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課程與教學研究的特徵
課程論的學科地位及其與教學論的關系問題一直是我國教育學體系構建的焦點問題。隨著對課程論的發展特別是現代課程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已愈來愈明顯地反映出教學論的不可包容性;課程論從教學論中分離而成為相對獨立的學科也是教育學發展的必然。
一、關於課程論與教學論關系的不同觀點
課程論要想真正確保獨立的學術地位必須慎重處理好與教學論的關系。對於課程論與教學論關系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主張。
(一)大教學論觀就是「將課程作為教學內容,課程論作為教學論的一部分」。這一認識的突出代表是原蘇聯的一些教育學著作。自凱洛夫時代始至20世紀80年代,課程就一直被作為教學內容來談,而作為教育科學的一個相對獨立部分的教學論便擔負起研究教育過程的概念和本質、教學原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組織等基本問題的任務。我國長期受前蘇聯這種教育學模式的影響,至今未引起根本性的變化。
(二)大課程論觀就是教學是課程的一部分,對教學的研究是課程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認識源於英美教育文獻對「課程」與「教學」的交互使用。像泰勒(R.W.Tyler)等知名學者都是把教學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來對待的。哈利.布朗迪(HarryBroudy)和蔡斯(RobertS.Zais)也認為課程這一概念更為廣義,是母系統,教學是子系統。在我國也有學者持此觀點。認為課程作為一種客觀存在與教學是不能分離的。其「本質上是一種教育進程,而作為教育進程則包含了教學過程。」「課程的屬性和類型是多方面的,包含了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顯在課程與隱蔽課程,也就包含了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模仿教學與陶冶教學。教師也是課程研製者,從而構建課程包含教學的主體機制。」課程論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學科體系,這個體系已經初步構建起了比較清晰的層次和系統結構。這個體系的基本結構把大課程論分為課程論、教學論、分支課程論、分支教學論和教育技術學等五個下位學科,每個下位學科又包含著大量的次下位學科。
(三)一體化論認為課程論與教學論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須把它們綜合起來進行整體性研究。例如英國的斯滕豪斯(L.Stenhouse)的過程模式強調課程與教學過程中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瑞典的倫德格倫(U.Lvadgren)也是從課程與教學之間的系統化聯系的角度來界定課程理論的。因為課程與教學之間的分裂狀態在學校或課程教學實踐中必然被打破。所以,應把課程與教學綜合成一個問題而不是把它們分成孤立的問題來進行研究。西方學者經過課程與教學、課程論與教學論關系問題的討論已形成一些共識:課程與教學既有關聯,又是各不相同的兩個研究領域。課程強調每個學生及其學習的范圍,教學強調教師的行為;課程與教學存在著不僅僅是平面的單向的相互依存的交叉關系;課程與教學不可能在相互獨立的情況下各自運作。
二、審視課程論與教學論的關系的起點
(一)課程概念
課程概念是課程論所要研究問題和理論的基點,課程概念應是課程論首先必須明確界定的基本概念。施良方先生曾給出「課程即教學科目;課程即有計劃的學習活動;課程即預期的學習結果;課程即學習經驗;課程即社會文化再生產;課程即社會創造」等6種定義。美國的蔡斯也曾歸納出「課程是學習方案;課程是學程內容;課程是有計劃的學習經驗;課程是預期的學習結果的構造系列;課程是書面活動計劃」等幾種不同的課程定義。雖然至今對於課程的解釋還沒有達成能夠得到人們公認的結果,不僅缺乏具有普遍性的科學定義,甚至沒有形成關於便於人們使用和溝通的工具性定義。但是對教學概念的定義有相對共同傾向性的認識,雙邊活動說是被廣泛接受的定義。即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活動。這一活動過程中,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傳授、培養和教育,學生主動地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雙方各盡所能,共同完成社會賦予的培養有用人才的神聖使命。對教學概念的定義有相對統一的傾向性認識是教學論較課程論相對完善一些的一種表現。
(二)教學論與課程論的歷史比較
教學論成為教育學的一個獨立研究領域的標志是公認的1632年誇美紐斯《大教學論》的出版。至今已有400年的歷史。而對課程進行系統研究並從理論上加以概括則是20世紀以後的事。一般認為,美國課程專家博比特(F.Bobbit)1918年出版的《課程》一書,標志著課程作為專門研究領域的誕生。可見,教學論是較早從教育學中分化出來的。在此之前,課程是為教學服務的,是指實踐中的科目或形態,是以教學內容或學習經驗身份作為教學論的研究范疇之一的。即是在教學論的視角下來研究課程的內容、形式和類型的。比如,赫爾巴特指出教學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多方面興趣,要開設歷史類和科學類的課程,這是實現教學直接目的的手段。由於教學論研究歷史較長,其框架基本確定,理論體系較課程論完善、成熟。總之,教學論與課程論不是並行發展的,教學論發展得早且完善。
三、課程論的發展的展望
目前從科學視角看,課程論與教學論應是教育科學下屬的兩個獨立分支科學。因為二者研究對象及構築理論體系的相關概念不相同。前者研究各種形式的課業及進程,後者研究教與學;前者涉及課程研製、課程標准、課程管理、課程評價等核心概念。而後者涉及教學目的、內容、方法、過程、組織形式及教學評價等核心概念。也就是說,課程是指學校的意圖,教學是指學校的實踐;課程是為有目的的學習而設計的內容;教學則是達到教育目的的手段。相應地,課程理論主要探討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教學理論主要關注達到這些目標的手段。研究對象不同說明研究內容不盡相同,而概念是理論生命的細胞與構築理論的平台,概念不同,理論肯定不同。這一「目的—手段」論是基於學校教育實踐的視角做的闡釋。目前,課程論與教學論處於分化期,而作為有關聯的兩門獨立學科而存在,則課程論和教學論的許多重要問題便有可能被進一步研究,科學基礎便有可能進一步拓展,進而有利於理論的建立與發展。作為一門具有獨立學術地位的理論科學,課程論的任務就在於描述、解釋和預測課程現象中客觀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穩定性和普遍性的聯系,進而達到對課程活動規律的把握。泰勒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確定了編制課程的四個程序:確定目標、選擇經驗、組織經驗和評價結構。這構成了現代課程領域最有影響的理論框架。但這僅僅局限與課程編制的范疇,大大縮小了課程論研究對象的范圍,因而不可能建立起完整的學科理論體系。古德萊德是試圖全面把握課程論研究對象的又一重要人物。他指出課程作為一個研究領域應關注實質性的、政治和社會性的、技術和專業性的三類課程現象。他所確定的課程范疇已超越了課程編制范疇的局限,試圖把事實性研究和價值研究統一起來建立一個更全面的課程研究體系。
可見,研究客觀存在的而不帶任何主觀隨意性的規律是課程論要想成為真正科學的根本立足點。一般說來,課程要揭示課程與外部的社會系統和條件之間的聯系;課程內部諸要素之間的聯系和課程運作過程中各具體因素的內在聯系等三個方面,才能構成課程論完整的研究對象,建立起嚴密、全面的課程理論體系。另外,課程論學科要想獲得突破性發展就必須採用新的研究戰略和策略或利用新的研究方法。肖特普列出了多種課程研究方法:分析性的、擴充性的、推測性的、歷史性的、科學性的、敘述性的、美學的、現象學的、解釋學的、理論性的、規范性的、批判性的、評價性的、整合性的、慎思式的等等。這些方法分別處理不同的課程問題,並強調使用的資料收集技巧、分析方法和不同的邏輯推理過程建立合理的課程論知識體系。它們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時又有某種局限性,存在著內在的矛盾。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兩種課程研究取向經常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從課程論史上看,課程學者常用的方法有實證分析的、人文理解的和社會批判的。所以,現代課程研究應當把各種方法綜合起來,表現出精確的微觀分析與整體的理解相結合,定性描述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結果研究與過程研究相結合,邏輯與直覺相結合,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等等特徵。
2. 探究式教學的特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自主探究慾望
探究式教學的載體與核心是問題,學習活動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探究式教學的出發點是設定需要解答的問題,這是進一步探究的起點。從教學的角度講,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精心考量,提出難度適度、邏輯合理的問題。
二、開放課堂,發掘自主探究潛能
在富有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中進行實驗探究。這是教學的關鍵步驟,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擬定合理的研究計劃,選擇恰當的方法。同時,要求教師提供一定的實驗條件或必要的資料,由學生自己動手去實驗或者查閱,來尋求問題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設。這時,教師起到一個組織者的角色,指導、規范學生的探索過程。這個過程可以由單個學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師將學生分組來完成。要注意培養學生尋求合作的團隊精神。經過探究過程,學生要把自己的實驗過程或者查閱的資料進行總結梳理,得出自己的結論和解釋。不同的學生或者團隊可以就同一問題提出不同的解釋或看法。他們要能夠將自己的結論清楚地表達出來,大家共同探討。
三、適時點撥,誘導探究的方向
教師為了達到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學生不明白時可適當點撥,誘導探究的方向
四、課堂上合作探究,訓練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探究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誘導,學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究,發現新事物。因此,必須正處理教師的「引」和學生的「探」的關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讓學生漫無邊際去探究,也不能過多牽引。 1、交流自學成果。在課堂上,讓學生交流自學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維相互碰撞,努力撞擊出創造思維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也可以讓學生先在四人小組交流,然後派代表在全班匯報 2、合作學習,探究疑難。讓學生對「交流成果」環節中所提出的問題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認識進行討論,在合作學習中大膽質疑解疑。討論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同桌互幫,四人小組研討,全班辯論等,為學生充分表現、合作、競爭搭建舞台,使教師指導和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傳授知識和解決問題相結合,單一性思考和求異性思維相結合。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善於誘導。如:「你認為他說得對嗎?為什麼?」「對他的回答你滿意嗎?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等等,把學生的思維推向高潮。討論中,教師要做到:(1)要密切關注討論的進程和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和引導;(2)要發現多種結論,特別注意和自己備課時不一致的結論,變教案為學案;(3)要充分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及時發現優點,特別是善於捕捉後進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討論要使學生思維碰撞,閃現思維火花,激發表現欲,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
五、課後留創新作業,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興趣,課後,教師布置的作業要改革,努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1、留因材施教的作業。教師要客觀看待學生身上存在的學習能力方面的差異,留作業應做到因材施教,採用按能力分組、分層、適度布置作業。如學習了課文後,我設計三個層次的作業(1)自由讀你喜歡的段落,抄寫課後詞語;(2)摘抄並背誦你認為優美的詞語,喜歡畫畫的同學還可以畫一幅山水畫;(3)寫讀後感或請你當一回導游寫一段導游詞。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愛好,選擇其中的一項來完成。這樣,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訓練,既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又提高了學生自覺主動地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2、留課外閱讀的作業。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最有意義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課外閱讀的作業,不但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而且能促進學生積累詞語,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3、留寫日記的作業。日記是學生暢談自己喜、怒、哀、樂的廣闊天地,是學生訴說心裡話、觀察社會、評頭論足的陣地,學生在寫日記時覺得有話可寫、樂寫、想寫。留寫日記的作業,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持之以恆,學生的寫作水平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4、留想像的作業。亞里士多德指出:「想像力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沒有想像就沒有創造,善於創造必須善於想像。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捕捉課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華和突出主題的地方,鼓勵學生發散、變通,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興趣。如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於是,我讓學生在課後充分發揮想像力。
3. 什麼是研討式教育,有何特點
1、採用研討式教學模式的教育。研討式教學模式是在我國教育改革內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新的容教學模式。研討式教學模式是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來獲取知識和強化能力培養與素質提高的一種教學方法。
2、研討式教學模式的特徵:
(1)研討式教學模式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課的具體方法,而是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始終的根本方法。(2)研討式教學模式的宗旨是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3)研討式教學模式改變了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方式,強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作用。
4. 網路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有什麼特點
網路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1.學習內容問題化
根據回各學科性質和具體的教學內答容,由教師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各種形式的有價值的問題,並在網路上呈現出來,為學生在課內外的研究性學習提供了條件。
2.學習過程探究化
學生主動地獲取由教師整理並放置在網路上的相關資料以及其它的網路資料,在獲得基本知識之後,在學習過程中,圍繞著相關的問題進行自我探究或小組討論,教師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和引導學生的討論,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接受式轉變為探究型。
3.學習活動網路化
在教學活動中,改變過去教學內容主要來自於教科書的單一狀況,強調培養學生從網路資源中獲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組、創造教學內容的能力,培養學生從網路獲取資源的能力和習慣。
5. 探究性學習具有什麼特徵
究性學習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實破點,通過質疑、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分析研討,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等探究學習活動,獲得知識,激發情趣,掌握程序與方法.
探究性學習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探究性學習自主性
探究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中心來展開教學過程.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過程中以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為基礎,經過積極的探索和發現、親身的體驗與實踐,以自己的方式將知識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並嘗試用學過的知識解決新問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探究性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有利於塑造學生獨立的人格品質,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實踐性
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為主線展開教學過程的.學生藉助於一定的手段,運用多種感官,通過自己的主體活動,在做中學,使得學生的實踐活動貫穿於學習活動的始終.探究性學習特別強調學生的感知、操作和語言等外部的實踐活動,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交融、統一,使認知活動建立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之上,用學習主體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習者的發展.
過程性
探究性學習追求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和諧統一,接受學習重視學習的結果,探究性學習更加關注學習的過程.探究性學習非常注重學習過程中潛在的教育因素,它強調盡可能地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知識的發現、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盡可能地像科學家那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經歷一個完整的科學研究過程,體驗發現知識、再創知識的創新過程.
開放性
探究性學習的目標是很靈活的,沒有像知識目標那樣明確具體的要求和水平.探究性學習在內容上是開放的,在探究結果的要求上是開放的.探究性學習打破了傳統教學在統一規定下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大膽創新、實現自我超越的學習環境.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大膽地懷疑,提出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對不同的結果進行分析,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6. 研究性學習的意義以及基本特點是什麼
研究性學習是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內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容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以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的各種課題或項目設計、作品的設計與製作等為基本的學習載體;以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學習到的科學研究方法、獲得的豐富且多方面的體驗和獲得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基本內容;以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主採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開展研究為基本的教學形式的課程。
7. 探究式教學具有哪幾個方面和特徵
探究性學習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實破點,通過質疑、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分析研討,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等探究學習活動,獲得知識,激發情趣,掌握程序與方法。
探究性學習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探究性學習自主性
探究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中心來展開教學過程。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過程中以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為基礎,經過積極的探索和發現、親身的體驗與實踐,以自己的方式將知識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並嘗試用學過的知識解決新問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探究性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有利於塑造學生獨立的人格品質,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實踐性
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為主線展開教學過程的。學生藉助於一定的手段,運用多種感官,通過自己的主體活動,在做中學,使得學生的實踐活動貫穿於學習活動的始終。探究性學習特別強調學生的感知、操作和語言等外部的實踐活動,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交融、統一,使認知活動建立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之上,用學習主體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習者的發展。
過程性
探究性學習追求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和諧統一,接受學習重視學習的結果,探究性學習更加關注學習的過程。探究性學習非常注重學習過程中潛在的教育因素,它強調盡可能地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知識的發現、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盡可能地像科學家那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經歷一個完整的科學研究過程,體驗發現知識、再創知識的創新過程。
開放性
探究性學習的目標是很靈活的,沒有像知識目標那樣明確具體的要求和水平。探究性學習在內容上是開放的,在探究結果的要求上是開放的。探究性學習打破了傳統教學在統一規定下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大膽創新、實現自我超越的學習環境。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大膽地懷疑,提出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對不同的結果進行分析,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8. 探究性學習具有什麼特徵
探究性學習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實破點,通過質疑、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分析研討,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等探究學習活動,獲得知識,激發情趣,掌握程序與方法.
探究性學習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探究性學習自主性
探究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中心來展開教學過程.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過程中以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為基礎,經過積極的探索和發現、親身的體驗與實踐,以自己的方式將知識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並嘗試用學過的知識解決新問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探究性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有利於塑造學生獨立的人格品質,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實踐性
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為主線展開教學過程的.學生藉助於一定的手段,運用多種感官,通過自己的主體活動,在做中學,使得學生的實踐活動貫穿於學習活動的始終.探究性學習特別強調學生的感知、操作和語言等外部的實踐活動,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交融、統一,使認知活動建立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之上,用學習主體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習者的發展.
過程性
探究性學習追求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和諧統一,接受學習重視學習的結果,探究性學習更加關注學習的過程.探究性學習非常注重學習過程中潛在的教育因素,它強調盡可能地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知識的發現、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盡可能地像科學家那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經歷一個完整的科學研究過程,體驗發現知識、再創知識的創新過程.
開放性
探究性學習的目標是很靈活的,沒有像知識目標那樣明確具體的要求和水平.探究性學習在內容上是開放的,在探究結果的要求上是開放的.探究性學習打破了傳統教學在統一規定下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大膽創新、實現自我超越的學習環境.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大膽地懷疑,提出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對不同的結果進行分析,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