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人 失掉自信力了嗎公開課優秀教案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專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屬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Ⅱ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公開課教案
一、導入
「九·一八事變」以後,日寇加緊侵略我國,國土日益淪喪。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在踐踏了東北三省之後,又向關內步步進逼,亡國滅種的局面迫在眉睫,悲觀失望的情緒主宰了一部分人的頭腦。1934年8月27日《大公報》社評《孔子誕辰紀念》哀嘆:「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盪焉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於精神幻滅之域。」悲觀失望的情緒影響了一部分中國人,部分人不斷散布悲觀論調: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師:閱讀了這則材料,你有什麼感受?這樣的論調會對當時的中國造成怎樣的影響?
學生自由談論感受。
師:當你嚴重不同意對方的意見的時候你會選擇怎麼辦呢?魯迅先生的選擇是說的對方心服口服。1934年9月25日,針對這種論調,魯迅先生在他53歲誕辰時,寫下了這篇著名的雜文。
二、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迅速閱讀課文,談談你的感受。
2、讀完這篇文章,大家有沒有感受到和以前我們學的文章的最大不同之處在哪裡?
明確: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駁論文的思路: 樹靶子(擺敵論論點)、打靶子(駁敵論論據)、立觀點(證明自己觀點)。
三、樹靶子
1、作者樹的靶子是什麼呢?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2、有沒有同學能夠嘗試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句話讀出悲觀失望的情緒呢?
引導學生讀出悲觀失望的情緒。
3、這種論調的依據是什麼呢?
讀1—2自然段。(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讀出嘲諷。)
「我們」指誰?
材料補充:
(1)「我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
——選自30年代國民黨的御用報紙
(2)「忍辱含憤,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聯公理自判決」
——選自蔣介石在「九一八」事件發生後的演講
(3)1934年,由反動政客戴季陶和軍閥段祺瑞發起,一些國民黨官僚在杭州靈隱寺舉行法會,請班禪大師求佛保佑。
四、打靶子
1、作者是抓住那些要害將其打倒的?(讀3—5段)
(1)有過「他信力」 (2)發展「自欺力」
2、詳細探究如何打靶的?
(1)反復有感情朗讀關鍵句子,你覺得那些用詞比較犀利,直戳要害?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後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2)分角色表演
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乙: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丙:配乙的潛台詞。
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
乙: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丙:配乙的潛台詞。
(3)打靶過程的梳理
五、立觀點
1、先將靶子立起來,然後將靶子打倒,所有的感情即將噴薄而出,他的觀點也該立起來了吧?
明確: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有感情朗讀)
2、光有觀點,不加證明就沒有說服力,作者是怎樣證明自己的觀點的呢?讀文章的最後三段。
古→今
3、模擬辯論
假如此刻「狀元宰相」站出來要和魯迅進行一場激烈辯論,該是個什麼情景?請同學們結合7—9段的具體內容並假如自己的想像和聯想在小組內分角色辯論,然後進行全班表演。
4、有感情齊讀7-8段
六、拓展升華
1、「這樣的人們」應該是指怎樣的人們?中國的脊樑!
2、我們一起來看看新時代的中國的脊樑。(播放新時代的典型人物)
學生談感受。
3、資料補充。
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就發燒,肺病已相當嚴重。文章寫完之後的兩個多月,他寫了《病後雜談》,還致信楊霽雲,自稱是在敵人和「戰友」的夾攻下的「橫戰」。可見,病情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並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和關注。
正是魯迅先生在病榻上依然堅持吶喊的精神,感染了深處困境的中國人民,鼓勵了千千萬萬的中國同胞,他的「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的吶喊猶如黑暗裡的一道光,讓人看到希望,看到曙光,正是因為像魯迅先生一樣的有志之士的吶喊,才使我們中華民族最終戰勝艱難,走向勝利。
Ⅲ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優質課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回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的方法。答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Ⅳ 公開課教案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方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嚴格說是一篇駁論文,從文學體裁的角度來看是一篇雜文初中學生對於議論文接觸得並不多,尤其又是魯迅先生的作品,無論是作品內容、背景還是作品的語言表達都讓現代學生感到陌生因此,這是一篇教學難度較大的文章
【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已經接觸了簡單議論文,對議論文的基礎知識有了初步了解但駁論文在教科書中還是首次接觸到,大部分學生對於駁論文的知識和駁論方法的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這篇文章語言犀利尖銳,富有戰斗性,帶有嘲諷意味,讀起來富有鼓動性;學生對於新文體、在生活中能用到的知識具有很強的求知慾;這階段的學生喜歡合作探究完成學習任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積累詞語,掌握「玄虛、誆騙、懷古傷今、為民請命」等詞的讀音、詞義,學會運用
2.通過對課文中選用論證方法的分析和語言訓練,認識魯迅雜文的特點,理解重要語句的含義,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分析這篇雜文所選用的論據和所運用的論證方法、表達方式
2.認識和揣摩富於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體會魯迅的語言藝術
3.掌握魯迅的駁論方法和諷刺藝術,學習駁論文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自信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領會文章所表現的魯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難點
(l)學習本文抓住「突破口」進行批駁的方法;學習本文通過駁論證來反駁論點的方法
(2)學習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方法 ;體會本文精闢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資源】視頻、音頻、課件、板書
【課前延伸】
1、復習議論文的閱讀知識
2、熟讀課文,簡要了解寫作背景,從文中找出疑難問題,准備在課堂交流
3、通過注釋和工具書,掌握生疏字詞的讀音、寫法和意義
4、請在課前交流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績
【課內探究】
導入課題:請列舉進入新世紀的短短十年中國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偉大國家取得了哪些舉世矚目的成績?……喜事不斷,中國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呢?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新的啟發。
Ⅳ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優秀教案
中國人從來沒有失掉自信力,失掉自信力的永遠是部分人,而大部分人都是擁有自信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