買下了那件紅毛衣,連同最深沉的祝福,一並寄給遠方的母親。幾天後,父親在電話中告訴我,母親生日那天,一下子收到我們姐弟三人的三件毛衣,一樣的火紅火紅,母親流淚了。她說,真劃得來,當年拆了一件,如今換回三件……。」(《三件紅毛衣》----林鳳謙)
按照正常的寫作順序,作者應依次寫小時候家庭貧困、母親寒夜拆毛衣結毛衣、母親落下病根、「我們姐弟」長大了、母親生日我買毛衣作禮物、姐姐和弟弟也買毛衣作禮物。然而這段文字中,作者的記敘脈絡是:為母親生日購禮物、看見紅毛衣想起小時候母親拆毛衣結毛衣的往事、我買下紅毛衣作禮物、姐姐和弟弟也買了紅毛衣作禮物——將最重要的購買母親生日禮物的場面放在開頭部分。顯然,其作用是造成懸念,增強感染力,使故事情節波瀾起伏。如稍加註意。我們將這種方法稱為「倒敘」。
倒敘的另一種情況是:文章的開頭部分不涉及具體的內容,作者由眼前的某一事物引起聯想,通過一段議論或抒情性的文字,導入對往事的回憶,然後再將准備的故事按時間順序原原本本地講出來,最後,以一段議論或抒情性的文字呼應開頭,總結全文。下面的例子就是用了這種方法:
「我愛動物,但不是所有的。我愛往來翕忽細長而黑的小魚,厭惡頭頂「膿胞」,呆頭呆腦的大肚皮金魚;我愛尖牙差互的黑色大狼狗,討厭遍身長毛,細腳伶仃,只會用搔遍主人全身來討好的叭兒狗……由於對動物的苛求,自己至今未得一隻稱心的。惟值得一提的是一隻「來歷不甚明」的小龜。
一日,路上偶遇舊同窗,他正拿著一隻烏龜招搖過市,他欣喜地認出我,並告訴我這是他剛買來的。我盯著那小玩意,它探出了只蛇頭般的小腦瓜,還帶著兩顆米般大小的小眼珠,使我驚訝的是身後還有一條短而細的尾巴,我原以為烏龜是沒有尾巴的。心裡特想將它占為已有,卻又故意不看烏龜大聲說道: 「你記得嗎?你搞死過我的兔子。」他沒料到這一招,便答應將小烏龜借我玩幾日,我猛想起他不認識我家,立即把小龜拿在手中。
一到家,我就將它放在寫字台上仔細觀察。體表是一層堅硬的龜甲,背上的甲是淡黑色的,有明顯的龜紋,腹甲為乳白色,比背甲稍軟一些。如你將手迫近龜頭,它的頭會縮進去,長有蹼的前腳也跟著縮進去,那包著小腿和腦瓜的一層鬆散的黑皮會一層層地陷下去,如脫皮一般,最後卻如一團淤泥般不動了。惟一雙小眼會生氣地望著你,針孔般大小的鼻孔在均勻地呼吸,我卻異想天開地認為要是有一隻筆挺的鼻樑,它會更神氣些。我原以為烏龜能縮成一團在龜殼中,其實不然,他的前部縮進去,後部又大塊地露出來,不得已尾巴也只能高高地似天線般翹起來,兩只後腿暴露無遺。若同時兩個敵人前後夾攻,它定是吃大虧的。
在陸地上它還稍有笨拙之感,但一入一尺深的容器,它便張開四腿,如鳥兒在天空般自由,如潛水艇般穩穩地上起下沉,偶爾浮到水面吃些食物或吸幾口氣,簡直是神遊。我一天為它換幾次水,並用刷子刷龜甲,帶它去有草的地方散步,想到它常伴我身畔時,便覺得自己似乎與天地永恆,當老時,我或許會綳著臉說.「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只是孟德說話太晦氣,什麼「猶有竟時」。一天我帶著這神龜,凌晨三點看女排賽時,高興處,它卻「黃鶴一去不復返」了。
不知它是否「終為土灰」,總之,在我是「猶有竟時」了——其結果是後來我再也沒有養過動物。然而我經常想起它,它畢竟是我惟一喜歡過的動物」
(《神龜》葉 倩)
如果文章沒有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但如果沒有了除第一自然段和最後自然段外的其他部分,就無所謂文章了。由議論抒情引出對往事的回憶,然後敘述故事,當故事敘述完後,再以一段議論抒情收尾,這就是另一種「倒敘」。
還有在倒敘中套倒敘的情況,把以上兩種倒敘方法在同一篇文章中使用,使故事情節更為復雜多變。比如袁傳偉寫的《難忘母親》:
「又到清明,媽媽,我來看您。
媽媽,您離開我們已經六年了。在六個春夏秋冬里,我的無盡思念時常化作一個又一個夢。每次夢醒,臉頰都掛有長長的熱淚。您生前曾說過,要兒孫們不必過於悲傷。可是,您的音容笑貌在我的心中怎麼也抹不去,您的慈祥、善良和關愛讓我每每憶及都忍不住地嚷泣。
永遠忘不了六年前的那個初夏的夜晚,在您與病魔頑強地抗爭了半個月之後,終於不甘心地轟然倒下。那時,您已經不能說話了,只能靠昂貴的葯品維持生命,但您凝視我們的雙眼裡,流著斷線般的淚珠。我們兄妹但跪在您的病榻前緊緊地攥著您的雙手,生怕一松開您就離我們而去。您吃力地嚅動著雙唇,似有無盡的話要說,可就是說不出來。我們也清楚地知道,您是放心不下我們那最小的待業的弟弟。於是,我附在您的耳邊,泣不成聲地說:「媽媽,您放心去吧,弟弟有、有我們照應…」聽我這么一說,您頓時面露微笑悄然而去。那年,您才67歲。
您這一去,就是永遠。媽媽,都說過去了的就讓它永遠地過去,可您的慈愛您的教誨一如每日的陽光,永遠溫暖著我們的心。清楚地記得三年困難時期,您為了讓四歲的我不被餓死,每日從大食堂里打回兩份稀飯後,第一件事情就是用勺子從底下撈出僅有的一撮米粒,送到眼巴巴望著您的我的面前,而一樣飢餓不堪的您,總是等我吃完了,才喝點清水般的米湯。有次,您見我買在餓得不行了,便偷偷地跑到地里拔幾根胡蘿卜,豈料被人發現後把您綁起來,我嚇得跪在地上抱住他們的腳哭著哀求。您見了,說:『兒啊,不要跪著求人。』
1977年全國教育制度改革,當時,我已下鄉四年,對前途了無信心,初戀又遭到她那遠在上海的父母粗暴干涉,心灰意冷的我准備放棄第一次高考。當您知道後,風塵僕僕步行幾十里地,不由分辯地將我帶回家復習,語重心長地說,你這一輩子還長看呢,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怎能為一個女人就打不起精神?經過一個月的刻苦復習,我終於如願以償。忘不了接到通知書的那個嚴冬的傍晚,在我剛剛走近故鄉的鎮頭,老遠就看見您站在那裡。寒風吹亂了您的白發,也彷彿要吹倒身體瘦弱單薄的您。在四目相視的剎那間,您蒼白的面容露出了少有的快慰微笑。
成年後的我仍然讓您操心,特別是自己的婚事總是不顧,一方面與我的初戀有關,再就是家中貧寒。當您知道其中的緣由後,把所有的不是歸咎於自己。為此,妹妹告訴我,您人後流過幾次淚。在我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後,您擔心又有閃失,不惜借錢當見面禮。妻子知道我們困難,執意不收,急得您真的生氣了。1986年我們結婚時,考慮到家中無錢接濟,不懂事的我直到辦完事後才告訴您。這件事對您的傷害很大,後來每次同別人說起,您都無聲地流淚……不久有了女兒,由於我和妻子都要上班,只好從每月少得可憐的工資里再抽出一部分請人帶孩子。您知道後,又扔下田裡的活趕來幫忙。.正當我們為捉襟見肘的生活愁得不行時,您又倒賣了從糧店買回的全部平價大米,讓妹妹送來僅有的100元,並捎來一句話:生活再難都是暫時的。那天,我躲進衛生間,一任自己哭個痛快……
媽媽,如今我站在您的墓前,面對萋萋野草和空曠的藍天,從不唯心的我還是忍不住想問:您在另個世界好嗎?
暫時不看第一、第二以及最後那個自然段。就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而言,本身就是一篇先寫母親去世的情狀,然後再依次敘述三年困難時期、1977年、1986年以及以後的幾個場面的「倒敘」式記敘文。如果把第三、第四、第五、六自然段看成是一個完整的故事,那麼,第一、第二以及最後自然段的加入,就使全文成了一篇先抒情再敘事的「倒敘」式記敘文。總而言之,這是一篇混合型「倒敘」式的記敘文。
插敘也是記敘文敘述方法之一。在主要故事情節中插人一段相關的敘述,對主要情節起襯托和補充作用,是「插敘」最大的特徵。插敘能使文章的中心意思更加明確,同時,也能使行文有張有弛,起伏有致,避免了平鋪直敘。
插敘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作者在敘述主要情節或事件的過程中,暫時中斷敘事線索,插入另一個有關的情節事件,用以豐富故事的內容,幫助主要情節的展開,使人物形象更為豐滿。插敘結束後,再按原線索繼續敘述主要情節或事件。例如,洪梅瑛的《津津有味烹調情》:「 憶得插隊第八個年頭,老天發怒,茅屋為秋風所破。多虧了、鄉里人動了惻隱之心,喚來泥水匠木匠,頂風冒雨為我重築新巢。
鞭炮聲中上樑,要喝上樑酒,道是習俗。每每逢此吉日,屋主總要『磨刀霍霍向豬羊』。
入鄉要隨俗,我焉能有悖鄉風民情!環顧四壁,盪然一個我,何來『豬羊』犒勞眾匠呢?聽李家大嫂說過,她娘家的堂哥,上樑時沒有擺『上樑酒』,結果第二天下大雨,將新房子澆了個透,以後室內一直濕漉漉的;聽張家大媽說過,她娘家的鄰居,上樑時沒有請工匠吃『上樑酒』,結果房子沒過多久就斜了,只得推倒重來……。雖說自己素來唯物,雖說堅信泥水匠木匠們定能以誠相待。但是,藉此慰勞慰勞,卻也是人之常情。說是容易做卻難,『豬羊』『豬羊』在哪裡?真是急死人。
許是有靈,屋前綠油油一片金花菜田裡,撲楞出一隻大公雞,我不由得動了『殺機』,這不正是人間一碗菜么?莫怪主人無情,只得磨刀相向了。
想不到,這一急之法,果真有靈。香噴噴、色艷艷,大碗小碟上桌,平日里自稱吃千家飯的眾匠瞠目結舌起來,詫異這紅黃綠白是如何變出來的?要說這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紅辣椒點綴出紅燒雞塊,咖喱粉烹調出土豆,玉米雞丁宛如金玉滿堂,金花菜末炒雞絲綠似翡翠,蛋白雞片嬌若芙蓉,頭翅頸爪稱『全福』,五臟六肺謂「十錦」。又是炒,又是湯,熱熱鬧鬧也算是上樑了。
眾匠圍而殲之,齒頰留香。迅速鄉間傳開:『我們吃千家吃到上海灘,沒想到一隻雞吃得眼睛吃花。』
乍聞之,半是慚愧半是喜,區區一羽雞,救了一場戲,道是無情卻有情。大公雞,你若有靈,一定不會去枉死城告主人一狀吧!
我漸漸有所悟,烹調有烹調的奧秘,食也真能傳親達意,死規矩束縛不了活廚師。豆腐做得好,可與燕窩媲莢。」
殺雞慰勞為自己重蓋茅屋的工匠,是作者敘述的主要事件。具體敘事脈絡是:上樑無物待工匠心中有愧,一隻大公雞激起了「我」的靈感,一隻雞燒出一桌菜,眾工匠吃得歡天喜地。在敘述無物待工匠時,作者暫時盪開一筆,插入了「李家大嫂」、「張家大媽」所講的故事,然後再回到「正路」上。雖說這故事與「我」無關,但卻與「上樑酒」有關,插入這段文字,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行文也更顯錯落有致。
插敘還有一種情況,即作者敘述主要故事情節時暫時中斷線索,插入一段對有關往事的追溯和回憶,這種插敘方式也稱為「補敘」。課文《愛爾克的燈光》敘述了作者一次回故鄉的經過,在敘述過程中,作者插入一段十八年前姐姐的
死去的往事,以使中心思想的表現更為深刻。曉堯的《修面》也是如此,全文如下:「隨著九爺推子嚓嚓的聲響,父親濃密而微卷的鬍子一綹一綹地掉在白色的圍布上。父親緊閉著眼,一動不動。
很快,九爺就將父親的絡腮鬍子和嘴唇周圍的鬍子推了一遍,父親剩著胡楂的臉像收割後的麥地。
九爺放下推子,說你爹怕有一兩個月沒剃鬍子了吧?
我說是的,他病了兩個多月了。
九爺取出香皂盒,吩咐我去倒點熱水來。我提起牆角那隻父親用了許多年的鐵殼水瓶,倒了開水從缸里舀出冷水對上,試了試水溫,把臉盆端給了九爺。
九爺拿出一張疊得整整齊齊的臉帕,卧進水裡,停了一會兒撈起,稍稍捏捏水,使用帕子在父親的腮上和嘴唇四周來回地潤。潤過後,才用細毛刷子刷上香皂沫,刷在父親剛推過的胡楂上,然後九爺才掰開剃刀,向父親抹滿香皂沫子的臉上刮下去。
我看著九爺努力地又開腿,弓下身,不斷地變換著姿勢,以便更好的剃掉父親粗壯的胡楂……
小的時候,父親總愛用他的胡楂扎我的臉。記得有一次我拉著父親的手,指著牆上的馬克思、恩格斯像對他說:爹,你為啥不留個他們那樣的「大掃帚」呢?父親笑著刮刮我的鼻子,說那多不方便,吃飯還得撩著鬍子。說著父親就做了一個撩起鬍子的動作,惹得我哈哈大笑。
其實我知道,作為民辦教師的父親工資微薄,同時也沒有足夠的時間經常去理發修面,因為每天都有兩個班七八十名學生的課等著他去上,作業等著他去批改,還有許多永遠做不完的家務。而父親的鬍子又屬於長得特別快的那種,像割後的韭菜,因此父親不得不每隔兩三天,就用剪刀剪掉自己的鬍子。父親不是那種不修邊幅的人,相反,他在學生面前總保持嚴肅、端莊、整潔的形象,剪掉鬍子可以說是父親不多的課余時間里十分關注的事情。
九爺的剃刀刮過,父親的腮邊及嘴唇四周一片鐵青。應當說,颳了鬍子的父親是個相貌堂堂的男人,盡管那臉龐多少顯得有些蒼白和瘦削。二十多年來,父親很少正經八百的修過面,現在父親有時間躺下來享受那每個成熟男子應當享有的刀子輕輕拂過的快感了……。
九爺是個地道的老剃頭匠,每道工序都極熟練極認真,不多時,九爺的剃刀又刮完了父親的額頭、眉下、鼻樑、耳廓,最後擰一把熱毛巾,給父親擦了臉。這樣,修面的全部工序才算結束。
九爺撤去圍布,我扣上父親半新的中山裝的風紀扣,然後走出門,對等在門外的一長串臂纏黑紗、手拿白花的學生說,你們可以進去了……」
故事的基本脈絡如此:父親躺著,剃頭師傅九爺認真地為父親修面,全部工序結束後,父親的學生們進門弔唁他們敬愛的老師。在敘述修面的過程中,作者暫時中斷敘述,插入了一些父親憐子情深、忘我工作的往事。由於這些往事的插人,故事情節更趨完整,父親的形象更為豐滿。讓讀者沉浸在凄婉動人的故事中。
以上所說的,並不是系統的寫作知識。真正要寫出一篇好的作文是靠多年學習積累的。一篇好的作文,首先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沒有套話、空話;是作者思想修養的展示,不淺薄、不蒼白,有真知灼見。針對考試是一回事情,學習和培養寫作的能力又是另一回事情,這不是題外話。
❷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次抱母親》說課稿,不過必須是於永正老師的 ,,急急急啊,麻煩大家啦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富有情感的課文—《第一次抱母親》。文章記敘了由於母親生病住院,需要更換床單,就這樣一個非常偶然的抱母親的機會,引發了母子之間心靈的碰撞和融通。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母親對子女的愛,更表達了兒子對母親深深的感恩之情。由此可見,這篇課文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錘煉語感的好素材。 由於當今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不知不覺地溺愛,已使孩子們對父愛、母愛的認識變得淡化,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難度。針對以上學情,結合教材的特色及新課程標准,我初步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通過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親胸懷的無畏、博大,激發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3、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目標3為本課的教學重點,目標2為教學難點。 以上目標,我初步設想通過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我決定採用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突破重點詞語的含義,初步感悟角色特點,理清文章思路。首先,伴隨著《世上只有媽媽好》我通過一組圖片激情導入,引發學生思考:「作者為什麼抱母親?」放手讓學生試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接著,結合初讀檢查,引導學生再讀課文的每個自然段,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讀准字音,重點指導學生讀好「摔」字,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如通過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力大無窮、突發奇想」;通過查詞典來理解「翻山越嶺、愧疚」;結合生活體驗來理解「承受、動情」等詞語。而讀的時候,著重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讀流利,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讀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脈絡,了解文中的幾個重點人物的情感點,並為學生布置了這樣作業,找到文中最打動你的句子,抄寫下來,想想,它為什麼牽動了你的心。為下文進一步品讀課文打下基礎。 下面,我重點談談第二課時的設計: 這一課時,我將以兩個沒想到為切入點,抓住作者的心情變化,引導學生品讀課文,深入文本。 一、從作者感受入手,整體感知文本。 基於學生對第一課時的了解,教學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想作者第一次抱母親時的感受。學生不難說出作者發現母親很輕。接著,我順勢指導學生到文中找一找,畫一畫,把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在學生的交流中,我出示句子:「母親竟然這么輕,我心裡很難過」。引導學生用心朗讀,在評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關注「竟然」這個詞語,並進行質疑,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為進一步品讀課文打下基礎。 二、以「兩個沒想到」為切入點,探尋作者抱母親的原因。 圍繞著「竟然什麼意思?作者沒想到什麼」我引導學生到課文的1、2自然段中去探尋作者抱母親的原因及抱母親時的發現,畫出關鍵詞句,輕聲讀一讀,在小組內議一議,體會作者的心情。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我覺得學生不難找到作者抱母親的原因,此處可放手讓學生交流,但抱母親後,作者的兩個沒想到所代表的含義學生未必能夠體會得全面,所以,我以此為切入點進行了著重指導。例如,在學生交流第一個沒想到時,我指導學生抓住「我左手托住母親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彎,使勁一抱,沒想到母親輕輕的,我用力過猛,差點仰面摔倒。」一句中的「使勁、用力過猛、差點」等詞,用心體會,感受到作者因對母親了解不夠,估計不足而引發的出乎意料,繼而讓學生通過作動作、朗讀來體會作者此時此刻的吃驚、詫異、疑惑等情感。 第二個沒想到則引導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讀出護士的責怪的語氣以及作者內心的難過。而後我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麼這么難過?此時讓學生帶著疑問走進作者的記憶,去想像當時母親那80多斤的身體在背著妹妹、承受重擔、拉扯我們翻山越嶺的畫面,想像她擔子中會挑多少重物,讓學生抓住讓自己最感動的句子,用心朗讀,用心體會,讀出感動,悟出真情。這時學生會更深地體會到原來是這么多年來是母愛這一偉大的力量支撐著母親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這時再來引讀第三個沒想到,作者的心情一覽無余。 三、抓住作者的心裡變化,找出作者愧疚的原因。 在3——5自然段的學習中,我引導學生找到描寫作者心裡變化的詞語,學生不難找到「愧疚」這個詞,那麼作者為什麼愧疚,是理解的一個重點,我引導學生繼續採用1、2自然段的讀、感、悟的方法抓住「從小抱到大」「無數次抱我」等處的描寫,母親為兒女的付出,對兒女無私的愛。她不求回報,她只要兒女們健康、幸福。這時一種想回報母親的情感已由作者身上傳遞到孩子們的心中,這時再來體會作者抱母親這一場面,就能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抓住作者抱母親的動作,感受作者的報恩之情。 在音樂聲中,我用朗讀帶領學生走進「作者抱母親入睡」這一情境,讓學生思考:同樣是抱母親,剛才的「抱」和現在的「抱」有什麼不同,指導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想一想,再回答。在交流時我將引導學生抓住作者抱母親的動作「坐、抱、輕輕地搖動」體會作者回報母親之意。此外,我還將重點出示這樣一句話「可是,我忽然看見,有兩行淚水從母親眼角流下來……」並啟發學生針對畫面、結合課文內容感受這淚水背後的含義,通過適時的點撥,學生能夠體會到這是興奮的淚水,幸福的淚水,高興的淚水,感動淚水。愛的淚水……」。(板書:真情無限)而後我出示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那種濃濃的母子情充溢學生心中,此時,再來完整地而投入地朗讀四、五自然段,學生會倍加感慨,本文的難點也得以突破。 五、用筆表達心聲,讀寫結合 為了讓學生換位思考,將所感悟的情感表達出來,我設計了這樣的小練筆:請將自己心中對媽媽的感動、感激說出來,在准備好的千紙鶴上寫下一句祝福、一句感謝、一句問候,並「放飛」於黑板之上。這一設計旨在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課後我預留供學生選擇的作業:讓學生把寫好祝福語的千紙鶴輕輕放在媽媽的床頭,給媽媽一個驚喜。或是收集、閱讀關於母愛親情的文章,做好摘記。 以上,就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初步設想,在真正地教學過程中,我會根據學生的生成情況,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設計,力求達到更好的效果。 板書設計:第一次抱母親 難過愧疚回報
❸ 如何構建簡單而務實的語文教學
如何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怎樣的課堂才是務實高效的課堂?我們說只有學生感興趣、學得輕松、學得深入。學得自主的課堂才是教學的主陣地,把握好課堂,和四十分鍾要質量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保障。那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呢?我來談幾點自己的淺簿認識:
一、 要讓學生做到充分預習
預習不是簡單的看一遍課本,而是要做好標准、圈點、哪些地方沒有弄懂,難以理解,課上要重點聽,這樣聽課效率才會高。那麼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去預習呢?我是這樣做的,在前一天把導學案發給學生,讓學生根據導學案中的預習要求去課本中尋找答案以提高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和效率。在上課時,提問或讓小組長匯報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遇到出現嚴重錯誤的知識點,集中解決,留下的問題一定要及時解決,否則時間長了,學生對留下的問題會越來越不重視。
二、 要做好課前備課充分 俗話說得好:「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一桶水。」不管是高效課堂還是傳統課堂,教師都要充分備課,吃透課本,多讀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在課堂上適當作一下補充。只有平常教學寫好教案,上課時才能游刃有餘。
三、 一節課,要有好的導語,能抓住人心
不要小看了課堂教學的導語,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老師說過:課的開始,其導入語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導語設計得如何,往往關繫到全局和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導語,也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好的導語,是一塊磁鐵,能牢牢抓住學生的心魄,將他們引入知識的海洋。我們看別人的優秀教案,會發現他們對導語的設計無不精心備至。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導語設計。
❹ 如何建構小學語文的高效課堂
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課堂教學的優化,我們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張揚個性、展示自我,徹底剔除「硬塞知識的辦法」。因為只有學生在課堂上能自主學習了,掌握了學習方法,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才會逐步走向高效課堂,才能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那麼,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仍是我們在不斷實踐和摸索的課題。我想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抓綱務本,質疑導學,是建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前提。
隨著我縣高效課堂的強力推進,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順應這一歷史潮流。要打造高效課堂,首先要做到抓綱務本。抓綱就是要吃透新課標,務本就是要弄清課本的知識要點、重點難點及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編制科學實效的導學案,在編寫導學案時將學習內容處理成有序的、階梯性的、符合各層次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方案。要使優秀生從導學案的設計中感到挑戰,一般學生受到激勵,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要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其次是質疑導學。在課堂上,要發動學生質疑問難,把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來,教師把這些問題按學習的層次歸類整理,然後據此組織學生研討。採用「質疑導學」的方法,使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變化,學生踴躍發言,課堂真正活躍起來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體現。如教學《霧凇》(蘇教版第七冊)中這樣一段:清早,寒風吹拂,霧氣繚繞。人們漫步在松花江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瓊枝玉樹,便會情不自禁地贊嘆:這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呀!黃老師在引導學生品讀欣賞、充分感悟後,設計了如下練習:假如你看了霧凇奇景,會怎樣贊嘆?學生語言豐富,思路開闊。
二、科學分組,合作探究,是建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基礎。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具有科學性、序列性的教學活動。開展合作學習,就必須組建學習小組,科學分組本著「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即全班學生按照成績、能力傾向、個性特徵等分為若干個小組,這樣既可以增加小組合作成員的多樣性,同時又可以增加合作學習小組間的競爭性。組內每人都有分工,如由誰組織、誰作記錄、誰承擔小組發言的任務、小組成員發言時其他同學干什麼等等。總之,小組成員必須明白自己應承擔的角色,明白各自該為小組做什麼。但角色可以適當輪換,這樣能讓小組成員有機會擔任不同的角色,為學生創造多種嘗試的機會,以此來增強合作者的合作意識和責任感。同時,小組各成員應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形成一個有戰鬥力的群體,確保每一次探究學習的質量。教學離不開預設,但如果一味按部就班,連開場白、過渡語、結束詞的語氣、手勢、表情都事先設計好了,這不是教學而是演戲;同樣,如果一味強調現場生成教學,可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就到哪裡。預設與生成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為作用,通過預設去促進生成,通過生成完成預設的目標。有效的教學預設應具備兩項功能。如一位老師教學《草地夜行》最後一段時,有意讓學生邊閱讀邊思考,提出疑難問題。結果學生提出了如下問題:1.這一段兩次出現「要記住革命」,為什麼前一次加引號,而後一次不加引號呢?2.這一段開頭寫了風大、雨大、天黑,這些環境描寫有什麼作用?3.這一段的第七句是不是前後矛盾?既然是「無邊的黑暗」,又怎能「看見了一條光明大路」?4.前面寫小戰士飢餓疲勞,走路只能「一步一挨」,後來他既沒休息過,也沒有吃東西,怎麼能「邁開大步」走呢?
三、多彩的課堂形式,是建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保證。
優質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理念,我們必須立足於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學習,實現有效的、多向的、高質量的互動,從而達到這一最終目標。例如教學《翠鳥》時,可在課前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什麼動物,從課本中、電視中、網上查找有關翠鳥的資料,上課時讓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以及課外資料,初步了解翠鳥的有關知識,體會翠鳥是大自然中的一員,應該給予保護。教師可啟發學生思考:翠鳥到底有哪些具體生活習性呢?這時教師為了繼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說:「這個問題值得去研究,你們課後繼續查找資料,等找好資料,我們再交流探討。」這樣的教學,實現了課堂向課外開放讓學生帶著問題從課外轉向課內,再走向課外,培養了學生的研究興趣,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育體系,改變了以往語文教學自我封閉、與社會隔絕的狀況。
四、課後注重「課堂教學反思」,是構建高效課堂的推進器。
布魯姆說過:「學習中經常取得成功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學習興趣,並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教學反思是課堂教學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但現實中我們許多教師往往做不到,上完一堂課就以為任務完成、萬事大吉。而事實上,大凡優秀的教師都非常重視課後反思,這些教師也都非常看重課堂反饋並在教學中長期堅持思考的習慣,不斷地反思教學,即使是教學多年的老教師,因為他們清楚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成為膚淺的認識。
總之,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是我們每位小學語文教師面臨的研究課題,只有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學習大量先進的教學經驗,經過教學不斷砥礪和不斷的探究,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才能走向美好的明天。
❺ 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
會員:黃日成友情提供 前不久,我在西安執教了《第一次抱母親》。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師生的好評。如果說獲得師生掌聲和贊嘆之處是亮點的話,那麼,歸納一下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其他還有二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 由此我覺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老師的范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深深地打動他們,學生的朗讀能人情人境,並博得大家的掌聲,能說不是亮點?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得聲情並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 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說讀得有感情了。我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為確保每個學生達到讀正確、讀流利,我是嚴字當頭,「一字未宜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嘆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第一節課我是逐段逐段地「過」的,必要時我作了示範,甚至於領讀。盡管他們是四年級的學生了,但該領讀的還要領讀。做任何事情不能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第二節課是「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後的意思。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範。不要以為老師范讀只是為了讓學生模仿。老師的范讀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朗讀好,萬萬不可缺少了老師的范讀。課後有位老師對我說:「怎樣使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感情,看起來,就是『跟我讀』。」我說:「對的。」課堂上我和學生經常互讀,互相朗讀是「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把「對話」只是理解為「你說我說」,也包括「你讀我讀」。 過程真的比結果更重要。有過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我追求的亮點。 過去,我很重視「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於「披文」,止於「得意」,就失落了語文的本體。「在語文閱讀中,文本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為憑借,披文得意,人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對象,閱讀時不僅要接受信息,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里說的「載體」即語言文字。閱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另一方面(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護士見「我」竟然不知道母親有多重,以至於抱母親時差一點摔倒,便「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干什麼?…責怪是什麼意思?當學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帶有一點責備的意思,我便問:這里為什麼不用「責備」,也不用「埋怨」?學生說:用「責備」,不符合護士的身份,太重了,因為他們畢竟素不相識;用「埋怨」,又輕了,不足表達護士對母親的關愛。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又問:護士說的這句話該怎樣讀?怎樣讀才能把「責怪」的意思讀出來?——這樣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顧」了?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一段話:「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裡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因為這段話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當學生知道了「越」在這兒作「跨」講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嶺」的意思是翻過一道道山跨過一道道嶺了。接著,我抓住了「重擔」這個詞。我說:「歌德說過,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看,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當我們用兩隻眼睛去看『重擔』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絕不僅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擔子。」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的發言熱烈而精彩。是啊,母親肩上挑的實際上是大半邊天啊!這時,我指著板書「翻山越嶺」說:「那麼,現在你對『翻山越嶺』這個詞又是怎麼理解的?」學生說:「翻山越嶺指的是母親為了子女、家庭和社會所走過的艱辛道路。」 這就是品味。語文課本中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品味。不品味,語文教學就索然無味了。 味同嚼蠟的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和興趣的培養就無從談起,自然也不會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 這樣品味過之後,接著我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帶進課文中——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達出來。這時學生的朗讀生動而感人。——最後的落腳點還是讀。 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語文的味道在哪裡?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後的朗讀里。 課的最後,指導學生寫字。我先請學生「讀帖」,「讀」完後,描紅,然後「臨帖」。臨寫完了,我請兩位學生在黑板上分別寫「越」和「疚」字。但兩人寫得都不規范。「越」字的右邊的第一筆「橫」,起筆高了;「疚」字里邊的「撇」寫長了,而「捺」又寫短了,且沒有「腳」。於是,我請學生再「讀帖」,看「越」字右邊的第一筆——「橫」,在哪兒起筆。學生這才發現,它在左邊「走」字的第二橫處起筆。接著,我邊講邊在黑板上范寫了這兩個字。學生們靜靜地聽,靜靜地看,聽課老師也靜靜地聽,靜靜地看。當我范寫完了,師生發出由衷的贊嘆。他們只是贊嘆我寫的字漂亮嗎? 總之,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里,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里。. 所以,我現在每教一篇課文總是在鑽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讀上下功夫;課文中的每個新詞務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運用的,務必弄明白使用范圍,首先自己造幾個句子;每個生字以及要板書的詞語,力求寫得規范,做到筆順規范,間架結構符合楷書的要求。 特級教師李夢鈐說過:「這法兒那法兒,鑽研不好教材就沒有法兒。」確實如此。當我把教材真正讀懂了,讀出味兒來了,教學方法也就隨之而來了,自然語文課也上得較簡單了。 最後要說的是,我這樣說,絕不是否定多媒體、否定表演等手段。
❻ 幼兒教案古詩《樂游原》步驟怎麼寫
校本課程研討:《樂游原》教案;樂游原;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理解詩中詞語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並;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理解感悟詩的過程中,能通過;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探究理解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②感悟古詩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二、教學重難點:;1 校本課程研討:《樂游原》教案 樂游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理解詩中詞語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並背誦古詩。 ②積累一些相關的詩句。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理解感悟詩的過程中,能通過想像和朗讀,並通過合作探究了解古詩意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探究理解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②感悟古詩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理解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2、感悟古詩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學具准備:課件。 四、 教學課時安排:1課時。 五、 板書設計: 樂游原 不適 → 登古原 觸景生情 夕陽美好 只近黃昏 六、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學生觀看古詩朗讀錄象,引入課題《樂游原》。 2、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李商隱的《樂游原》。 (二)初讀感知: 1、 齊讀古詩。 2、 四人小組交流預習時對古詩字詞句的理解,教師巡視指導。 3、 指名交流字詞理解,教師相機點撥引導: ① 解題:《樂游原》又作《登樂游原》。 樂游原:地名,在長安城南,為京城士女登高游樂勝地。漢宣帝立樂游廟,又名樂游苑、樂游原。登上它可望長安城。 ② 向:接近。向晚:傍晚。 ③ 意:心情。不適:不悅,不舒暢。 ④ 驅車:駕車。 ⑤ 古原:即樂游原。 4、 指名交流詩句理解,教師相機點撥。 傍晚,我覺得心情不太舒暢。於是, 駕車登上樂游原。遠處的夕陽多麼美啊!只是此時已將近黃昏,再美的夕陽也要落下了。(只要言之合理就可以,不必強求一致。) 5、齊讀古詩。 (三)深入探究: 1、 過渡: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學習《第一次抱母親》時老師送給大家的讀書名言嗎?——(引導學生回憶)歌德曾說,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剛才我們用第一隻眼睛讀了李商隱的《樂游原》,現在我們一起嘗試用另一隻眼睛再深入品讀《樂游原》。 2、 自讀古詩,想想自己對古詩還有哪些疑問。 3、 出示參考質疑: ① 詩人李商隱為什麼感到「不適」? (提示:你平時會在什麼情況下感到「不適」呢?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的理解。) ②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中的「夕陽」只是指眼前的夕陽嗎?還可以有其它哪些理解呢? 4、 小組交流探究:將自己的質疑與小組同學交流,匯總,再嘗試探究問題的答案。 教師巡視指導。 5、 播放音樂,小組代表談談探究的結果,教師可從以下方面相機給予指導: ① 李商隱簡介:李商隱(812—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 他幼時隨父到浙江。 9歲父親死去,奉喪侍母歸鄭州。25歲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當時政治上牛、李黨爭劇烈,他被捲入旋渦,在政治上受到排擠,一生困頓失意。在詩歌成就上,他與杜牧齊名,是晚唐的重要詩人之一,又稱「小李杜」。 ② 寫作背景:李商隱二十五歲時由令狐楚的兒子令狐陶推舉得中進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涇源節度使王茂之的器重,王茂之將女兒嫁給了他。當時牛李黨爭正在尖銳時期,令狐楚是牛黨,王茂元則是與李黨有關。宣宗即位以後,牛黨當權,令狐楚兒子當了宰相,打擊一切與李黨有關的人,從此李商隱一直被壓抑而抬不起頭,在官場中異常失意。這首《樂游原》正是在他失意時寫下的。 ③ 前人對「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的看法:有人認為夕陽是窮途末路、悲觀的感嘆;也有人認為正因夕陽短暫美好,因此詩人要熱愛生命、執著人間、珍惜美好的時光,是積極的樂觀主義精神;因為當時是唐代後期,還有人認為詩中「夕陽」指的是唐朝,那是詩人對盛唐的追憶和對晚唐逝去的惋惜。(學生對「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的理解,只要言之合理就可以,不必強求一致) 6、 播放古詩朗讀,學生閉目體會詩境。 7、 有感情朗讀:指名讀,再齊讀。 8、 融會背誦。 (四)總結拓展: 1、過渡:《樂游原》是一首觸景生情的哲理詩。李商隱驅車登上樂游原,慨嘆「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歷史上,也有許多充滿哲理的古詩。 2、拓展:出示一些哲理詩,齊讀——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觀書有感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題都城南庄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在,桃花依舊笑春風。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金縷衣 杜秋娘/唐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3、拓展二:李商隱的其他詩歌,齊讀—— 錦瑟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臘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無題 李商隱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賈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五)作業: 1、 將你對《樂游原》中「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的理解畫成一幅畫。 2、 上完《樂游原》,我的收獲是: 3、 積累並背誦你喜歡的李商隱的詩歌。
❼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教學反思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多讀、善思、合作討論。教學《第一專次抱母親》後,我對讀、屬想、議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形成了如下點認識:
一、要在情境中讀。學生只有沉浸於情真、意切的情境中,方可讀得「深情並茂」。為此,我在教學伊始播放了《懂你》,創設了濃濃的親情氛圍;在品讀課文時,我精心預設了一段段唯美的導語,引領著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