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沒有有趣的心理學教案
識別說謊人的實驗
「請你好好看我,我像是說謊的人嗎?」
常常聽到有人這么說。確實,當和對方相互注視著時,說謊是不容易的,但不是不可能。
一個人要想掩飾自己的感情和聲音,首先要做的是調節自己的表情。那麼怎樣才能識破臉上一本正經的說謊者呢?
埃克曼和普利森兩位研究人員,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拍下了一位正在說謊的人的照片,然後給人看,讓人判斷此人是否在說謊。
照片有三張,分別是這個人的頭部、頸部以下和全身。回答結果如下:
l.看過頭部照片的人,大多數對這個人給予較好的評價,諸如開朗。有人情味、友好、熱情。好人、正直等等。
2.看到頸部以下照片的人,大多數給予否定的評價,諸如緊張、神經質、迷糊。有心計。令人擔憂等等。
3.看到全身照片的人,則評價為有活力、易變、機敏等等。
從實際情況來看,看到頸部以下照片的人的評價最正確,看出了這個人在說謊。而看到頭部照片的人,則被巧妙地拖進了圈套。
據此埃克曼提出撒謊人的本來面目在其下半身最容易顯露,尤其是腳部,接著是手,而臉上最難看出。 不管是什麼人,當他撒謊或擁有某種秘密時,多少都會陷入良心的譴責或不安,最易顯露其內心的地方則是一般人最不注意的身體下半部。
從眾實驗
心理學家阿希(1952)做了一個從眾的經典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只有一個人是真正的被實驗者,他面臨著來自其他幾個人的壓力。想像你參加了實驗組,任務是對線條的長短進行區分,7個人組成一個小組,大家圍坐在桌子旁,你排在第六位。
研究者要求每個小組成員報告三條線中哪一條與標准線一樣長(如圖),一共有三組。在第一組實驗中,你前面的5個人與你期待的回答一樣:A線與標准線一樣長,這個答案不是很明顯嗎?第二組線也很好判斷。怎麼,你感覺乏味了吧?
但是,在下一組實驗中,盡管答案還是那麼明顯,但是第一個人給出了錯誤答案,他說B線與標准線一樣長。當第二個人給出同樣的答案後,你突然會坐直身子,再次檢查那線的長度。第三、第四、第五人也給出了同樣的錯誤答案,你開始懷疑到底是你瞎了還是他們瞎了。當輪到你的時候,你會怎樣報告呢?
什麼是正確答案,我現在不肯定?
正確答案到底是小組成員說的那條線還是我自己的眼睛看到的那條線呢?
是相信多數人的判斷,還是相信自己的判斷?
在確信多數人的判斷是錯誤時,能否堅持自己的獨立性?
這就是著名的阿希實驗,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我們總是傾向與跟隨大多數人的想法或態度,以證明我們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與一個群體之中。阿希從1951年開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復這項實驗,結果發現:
大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試始終保持獨立性,無從眾行為;
約有15%的被試平均作了總數四分之三次的從眾行為;
所有被試平均作了總數三分之一的從眾行為。
你和你的同學們也可以試驗一下,放學後,幾個人同時抬頭看天空,並不停地討論著什麼,不一會兒,相信就有好多好奇的同學像你們一樣,抬頭看天,雖然他們並沒有看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