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從列子一則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中你可以領悟到什麼道理
原文介紹
伯牙善鼓琴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回鍾子期曰:「善哉,峨答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譯文信息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長聽琴。伯牙彈琴,心裡想著高山,鍾子期說:「好啊!高聳的樣子像泰山!」心裡想著流水,鍾子期說:「好啊!寬廣的樣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鍾子期都能領會。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遊玩,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邊停下;心中傷感,於是取過琴彈了起來。起先是連綿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聲音。每有曲子彈奏,鍾子期總能尋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嘆地說:「好啊,好啊!你聽琴時所想到的,就像我彈琴時所想到的。我從哪讓我的琴聲逃過你的耳朵呢?」
伯牙善鼓琴選自《列子·湯問》
⑵ 列子一則全文
列子一則全文及翻譯:
原文: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回哉?峨峨兮答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選自《列子·湯問》
翻譯: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心裡想著高山。鍾子期說:「好啊!高聳的樣子像泰山!」心裡想著流水,鍾子期說:「好啊!寬廣的樣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鍾子期必然了解它。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覽,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裡傷感,於是取過琴而彈了起來。起先是連綿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聲音。每有曲子彈奏,鍾子期總能尋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嘆地說:「好啊,好啊!你聽琴時所想到的,就像我彈琴時所想到的。我從哪裡讓我的琴聲逃過你的耳朵呢?」
⑶ 列子一則的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回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答:「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列子是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學者 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對後世哲學、美學、文學、科技、養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著有《列子》,其學說本於黃帝老子,歸同於老、庄。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
唐天寶元年,唐玄宗下旨設「玄學博士」,詔告《列子》為《沖虛真經》,北宋加封為「至德」,號曰《沖虛至德真經》。列為道教的重要經典之一。
⑷ 《列子》一則 文章直接引用了伯牙和鍾子期的話,這樣寫好在哪裡
伯牙,姓伯,名牙,春秋戰國時代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他雖為楚人,卻專任職晉國上大夫屬,且精通琴藝。俞伯牙撫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親回國途中發生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並無確切記載。在古籍中,戰國鄭人列禦寇著《列子》一書中有關於俞伯牙撫琴的民間故事。
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歷史上記載俞伯牙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盪盪乎若流水。」兩人就成了至交。鍾子期死後,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身不再鼓琴。
⑸ 《列子》一則賞析
甘蠅,古之善射者,彀[gòu]弓而獸伏鳥下。弟子名飛衛,學射於甘蠅,而巧過其師。紀昌者,又學射於飛衛。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後可言射矣。」紀昌歸,仰卧其妻之布機下,以目承牽挺。二年後,雖錐末倒眥[zì],而不瞬也。以告飛衛。飛衛曰。「未也,必學視而後可。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後告我。」昌以氂[máo]懸虱於牖[yǒu,窗戶],竟日望之。旬日之間,浸[jìn]大也;三年之後,視虱如車輪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以箭射物,無不中也。以告飛衛。飛衛撫掌曰:「汝得之矣!射必中矣!」譯文 有一個名叫紀昌的人,來拜飛衛為師,跟著飛衛學射箭。飛衛收下紀昌作徒弟後,對紀昌學習射箭可真叫嚴啦!剛開始學射箭時,飛衛對紀昌說:「你是真的要跟我學射箭嗎?要知道不下苦工夫是學不到真本領的。」紀昌說:「只要能學會射箭,我不怕吃苦,願聽老師指教。」於是,飛衛對紀昌說:「你要先學會不眨眼,做到了不眨眼後才可以談得上學射箭。」紀昌為了學會射箭,回到家裡,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面,兩眼一眨不眨地直盯著他妻子織布時不停地踩動著的踏腳板。這樣堅持練了兩年,從不間斷;即使錐子的尖端刺到了眼眶邊,他的雙眼也一眨不眨。紀昌於是整理行裝,離別妻子到飛衛那裡去了。飛衛聽完紀昌的匯報後卻對紀昌說:「還沒有學到家哩。要學好射箭,你還必須練好眼力才行,要練到看小的東西像看到大的一樣,看隱約模糊的東西像明顯的東西一樣。你還要繼續練,練到了那個時候,你再來告訴我。」紀昌又一次回到家裡,選一根最細的氂牛尾巴上的毛,一端繫上一個小虱子,另一端懸掛在自家的窗口上,兩眼注視著吊在窗口氂牛毛下端的小虱子。三年過去了,眼中看著那個系在氂牛毛下端的小虱子又漸漸地變大了,大得彷彿像車輪一樣大小了。紀昌再看其他的東西,簡直全都變大了,大得竟像是巨大的山丘了。於是,紀昌馬上找來用北方生長的牛角所裝飾的強弓,用出產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利箭,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轉睛地瞄準那彷彿車輪大小的虱子,將箭射過去,箭頭恰好從虱子的中心穿過,而懸掛虱子的氂牛毛卻沒有被射斷。這時,紀昌才深深體會到要學到真實本領非下苦功夫不可。他便把這一成績告訴飛衛。飛衛聽了很為紀昌高興,甚至高興得跳了起來,並還用手拍著胸脯,走過去向紀昌表示祝賀說:「你成功了。對射箭的奧妙,你已經掌握了啊!」這篇故事告訴人們:要學好本領,必須苦練基本功,必須持之以恆。只有堅持不懈地練習,才能精通。紀昌把自己練習(視物)的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高興的手舞足蹈,說:「你已經掌握了射箭的訣竅了。」後來, 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⑹ 《列子》一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版山!」志在流權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列子是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學者 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對後世哲學、美學、文學、科技、養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著有《列子》,其學說本於黃帝老子,歸同於老、庄。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
唐天寶元年,唐玄宗下旨設「玄學博士」,詔告《列子》為《沖虛真經》,北宋加封為「至德」,號曰《沖虛至德真經》。列為道教的重要經典之一。
⑺ 列子一則(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選自《列子·湯問》,講述了琴師伯牙與樵夫鍾子期之間由於鼓琴聽琴而產生的交情。 世間有多種版本。
一、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二、伯牙子鼓琴,其友鍾子期聽之,方鼓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復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為鼓琴者。非獨鼓琴若此也,賢者亦然。雖有賢者,而無以接之,賢者奚由盡忠哉!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樂而後至也。
三、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四、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伯牙善鼓琴,高山流水的四種解釋
⑻ 列子三篇
【原文】 子列子窮(1),容貌有飢色。客有言之於鄭子陽者曰(2):「列禦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3)。子列子見使者,再拜而辭。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4):「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5),今有飢色。君過而遺先生食(6),先生不受,豈不命邪!」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7),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難而殺子陽。 【譯文】 列子生活貧困,面容常有飢色。有人對鄭國的上卿子陽說起這件事:「列禦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國家卻是如此貧困,你恐怕不喜歡賢達的士人吧?」子陽立即派官吏送給列子米粟。列子見到派來的官吏,再三辭謝不接受子陽的賜予。 官吏離去後,列子進到屋裡,列子的妻子埋怨他並且拍著胸脯傷心地說:「我聽說作為有道的人的妻子兒女,都能夠享盡逸樂,可是如今我們卻面有飢色。鄭相子陽瞧得起先生方才會把食物贈送給先生,可是先生卻拒不接受,這難道不是命里註定要忍飢挨餓嗎!」列子笑著對他說:「鄭相子陽並不是親自了解了我。他因為別人的談論而派人贈與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於我時必定仍會憑借別人的談論,這就是我不願接他贈與的原因。」後來,百姓果真發難而殺死了子陽。 【愚公移山 】 及【兩小兒辯日】都選自《列子·湯問》 愚公移山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於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挖下來的泥土石頭放到哪裡去呢?」大家紛紛說道:「把它們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 於是率領挑擔子的三個兒孫,敲鑿石頭,挖掘泥土,用箕畚搬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寒來暑往,季節交換,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在世上這最後的幾年,剩下的這么點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鏟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 北山愚公長長地嘆息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能通達事理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啊。可是山卻不會再增高加大,還愁什麼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山神聽說愚公移山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便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從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漢水的南邊,再沒有高山阻隔了。 【主題】 本文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輝形象,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斗的道理。 兩小兒辯日 【原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 【翻譯】 【譯文】 孔子往東方游學,看見兩個孩子爭辯不已,孔子就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一個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的時候離人遠。」 另一個孩子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第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像個大圓車篷,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一樣,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感覺很清涼寒冷,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熱,這不是越近感覺越熱而越遠感覺越涼嗎?」 孔子不能判斷誰說的對誰說的錯。 兩個孩子笑著說:「誰說你見多識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