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龜雖壽教學反思

龜雖壽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1-02-23 08:15:55

① 如何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滲透中華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傳統文化智慧。」古詩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深厚的文化精髓。詩不僅歷史悠久,作者眾多,而且作品豐富,題材廣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學史上堪稱一絕。如何充分發揮古詩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讓學生在祖國的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文化傳統得以光大,是每位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試論如何在古詩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
一、傳統文化教育在古詩教學中的內涵
我國古詩浩瀚如海洋,就初中語文教材所選錄的古詩文而言,細細分析,大致涉及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對愛國主義的贊歌。對祖國的熱愛,並願意為之而奮斗終身的情感,可以說是人間最偉大的情感,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祖國都不熱愛,要想讓這個人做出一番大事業,那無異於天方夜談。所以初中語文教材中,就選入了不少關於愛國主義方面的詩文,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表達了一種為了祖國寧願犧牲自己的豪情壯志;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則道出一種憂國憂民的文人情懷;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寫出的對祖國河山的熱愛;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卻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情告白。縱觀初中三年所選入的古詩文,表現這種愛國主義情懷的,佔了三分之一以上,它構成了古詩文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最強旋律。
(二)對人間真情的深情呼喚。親情,友情、愛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是文學永恆的母題,這點,在初中的古詩文中,也體現得尤為突出,從馬致遠的《秋思》對故鄉深入骨髓的思念到蘇軾的《明月幾時有》對親人永遠的祝願;從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豁達到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纏綿。可以說,整個中華的文學史,其實就是一部對人間真情深切呼喚的情感史,它構成了古詩文中傳統文化教育的另一支主旋律。
(三)對社會的深刻反思和崇高理想的執著追求。「學而優則仕,」「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我國的歷代文人,註定要關注社會,然後展開對理想,對人生的深入思考,並隨之進行不懈的追求,陶淵明面對官場黑暗,憤而掛冠而去,隱居南山之下,卻描繪出一個世外桃源的理想社會,雖然它只是一個烏托邦式的社會,但卻寄寓了古代人民對階級社會不公平制度的反思和厭惡,表達了對安居東業生活的美好憧憬。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則直接道明社會的興衰更替,不過是強加在百姓身上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和摧殘,如果說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儒家文化治國理念的最高體現,那麼,莊子的《魚我所欲也》則是道家對義所作的最好詮釋。如果說朱熹的《觀書有感》是對生活的理性思考,那麼曹操的《龜雖壽》可以看著是一麴生命力的贊歌。對社會的反思,對理想的追求,對人生的執著,是中華傳統文化又一道亮麗的風景。
二、古詩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文以載道,傳統文化的滲透,也離不開對具體古詩文的品悟,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需要春風細雨般的細膩浸潤。在古詩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呢?筆者認為:
(一)善於挖掘。教材中的大量古詩文篇目是我們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作為教師就要善於挖掘,把課文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的內涵充分發掘出來,並滲透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之中,以此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育學生,使他們不但能真正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而且培養起一種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例如蘇軾的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描述了詞人在如此江山、英雄淘盡背景下的個人境況。但對詞中「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一句中的「多情」二字是否含有另外的深意,學生對此也莫衷一是。這時候,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運用評價要知人論世的原則,進行深一層次的探究,就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多情」二字當然不只是單指男女情感,詞人在詞中更多的是抒發對自己大半生來一心忠君報國、大濟蒼生卻又壯志未酬的感慨。而接下來的「人生如夢」所抒發的就更不只是詞人的消極情緒,而是詞人所體認到的那種人生尷尬。至於詞的內涵所觸及到的宇宙與人生,永恆與短暫的哲學命題,就更值得我們深入發掘,以引發學生的理性思考,讓他們在更深的層次上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
(二)注重熏陶。選入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質兼美的古詩文,都是大師、巨匠們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著他們真實的感情,蘊涵著他們深層的思索。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就應該是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而不能是灌注,或貼標簽似生拉硬扯。我們要注重情感與心靈上的熏陶漸染,要善於引導學生與大師們進行心靈的對話,精神的交流。我們讓學生走近屈原,理解什麼是愛國;走近陶淵明,理解什麼是高潔;走近蘇軾,理解什麼是豁達······總之,我們的傳統文化教育,要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體悟,並在熏陶漸染中走近一個個偉大的靈魂,從而接受精神的洗禮,實現文化的傳遞。如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寫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體現了詩人積極進取,不斷開拓的精神。明代詩人於謙《石灰吟》則表現了作者不畏艱難、堅貞不屈,甘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詩中的「凌寒獨自開」歌頌了梅花不屈不撓的精神。詩中的梅花,其實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元代畫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寫道:「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不僅寫出了墨梅的高雅氣質,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貞操。在教學這些優美的詩句中,融入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於枯燥無味的說教,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文所寄託與蘊含的精神生命和文化底蘊。
掬古典之泉,濯蒙塵之心,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層次、有系統、有廣度、有深度地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內化在學生的精神中,讓優秀的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綻放精神之花、民族之魂,是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並積極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更應主動探索在古詩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徑,這樣才能把教書和育人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完成一個語文教師的神聖職責。

② 魯教版初一下冊語文教學反思怎麼寫:《短文兩篇》

1 在山的那邊 5 童趣 6 理想 7 短文兩篇 8 人生寓言 10 《論語》十則 11 春 12 濟南的冬天 13 山中訪友內 14 秋天 15 古代詩歌容五首 16 化石吟 20 山市 24 詩兩首 25 《世說新語》兩則 27 郭沫若詩兩首 28 女媧造人30 寓言四則 《童趣》 《論語》十則 觀滄海 曹操 次北固山下 王灣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 山市 蒲松齡詠雪 陳太丘與友期 龜雖壽 曹操 過故人庄 孟浩然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夜雨寄北 李商隱泊秦淮 杜牧浣溪沙 晏殊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楊萬里如夢令 李清照觀書有感 朱熹

閱讀全文

與龜雖壽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