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結合自己的教學案例,談談怎樣在課堂中設計和實施評價環節
一、 新課改形勢下必須面對現實,實施有效教學。 在高考的壓力下,高中學校競爭日益激烈,老師學生每天拼時間、拼題海、拼消耗,靠延長時間、增加習題總量來提高教學質量,可以說學生學的苦,老師教的累,家長心疼又抱怨。這種考試使學生逐漸對學習語文產生了厭煩的情緒,這就使語文教學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在這樣的現實面前,我們唯一做的就是積極尋求師生脫離「苦海」的辦法,:那就是教師在擁有有效教學的理念下,掌握和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及技術。否則,即使有再理想的課程計劃、課程標准和教科書,其結果也只能是得不償失的。 新課程的實施,本質上說,是一種課程行動研究過程。通過這種行動研究,把觀念形態的課程轉化為學生習得的課程,將課程方案付諸實踐,將新課程現實化、制度化,落實到課堂教學層面。從這個角度講,沒有課堂教學的改革,將是不完整的課程改革。因此,我們應努力打造以喚起學生認知欲求和主體性、創造性的有效課堂。多年來我一直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積極探求實現這個目標的途徑,下面我淺談一下這些年來語文教學的幾點體會。二、新課改下如何實施有效的語文教學 說說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學生能獲得較多的語文基礎知識,聽、說、讀、寫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與發展,學習態度和習慣得以養成。語文教師要教給學生一生受用的東西:語文學習的興趣、能力,語文學習的方法、習慣等。課堂有效教學要有效果,講求教學質量;要有效率,講求教學速度;要有效益,著眼於「師生共同成長」。 實施語文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性,主要看四個方面: 1、合理制定教學目標。 「最適合的就是最有效的。」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活動中有定向的作用。現代教學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語文教學目標只有體現學科的特點,明確課堂教學內容,才能保證課堂的有效性。制定語文教學的目標應做到以下四個方面: ( 1)准確: 語文教學目標的准確應體現在擺脫「知識中心論」,定位於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即不僅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不僅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當然,目標眾多,並非時時處處都要一應俱全,面面俱到。具體到一篇課文、一節課,可以適當增刪,有所側重。 (2)明確:語文教學目標的明確是指不要過於寬泛。在一篇課文中,在一節課上,哪些知識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識需要理解並會運用,要著重訓練聽說讀寫中哪一項能力,應達到什麼程度等等,都應盡量細化,明確到位。同樣,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標,也應作出確切的規定。毫無疑問,只有高度明確的教學目標才有現實的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 (3)適度: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要切合學生的實際,難易要適中,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目標過高,通過教學難以達到,學生覺得高不可攀;目標過低,不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到索然無味。 (4)分層:即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學習水平、動機意志等的差異,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在班級教學中學生間獲得同樣知識所需的時間存在較大差異,要在同一時空中按劃一目標發展,部分學生學習時間的浪費十分明顯。在實踐中,如能按照「最近發展區」理論把獲得某種知識所需時間和認知發展水平大體相當的學生進行歸類分層,並確定與各層次學生的實際可能性相協調的分層遞進教學目標,教學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語文教學,決不能搞「一刀切」,讓全體學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二、扎實開展言語實踐活動。如何讓學生有效地進行言語實踐活動,筆者認為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至少要抓住「讀、思、練」這三個環節,通過「讀、思、練」的攜手合作,學生在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的同時,不斷地運用語言、創造語言。這樣,積累促進了運用,運用又更新了積累,學生的語言倉庫得到了豐富與充實,言語能力也會跟著節節拔高!1、注重朗讀,自主感悟。朗讀是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的重要手段,是啟迪思維、熏陶情感的不二法門。語文課堂應注重朗讀,讓學生會讀、多讀,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讀來領悟、體驗。為此,語文教師首先必須樹立學生應該是文本閱讀的主人的觀點。《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事實上,我們在語文課堂上卻只顧著自己設計好的教案,其中的程序、環節,常常成為束縛老師手腳的繩索。上課時,不等學生仔仔細細地將文本讀深讀透,就匆匆忙忙地要牽著學生的鼻子進入條分縷析。這樣的學習,對於學生而言,大多是食而不化,一知半解,囫圇吞棗。老師的催促,或者有時象徵性的讀書,也只是一個走過場,學生的讀書猶如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本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閱讀中進行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可惜,由於沒有閱讀,這些內容就會成為空中樓閣。所以,很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給學生在課堂上讀書的機會! 2.啟思導疑,放飛思想。魏書生老師說過這樣的話:「評價一堂課好壞的標准,不應當是只看這節課多熱鬧,教師講了多少內容;一堂課好壞的標准,主要是看學生是否在進行積極思維,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思維之間是否有一根看不見的線始終緊緊地維系著。」課堂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發展學生,發展的根本方法是學生的自主構建。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積極動腦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探索的課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學而不思則罔」,學生如果不動腦,怎能期望有收獲?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倡導體驗性、研究性學習方式與接受性學習方式的有機結合。這一理念說明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無論是語文知識的獲得、語文能力的形成,還是個體素質的養成,只能靠個體主動習得和內化才能獲取。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應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質疑,引導發現。當學生產生了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同時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沒有空間,學生就沒有遐想與深思;沒有遐想與深思,何來個性與創新?並且還要鼓勵學生選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集體探究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在優勢互補中使個體對問題的理解更加豐富全面,思維向深度廣度發展,從而不斷提高研究性學習的實效。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有這樣一個獨特的主張:「少上課,多讀書。」朱先生這句話的實質也是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3.有效訓練,夯實基本功。 新課程標准實施後,語文重視了學生的體驗、感悟,在以往的語文教育中的「訓練」,很快遭到了口誅筆伐,似乎以前語文所有的問題都是「訓練」惹的禍。現在,人們談及「訓練」一詞,往往是諱莫如深,幾乎是避而不談。我們要看到以往的語文教學中,一些機械枯燥乏味使得學生對語文學習喪失信心的訓練,但是,我們不能就此認定,語文教學就不需要訓練,這其實是矯枉過正的做法。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猶如游泳,如果不把學生拋入水中去嗆幾口水,去實際訓練,只在岸上指手畫腳,任你如何比劃,恐怕幾年下來,學生還是一個旱鴨子。要體現新課標提出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實踐「三維目標」思想,語文課堂就要扎扎實實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我們在反對高消耗的應試訓練的時候,把語文學習應有的訓練也當作一盆臟水一樣潑掉了。這真是可惜!比如,有的學生字寫得七歪八扭,書讀得支離破碎,說話像蚊子嗡嗡叫,作文更是詞不達意、別字連篇、語句不通……這些都必須要旗幟鮮明地加以訓練。否則,語文素養的達成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就拿「小組討論」來說,它可謂是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要做到扎實有效首先要設計好「討論」的程序:(1)出示教師事先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的或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設計的貫穿全文的有討論價值的問題。(2)學生根據問題各自安靜閱讀文本,思考。(3)小組展開低聲討論,先由組員輪流闡述自己觀點,組長記錄,再由組長組織討論修訂代表本組的觀點寫好發言提綱。(每一次教師只選擇其中一組全程參與和指導)(4)小組推選代表上台發言。(5)教師點評、總結。這當中的論題,應該是有討論價值的。盡管沒有標准答案,但必須是有利於學生思維素質和思想素質養成的。其次「說」要「說」得好,先要有充分的閱讀和思考,形成個人觀點,還要認真傾聽,聽明白了他人的觀點之長才得以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聽出了他人的不同理解才得以言之有物地據理力爭。再者是「寫」,將小組觀點有機結合簡練概括下來,共同斟酌推敲表述的詞句。這一過程要落實到位,至少要用上半節課的時間,而絕非花個幾分鍾流於形式熱烈吵鬧一番就能收到合作學習效果的。三、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新課標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一個稱職的教師,決不能「教書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如果我們能自覺地把課堂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細心冷靜地思考和總結,並最終能夠有意識的、循序漸進地將研究結果和理論知識應用於下一次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那麼,教學狀態才能達到更優化,學生也才能得到更充分的發展。相反,如果我們不及時反思,很多感覺稍縱即逝,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還會出現類似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教學《〈長征〉節選》,在學生分角色朗讀到警衛員大喊「不!……不!……」阻止彭德懷殺馬時,由於扮演的同學讀得有些生硬變調,其他學生鬨堂大笑,這樣的朗讀給課堂帶來了負面影響。課後思考,如果課堂上多補充搜集到的資料,多引導學生去體會紅軍過草地時的艱險慘烈,學生就會更深入地感受到彭德懷為了挽救戰士的生命欲忍痛槍殺愛馬的悲壯氣氛。朗讀時就不會出現上述情況。總之,追求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長期、艱難而又曲折的過程,它是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場所,更是學生積淀文化、體驗人生的空間,如何做好這個神聖空間的守望者、引領者,當好這人生課堂的首席,我覺得高中語文教師必須做好每一節課前的教學准備,扎扎實實備好每節課,使備課發揮實效。課堂應是一泓活水,學生應是快樂游魚,課堂應成為學生成功的重要陣地。特別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與否,取決於是否關注學生求知進一步升華的身心特點,取決於是否把新課程理念內化為課堂的實際行為,取決於是否把學生素質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作為唯一評價標准。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又是時代的要求,是語文課堂教學自身發展的特點,願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成為真正的、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語文課堂教學不可能會一蹴而就的,我們既要為之進行持續不斷地努力,又要時刻保持清醒而睿智的頭腦。
Ⅱ 結合實例說明如何陳述教學目標並進行任務分析。
第一,語文教學目標應該分類分層表述。
確立語文教學目標的基礎是一篇篇課文,每一篇課文都是一個獨立的復合系統。在這個系統裡麵包含著多種層次和多個要素,其間的關系縱橫交錯,形成了一個立體網路:從語文素養方面來看,有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的知識素養聽說讀寫的能力素養、思想感情的態度素養、方法技巧的策略素養;從層次方面來看,各類素養並不處在一個平面之中,而是有高低之分,共同構成了有諸多層級的「寶塔」。例如閱讀能力就有認讀能力——釋義能力——解析能力——鑒賞能力——研讀能力層級。有些意蘊豐厚的語句,不同能力的人閱讀會出現不同層級的理解結果,教學目標只有將課文中的不同因素以及某些因素的不同層級反映出來,才能給人以涇渭分明、脈絡清晰之感;如果不加分析,或者僅僅分類而不分層,必然是眉目不清,一團亂麻。
第二,語文教學目標的陳述應該反映行為和心理的變化。
從本質上講,語文教學目標是對一個單元、一篇課文或一個課時的教學活動之後學生行為和心理變化的預期。因而,教師要在教學目標中反映出學生的行為和心理將有怎樣的變化,有什麼樣的表現,應該達到什麼程度等。要做到這些,教師必須弄清楚內在能力、情感態度同外在行為之間的關系(直接的和間接的);在此基礎上力求通過描述行為的變化來反映心理的變化,使教學目標既不會抽象籠統,又能夠充分體現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因為對語文學科來講,心理變化是根,行為變化是葉。俗話說「根深葉茂」,葉之茂也反映了根之深。語文教學目標就是通過描繪「葉」的變化來反映「根」的變化的。
第三,語文教學目標的措辭必須明確具體。
模糊的語言必然使陳述的內容模糊不清,使用「認識、領會、把握」等抽象籠統的動詞,是導致語文教學目標陳述含糊的一個重要原因,應避免使用這類動詞。而「說出、指出、寫出、找出、解釋、復述、讀准、默寫、背誦、劃分、使用」等行為動詞,對學習結果能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可操作性強,便於觀察和測量,應該在課堂教學目標的陳述中多加使用。至於「辨別、區別、分析、比較、概括」等詞雖反映內心活動但亦有相對應的外顯行為的動詞,可以使用一些。陳述教學目標的語句固然要簡潔精練,但是必要的限制性詞語不可隨便省略。例如,對行為方式、活動條件、學習程度與數量等方面作出嚴格規定所需要的詞語是不可少的。
第四,語文教學目標必須陳述學生的學習結果。
教學目標應陳述學生通過教學活動之後,他們在智育和情感方面的變化。但我國大量公開出版的教學參考書往往以「教學要求」代替教學目標,在陳述教學目標時,仍然習慣於陳述教師應該做什麼。「教學要求」陳述的是教師的行為,而不是學生通過學習後的行為變化。如「培養學生細致、嚴謹的科學態度」「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作者對舊社會無比憎恨和憤怒的感情」之類。這些都是對教師行為的描述,是要求教師做什麼,不利於課堂教學的操作,不利於教學結果的檢測與評價。現在,廣大一線教師在教案上也喜歡把這類教學要求寫成「教學目標」,混淆了兩者之間的差別,影響了課堂教學任務的分析與教學行為的運作。筆者以為,教學目標必須陳述通過一定的學習活動後,學生內在的能力或情感的變化,而不應該陳述教師的行為。
第五,語文教學目標應該是學生能夠達到的,基本目標。
新課程標准告訴我們,教學目標是基本目標,是廣大學生學習的底線,具有較強的可完成性。一般說來,教學目標所規定的對學生學習的期望水平是所有學生無需特殊幫助都能達到的,是合格標准,並非優秀標准,它適用於基礎教育的全體學生。語文教學目標的制定應該以全體學生都能達到為原則,以保證所有學生平等地獲得當代社會生活必需的語文素養,要求不能高,難度不宜大,應該以新頒布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與初中語文課程標准為依據。當然並不反對部分學生在實際學習中起過這樣的標准。
對於《荷塘月色》的教學目標。也許有人會問:你對《荷塘月色》的目標進行了幾次修改,將你所修改的「認知與行為相結合的目標」與「表現性目標」合並起來,怎麼樣?簡單的合並不妥,應該進行適當的融合。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常常難以分開,像《荷塘月色》這篇文質優美的抒情散文更是如此。可以根據教材特點、教學容量與學生學習的特點,將兩者整合起來。加上本來滲透其中的技能目標,經過整合過的目標則是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的統一體:
1.知識:了解作家作品,掌握生字新詞。(內在心理變化,可以不寫)閱讀有關參考資料,陳述朱自清簡況及其主要作品,其中包括「民主戰士」、四一二與《歐游雜記》;會讀會解12個詞語,不少於10個。(外在行為自樣例)
2.理解:理解景物描寫的美感。(內在心理變化,可以不寫)在誦讀課文的基礎上,找出描寫優美的語句,至少有重疊詞與通感句:陳述其美妙之處,其中應有疊韻美與移覺美。(外在行為樣例)
3.綜合:掌握本文的情感情脈絡(內在心理變化可以不寫)。在朗誦與默誦的基礎上,依據課文的自然順序列出作者抒發的感情,並進行概述;其中應有「『幻想超脫現實』與『無法超脫現實』的矛盾心理」。(外在行為樣例)
4.運用:把握情景交融的特點。(內在心理變化可以不寫)在確定文章感情脈絡的基礎上,選幾段文字,其中應有第4至第6段;陳述筆下之景能夠表達心中之情的理由,其中應有「抑鬱苦悶,朦朧之間的協調美」。(外在行為樣例)
5.活動:體驗與感受景物描寫的和諧美。(內在心理變化,可以不寫)課後舉辦一次「『如剛出浴的美人』放在『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之後,是否更好?」的辯論會,可以上台做辯手,也可以在台下做觀眾。(表現性目標)
Ⅲ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案例分析,誰能提供一份範文呢
課程改革雖然已經進行了好幾年時間,然而我們的語文課堂還是屢屢出現這樣的現象:老師講的津津有味,頭頭是道,學生卻聽得一頭霧水,作業一片空白;教室里看似氣氛活躍,師生雙邊活動熱熱鬧鬧,配合默契,課後反饋學生卻所學甚少;忙忙碌碌一節課到底重點是什麼學生茫然不知,語文知識語文能力方面卻是一片空白。教師並沒有交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既沒有帆.也沒有風」可見。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對於閱讀教學,我們要讓學生領悟作品的思想情感,感受精妙的語言,學習多種寫作的技巧,提高駕馭語言的能力,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受到熏陶。例如對於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新課標作了明確要求,重在考察學生記誦積累淺顯文言文的過程,人教實驗版七年級上冊文字淺顯的傳統精品篇目,如《論語十二則》《智子疑臨》《塞翁失馬》,可以讓學生整篇背下來。另外,文言語法方面,例如詞法、句法等文言知識,新課程照顧到學生的年齡階段特點,初中階段不要求過多涉及,學生知其然即可,只要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即可,教師不能像對高中學生那樣對詞法、句法作過高要求。因此,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真正讓學生逐步學會閱讀、會學閱讀,這樣才可能讓師生從繁重的閱讀教學中脫離出來,輕松閱讀理解。當然,要想使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教師的教學必須有方法。「授人以色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僅愛閱讀.還要會閱讀、為此,教師要注重閱讀方法的教授.教給學生有所選擇,區別閱讀,使學生學以致用,根據不同的需要採用不同的方法讀,才能提高閱讀效果和培養閱讀能力。閱讀的方法有:默讀。可以加快閱讀速度;預讀。適用於閱讀長篇文章,也就是先看開頭的兩段,接著僅看以下各段的第一句,然後將最後兩段逐字逐句讀完,這樣可以避免把時間花在不必要的文字上;略讀,也叫泛讀.用最快的速度先瀏覽所選擇書目的前擊『和內容介紹等,了解其大概內容即可;精讀,對一所學課本中的重點單元內容、範例、篇章或精彩語段須認真閱讀,反復留神研讀、品味;對比讀.即閱讀時把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時期,或不同的地域,但是同一體裁,又是類似內容的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研讀,看有何異同點,有什麼創新,從中學到新的知識;整體認知讀,就是瞬間辨認一個短語、甚至一個句子,整體理解它的意思,可以大大提高閱讀速度;搜索信急核心地讀,注意搜尋作者用來強調信息要點的標志,例如,搜尋段落之間承上啟下的過渡段和過渡句,搜尋在「綜上所述」、「總之」、「由此可見」等之後所作的簡單概括。以下是本人的一些體會,可供大家參考。一、做好範例,讓學生有樣可循朗讀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完成好這一過程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並對文章內容的准確理解起著一定的輔助作用。指導學生學習朗讀不僅僅是聽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幾遍而已。教學中的重點應該是認真評價和指導學生的具體朗讀。在學生展示朗讀的過程中除對他們的音準、節奏、停頓、語氣舒緩等進行優劣評價外,更要指導其中朗讀不恰當、不合作者意圖的地方,並做好示範朗讀,讓學生知道該怎樣讀效果才更好。二、.分層閱讀,讓學生對比。閱讀目標確定了,課堂的教學內容也應作相應的調整和組合,注意閱讀的難易度,以適應各層次學生的水平。在閱讀教學中,除了共同探究教本中的課文,我們還適時引入貼近學生生活,文字淺易的課外讀本,或學生的優秀作文。不同層次文本的共讀,各層次學生各得其所,各有所得。比如教學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由於文字艱深,理解力差的同學很難有什麼大的收獲。我們讀學生寫小學生活的優秀作文。課堂教學內容豐富了,優秀的學生經讀文本有了新知,一般同學也可借讀淺近的內容。加深對教本的理解,程度落後的同學也可在淺近文本的閱讀中有著不少的收獲。三、閱讀輔導分層我們在課堂上應該是盡量以發展「學困生」和中等生的閱讀能力為主,那些優等生剩餘的學力怎樣充分利用,讓他們也同樣盡其所能的發展呢?我們根據多年的經驗,讓優等生一對一的輔導學困生的閱讀。並且還在每周一設一節語言趣課,20分鍾,專門輔導閱讀和寫作。同時積極鼓勵他們參與作文競賽、語文基礎知識競猜。實踐證明,這確為他們找到用武之地。四、資料類,盡量讓學生去找閱讀文章中經常涉及作者、作品、時代背景等相關資料,這些東西要讓學生去找,教師的任務是要布置相應的要求,提供尋找資料的信息、渠道,並作必要的檢查。有些資料可能學生難以找到,那就必須由教師提供。不少教師的做法是投影相關資料,讓學生過一遍。我總感覺這種效果不太好。我認為不如印發相關資料讓學生自己閱讀,這樣不僅積累了資料,也不至於象投影一樣過眼可能就忘了不少,效果會更好些。同時,教師應對資料中需要記憶的東西明確指出來,讓學生永久掌握。五、基本的知識技能,放手讓學生去做閱讀教學中一些基本知識。如字詞的注音、認讀、記憶,一些詞語的理解等,學生可以藉助工具書或參考資料也大多能完成。之後必須有檢查學生掌握程度的反饋方法,以便查漏補缺,完成教學目標。「好習慣使人終身受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很關鍵。比如讀書時一定要「做筆記」,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具體來說,有圈點勾畫,寫讀書筆記,可作摘抄、編提綱、寫體會?作卡片,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斷、佳詞妙句等寫在卡片上,以隨身攜帶,隨時翻閱、背誦。「厚積而後薄發」,閱讀積累對於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因此要注重培養學生養成終身閱讀、善於積累的讀書習慣、積累的方法一是背記,多背些好詞好句好的語言片段,擴大詞彙量;二是摘記,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可以指導學生積累成語、名言、警句、歇後語、好詞好句、優美片段、經典文段等。另外,教師還要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以身作則.帶頭讀書,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擴大讀書的范圍,使他們走進社會,養成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語文的習慣,從而提高語文能力。閱讀教學是書籍、生活與心靈之間的一道橋梁,是學生了解社會、體驗生活、感受幸福、表達自我的過程。做到精讀與略讀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致力於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在感受、體驗、實踐中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進一步發展。
Ⅳ 哪裡能找到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案例
一、 立論依據(研究目的、意義)
二、 研究目標、研究內容
研究目的:
1.培養學生能常將中外文學瑰寶與人文精神相聯姻的思維習慣。
2.培養學生在學習時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興趣。
3:培養學生具有研究一般問題的知識、方法與素質。
4.總結學科教學在體現人文精神方面的經驗,並形成案例集。
研究內容:
1. 人文精神的內涵與范疇的系統研究。
2. 人文精神教育在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的研究。
3.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讓人文精神與文學作品協調一致的案例研究。
4. 語文課外活動中的人文精神的體現與重建,對語文課外活動中師資的培訓、研究、重建以及指導教師在指導過程中的基本人文素質。
5. 對中學生人文精神欠缺的扭轉及人文精神在學生精神生活中的遷移,形成語文教學與人文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相融的教育情形。
三、與本研究有關的信息分析
(1) 對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的分析
目前,國內語文雜志對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審美情趣等等方面的理論研究較多見,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理論參考,但對語文學科的人文精神教育與素質教育實踐方面的行動研究尚不足。國內許多中學在人文教育方面雖已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特色,但其特色主要體現在課外活動,而於學科教學如何在人文精神、文學素養、學科德育方面整合,特別是理論聯系實踐方面的行動研究則仍是欠缺的。比如,語文學科的素質教育就未能形成一個相對的教育體系、教材系列,或是為應試而訓練語文能力,為應試而養成語文習慣,導致了語文教學耗時費力,效益低下的現狀較普遍,這已經引起了不少教育人士的關注。二期課改的春風讓更多的人士投入到這一研究中,基於此我們希望我校通過三年或是更長一些時間對本課題的研究,能在這些方面有所突破。
(2)本課題預計有哪些突破?
1. 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教育與語文知識和技能的相得益彰。
2. 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校本教材系列的形成。
四、完成研究的條件分析(包括現有的研究工作基礎、研究的外部條件、課題組人員結構、研究經費、設備等)
1. 閔行二中是區級文明學校、行為規范示範學校,多年來,在語文學科形成了一支較強的學科教學和科研隊伍,培養了一批熱愛文學、積極參與各種文學活動的有特色有個性的學生,積淀了人文教育的文化,特別是對崇尚民族文化的精神、提升人文素養的教育活動打下較好的基礎。
2. 學校領導對人文教育十分重視,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引進了「新基礎教育」、「會學=學會」等國家級課題,使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對文道結合的教學方法的使用,以及如何煥發學生鑄魂立根、弘揚民族精神的教育方面有過較長時期的探索。
3. 富的藏書是我校的強項,從校圖書館、閱覽室的藏書到各個班級的藏書都為本課題研究創設了較好的資源保障,信息技術也是我校的強項。師生熟練的從網上獲取信息的能力使本課題的研究如虎添翼。
4. 課題研究的負責人林可奇老師有一定的課題研究的經驗並取得過一定的科研成果。在《閔行教育》、《放飛領頭雁》、《搞活課堂教學》、《中學散文寫作入門》、《成長的足跡》等雜志和書籍上均發表過文章。《努力消除學生厭學語文的情緒》獲閔行區教育局第八屆教育教學評比課題三等獎。
5 .校還聘請七寶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毛榮富老師長期指導我校語文教研組,校長經常聘請市裡的教育教學專家來我校開設專題講座。人力有保障,學校經費設備有保障。
五、課題實施計劃(包括研究的方法、手段和步驟)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理論聯系實際的行動研究法含資料查詢法、調查法、實踐法。
課題實施的主要步驟:
准備階段:(2005.7---2004.9)立項
1. 醞釀和立題、課題成員的交流、溝通、立項;
2. 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確定課題項目內容的負責人;
實施階段:(2005.9-2007.7)人文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的實踐探究
第一階段(2004。9—2004。12)資料收集、分類。
收集有關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可行性和優化組合的實踐案例、論文,對人文精神的內涵與范疇的系統研究。
第二階段(2005。2—2007。7)實驗與探討
1.課堂教學活動;2。課外興趣小組活動;3。社會實踐,4。每雙周一次課題組研討會,5。每月一次大型研討校級匯報會;6。階段性成果形成;
總結階段: (2007.9-2007.12)總結與鑒定。
人文精神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的可行性和優化組合的研究,語文知識與人文精神相聯姻的科學思維案例,形成總結報告。
六、成果形式
(1)主要研究階段及階段成果形式
准備階段:2005.7---2005.9 (開題、立項、課題研究導論、課題內容分工)
實施階段:2005.9-2007.7 (課題實施階段:課件、論文、交流、課題公開研討會)
總結階段:2007.9-2007.12(結題、評價、總結、鑒定階段與課題報告)
(2)最終完成時間、最終成果形式
2007年12月,結題總報告。
Ⅳ 怎樣實現高中語文教學目標 案例分析
一、新課改理念下高中語文教師進行創新教學的必要性
1.傳統教育對素質教育造成的不利影響,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
雖然素質教育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但是在高中語文教師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不明顯的問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與傳統教育遺留下的教學理念對當前素質教育造成的不利影響有直接的關系。學生在接受新的語文知識過程中,沒有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這種學習的方式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考和研究探索的精神。要想在素質教育中,教師實現教學的效果,就需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創新型的語文教育,只有不斷轉變教學理念,讓學生溶入到學習中,積極進行創新學習、探索學習,才能挖掘學生學習的潛力。
2.只重視語文課堂的活躍度,而忽視了學生語文素質和語文基礎的培養
在實施素質教育後,有的高中語文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參與課程互動的積極性,就在課堂上採取各種方式活躍課堂的活躍度,從短期來看,確實實現了活躍課堂,調動學生參與的效果,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式卻與高中語文教學的宗旨背道而馳。片面的以活躍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學習中偏離了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使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目標無法實現。素質教育是要改變以往傳統教育的教育模式,但是不代表把傳統教育的優點也拋棄,在進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時候,必須要在教會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基礎上,開展創新的語文教學。
3.教師採取的教學方式不具有創新性
雖然有的高中語文教師也積極響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但是其對新課改理念理解的有偏差,在採取創新型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沒有認識到本身的教學方式並不具備創新性。採取這樣的教學方法,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的時候,上課內容顯得空泛,教學內容缺乏創意和新意。這就會使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所以,高中語文教師必須改變現有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從而實現教學效果。
二、新課改理念下高中語文教師應具有的創新素質
1.要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
高中語文教師在素質教育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要想實現教學的效果,實現創新型教學,就需要教師具備相應的素質。高中語文學科是一門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技能的學科,只有高質量的語文教學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才能讓學生受到感染,才能加深學生到課程的理解和記憶。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也是實現創新型教學的重要基礎。教師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把教學內容准確的傳授給學生。
2.要具有駕馭課堂的能力
高中語文課堂就是讓學生學習知識、提高能力的。要在素質教育中,在新課改的理念下完成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要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尤其是駕馭課堂的能力上,必須要有亮點。課堂就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場所,也是讓學生展示能力的舞台。只有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去認真的組織,並根據課堂情況,隨時去進行變化。在實施創新教育中,教師必須要把課堂作為學生素質提高的重點,通過不斷的完善課堂效率,提高高中語文的教學效果。
3.要促進自身教學技能的提高
在新的教育時期,高中語文教學要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體現創新型教學的優勢,教師就要在教學中增強自身的技能,以適應新的教育形勢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教學技能包括多個方面,從教師自身的能力水平、教學計劃的制定、教學內容的擬定以及課堂中的引導方式,這些都需要教師去提高,才能滿足當前高中語文創新型教育培養學生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就要把自己的教學技能體現出來,實現高中語文知識的傳授和學生素質的提高。
4.要有良好的寫作能力
語文教學作為人文學科,教師要具有良好的寫作能力和水平,才能在指導學生學習中起到示範作用,才能讓學生對老師產生欽佩。教師具有良好的寫作能力,才能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寫作鍛煉的時候,有豐富的經驗和正確的導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認真觀察、認真體會生活中的一點一滴,要引導學生善於抓住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從而為語文寫作積累素材。只有教師具備了良好的寫作能力,才能在高中語文的創新型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新課改理念下高中語文教學採用的創新教學方法
1.提高學生綜合語文素養
在新課改的理念下,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而高中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具備綜合語文素質。在教學開展中,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多媒體、網路等現代輔助教學設施,提高語文課堂的吸引力,增強語文教學的感染力。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見識到語文教學的魅力,讓學生意識到語文教學與大千世界的聯系,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
2.讓學生在不斷質疑中思維得到發散
高中語文教學創新型的教學方式,要把挖掘學生的潛力,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養成作為重點進行培養。要實現學生發散思維的快速養成,就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敢於質疑、不斷質疑,讓學生充當探索者,教師充當引路者,從而使學生在不斷對知識的質疑中,學會知識。不斷質疑的過程,也是學生發散思維養成的過程,是學生創新能力提高的過程。在不斷質疑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不斷提高,自主思考能力得到增強,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3.設立情景式語文教學課堂
伴隨著各種新的科技技術不斷發展,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創新型教學也要敢於大膽嘗試,大膽創新,以更好的實現教學的效果。在語文教學中設立情景式的教學,就是創新型教學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情境式教學,可以是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設施模擬課本中的情景,也可以組織學生以課堂小品的形式表現當時的情景。利用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自然就會對學習內容中的情景和意境有所體會,從而實現教學的目的。
4.引導學生創新閱讀鍛煉
語文教學對學生能力的考查,重點是對閱讀和寫作能力。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正確閱讀、主動閱讀的好習慣。只有學生閱讀能力提高了,才能在語文學習中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才能更快的掌握所學的內容。閱讀材料的選擇也是很重要的,要選擇與學習內容貼近的閱讀材料。材料要有創新性、知識性、文學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對於教師創新型語文教學的實施具有重要作用。只有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才能豐富學生的視野。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的教育形勢下,高中語文教學必須要正確認識新課改的理念,充分發揮教學中的各項技能,進行創新型的高中語文教學。在實施創新型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加以正確的引導。在實施創新型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素質,以滿足當前教育形勢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以實現新課程理念下素質教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