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課文評析
課文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開門見山,提出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至第6自然段)運用事例,證明觀點。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科學真理的發現,那些定理、定律、學說都是在發現者、創造者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後」才獲得的。然後,由此引出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個事例是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第二個事例是英國的著名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實驗,終於發明了酸鹼試紙。第三個事例是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復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至第8自然段)最後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總結,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卻都發現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總結全文,重申觀點。指出科學並不神秘,也不遙遠,關鍵在於「見微知著」,不斷探索,善於獨立思考,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 選編《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即「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從中感受到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二是學習議論文的形式。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閱讀答案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真理.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善於從細小的,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真理.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善於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主任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這是為什麼呢?謝皮羅緊緊抓住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1962年,發表了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生這種漩渦.他認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朝順時針方向旋轉;而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他的這個見解,引起了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結論是完全正確的.無獨有偶.17世紀的一個夏天,英國著名化學家波義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試驗室走去,剛要跨入實驗室大門,陣陣醉人的香氣撲鼻而來,他這才發現花圃里的玫瑰花開了.他本想好好欣賞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實驗安排,便摘下幾朵紫羅蘭插入一個盛水的燒瓶中,然後開始和助手們做實驗.不巧的是,一個助手不慎把一滴鹽酸濺到紫羅蘭上,愛花的波義耳急忙把冒煙的紫羅蘭用水清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誰知當水落到花瓣上後,濺上鹽酸的花瓣奇跡般地變紅了,波義耳立即敏感地意識到紫羅蘭中有一種成分遇鹽酸會變紅.那麼,這種物質到底是什麼?別的植物會不會有同樣的物質?別的酸對這種物質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這對化學研究有什麼樣的意義?這一奇怪的現象以及一連串的問題,促使波義耳進行了許多實驗.由此他發現,大部分花草受酸或鹼的作用都會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為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鹼變成藍色.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製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鹼試紙——石蕊試紙.在以後的三百多年間,這種試紙一直被廣泛應用於化學實驗中.最有趣的是一位奧地利醫生.一次兒子睡覺時,他發現兒子的眼珠轉動起來.他感到很奇怪,連忙叫醒兒子,兒子說他剛才做了一個夢.這位醫生想,眼珠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會有什麼關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於是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復的觀察實驗,最後得出結論:當睡覺的人眼珠轉動時,他確實正在做夢.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便根據眼珠轉動的次數和時間,來測量人做夢的次數與夢的長短.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於「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豈止三個?它說明科學並不神秘,真理並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 ,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那麼,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能發現真理.
❷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評課怎麼評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五組課文的第三篇。這是一篇議論文,課題「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圍繞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一觀點,列舉三個實例來說明,而且每個事例都是按照「科學家是看到一種現象,從而發現問題——經過研究——得出真理」的順序記敘,內容比較淺顯,沒有多少難以理解的詞句。因而本課教學達到「讀懂」的要求應該是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與課文的表達方法。
聽了王老師的課,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熟練把握教材,對教材的有效解讀。
從王老師的整個課堂設計可以看出王老師在課前做了多少細致的備課工作。整個課堂的設計環節絲絲入扣,不落痕跡地處理課文重難點問題,看似隨著學生的疑問進行授課,其實一切都在老師的掌握之中。尤其對課文詞語的理解上,如「司空見慣、追根求源、見微知著」等,王老師做到了把詞語放到課文中理解,在學生理解後又放到課文中解讀的方法,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詞語內涵。而這一設計也正是整個教學環節設計中最精彩的一步。
二、問題精煉,牽一發而動全身
在初讀課文後,王老師通過提問:「?」和「!」分別代表什麼,這拉直的過程又是怎麼樣的呢?引出學生對三個事例的研究。條理清晰,重點突出。
三、對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有效實施。
為了讓學生能很好理解課文,王老師靈活的運用了表格的形式,這樣既使三個事例一目瞭然,也對詞語做了很好的解釋。整個課堂表格貫穿始終,聯系全文,引導學生自學課文,了解文中人物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得出結論的過程,這也是王老師課堂的一大亮點。
四、學法指導,潛移默化
在完成表格之後,老師引導學生比較三個事例在寫法上的相同之處,並與記敘文作比較,使學生在比較中,發現議論文的特點——敘事為觀點服務。
❸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課後小練筆怎麼寫,求答案
功夫不負有心人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功夫不負有心人。其實做事只要肯下功夫,汗水就不會辜負他。
1878年,愛迪生決定製造出價錢便宜,經久耐用,而且安全方便的電燈。首先,他用炭絲裝在玻璃泡中,可是僅亮8分鍾,於是先後又換了1600種材料。一次,愛迪生偶然想到用棉紗燒成炭,於是試了試。結果果然出人意料,燈泡壽命一下子延長到45個小時。雖然取得了小小的成功,可是愛迪生繼續研究,又研製出竹絲燈泡,壽命達1200小時。直到1906年,愛迪生又改用鎢絲來做,使燈泡的質量又得到提高,一直沿用到今天。
無獨有偶,1897年,居里夫人對放射性物質進行研究。她為了提煉一種別人不知道的放射性物質,搞到了一噸可能含這種物質的工業廢渣。在院里進行冶煉、溶解、沉澱、分析。經過3年又9個月,終於在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0.1克新物質,取名為鐳,這項研究也讓她獲得了諾貝爾獎。
不僅如此,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也是一樣。他的成功就在於他從青少年時代對演講口才的刻苦練習。他為了成為一名律師,常常徒步30英里,到一個法院去聽律師們的辯護詞,看他們如何辯論。他一邊傾聽那些政治家、演說家的慷慨激昂的演說,一邊模仿他們。回來後也學他們的樣子,對著樹林和玉米反復地練習演講。演講的成功使林肯終於成為一名雄辯的律師並最終踏入政治界。
愛迪生製造電燈,居里夫人提煉鐳,林肯踏入政治界,這都是因為他們下苦功夫。
在著名人物中,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它說明只要你做事肯下功夫,堅持不懈,功夫就不會辜負你的期望。
❹ 真理誕生於100個問號之後的體會100字
功夫不抄負有心人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功夫不負有心人。其實做事只要肯下功夫,汗水就不會辜負他。 1878年,愛迪生決定製造出價錢便宜,經久耐用,而且安全方便的電燈。首先,他用炭絲裝在玻璃泡中,可是僅亮8分鍾,於是先後又換了1600種材料。一...
❺ 第20課《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課後題目與答案
三個事例中提到的科學家發現的過程都是相同的,仙偶然發現問題並版不斷追問,在進行反復研究和權實驗,最後解決了問題,得出結論,只要你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那麼當你解決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有可能發現真理,這就是課文題目的含義。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舉例了哪幾列事件?
課文具體寫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寫英國著名化學家波雅,偶然發現鹽酸會使紫羅蘭的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實驗,發明了酸鹽試紙;第二件事寫的是威格納,發現地球上所有的大陸都能較好的吻合在一起,又根據蚯蚓的分布情況得出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結論;第三件事寫的是阿斯林吉斯從兒子睡覺時,眼珠會轉動的現象中發現眼珠轉動和做夢的關系。
每個事列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的?三個事列中提到的科學家發現的過程是相同的,都是按照根據現象發現問題,不斷研究探索發現規律,解決問題的順序來介紹的。
❻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讀後感
要善於觀察細微的地抄方,多去注襲意事物的發展.
人不是一生下就能當上科學家的,著名的科學家,也要經過自己的微知著,多提問,不斷探索,才能發現真理!
因此這個真理是要在努力堅持後,還有一顆不怕困難、不怕失敗的精神的鼓舞下,才能最終得出真理.
所以,我們也要善於觀察細微的地方,多去注意事物的發展!要給每件事情只要是自己不懂的都打個問號,然後再一步步的去解答得到!要從一些司空見慣的事情中發現問題,從而找到真理!如果是遇到什麼問題的話,也要堅持下去.
❼ 談談你對「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句話的理解和體會。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是:只要善於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❽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讀後感100字
「?」是什麼?它是探索,是開啟科學之門的鑰匙,是實現理想的橋梁。我們生活在「?」中,就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因此,「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在生活中,我們一定會遇到許多令人費解的現象。但是,有誰會對這個現象追根求源,不斷發問,直到將它搞清楚為止呢?就像是那個掉落的蘋果。假如當時被蘋果砸中的人是你,你可能就只抱怨一聲:「唉,真倒霉。」就算了。但是牛頓就問了:「為什麼這個蘋果不往左掉,不往右掉,也不往上飛,唯獨往下掉呢?」帶著這個「?」,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
異曲同工。小時候的愛迪生很愛發問,常常問一些奇怪的問題。家人也好,路上的行人也好,都是他發問的對象。如果他對於大人的答復感到不滿時就會親自去實驗。有一次愛迪生看到了一隻母雞在孵蛋,便問:」媽媽,為什麼母雞天天坐在那裡不動呢?「媽媽告訴他:「母雞在孵蛋呢!」愛迪生便想:如果母雞可以孵蛋。那我也一定可以!於是他真的去「孵」蛋了!但愛迪生之後的成就,和他這種好問的精神密不可分。
謝皮羅放洗澡水產生了「?」,研究出了洗澡水漩渦的轉動規律;波義耳對紫羅蘭遇酸變色產生了「?」,發明了酸鹼試紙;奧地利醫生看見兒子睡覺時眼珠轉動產生了「?」,得出了「眼珠轉動時,人是在做夢」的結論……這些都在說明:問,真的是太重要了!我們見到許多細小的,司空見慣的事情,都可能蘊含著科學道理!所以,見到不懂的事情一定要問,不停地問。在不停的「?」中探索真相。問,問,問!從幼稚走向成熟!問,問。問!從無知到有知!問,問,問!發現一個新世界!
問,問,問!不停地問,直到把「?」拉直變成「!」,我們就找到了真理!
❾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教案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課文的題目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課文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運用事例,證明觀點。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科學真理的發現,那些定理、定律、學說都是在發現者、創造者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後」才獲得的。然後,由此引出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個事例是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第二個事例是英國的著名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實驗,終於發明了酸鹼試紙。第三個事例是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復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最後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總結,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卻都發現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總結全文,重申觀點。指出科學並不神秘,也不遙遠,關鍵在於「知微見著」,不斷探索,善於獨立思考,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從中感受、領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二是學習課文用具體典型的事例說明觀點的寫作方法,了解議論文的形式。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最後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這里的「?」是發現的問題,是不斷的追問,「!」是通過探索,解決了疑問,發現了真理。這個句子把一個抽象的道理,用直觀形象的方法進行表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善於「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鍋問到底」是一句俗語,形象表達了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精神,「發現」「發明」「創造」「成就」這四個詞按收獲由小到大排列,也說明平常的事情中蘊含著真理,蘊含著偉大的成就,而這些只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③只要你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那麼,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能發現真理。
這句話用「只要……就……」的句式說明「科學並不神秘,真理並不遙遠」,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就是「見微知著」,能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問題,看到本質,並「不斷探索」。
④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
這句話對發現真理的條件作了說明,科學發現中存在「偶然的機遇」,說明科學真理就存在於我們身邊,它並不神秘;「只能給……」說明科學發現也並不容易,指出了科學真理的發現是有條件的,那就是給那些「有準備」「獨立思考」「鍥而不舍」的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就是要敏銳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決問題。
(2)對詞語的理解。
定理:已經證明具有正確性、可以作為原則或規律的命題或公式,如,幾何定理。
定律:科學上對某種客觀規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發生一定變化過程的必然關系。
學說:指學術上自成理論體系的主張或見解。
司空見慣:看得多了,不以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發生的根源。
敏銳:感覺靈敏,眼光尖銳。
無獨有偶:某種少見的情況,偏有類似的出現,配成一對兒。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無法理解。
打破砂鍋問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見微知著:微:隱約;著:明顯。見到事情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
鍥而不舍:鍥:鏤刻;舍:停止。比喻有恆心,有毅力。
二、教學目標
1.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記「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能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3.理解三個關於科學發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
三、教學建議
1.課文開頭和結尾部分的幾個說理的句子,意義比較抽象,可能比較難讀,要多讀幾遍,讀通順。
初讀課文時,要讓學生找一找課文具體寫了哪幾件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同時可以讓學生思考課題「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並不要求學生做出准確的回答,主要是檢查學生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只要能從字面上或者結合具體的事例說說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也可以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自己的理解。
學生可能會對課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學知識提出疑問,比如,地球是怎麼自轉的?什麼是石蕊試紙?什麼是鹽酸?對這些科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讓知識面廣的學生來解答,也可以簡單地介紹,不要在科學術語上花太多時間。
2.課文的寫作思路是: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觀點。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學習三個具體事例,從具體事例中獲得認識,理解作者的觀點;然後,再從全文的角度發現課文的寫作思路,進一步深刻理解課文的內容和觀點。這樣更有利於引導學生自主地,深刻地理解課文。
3.課文中的三個具體事例,不同於一般記敘文中的故事,它們的作用是為了具體說明作者的觀點,即「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因此對這三個具體事例的研讀,教學中要注意把握重點。研讀的重點是具體事例中的「問號」是什麼?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麼?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麼樣的?教學中可引導學生特別注意「敏銳地注意」「敏感地意識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復的研究和實驗」「許多實驗」、「反復的觀察實驗」等詞句,從中體會和領悟到「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深刻含義。
三個具體事例涉及洗澡水的漩渦、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離學生的生活比較近,可以讓學生在家裡觀察,獲得直接經驗;有條件的話,石蕊試紙的酸鹼測試可以在課堂上做給學生看,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課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都是說理論述的句子,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系課文中的具體事例來理解,把抽象的道理做形象化的理解。小學階段學生接觸議論文,不宜在文體知識上做過多講解,要少用「論證」「論點」「論據」之類的術語。
5.課文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就是用具體的事實說明道理,這也是本單元的一個語文學習重點。在前兩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有所認識,這一課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這種寫法,還要求學生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教學中可以安排一次小練筆,要重視寫完後的交流評議,評議的重點是描述的具體事實是否能證明觀點,對具體事實的描述是否能突出重點。
四、教學案例
片段:
在比較閱讀中發現
師:請大家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具體寫了哪幾件事,用自己的話簡要地說一說。
(學生默讀思考。)
生:課文具體寫了三件事,第一件寫的是謝皮羅教授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
生:第二件寫的是英國的化學家波義耳偶爾發現紫羅蘭濺到鹽酸會變紅色,最後發明了石蕊試紙。
生:第三件寫的是奧地利的一位醫生從兒子睡覺時眼珠會轉動這一現象中發現了眼珠轉動和做夢的關系。
師:再請大家仔細地讀讀這三個事例,看看三段話在寫法上、內容上有什麼相同點?可以在課文中畫一畫,做一做批註。
(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
師:我看到有很多同學都在課文中做了批註,發現了這三段話中的很多相同點,現在請大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討論存在的疑問。
(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師:現在,我們進行課堂交流,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
生:我們發現這三個事例講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發現的問題。
生:我發現這三個事例都是在說明「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生:這三個事例講的都是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故事。
師:大家講得很好,有沒有人能把他們的相同點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認為這三個事例中提到的科學家發現或者發明的過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發現問題,不斷地追問;再進行反復的研究和實驗;最後解決了問題,得出了結論。
師:課文讀得很仔細,分析得很有條理,請大家讀讀課文,看看是不是這樣,並嘗試給每段話劃分層次,看看還有沒有新的發現。
(生默讀課文,劃分層次。)
生:通過剛才的劃分層次,我發現這三段話的寫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寫發現問題,再寫研究問題,最後寫解決問題。
師:你不但會發現,而且會概括。
生:我發現最初的疑問只有一個,但是一下子他們的頭腦中會冒出很多的問題,正是因為有一連串的問題,才會有最後的結論,因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師:這一連串的問題,用課文中的一個詞來說就是——
生:追根求源。
生:打破沙鍋問到底。
師:我們來讀讀他們頭腦中冒出的這一連串的問題。
(學生朗讀。)
生:我發現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都要經過反復的研究和實驗,很辛苦。
師:我們來讀讀描寫他們反復研究和實驗的句子。
(學生朗讀。)
生:我還發現,這三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善於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才能解決問題,發現真理。
師:是啊,因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五、相關鏈接
1.葉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傳記文學作家,是《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靈通漫遊未來》,影響較大。還著有《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和蔣介石》《星條旗下的中國人》《胡喬木傳》《馬思聰傳》等傳記。1998年獲香港「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的「最佳傳記文學家獎」。新版《小靈通漫遊未來》於2002年12月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2005年10月獲中國當代優秀傳記文學作家獎。
2.石蕊試紙石蕊是一種枝狀地衣,可提煉出紅紫色的結晶粉末,粉末的主要成分是鹼性碳酸鹽;這種粉末微溶於水,易溶於酒精。將粉末溶於酒精溶液等,形成一種混合物,就是石蕊色素染料;把濾紙浸在染料中,乾燥後便成了石蕊試紙。
石蕊試紙常用來檢定物質的酸鹼性。如果將石蕊試紙放入酸性溶液中,試紙就會轉為紅色;若放入鹼性溶液中,試紙則變成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