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班燈籠繞口令教案
抄活動目標:
襲1、學習繞口令,能清楚、准確地讀准繞口令中的字音。
2、培養幼兒學習繞口令的興趣。
活動准備:
繞口令錄音、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理解內容:
教師引導幼兒閱讀圖書。
「老虎是怎樣追小兔的?」
「小兔想了什麼辦法來戰勝大老虎?」
2、解釋繞口令:
教師用較快的速度朗誦繞口令,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
教師邊講解繞口令邊提問:
「這首繞口令的名字叫什麼?」
「山上的老虎想干什麼?他是怎麼做的?」
「山下的小兔想了一個什麼辦法躲過了老虎?」
「你覺得繞口令中的哪幾個字不容易讀清楚?繞口令中的哪幾句話容易讀錯?」
3、幼兒學說繞口令:
重點學說難念的字與易讀錯的句子。
幼兒分小組接龍朗誦繞口令。
附:繞口令
虎和兔
坡上有隻大老虎,坡下有隻小兔兔;
老虎餓肚肚,想吃小兔兔。
虎追兔,兔躲虎,
老虎到處找兔兔。
兔鑽窩,虎撲兔,
刺兒扎疼虎屁股。
氣壞了虎,樂壞了兔;
餓虎肚裡咕咕咕,窩里笑壞了小兔兔。
② 詳細教案
一、整體把握
這首詩取材於我國古代有關牛郎織女的傳說。它借豐富新奇的聯想和想像,描繪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達了詩人擺脫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嚮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郭沫若早期的詩作,常常借用神話傳說,加以再創造,從而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作品中大膽的想像、奇特的構思,正體現了詩人浪漫主義的創作特色。《天上的街市》也具有上述特徵,具體表現如下:
(一)選取神話傳說為題材。
這首詩取材於我國古代有關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但在具體運用的時候,詩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和理想,作了大膽的改造,揚棄了有情人被生生拆散、難以團圓的悲劇內容,換上了牛郎織女生活自由、幸福的新內容。在詩人的想像中,牛郎織女解放了,他們在淺淺的天河中,騎著牛兒自由自在地來往。他們的生活是那麼幸福:「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閑游。/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這里,專制的王母娘娘不復存在,自由的生活展現在他們面前。一對恩愛夫妻,於耕織之餘,手提燈籠,悠閑地在美麗的街市上閑逛,多麼自由!多麼舒暢!這樣的改造,表達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二)運用聯想和想像。
詩的開頭,詩人看到「遠遠的街燈」,星星點點,時隱時現,多麼像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燈」與「明星」聯系起來,並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這種聯想具體表現出來,既描繪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對光明未來的追求和對黑暗現實的不滿。這種帶有濃厚幻想色彩的「聯想」,吸引著讀者的視線從人間轉到天上,為下面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作好鋪墊。
後3節中,作者運用想像,描繪天街的陳設和牛郎織女的生活,以及他們現在的活動。詩人憑想像構想出的「仙境」與客觀存在的「天河」「流星」融合在一起,顯得那麼具體、真切:美麗的街市,街市上的珍奇物品,騎牛閑游的牛郎織女,牛郎織女提著的燈籠。在詩人的筆下,神話傳說與實際景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似幻似真,引發了讀者無限的遐思,追隨著作者的想像一起去遨遊仙境,從而感受到詩人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懷。
二、問題研究
(一)本詩是怎樣逐步展開想像的?詩人想像的目的是什麼?
提示:逐步展開想像的過程是:
街燈
明星
} → 天上的街市 → 天市上陳列的物品
→ 牛郎織女的自由
(二)詩的後3節中連用了四個「定然」和一個「定」字說明了什麼?
提示:「定然」「定」都表示斷定的語氣。所描繪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於想像的,作者卻以斬釘截鐵的語氣加以肯定,這表明了作者堅信這樣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了信心,使我們讀後也同樣受到鼓舞和感染。
(三)作者由人間的街市、街燈想到天上的街市、明星以及其他種種美好的事物,這種想像是否過於誇張?詩人為什麼這樣寫?
提示:詩人由人間的街市、街燈很自然地聯想到天上的街市。在晴朗的夜空里,那天河確實清淺如一灣溪水,全然不是能凶蠻地把牛郎織女阻隔在兩邊的模樣,於是,作者就此冒出奇想——牛郎織女在天街上閑游——也就顯得合情合理了。應該說,詩人一系列的聯想和想像,是以現實情景和現實生活作基礎的,折射出作者在特定時刻的情感與思想。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天上的明星距離詩人固然遙不可及,人間街燈對於作者來說也是遠景,從視覺上來看,街燈與明星連在一起,沒有明顯界限,這也是作者由此及彼產生聯想的基礎。
靜夜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靜夜》一詩在寫法和風格上和《天上的街市》很相似,因此,在重點學完《天上的街市》一文後,可以指導學生用相同的方法來學習此詩。
詩的標題是《靜夜》,詩中用了大部分筆墨描繪靜謐的夜景。詩的第1小節描繪了一幅極平常的畫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雲團團,星光點點,這些景緻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見到的,透過詩,讀者彷彿看到詩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一人踱到屋外,隨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朧的林影,抬頭看那雲團中漏出來 的疏星。如果順延著這條平淡無奇的寫景的思路寫下去,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寫景的好詩罷了,但第2節一開頭,詩人劈頭問道:「天河何處?」這一問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帶到那廣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領讀者的思緒去「精騖八極」、「神遊萬仞」,似乎想讓讀者的眼光透過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無窮深處,但緊接著的一句「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開的心神收攏回來,模糊的海霧能阻擋住人的視線,卻不能阻擋那脫韁野馬似的想像。此時,放飛的心欲罷不能,已想到了很遠很遠——「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這一句是極好的證明,證明詩人的想像的確已穿過了那茫茫的海霧,想像著有一位「鮫人」立在岸邊,對著月亮無聲地流下串串珍珠淚……「鮫人」是喜極而泣,還是傷心落淚?抑或是無窮的思念?這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回味。這就是詩,這就是郭沫若的詩!這就是想像,這就是郭沫若的想像!如果沒有後一節的想像,前文的景是呆板的沒有生氣、沒有活力的景,有了後一節的想像,才使得司空見慣的景變得空靈、美麗。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前後兩小節詩雖有寫實與想像的區別,卻共同寫出一個「靜」字,全詩的氛圍是諧調統一的。
二、問題研究
(一)詩的結構
《靜夜》詩的結構和《天上的街市》有極相似之處:都是在前面寫景的基礎上,轉而進入想像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讓人產生無盡的回味和神往!因此,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去發現兩首詩在這方面的異同。
(二)寫景——想像的基礎
讀完這兩首詩就會發現,詩人的想像都是以前面的寫景作為基礎的,可以設想:如果只寫景不想像,就不會有畫龍點睛之妙;如果沒有寫景就直接地想像,就會顯得突兀,不自然,似乎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成為一個藝術整體,給人以藝術的美感。而且,這也符合人的認識過程,只有對所見所聞有所觸動,才能有所感想並進一步產生廣泛深入的聯想和想像,因此寫作中總是要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來激活自己的想像,才能寫出非凡的、美妙的文章。
(三)「怕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
引導學生結合全文和注釋來理解,如有必要,可解釋《博物志》的記載:「南海水有鮫人,永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
練習說明
一 朗讀並背誦這兩首詩。用自己的話描述兩首詩里的想像世界。
詩歌短小,上口,有韻律美,應該背下。「用自己的話描述這兩首詩里的想像世界」,實際是一種改寫、改述,目的是重現或再造詩中的景象與事物,加深感受,培養聯想、想像能力。應該允許學生作合理的補充和發揮。
答案不求一律,敘述最好有自己的理解和個性特點。《靜夜》一詩,還可讓學生就「鮫人」作合理的推想。
二 仿照示例,發揮你的想像和聯想,續寫下邊的句子。(任選兩題)
例: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1.牽牛花開放了,……
2.籠中的小鸚鵡,……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發揮聯想、想像續寫句子,目的是引導學生作聯想、想像的訓練。由此及彼的聯想訓練,應注意一定要有相似點,想像聯想的事物是比喻中的喻體,所以要求學生最好不作同類事物的聯想,還要要求所聯想的事物應該是美的。
答案不求唯一,可鼓勵學生圍繞一個聯想點作多種相似聯想。
三 觀察夜空里的牛郎、織女星,查找有關它們的天文知識,寫一篇短文。
要激發學生的興趣、熱情,自覺主動地去查找材料。寫成短文後,可在全班交流。
教學建議
一、介紹詩人和時代背景是必要的,但是,內容要精當,要有所側重,主要介紹詩人1921年寫這兩首詩時的經歷和思想情緒,順帶介紹一下《星空》的總體特色,幫助學生理解這兩首詩的思想感情。還可組織學生課外朗誦詩集《星空》中的有關詩篇。
二、適當介紹聯想和想像兩個不同的概念。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由當前的事物回憶起有關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件事物,都是聯想。客觀事物總是相互聯系的,具有各種不同聯系的事物反映在頭腦中,形成各種不同的聯想:在空間或時間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聯想;有相似特點的事物形成類似聯想;有對立關系的事物形成對比聯想;有因果關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聯想,等等。所謂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這些新形象是已積累的知覺經過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人雖能想像出從未感知過的或實際上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但是想像的內容總是來源於客觀現實。當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要向學生作這樣抽象的解釋,而是要結合詩中具體形象來使學生明白詩中的聯想和想像是怎麼回事,了解詩歌中聯想和想像運用的重要性。
三、在熟讀美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復述、擴寫、改寫等再加工創造,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像能力,積累創造思維的體驗。
四、這兩首詩意境優美,節奏舒緩,有著古典詩歌的韻味和意趣,適合朗讀。要加強朗讀的指導,分清節奏,念准重音,讀出感情。放錄音,作示範,反復朗讀,最好當堂背誦。朗讀總的原則是要把握這兩首詩美好、恬靜、自在、清新而略帶一絲憂郁的感情基調;朗讀時節奏不宜強,聲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輕松、柔和、舒緩。下面對這兩首詩的節奏和重音進行了劃分,可供朗讀時參考:
天上的街市
遠遠的/街燈/明了,
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
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寬廣。
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
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
我想/他們/此刻,
定然/在/天街/閑游。
不信,/請看/那朵流星,
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靜夜
月光/淡淡,
籠罩著/村外的/松林。
白雲/團團,
漏出了/幾點/疏星。
天河/何處?
遠遠的/海霧/模糊。
怕會有/鮫人/在岸,
對月/流珠?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乳名文豹,號尚武,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四川樂山人。幼年受家塾教育,閱讀了大量古典文學作品。小學和中學時代,通讀《莊子》《楚辭》《史記》等書,並閱讀了梁啟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論、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和林紓的翻譯小說,受到民主主義思想的啟蒙和影響。1914年赴日留學,先後接觸了泰戈爾、歌德、海涅、席勒、莎士比亞、雪萊、惠特曼及北歐、法國、俄國進步作家的作品,哲學上受到泛神論的影響。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積極投身於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詩集《女神》的創作,成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人。1921年回國,與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發起成立「創造社」,從事新文學活動。1924年起,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並倡導「革命文學」。1926年初南下廣州,出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北伐戰爭中,先後擔任北伐革命軍政治部秘書長、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等職。1927年3月寫了討蔣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揭露其反革命陰謀。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加入中國共產黨。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於1928年流亡日本,致力於中國古代歷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金文叢考》等,成為中國運用唯物史觀研究史學的開拓者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後,隻身回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等職。皖南事變前後,寫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歷史劇,很好地發揮了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作用。1944年3月,為紀念明末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三百周年,寫了長文《甲申三百年祭》,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受到毛澤東同志的贊揚。解放戰爭時期,勇敢地站在民主斗爭的前列,領導了文化界同國民黨統治者的斗爭。1949年後,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一生主要文學著作有:詩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復》《蜩螗集》《戰聲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後》《創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戲劇《三個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漸離》《蔡文姬》《武則天》等;另有《沫若詩詞選》及翻譯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選自《中國小網路全書·文學與藝術》,團結出版社1995年版)
二、關於詩集《女神》和《星空》的比較(孫黨伯)
1.總之,《星空》中雖然有對黑暗現實的憤恨,對未來開拓者近代勞工的期望,依然閃爍著反抗的創造的火花;但就大多數詩篇來說,失望感傷的情緒卻占據著主導地位。渴望祖國新生的理想,變成了憂國憂民的悲嘆;追求自由和光明的熱情,變成了對縹緲的星空的探索;反抗現實的精神,變成了逃避現實獨善其身的高蹈;消極的否定代替了積極的破壞和創造;悲觀的色彩勝過了樂觀的色彩,力的詩歌變為舊的詩歌了。在《女神》里,詩人歌頌「一切革命的匪徒」,如今卻贊美遁世的伯夷叔齊。這一切,都是五四運動後的低潮在詩人身上的投影,從中可以窺見詩人心靈的歷程;而《星空》所表現出的失望、彷徨和苦悶也是當時的一種較為普遍的情緒。
2.從藝術形式看,《星空》的大部分詩篇都有比較完整的結構,和諧的韻調,鮮明的形象,而且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恰如詩人所說,技巧確實要比《女神》的有些詩「高明一些」。
(摘自《郭沫若評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三、清朗雋美的夜歌——讀《天上的街市》(林林)
在《女神》時代那一陣強烈、亢奮的情感噴發之後,郭沫若進入了更明慧的生命沉思。這時,他對過去曾以涌溢的熱情歌唱過的夜施展了更美妙的藝術誘惑。
在當時的中國,郭沫若是宇宙意識最強烈的作者。不同於當時的一些青年作者困惑於人生究竟的奧秘,常常陷進自造的煩悶、焦慮和悲緒。郭沫若在生命沉思中調動起豐富的審美想像力,他找到了自己的心靈對應物——夜空。
在郭沫若看來,無限的宇宙涵映在有限的個體生命之中:「我想詩人的心境譬如一灣清澄的海水,沒有風的時候,便靜止著好像一張明鏡,宇宙萬物的印象都涵映著在裡面;一有風的時候,便要波翻浪湧起來,宇宙萬匯的印象都活動著在裡面。」(《三葉集》)當有限的個體生命與無限的宇宙生命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精神聯系,郭沫若以新的靈感方式改變了自己視覺感應中的宇宙秩序。他已經大大偏離了古代作家的視覺常規。他不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靈感受夜空。夜空引誘著他的幽思遐想,使他以審美化的態度與無限的宇宙進行更直接的交流。在郭沫若的生命節奏中,既有「鼓舞調」,也有「沉靜調」(《論節奏》)。他的《星空》詩,便是「鼓舞調」的夜空的巡禮。在他筆下,夜空是那樣奇麗可驚,那樣盪人心肺。他歌唱道:「美哉!美哉!/永恆不易的天球/竟有如許變換!/美哉!美哉!/我醉後一枕黑酣,/天機卻永恆在轉!」而《天上的街市》這首詩,則是一首「沉靜調」的清朗雋美的夜歌。就在寫作《天上的街市》的半個月之前,郭沫若在致郁達夫的一封信里表示自己向慕「平和潔凈」的詩的世界,呈現在《天上的街市》里的,正是一幅「平和潔凈」的想像世界的圖畫。
地上有星一樣的燈,天上有燈一樣的星,詩人通過兩個互換本體與喻體的比喻,將天與地連成一體。「街燈」與「明星」的共同特點是「無數」和明亮,無數明亮的燈與星成為美好事物的象徵。
詩的第2段至第4段描繪了詩人想像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在這十二行詩句中,詩人用了四個「定然」和一個「定」字,其肯定的語氣會使讀者追隨著詩人的想像,模糊著現實世界與幻想世界的界限。「天上的街市」既然陳列著「世上沒有的珍奇」,那裡一定是比現實世界美好得多的地方。不是么?詩人彷彿看到了傳說中的牛郎織女正在那裡享受著自由而幸福的生活。
本來,傳說故事中的牛郎織女到天上以後是不幸福的,他們被阻隔在天河兩岸,一年只得一度相會,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詩中,天河變得「淺淺的」,不甚寬廣,它不再妨礙情侶們自由往來。因而牛郎織女可以雙雙遊逛天街,詩人甚至看到了他們手裡提著的燈籠。這虛幻的景象在作者筆下竟顯示出生動的真實感,作者所描繪的美麗幸福的天街向讀者提供著人間情趣。
「天上的街市」是詩人在以心靈的眼睛眺望夜空時所看到的。在詩人郭沫若的心靈視野中,天上的世界對應著地上的世界。當地上的世界給他留下「眼兒淚流」「心中作嘔」的印象:「游閑的屍,/淫囂的肉」,「滿目都是骷髏,/滿街都是靈柩」(《女神·上海印象》)。他借「天上的街市」抒寫了自己對光明的嚮往。
(選自《郭沫若詩詞鑒賞》,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四、劃開暗夜的理想之光(楊宗國)
20年代初期,五四運動的洪波已經消退,大革命的時代尚未到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依舊被帝國主義列強和他們豢養的各派軍閥窒息著。詩人在苦悶中彷徨。他不滿現實,熱烈地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在燦爛星空的誘發下,寫下了這首浪漫氣息濃郁的《天上的街市》。
天上是引人欣羨的。詩人用「美麗的街市」「世上沒有的珍奇」,暗示了那裡的美好、富足。淡淡的點染,已經使詩人為之不平的人世黯然失色。讀者諳熟的人間街市,處處都烙下統治者丑惡的印記。一面是荒淫,一面是赤貧;既有寄生的傲慢闊佬和妖艷女人,趾高氣揚的外國巡捕,又有躑躅的乞丐和拉客的娼妓……人間街市是剝削階級罪惡的溫床,穢行的櫥窗。詩人理想中的天上街市,如炫目的光束,劃開了現實的濃重夜色。
更令人神往的,是太空中牛郎織女幸福美滿的生活。3、4詩節,引讀者去想像兩幅使人心醉的圖畫。一幅是牛郎織女騎著牛兒過淺淺天河自由來往的「騎牛圖」;一幅是他們提著燈籠在天街的「閑游圖」。前一幅圖畫或者有天河濺起的清冽水花,但整個氛圍靜謐安寧;後一幅圖畫則多少有些熙熙攘攘了。兩幅圖畫,都傳出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情調,透露了詩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這里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對神話人物的選擇。牛郎是神話傳說中惟一的勞動人民變作的神,詩人把他置於理想生活的中心地位,體現了關心勞動人民命運的進步思想。二是對神話的改造。傳說中牛郎織女在天上的生活並不美妙,天界統治者王母娘娘用玉簪劃下的銀河將他倆分隔開,每年只有一次在七夕的鵲橋上相會。詩人按照理想的邏輯,把不可逾越的天河變為「淺淺的」「不甚寬廣」,把造成不幸的障礙化作美好生活的陪襯,為古老神話賦予新意,給詩中幻境著上一層更加迷人的色彩。
「詩人轉動著眼睛,眼睛裡帶著精妙的瘋狂,從天上看到地下,地下看到天上。他的想像為從來沒人知道的東西構成形體,他筆下又描出它們的狀貌,使虛無杳渺的東西有了確切的寄寓和名目。」(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第五幕一場)在我國傳統詩歌中,想像豐富、精騖八極、心游萬仞之作並不鮮見;借幻想的光明以指斥現實的黑暗已成一切積極浪漫主義詩人的共同筆法。但是,那些作品和本詩有著質的不同。屈原的《離騷》,糅合了神話傳說、歷史人物和種種自然現象,境界飄渺迷離,場面宏偉壯麗,達於想像的極境,有力地表現了詩人堅持理想和斗爭不懈的峻潔人格。但詩人不啻神遊中每感失望,篇末望見故鄉、回到現實時更抒發了令他哽咽的悲憤:「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李白夢游天姥山,以仙人出遊景象為高潮,傾注暢朗飽滿的詩情於斑斕壯麗的詩境。但瞬息之間,即被無情的現實掃盪一空:「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無可奈何地慨然長嘆。蘇軾神往「天上宮闕」「瓊樓玉宇」,「欲乘風歸去」,又憂慮「高處不勝寒」,只好在地上「起舞弄清影」,以求「何似在人間」的自慰。凡此種種都程度不同地給人以鼓舞或陶冶,但他們又都受時代限制,看不見實現各自理想的可能,因而給想像投下陰影。五四時代崛起的大詩人郭沫若,已經看見十月革命放射的人類希望之光,深信:「最終的勝利總在吾曹!至高的理想只在農勞!」(郭沫若《巨炮之教訓》)他筆下的幻景分明已帶有革命浪漫主義的全新色彩,真切、新美、了無陰翳,更能有力地鞭撻現實,引人向上。正如聞一多評價《女神》時所說:「若講新詩,郭沫若君的詩才配稱新呢,不獨藝術上他的作品與舊詩詞相去最遠,最要緊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時代的精神——20世紀時代的精神。」(聞一多《女神之時代精神》)
本詩的巨大藝術魅力,除上述立新意、辟新境外,還在於結構精巧渾成、匠心卓異。街燈與星星都遠遠地在夜色中放明,視覺感受極相近似,詩人由此落筆,把地上、天上融成一片,進而放縱想像於星空,十分自然;第2節用輕巧的筆觸略加點染,幻想出天上世界美妙而朦朧的背景;第3節推出人物,想像更為具體、真切;第4節寫到流星,這一飛馳蒼穹的光點,使全詩境界頓顯活躍。詩人像是採用了我國繪畫中層層皴染的傳統技法,使畫面越來越清晰,幻景越來越動人。結尾一句「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給讀者一幅歷歷可見的牛郎織女游樂圖。詩收束了,但星際人物出遊的景象還在繼續,顯得余韻悠然。
語言平易、親切。「好像」「我想」「你看」……如同對最親近的朋友娓娓而談,在不知不覺中牽動著讀者的視線和思緒,使之和詩人一起去仰首星空,觀賞奇景,馳騁想像。
至於章法的精美,詩句的勻稱,音律的和諧悠揚,讀來更不難體味。
③ 兩至三歲的早教教案、隨便告訴我一節課就好、
網路、汽車版畫 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