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寒風吹徹教案

寒風吹徹教案

發布時間:2021-02-23 03:14:03

Ⅰ 我喜歡的冬天社會教案

一、活動目標:
1、進一步鞏固冬天的季節特徵,了解抵禦寒冷的不同方法,產生冬天不怕冷的情感。
2、初步萌發對冬季在戶外工作人員的敬佩之情。
二、活動重點和難點:
1、活動重點:使幼兒了解一些抵禦寒冷的不同方法。
2、活動難點:萌發幼兒對戶外工作人員的敬佩之情,願意表達自己的情感。
三、活動准備:
1、幼兒對冬天已有一定的知識經驗。
2、ppt的製作。
四、活動流程:
冬天來了————冬天別凍著————寒風中的人
五、活動過程:
(一)、冬天來了
1、播放ppt:畫面上是雪花飛舞、白雪皚皚的景色,老師用語言、畫面引導幼兒進入活動。
2、請幼兒發表自己對冬天的態度。教師用兩個交集的圈(喜歡、不喜歡)將幼兒喜歡、不喜歡冬天的原因記錄下來。
(二)、冬天別凍著。
1、幼兒討論他們所了解的冬天各種事物是怎樣抵禦寒冷的?並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演出來,介紹給大家。(可以是唱、說、表演)
2、播放ppt:出示四張照片:(1)大樹身上裹著稻草。(2)灑水車為防止結冰叔叔正在水中放鹽;(3)小動物冬眠;(4)人們跑步。(重點引導幼兒討論第二張和第四張的畫面內容)
(三)、寒風中的人
1、播放ppt:在寒風中站崗的警察、清潔工人等,觀看中,引發幼兒思考:他們是不是真的不怕冷?
2、鼓勵幼兒簡單地向這些人說說心中感激的話。

Ⅱ 劉亮程的《寒風吹徹》

說實在的,我不怎麼喜歡這種風格的文章,感覺過於深沉抑鬱,並不適合我年齡的青春張揚。但這篇文章,讓我無可奈何地認可了他,因為他所講的無疑也是亘古不變的事實。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都要經受寒風吹徹,無法逃避。
年輕時,我們總是張揚著青春的活力,不懂得世態炎涼,不知道困難和挫折的巨大,即使前方是無處逢生的窮途末路,或是沒有柳暗花明的山重水復,我們總是懷著好奇心頑強地走下去。
14歲的劉亮程也像所有年輕人一樣,不明世間險惡,不懂人情淡薄,對生活充滿了期待與憧憬。不知道當30歲的作者在寫下這么一段話時候,是懷著如何的心情?14歲的孩子,為了拉柴火過冬,冷壞了腿上的一根骨頭,但父親卻只關心著拉回來的柴火夠不夠過冬用,卻忽略了兒子的身體。這無關父子之間的情意淡薄,而是因為人類在寒冷中,為了生存,而什麼都無遐,也沒有能力去顧及……
真是可悲啊,那樣的年紀竟已經要學著去面對寒風,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對抗冬天。是否他的生命還未開始綻放,就已經開始學會了抵抗呢?作者在14歲,就懂得了隱藏溫暖,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傷感? 是否是他還來不及年輕,已經開始蒼老?
我想每個人的冬天,都有屬於自己冬天的寒冷,「我們誰都幫不了誰」,我們對於別人的幫助永遠只能算是杯水車薪。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只有忍受著孤獨地過冬。
冬天來了,那就找到足夠溫暖的東西支撐著走下來吧。

Ⅲ 中班語言冬天九九歌教案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四單元作文:沭陽地方農諺《九九歌》
寒假裡我們到民間采風,在幾位老人的幫助下收集到了我們沭陽的兩首農諺——《九九歌》。仔細讀來,深感韻味無窮,我們不禁為我們先祖們的智慧所驚嘆。沭陽雖不是什麼人傑地靈的地方,但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千百年來,祖先們在這塊大地上辛勤勞作,創造了燦爛的民族地方文化。我們收集到的這兩首《九九歌》,不但對計算氣候時令十分方便,而且它通俗形象,內容豐富,涉及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准確性,充分地顯示出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也透視出沭陽地方文化深刻的內涵。
《九九歌》之一
一九和二九,滿天寒氣冷颼颼;三九尖嘴九,滴水變成凍琉琉;最冷是四九,冰上行人結隊走;五九回陽九,沿著河岸插楊柳;六九解凍九,漸漸舒開兩只手;屈指數七九,脫下棉衣把路走;時節交八九,家家戶戶犁耙修;張口說九九,牛鞭遍野響不休;九九盡了九,冬去春來花草稠。
《九九歌》之二
扳指數九冷風來,毛衣外套滑雪衫;二九天氣變了臉,大衣毛帽不支(頂)寒;三九四九冰封河,火爐旁邊讀報刊;五九禽畜圈裡看,牛生新犢雞下蛋;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黃青菜綠茵茵;八九吹面風不寒,收拾農具忙生產;數九盡了草木青,紅紅綠綠新春衫。
通過閱讀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兩首民諺有如下特點:
一、豐富的文化內涵
這兩首農諺每首隻有短短九句或七句,但卻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九九歌》的命名,反映了沭陽人民的文化價值取向。我們中華民族向來以「九」為大,認為「九」是最吉利的數字,如「九九重陽」、「九九歸一」、「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等等。名為《九九歌》,第一首歌正好九句,暗合「九」意。由於五六七九天氣的變化不太大,所以第二首便合三為一: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黃青菜綠茵茵。讀起來更加簡潔易懂。
另外,從一些語句中可以透視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審美觀。我們知道,「紅色」是喜慶的象徵,「綠色」充滿了生命的活力。紅綠相配不僅符合大自然的配色規律,而且具有一定的藝術魅力。充滿智慧的沭陽人民也許早已發現了這一規律,沭陽的俗語中便有「紅配綠,看不足(看不厭)」的說法。所以第二首諺語便有「紅紅綠綠新春衫」之說。
二、形象生動的語言
兩首農諺中使用了許多方言俗語,當地人讀起來倍感親切自然,充分表現了地方語言特有的淳樸和深刻,即便是外地人也能從中品味到其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如「尖嘴九、交、凍琉琉」等詞。「尖嘴」在沭陽方言中意為「厲害、刻薄」,如,「這個人尖嘴毛唇的」,在這里充分表現出天氣的乾冷無情;「交」在沭陽方言中為「到」意,如「他交新年十八歲了」。「凍琉琉」指冬天雨雪天在屋檐下結掛成的冰柱,在本地還常用來指透明的物體,如稱玻璃球為「琉琉球」。
還有一些表現物象的詞語,准確地表現出數九天不同時節人和物的不同表現。有的再現了數九寒冬冰天雪地的酷冷,如:滴水變成凍琉琉。有的寫出了寒冬中人們行動的艱難,如:冰上行人結隊走。有的寫出了春回大地,人間煥發出的新春喜慶氣息,如:沿著河岸插楊柳、冬去春來花草稠、數九盡了草木青、紅紅綠綠新春衫。
在言語表達中,兩首農諺充分體現了民歌的感情樸素、純真、活潑的特點。如有一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二九天氣變了臉。寫出了二九天氣的寒冷無情,變化無常,時而寒風凜冽、寸步難行,時而北風呼嘯,滴水成冰。我們也能從中想像出人們在風中縮頭攏袖的情景,形象生動,表意深刻。
三、真實獨特的感受
這兩首農諺,把人們在不同時節通過各種感官所獲得的不同感受描述得淋漓盡致。如通過視覺來寫時令景物的變化,如:冬去春來花草稠、韭黃青菜綠茵茵、紅紅綠綠新春衫、數九盡了草木青;通過觸覺來寫人對冬季來臨的無奈和對春回大地的喜悅:扳指數九冷風來、滿天寒氣冷颼颼、漸漸舒開兩只手、八九吹面風不寒;從聽覺上來寫入冬後寒流南下,北風呼嘯的獨特感受:一九和二九,滿天寒氣冷颼颼;還有寫了春回大地,牛鞭不絕於耳的聲響:牛鞭遍野響不休。
這兩首諺語,還形象巧妙地通過入冬以後人們隨時令而變的所有穿著打扮來表現對冬天的切膚之「感」,如:毛衣外套滑雪衫、大衣毛帽不支寒、脫下棉衣把路走、紅紅綠綠新春衫。
四、鮮明的時代特徵
尤其讓人欣喜的是兩首農諺雖同出一地,形式上如出一轍,但內容卻有所不同,從中可以透現出民歌的人民性和時代性特點。
幾千年來,農業生產一直是華夏兒女生存發展的根本。一年之計在於春,作為勤勞的農民,最緊要的應該是適時而耕、及時勞作。農事大於一切,所以要「家家戶戶犁耙修、收拾農具忙生產、牛鞭遍野響不休」。當然也充分反映了過去人們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從事農業生產仍然要依靠笨拙的木製農具和工作效率極低的耕牛。而在第二首中,卻出現了帶有鮮明時代特徵的現代的時髦名詞:毛衣外套滑雪衫、火爐旁邊讀報刊。這些名詞的出現,充分地表現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精神文明的追求。前後比照真可謂是滄海桑田,翻天覆地!
五、科學准確的結論
這兩首農諺還形象地揭示了生物的周期性現象與時節氣候的關系,與現代科學家竺可楨的物候學理論研究成果竟不謀而合,如:五九回陽九,沿著河岸插楊柳;九九盡了九,冬去春來花草稠。
農諺中「五九回陽九,沿著河岸插楊柳」之說,這里的「回陽」是有科學依據的。地理學、天文學研究表明,從冬至日也就是開始數九之日始,太陽已從南回歸線漸漸向赤道轉移。到了五九時節,天氣明顯變暖,太陽也離人越來越近了,當地的農民的「回陽」之說正與此不謀而合。
從氣候、物候及農事活動的實際考察來看,這兩首歌不僅適用於我們宿遷一帶,還大體適應於黃河流域,對於指導農副業生產和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作用。
當然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氣溫變化、氣候寒冷的程度不同,《九九歌》也因地而異。晉冀魯豫等北方地區流傳的是:「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江浙滬等南方地區流傳的是:「頭九暖,二九寒,三九凍得百鳥亂,四九臘中心,凍死臘蟲精,五九四十五,刀斬勿入土,六九五十四,再冷無意思,七九六十三,衣帽兩可挽,八九七十二,貓狗找陰地,九九八十一,百草報青葉。」這些都生動地反映了冬至後的八十一天中,氣溫變化的客觀規律。但不知怎的,讀起來好像都沒有我們所採集到的這兩首農諺親切自然,因為它語意中還透著一股家鄉的泥土氣息和甘醇如酒的親情!

Ⅳ 與朱元思書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先總後分的描述方法。
2、體味精美清新的語言,積累描繪山水的詞語。
3、培養誦讀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審美能力。
4、培養熱愛祖國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學步驟:
一、引入課文
1.從吳均的一首小詩《山中雜詩》入手,簡介作者及風格。
《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雲從窗里出。
2.提問:引導學生讀一遍後:你能運用第一單元所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寫了什麼?
(明確:寫「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裡,看到四種景物)
3.提問: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
(明確:吳均(南朝)(板書),可見這是一位善寫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們來欣賞吳均另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與朱元思書》。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但現在看到的已不是當時的完整信件。
本文見於《藝術類聚》卷七。由於文中生動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的秀美風光,歷
來被人們當做獨立成篇的山水佳作來閱讀欣賞。
二、分析課文
(一)、朗讀課文
1、明確讀音和句讀
輕聲朗讀課文,標出不明白的讀音、句讀。 學生提出。
(學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縹碧、急湍、軒邈、泠泠、鳶飛戾天(板書備用))
朗讀:學生全文朗讀。(注意其生字新詞的讀音、句式停頓的處理)
點評:側重在句讀方面。適當點評學生的情感處理:強調:向上的那種「勁」。
2.關鍵詞語釋義並譯句
朗讀:出聲散讀課文;請學生圈出不好解釋的詞句,准備提問。
導引:對照注釋,是否都能解釋?有什麼覺得不好解釋和翻譯的?
討論:在學生發問時,視情況作分別處理:
一般詞語可互答解決;
涉及下列板書中的重點詞句,板書待用,同時依然互答解決;
學生無人發言時:指定下列板書中的關鍵詞,點名回答。
注意:以下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不提不講)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現同樣青色。
從流飄盪,任意東西。——……,任憑(船兒)往東還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負勢競上,互相軒藐;—— ……,彷彿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二)、分析課文
1、理清課文結構
朗讀:採用個別朗讀方法,其他同學考慮:文中哪句話概括了課文描寫的山水的特徵?為什麼?
討論: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色的特徵?為什麼?
(請1—2個學生(水平稍差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圓其說,語言完整)
(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景色的特徵,全文都圍繞著這兩個字在做文章)
討論: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這個「異」和這個「奇」字的?
(請2—3個學生(水平較好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書上的關鍵詞句,教師注意肯定、補充)
小結。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利用板書明確:
景 異水: 「清」 (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樹,軒藐成峰)
「聽」 (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
本文寫作手法上採用了先總後分的手法。
先總寫: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
清麗的整體圖畫推至讀者面前。既境界闊大,又畫面清新。接著,在進行具體描
繪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筆調告訴我們從富陽至桐廬的大約一百里之內,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以激起讀者的極大興趣。
分寫:首先寫水。這里的水,第一個奇異之處是極其清澈:「千丈見底」,
甚至游魚細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
此外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這兩個特點可
以概括為一靜一動,而動靜變化的交替描寫,既可以使我們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態,
也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接著寫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
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寫「奇山」——富春江兩岸高山之雄偉。
2、明辨課文的主旨
朗讀:全體朗讀課文,建議學生利用板書內容嘗試背誦。
討論:讀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從中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嗎?
(放開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練的詞、短語概括;回答人數不少於5人。適當板書待用)
小結.引導學生回顧作者所選之景、繪景語言等內容後明確:
志——無拘無束、任性自得 (負勢爭高,息心忘反) 突破束縛同時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輕松自如。
生平簡介: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
人。官奉朝請。通史學。其文工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文辭清拔,表現沉
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時人或仿效之,稱為「吳均體」。亦能詩,原有集,已散佚,
明人輯有《吳朝請集》。別有小說《續齊諧記》。
總之,生平多坎坷,雖亟思奮發有為,但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
想情緒。
3、體會寫作特色
朗讀:全體朗讀、嘗試背誦
提問:讀到現在,你覺得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放開回答。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句式「兩兩相對」的特點及其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三、作業
1、比較閱讀:小石潭記(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碪,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吳文尚自然,少人之活動。意境是天然生成的,人只需去感受即可。
而柳文人的活動更多。意境的生成是需要人的活動的,人是景的有機組成成分。
吳文句式井然,有韻律。柳文語言活潑,形式自由。
2、探究活動:補寫一封結構完整的書信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無頭無尾的文章,但與晉宋時期簡牘體的比較分析來看,其風格極為合拍。當時的書簡體大都信筆拈來,隨興而止。而且這種文體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為四六體的典範。但是,既然是一封無頭書,就有他的可利用之處。為此,可要求學生"用現代書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語氣,語調,補出全文的開頭和結尾,寫成一封結構完整的現代書信"。對於高中的學生來講,寫信並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難的是基於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結合的信寫好。
元思兄台鑒:
當陽一別,忽忽數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陽沿江而下,觀兩岸之景甚美,筆錄之,與君共享。
惜時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可略:(你覺得生動地描寫表現在哪裡?(論討後回答)
本文描寫十分出色,關鍵在於抓住了景物特徵。選用了形象的語言:「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僅八個字就描寫了風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塵不染、一視萬里的富春江環境。以「凈」托「色」,「景」中孕「情」。置身於這樣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該何等舒暢!
寫異水:「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寫出江水的明凈澄澈。寫奇山:「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五成峰。」這里寫出了山「色」青蔥,寫出了山「勢」高聳,更寫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

備用:
一、駢文,又稱「驕體文」,和散文相對的一種文體,起源於漢末,形成於魏晉,盛行於南北朝。驕文的最大特點是講求對仗,即所謂「驕偶」(兩馬並駕為駢,兩人並處為偶)。全篇以偶句為主,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相互對稱,詞性、詞義相互配對,句子的字數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這種文體,晚唐時被稱為「四六文」,以後歷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駢體文。其次是講求平仄,上下聯要平仄相對,平對仄,仄對平。其三是講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練。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時還將典故反用,起襯托、對比作用。為了追求形式美,駢文還講究詞藻華麗,大量使用顏色、金玉、花草等類詞彙。駢文對唐宋以後的文學語言,特別是律詩、律賦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由於過分追求形式,逐漸走向形式主義,妨害思想內容的表達,成為文章的桎梏。
二、課文參考譯文
煙霧都消散盡凈,天空山巒都是同樣的顏色。(船)隨著江流飄浮盪漾,一會兒東,一會兒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里地,奇山異水,(可以說是)世上獨一無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見底。水中游魚,水底細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還快;兇猛的浪頭,好像狂奔的馬群。
兩岸的高山上生滿讓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樹木。山峰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彷彿都在爭先向高處和遠處伸展;它們爭先恐後筆直地向上,形成無數的山峰。泉水沖激岩石,泠泠地發出聲響;美麗的鳥兒相向和鳴,和諧動聽;鳴蟬長久不斷地叫著,群猿哀鳴經久不絕。那些為名為利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就會平息他那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治理社會事物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木在江面上邊遮蔽著,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又可見到明亮的陽光。
三、桐廬—富春江旅遊區簡介
錢塘江上游從聞堰開始就進人富春江,兩岸青山如黛,明秀雅 致。沿岸的富陽有郁達夫故居和郁氏兄弟紀念館。七里瀧段,群 山夾峙,峭壁陡立,有小三峽之稱。至桐廬境內,有瑤琳溶洞、桐君山、嚴子陵釣台、白雲源等景區,都是旅遊熱點。
白雲源融林海、奇石、碧溪、清泉、飛瀑、幻霧於一體,可與四川的九寨溝相比。它又是唐代詩人方乾的故里,歷代墨客騷人問津 之地,素有「詩村」之譽,至今耕讀之風不絕。當你進人白雲源,立時就發現這里「有家皆掩映,無處不潺媛」的情景,顯示出一種自然 的美、原始的美和神奇的美。這條旅遊線路,最理想的是乘船溯江而上至桐廬,也可以先到 桐廬,順江而下。上述游覽方法,對雙休游的旅客來講,最好是周 五晚出發,星期天晚回原地。如果是在長假期間出遊,在游完富春江、桐廬之後,可順便進人新安江暢游千島湖。從杭州出發、溯富 春江、新安江而上,經富陽、桐廬、建德到千島湖半島上的淳安,歷來是浙江省的一條重要旅遊風景線路。
四、拓展閱讀:吳均詩歌三首
《山中雜詩》
山際見來煙,
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
雲從窗里出。
《從軍行》
男兒亦可憐,
立功在北邊。
陣頭橫卻月,
馬腹帶連錢。
懷戈發隴坻,
乘凍至遼川。
微誠君不愛,
終自直如弦。
《梅花落》
終冬十二月,
寒風西北吹。
獨有梅花落,
飄盪不依枝。
流連逐霜彩,
散漫下冰澌。
何當與春日,
共映芙蓉池。

五、課堂練習
一、按要求寫出句子。
1.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贊嘆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寫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江流氣勢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聽覺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漂盪,任意東西。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
二、翻譯句子。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5.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6.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參考答案:
1.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現同樣青色。
2.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3.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4.當人們仰望盤旋峰頂的老鷹,就自然而然平息了追求名利的慾望 。
5.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6.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Ⅳ 主題班會教案急

主題班會《學會感恩》
一、活動目的:
通過學生自我教育活動,學習、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體會父母、師長、親人、同學、朋友之間的無私的親情、友情,懂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真正內涵,培養自己的責任感,努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創造一個美好、和諧的社會。
二、時間:10月10日下午第一節課
三、地點:初三(1)班教室
四、班會課課前准備:
1、 布置以「說出你的愛」為主題的家庭作業,要求同學們為長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或表達對他們的愛,並寫下300字左右 的感言。
2、 徵集並交流有關感恩的經典語錄或典故,按學號每天輪流在黑板上展示。
3、 布置宣傳欄、出好感恩的板報。
4、 徵集同學們與全家人的照片,掃描至幻燈片。
五、班會課過程:
歌曲〈〈相親相愛〉〉導入
主持人:我們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愛把我們聚集在了一起,彼此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從此不再分開,不再感到孤單無助。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會為遠行的腳步照亮前程,寒風中的一簇篝火會給冰冷的雙手帶來溫暖,而乾旱中的一場細雨會給乾渴的禾苗送去生機……同樣,生活中,一句知心的話語會為困境中的你送去溫暖,一聲堅定的鼓勵會給挫折面前的你帶來自信,一句真誠的祝福會讓成功的你感受到莫大的快樂與幸福。而當你得到那份關愛時,是否會想起也要這樣給予回報呢?你是否也時常記得感恩呢?如果你做到了,請在這堂課上向大家交流,如果你沒有,希望通過這次活動從中獲得些啟示。
1、「經典」討論
2、友誼無處不在
3、小品:活著便是精彩
4、師恩難忘
5、 詩朗誦:感恩
6、 「說出你的愛」(感恩親情)
7、 感恩接力(老師的話及展望)
老師的話:人類不能缺少的是人際之間的互愛,就如人的生存不能缺少太陽、空氣和水。我們今天坐在這里開主題班會,首先要感謝學校給我們搭建了一個進行自我教育的平台。我們要感謝同學的家長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參與我們的活動;感謝我們的父母,是他們給了我們生命,給了我們美好的青春;感謝我們的師長,是他們教給了我們知識和做人的道理;感謝我們的同學和朋友,是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給了我們許許多多的幫助和關愛;感謝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還有我們認識和不認識的人們,是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我們生活的美好環境,給了我們發展的空間。滴水之恩,湧泉相報,讓我們用自己的行動努力回報父母,回報祖國,共同構建一個美好和諧的社會!

閱讀全文

與寒風吹徹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