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五度教學法

五度教學法

發布時間:2021-02-22 00:07:07

⑴ 著名的四大音樂教學法是什麼

四大音樂教抄學法包括達爾克羅襲茲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鈴木鎮教學法。

它們的主要內容是:

達克羅士教學法:達爾克羅茲認為:「人類的情感是音樂來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體動作表現出來的,在人的身體中包括發展感受和分析音樂與情感的各種能力。因此,音樂學習的起點不是鋼琴、長笛等樂器,而是人的體態活動。」

柯達伊教學法:歌唱是培養音樂素質的最好途徑;採用具有藝術價值的民間和創作的樂曲;音樂應當成為學校重要的課程;重視音樂教師的選擇,強調學校的教育作用。

奧爾夫教學法:一切從兒童出發;通過親身實踐,主動學習音樂。

鈴木鎮教學法:鈴木教學法可說是一種母語教學法,從小即著重兒童潛力的發揮。

拓展資料:

音樂教學法課程目標是分科教學法之一。高等師范院校音樂系、音樂學院和教育學院有關專業和中等師范學校的必修課。研究音樂教學的理論及其運用。以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為依據,闡述音樂教學的目的、任務及教材編選原則,研究音樂教學規律,探討樂理、視唱、唱歌、器樂、音樂欣賞等教學的步驟與方法。主要任務是培養師范生和在職教師將教育學、心理學原理及音樂專業知識、技能應用於音樂教育實踐的能力。

⑵ 什麼是數學五步教學法

一、實驗課題的提出
針對小學數學教學兩多兩少兩忽視(課內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課外學生作業多,自由活動少;忽視學生主動參與、主動獲取知識過程的教學,忽視學生思維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的現象,從1988年起,我們開始倡導「五階段練習教學法」,並進行了較長時間的實驗,旨在徹底改變小學數學教學重講輕練、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學生是否認真聽講輕學生是否主動參與的現象,切實減輕學生課外負擔,真正體現現代教學思想,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五階段練習教學法或稱五階段問題解決教學法,就是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通過五個階段的練習(或問題解決),去主動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想、培養能力。它的課堂結構是:
附圖{圖}
二、實驗的依據
本課題研究與實驗在教育理論與實踐上的主要依據有如下四點:
第一,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規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規律。因此課堂教學的各個階段都應強調學生的實踐(練習),在實踐的基礎上認識客觀事物(數學知識)。
第二,小學數學教材和小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特點。小學數學教材的特點是:範例傳授新知;小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途徑是:解答例題與習題。基於這一顯爾易見的事實,我們的教學應該強調以學生練習為主,以老師講授為輔。
第三,現代教育理論。1982年北京教育行政學院編的《普通教育學》指出:學生掌握知識技能一般包括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知識、運用知識等基本階段。依據這一觀點和小學數學教學實際,我們把一節課分成新知導入、新知形成、新知理解、新知運用、後知孕伏等五個階段。新知導入的練習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心向;新知形成的練習要引導學生主動獲取新知;新知理解與應用的練習要側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後知孕伏的練習要為後繼教學奠定較好的基礎。
第四,數學教學改革發展的趨勢。1984年4月,美國數學教師協會公布了題為《關於行動的議程》的文件。該文件指出:「數學課程應當圍繞『問題解決』來組織。」「數學教師應當創造一種使『問題解決』得以蓬勃發展的課堂環境」。爾後,美國數學科學教育委員會、數學科學委員會以及2000年數學科學委員會指出的《人人有份》(Everybobycounts)這份報告中指出:數學教學將從「傳授知識」的傳統模式轉變到「以激勵學生學習為特徵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模式。圍繞「問題解決」來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模式,這將是數學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基於此,我們試圖用五階段練習教學法的實驗構建一種以激勵學生自我學習為特徵的教學實踐模式。
三、教學的基本程序與實施要求
五階段練習教學法的基本精神是:通過練習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發現、去創新,確保學生主動獲取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能力。它的基本做法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課前精心設計五個階段的練習與指導措施,課內激勵與指導學生練習與思考。它的教學基本程序如下:
1.舊知遷移練習
在學生接受新知識前,教師應該考察學生是否具備了與新知識有關的知識與技能,這是開展新知探索的必要前提。舊知遷移階段的練習就是為了達此目的而安排的,同時也為學生學習新知作鋪墊。如應用題「相遇問題」的教學,在舊知遷移階段,教師可設計如下三道題:(1)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基本關系式是什麼?(2)用簡便方法計算:18×4 12×4。(3)甲乙兩個小朋友相距10千米,甲每小時行3千米,乙每小時行2千米,兩人同時相對行走1小時後還相距多遠?2小時後呢?這三道題中,第一題主要為學生小結相遇問題的求解公式「速度和×時間=共走的路程」進行鋪墊,第二題則為比較例1的兩種解法進行孕伏,第三題為導入新課作準備,並啟發學生理解「相遇」的意義和必備條件。
在舊知遷移練習的基礎上,如何巧妙地導入新課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在組織本階段教學活動時應考慮的重點。舊知遷移階段的教學時間要控制在5分鍾之內。
2.新知形成練習
「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所以數學教學應是「數學活動(思維活動)的教學,而不僅是數學活動的結果(數學知識)的教學。」故新知形成階段的練習一定要呈現概念的形成過程,或結論的發現過程,或公式的推導過程,或解題思路的優選過程。
我們認為,把練習僅僅局限於學生解答練習題的活動上,這是對「練習」含義的一種狹義理解。士兵在長官帶領下的所有訓練叫做練兵,所以我們認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探索、思考、實驗、操作、解題等活動均可視為練習。因此新知形成階段的練習,依教材內容的特徵,教師可設計閱讀思考題、新知探索的台階題、新知探索的實驗操作題或新知發現題。如「三角形內角和」的教學,教師可設計如下一組練習題:
(1)猜一猜: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2)想一想:正方形或長方形對折後分成兩個三角形,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度?(3)量一量:任意畫一個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的每一個內角,看三個內角的和是多少度?(4)拼一拼:把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剪下來拼在一起,看拼成了一個什麼角?
「猜一猜」是為了在新課一開始,提出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激起學生已有認知結構與當前研究課題的認知沖突,促使他們以躍躍欲試的態度去解決所提出的問題。後面的「想一想」、「量一量」、「拼一拼」等練習,既展現了數學家發現與驗證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過程,又為學生主動獲取新知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新知形成練習階段,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的探索、練習活動進行具體的指導和適當的提示,誘導他們在練習的基礎上小結出新的知識與技能。這一階段的時間以15分鍾左右為宜。
3.新知鞏固練習
學生通過上一階段練習形成的知識,一般來說還不完善、不準確,認識也還比較膚淺。新知鞏固練習就是要學生通過練習與思考,比較全面、准確地認識新知、理解新知。
新知鞏固練習的設計,練習題要緊扣新知的重點、難點和疑點。教師可通過變換教材上範例的條件、結論,或轉換新知的表述形式、內容,設計出一道道練習題,引導學生從各個不同角度去認識新知的本質特徵。如「比的意義」的教學,在新知鞏固練習階段,教師可設計如下思考題:「4比7的結果是『4/7』,而4比7也可以寫成『4/7』,這兩個4/7表示的意思一樣嗎?」並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通過討論與教師的點撥,學生可以從意義上、從表示方法上、從讀法上弄清二者的聯系和區別。

新知鞏固練習階段,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釋疑、解惑」。教師要善於在學生練習的基礎上捕捉有利時機進行提高、誘導。這一階段大致安排10分鍾左右的時間。
4.新知應用練習
這一階段就是我們常說的課堂作業,時間一般安排10分鍾左右。
設計這一階段的練習要體現三多:多層次,練習題由淺入深,呈台階式;多形式,動態練習與靜態練習有機結合,創造生動活潑的練習氣氛;多題型,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練習題還要盡量與日常生活或工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掛鉤,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傳統的教學是學生一開始做課堂作業,教師的講解就完全結束了。這樣把教師的講與學生的練截然分開,信息反饋閉塞,學生做題中出現的錯誤得不到及時糾正,時間一久,兩極分化現象就特別嚴重。因此五階段練習教學法強調教師在學生解題後要進行講解,要用學生中的普遍錯例把有關問題講清講透,要扶植學生中的獨特見解,鼓勵學生中的創造性思維。
5.後知孕伏練習
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每一知識塊都處在一定層次的系統中。這樣,無論從縱的還是橫的聯繫上看都存在教學上的先後順序問題,所以每一節課的教學都應做到知識上前有聯系,後有孕伏。據此,五階段練習教學法要求教師在下課時布置幾道與本節新知識緊密相關的後知孕伏題,讓學生在課外去做,從而為後繼教學奠定較好的基礎。如「小數的性質」新授課的教學,後知孕伏階段的練習可這樣設計:(1)31.30與31.31誰大誰小?(2)1.39十分位上的數字是幾?1.40十分位上的數字是幾?(3)1.39與1.40誰大誰小?1.40與1.41呢?顯然,這三道題是在為下一節課上小數的大小比較進行知識鋪墊。
把一節課分成五個階段進行教學,這勢必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注意各個階段之間必要的過渡和銜接。用五階段練習教學法進行教學,要注重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使各個階段的安排科學合理,結構嚴密緊湊,一環緊扣一環,從感性到理性,從舊知到新知,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從基礎到發展,層層鋪墊,循序漸進,最終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四、實驗的設計
1.實驗過程的設計
整個實驗分五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探索階段(1988年9月—1989年6月),這一階段主要是根據教育教學理論與教學現狀,設計出基本的課堂教學結構與實施要求;第二階段:零星實驗階段(1989年9月—1990年6月),這一階段主要是對設計出的基本教學程序與實施要求,用課堂教學的實踐來檢驗和修正;第三階段:初步驗證階段(1990年6月—1991年6月),選一個基礎較差的班用「五階段練習教學法」教學一年,看教學效果如何;第四階段:對比實驗階段(1991年9月—1993年6月),嚴格考察「五階段練習教學法」與一般教學方法之間的教學效果有無顯著差異;第五階段(1994年9月—1996年6月),實驗推廣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對我們的實驗在全縣、全省、全國進行推廣。
2.實驗方案的設計
上述五個階段的實驗,我們在實驗開始時都認真的制定了實驗方案。為了節省篇幅,下面只簡要地介紹一下第四階段的實驗方案。
(1)實驗目的:考察「五階段練習教學法」與一般教學方法之間的教學效果存不存在顯著差異。
(2)實驗對象的選擇:在一所普通小學(安鄉縣城關鎮城東小學)五年級四個班中選出的兩個班;分別作實驗班和對照班。
(3)實驗課題組的成員組成:實驗課題組組長由實驗倡導者潘能鈞同志擔任,實驗班的任課教師由謝先榮老師擔任,教育局管教學的副局長、教研室主任、實驗學校的校長都是實驗課題組的成員。
(4)實驗因子的控制:實驗的自變數是:五階段練習教學法,對其它主要無關變數採取如下控制辦法:
a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教學由兩個教學水平、過去的教學效果基本相同的小學高級教師擔任。
b為了排除師生心理因素的干擾,採取「雙盲」實驗,即讓學生和不從事實驗的教師都不知道在進行對比實驗,只講學校要重點考察這兩個班的數學教學及其效果。
c實驗班與對照班採用相同的教材,授課時數完全相同。
d教學要求相同,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教學都要完成「大綱」中規定的內容,達到「大綱」中提出的各項要求。
e嚴格控制實驗班學生的課外作業時間,每天作業時間不超過15分鍾。對照班學生課外作業時間可不受限制。
(5)統計分析的方法:使用獨立樣本的檢驗方法,對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測驗平均成績進行差異檢驗。
五、實驗結果
初步驗證實驗階段由城東小學謝先榮老師在該校四·二班進行了一年的實驗。該校當時四年共三個班,實驗前四·二班是全年級成績最差的一個班。從下表可以看出實驗一年後,該班成績提高十分顯著。

⑶ 什麼是「五環教學法」

「五環教學法」來是蘭州五環高考自復讀學校針對高三復讀生的不同程度和特點而總結出了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

「五環教學法」具體包括:
一環:准確定位,以入學測驗為手段,全面掌握學生基礎,督促學生准確定位自己的學習現狀。
二環:心理調節,學校定期舉行各類心理健康講座,幫助學生舒緩因高考失利帶來的壓力。
三環:學校嚴格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一要過教材關,夯實基礎。二要進行專題演練,掌握重點。三是多做模擬演練,提高應考能力。
四環:名師講座,長期與各校高三一線名師緊密合作,及時開辦高考學科重點知識講座,教會學生掌握高考新信息、復習新方法、命題新動態。
五環:應考技巧,學校定期組織高考模擬考場演練,廣泛搜集學生怯場、發揮失常的個例,尋找良方,因材施教,群體演練。

⑷ 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目前,我國常用的教學方法從宏觀上講主要有: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直觀形式獲得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等。這些教學方法之所以經常被採用,主要是因為它們都有極其重要的使用價值,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須切實把握各種常用教學方法的特點、作用,適用范圍和條件,以及應注意的問題等,使其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的發揮作用。

(一)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通過都師和學生口頭語言活動及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

1 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一中教學方法。

2 談話法

談話法,又稱回答法。它是通過師生的交談來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3 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種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

4 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 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以直觀形式獲得直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直接接觸實際事物並通過感知覺獲得感性認識,領會所學的知識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範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 參觀法

參觀法是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到一定的校外場所——自然界、生產現場和其他社會生活場所,使學生通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研究獲得新知識的方法。

(三)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以形成學生的技能、行為習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為主要任務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練習、實驗和實習作業等方法。

1 練習法

練習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鞏固知識和培養各種學習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

2 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 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伯的操作,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並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學學科常用的一種方法。

3 實習法(或稱實習作業法)

實習法是學生 在教師紐上,利用一定 實習場所,參加一定實習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關的直接知識,或驗證間接知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⑸ 掌握課堂禮儀教育的五種教學方法有哪些

就像高爾基所說:「愛孩子,是母雞也會做的事。」單純憑愛是無法教育和影響小孩的,父母的潛移默化形成了對孩子禮儀教育的根本。
家長都鼓勵教育孩子學禮儀,其實,少兒禮儀更應該從父母學起與做起。一次,好友軍和麗為我餞行。到達大堂時,看到倆人正聚精會神研究什麼。席間,麗問我:「知道我們剛才在看什麼嗎?軍正在給我講解《弟子規》呢。」我轉向軍,他一笑,說:「我正在學習《弟子規》,以教育我15 歲的兒子。」我知道軍是知名品牌專家,沒想到,還是一位身體力行的好父親。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但一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就像餐桌上如果有人問你要鹽或胡椒粉,你該如何傳遞?就餐時,你的手機和手袋應放在何處?握手時,總是女士先伸手嗎?什麼時間可以/不可以往別人家中打電話?無人接聽時,電話響幾聲才可以掛掉?我經常在禮儀講座時向成年人詢問,而結果是,幾乎無人全部答對。
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說:「最簡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辦法是把孩子應做或是應該避免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面前,一旦把孩子熟識的人或榜樣給他們看了,同時說明它們為什麼漂亮或丑惡,那種吸引或阻止他們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夠給予他們的說教都大的。」
影響先從母親開始。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就注重培養女性和家政。如今,日本整體素質在世界獲得認可,母親功不可沒。我認識的一位長輩,在政府任職,勤勤懇懇從普通職員做到高官。盡管她沒有在生活上對孩子呵護備至,但她的女兒從小就目睹了母親的堅韌與勤奮。後來女兒隻身到國外留學,獨自打拚多年,成為某跨國公司高管。接受采訪時,她說:「我從母親那裡學會的堅韌和積極,伴我渡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關。」
對孩子影響至深的另一位是父親。心理學研究表明,父親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源泉。在父親的支持下,孩子更能面對和克服生活的壓力與挑戰。心理學家哈瑞曾說過:「親密而有愛心的父親,可以幫助年幼兒童建立一種自我認同與安全意識。」對女兒來說,父親是她對男人期望的模式;對兒子來說,父親是他的第一個模範。
1:神奇的話
「您好、請、謝謝、不客氣」,是開啟良好人際關系的金鑰匙。少兒經常聽到這些話,就會進行模仿,繼而成為個人熟悉而自然的語言。不卑不亢地說「不」也是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的。通過觀察與實踐,孩子會逐步理解到採用適當的態度,即使拒絕也會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2:稱贊和被稱贊
人們都願意獲得稱贊,卻都吝於稱贊。尤其在中國,人們更不善於表達感激、喜悅和心儀。調研證明,經常接受稱贊的人,更願意贊美別人,而更願意贊美別人的人擁有更好的人際關系和幸福指數。家長們通過捕捉孩子成長中的點滴,多多贊美表揚會更大程度激發和樹立孩子們的自信。當然,教會孩子禮貌面對贊美,對別人的贊美說聲「謝謝」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沒有必要以贊美回復贊美,但直接否定別人的贊美可是不禮貌的。如「你的這件衣服很漂亮」,回答:「我一點都不喜歡。」
3:准時
准時是主要靠言傳身教的一項基本禮儀。即使因為各種原因而遲到,其實也是對等候人的不尊重。如果成年人經常遲到,就會使孩子形成別人時間不重要,為他人著想不值得的錯誤理念。「言必信,行必果」,少兒如果從小就在此氛圍成長,就會形成准時、守信、負責的好品質。
4:主動分享
分享不是人類本能,只有經過多年教育和督導才能使孩子學會主動分享。餐桌是父母實施分享教育的好場所,例如,將美食分享送與他人等。在客人來前將美食藏匿的行為只會讓孩子學到自私自利。記得小時候在體校,一位鞍山來的女孩為了不讓其他室友分享到食物,每天夜晚都在感覺大家入睡時才開始咯吱咯吱進食。女孩獲得「老鼠」美名,幾乎沒有朋友。盡管我們曾在一個房間和一個運動隊並肩作戰了一年,我除了記得大家都叫她「老鼠」,根本想不起她的名字了。
5:恰當幫助
一般而言,孩子注意父母的行為會比觀察他人行為更多。例如:父母是否不厭其煩地為問路人指路甚至主動領路,是否在上下電梯時注意按住開門鍵等候上下行人。通過這些細微場景觀察,孩子們會將父母的行為模式銘記並不由自主進行復制。當他們開始幫助別人時,會逐漸享受到善意所帶來的「助人悅己」感覺。當然,父母也要向孩子傳授適度,即在不確定是否需要幫助時進行詢問。如:看到老者提重物前行時,要先徵得老者同意才可進行幫助;對同齡人也須遵循此原則,避免過度熱心,對他人造成不必要困擾。
家長錦囊—如何讓孩子在公共場合表現得體
狀況一:孩子外出時吵鬧不休
外出前家長需要先告訴孩子,要去哪裡干什麼,讓孩子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並說好規則,確定孩子已經聽明白,並詢問是否能遵守。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奔跑吵鬧,可問孩子:你是要安靜下來,還是要離開?如果孩子不聽勸說,就冷靜帶他回家。讓孩子清楚明白,除非學會自我控制,否則不能再出門。
狀況二:孩子見人不願打招呼
在見面前,一定要讓孩子有心理准備,告訴孩子待會兒會見到什麼人、要如何稱呼,以及該說什麼,甚至可先練習一下。見了面如果孩子真是害羞,那麼點點頭,笑一下也可以。回家後,則要稱贊孩子的表現。
狀況三:孩子不斷插嘴
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打斷別人的談話是沒有禮貌的行為。家長不要在孩子插嘴時回應其要求,否則孩子會不斷重復這種行為。但大人的談話告一段落後,要主動詢問孩子的要求,讓孩子明白,這時候才能聽他說話,滿足其需要。
狀況四:讓家長尷尬的「童言無忌」
孩子在婚宴上當著新人的面說「媽媽,新娘好醜。」類似情況下,禮貌用語的建議會比純粹的斥責更好。家長可在事後教孩子,有什麼話可以悄悄地跟媽媽講。也要教孩子體會別人的感受與反應,並提醒孩子,經常這樣說話沒有人願意跟他做朋友。

⑹ 杜威的五步教學法是什麼

杜威的五步教學法:

一是教師給兒童提供一個與的社會生活經驗相聯系的情境;

二是使兒童有準備去應付在情境中產生的問題;

三是使兒童產生對解決問題的思考和假設;

四是兒童自己對解決問題的假設加以整理和排列;

五是兒童通過應用來檢驗這些假設。

這種教學過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稱之為「教學五步」。在杜威看來,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兒童可以學到創造知識以應付需求的方法。但是,他也承認,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學五步」是從「思維五步」出發而來的:一是疑難的情境;二是確定疑難的所在;三是提出解決疑難的各種假設;四是對這些假設進行推斷;五是驗證或修改假設。杜威指出,這五個步驟的順序並不是固定的。

(6)五度教學法擴展閱讀:

從批判傳統學校教育的做法出發,杜威認為,學校生活組織應該以兒童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為兒童的而不是為教師的。因為以兒童為中心是與兒童的本能和需要協調一致的,所以,在學校生活中,兒童是起點,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杜威強調說我們必須站在兒童的立場上,並且以兒童為自己的出發點。

在強調「兒童中心」思想的同時,杜威並不同意教師採取「放手」的政策。他認為,教師如果採取對兒童予以放任的態度,實際上就是放棄他們的指導責任。在杜威看來,要麼從外面強加於兒童,要麼讓兒童完全放任自流,兩者都是根本錯誤的。

由於教育過程是兒童與教師共同參與的過程,是他們雙方真正合作的過程,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兒童與教師之間的接觸更親密,從而使得兒童更多地受到教師的指導。

杜威說:「教師作為集體的成員,具有更成熟的、更豐富的經驗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設計中繼續發展的種種可能,不僅是有權而且有責任提出活動的方針。」在他看來,教師不僅應該給兒童提供生長的適當機會和條件,而且應該觀察兒童的生長並給以真正的引導。

杜威還特別強調了教師的社會職能。那就是:「教師不是簡單地從事於訓練一個人,而且從事於適當的社會生活的形成。」因此,每個教師都應該認識到他所從事的職業的尊嚴。

⑺ 數學課堂怎樣實現「五度」目標

課堂教學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意學習的重要場所。如何處理好「導」與「學」的關系,為學生營造「學」的氣場,是一線教師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那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為學生營造「學」的氣場,從而讓小學數學課堂更高效呢?
一、學習材料,生動有趣——指向「學」的「趣度」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中,如何從課堂開始就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學習材料的選擇是一大關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為學生選擇生動有趣的學習材料,指向「學」的「趣度」。
1.「開放」而「有結構」的材料。例如,在教學「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課時,我利用撲克牌作為學生的學習素材,有效地體現了這一要求。課堂上,我給學生設計了以下四套牌:
第一、二套牌:「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基本方法;第三套牌:可能性為0,即不可能事件;第四套牌:可能性為1,即確定事件。
以上四套撲克牌可謂結構精良,每一組材料均有相應的目標落點。讓學生初步體會可能性的大小是「0-1」之間的一個常數,如果事件確定了之後可能性就是「0」或者「1」。這樣,將二年級學習的定性描述「可能、一定、不可能」與定量描述「0-1」之間的分數作了有效的溝通。
2,「有趣」而「理性」的游戲。但凡游戲設計,做到有趣不難,如何使其兼具「理性」、「有效」,是我們努力追求的。例如,在教學《平行》一課時,我利用「方格紙」和「點子圖」等材料為學生設計「有趣」而「理性」的游戲,使學生的學習任務變得生動起來,既活潑,又有針對性。
二、學習活動。整體推進——指向「學」的「寬度」
數學活動的板塊設計、教學意義已經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和理解,信息量大、思考空間寬,不僅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更能產生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學習交流提供保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活動的推進需要體現整體性,要能夠指向「學」的寬度。
例如,在教學《多位數認識的復習與整理》一課時,我根據復習課的特徵,在課的開始環節應用了這樣一組學習材料:上海市的總人口23 005 008人,全年財政收入三千四百零七億八千萬元。世界博覽會總投資450億人民幣,有超過70 000 000的參觀人數,創造了歷屆世博之最。教學中,我給學生設計了「把以上數字信息統一起來」這樣一個較為開放的學習任務。使得學生作業中產生了不同的學習資源,於是關於多位數的讀法、寫法以及多位數的改寫、取近似數等知識的復習與整理,在一個頗為整體的環節中完成。接著,我又給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素材,把數的大小比較、數位順序表的整理結合進來,在學生的讀、寫,以及改寫、數的大小比較過程中,完成對數位順序表的回憶整理。這樣,學生的學習過程就具有很強的整體性,有利於學生把握知識問的聯系。
三、學習過程,深刻演繹——指向「學」的「厚度」
追求課堂教學的深刻性,是對新課程實踐過程的冷思考之後的產物。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過程的演繹要有深刻性,指向於「學」的厚度。
例如,著名特級教師華應龍在教學《猜想之後》給學生呈現了看似簡簡單單的一組學習材料,卻隱含著華老師深刻的數學思考:「我想和五年級學生一起分享這節課,力爭達到『明白猜想其實就是提出一個問題』,『懂得猜想之後要驗證』,『體驗差錯會暴露出問題』,『感受數學之美』。」這是華老師在設計這節課時所希望達到的目標。在實際的教學中,華老師始終抓住這些目標,給學生以啟發和思考。同時在一些細節上,還採用了一些頗具創意的方法,給學生以啟迪。如在解釋「25,3×4,2為什麼不等於25×4+0,3×0,2"的理由時,用了一個長方形,以數形結合的方式來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應該說,這樣的設計不僅給學生以深刻的感受,也給聽課的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學習環節,有序開展——指向「學」的「效度」
學習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它需要有一個目標來引領學生的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起到給學生提供此類指向的作用,以引領性的語言和啟發性的問題來完成主導作用。
例如,在教學《認識方程》一課時,我給學生設計了以下三個學習環節:
1.起點處切人。課的開始我給出算式「30+20=」(有學生不禁笑了),然後提問:你有和它寫法不同的算式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寫出了30+20=20+30,30+20=x,30+20=30+30-10。在寫與「30+20」相等算式的過程中,學生領悟到,「=」不僅僅可以表示一個計算結果,還可以表示左右相等的關系,初步體會了「等式」的含義。這里,寫算式的過程就是創造等式的過程。如果只是在給出幾個例子之後就直接揭示等式含義,學生的理解是膚淺的,雖然其過程會一帆風順,但這樣的教學顯然蒼白無力。
2.動態中再現。概念的認識與理解,重點是其本質屬性。只有抓住其本質屬性,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才可能深刻。第二環節,我充分利用天平直觀圖,將天平的各種狀態動態地再現出來,放手讓學生藉助天平圖狀態的變化,通過觀察、分析,用一個式子描述天平的狀態。三種狀態,依次推進:天平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幾經反復,學生經歷了寫等式一不等式一等式的過程,將直觀的「形象」用抽象的式子表達出來,學生在經歷數學化的過程中積累了符號化的活動經驗。
3.分類中明晰。觀察、比較、分類,是人類學習的基本手段、方法。在抽象方程概念的過程中,我給學生較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觀察自己寫出的式子,探尋式子特點,我安排了兩次分類活動。學生的分類活動完全是自主的。第一次分類側重於等式與不等式的辨析,第二次分類側重於等式中有無未知數的區分,分類逐步細化,概念的內涵在分類中凸現出來,學生也發現了構成方程的兩個條件,這時候抽象方程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准確表述方程的含義緣自充分的實踐活動。
五、課堂練習。層層遞進——指向「學」的「深度」
一節好課,不僅僅體現在主體學習活動的設計上,它同樣也反映在練習設計中。練習不僅僅是本節課學習內容的當堂鞏固,它同樣是學生思維提升的重要載體。練習設計的層層遞進,能夠指向於「學」的深度。
例如,在教學《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課時,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兩道習題:
習題一:「撲克游戲」題。6張撲克牌,先請學生提出與「可能性」有關的問題,完成基本的鞏固練習;接著教師提出:「如果使摸到紅桃3的可能性是七分之一,你該怎麼辦?」和「如果要使摸到黑桃的可能性大於紅桃的可能性,你該怎麼辦?」兩個頗具思考性的問題,作了拓展延伸,讓這節課收獲頗有深度。
習題二:「生日快樂」題。以本年度的年歷為載體,回答「翻出你生日的可能性、翻出4月31日的可能性、翻出31日的可能性、翻出29日的可能性」等問題,既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又綜合了年、月、日相關知識的應用,拓寬了練習的寬度,提升了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有為學生營造了「學」的氣場,才能讓數學課堂更高效。

⑻ 如何把「五環節教學法」運用到教學中

自主合作學習過程,是學生體會學習與研究方法、體驗知識形成過程、建構知識的過程.探究「自主合作」學習新方法,指導學生按照「自主、合作、探究、質疑、補償」五環節進行學習,是減少無效、低效課堂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新課改以來,課堂教學有了一些變化,但總體來說還是很不理想,還有待於更進一步的探究、摸索.「自主、合作、探究、質疑、補償」五環節教學法的提出與研究,無疑給我們的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具體怎樣操作,怎樣有條不紊的將這五環節滲透進課堂教學中,卻並非一件容易的事.經過近三年的實踐之後,我認為,要將五環節滲透到課堂教學全過程中,首先要搞明白五環節教學研究的要求;其次,是分析以往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包括教師和學生兩部分);再次,是針對前兩個問題,開闊思路,放遠眼光,大膽嘗試,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組織、實施教學過程.
一、「自主合作」教學的要求
進行「自主合作」學習的探究,要依據學生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特別是探究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學校的教學設施與條件,進行課堂教學活動設計.
首先,要重視學習情景的創設,優化學習氛圍,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習熱情與學習主動性,啟發學生運用適當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料及學習工具,在情感、思維、行動上全方位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有效地學習.
組織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活動,還要求教師有較高的課堂教學駕御能力.教師要通過教學實踐,努力提高課堂調控和應變能力、提高教學機智.如果學習活動內容單薄、活動形式程式化、活動時間倉促,可能影響知識理解的深刻性及延展性,使學習流於淺薄.如果學習活動要求過高,問題設置不恰當,就會使學生始終處於思維密度的緊張狀態,容易疲憊,產生厭倦心理.這些都將導致學習活動流於形式,走過場.
再次,教學管理者與教師要樹立教學效率意識,要認識教學效果並不和教學時間、特別是教師的課堂講授時間呈正比.教學管理者與教師既要重視教學的當前效果,也要重視教學對學生發展的長期影響.教師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研究教學行為的有效性.要勇於拷問自己: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方式?要勇於查找、反思課堂教學中的無效、低效行為,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減少、直至消滅無效、低效課堂教學行為.
二、對以往教學方式的反思
課堂的參與主體有兩部分:一是學生,二是老師.要解決「無效」或「低效」課堂,就要從學生和老師兩個方面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一)教師的原因
回顧以往的教學方式,我發現存在著這樣幾種類型的教師:一是拘謹型教師.這種類型的教師,大多小心翼翼,行為拘謹,思想不開闊,那種「笤帚掃不到,灰塵跑不掉」的思想,一直制約著他們的手腳,總怕講少了學生不明白、不理解,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就不能放開手將課堂還給學生.久而久之,學生們依賴性越來越強,思維越來越僵化,只要教師講不到的地方,他們就不會也不能主動去探索、研究.這樣的課堂,教師累,學生更累.二是「保姆型」教師.有些教師仍然緊緊抱著「我是教師,課堂就是我的陣地」的想法,一站到講台上,不管三七二十一,開口就講,盡管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講課者依然我行我素,這樣,原本該生動活潑的課堂,變成死氣沉沉的一言堂,原本屬於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課堂,變成了教師唱獨角戲的演講台.這樣的課堂,學生由參與者變成了單純的聽眾,教師成了無所不包的「保姆」,對學生來說,無疑是越來越厭倦,對教師來說,也是身心疲憊,抱怨多多,而效果的好壞,也自然不言而喻.三是「教參型」教師.有些教師,凡事唯「教參」是問,一本教參,成了教師手中的法寶,凡問題都要到教參里去尋找「為什麼」,不能有自己的見解,而課堂是生成性很強的教和學的過程,不同的學生,對於同一個問題,可能會有不同的思考和理解,如果將教師的理解或教參的理解強加給學生,就會導致個性共性化,長期下去,我們的課堂,就變成了可操作的工廠,機器一開動,立刻生產出型號相同,沒有任何差異的同一種產品,而這是違背「以人為本」「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規律的.學校不是工廠,課堂不是車間,教師更不是開動機器的工人,如果我們把自己當成了工程師、操作手,「以人為本」從何談起?「創新型」人才怎樣培養?「因材施教」又如何存身?
(二)學生的原因
有效課堂行為的生成,學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更是不能忽視.回顧以往的教學經歷,我發現可以將學生這樣進行歸類:一是「皮笊籬」式學生.這樣的學生,凡是老師講過的問題,總能夠一絲不苟的記憶下來,可以說是湯水不漏.但這部分學生思維不靈活,甚至僵硬.他們期待心理和依賴心理太重,凡事總希望老師出面幫助解決.老師成了他們手中須臾不能離開的拐棍,一旦離開,自身就會搖搖欲墜.他們對於一般難度的問題,可能還會開動腦筋思考一番,但他們絕對不會深鑽細研,一旦遭遇困難,立刻放棄.對於難度較大的問題,他們乾脆連想都不會去想,直接放棄思考,等待教師來「喂」.二是「陀螺」式學生.這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很被動,幾乎從來不會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彷彿自己是一個看客,盡管別人熱火朝天的討論,爭先恐後的回答,他們依然躲在自己的角落裡,目光呆滯,思維凝滯,表情木訥,行動遲緩,做什麼事情都慢半拍,合不上集體節奏,像陀螺一樣,不拔不轉,甚至費力去「撥」,他們也絕不努力去「轉」.三是「平均用力型」學生.這部分學生,應該是教師眼中的好學生.因為他們的課堂表現非常出色,從上課第一分鍾,直到最後一分鍾,他們始終腰板挺直,面無表情,不做小動作,不交頭接耳,努力傾聽老師的講解.然而,這部分學生的聽課效果,往往並不理想.究其原因,跟下面要說的「錐思型」學生正好相反,他們對於每一個問題,都努力去聽去記,不分難易一律平均用力,對於容易的和比較難的問題,他們可能會理解的很好,但等到很難的問題出現時,他們就會一籌莫展,這就好比是用鈍鐵條去扎一塊木板,效果當然不如用錐尖.四是「錐思型」學生,這部分學生,課堂上表現平平,不會非常認真的傾聽老師講解的每一個問題,但是,他們懂得什麼時候該全神貫注去傾聽,所謂「該出手時就出手」,是他們一貫的表現.這部分學生雖然在課堂上並不怎麼讓老師省心,然而,他們的學習成績卻非常突出,尤其是遇到高難度的問題,他們總能另闢蹊徑,想出解決的辦法.究其原因,這是因為他們在聽課的時候,知道怎麼分配精力.假設教師在課堂上設置了三個問題,一個很容易,一個比較難,另一個很難.那麼,這部分學生在聽很容易解決的那個問題時,就會表現的漫不經心,在聽比較難的那個問題時,他們仍然不會全力以赴,但是,等到老師開始講解很難的那個問題時,他們就會瞪大眼睛,全神貫注、集中所有的精力去傾聽.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假如我們對每一個問題,不分難易都全神貫注,就很容易疲勞,聽課效果也不會很好.用一分精力去聽容易的問題,用三分精力去解決比較難的問題,剩下的六分精力集中鑽研高難問題,這好比是用錐尖去扎一張木板,當然易如反掌就能扎透.
三、開闊思路,大膽嘗試,以學案帶動五環節教學
明白了五環節教學的要求,析清了教師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接下來就是怎麼進行改革的問題了——這也是進行五環節教學要探究的主要問題.
怎麼改?這個問題擺任何一個人面前的時候,恐怕都是老虎吃天——無處下口.我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是一籌莫展,好像被關進了一間有無數扇門的黑屋子,但每一扇門都是關閉著的,你有機會可以打開任何一扇門,但你打開的這扇門,是否能帶你走出黑屋子,卻是個未知數.苦思冥想了好久,仍然沒有頭緒.但迷茫也好,困惑也罷,課堂改革勢在必行,不改不行,只有開闊思路,大膽嘗試,你才有走出黑屋子的可能性,否則,固步自封,只能永遠待在黑屋子中不見天日.
有了改革的決心,我開始嘗試從新授課入手,編寫學案.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根據這一理念,經過反復數次修改和研究,我初步確立了「定向自學——合作探究——質疑問難——達標補償」的教學思路,以學案提出問題,學生自學為主,老師引導為輔,實施有效教學.下面我結合一堂新授課的內容,展示一下這種教學思路的具體流程:
第一步:利用學生「閱讀期待」心裡,導入新課
語文課的導語,尤其是新授課的導語,應該像詩一樣精練、感人,像謎語一樣深邃、有內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
「閱讀期待」是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是通過懸念的製造、情境的創設,激起學生體驗和探究的慾望.說白了,就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因此,我們在上新授課時,導入語不妨借鑒一下從前說書人常用的方式:1、花開兩支,先表其一式;2、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式.也可以借鑒娛樂節目主持人常用的方式:創設某種幽默詼諧的情境,吸引觀眾別走開(要想知道誰人獲獎,廣告之後節目更精彩).亦或像電視劇一樣,演到動人心魄處戛然而止,使學生一直對文本有所牽掛……總之,心理期待就是千方百計「誘惑」學生往教師挖好的閱讀文本「陷阱」里走,使他們對文本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好奇心.靈活運用各種方式,將學生的心思牢牢吸引在文本上,來調動學生的閱讀期待心理,事實證明很有成效.一節課的開頭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鍾,卻往往影響到整節課的成效.導入應像磁石一樣緊緊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思維,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師的導語就要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和浪花,因此導課方式的設計應求新求思求活.從閱讀功能看,閱讀是搜集、篩選、發現信息的過程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又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從接觸文本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自動開啟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學生.」教師要啟發學生對文本產生「閱讀期待」,必須對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徹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這樣才能深入剖析作品,進入角色,挖掘出創作時的匠心,力爭把作者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教師要以飽滿的精神,將文章中蘊含的情愫、作者寫作時的激情,自己心中衍生的深情,融注於品讀之中,洋溢於言辭之間,使之如水般流入學生心田,喚起學生的情思,使學生情不自禁地跟教師一起去體會文章的意境、思想,分享其情感.例如胡適《我的母親》一文,我是這樣來設計導語的:「胡適是中國當代史上著名的學者,他在講學的時候,引用別人的東西有個習慣,引用杜甫的詩歌他會說『杜說』,引用李白的東西他會說『李說』,他有時候也引用自己文章中的內容,那麼他會怎麼說呢?」學生不加思考就回答出「胡說」二字,然後,教師可以借機引入課題「那麼,胡適在《我的母親》中,究竟『胡說』了些什麼呢?……」這樣的導語,不但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也充分激發了學生對文本的心理期待,對文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第二步:推出教學目標,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基礎知識
學生對文本產生了興趣,此時要趁熱打鐵,馬上出示本節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有的放矢.另外,學習目標的展示要分好層,定好向,不僅僅是知識能力目標的展示,要做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有機統一,同時要保證優等生學活、中等生學好,學困生學會.
目標推出後,學生開始自主學習相關的基礎知識,這時,教師要明確地向學生提出自主學習時應注意哪些問題、採用什麼方法、用多長時間、如何反饋等.

⑼ 簡譜五度音階怎麼教學

我博客有各個指法表,您可以去參考學習,博客地址可以網路搜索:廣德清韻笛簫。還提供有很多經驗分享,值得您閱讀學習

閱讀全文

與五度教學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