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組織有效的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育最主要的陣地。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於課堂效率的高低。高效課堂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要有有效的課堂管理。如何實施有效的課堂管理呢?
首先,認真有效的備課,是實施有效課堂管理的前提。教師備課要認真研究課標、教材和學情。只有吃透課標教材,領會其精神實質,才能胸有成竹,教有底氣,管有效果。研究學情才能因材施教,管理才能有的放矢。一個備課不認真的教師,其課堂教學肯定是粗放型的,管理肯定是低效的。
其次,要實施有效的課堂管理,必須做到課堂教學目標明確、適切。教學目標就是課堂教學的一根紅線,所有教學工作都要為落實教學目標為服務。目標的確定需要教師認真備課。教師只有心中有標,才能知道什麼地方需要多講、深講或少講、不講。才能避免很多低效重復勞動,才能減輕學生負擔,才能提高效率。
第三,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愛學樂學,積極主動地學習,全身心地學習會大大提高課堂管理效率。甚至課堂此時就無需管理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改進教學方法,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無疑有助於提高課堂管理的有效性。
第四,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努力提高自己的親和力和教學藝術,對提高課堂管理的有效性作用巨大。
第五,加強教學常規教育,強化課堂紀律。規范師生課堂行為,讓學生知道在課堂上什麼事能幹什麼事不能幹。是提高課堂管理有效性的保證。
第六,良好的班風學風有助於提高課堂管理的有效性。
⑵ 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組織形式主要受什麼的制約。
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組織形式主要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
生產力水平是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也對教育提出了與一定生產力相適應的要求。一方面,辦教育需要有必要的物質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會對教育提出相應的要求,以滿足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興辦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任何社會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必須取決於兩方面的條件。
一方面是物質資料生產能為教育的發展提供的物質基礎,即能提供多少勞動年齡人口,多少社會剩餘產品,多少可以從事學習的富餘時間,以及多少以教育經費形式表現出來的可以用於教育活動的條件。
另一方面的條件是生產力發展、社會再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勞動力總量和各種勞動力的比例,它們分別決定著整個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教育的體系、結構。
教育結構通常是指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內的各種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學校組合及比例構成。
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經濟結構,制約著教育結構。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引起產業結構、技術結構、消費結構和分配結構的變革。與此相適應,教育結構也隨之出現新的變化。
(2)組織教學的方法擴展閱讀:
影響教育的因素:
1、家長因素。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對教育的理解和性格都在影響孩子。教育的理解會對孩子的成長目標影響較大,預設目標過高,會恨鐵不成鋼;過於散漫比較自由也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發展,教育理解會造成對培養目標的度把握不當,影響孩子的發展。
2、教師因素。人生最大機遇就是遇到一個優秀的老師,能夠引領激勵孩子的成長。教師知識淵博,能吸引學生,教師的關心愛好,讓孩子感到溫暖,也能感動孩子。
3、社會的因素。社會的初衷是追求公平、公正,在社會的實踐中,往往被一些人搞得魂不附體。功利思想、形式主義讓孩子的成長脫離正常的軌道。費事費力,沒有學習效率。最大的問題是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沁入學校讓孩子過早養成不良習氣。目前,孩子當中的一些不良情況都來自社會影響。
⑶ 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形式有什麼不同
一、兩者的分類不同:
1、教學組織形式的分類:按組織結構分,有全班的、小組的和個別的三種形式;按師生交往分,有師生直接交往和師生間接交往兩種形式。
2、教學形式(即教學方式)的分類:在教學史上先後出現的影響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個別教學制、班級授課制、分組教學制和道爾頓制和文納特卡制等。
二、兩者的概述不同:
1、教學組織形式的概述:教學組織形式簡稱「教學形式」。教學活動的一定結構方式。受教育普及程度、學科性質、教學任務制約,其發展變化反映社會生產方式的要求。
2、教學形式的概述:教學方式是指教學方法的活動細節。教學過程中具體的活動狀態,表明教學活動實際呈現的形式。如講授法中的講述、講解、講演;練習法中的示範、摹仿等。
三、兩者的特點不同:
1、教學組織形式的特點: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教學組織形式不是固定不變的東西。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及其對培養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教學組織形式也不斷發展和改進。
2、教學形式的特點:同一教學方式可以用於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教學方式也可包含於同一教學方法之中。它能使教師工作方法形成獨特風格,賦予教學方法以個人特徵,也能影響學生掌握知識的個人特點。
⑷ 有效組織課堂的方法
一、培養學生良好課堂習慣,有效組織課堂教學
1、思想教育先行,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對學生自覺性培養
尤其是對於課堂上的一些「學困生」我從不能放任自流,置之不理,及時給予引導糾正,讓他們養成良好課堂習慣。只要培養學生良好課堂習慣,多關心學生我們才有收獲的希望。
2、制定有針對性的規則來規范學生的課堂行為
在實施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採取一些針對性的規則來規范學生的課堂行為,比如我在課堂上對於一些愛搞小動作的學困生可讓他們當帶頭人——採取記名制,這樣他們會因老師重視自己反而表現的好一些。
3、小組之間進行評比,評「優秀同桌」
小組之間進行評比,評「優秀同桌」目的是在課堂上起到學生之間都起到互相監督的作用,帶動全班學生養成良好課堂習慣,形成良好的班風,營造班級積極良好的學習氣氛。
二、運用組織藝術,創造豐富有趣的課堂
1、採取合適的教學手段,如情景教學法
比如在語文課堂上可採取一些和生活實踐相結合的手段,創設適合於課堂教學的情景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精心設計教學語言,調動學生樂學情緒
比如在課堂可採取風趣幽默的語言,創造豐富有趣的課堂來調動學生樂學情緒。
3、發揮非語言行為在教學中的作用。如身勢、情感、等來表達
方法:目光注視法、表情感染法、趣味激勵法、停頓吸引法
三、加強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適時給落後的學生以鼓勵
加強互動讓學生集中了注意力,鼓勵則給後進生增強了信心
1、走到學生身邊
2、讓學生分享老師對紀律管理的情感
3、使學生產生紀律需求
4、利用課件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教學中,我們要因勢利導,激發興趣,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課堂組織的方法多種多樣,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為主,以取得較好的課堂效果。在課堂秩序的管理方面,不同的組織教學的方法會在學生的思想、情感和習慣等方面產生不同的後果。
⑸ 教學組織形式有哪些
教學組織形式有:
1、個別教學
我國宋代以前的各級官學和私學,歐洲古代和中世紀的教內育均採用個容別教學,它是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學組織形式。個別教學就是教師在同一時間以特定內容面向一個或幾個學生進行教學。這種教學組織形式辦學規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卻能較好地適應個別差異。
2、班級授課
即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和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集體進行教學的制度。
3、導生制
教師選年齡大些、成績好些的學生為「導生」,先給他們講授教材,再由他們轉教其他學生,這種教學組織形式難以保證教學質量,所以它並未持續很久。
教學組織形式簡稱「教學形式」。教學活動的一定結構方式。受教育普及程度、學科性質、教學任務制約,其發展變化反映社會生產方式的要求。按組織結構分,有全班的、小組的和個別的三種形式;按師生交往分,有師生直接交往和師生間接交往兩種形式。
古代各國普遍採用個別教學的形式,間有初級的集體教學。資本主義商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要求擴大教學對象,增設課程門類。
⑹ 教學組織形式有哪些
一,古代學校的教學組織形式
1,個別教學
2,集體教學的萌芽
二,近現代的教學組織形式
1,班級授課制
2貝爾-蘭喀斯特製(導生制)
3道爾頓制
4設計教學法
5文納特卡制
⑺ 課堂組織教學的有效方法
1、形象感染法
教師走上講台時,神情要親切、莊重、肅穆,站定後要掃視整個課堂,以安定學生的情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把注意從原來的注意對象迅速轉移到教師身上來,自覺地投入教學活動。
2.目標引導法
講課開始時,教師可簡要地肯定學生的表現,提出本次學習要求,運用語言的感召力,激發學生的情感,促其產生努力達到目標的學習慾望和興趣,從而調動自己的有意注意。
3.趣味激發法
教師講課時,如有較多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可適當穿插講一些表面看來跟教學無關(但內含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啟示)而學生十分感興趣的事。使學生精神振奮,產生良好的心境,從而引發學習的濃厚興趣。
4.提問點撥法
當某些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教師可提出問題讓他們回答,促使他們轉移注意對象,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活動上來。學生答題不夠理想時,不要急於批評,可稍加點撥,鼓勵他們動腦筋思考或用心聽老師和同學講。這樣引發他們的興趣,使其保持注意的穩定性,積極投入學習的活動。
5.指名演板法
此法類似「提問點撥法」教師指名讓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演板,並在適當時機輕聲對演板學生進行教育和幫助,要求他們回位後用心聽講。這種方法具有中等強度的刺激,可對學生大腦皮層起一定作用,能促使學生在一定時間內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6.語言表達法
語言條理清楚、通俗易懂是組織教學的基本要求。只有講得有條理性和邏輯性,才會使學生獲得系統全面的概念;語言准確、簡明扼要是組織教學的基礎。這樣才能使人聽著舒服,愛聽;善於例證,形象比喻,適當應用一些格言、名句、典故、順口溜等也是語言組織的一些技巧。
生動的語言給人一種直觀和感動,使人興趣盎然,同時也在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語言的使用影響著意思的表達,感情的色彩。在不同的情況下,恰當的使用語氣也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總之,在教學中還要注意語言使用得當。
7.鼓勵擴展法
教師提出一些要求,鼓勵學生爭取做到。同時表場某些學生、某些組做好了,號召大家都那樣做,擴展開來(有些學生不打算那樣做,但在教師先行鼓勵、肯定的前提下,就會按教師的要求做,低年級學生尤其是如此)。這種方法可使學生產生一種愉快的心境,這種積極心境可以成為學生的內驅力,增強學習效果。
8.暗示糾正法
教師發現個別學生不聽講,不要停下講解而提出批評,可用眼色、手勢或其它辦法適當暗示,使學生按照教師的暗示,自覺地調整自己的注意對象。這樣,既可引導個別同學集中注意力學習,又可避免影響課堂良好氣氛。
⑻ 如何組織教學
一、內外修。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真正做到為人師表,要內外兼修。內練教育教學基本功,我們要潛心鑽研現代教育理論和教學藝術,讓學生從內心裡佩服我們的學識;外樹師表形象,我們平時的言行舉止都不要太隨意,我們畢竟是教師,不是社會上的人,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威嚴。
二、備好課。
這里所說的備課,要備教材、教法、學生。一提起備課,老師們馬上就會想到備教材備教法。其實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要明確教學的目的、任務以及如何實現教學目標。更重要的是要備學生。
在弄清課堂上要落實哪些知識點、如何落實的基礎上,要充分分析哪些學生能跟老師很好的配合,順利掌握知識點,獲得能力的培養,哪些學生需要老師的指導才能完成,哪些學生完成不學習任務,甚至會給老師出難題,對這些我們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三、有策略。
對經常在課堂上給老師出難題的學生,我們要想出一定的應付策略,這要因人而異。我們要對此有預見性,防患於未然,可以在課堂之外找這些學生談心,從內心裡去和他們溝通,達到師生的互相理解。
如果我們自己沒有辦法和學生溝通,可以藉助班主任和學校主管領導的力量去做他們的思想工作。這個時候不要顧慮什麼「沒面子」了,大家會理解你的。
四、會制怒。
要有寬廣的胸懷,遇事要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才能使「熱效應」變為「冷處理」,順利解決問題。教師要講究處理突發事件的藝術性,面對突發事件,幾句溫和的話語,一個機智的動作,甚至一個提示的眼神都遠遠勝過怒氣沖沖地嚴厲批評,從而拉進師生的距離,營造親切的課堂教學氛圍。
五、少閑話。
我們在課堂上盡量不要說與教學無關的閑話,甚至和學生扯皮,如果給學生逗皮了,你的課堂秩序就很難維持。力爭使自己在課堂上的語言精練,富於藝術性。當然,在課後,我們可以找機會和學生一起活動啊,交談啊,可以像朋友一樣。
六、多設想。
我們不妨多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會怎麼做?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孩子是我的,我會怎麼做?多給孩子一些理解,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多一些寬容,使我們的課堂教學秩序好、效率高
⑼ 教學方法與手段中的課程內容組織怎麼寫
(參考內容)
一、學生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以教學對象——學生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是人們所熟悉的,也是各種教學理論著作介紹得最多的.這類教學組織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一)個別教學 ?這是發端於世界各國古代學校的教學組織形式,其歷史最為悠久,直到今天仍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二)班組教學 ? ? 也有人稱之為「個別-小組教學制」.班組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產生於由個別教學向班級教學的過渡時期.它既不同於個別教學,也有別於班級教學,但更大程度上類似於後者,因此有人稱之為班級教學的雛形.我國宋代以後的書院和各類官學以及歐洲中世紀學校均採用過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由於它是一種過渡,所以,嚴格意義上的班組教學在今天已不復存在.班組教學具備了班級教學的某些特徵.在這種教學組織形式下,教師(可能不止一名)同時教的是一組學生,班組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課程具有某些共同性.具備了集體學習的特點.但通常班組的學生人數並不是固定的.學生入學和退學較為自由,對學生的年齡、文化程度、學習進度和學習內容也沒有明確的統一要求.班組教學為後來的班級教學形式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三)班級教學,也稱班級教學制或班級授課制 ?班級教學是在班組教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的出現適應了近代資本主義及其生產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為各國擴大教育規模,增加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供了比個別教學和班組教學更為有效的形式.
?通常人們認為我國長時期以來一直存在的由一名教師在同一時間對不同年級學生採取直接教學和自動作業交替的方式進行教學的復式教學是班級教學的變式,它保留了班級教學的基本特徵.
(四)分組教學 ?分組教學是對班級教學的改革.班級教學針對個別教學和班組教學而言,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同時,班級教學的缺點也在其實施過程中不斷暴露出來,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在班級教學條件下往往很難做到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對學生因材施教.因此,本世紀初在西方出現了主張進行分組教學的一些教學改革或實驗,如沃德 (W.A.Wirt)的「分團制」(P1atoon PIatl)、伯克(P.L.Burk)的「個別計劃」(Indivial P1an)、華虛朋(C.W.Wash-burne)的「文納特卡制」(Winnetka System)、帕克赫斯特(HParkhurst)的「道爾頓制」(Dalton Plan)以及貝里(C.Berry)的「底特律計劃」(Detroit X-Y-Z Plan)等等;我國的分組教學是由西方引入的.1913-1914年間,我國的有些學校開始採用分組教學,如根據學生學業成績進行班內分組的形式在當時稱為「分團教授法」.後來也有過按學生能力進行分組教學的實驗.西方的分組教學在20年代的蘇聯也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但在本世紀上半葉,分組教學在各國教育界留下的印象是弊大於利,受到眾多人的抨擊.
?分組教學的再度興起是在60年代以後,並相繼引起各國的高度重視.
?參考資料:分組教學再度興起的情況
(五)開放教學.也稱為「開放班級」或「開放課堂」 ?開放教學源於30年代美國進步主義教育者的主張,50年代以後在英國的初等學校里開始廣泛推行.1967年,英國中央教育咨詢委員會發表了題為「兒童和他們的小學」的報告(即普洛登報告),正式肯定了這種教學組織形式.自70年代起,開放教學相繼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聯邦德國、瑞典和以色列等國流行開來.開放教學的最大特點是放棄了班級教學的形式.在開放教學的形式下,教學無固定的形式和結構.學校和教師都沒有固定的教學計劃和教材.兒童以興趣為中心,在活動中進行學習.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提供學習情境,進行個別輔導,而不直接介入學生的學習活動.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開放教學是一種無組織的或組織結構極為鬆散的教學. 國外的研究和實驗表明,開放教學可以促使兒童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外化,促進他們的求知慾,培養他們對教師和整個學校的正確態度以及與同年齡兒童和教師的合作能力.但總的說來,開放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的成效並不顯著,它最大的缺陷是無法保證大多數學生獲得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取得優良的學習成績.因此,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影響范圍是有限的.二、教師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的組織方式是直接影響教學工作的效率和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教學工作中,教師隊伍的組織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方式:?(一)包班制 ?包班制通常是指由一名教師承擔起一個班級全部的教學任務.這種教師的組織方式多見於小學的低年級階段,且多在各國鄉村的學校里實行.隨著師資隊伍人數的擴大和家質的提高,各國學校中典型的包班制形式已越來越少.現在的通常做法是由一名教師承擔主要學科的教學,另由各專業教師負責其它學科,如體育、美術和音樂的教學. 包班制的形式的最大優點是有利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了解,在師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掌握各個學生整體的學習情況,而不是某一科目的學習情況.但它不能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教學水平的提高,也會給教學質量帶來消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