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色花 荷葉母親教案 課後生字意思
http://www.ywzx8.com/Soft/rjb/cys/200711/14532.html
http://www.ywzx8.com/Soft/rjb/cys/200711/14427.html
(以上復為制課件網址)。
㈡ 24散文詩金色花和荷葉母親兩首解詞
他是一個天真的,調皮的,愛幻想的.內心充滿著愛的可愛小孩.他愛媽媽,他愛樹,他本身就是愛的化身.
《金色花》無疑又是一首充滿大膽新奇想像之作,詩人借用「金色花」這一擬物,把童稚之心表現得如幻如真。
通常人們寫到孩子的童真和頑皮時,大概只能想到寫他怎樣的可愛,如何的淘氣,怎樣的在媽媽面前撒嬌作痴,或故意做違拗之語,以引起媽媽更多的注意和關愛。
而泰戈爾的想像卻常常在人們的意料之外,他選取了「金色花」這一喻象來處理這一普通題材。偉大的作家大多都具備這種才能,善於在人們司空見慣的事物中挖掘出與眾不同的奇妙之處。
小孩子要跟媽媽來一次調皮。他不採用別的方式,而單單要變作樹枝上的一朵金色花,笑嘻嘻地跳著,搖擺著,俯視著他媽媽的一切工作,又讓他媽媽找不見他。
變成金色花的孩子是一刻也不肯得閑的,千方百計地給他的媽媽搗著亂、逗著趣。他要讓媽媽聞見花香,卻不知這香氣是從她孩子身上散發出來的;他要將自己金色花的影子正投到媽媽所讀的書頁上,歡舞跳躍著伴著媽媽的視點游移,卻又不讓媽媽猜出這便是她自己孩子的影子。黃昏的時候,玩夠了鬧夠了的孩子這才從樹上下來,落到媽媽的面前,纏著要講故事聽。而當媽媽責怪他跑到哪裡去了時,孩子卻神秘而又自豪地答了一句:
「我不告訴你,媽媽。」
他是在極力將調皮成功的喜悅掩飾著哩!
沒有什麼比孩子的世界更可愛了。沒有什麼人對童心的體察比泰戈爾更洞幽燭微的了。這便是一個偉大詩人的高明之處。
㈢ 七年級上冊的語文書上的短文兩篇的問題解答,急須!!!
http://www.5156e.com/page/07-09-02/27236.html這里有短文兩篇蟬貝殼的教案,課文,導讀,感想的PPt文件下載,可以用的,我用過了。
下面是教案:短文兩篇
作者從夏天聒噪的蟬、海邊小小貝殼這些細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思索:生命究竟是為什麼而存在?生命是短暫、脆弱的,該怎樣做,才能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
蟬[①]小思
今年,蟬鳴得早。杜鵑花還沒零落,就聽見斷續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蟬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
一天,在樹下拾得一隻病蟬,透明的翅收斂[②]了,身軀微微顫動,沒有聲響。它就是曾知知不休的在樹上過日子的小東西。那麼小,卻那麼響,竟響徹一個夏天!曾這樣問:何必聒聒[③]?那隻不過是夏天罷了!
朋友說:知道么?它等了17[④]年,才等到一個夏天。就只有這個夏天,它從泥土中出來,從幼蟲成長過來。等秋風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了。
17年埋在泥中,出來就活一個夏天,為什麼呢?
朋友說:那本來的生活歷程就是這樣。它為了生命延續,必須好好活著。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
哦!那是蟬的生命意義!
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⑤]了那煩人的聒聒!
1980年6月23日
貝殼[⑥]席慕蓉
在海邊,我撿起了一枚小小的貝殼。
貝殼很小,卻非常堅硬和精緻。迴旋的花紋中間有著色澤或深或淺的小點。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在每一個小點周圍又有著自我一圈的復雜圖樣。怪不得古時候的人採用貝殼來做錢幣!在我手心裡躺著的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捨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
在海邊撿起這一枚貝殼的時候,裡面曾經居住過的小小柔軟的肉體早已死去,在陽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貝殼中生命所留下來的痕跡已經完全消失了。但是,為了這樣一個短暫和細小的生命,為了這樣一個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蒼給它製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緻、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啊!
比起貝殼里的生命來,我在這世間能停留的時間和空間是不是更長和更多一點呢?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苟呢?
請讓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驚嘆的東西來吧。
在千年之後,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並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
研討與練習
一作者寫蟬,先抑後揚。抑在哪裡?揚在何處?通過一抑一揚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聯繫上下文,體會下列語句的深刻意蘊。
1.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苟呢?
2.在千年之後,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並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
三對比閱讀兩篇課文,說說它們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讀一讀,寫一寫
零落斷續收斂寬恕卑微一絲不苟
3短文兩篇教參
課文研討
蟬
一、整體把握
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後揚的手法,由一隻小小的蟬引發了對生命的感悟。從寫蟬的聒噪,到寫病蟬的微弱、細小,都刻意表現了蟬的惹人厭煩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當知道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就活一個夏天時,本來無足輕重甚至惱人的蟬令作者驚訝起來。何必這樣受苦而又執著?朋友的話揭示了樸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歷程就是如此,為了生命延續,必須好好活著。不管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而已。
結尾作者寫自己被這蟬的生命意義感動著,「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又照應到文章開頭的「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的「煩」字上,但已經從開頭的「煩」變成現在的寬恕,形成一個首尾照應又有變化的完整結構。文雖短而理深厚,言有盡而意無窮。它提示著我們,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二、問題研究
1.課文里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來並說說對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的對於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一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為有這句話,才顯得有了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2.「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秋風顏色」給你怎樣的感受?
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於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
貝殼
一、整體把握
作者是位畫家,又是位詩人,內心細膩敏感,特別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海邊的一枚小小的貝殼就打動了她。和《蟬》的寫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題的方法,一上來就贊美貝殼的美:貝殼非常堅硬、精緻,迴旋的花紋中間有著色澤。她感嘆「在我手心裡躺著的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捨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
在描述了貝殼的精美之後,作者並沒有就此停筆,而是想到了貝殼里那曾經的小小柔軟的生命,想到為了這樣一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蒼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緻的貝殼。並由此進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里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豈不是更應該好好面對它,創造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嘆呢?
因為愛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為熱愛生命,她加倍喜歡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筆下,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她才會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仔細、一絲不苟。
和《蟬》一樣,《貝殼》也是由具體細微的物引發了對生命的感悟,它們對物的觀察、描摹都很細致入微。但本文柔美、細膩的特點更突出,當我們品讀著它,感動像傍晚的潮汐,慢慢涌來。
二、問題研究
1.課文最後一段說:「在千年之後,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並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此處的「固執」「簡單」是什麼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緻、仔細、一絲不苟地做的東西或事情。她並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的不是人們對她贊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執著的愛美的靈魂。所以此處的「固執」「簡單」都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其實是執著和單純的意思。
練習說明
一作者寫蟬,先抑後揚。抑在哪裡?揚在何處?通過一抑一揚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題旨在了解作者先抑後揚的寫作方法,同時引導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和表現的主題。
首先寫蟬的聒雜訊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隻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後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生命,必須好好活著,對於蟬的印象已經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
由抑到揚,涵蘊深厚,傳達了本文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
二聯繫上下文,體會下列語句的深刻意蘊。
1.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苟呢!
2.在千年之後,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並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而又怎樣簡單的心啊!」
本題旨在通過對語句的揣摩,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1.此句上承接著「上蒼給它製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緻、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啊」,比較了自己和貝殼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盡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里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表達一種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緻些、更好些,讓後人為自己的執著、努力而感動。
2.作者並不希望建立叱吒風雲的豐功偉業,她只想像那顆小小的貝殼,用仔細、精緻、一絲不苟來塑造執著而美麗的形象,回饋生命,打動人們。「固執」和「簡單」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表現了她並不渴求人們對她絕對地贊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種感動,希望能像貝殼的美感動她一樣感動著世界。
三對比閱讀兩篇課文,說說它們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把兩篇課文結合起來閱讀,在對比中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相同之處:
1.都是由一個小小的「物」引發對生命的一些感悟。
2.對於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於「物」的描寫細致入微,筆調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處:
1.《蟬》是先抑後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蟬》對於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著;《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緻、更加一絲不苟。
3.《蟬》的作者對於生命的態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中,並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嘆的東西的願望。
教學建議
一、引導學生自讀《蟬》與《貝殼》,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來對比欣賞。
二、引導學生注意兩篇文章都是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三、兩篇文章都擅於細致入微地描寫事物,對於蟬和貝殼這樣小的東西都有仔細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
四、可以給學生推薦小思和席慕蓉的其他作品,以進一步了解她們的寫作風格和思想感情。
五、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
1.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了解先抑後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3.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教學步驟
1.導入
以席慕蓉的一首詩或一段散文導入,引起學生對作者和作品的興趣。例如:
(1)所有的歲月都已變成
一篇虛幻的神話任它
綠草如茵花開似錦
也終於都要紛紛落下
在墜落的昏眩里
有誰能給我一句滿意的解答(摘自《無怨的青春•距離》)
(2)我喜歡回顧,是因為我不喜歡忘記。我總認為,在世間,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時刻似乎都有一種特定的安排,在當時也許不覺得,但是在以後回想起來,卻都有一種深意。我有過許多美麗的時刻,實在捨不得將它們忘記。(摘自《成長的痕跡•回顧所來徑》)
(3)整個人類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著的藝術創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開始,在我之後也不會停頓不會結束,而我的來臨我的存在卻是這漫長的琢磨過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點,我的每一種努力都會留下印記。(摘自《生命的滋味》)
簡單介紹兩位作者。讓學生默讀兩篇課文。
2.朗讀。
3.請學生比較兩篇散文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引出學習重點。
4.品讀課文,揣摩字句,討論交流。
(1)《蟬》中的「想起秋風顏色」,「秋風顏色」給了你怎樣的感受?
(2)「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苟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4)《貝殼》中有這樣的話:「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你怎樣理解「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
5.推薦席慕蓉或小思的另外幾篇詩文,留給學生課外閱讀欣賞。
有關資料
一、小思簡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盧颿。祖籍廣東番禺。1964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中文系,翌年到羅富國師范學院學習,獲教育文憑。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中國文學。1981年,以「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之論文獲得碩士銜。
小思曾任多家中學中文教師,1978年任教於香港大學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談》《承教小記》《不遷》《彤雲箋》《香港文縱》《日影行》《豐子愷漫畫選繹》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從事文學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學獎評判,參與各種文學活動。
(摘自《承教小記》,華漢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增訂第廿二版。文字略有改動)
二、試談小思——以《承教小記》為主(黃繼持)
讀小思的文章令人氣靜神凝。這里故意不用「氣定神閑」的「閑」字,怕引起類似「閑散」「閑逸」的聯想。小思的小品與晚明的小品,兩者用心是頗為不同的。她筆名的「思」字下得恰當。幾乎每一篇文章,包括貌若閑逸的寫景之什,都具思理,有時還嚴肅得幾近凝重。不過,那思理是從生活實感領悟出來,又歸結到真性常情的,所以能清人神志而悅人心。小思筆名,據說原來想用「夏颸」。炎夏清風,豁人心神,正堪喻其文品。至於「颸」字另一義訓為「疾風」,則踔厲風發,豪放飆舉者,顯然不是小思給人的印象。應該是,風華內斂,潛氣內轉,修養有素而見諸文。她不逞才情而走上藝術之路。
在小思,大抵可以說,藝術不能離開性情與思想安然流露的韻致。性情與思想,修養工夫主要不在「文中」,正如陸放翁所雲:「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但性情與思想,是否能夠轉化為藝術,恐怕也要下一定「文中」的工夫。不過,當「文外」「詩外」者化入藝術之中,則原來的性情與思想也就成為藝術的有機成素。談說起來,便不僅僅是揄揚作者人品道德或思想境界,而是談「藝」所不可或缺的一環了。
論小思的散文,或說其文詞清醇雅正,針線綿密,剪裁有度;或說其淡素自然,卻觀之不厭;或說其情理交融,而精瑩明澈;或甚且稍涉誇飾套用東坡居士評陶靖節語:質而實綺,癯而實腴。這都大體上能夠指出其文風貌。然而徒論風貌,畢竟不能盡作者「文心」之全。作品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作者的性情學問思想,兩者關系,大抵是「不即不離,不一不二」的吧:既不可直接等同,也不可絕緣孤立。這本是文藝通則,但讀小思這樣的散文作家,更加不可忽略。「文心」之全,便應統攝「文外」「文中」。雖則評文規矩,只能就文論文;文中有人,可觀文知人;卻不能倒轉過來,作出據人評文,以人代文的事體。我們尋繹小思之「思」,也只應在文中尋繹,並不是把她的思想「還原「,便算品評了她的文章。不過對於探求她的「文心」,大概還會有點幫助。
(節選自《承教小記》,華漢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增訂第廿二版)
三、席慕蓉簡介
席慕蓉,另有筆名蕭瑞、漠蓉、穆倫•席連勃(蒙古語,即大江河)等。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1943年生於重慶,後隨父母由香港遷至台灣。她從小酷愛繪畫,1964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學習。後在台灣新竹師專美術科任教。多次舉辦畫展,出版畫冊並獲獎。1981年她「從來沒有刻意去做過些什麼努力」的詩集《七里香》由台灣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讀者喜愛。
她寫詩寫散文,只是作為累了一天之後的休息,為的是「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生命、時光、鄉愁是她作品的內在主題,而對人情、愛情、鄉情的細膩獨特的審美描摹、委婉傾訴則是吸引讀者們的奧秘。主要作品有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長的痕跡》《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寫給幸福》等。
四、初心——《生命的滋味》序(席慕蓉)
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層,而是在極深極深的內里。
它不常顯露,是很難用語言文字去清楚形容的質素,我們只能偶爾透過直覺去感知它的存在,像是從靈魂深處隱約傳來的呼喚。
總是在無法預知的時刻——或是從書頁間的一個段落,或是在人生長路上的一處轉折,那感動忽然來臨,我們心中霎時充滿了可能是伴隨著刺痛狂喜,也可能是一種神聖而又甘美得無法言傳的顫栗。恍如有一種悲憫從高處對我們俯視,又恍如重逢那消逝已久的美好世界,那生命最初始的對一切美好事物似曾相識的鄉愁。
是相對忘言,是很可能一說即錯的邂逅。
因為,這感知的「直覺」,也是一種很難去界定的東西。我們只知道它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只能被激發,卻不能去刻意培養,更不會隨著年齡與知識的累積而增長。
它是「初心」,是上蒼分配給每一個個體的天賦,是讓我們在恰當的時刻能夠短暫地參透天機的觸角;有人得到的多,有人得到的少,有人參透的范圍很深很廣,有人卻只分得一處小小的角落。
我想,我是屬於後者。
然而,即使僅只有一處小小的角落,我也常在那難得的時刻突然來臨時慌亂得不知所措,更不會用言語去清楚形容,非得等到時間慢慢過去,等到自己逐漸安靜下來之後,我才可能在燈下用文字來試著為那些已然消逝了的光影造像。
(摘自《生命的滋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五、有書如歌(王鼎鈞)
大體上說,這是一位悟性極高的女作家,描寫在物質基礎具備之後的靈性,描寫有教養有節制之後的純朴天真,從而提供了大眾化的禪意哲理,幾乎描繪出一種生活方式來。
……
底下原有的圖樣,是她的生活。上面一張新畫成的圖樣,是她的畫,她的詩,她的散文。作品是作者對人生的解釋,她在散文中所表現的是經她解釋過了的人生,而她對生活的體認是「知足」,是「充滿感激」,是「世間很多安排都自有深意」。這種感悟並不是像標簽貼在文章前頭,而是一種精神,一種氣質,充沛於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文句之中,而是用這種心情重新生活過,再寫下來。這樣「說到做到」的作品是相當難得的。寫下來的生活,自然是更好看、更出色的生活。
……
許多人說,讀者所喜歡的,是書中那些純良纖細的生活感受,以及處處閃亮的哲理短句。若是這樣,容我指出,這些哲理是作者從自己的直接生活中領悟而來,成為生活的指引及注腳,有了這些萬點清明,作品就細而不膩,庸而不俗,讀者也迷而不失,感而不「傷」。(節選自《生命的滋味》附錄《有書如歌》,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略有改動)
荷葉母親
冰心
父親的朋友送給我們兩缸蓮花,一缸是紅的,一缸是白的,都擺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沒有在院子里看蓮花了——但故鄉的園院里,卻有許多;不但有並蒂的,還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紅蓮。
九年前的一個月夜,祖父和我在園里乘涼。祖父笑著和我說,「我們園里最初開三蒂蓮的時候,正好我們大家庭中添了你們三個姊妹。大家都歡喜,說是應了花瑞。」
半夜裡聽見繁雜的雨聲,早起是濃陰的天,我覺得有些煩悶。從窗內往外看時,那一朵白蓮已經謝了,白瓣兒小船般散飄在水面。梗上只留個小小的蓮蓬,和幾根淡黃色的花須,那一朵紅蓮,昨夜還是菡萏的,今晨卻開滿了,亭亭地在綠葉中間立著。
仍是不適意!——徘徊了一會子,窗外雷聲作了,大雨接著就來,愈下愈大。那朵紅蓮,被那繁密的雨點,打得左右欹斜。在無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階去,也無法可想。
對屋裡母親喚著,我連忙走過去,坐在母親旁邊——一回頭忽然看見紅蓮旁邊的一個大荷葉,慢慢的傾側了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我不寧的心緒散盡了!
雨勢並不減退,紅蓮卻不搖動了。雨點不住的打著,只能在那勇敢慈憐的荷葉上面,聚了些流轉無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動——母親呵!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