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政治學科教學技能目標怎麼寫
中正式學科教學技能目標根據你自己的設定的目標寫就好了,這個每個人都是不一樣
Ⅱ 如何確定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應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強調教師尊重、贊賞、幫助、引導每一個學生,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新課改要求思想政治教師必須更新觀念,注重提高個人政治修養,結合時事政治,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多樣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全面推進思想政治教學的素質教育。因此,筆者認為農村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合理選擇教材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思想政治是有情感性、生活性、實用性的課程。新課改後的教材,版塊豐富,教學活動情境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但有的情境設計與農村學生生活不實際,教師可以有選擇地使用教材。學生的學習活動總是由一定的學習動機引起的,只有當學生喜歡學、要求學,有迫切的學習願望時,才能自覺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那麼,學生的這種學習動機從何而來呢?這就要靠教師的教學藝術,要靠教師組織富有成效的學習活動去誘發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活躍學生思維,如設置懸念、創設情景等,將學生置於「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狀態。比如講到網路與青少年的學習,在農村有許多學生較少接觸電腦,他們就不可能明白上網能給學習帶來的方便或者上網的樂趣,同樣也不可能明白那些上網成癮者給學習生活帶來的危害。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在信息時代網路的重要性,鼓勵學生上網,有必要地介紹一些有利於青少年身心發展和學習需要的健康網站給學生。同時強調上網不僅是玩游戲,更重要的是在網路中尋找我們所需要的知識,提高我們的思維視野。
二、課堂教學多渠道展開,教育教學方式靈活多樣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老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結果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都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更不能使學生的政治得到更好的發展。在教學中,筆者按新課程理念,以課本為基礎,以社會為課堂,教育教學方式靈活多樣。
(1)採用情境+問題式,以採用教材中情境為主,依據情境提出問題。問題可以由雙方共同設計,改變以往一問一答的形式,允許不同意見、觀點的交流,培養學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調動每個學生參與意識和學習的積極性。
(2)在農村,教學設備不足,教學用具單一,除了一本教材,教師可利用的教學資源不多,但是可以激發學生自製教學用具,引導學生創造性的設計自己能做的教具,可以使課堂氣氛教學異常活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3)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激發學生的情感,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4)積極參加第二課堂活動,有目的,有計劃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等,比如在清明節時參與到烈士陵掃墓活動,在「三月三」活動中,組織學生調查自己所在村莊的民族習俗等。
三、進行典型引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農村,有許多學生不愛學習,他們的政治與社會發展需求相差甚遠,更不懂得政治修養是要通過學習才能提高的。「一個差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教師要善於教會學生自學的能力,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根據教材提供的情境,學生可以先自問自答,然後過渡到課堂教學中的共同探討難點、掌握所學的重點和難點,獨立研究解答問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通過幫助「典型」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以此帶動全體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政治修養。覺得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興趣激發求知動機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事物發生興趣,才會去探索、才會自學。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他們對新鮮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但這種好奇心持續的時間比較短,這就要求教師去引導和加強這種好奇心。一門功課往往是學好了才喜歡,喜歡了會學得更好,這是一個良性循環過程。教師要利用這個過程,使學生從剛開始的喜歡,從而有了一點成績,進而更喜歡它,最後學得更好。
2.任務養成自學習慣
讓學生在學習後有成就感,使得他們有了再學習的動力,從而漸漸地養成了自學的習慣。剛開始學習一種新內容時,多數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他們就會感到無聊,就想去接觸更新的東西。
3.爭論促使自覺學習
筆者發現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討論時間,學生之間的討論和師生之間的討論是有所不同的,後者學生是少說多聽,而前者卻時多想多說。在同學之間爭論問題時,每個人都會毫無顧忌的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當意見發生沖突時,他們會求助老師或書本,甚至動手實際驗證它的正確性。筆者經常有意製造一個問題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解決,最後把結果告訴筆者,而幾乎每一次他們都會發生意見沖突,進而查找資料,遇到看不懂的會來問,最後通過實踐證明後告訴筆者結論。但是每次當一個問題剛剛解決就馬上產生新問題,因為這是他們在找資料時發現的,可是筆者並不馬上讓他們去求解,只有筆者覺得這個問題適合他們這個年齡的孩子去研究時才會交給他們,若筆者覺得不適合他們,筆者會直接用簡單易懂的話解釋給他們聽。
教學實踐證明,這種形式的教學,讓全體學生都動起來,從動腦、動口、動手等方面提高了學生興致、活躍了學生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在活動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與創新能力。
總之,觀念帶動更新,新課改下的思品課必須立足於學生的發展,必須關注學生的未來,傳統的、陳舊的形式主義教學,使思品課真正起到陶冶情操、凈化靈魂的作用,成為指引學生在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長的重要航標。
Ⅲ 簡述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的功能有哪些
根據思想政治課教學自身的特點,我們認為,一節好的思想政治課應包括以下幾個基本要求①:
(一)追求教學目標的最優實現
思想政治課教學追求的目標是什麼?這是我們教師最關心、思考最多的問題之一。能否正確回答和解決這一問題,直接關繫到課堂教學的成敗。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學生在教學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受到教育。因此,判斷課堂教學好壞程度的根本標准有兩條:一是看課時教學目標實現的程度怎樣。因為實現課時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根本任務,是課堂教學一切活動的歸宿點。二是看為取得這些教學成果或者說為實現課時教學目標,師生消耗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學校花費了多少經費。由此決定了課堂教學追求的目標是課時教學目標的最優實現。即在現有條件下,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師生以最少的勞動消耗,獲得教學目標的實現。這里須要注意的是,所謂教學目標的最優實現,從思想政治課的性質和新課程的理念來說,它不僅指課前預設的教學目標,而且包括在教學過程中生成的教學目標的實現;不僅指顯性的可以表述的教學目標,而且包括隱性的難以言說的教學目標的實現;不僅指知識與技能教學目標的實現,更指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最優實現。
(二)體現趣味性、科學性與思想性的統一
長期以來,許多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有這樣一些看法和態度:政治課是說教,沒意思,政治課空洞,抽象乏味,無實用價值,要不是中考或高考,我真的不想學。因此,必須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要從學生的意見出發,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採取相應的對策。這就是在理論聯系實際上下工夫,堅持情理互動,加強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學科性、思想性,在動態生成的教學過程中謀求人文與科學、智力與人格的協調發展。
1. 加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愛學。趣味性是入門的向導,沒有趣味性,學生就不愛學。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如果通過我們的課堂教學,使學生從不想學到想學,從不愛學到愛學,對思想政治課有一點興趣,這就是了不起的教學成果,我們也就完成了教學任務的很大部分。相反,如果我們上完了這門課,學生對這門課產生一種反感、一種抵觸情緒,那我們的教學就失敗了。因此,趣味性應當是本課程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
加強思想政治課的趣味性要做到:
(1)內容生活化,現實化,突出時代性。思想政治課程的內容主要是馬克思主義常識,而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源於社會生活和實踐,社會生活和實踐是最豐富多彩的,它裡面隱藏著無限的趣味性。所以,要增強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趣味性,不僅要注意挖掘本課程理論本身特有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加強教學與生活的聯系,在理論聯系實際中,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為此,思想政治課必須關注社會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從學生的優勢發展需要出發,圍繞學生的熱門話題展開教學。
(2)觀點材料化,說理形象化。這是由中學生的思維特點和缺少豐富生活實踐經歷的特點決定的。我們在講課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概念化,即用一個概念去說明另一個概念,這不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學生感到很抽象乏味。因此,我們在說理時應當形象,特別是有些難懂的概念和原理,更應注意這一點。為此,首先要做到觀點與材料的結合,即觀點從材料中來,回到材料中去,寓理論於材料之中。其次,要注意多用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生身邊的事例形象地說明道理。再次,還要注意材料敘述和說理的形象性、生動性和情境性。
(3)形式多樣化,部分環節活動化。這里說的形式多樣化,既包括教學組織形式的多樣化,也包括教學方式方法的多樣化。它可以是集體教學,也可以是集體教學與小組教學或個別教學的結合;它可以是講授、討論,也可以是小品表演、角色模擬活動、計算機網路教學與講授、討論的結合。形式沒有一定之規,它是為實現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服務的,應當根據教學需要和實際情況,採取適當的形式和方法,並且形式和方法要盡量多樣一點,不要總是一個調。中學生注意的集中時間短,多樣的形式和方法容易引起學生的新鮮感,調節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當代中學生喜歡參與,喜歡形體語言,喜歡活動體驗,喜歡音樂、小品、故事和競賽,根據教學需要和所教學生的水平、興趣,在課中適當穿插一點活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
2. 加強課堂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有用性,使學生相信它的真理性。趣味性雖然重要,但它只是入門的向導,基礎還是靠科學性,離開了科學性的趣味就是庸俗性,也談不上思想性。因此,光講趣味,不講科學不行。學生最大的意見是,物理、化學、生物是科學,有用;政治不是科學,只是騙人的空談,沒有實際用處,所以他們不想學。因此,我們一定要講出思想政治課的科學性。
加強課堂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有用性要做到:
(1)概念原理的形成、表述、解析要准確。概念原理的形成主要有兩種方法,即事例歸納法和過程歸納法。但無論何種方法,都要經歷下列過程:引導學生羅列體現概念或原理的事例或階段———引導學生對事例分類或對階段排序———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發現共同要素———引導學生根據發現的共同要素嘗試對該概念或原理下定義———運用分析、綜合、比較等方法解析該概念原理,幫助學生掌握概念原理的內涵、外延、層次結構和精神實質。
(2)要重視證據的作用,概念原理的講授要有根有據,而且根據必須科學、真實、充分。凡科學真理都是有根有據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有關社會科學常識是本課程的基本內容,是科學。所以,我們一定要講出概念原理的證據,而且要充分,既要有實例和數據證明,又要有理論論證;既要有事實論證,又要價值論證。只有講准,講充分,才能使學生信服。中學生崇尚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心理特徵,引導他們用他們相信的東西來證明課本中的觀點和原理。換句話說,我們除了引導他們用其熟悉的事實來說明之外,還應該更多地引導他們用其已知的科學成果,特別是自然科學成果來證明或檢驗課本中基本原理的真理性。
(3)要講一點概念、原理的歷史發展過程,融入一點問題解決史,把邏輯的論證與歷史的敘述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感悟解決問題的方法。凡是科學真理都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原理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也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因而,概念原理教學,如果能夠有一點歷史的敘述,把邏輯的論證與歷史的敘述結合起來,有許多好處:它可以通過比較,認識到現在的結論更科學;可以消除學生在這方面的一些錯誤認識,因為學生的許多想法都是在人類認識史曾經出現過的;可以滲透一點科學態度、探究精神和研究方法的培養;可以了解前人的成就,留下的問題,從而把繼承的義務和開拓的責任結合起來。總之,這樣的教學可使學生更加確信現在結論的科學性,可以給學生更多的啟迪、教育,更有利於智力和人格的發展。
(4)要辯證,不要絕對化,要揭示真理的相對性,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凡是科學真理,都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統一,都是一定條件下的正確認識。例如,馬克思的勞動學說和勞動價值論,揭示的是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特點和基本矛盾,而我們現在搞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且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這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當時研究的情況大不相同,所以,經典作家創立的勞動學說和勞動價值論,並不能完全說明和解決我國現今的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處理好絕對與相對的關系,不要把話說絕了,把話說絕了不利於學生接受本課程的原理和觀點。越是講得絕對,不允許學生提問題,學生越不相信;而且說得過分絕對,也不利於學生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的發展,可能會使人產生盲從。這與本課程的任務不符。思想政治課不僅有教給學生一點真理性結論的義務,而且有解放思想的責任。我們應當告訴學生,馬克思主義並不是結束真理,而是為認識真理開辟道路,現有的馬克思主義原理並沒有把什麼東西都說清楚了,都完善了,它正等待著我們去進一步發展。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的發展觀都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把這一點告訴學生,就不會使學生在遇到一些馬克思主義原理解釋不清的問題時,就懷疑其科學性。
(5)要介紹一些不同的觀點,聽聽不同的聲音,以利於學生在對話、比較、鑒別、批評和借鑒中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按新課程理念,課程是一種社會的建構,是一個由國家、學生、教師、社會等方面共同參與建構,充滿矛盾和斗爭的復雜活動和過程。這種沖突和斗爭在思想政治課中,既有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各種非主流思想觀點的斗爭,也有各種思潮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既有社會不同方面和階層對知識價值認識不同的沖突,也有教師的價值觀念與學生的生活經驗之間的沖突。特別是在文化成為一種資本和權力象徵、知識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資源、教育進入一個更加民主化的時代以後,這一沖突和斗爭表現得更加激烈和尖銳。在這一斗爭和沖突中,雖然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佔有傳播的主導和法定地位,但它的實現要受到整個社會不同方面和階層的影響和制約,需要得到他們的同意和學生的認可。特別是按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將學生看作課程的建構主體,其生活經驗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課程資源,這種影響和制約作用將更加明顯。因而這種沖突和斗爭必然表現為一種對話、協商、討價還價、相互妥協讓步的過程。為此,我們必須解決好思想政治課堂中的規範文化和非規範文化、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和非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沖突與協調問題。同時,科學總是在比較中建立的,在斗爭中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是科學,也要遵循這一規律。所以,不介紹一些不同的觀點,聽聽不同方面的聲音是不行的,學生也有這個要求。因此,我們在課堂上適當介紹一些不同的觀點,聽聽來自不同階層、不同思潮的聲音,特別是處於社會邊緣、社會底層人群的子女的聲音。這是必要的,這有利於形成人文關懷的課堂氛圍,也有利於學生在比較鑒別、批判借鑒中認識和發展真理,更好地體驗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人文精神。
(6)展現或引導學生發現教材概念原理的實用價值。科學應當能夠解釋它所研究領域的各種具體的現象,解決一點其實踐領域的問題。因而,我們要使學生承認馬克思主義觀點原理和社會科學常識是科學道理,就必須展現或引導學生發現所學概念原理的實用價值。首先要使學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社會科學常識對我國的建設和自己的成材成長有用。2003年8月26日,江蘇無錫面向海內外重金攬才,公開招聘首席城市規劃師、首席信息化設計師、首席招商代表(對日)、首席電視節目主持人,稅後年薪高達50萬。對這些高級人才的素質,無一不涉及法律、經濟、政治、管理等社會科學。這說明了什麼?其次,要使學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社會科學常識對自己未來的個人生活、工作、生產和家庭有用。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高一年級《價值規律的作用》時,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有三個農民,看到人家養蟹發了財,養雞不太賺錢,但從當時的情況看,那年養蟹的人已經很多了,而養雞的人較少,鄉政府勸他們投資養雞,不要養蟹。一個人聽了鄉政府勸導,投資養雞發了財,而另兩個沒有聽從鄉政府勸導,養蟹虧了大本。這說明學一點價值規律知識,並自覺地運用於日常生活和工作是多麼重要。再次,我們的原理要能夠給學生解惑,解決一些認識問題。當代中學生在思維品質上有個重要特點,就是獨立性、批判性顯著增強,但看問題容易表面化、片面化。當我們講某個觀點和原理時,學生不是教師講什麼他們就接受什麼,他們,尤其是好學生總是有許多問題,腦子里總是在想,有沒有不是這樣的東西,他們想用相反的東西來駁倒我們。因此,我們的講課,必須善於捕捉這種心理狀態,摸清學生在聽講概念、原理時的疑問,並找出形成這一疑問的原因,然後胸有成竹、水到渠成地點破他們的問題,並且引導他們對這些問題作些分析。
3. 增強感染力,加強教育性,突出思想性。思想政治課是思想之學,成功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不但要求趣味性、科學性,更要增強感染力,加強教育性,突出思想性。這是思想政治課的性質決定的。中學生正處於身心、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生活於不同的家庭,成長於改革開放和信息化時代,現實生活和世界各地的各種事件和思潮都在有形或無形地影響著他們。他們的思想認識多是搖擺不定的。不同的政治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他們腦子里都有影響,是是非非,他們很難作出判斷。在這種情況下,加強本課程的思想教育功能就顯得非常重要。思想政治課有責任用理論觀點武裝學生,從科學道理上幫助他們去認識這些社會政治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思想認識問題,把握正確人生的方向。為此,我們必須在深入調查研究,摸准學生思想脈搏,充分挖掘教材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礎上,結合教材基本原理和觀點的教學,針對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和社會實際,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思想教育。在思想教育中,我們要注意如下四點:一是加強課堂教學的情境性,堅持情理互動、以情感人;二是加強課堂教學實踐性和生活性,堅持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認知與體驗的結合,注意活動育人;三是分層次要求,區別對待。根據教材和初高中學生的不同特點,初中應以貫徹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進行愛國主義和道德法制教育為主,側重於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高中應從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判斷是非能力和提高學生思想境界入手,進一步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主義理想教育。
(三)教學方法運用靈活得當,體現合規律和合個性、主導與主體的結合
首先,教學方法的運用必須符合師生和教材內容的特點,學校的現有教學條件,有利於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任務的最優實現。任何教學方法都有它的特有功能、適用范圍,某一教學方法對於一些條件來說是適用的、有效的,但對於另一條件,則不一定適用、有效。因此,教學方法的運用必須符合師生和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學校的現有教學條件。從教學任務看,新知識教學,一般用閱讀、講授和談話法;解決理解上的障礙,一般用舉例說明法和講解法;解決思想認識上的疙瘩,一般用討論、說服、情感體驗和價值論證法;復習舊知識,一般用閱讀、專題討論、串講、練習和圖示法;培養應用能力、創新意識和綜合實踐能力,則主要靠「用」,一般採用討論、研究性學習、社會調查和綜合實踐活動。從教學內容的特點看,如果是知識性、材料性的內容,則採用閱讀法和講述法;若是抽象的觀點和原理,則用啟發講解與學生思考領悟相結合的方法;從學生情況看,如果是低年級學生和差班,活動、演示、講述、講讀、講解和談話採用得多一些;而高年級學生和好班,則討論、講解、講演、研究性學習、社會調查採用得多一些。
其次,教學方法的使用要力求主導與主體實現最佳結合。充分調動和發揮師生兩個積極性,使主導與主體實現最佳結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也是教學方法使用藝術的精髓和根本要求。它要求教學方法的使用,既要充分發揮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激勵、啟發、引導、組織、調控作用,但又不能搞「教師中心論」。因為教師的主導作用是為學而服務的,必須以學為依據,其作用的發揮程度和效果要受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制約。同樣的道理,我們既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但也不能搞「學生中心論」。因為本課程的教學實踐證明,離開教師對學生學習的主導作用,搞所謂純粹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或放任自流,教學效果也不好。為此,必須力求實現主導與主體的最佳結合,把教師的目標引領、引趣激情與學生感知教材、自主學習,教師設疑、質疑、啟發引導與學生獨立思考、積極解疑,學生質疑與師生共同討論,教師精講與學生動腦、動眼、動口、動手,教師鼓勵創新與學生積極探索有機結合起來,使師生雙方始終保持較高的積極性和密切配合的動態平衡狀態,達成目標同向、信息輸出輸入同步,思維共振、情感共鳴。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最優的課堂教學效益。
再次,教學方法的運用必須體現合規律和合個性的統一,把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規律與自己的個性特長有機結合起來,展現自己的教學特色和藝術風格。有人說,講課應有相聲般的幽默、小說中人物般的形象,戲劇性的沖突和詩一般的激情。我想,我們講課雖然應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但不能也不應該完全是這樣,思想政治課應該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思想政治課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常識教學基礎上的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科學文化素質教育課,其德育為主、德智兼容的課程性質,決定了其教學過程具有社會性、認知性、情感性、實踐性特點。據此,我們應該以深刻的道理、生動的材料、富有感情的語言、嚴密的邏輯和有趣體驗活動而取勝。教學藝術風格是合規律和合個性的有機統一,合規律是教學的科學性,合個性是教學的靈魂和魅力。每個教師,都應該正確認識自己,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特點,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展示自己的個性和獨特魅力,形成自己相應的教學特色和藝術風格:如趣味型教學特色和藝術風格、嚴謹型教學特色和藝術風格、情感型教學特色和藝術風格、活動型教學特色和藝術風格或情理交融型教學特色和藝術風格。
(四)課堂教學結構科學合理,和諧優美
課堂教學如同做文章,布局結構很重要,因為按照系統論的觀點,功能和結構是密切聯系的。不同的結構,可以產生不同的功能。因此,要最優地實現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課結構必須科學合理,和諧優美。
首先,課堂教學結構的邏輯順序即活動步驟必須符合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順序和學生的認知規律,保證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其認知結構中有可以利用的、起固定作用的、同化新知識的舊知識或觀念。否則,就會造成無意義的機械學習,降低教學效果。
其次,課堂教學結構的各環節、各步驟的時間安排必須科學合理,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再次,課堂教學結構和諧優美,給人以藝術享受。應力求做到展與收、斷與續、動與靜、張與弛、師與生的和諧統一。
(五)注意課的體系建構,著眼於宏觀效益
不同的課型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課型之間的內在關系,也具有不同的功能。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實施不僅要研究課堂結構的優化問題,而且要注意課與課之間、不同課型之間、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社會實踐之間的配合,優化課的體系結構,並努力協調好思想政治課教學與其他各科教學、家庭教育以及社會環境的關系,以全力提高思想政治課的宏觀效益。
Ⅳ 談談如何確定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目標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應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迴向答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強調教師尊重、贊賞、幫助、引導每一個學生,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新課改要求思想政治教師必須更新觀念,注重提高個人政治修養,結合時事政治,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多樣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全面推進思想政治教學的素質教育。
Ⅳ 如何書寫初中政治的教學目標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又一個新的名詞被推到了歷史的前台,那就是教學的實效性.教學的實效性是課堂教學的生命.如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是每個中學教師都非常關心和必須面對的問題.更新教學觀念,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觀念是精神的「原子彈」,是行動的向導.沒有正確的教學觀念,就不會有先進的教學行動.可以說,一切教學改革的困難都來自於舊的教學觀念的束縛;一切教學改革的成功都是新教學理念實踐的結果.一要更新課程觀,如思品課課程標准對原有思品課課程的更新主要不是在內容上,而是在課程理念上.對於同樣的內容,課程理念不同則教學方式不同,教學效果也不同.教師要樹立以下新觀念:①服從服務觀念②方式多樣觀念③互動雙贏觀念④人性養育觀念⑤關注個性觀念⑥建構知識觀念⑦重視資源觀念⑧注重實踐觀念等.二要更新課堂觀,課堂不是舞台,學生不是道具,教材不是劇本,教學不是表演.評價課堂效益高低不是看老師講了多少,而應該看學生接受了多少、感悟了多少、體驗了多少.新課改的理念是: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生命歷程,課堂教學應當煥發生命的活力.三要更新教學觀,在新理念指導下應實現三大轉變:從「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轉變為「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從「以成人為中心的呈現方式」轉變為「以兒童為主體的呈現方式」;從「以教材作為教學內容」轉變為「以教材作為師生展開教學活動的材料」.為什麼課堂缺少「生成」?教學是以知識為本,還是以人的發展為本?(價值觀)學生是知識的容器,還是鮮活的生命體?(學生觀)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本本」,還是學生實際?(認識論)等.優化教學設計,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保證.真正的實效課堂教學生成於實效的教學設計.教師不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更重要的是教學活動的優化設計者.一要實效目標.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首先取決於課堂教學目標制定的實效性.課堂教學目標制約著課堂教學的進程與發展,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從教育規律出發,並針對學生實際和學校實際,明確提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應充分體現三維目標.三維目標不是三個目標;三維目標不會弱化知識與技能教學;落實三維目標要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在教學中,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一節課只有優秀生吃飽了,「學困生」吃過了,中等生吃足了,這樣的目標才是最佳的,這樣的教學才是實效的,絕不能大而化之地統一於一個點上.二要實效備課.功在課前,效在課上.備課是上課的前提,備課的實效性如何決定著上課實效性的高低.備課方式從思維狹窄、負擔繁重的個人獨立備課轉變為集中智慧、同伴互助的集體備課,從形式主義的抄寫教案轉變為思考注重實效的「教學結構」.集體備課的優勢在於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解決問題,突破難點.然後,每個人再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和個別差異,形成具有針對性的教案、學案,對於單軌單班的學校,教師的集體備課可利用假期集中進行.在鑽研的過程中,要努力甩掉對教學參考資料的依賴,多加入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在保證大的目標不變的前提下,提高教學方案的可操作性.三要實效上課.課堂教學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核心環節.教師上課,要有強烈的目標意識、質量意識、效益意識,努力做到「三要」:目標要明確,容量要飽滿,重點要突出;「三互」:師生互動,三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互舉,(課堂)內外互延,以確保學生實現「三有」:課課有得、課課有想、課課有悟.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參與能力要做到「兩個凡是」: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要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體嘗成功的愉快.四要實效講解.當講則講,離開了講就無所謂教;精講要講清,不啰嗦、條理清晰、邏輯性強是講授的基本要求,課前就要充分准備,努力提高講授的基本功;講准講到位,學生能自學的可不講,要針對學生有疑問的去講,「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且要真正講解透徹;講解要注重藝術性.但實效講解不是滿堂灌.通過分層教學、分段教學、分批教學等多種形式,把學生化整為零,能自學的優秀學生,讓他們自學,並布置相應的作業;需要點撥的中等生,用較短的時間去點撥;把最需要幫助的後進生作為上課的重點.這樣,最需要幫助的學生得到了幫助,能力得到發展,素質得到提高,其他的學生就更不用說了.五要實效提問.提問要有一定的開放性,必須有助於發展學生思維.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刻性,杜絕隨意性的簡單即問即答.問題要有一定的層次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投入思考.問題要有一定啟發性,如學生一時無法解決,應靈活地將問題化解成若干小問題,或轉換設問、或提供思考背景等.問題要有一定的系列性,要將整節課問題系統設計.問題還可以是課前提問(學案),也可以是課後問題.要設計能引發學生思維風暴的探究性問題,一個有意義的、適合探究的問題應具備以下特徵:①問題要具有針對性.②問題必須考慮到學生認知結構的最近發展區.③問題要具有一定的思考性.④問題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六要實效活動.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織形式,要通過豐富的活動來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活動要有意義,可以是智力活動或情感活動,但不是自由活動.活動形式要學生人人都參與,而不是少數尖子生的表演.活動是帶著問題、有目的的活動.活動要有組織、有紀律.活動時教師要參與、調控、引領、點評.七要實效情境.教學情境設計的關鍵:把握五個「什麼」----教材的要求是什麼?設計什麼內容?用什麼形式展示?讓學生從中思考什麼問題?要感悟出什麼道理?要巧設情景,「激活」學生:①創設趣味情景,興趣「激活」;②創設問題情景,思維「激活」;③創設生活情景,感情「激活」;④創設參與情景,角色「激活」;⑤創設探究情景,目標「激活」;⑥創設競爭情景,心理「激活」.八要實效媒體.有的教師採用多媒體課件上課,整堂課教師不著一字,黑板上「三無」——無課題、無板書、無註解,而電腦課件中「三有」——有內容結構、有音樂、有動感畫面,教師滑鼠點點,輕松愜意;學生眼睛翻翻,恍若看戲.眾所周知,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目前為止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替代不了通過師生交流與溝通而進行的知識傳遞與情感交流.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實現教學目標的需要,恰當地選擇,並與常規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課件的數量或質量,而忽視了多媒體在教學中所處的位置.九要實效評價.評價主要是關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實現程度.評價要實事求是,要真誠;對學生各項學習活動進行恰到好處地點評,提倡引導性評價、鼓勵性評價,但要擯棄廉價表揚.課堂教學評價應當堅持:同樣內容比效率,同樣效率比效果,同樣效果比效益.評價教學是否實效,不是以教師是否完成教學內容或教學任務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收獲或收獲不大,即使教師教得很苦也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苦,而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教學.轉變教學方式,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強調「改變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目標之一.為此,教育部頒布的各科課程標准都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強調的是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指的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參與問題討論,善於獨立提出、分析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的學習.所以,「自主學習」不是學生「自己學習」.一方面,學生學習知識、積累經驗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教師不斷指導;另一方面,學生由他主到自主也需要教師由牽到扶再到放的漸進過程.因此,自主學習中教師的責任重大,體現在教師要提出真正富有啟發性而不是簡單「是非」性的問題,既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又能夠最終理解掌握教材重難點.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合作、探究學習的真正效用,教師應深入到合作小組中去,了解學生的需要,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生合作、探究的途徑與方法;俯下身來,當好一個學習的組織者和引領者,為學生創設一個相互溝通、活潑熱烈的「學習交往場」,使合作、探究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彌漫、充盈於師生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讓學生能在這種氛圍中得到某種點化和潤澤.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只是看到了分組、交流、討論等形式,而看不到這種合作的必要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當前課堂教學存在以下八大誤區:①自主學習---有自己無主見,有自主無學習;②合作學習----有小組無合作,有合作無學習;③探究學習----有探無究,有探究無學習,有過程無結果;④問題教學----有提問無問題,有問題無教學;⑤活動教學-----有體動無腦動,有活動無教學;⑥教學質量----教學質量不足與教學質量過剩並存;⑦參與度----活動不一定是高參與;熱鬧不一定有參與深度;⑧教學行為----「教」不是為了「學」;檢驗「教」的實效不是積極的「學」.為此,在轉變學習方式上,我們要積極探索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模式.想辦法讓學生對探究合作學習產生需要,營造探究、合作學習的人際氛圍,鼓勵獨立思考、交流、質疑、共同討論,激發探究合作學習的熱情.通過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趣味化、個性化的課堂教學去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學生封存的記憶,開啟學生幽閉的心智,放飛學生囚禁的情感.總之,實效教學需要超越己有的教學經驗.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實現是一個需要摸索反思的過程,它的每一個細節都值得老師深入思考和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規律是值得我們每位教師終身探索的,課堂里不僅傳遞著知識,也在形成著文化,今天的課堂將決定一個民族的明天.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學校教育的一個永恆而又質朴的主題!
Ⅵ 初中政治復習課的教學目的怎麼寫
教學目的怎麼寫
選擇公道的教學內容是備好課的條件,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依據知識的版特點、教材權的編寫意圖、完成教學任務所需的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因素來決定。如何公道地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呢?首先是根據教材的編排來選擇。通常我們把一個練習的知識劃分成幾個小段落,每個小段落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現行數學教材就是這樣編排的,教師在備課時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內容以及對應的習題編寫,就可以確定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了。其次是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來選擇。一般來說,比較簡單的、學生易於接受理解的知識,內容可多選一些;對於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把握的知識,由於在教學中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所以內容要適當少選一些。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以一節課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所授知識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把握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