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傳統教學具體指的是什麼
傳統教學來是與現代教源育相對的教育流派。專指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及其學派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模式。
泛指在一定歷史時期形成的流行的、具有影響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中國封建社會有儒家的崇尚道德修養、尊師重道、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傳統;五四運動以來有講求民主、科學、進步,振興中華的傳統;西方古希臘有主知和注重和諧教育的傳統;文藝復興後有尊重兒童、遵循兒童身心發展、培養學生能力與學習主動性,重視課堂教學與系統知識傳授的傳統。上述均為一定歷史時期形成的傳統教育(亦可稱為這一時期的教育傳統),是對以往傳統教育的揚棄、繼承和發展。一種教育傳統在形成、發展初期,基本上是符合實際的或進步的,隨著時代變化、社會前進,將逐步地不同程度地變得陳舊、落後。其中不符合客觀實際和社會發展的被剔除、揚棄;符合客觀實際和社會發展的則被視為精華加以肯定、繼承和發展,並更加科學化。
Ⅱ 傳統和發展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高考作文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應該首先從課堂教學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成為當前的首要任務。所謂「高效課堂」就是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取最大教學效益的教學活動。開展「高效課堂」研討,其指導思想歸納起來就是兩個減輕兩個提高: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教師教學效益,提高學生學習效益。最終達到提高學校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這也是建設和諧校園,建設快樂校園的根本要義所在。「高效課堂」主要研討兩大方面,即教師與學生,也就是教與學,是研究主導和主體及二者的關系。教師是學教學、搞教學的,教學就是如何把知識同化在學生身上,以我昭昭使其昭昭的過程。課堂教學中,所有學生並不在同一認識水平上,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中會照顧到,一次成功,這就是效率。而有的教師反復講,這不能理解為誨人不倦,百講不厭,而只能說明教師的水平問題。教要出效率,出效益,學也是如此。指導學生學習接受知識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思維。有了正確的思維方法,理解得快,接受得快,記憶的也牢固。平常我們談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如何備學生?那就是要清楚學生的基礎、思維和接受能力。所以「高效課堂」研討,必須首先肯定這兩個方面,即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出高效。「高效課堂」有科學的量化指標,但總起來說必須達到以下三個要求:1、明快。一是教師的情緒,要平和,不能過分激昂和低落,讓學生在心理上處於興奮和抑制的最佳狀態,心理學研究表明,這種狀態是最有利的。二是讓學生充滿求知的愉悅感,調動起學生的良好情緒,形成互動。三是課堂的節奏感和邏輯性是適合課堂教學內容的。2、融洽。指整個課堂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這個氛圍要由教師來創設,從情緒到求知慾的引發,以及整個課堂的感應互動都能體現這種關系。3、投入少,產出多。這就是效益。我們的課堂,有一點是既定的,就是時間。在這個時間內要研究如何提高效率,不必自設框子,用最少的時間圓滿完成任務達到教學目標就是高效。那麼究竟如何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課堂呢?一、教師方面1、充分的課前准備我們知道,沒有預設的課堂是放任的,也是雜亂無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充分用好這四十五分鍾的每一秒,充分的課前准備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我們不能因為自己預設得不充分、目標掌握得不明確,對於課堂即時生成調控不力而浪費時間。新《標准》)針對學生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特點,對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作出了科學而具體的規定。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研讀《標准》,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要嚴格按照《標准》的要求對照執行。首先,教學目標的定位要難易適中。就跟打籃球一樣,籃筐太高了學生再怎麼努力也投不進,自然就喪失了信心;而籃筐太低了,學生就會輕而易舉地灌進籃筐,當然也就沒有戰勝困難的喜悅。其次,教者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三維目標的統一。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這三個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再次,教學目標的制定也要兼顧好、中、差三個層次。根據因材施教原則,教學目標的制定也要因人而異,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達到的目標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論。要保證課堂上80%以上的學生掌握80%以上的課堂教學內容。對於優等生我們可以在課外延伸一些略帶挑戰性的練習;而對於那些後進生,我們也可以為他們制定一些淺層次的要求,讓他們循序漸進。此外還要明確每節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而不在面面俱到,不要鬍子眉毛一把抓;體會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之處,重點加以突破;合理地講練,每節課都要有比較深入的信息反饋與調整,確保每節課中目標的達成度。2、活躍的課堂狀態只要能讓學生的思維總處於活躍狀態,積極地探索知識並試圖將剛剛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我認為,這就是一節高效的課,成功的課。教師要善於根據具體教育情景,靈活運用各種教育方法,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成為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者,在組織課堂教學的各環節中,教師要時刻牢記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中心,要精心設計能調動學生課堂學習主動性的方法。課堂教學的效果,最終要體現在學生身上。只有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和領悟去獲得知識,才是最佳學習途徑。因此,教學過程中,要徹底改變「注入式,滿堂灌,教師講,學生聽」,把知識強行「塞入」學生大腦的傳統教學模式和觀念。教師要由「演講者」轉變為「編劇」和「導演」,要像導演給演員說戲那樣,創造一種使學生能真正處在做中學的情景,促其自覺、積極地學習知識和思考問題。當然,我們不僅僅要關注學生雙基的掌握,更要在課堂中以幽默風趣、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及事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學習的信心,促進三維目標的全面達成。3、科學的學法指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所以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認知方法。科學的學習方法為創造高效課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我們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疑問,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而發現問題,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高。通過質疑使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變「學會」為「會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要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我們老師的教學方法要有根本的改變。我們要讓學生先學,讓學生按照老師揭示的教學目標,在導學提綱的指導下進行看書、自學。然後老師再根據學生自學的情況進行下一步的「教」。在這個「教」的過程中,教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漁」。讓學生在自學中自己發現問題,並且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過程中教者要針對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引導,引導學生參與合作探究。讓老師的「教」與學生的自主學習完全融入到一起。4、適當的激勵機制課堂要面向全體學生。培優補差工作不是課後的工作,而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有事實表明,利用課余補課的學生的成績並不比不補課的學生成績好。因此,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培優補差工作,尤其是補差工作尤其值得我們重視。補差,首先是「治懶」,差生之所以成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懶」,包括思維上的懶和練習中的懶。思維上的懶常常表現為學習過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練習中懶的表現為練習速度慢,作業完成不及時,家庭作業拖拉等。針對以上情況,分別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課堂中加強「快速提問」,增加提問的密度,把一些略簡單的問題請差生回答,讓他們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給他們板演的機會,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練習習慣;三是課堂作業堂堂清,教師要嚴格監督,不給他們抄襲的機會;四是不能讓他們有拖拉家庭作業的機會,一經發現及時進行批評,並嚴格處理。我們不僅要鼓勵學生成績的進步,更要鼓勵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對學生能積極地發言、認真地練習,及時完成作業等都要及時地鼓勵。我們適當的激勵,正是為實現全體學生高效學習,實現課堂更大面積高效作準備。二、學生方面1.課前預習習慣預習不止是把書本看看,還要思考一些基本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這樣行嗎?跟以前的知識有什麼聯系?等等。這樣,聽課就有的放矢,會抓重點,攻難點,課堂自然就有效了。2、課堂學習習慣:上課要做到「聲聲入耳、字字入目、動手動腦、用心學習」。要端座在凳子上,起立時追問:要站直;聽課時目視老師,重點內容課本上有的要勾畫,沒有的要記在課本的空白處或筆記本上;老師板書時要目視黑板;老師提出問題時積極思考,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不明白的問題要及時問老師;回答課本上的問題時將書捧在胸前,聲音要宏亮;書寫時執筆要正確,要認真,書寫解答過程要規范,寫在規定的位置,不寫錯字、別字,要獨立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討論問題時要主動參與,積極發言。要集中精力緊緊圍繞老師的講課思路用心學習。3、課後鞏固習慣:堅持先復習後做題。復習是鞏固和消化學習內容的重要環節,把所學知識認真復習一遍,該記憶的記住了,該理解的理解了,然後再做作業。假如每次作業都能夠做到先復習,然後像對待考試一樣對待作業的話,那就等於一天幾次考試,就不會出現平時作業100分,正式考試不及格的情況了。三、師生結合一個班級的師生就像一支運動隊,教師就是那教練。」每一節課就象一次訓練,沒有科學的方法就不能產生劉翔、王軍霞這樣的世界冠軍;同時,沒有足夠的訓練強度,也不會出現中國女排。光教師「一頭熱」是很難產生高效課堂的。如果每個學生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配以我校這批優秀的教師隊伍,我們的課堂教學想要不高效都不可能第二篇:我們都知道什麼是「高效課堂」,它無非就是教師與學生,也就是教與學,是主導和主體的關系。教師是學教學、搞教學的。課堂教學中,所有學生認識水平不同,所以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會照顧到,一次成功,這就是效率。教學要出效率,出效益,不但要指導學生學習接受知識的方法,而且引導學生學會思維。有了正確的思維方法,理解得快,接受得快,記憶的也牢固。教師的怎樣教和學生的如何學尤為重要,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出高效課堂。下面我就這兩方面來發表一下我的見一、教師方面1、充分的課前准備我們知道,沒有預設的課堂是放任的,也是雜亂無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用這四十分鍾要效率,充分的課前准備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我在備課時長採用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比如:我在講認識鍾表之前,就用了我們組張麗麗地方法,用肢體語言來表示整時整點。在課堂上的確很有效果。我還採用了鑽教材鑽教參,書中自有黃金屋,別以為一年級有什麼不會的,都不用看書和參考書,那你就錯了,你鑽進去的同時,就會發現你想要的東西,課上就游刃有餘,還真的能看出點什麼。所以一定不要放過書本。另外,設置習題時,要保證課堂。對於優等生我們可以在課外延伸一些略帶挑戰性的練習;而對於那些後進生,我們也可以為他們制定一些淺層次的要求,讓他們循序漸進。此外還要明確每節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而不在面面俱到,不要鬍子眉毛一把抓;體會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之處,重點加以突破;合理地講練,每節課都要有比較深入的信息反饋與調整,確保每節課中目標的達成度。
Ⅲ 傳統課堂和未來教室兩者在教師的教學方式上有何不同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並不僅僅針對學生而言,它將在教育領域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尤其涉及到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突出地表現為教學模式創新。
通常認為,教學模式屬於教學策略的范疇。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根據信息傳播和信息加工的特徵,給「教學模式」提出了一種新的定義,那就是:「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在某種環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其中,教學活動進程包括教師、學生、教學媒體和教學內容等四個要素,它們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構成穩定的結構——教學模式。
多年來,主導和控制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是一種被人概括為「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幾乎成為大多數教學管理者和教師們的思維定勢,極大地束縛了學校教育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給基礎教育領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帶來巨大的慣性阻力。
課堂的傳統教學模式,可以大致描述為:「以教師(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為中心,以言語和板書(教學媒體)為手段,向學生(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灌輸式地傳授知識(教材規定的內容);學生則只能統一地、單向地、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將這種模式與大眾傳播模式進行類比,可稱為「廣播式教學」。它始建立工業化初期,是班級授課制度的教學保障,與人類社會「第二媒體」——「廣播電台」的傳播特性基本相似。在課堂上,教師充當的正是「電台」或「廣播員」的職能,全班學生則必須「調諧」到統一的「頻率」,被動地收聽同樣的廣而告之的「節目」,然後轉化為記憶(在心理學上,亦可解釋為「短期記憶」)。人們通常認為,通過不斷地重復和練習,信息便可以存儲於「長期記憶」中,從而形成知識結構;這個過程所有的行為及結果,都可以通過測驗進行評估。「廣播式教學」從傳播的路徑看是單向的(由教師至學生),從傳播的內容看是同一的(教學大綱規定的課程),從傳播的順序看是線性的(教材預先確定的順序)。這種教學模式,恰如其分地與工業時代批量製造「標准件」的工藝流程相吻合。
這種現象,正如美國學者唐·泰普斯科特所說:「講義、教科書、家庭作業和學校,都與單向傳播媒體類似,它們不僅都具有單向、集中、事先決定的結構,並認定這種方式對廣大觀(聽)眾最有利。這個模式,即是幾個世紀以來,由上而下的威權式、師權中心的教育方式的基礎。」然而,在進入信息社會的今天,持續了多年的「廣播」式課堂教學模式,由於它與時代要求、科技進步,特別是與新媒體傳播模式形成強烈的反差,業已遭到越來越嚴厲的指責。例如,教育學者戴維斯教授就尖銳地批評說: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課堂教學意味著「每天准時到校,坐在教室里安安靜靜地聽那些他既不理解,也根本不感興趣的事,每天的日程則是聽講並按教師指定的方法去做練習,努力記住一大堆毫無意義、又零零碎碎的『知識』,而這樣做的唯一理由只是因為將來的某一天他們可能會用到這些知識,盡管教師和學生對是否會有這樣一天都持懷疑態度。」戴維斯甚至激奮地寫道:「我們的學校已接近於毀滅年青的一代!」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情況相比,我國學校教育在這方面的問題有過之而無不及。
以此分析過去許多教學法,除了少數確有創意外,多數並未能夠掙脫行為主義和「以教師為中心」單向灌輸的窠臼,至多為「廣播」的內容增加了一些趣味性,能更加吸引聽眾;以此分析大量充斥市場的教學軟體(也包括教師自編的課件),多數屬於傳統的「書本搬家」,仍然主要支持「教」而非支持「學」,缺乏自主性、交互性和探究性。傳統的指導式教法通常在教和學的技巧上作各種文章,而認知心理學家佩伯特比喻說:「傳統的指導式教學也可能會以游戲的方法教九九乘法表,但是建構式的教學需要將創造和發明這種游戲的挑戰交給學生。」這當然不是說學習環境、課程內容都不必經過設計,但是這些設計必須與學生合作,或者幫助學生自己完成。教學也不再是由教師「廣播」已有的知識,而是組織學生去重新發現知識和重組知識。
在過去的課堂教學中,由於傳統觀念的制約,特別是由於教學大綱規定了過多的必須掌握的「知識點」,束縛了教師的思維和手腳,使他們不得不按照「講授——接受」的公式組織教學。今天,從教學大綱向課程標準的轉型的重大變化之一,就是減少了知識點的要求,給教師的教學留下了更大的探究空間,但也給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以新的教學方式適應學生新的學習方式,就是廣大教師當前面臨的挑戰之一。
面對研究性學習這門既無大綱又無教材的必修課,在肯定這門課程獨特與創新的同時,多年來習慣於依靠大綱依靠課本教書的教師們普遍感到無從下手,有的人甚至採取了觀望、徘徊和放任自流的態度。在研究性學習開展之後,由於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比以往大大拓展,教師的講授不再是惟一的知識來源。相比之下,許多教師由於自身的原因,反而可能顯示出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對本學科以外的課題研究,教師幾乎沒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優勢可言,也缺乏課題研究方面的經驗。
從另一方面講,這種困惑和差距,恰恰說明研究性學習的開展為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帶來了契機,也找到了一個突破口。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活動,蘊含著嶄新的教學理念,是新的教學模式的一個生長點。我們強調以學為本,絕非否定教師的作用。教師首先要做的應該是積極組織、支持並參與到學生的研究中去,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探究。教師要為學生創設開放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機,以便進入探究知識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掌握研究方法和學習策略,指導學生圍繞專題收集、加工和處理相關信息,與學生一起開發校內外學習資源,共同回答和解決問題。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角色將定位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組織者、參加者和指導者。對此,先期開展了研究性學習的學校深有體會地認識到:「教師必須先做研究課題的主動參與者和自我探索者,然後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有力促進者、有效組織者和高明指導者。作為參與者,教師必須經常深入學生課題組的活動,了解學生的需求,傾聽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認可教師的參與,在關系融洽、和諧的共處中,教師才能有的放矢,才有真正的發言權。作為探索者,教師必須完善自我,積極適應新角色的知識需要。盡管研究性學習不可能要求教師成為跨學科的通才,但教師必須對研究課題相關的學科知識有相當的了解和熟悉,唯有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才能積淀深厚的素養。作為組織者和促進者,教師必須善於組織協調,創設輕松和諧的活動環境,組織課題組的活動和交流,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樹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持之以恆的積極性。作為指導者,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地進行課題研究方法的指導,如信息資料、數據的獲取、分析和處理、計算機使用能力的提高、課題方案、結題報告、實驗報告的書寫、采訪技能、人際交往的方式方法的指導。」
這種全新教學模式下的角色變化,要求所有教師都應當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轉變教育觀念,不斷更新知識,盡快使自己做到一專多能,逐步具備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具備指導學生進行研究的能力。傳統中小學教師通常被稱人為「教書匠」。作為一種「工匠」,他永遠只能執行那些不從事課堂教學的人所建立的教學理論,他永遠只能按照教學大綱和教材所規定的內容,傳遞一般性的課程知識,以及判斷某部分學生是否學到了這些知識。研究性學習的興起,對教師的挑戰是多方面的,其中,發展教師的研究精神和研究能力,也是角色轉變的重要內容。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教師必須首先成為「研究者」;課程改革需要大批「創新型教師」,而「創新型教師」的同義語就是「研究型教師」。教師只有把自己的角色從「教書匠」提升為「研究型教師」,才能自覺主動地進行教學方式的轉變。
一種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由於高考升學壓力依然存在,不僅是高中還是初中,甚至於小學,要教師改變多年來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轉去搞研究性學習,勢必影響到學校最敏感的升學率。持這種說法的同志沒有認識到,高考改革也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2001年召開的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上,李嵐清副總理就曾強調,高考必須配合基礎教育的改革而改革。「高考指揮棒」已經而且還將繼續發生變化,其主要趨勢是:變單純考查知識為考查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和個性表現;變文理分科為文理結合、融會貫通;變單純考查解題能力為自主設計、創新思維;變封閉的校園文化為關心社會、關心時代、關心世界、關心人類。從最近幾年來高考命題的變化中可以看到,已經越來越多地增加了考核學生研究能力方面內容,上海市的試題中甚至直接涉及到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我們必定會深刻地感受到,「搞研究性學習的學校高考肯定得益,不搞研究性學習的學校肯定要吃虧。」在努力轉變教學方式的今天,教師們需要研究的是,為了推動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轉換觀念?確立哪些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補充哪些領域知識?掌握哪些教育信息技術?學習哪些科研方法?應如何指導學生正確靈活地使用這些技術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全體教師都必須從重視研究「教法」,轉向重視研究學生的「學法」,在與學生一起學習、探究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實現自身的專業化成長。教師往往習慣於在課堂上充當管理者,把對學生的管理和監督作為自己的基本職能。赫爾巴特說過:「管理並非要在兒童心靈中達到任何目的,而僅僅是要創造一種秩序。」而這種秩序,恰恰是研究性學習不應該刻意追求的。教學在本質上不是塑造,不是管理,更不是控制,而是交流、互動、引導和幫助。必須切實轉變那種在教師心靈深處積淀起來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觀念,轉變傳統教育中「惟師是從」的專制型師生觀,構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的師生關系。重要的不是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感覺走,而是教師努力去理解學生的感覺,與學生溝通,使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參與探究和學習,帶領所有的學生走向成功。
Ⅳ 簡述傳統教學論與現代教學論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觀點
試論傳統教學論與現代教學論
在教育領域中,廣大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對於傳統教學論和現代教學論的區別與聯系,十分關注,積極鑽研。為了深入探討,搞好教學改革。本文擬就傳統與現代的含義,傳統教學論與現代教學論的特點,以及傳統教學論與現代教學論的相互關聯,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傳統與現代的含義
所謂傳統,是指由歷史沿傳而來的思想、道德、風俗、藝術、制度等;它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而成的穩定的社會因素,比如傳統文化、傳統教育、傳統道德、傳統世術、傳統觀念、傳統產品、傳統軍風、傳統校風、傳統班風、傳統方法等,內容比較廣泛,它象水中之鹽一樣,有味無痕地存在於人們的思想中、情感中、生活中和工作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有。
傳統具有兩重性,不能只從思想觀點和某個方面去理解,作為一個整體的傳統,既有物質方面的傳統,又有精神方面的傳統,既有適合現在情況的和有利於物質生產領域與思想意識領域的優秀進步的傳統,又有不適合現在情況的和不利於物質生產領域與思想意識領域的陳舊落後的傳統,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把傳統和美好加以等同顯然是錯誤的。把傳統當怍保守與落後的同義語也是不對的。我們看待傳統,既要分析鑒別,排除一切陳舊落後的傳統,又要繼承發揚一切優秀進步的傳統。
對於現代一詞,看法有分歧。有的認為現代是指現在而言,有的認為現代是與過去對稱;有的認為現代是與古代對稱;有的認為現代是與當代等同;有的還認為現代應以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為楷模;等等。這些看法。雖然有其各自的道理,但卻不夠確切。因為把現代當成現在,非常籠統,很不明確。把現代與過去對稱,其意義仍然含混。把現代與古代對稱,就使現代的概念包含近代和當代的全部時間。把現代與當代等同,就使當代的概念十分寬廣。至於把現代等同於資本主義社會,那將會使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完全混淆。
其實,所謂現代,一般是指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歷史學上通常是指無產階級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時代,1917年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世界現代歷史的開端。中國現代歷史期,一般是指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始。這個時期乃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分期,在現代之前。存在著古代和近代,在現代之後,通常可稱為當代,至於現代和當代,也有區別和聯系。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以後,通常稱之為當代。這一時期,以研究學科結構與智力結構為代表的教學理論,一般稱為當代教學論。上述劃分,似較明確,它有助於我們認識傳統教學論與現代教學論的主要特點及其區別和聯系,為正確理解這一問題提供基礎。
二、傳統教學論與現代教學論的特點
傳統教學論與現代教學論,是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西方和蘇聯各自有其演變的過程。比如歐美等國,傳統教育是與進步教育和現代教育相對而言的。西方說的傳統教學論,通常是指以赫爾巴特等人的教育理論為依據。所形成的課堂教學制度,以及教學原理和方法。其主要特點是:
在教學任務方面,以掌握系統的知識技能為核心。重視思想品德教育,堅持教學的教育性。目的在使學生畢業工作後,能有效地為其政治和經濟利益效勞。
在教師作用方面,強調教師的權威至上,學生必須服從,崇尚高壓和體罰,無視教學民主,師生關系對立,學生十分被動。
在教學內容方面,重視按照邏輯順序組織教材,確定多種課程,分科進行教學。
在教學過程方面,堅持明了、聯合、系統和方法等四個階段,使教學的進程公式化。這里說的明了,是指明確地向學生講述新教材;聯合,是指通過談話,使學生把新舊觀念聯系起來;系統,是指學生在新舊觀念的基礎上尋找結論,定義和規律;方法,是把已學的方法運用於實際;,培養學生具有邏輯思維的能力。
在教學原則方面,重視直觀性,系統性,鞏固性和量力性等原則,力圖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方法方面,堅持教師灌輸,學生被動學習;只求呆讀死記,忽視智能發展。
在教學形式方面,以班級上課為唯一形式,忽視小組學習,強調統一要求,忽視因材施教,重視課堂教學,忽視課外活動和發展學生的愛好與才能。
十九世紀未二十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培養具有熟練技術的工人,以適應生產過程的需要。但是,當時學校的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極不適應社會變革的需要,desk, loan reviewloans; loan funds; arrive (MS) charge warehousing, bookkeeping; dect the principal and interest of loans. lending survey post responsibility have a fixed place of business; operating normally, as well, have sufficient assurance capabilities; good credit records, reputable suppliers; is c
1/5頁
Ⅳ 傳統文化對教育教學的影響
這個還真不了解啊。。。不好意思
Ⅵ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對二者對美術的發展有何影響課題的教案
1.面對中西文化學校美術教育的新策略有哪些?
第一,課程資源篩選。學校教育中的課程具有教化功用,以應社會之需的同時,它也具有強烈的宏觀價值導向。
第二,教師主體的正向價值引導。教師作為中小學美術教學的親身實踐者,是中小學美術教育的中堅。
第三,學生自身批判性思維導向下的理性鑒別與批判。教育的要旨之一在於培育能夠進行獨立思考與自主選擇的現代化公民,以適合未來自由社會、民主社會、開放社會、多元社會和法治社會的需要。
2.西方文化對美術教育有哪些影響?
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在新的基礎上合為一體,在納粹統治期受迫害的知名藝術家,應邀到世界各地舉辦畫展或在學校里講學,昔日孤芳自賞,與世隔絕的新興藝術流派由此獲得比戰前更高的聲望,當代藝術也由此脫身而來,空前頻繁的國際交流,促進了歐美藝術的共同發展,帶來戰後西方藝術的國際化傾向,各種大規模的展覽也在世界各地紛紛籌辦,為知名藝術家提供了國際舞台。
3.傳統文化對美術教育有哪些影響?
美術教育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美術一直是人類傳遞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文化行為。
美術與其他的語言不一樣,它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障礙,超越人類的認識極限而保存下來。
文化與人的生命密切相關,人的生命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的存在。傳統文化滲透於美術教育可以很好地促進教育理念的落實,使教育回歸生命的本真。
很多世界級的大師在借鑒外來文化的同時,都力求保持本民族語言的延續和升華,他們的作品都帶有極強的傳統文化色彩和本民族的文化審美意識。離開了傳統文化的深厚根基,美術教育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總之,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優良文化傳統。這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每個中華兒女都有責任和義務去保護、傳承和發展它們。美術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對人們產生的影響不僅是潛移默化的,而且是非常深刻和全面的。美術教育有必要在保護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偉大工程中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