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1.(6分)唐朝前期呈現一派繁榮景象,根據要求完成下列各題。 【圖片展現盛唐】
唐朝前期,經濟發展迅速,圖片中能夠體現農業發展的是:曲轅犁、筒車;
能夠體現手工業水平的是:蜀錦、唐三彩;
能夠體現商業活動的是:唐都長安、開元通寶。
❷ 西漢的興盛與唐朝前期盛世局面的形成,其共同原因在於統治者
應該是A,只不過重視教育相對其它選項較牽強一些而已,但還是明顯存在的,如太學,科舉。
❸ 唐朝前期兩個著名的治世分別是什麼
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貞觀之治是唐太宗時期的,開元盛世是唐玄宗時期
❹ 唐朝前期,出現了哪些治世和盛世原因是什麼
唐朝前期出現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武則天的「貞觀遺風」,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盛世」。
「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是:1、唐太宗個人原因,他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諍臣;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2、魏徵、長孫無忌、房玄齡等能臣的竭力輔佐。
「貞觀遺風」出現的原因是:武則天以巨大的魄力削弱貴族勢力,提拔重用了許多中小地主出身的官吏,擴大了統治基礎。她喜歡任用正直而有才能的人,當時的名相狄仁傑,張柬之,後來開元年間的名相姚崇,宋璟,都是經她提拔的。她一再鼓勵農業生產,州縣荒地開墾並戶有餘糧的,州縣長官可得升遷。在她的統治期間,戶口增加,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 武則天統治時期,注重減輕農民負擔,採取各種措施促進社會生產繼續發展。當時,人口明顯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史稱有「貞觀遺風」,為唐朝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
「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是:1、任用賢能。玄宗即位後,先起用姚崇、宋璟為相,其後又用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邏、韓休、張九齡為相。他們各有所長,並且盡忠職守,使得朝政充滿朝氣。而且玄宗在此時亦能虛懷納諫,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穩定。2、改革吏治。玄宗採納張九齡的建議,制定官吏的遷調制度。選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將其外調為都督刺史,以訓練他們的處事才能及培養行政經驗。同時間,又選取都督刺史中有作為者,將其升為京官。這樣內外互調,增進了中央與地方的溝通、了解和信任。玄宗亦將全國分為十五道,於各道置采訪使,以監督地方州縣的官員,並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績。而在選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對科舉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進士科及第的人數,以減少冗官的出現,提高官吏整體的素質。3、發展經濟。玄宗於這段時間甚為節儉,規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內宮後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製作的飾物,並且遣散宮女,以節省開支。他又下令全國各地均不得開採珠玉及製造錦綉,一改武則天以來後宮的奢靡之風。他並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國的逃亡戶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萬戶,大幅增加唐朝的稅收及兵力來源。因為這些措施,唐朝的財政變得豐裕,而且全國的糧倉充實,致使物價十分廉宜。5、提倡文教。6、軍事。玄宗採納張說之提議,實行募兵制,以取代日漸廢弛的府兵制。在公元722年,他親自挑選府兵及壯丁共12萬人作為京師的宿衛,並稱為「騎」。而他亦於邊疆地帶設置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節制,作為統治異族與鞏固邊防的措施。
❺ 列舉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統治時期的政策,說明唐朝興盛的原因
政治:國家統一,國力強盛——物質基礎。
文化政策:開明、開放的文化政策。
科舉制度的實行,「以詩取仕」的推動。
各民族之間,中外之間的文化交流。
唐統治者採取了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❻ 唐朝前期盛唐詩篇是如何寫出的
在唐朝前期,唐太宗宮中的才人、唐高宗(628~683)的皇後武則天(624~705)甚至在新興的普通地專主官僚的支持下戰勝了屬一批舊的功臣和豪門貴族,在唐高宗去世後成為女皇帝,統治中國20多年。另外,中國歷史中千古傳唱的唐詩中最有感染力的盛唐詩篇,正是那些對前途充滿樂觀的普通地主子弟積極向政治階梯上攀登或以主人態度對待國事和社會時的精神呼號。
❼ 《元曲的興盛》的教案怎麼寫
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一、知識教學點
1了解元散曲的相關知識。
2了解五首元散曲的主旨及藝術手法。
二、能力訓練點
1初步掌握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從作品中提煉寫作方法,訓練學生以讀促寫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讓學生通過能夠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來了解這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生活。
2培養學生富有個性的審美感,發現自己獨得的秘密。
[教學法構想]
一、教法
1設計表格讓學生通過查找了解有關元散曲的知識和相關的作家作品。
2通過誦讀指導,體會語言,把握作品的藝術風格。
3有意識地進行寫作方法指導,讀寫結合。
二、學法
1藉助網路等媒體查找資料相互交流,學習對知識進行系統總結。
2反復誦讀,抓住形象,體會情思。
[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藝術手法。
二、難點:體味作品語言,學習各種寫作技巧。
[教學過程]
一、了解散曲的發展
讓學生通過自己課前的預習,匯報總結。
王國維說過,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為什麼元代散曲會興盛起來呢?
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間流傳,它是富有生活氣息的文學樣式。散曲是元代的新體詩。散曲能繼承五代、兩宋的詞運,在元代韻文中占著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
(1)詞的衰頹——文體本身的發展。(這一條是重點)
自中唐以後,長短句歌詞在文人手中逐漸成為「別是一家」的詩體,兩宋時得到很高的發展,但到了南宋後期,由於詞家遠離現實生活,片面追求文詞的工麗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趨衰落。而民間長短句歌詞,經過長期醞釀,到了宋、金對立時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間興起的曲詞和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樂曲,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詩歌形式,這就是當時流傳在北方的散曲。
(2)外樂番曲的傳入。(以下各條學生說到多少均可)
金、元時期,戰亂頻仍,由於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粗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樂器也隨之傳入。由於舊詞不能合奏新曲,再以樂器不同,音調節拍各異,舊調又不能合演,於是乃有製作新聲新詞的必要。散曲的產生,正是迎合民間歌詠的需要,才應運而生。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韻》所記「者剌古」「唐古歹」正是北方少數民族樂曲。
(3)元代商業繁榮,城市興起,文娛需求增加。
元代城市經濟的發展為散曲的興盛准備了充裕的物質條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現了各種伎藝演出的勾欄瓦肆,娛樂場所日益興旺,使唱曲演戲的歌伎、藝人,得以賴表演技藝為生,於是散曲得以大盛。
(4)蒙古貴族喜聲色文娛——統治階級的提倡。
元人南下以後,對「四書五經」不重視,對文人不重視,而那些優伶歌伎,歌舞戲曲,是為他們所歡迎的,並且加以提倡和鼓勵,作為王侯貴族的御用品了。這些地方,也給予散曲發展以一定的影響。
(5)外族統治,漢人受盡壓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憤。
宋代先遭遼、金異族侵凌,後則南宋亡於蒙古,文人百姓忽然要接受異族之統治,加以民不聊生,社會秩序異常紊亂,面對這么痛苦、不公的時代,文人自然要借某種文學形式來宣洩怨悱無奈。元曲便是當時最適宜的文學形式。
教師提示:要抓住文學發展的內因,即詞的衰頹——文體本身的發展。
二、了解散曲獨特的詩歌形式——與音樂相生相伴
讓學生通過自己課前的預習,匯報總結。
元曲無論是散曲或雜劇,都是配合樂譜演唱的文辭,一定要符合音樂格律的要求,受到宮調和曲牌的限制。宮調規定樂調的高低和音樂的情感。曲牌是每首曲的樂譜名稱,相當於宋詞的詞牌。元散曲可分為兩大類,即小令和套數兩種主要形式。小令是一首獨立的只曲,它原來是流行於民間的詞和小曲。不超過五十八字,有一個單獨的曲牌名,如「水仙子」「山坡羊」等。不同的曲牌各自有不同的句數、字數,每句的長短又不同,而且用字平仄和押韻也不一樣,作者一定要按曲牌的要求填寫曲詞,不可更改。套數沿自諸宮調,它是由兩首以上同一宮調的曲子相聯而成的組曲,一般都有尾聲,並且要求一韻到底。套數中間的曲調可以根據內容的要求在同一宮調內選用,調數也可多可少,有些曲子還可以任意增加句數。散曲里還有介乎小令和套數之間的「帶過曲」,它原來是同宮調里經常連唱的兩支曲調,如「中呂」里的「十二月」帶「堯民歌」。帶過曲有三支相連的,如「南呂」里的「罵玉郎」帶「帶皇恩」、「採茶歌」,但比較少見。在字數方面,無論小令或套數,都要按曲牌的規矩填寫曲詞,但作者可在曲牌的正文之外,在句首或句中加添一些文字作幫襯補助之用,使曲中文字氣脈連貫、詞意清楚。這些額外加添的字稱為襯字。一般都使用口語。在音韻方面,元散曲沒有入聲協,餘下的平、上、去三聲,可以混合使用,比較自由,使作者不致因韻腳受平仄限制而妨礙其表達和創作,這是押韻的一個解放。但是散曲押韻,必須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有時甚至是每句一韻。在這方面,格律又較詩、詞嚴格。
三、了解元散曲作家、作品的情況
為學生設計好表格,可讓他們課下查找:名(姓名、字、號、謚號)、時(生卒年、時代背景)、地(籍貫、主要生活地區)、著(代表作、作品集、名句)、評(後世的評論、作家的創作風格)。
四、比較閱讀《正宮•醉太平刺世》和《雙調•夜行船秋思》
問題:兩首散曲的語言風格有什麼不同?
分析:《正宮•醉太平刺世》「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這兩句開門見山,單刀直入,道出全篇主旨:世人皆嫌命運困窘多舛,個個見錢眼開貪圖錢財勢力。可知貪財乃世風腐敗之根源。人皆渴望腰纏萬貫,騎鶴下揚州。然而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所以最終必將走向人慾橫流腐敗貪婪的淵藪。「水晶環入麵糊盆,才沾黏便滾。」這兩句深刻道出了社會大染缸的性質。「水晶環」寓指純潔無瑕的人,「麵糊盆」寓指混濁的社會。即使再純潔的人,只要一踏入社會這個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滾」字用在此處,特別形象妥帖,把那種甘願同流合污、享受庸俗的嘴臉刻畫無疑。
❽ 唐朝前期的發展歷程,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知人善任,從諫如流,集思廣益。
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搞好外交。
民族團結,國家統一,軍事強大。
減輕賦稅,開發技術,興修工程。
❾ 唐朝前期,出現了哪些治世和盛世
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唐太宗李世明的「貞觀之治」;還有一個就是唐玄宗的李隆基的「開元盛世」。但唐朝也是在他這個皇帝手中,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一個安史之亂,徹底結束了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