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湖南教案喇

湖南教案喇

發布時間:2021-02-21 13:53:57

1. 小學語文第12冊《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 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於表現美的民族,因而對於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牆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制日月祥雲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牆和門窗,富於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別於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顯的標志。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

富有宗教意義的裝飾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標識,外牆門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窗套為黑色,屋頂女兒牆的腳線及其轉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此五色分別寓示火、雲、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願望。

還有以牆體裝飾表達藏傳佛教派別的。如薩迦民居的牆上塗有白色條帶,在條帶上再塗以相同寬度的土紅色和深藍灰色色帶,中空為白色,在建築主體或院牆直角轉彎處及較寬的牆面上,還自上而下地用土紅色和白色畫出色帶,以標識該地區信仰的是薩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薩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圍繞大昭寺發展起來的,是城鎮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農牧區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錯落,形成不相聯屬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著低矮的窩棚,無家貧民只能寄居檐下,棲身道旁。西藏自治區成立後,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12.24平方米,農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於舊西藏經濟發展緩慢,建築材料僅僅局限於塊石加粘土,現在的民居已經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建築材料,蓋起了許多高層建築,使藏式建築風格得到了更好的發揮。舊西藏絕大部分人家的室內設施極其簡陋,現在電視、收錄機、成套的藏式傢俱已進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國人的改革開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錢,他們將自己的住房裝修得漂亮且具特色。1.課文簡說。

中國民居具有古老而獨特的魅力,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篇課文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說明文,介紹了特色鮮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中國南方山區的建築奇葩,它那獨特的風格吸引了眾多中外學者、遊客甚至美國的軍事專家。

文章首先概括介紹客家民居特點、所在的位置和環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其樣式是「圓形圍屋或土樓」,「點綴」說明地處偏僻的山區,「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較來說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後,課文詳細介紹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點:營壘式的住宅及這樣建造的原因和作用。作者用舉例子、列數據、打比方等方法,具體生動地說明了營壘式住宅的建材、外觀和整體布局等特點。緊接著寫圓形圍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徵意義。最後寫圓形圍屋內部構造特點及體現出的民俗文化特徵。

傣家竹樓

竹樓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經濟、冬暖夏涼、防潮防水防震的優點。

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紹傣族竹樓的建築環境:一幢幢竹樓掩映在鳳尾竹和油棕林的濃綠中。第二段寫傣族人家「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傳統習俗及緣由:傣族地處亞熱帶,竹樓具有防酷熱和濕氣的功能。第三段講傣族村寨及竹樓的外觀特點。第四段說竹樓內部結構簡單、寬敞、別致等特點。第五段寫傣家建造竹樓時的傳統習俗及文化內涵。一家蓋房,全村幫忙的習俗,體現了傣家人團結和睦、樂於助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

語言簡練准確、平實質朴又生動形象,這是課文兩篇短文在表達上的共同特點。作者運用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通俗、生動、准確地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加以說明,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均較強。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及民風民俗,激起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二是體會課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的表達特點,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這句話運用了打比方和比較的方法,概括地說明了客家圓形圍屋在世界建築史上的地位。與「世界民居」比較,是一朵特殊的、罕見的花。「點綴」一詞用得很妙,說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煙稀少的邊遠山區,為下文介紹營壘式的住宅埋下伏筆。

②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

作者用列數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圓形圍屋外觀和整體布局特點。難怪外國友人遠遠望見圓形圍屋,禁不住發出驚嘆——「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八卦布局圖③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牆,整齊劃一。

八卦是我國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徵意義的符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圓形圍屋,按八卦布局排列,體現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圓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寧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

④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

竹樓是傣族傳統的建築形式。這是因為傣族人居住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高,雨水多,空氣濕度大,竹樓有利於防酷熱和濕氣。所以,傣家竹樓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一直保持至今。傍:靠近,臨近。「多起竹樓,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因為傍水而居,所以以住竹樓為主。

⑤籬內種植著各種花木果樹,可謂「樹滿寨,花滿園」。

傣族竹樓原本就「藏在濃綠的竹林中」,傣家人還喜歡在竹樓周圍,家家戶戶的竹籬內栽種鳳尾竹、檳榔、芒果、香蕉,使村寨更充滿詩情畫意,真正可以說是「樹滿寨,花滿園」。

(2)對詞語的理解。

閩:福建省的別稱。

粵:廣東省的別稱。

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奇葩:奇:罕見的、特殊的、非常的;葩:花。

營壘:軍營和四周的圍牆。

夯築:夯:砸實地基用的工具。本課指客家人在崇山峻嶺中夯實地基,築厚牆,建造了營壘式的土樓。

騷擾:擾亂;使不安寧。

侵蝕:逐漸侵害使變壞。

崇尚:尊重,推崇。

貯倉:貯:儲存,積存;倉:庫房,倉庫。

八卦:我國古代的一套有象徵意義的符號。用「——」代表陽,用「--」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組成八種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

酷熱:形容非常熱。

和睦相處:睦,和好。彼此友好地相處。

安然無恙:安然:平安;恙:病。原指人平安沒有病。現泛指事物未遭損害。

二、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騷擾、偏僻、魅力、清風徐來、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秩序井然、遮天蓋地、宏偉壯觀、別致美觀、蜂擁而至、安然無恙、崇山峻嶺」等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的鮮明特色,體會中華傳統民居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課文准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三、教學建議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前可以布置學生搜集有關中國民居的文字、圖片資料,使學生對相關的知識有所了解。老師可以根據課後資料袋的提示,准備一些圖片或音像資料。如,陝北的窯洞,北京的四合院,西藏的碉房,重慶的吊腳樓。

2.根據教材編排特點及課程標准高段閱讀目標,「閱讀說明性文章,了解文章基本的說明方法」,本文教學可按以下思路進行:

(1)初讀課文,讀對讀通,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根據提示自主閱讀,可採用找中心句、重點句和列提綱的方法,理清說明順序。

(2)再讀課文,畫畫批批,體會民居特點。給學生充足的自讀自悟時間,認真與文本對話,梳理民居特色,體會文化內涵。也可根據選學內容,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比如,分客家圍屋組、傣家竹樓組,先分組讀、議,再相互交流、補充。

(3)研讀課文,領悟說明方法。再次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抓住民居特點,邊讀邊想:課文是怎樣把這些民居特點介紹清楚的?讓學生把運用的說明方法找出來,讀讀議議,體會表達的效果。

3.讀寫結合,學用結合。在學習過程中,老師要通過適時、適度的點撥、引領、歸納、提煉,加深學生對民居特點的理解和對表達方法的領悟。在此基礎上,可讓學生再補充介紹一些課前搜集的有關民居的資料。老師也可以出示不同種類的民居圖片、音像資料,或出一些隨文練筆作業讓學生選做。比如,為中國民居博物館寫一段關於重慶吊腳樓(或其他本地特色建築)的解說詞;以某一種民居的口吻做一個自我介紹。學生練習時,老師要提示學生注意運用學到的表達方法。

4.在學習客家民居最後一段和傣家竹樓最後一段時,要注意引領學生以民俗特點為依託,體會由此反映出的民族心理特徵,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5.學習這篇課文,可以把兩篇短文對照起來讀一讀:兩篇短文在表達方法上有什麼相同或不同之處?這樣既可以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又有利於對表達方法的更多領悟。

四、教學案例

教學片段

一、整體感知課文,分組側重研討一種民居

師:我國幅員遼闊,有56個民族,許多地方的民居都特色鮮明。課文為我們介紹了哪些民居?具有什麼特色?請同學們把課文默讀一遍,想想自己從中了解到了什麼?

生:我知道課文主要介紹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

師:(板書:客家民居傣家竹樓)是的,課文主要給我們介紹了客家和傣族兩個民族的民居。

生:我覺得「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特點都非常鮮明,確實像題目寫的一樣——各具特色。

師:這是我們讀了課文的初步感受。接下來我們分成小組來學習。每個小組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選擇一種民居深入地讀一讀,讀完後再討論討論:這種民居有什麼特點?然後做好匯報的准備。

(學生分組讀書、討論,准備分工匯報。)

二、交流「客家民居」的特點

師:同學們都准備好了嗎?哪一組先來給大家匯報?

生1:我們小組重點閱讀的是《客家民居》這個部分。我先來給大家談談我們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首先,我們找出了最能反映客家民居特點的語句;然後,我們深入閱讀了這些語句,從中總結出了客家民居的特點;最後,我們還研究了客家民居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下面,我來說說我們勾畫的語句。

(1)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2)營壘式住宅。

(3)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

(4)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

(5)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6)樓內房間大小一模一樣,他們不分貧富、貴賤,每戶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層至高層各一間房。

我匯報完了,請我們小組的其他同學接著匯報。

生2:我們小組通過對上面這些語句的深入研究,發現了客家民居有這些特點:第一點,他們的房屋是「營壘式」的。我們剛才查了詞典,「營壘」就是軍營和它四周的圍牆。第二點,他們房屋的排列方式很特別,我們平常見到的房子,是一排排並列在一起的,而客家人的房子,如橘瓣狀排列,就是像橘子一樣一瓣瓣地排列成一圈,這個形狀書上的插圖可以看得很清楚。第三點,他們土樓圍成的圓形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我們剛才看了關於「八卦」的注釋,但是我們還是不太明白「八卦布局」是什麼樣子的?老師能給我們講講嗎?

師:(拿出一張八卦布局圖)同學們請看,這就是一張八卦布局圖,它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

生2:謝謝老師,我接著匯報。最後,我們發現客家民居的第四個特點,他們在分配房屋上非常平等,不分貧富與貴賤,每家人都能平等地分到底層至高層各一間房。這就是我們在合作學習中,總結出來的客家民居的特點。

生3:我接著說。我們小組在閱讀時,還發現了客家民居之所以有這些特點,是和他們生活的環境以及本民族文化分不開的。例如:

第二自然段中講到,「客家人是古代從中原繁盛的地區遷到南方的。他們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邊遠的山區,為了防備盜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便建造了營壘式住宅。」這就是居住的環境對客家人建築風格的影響。

還有第三自然段寫到「客家先民崇尚圓形,認為圓是吉祥、幸福和安寧的象徵」,第四自然段寫到勤勞善良的客家先民在房屋的分配上,體現了他們團結、和睦、公正、公平的性格特點。我們覺得,正是生活的環境和特殊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客家先民如此獨特的建築風格。

師:你們小組合作學習得非常認真和深入,對客家民居的特點了解得非常清楚,分工匯報也非常清晰。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值得大家學習。聽了你們小組的介紹,我們感受到,走進客家民居,就真是走進了客家的歷史與生活,走進了客家的傳統文化!

三、了解傣家竹樓的特點

師:那麼傣家竹樓有什麼特點呢?哪一個小組來匯報?

生4:我們小組經過讀書和討論,發現了傣家竹樓的三個特點。我先匯報第一個特點。請大家看第1自然段,傣家竹樓有「藏在竹林」的特點。

生5:我匯報第二個特點。第2自然段告訴我們,傣家竹樓還有「傍水而居」的特點。主要是因為他們住在亞熱帶,竹樓有利於防酷熱和濕氣。

生6:我匯報第三個特點。第3自然段告訴我們,傣家竹樓還有「樹滿寨,花滿園」的特點。我們小組匯報完了。

師:你們小組在匯報時把三個特點介紹得很清楚,謝謝你們。但是你們匯報的主要是傣家竹樓在環境方面的特點。竹樓本身有什麼特點呢?誰來補充?

生1:我來說說竹樓的整體結構吧。請大家看第3自然段後半部分,「每幢竹樓呈正方形,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關牲口、堆柴禾。竹樓由20至24根柱子支撐。」這里主要用了列數字的方法,讓我們感受到傣家竹樓結構簡單。還有「屋內橫梁穿柱,有的橫樑上雕刻著花紋。離地七八尺處鋪樓板或竹篾,將樓房隔為兩層。以前屋頂是用茅草編織的草排或木片覆蓋,近年來大都改用瓦頂」,從中可以感受到傣家竹樓也有別致美觀的特點。

師:你著重介紹了傣家竹樓「結構簡單,別致美觀」的特點。其他同學還有補充嗎?

生:我來補充。竹樓本身的特點在第4自然段也寫到了,「室內通風也很好,坐在室內,只覺清風徐來,花果飄香。」可見它還有「寬敞和通風很好」的特點。

生:我還要補充。課文最後一段給我們介紹了傣家建造竹樓的風俗:一家蓋房,全村幫忙。這體現了傣族人民的團結友好,也算是傣族蓋房的一大特點。

師:說得很有道理。這也是傣族文化的象徵,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

四、比較兩篇短文表達方法的異同

師:通過兩個小組的合作學習、自學匯報,我們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有了整體的了解。那麼這兩篇短文在表達方法上有什麼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呢?請同學們把兩篇短文對照起來看看,仔細想想。

(生默讀,思考,批註。)

生:我覺得兩篇短文把民居的特點介紹得鮮明生動,我似乎親眼看到了客家民居,親自走進了傣家竹樓,就像課文題目一樣,真是「各具特色的民居」呀!

師:我們透過作者的描寫,充分感受到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各具特色」!

生:我發現兩篇短文都講了民居的形成原因,但原因是不同的。客家人是為了防備盜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所以形成了營壘式住宅;傣家人是為了防酷暑和濕氣,所以建造了風格別致的傣家竹樓。

師:是的,每一種特色的民居都有它形成的原因,我們在搜集資料的時候,除了注意民居的特點,也要留心它們的形成原因。

生:兩篇文章的開頭也截然不同。客家民居一開始就說它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使我們想一口氣讀完,看看這是一朵怎樣的「奇葩」。而傣家竹樓的開頭「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進了綠色的世界」,讓我們彷彿跟隨作者來到了傣家竹樓旁邊,一起去慢慢感受它的特點。

師:是啊,文章的開頭方式不同,給讀者的感受就不同。

生:兩篇短文都運用了很多說明方法,比如,列數字,打比方。

生:我覺得兩篇短文也都通過民居,反映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師:同學們理解得很深入。在習作中,我們也要善於學習和運用作者的表達方法,寫出事物的鮮明特點。

五、相關鏈接

1.關於客家人

客家人是指原籍為黃河流域地區的漢人,在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約4 500萬人。其中國內4 000萬人,國外有500萬人左右。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國際知名作家韓素音均是客家人。國內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共有17個省、185個市縣。廣東的客家人有2 000多萬,佔全省總人數近30%。

2.客家民居的五種優越性

一是充分的經濟性。建築材料主要是黃土和杉木,十分經濟。二是良好的堅固性。牆基大多用石塊壘築,牆身內埋有竹片木條等水平拉結性筋骨,牆頂則為挑出型屋檐,能確保房屋免受水襲。三是奇妙的物理性。熱天可以防止酷暑進入,冷天可以隔絕冽風侵襲,在樓內形成一個夏涼冬暖的小氣候。另外厚土牆還具有含蓄作用,它保持著適宜人體的濕度,環境太干時,能夠自然釋放水分;而環境太濕時,又能夠吸收水分。這種調節作用十分有益於人體健康。四是突出的防禦性。牆體堅固異常且底層不開窗,硬木厚門上還包貼鐵皮,門後用橫杠抵固,門上置防火水櫃,樓內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這是他們抗禦兵匪、野獸和土著襲擊所必需的。五是獨特的藝術性。這主要體現在整體造型上,從布局看,圓形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3.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

這種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東廂房和西廂房在四面圍合,形成一個口字形,裡面是一個中心庭院,所以這種院落式民居被稱為四合院。

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裡面其樂融融。由於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4.陝北窯洞

窯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陽,背靠山,面朝開闊地帶,少有樹木遮擋。一院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有的分前後窯,有的一進三開,從外面看4孔要各開門戶,走到裡面可以發現它們有隧道式小門互通,頂部呈半圓形,這樣窯洞就會空間增大。窯壁用石灰塗抹,顯得白晃晃的,乾爽亮堂。窯洞內一側有鍋和灶台,一頭連著炕,由於灶火的煙道通過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炕周圍的三面牆上一般貼著一些繪有圖案的紙或拼貼的畫,陝北人將其稱為炕圍子。炕圍子是一種實用性的裝飾,它們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與粗糙的牆壁直接接觸摩擦,還可以保持清潔。陝北窯洞的窗戶比較講究,窗戶分天窗、斜窗、炕窗、門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紙裝飾。窗外貼有窗花,從外看顏色鮮艷,內觀則明快舒坦,從而產生一種獨特的光、色、調相融合的形式美。窗格疏朗,陽光可以自由地透進來。

5.西藏民居

西藏民居與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態一樣,也具有其獨特的個性。藏族民居豐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區的帳房、雅魯藏布江流域林區的木結構建築各有特色,就連窯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尋見。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內壁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2. 藏戲的教案里的中心句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中國的民族戲曲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有據可考的就有275個劇種。藏戲,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在祖國百花藝苑中一個獨具特色的劇種。藏戲藝術有600多年的歷史,比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

課文按說明事物的不同方面為序,以總—分—總的關系結構文章。先用三個排比句概括介紹藏戲主要特點:「戴著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台」「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來詳細寫開山鼻祖唐東傑布開創藏戲的傳奇故事,「許下宏願,發誓架橋」「組成西藏的第一個藏戲班子」「在雅魯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鐵索橋,同時,成為藏戲的開山鼻祖」。緊接著介紹藏戲的重要特徵——「面具」的特點及作用。然後簡略地說明其他特色:舞台簡朴;劇情靠解說、說唱來描述;開場、正戲、結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動作豐富多彩;演出時間長等。最後用一句話總結全文,點明藏戲這一民族戲劇藝術靠師傳身授傳承和發展。隨著作者脈絡清楚、有點有面、有詳有略的描述,絢麗多彩的藏戲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展現在讀者面前。

這篇課文是一篇知識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較強的民俗散文。它以准確性說明為前提,以形象化描寫為手段,在說明角度、表達順序、表達方法、語言風格等方面與《北京的春節》有較大的不同。從內容看,《北京的春節》介紹的是節日風俗,而本文側重介紹藏戲的形成及藝術特色;從表達順序看,《北京的春節》以時間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為序;從表達的方法看,《北京的春節》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採用比喻、反問、象徵、誇張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從語言風格看,《北京的春節》的語言自然、平實、准確、精練,京味濃郁,耐人尋味,而本文的語言豐富多樣、生動傳神,頗具文學色彩。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引領學生了解本文的表達方法及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生動形象地表達;二是通過了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著面具演出的呢?

課文開篇的表達方法新穎獨特,用反問句的形式先聲奪人,強調藏戲戴著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點。同時,也為本文將著力描述面具的顏色、形狀及作用埋下伏筆。

②還是從西藏高僧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講起吧。

這句話在全文謀篇布局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前面總括藏戲三大特點,用「還是」轉折,介紹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及藏戲的形成。唐東傑布是藏戲的創始人、開山鼻祖,沒有唐東傑布就沒有藏戲。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傳奇故事: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超越尋常的故事。

③那時候,雅魯藏布江上沒有什麼橋梁,數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馬脫韁般的激流中,許多試圖過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作者用精練准確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描寫,再現了當時惡劣的自然環境,間接歌頌了唐東傑布的高尚品質,說明他許下宏願、發誓架橋的思想根源,也說明民間藝術源於生活,根據時代的需要而產生。

④面具運用象徵、誇張的手法,使戲劇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

藏戲面具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為什麼得以保留?這個句子作了精當的回答。句子的前後部分是因果關系:「運用象徵、誇張的手法」是原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是結果。象徵的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思想感情。比如,藏戲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純潔,戴白色面具的是善者、好人。誇張的手法:為了啟發觀眾的想像力,用誇大的事物來表現。比如,藏戲中用半黑半白的面具形容兩面三刀的性格,用青面獠牙的面具形容妖魔。

⑤他們別無所求,只要有觀眾就行。

唐東傑布組成藏戲班子的目的是「勸人行善積德、出錢出力、共同修橋」,所以對演出舞台、道具等沒有過多的要求,只要有觀眾,能起到宣傳效果就行。

⑥藏戲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師傳身授下去。

最初的藏戲沒有劇本,全靠師父言傳身教,全靠在戲班排練和演出過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具有600多年歷史的藏戲得以保留和發展,成為藏文化的「活化石」。

(2)對詞語的理解。

劇種:戲劇藝術的種類。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騰轟鳴,也可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吞噬:噬:咬。吞食。

雄渾:本課指歌聲雄壯渾厚。

活佛:本課指喇嘛教中用轉世制度繼位的上層喇嘛。

女巫: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職業的女人。

壓抑:對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和發揮。

敦厚:忠厚。

演繹:一種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關於特殊情況下的結論。本課可作表演、表現來理解。

招徠:招攬。本課指藏戲開場用陳述藏戲歷史的方式招攬觀眾。

優哉:優:美好,舒服;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開山鼻祖:開山:佛教用語,指最先在某座名山創立寺院。鼻祖:比喻創始人。原指某一事業的創始人。本課指唐東傑布是藏戲的創始人。

兩面三刀:比喻陰險狡猾,當面一套,背地一套。

隨心所欲:隨:聽任;欲,想要,希望。心裡想要怎麼做就怎麼做。

二、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傳奇、咆哮、曠野、吉祥、柔順、象徵、妖魔、恐怖、一無所有、鬨堂大笑、能歌善舞、贊嘆不已、身無分文、兩面三刀、別無所求、隨心所欲」等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文章准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三、教學建議

1.教學本課前,可先布置學生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我國西藏地區的有關信息及藏族同胞的民俗,了解我國傳統戲曲的有關知識。有條件的還可組織學生觀看有關的音像資料片,豐富學生對西藏、對戲劇的認識。

2.教學這篇略讀課文,需整體把握,不宜肢解課文。第一步讓學生認真讀課文前的閱讀提示,按照閱讀要求進行自主閱讀。第二步在引導學生讀熟課文,在整體把握內容的前提下,弄清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藏戲的,並用自己的話說說藏戲是怎麼形成的,它有什麼特色。在此教學環節中,應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思、議的空間,促進學生與文本以及學生之間的對話。第三步引導學生選自己喜歡的句段畫畫批批,交流收獲體會(可以是受到啟發的,可以是好詞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寫法的,可以是讀書方法的),積累語言。老師在此過程中穿針引線,釋疑解惑,激勵點撥,歸納提煉,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落到實處,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3.比較閱讀是培養語文能力的好方法。教學中可以探究本文與《北京的春節》在表達上的異同。可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探究,讓學生在互動中促進交流,在交流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引起爭辯,在爭辯中激活思維。老師在此過程中既要蹲下去與學生平等對話,又要站起來作引領;既要珍視學生個人的獨特感受,又要關注文本的價值取向。

4.在學習了兩篇介紹民風民俗的文章後,可以進行一次小練筆,引導學生仿照《北京的春節》的表達方法,寫寫自己家鄉的春節;也可以仿照《藏戲》的表達方法寫寫自己熟悉的一種藝術形式。

5.本課知識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較強,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領會編者意圖,根據兒童特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切忌面面俱到,過度發掘。知識方面對宗教、活佛、高僧、巫女等不必深究,對藏戲的開山鼻祖唐東傑布的精神不作過多過深的人文內涵挖掘。重點在了解藏戲的形成及特色,領悟表達方法。

6.本課好詞佳句多,文學色彩比較濃。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有關詞句的意思,在語言環境中辨析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並採用有效方法積累詞語。

四、教學案例

片段:

了解藝術特色,領悟表達方法

師:藏戲有什麼特色呢?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

生:課文一開始,就概括地寫了藏戲的特點。我給大家讀一讀(朗讀1—3自然段)。從這三個自然段,也就是這三個反問句中,我們知道了藏戲有「戴著面具演出」「沒有舞台」「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特點。

師:你很會讀書,從作者開篇的連續三個自然段,也就是連續三個反問句中,概括出了藏戲的特色。同學們,我們一起讀讀這三個自然段。

生:課文還具體描寫了藏戲的面具,在課文的8—16自然段。我和同桌一起給大家讀一讀。

(朗讀8—16自然段。)

生:從這里,我們可以了解到在藏戲里,身份相同的人所戴的面具顏色和形狀基本相同。不同的顏色和形狀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和意義的。

生:我來補充一下。在16自然段,作者還寫了藏戲面具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面具運用象徵、誇張的手法,讓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

師:兩位同學合作學習後,分工匯報,讓我們了解了藏戲裡面具的特色和保留下來的原因,謝謝你們。但是面具是怎樣運用象徵和誇張手法呢,誰能再具體地說說?

生:我來說。比如,面具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意義,白色代表純潔,紅色代表威嚴,綠色代表柔順,黃色代表吉祥等等,就是象徵手法。我們也可以想像這些面具在色彩上,尤其在形狀上肯定非常誇張,比如,「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壓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則用白布或黃布縫制,眼睛、嘴唇處挖一個窟窿,以示朴實敦厚」,這樣就讓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了。

師:補充得非常好!了解藏戲的面具,我們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藏戲的獨特魅力!除了面具,藏戲其他方面還有哪些特色呢?我們繼續交流。

……

師:同學們,我們回顧全文,作者開篇用反問的手法概括地寫了藏戲的特色,中間寫藏戲的形成,最後又對藏戲的特色做了詳細生動的描寫,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呢?大家仔細想想。

生:我想這是因為藏戲的特色太鮮明了,所以作者開篇就概括寫它的特色,而且用反問形式,情感非常強烈。

生:我想,作者僅僅在開篇這樣概括介紹藏戲的特色,讀者並不能具體了解藏戲到底有什麼特色,所以課文後面又濃墨重彩地描寫,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相關鏈接

1.唐東傑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築師,藏戲創始人。藏民歷來把他看作是創造藏戲的戲神和修建橋梁的鐵木工匠的「祖師」,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創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唐東傑布幼時家境貧窮,牧羊為生。成年後當過兵,做過生意,後削發為僧,僧名尊珠桑布。由於他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博學多思,成為一名有造詣的學者和得道者,被眾人譽為唐東傑布(意為「千里平原上的國王」)。唐東傑布親身感受到西藏地域遼闊、山高水險,交通極不發達,給藏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於是,他不畏辛勞,跋山涉水,廣泛地向民眾講明了搭橋的意圖,贏得了許許多多的人信賴和政府官員的支持。終於於1430年在雅魯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鐵索橋。

以後,唐東傑布為了募集更多的資金修橋造船補路,邀請了山南瓊結縣白納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組成了歌舞演唱隊,他親自教授她們演唱自己創作的作品,把自己設計的各種款式不同的服裝,裝扮在這些美麗的姑娘身上,隨處表演。演戲化緣得來的錢,作為專用資金,調集了設計師和冶煉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連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築了58座鐵索橋。人們親切地贊譽他為「鐵橋活佛」。

唐東傑布在募集資金、解除眾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過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舞蹈向藏劇的過渡。他將佛教經典中的傳記同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內容融在一起,創作出一種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結合的表演藝術,使過去那種單一的跳神舞逐漸地戲劇化,表現手段也不斷加強,並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形成了藏劇藝術的雛形。因此,藏族人民把唐東傑布尊為藏戲的開山鼻祖。

1464年,唐東傑布逝世,享年79歲。唐東傑布一生為西藏交通的開拓,為藏戲的創立、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績,人們用各種形式歌頌他,紀念他。至今在許多藏戲演出場地,看戲的觀眾首先要在唐東傑布的像前敬獻哈達,以示謝恩;在唐東傑布的故鄉,甚至還保留著一種傳統儀式,每逢大家觀看藏戲表演時,都要帶一些青油和羊毛,將這些禮物送給戲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鐵索上,以保存好唐東傑布所建的(早不復存在的)鐵索橋上,使其不銹,永存於世。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廟里,也常可看見供著一位白須白眉、神態安詳、和藹可親、手持八節鐵索的唐東傑布畫像或塑像。

2.關於藏戲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表演藝術。藏戲在歷史上多伴隨節慶、廟會、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動,主要在拉薩、日喀則、山南和康區的集鎮、鄉村或庄園演出,其形式和風格帶有強烈鮮明的藏民族特點和濃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

作為一種廣場藝術形式,貼近觀眾、易於被接受,是藏戲最大的特點和優勢。演出時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是開場白;第二部分稱為「雄」,是正戲;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劇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沒有化妝,主要是面具。藏劇傳統劇目共有十三大本,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曲結諾桑》《朗薩姑娘》《蘇格尼瑪》《白瑪文巴》等劇目,多含有佛教內容。西藏民間藏戲劇團是十分普遍的。隨時隨地可以見到農村的廣場上,或搭大帳篷,或扯大帆布,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來觀看,常常是圍得水泄不通。

藏戲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目前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3.其他地方戲曲

安徽的黃梅戲

黃梅戲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源於黃梅採茶調。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在安徽、湖北、江西毗鄰農村流行採茶歌(亦稱採茶調),因民間社會交往,流傳於安慶地區,與多種民間藝術結合,形成民間小戲。辛亥革命後,黃梅戲在京劇鼻祖程長庚故里、素享「戲曲之鄉」美名的安慶府懷寧縣一帶植根,汲收了京劇、徽調的營養,受到當地風土、人情、語言的影響,使她得到了豐富和升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安徽省境內,由政府組建了省、專區、市、縣專業黃梅戲劇團,保護、啟用和培養了一批文藝人才,黃梅戲即成為安徽的主要地方劇種。

已故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等一代名優,領銜黃梅戲劇壇以後,把黃梅戲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黃梅調《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灣演出,轟動了整個台灣;日本戲曲專家波多野太郎,稱贊黃梅戲唱腔「渾厚優美,簡直像一條山間淙淙不盡的流水,韻味清新,別具風格」。尤其是嚴鳳英主演的《天仙配》《女駙馬》等優秀劇目拍成電影後,影響遍及全國,先後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組建了五十多個專業黃梅戲劇團。當今,黃梅戲已成為全國最有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

輕歌曼舞、賞心悅目的黃梅戲是地道的來自民間的藝術。她的表演質朴細膩,真實活潑;她的語言朴實無華,通俗易懂;她的曲調優美流暢,明快抒情。加以道白多用安慶官話,地方生活氣息濃郁,更顯黃梅戲特色。

河南的豫劇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自看到有關它的文字記載至今已有200餘年歷史。清代末年,它已遍布河南全省。建國後更以罕見的速度發展壯大,遍及河南城鄉各地,並分布台灣、新疆、甘肅、陝西、湖北、山西、山東、河北、四川、江蘇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至80年代中期,豫劇從演出團體、從業人數、觀眾數量等諸多方面,躍居全國300多個地方劇種之首。

豫劇藝術的特點是生活化、平民化,質朴本色,雅俗共賞。豫劇音樂豐富多彩,唱腔屬板腔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

豫劇傳統劇目有近千出,在今天比較流行的傳統劇目有《抬花轎》《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秦香蓮》等;現代戲劇目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小二黑結婚》《祥林嫂》《紅色娘子軍》等。

當代豫劇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豫劇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風格流派。活躍在當今國內豫劇舞台上的湯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榮、陳淑敏、李樹建、朱巧雲、王紅麗等11位豫劇表演藝術家先後摘取中國戲劇「梅花獎」。

浙江的越劇

越劇發源於浙江省紹興地區嵊縣一帶(古越國所在地)的農村。它是以嵊縣一帶的民間說唱藝術「落地唱書」為基礎,並在餘姚鸚歌(秧歌)和湖州灘簧的影響下發展形成的。最初稱為「小歌班」,多是農村藝人在農閑之際業余組合唱戲,後逐漸組成職業「小歌班」,並於1916年進入上海,吸收紹劇、京劇所長,在茶樓以「紹興文戲」之名演出,演員多以女藝人為主,有的戲班全由女演員組成。1938年,紹興文戲改稱越劇。

越劇的曲調清悠婉轉,優美動聽,長於抒情。表演比較真切細膩。越劇有不少優秀劇目,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柳毅傳書》《祥林嫂》《西廂記》《琵琶記》《孔雀東南飛》等。著名演員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蘭、尹桂芳、王文娟、張桂鳳、茅威濤等。

四川的川劇

川劇是中國戲劇中的一個古老劇種,有著300多年的歷史,它是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幾省人民所喜見樂聞的民族民間藝術。

川劇融崑腔、空腔、胡琴、彈戲、燈戲五種聲腔為一體,其中高腔的幫打、唱最具地方特色。川劇的行當總的方面分生、旦、凈、末、丑、雜等六大類。川戲鑼鼓,是川劇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川劇劇目豐富,搜集的劇目近兩千出。已記錄的劇本約有一千本,尤以清新優美的文學性見長。較優秀的劇目有《琵琶記》《柳蔭記》《文成公主》《水漫金山》《滾燈》《變臉》等。川劇表演藝術具有深厚的現實主義傳統,同時又運用大量的藝術誇張手法,表演生動細膩,別致傳神,詼諧風趣,舞台形象典雅、優美、傳神,生活氣息濃郁。神奇絕妙的變臉、吐火、踢慧眼等特技令人贊嘆。「裝龍像龍,裝虎像虎」,這一句形容和要求川劇表演的話,在川劇演員中代代相傳。川劇是巴蜀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

3.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公開課教案

一、導入
「九·一八事變」以後,日寇加緊侵略我國,國土日益淪喪。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在踐踏了東北三省之後,又向關內步步進逼,亡國滅種的局面迫在眉睫,悲觀失望的情緒主宰了一部分人的頭腦。1934年8月27日《大公報》社評《孔子誕辰紀念》哀嘆:「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盪焉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於精神幻滅之域。」悲觀失望的情緒影響了一部分中國人,部分人不斷散布悲觀論調: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師:閱讀了這則材料,你有什麼感受?這樣的論調會對當時的中國造成怎樣的影響?
學生自由談論感受。
師:當你嚴重不同意對方的意見的時候你會選擇怎麼辦呢?魯迅先生的選擇是說的對方心服口服。1934年9月25日,針對這種論調,魯迅先生在他53歲誕辰時,寫下了這篇著名的雜文。
二、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迅速閱讀課文,談談你的感受。
2、讀完這篇文章,大家有沒有感受到和以前我們學的文章的最大不同之處在哪裡?
明確: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駁論文的思路: 樹靶子(擺敵論論點)、打靶子(駁敵論論據)、立觀點(證明自己觀點)。
三、樹靶子
1、作者樹的靶子是什麼呢?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2、有沒有同學能夠嘗試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句話讀出悲觀失望的情緒呢?
引導學生讀出悲觀失望的情緒。
3、這種論調的依據是什麼呢?
讀1—2自然段。(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讀出嘲諷。)
「我們」指誰?
材料補充:
(1)「我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
——選自30年代國民黨的御用報紙
(2)「忍辱含憤,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聯公理自判決」
——選自蔣介石在「九一八」事件發生後的演講
(3)1934年,由反動政客戴季陶和軍閥段祺瑞發起,一些國民黨官僚在杭州靈隱寺舉行法會,請班禪大師求佛保佑。
四、打靶子
1、作者是抓住那些要害將其打倒的?(讀3—5段)
(1)有過「他信力」 (2)發展「自欺力」
2、詳細探究如何打靶的?
(1)反復有感情朗讀關鍵句子,你覺得那些用詞比較犀利,直戳要害?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後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2)分角色表演
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乙: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丙:配乙的潛台詞。

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
乙: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丙:配乙的潛台詞。
(3)打靶過程的梳理
五、立觀點
1、先將靶子立起來,然後將靶子打倒,所有的感情即將噴薄而出,他的觀點也該立起來了吧?
明確: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有感情朗讀)
2、光有觀點,不加證明就沒有說服力,作者是怎樣證明自己的觀點的呢?讀文章的最後三段。
古→今
3、模擬辯論
假如此刻「狀元宰相」站出來要和魯迅進行一場激烈辯論,該是個什麼情景?請同學們結合7—9段的具體內容並假如自己的想像和聯想在小組內分角色辯論,然後進行全班表演。
4、有感情齊讀7-8段
六、拓展升華
1、「這樣的人們」應該是指怎樣的人們?中國的脊樑!
2、我們一起來看看新時代的中國的脊樑。(播放新時代的典型人物)
學生談感受。
3、資料補充。
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就發燒,肺病已相當嚴重。文章寫完之後的兩個多月,他寫了《病後雜談》,還致信楊霽雲,自稱是在敵人和「戰友」的夾攻下的「橫戰」。可見,病情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並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和關注。
正是魯迅先生在病榻上依然堅持吶喊的精神,感染了深處困境的中國人民,鼓勵了千千萬萬的中國同胞,他的「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的吶喊猶如黑暗裡的一道光,讓人看到希望,看到曙光,正是因為像魯迅先生一樣的有志之士的吶喊,才使我們中華民族最終戰勝艱難,走向勝利。

4. 7、藏戲 教案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中國的民族戲曲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有據可考的就有275個劇種。藏戲,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在祖國百花藝苑中一個獨具特色的劇種。藏戲藝術有600多年的歷史,比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

課文按說明事物的不同方面為序,以總—分—總的關系結構文章。先用三個排比句概括介紹藏戲主要特點:「戴著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台」「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來詳細寫開山鼻祖唐東傑布開創藏戲的傳奇故事,「許下宏願,發誓架橋」「組成西藏的第一個藏戲班子」「在雅魯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鐵索橋,同時,成為藏戲的開山鼻祖」。緊接著介紹藏戲的重要特徵——「面具」的特點及作用。然後簡略地說明其他特色:舞台簡朴;劇情靠解說、說唱來描述;開場、正戲、結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動作豐富多彩;演出時間長等。最後用一句話總結全文,點明藏戲這一民族戲劇藝術靠師傳身授傳承和發展。隨著作者脈絡清楚、有點有面、有詳有略的描述,絢麗多彩的藏戲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展現在讀者面前。

這篇課文是一篇知識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較強的民俗散文。它以准確性說明為前提,以形象化描寫為手段,在說明角度、表達順序、表達方法、語言風格等方面與《北京的春節》有較大的不同。從內容看,《北京的春節》介紹的是節日風俗,而本文側重介紹藏戲的形成及藝術特色;從表達順序看,《北京的春節》以時間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為序;從表達的方法看,《北京的春節》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採用比喻、反問、象徵、誇張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從語言風格看,《北京的春節》的語言自然、平實、准確、精練,京味濃郁,耐人尋味,而本文的語言豐富多樣、生動傳神,頗具文學色彩。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引領學生了解本文的表達方法及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生動形象地表達;二是通過了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著面具演出的呢?

課文開篇的表達方法新穎獨特,用反問句的形式先聲奪人,強調藏戲戴著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點。同時,也為本文將著力描述面具的顏色、形狀及作用埋下伏筆。

②還是從西藏高僧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講起吧。

這句話在全文謀篇布局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前面總括藏戲三大特點,用「還是」轉折,介紹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及藏戲的形成。唐東傑布是藏戲的創始人、開山鼻祖,沒有唐東傑布就沒有藏戲。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傳奇故事: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超越尋常的故事。

③那時候,雅魯藏布江上沒有什麼橋梁,數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馬脫韁般的激流中,許多試圖過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作者用精練准確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描寫,再現了當時惡劣的自然環境,間接歌頌了唐東傑布的高尚品質,說明他許下宏願、發誓架橋的思想根源,也說明民間藝術源於生活,根據時代的需要而產生。

④面具運用象徵、誇張的手法,使戲劇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

藏戲面具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為什麼得以保留?這個句子作了精當的回答。句子的前後部分是因果關系:「運用象徵、誇張的手法」是原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是結果。象徵的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思想感情。比如,藏戲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純潔,戴白色面具的是善者、好人。誇張的手法:為了啟發觀眾的想像力,用誇大的事物來表現。比如,藏戲中用半黑半白的面具形容兩面三刀的性格,用青面獠牙的面具形容妖魔。

⑤他們別無所求,只要有觀眾就行。

唐東傑布組成藏戲班子的目的是「勸人行善積德、出錢出力、共同修橋」,所以對演出舞台、道具等沒有過多的要求,只要有觀眾,能起到宣傳效果就行。

⑥藏戲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師傳身授下去。

最初的藏戲沒有劇本,全靠師父言傳身教,全靠在戲班排練和演出過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具有600多年歷史的藏戲得以保留和發展,成為藏文化的「活化石」。

(2)對詞語的理解。

劇種:戲劇藝術的種類。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騰轟鳴,也可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吞噬:噬:咬。吞食。

雄渾:本課指歌聲雄壯渾厚。

活佛:本課指喇嘛教中用轉世制度繼位的上層喇嘛。

女巫: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職業的女人。

壓抑:對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和發揮。

敦厚:忠厚。

演繹:一種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關於特殊情況下的結論。本課可作表演、表現來理解。

招徠:招攬。本課指藏戲開場用陳述藏戲歷史的方式招攬觀眾。

優哉:優:美好,舒服;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開山鼻祖:開山:佛教用語,指最先在某座名山創立寺院。鼻祖:比喻創始人。原指某一事業的創始人。本課指唐東傑布是藏戲的創始人。

兩面三刀:比喻陰險狡猾,當面一套,背地一套。

隨心所欲:隨:聽任;欲,想要,希望。心裡想要怎麼做就怎麼做。

二、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傳奇、咆哮、曠野、吉祥、柔順、象徵、妖魔、恐怖、一無所有、鬨堂大笑、能歌善舞、贊嘆不已、身無分文、兩面三刀、別無所求、隨心所欲」等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文章准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三、教學建議

1.教學本課前,可先布置學生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我國西藏地區的有關信息及藏族同胞的民俗,了解我國傳統戲曲的有關知識。有條件的還可組織學生觀看有關的音像資料片,豐富學生對西藏、對戲劇的認識。

2.教學這篇略讀課文,需整體把握,不宜肢解課文。第一步讓學生認真讀課文前的閱讀提示,按照閱讀要求進行自主閱讀。第二步在引導學生讀熟課文,在整體把握內容的前提下,弄清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藏戲的,並用自己的話說說藏戲是怎麼形成的,它有什麼特色。在此教學環節中,應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思、議的空間,促進學生與文本以及學生之間的對話。第三步引導學生選自己喜歡的句段畫畫批批,交流收獲體會(可以是受到啟發的,可以是好詞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寫法的,可以是讀書方法的),積累語言。老師在此過程中穿針引線,釋疑解惑,激勵點撥,歸納提煉,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落到實處,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3.比較閱讀是培養語文能力的好方法。教學中可以探究本文與《北京的春節》在表達上的異同。可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探究,讓學生在互動中促進交流,在交流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引起爭辯,在爭辯中激活思維。老師在此過程中既要蹲下去與學生平等對話,又要站起來作引領;既要珍視學生個人的獨特感受,又要關注文本的價值取向。

4.在學習了兩篇介紹民風民俗的文章後,可以進行一次小練筆,引導學生仿照《北京的春節》的表達方法,寫寫自己家鄉的春節;也可以仿照《藏戲》的表達方法寫寫自己熟悉的一種藝術形式。

5.本課知識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較強,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領會編者意圖,根據兒童特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切忌面面俱到,過度發掘。知識方面對宗教、活佛、高僧、巫女等不必深究,對藏戲的開山鼻祖唐東傑布的精神不作過多過深的人文內涵挖掘。重點在了解藏戲的形成及特色,領悟表達方法。

6.本課好詞佳句多,文學色彩比較濃。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有關詞句的意思,在語言環境中辨析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並採用有效方法積累詞語。

四、教學案例

片段:

了解藝術特色,領悟表達方法

師:藏戲有什麼特色呢?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

生:課文一開始,就概括地寫了藏戲的特點。我給大家讀一讀(朗讀1—3自然段)。從這三個自然段,也就是這三個反問句中,我們知道了藏戲有「戴著面具演出」「沒有舞台」「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特點。

師:你很會讀書,從作者開篇的連續三個自然段,也就是連續三個反問句中,概括出了藏戲的特色。同學們,我們一起讀讀這三個自然段。

生:課文還具體描寫了藏戲的面具,在課文的8—16自然段。我和同桌一起給大家讀一讀。

(朗讀8—16自然段。)

生:從這里,我們可以了解到在藏戲里,身份相同的人所戴的面具顏色和形狀基本相同。不同的顏色和形狀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和意義的。

生:我來補充一下。在16自然段,作者還寫了藏戲面具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面具運用象徵、誇張的手法,讓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

師:兩位同學合作學習後,分工匯報,讓我們了解了藏戲裡面具的特色和保留下來的原因,謝謝你們。但是面具是怎樣運用象徵和誇張手法呢,誰能再具體地說說?

生:我來說。比如,面具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意義,白色代表純潔,紅色代表威嚴,綠色代表柔順,黃色代表吉祥等等,就是象徵手法。我們也可以想像這些面具在色彩上,尤其在形狀上肯定非常誇張,比如,「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壓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則用白布或黃布縫制,眼睛、嘴唇處挖一個窟窿,以示朴實敦厚」,這樣就讓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了。

師:補充得非常好!了解藏戲的面具,我們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藏戲的獨特魅力!除了面具,藏戲其他方面還有哪些特色呢?我們繼續交流。

……

師:同學們,我們回顧全文,作者開篇用反問的手法概括地寫了藏戲的特色,中間寫藏戲的形成,最後又對藏戲的特色做了詳細生動的描寫,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呢?大家仔細想想。

生:我想這是因為藏戲的特色太鮮明了,所以作者開篇就概括寫它的特色,而且用反問形式,情感非常強烈。

生:我想,作者僅僅在開篇這樣概括介紹藏戲的特色,讀者並不能具體了解藏戲到底有什麼特色,所以課文後面又濃墨重彩地描寫,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相關鏈接

1.唐東傑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築師,藏戲創始人。藏民歷來把他看作是創造藏戲的戲神和修建橋梁的鐵木工匠的「祖師」,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創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唐東傑布幼時家境貧窮,牧羊為生。成年後當過兵,做過生意,後削發為僧,僧名尊珠桑布。由於他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博學多思,成為一名有造詣的學者和得道者,被眾人譽為唐東傑布(意為「千里平原上的國王」)。唐東傑布親身感受到西藏地域遼闊、山高水險,交通極不發達,給藏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於是,他不畏辛勞,跋山涉水,廣泛地向民眾講明了搭橋的意圖,贏得了許許多多的人信賴和政府官員的支持。終於於1430年在雅魯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鐵索橋。

以後,唐東傑布為了募集更多的資金修橋造船補路,邀請了山南瓊結縣白納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組成了歌舞演唱隊,他親自教授她們演唱自己創作的作品,把自己設計的各種款式不同的服裝,裝扮在這些美麗的姑娘身上,隨處表演。演戲化緣得來的錢,作為專用資金,調集了設計師和冶煉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連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築了58座鐵索橋。人們親切地贊譽他為「鐵橋活佛」。

唐東傑布在募集資金、解除眾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過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舞蹈向藏劇的過渡。他將佛教經典中的傳記同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內容融在一起,創作出一種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結合的表演藝術,使過去那種單一的跳神舞逐漸地戲劇化,表現手段也不斷加強,並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形成了藏劇藝術的雛形。因此,藏族人民把唐東傑布尊為藏戲的開山鼻祖。

1464年,唐東傑布逝世,享年79歲。唐東傑布一生為西藏交通的開拓,為藏戲的創立、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績,人們用各種形式歌頌他,紀念他。至今在許多藏戲演出場地,看戲的觀眾首先要在唐東傑布的像前敬獻哈達,以示謝恩;在唐東傑布的故鄉,甚至還保留著一種傳統儀式,每逢大家觀看藏戲表演時,都要帶一些青油和羊毛,將這些禮物送給戲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鐵索上,以保存好唐東傑布所建的(早不復存在的)鐵索橋上,使其不銹,永存於世。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廟里,也常可看見供著一位白須白眉、神態安詳、和藹可親、手持八節鐵索的唐東傑布畫像或塑像。

2.關於藏戲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表演藝術。藏戲在歷史上多伴隨節慶、廟會、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動,主要在拉薩、日喀則、山南和康區的集鎮、鄉村或庄園演出,其形式和風格帶有強烈鮮明的藏民族特點和濃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

作為一種廣場藝術形式,貼近觀眾、易於被接受,是藏戲最大的特點和優勢。演出時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是開場白;第二部分稱為「雄」,是正戲;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劇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沒有化妝,主要是面具。藏劇傳統劇目共有十三大本,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曲結諾桑》《朗薩姑娘》《蘇格尼瑪》《白瑪文巴》等劇目,多含有佛教內容。西藏民間藏戲劇團是十分普遍的。隨時隨地可以見到農村的廣場上,或搭大帳篷,或扯大帆布,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來觀看,常常是圍得水泄不通。

藏戲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目前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3.其他地方戲曲

4.總結:有著千年悠久歷史的藏戲藝術,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風雨洗禮之後,時至今日,猶如一朵盛開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蓮花,深深地紮根在西藏人民的心靈深處。藏族人民通過它歌頌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現實中的假、惡、丑。可以說,她是藏族群眾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兒女創造的一個藝術奇珍。

5. 急需六(五)年級的美術說課教案

教學進度表

周 次 教 學 內 容 課 時
1. 《畫家介紹》 1
2. 《中國古代優秀繪畫作品》 1
3. 《線描花卉》—臨摹畫 1
4. 《盆栽植物》—線描寫生畫 2
5. 《盆栽植物》—色彩寫生畫 2
6. 《瓶花》—綜合拓印 2
7. 《紙條工藝》—製作 2
8. 《塑料瓶裝飾品》——製作 2
9. 《小掛飾》—製作 2
10. 《椅子》—寫生畫 1
11. 《靜物》—色彩寫生畫 2
12. 《靜物寫生》—黑白畫 2
13. 《風景》—色彩寫生畫
14. 《標志》—設計 2
15. 《招貼畫》—設計 2
16. 《書籍封面》—設計 2
17. 《布袋木偶》—製作 2

《畫家介紹》美術欣賞
第一課時
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節
一、教學內容:
《畫家介紹》—美術欣賞
二、教學目的:
通過作品欣賞和畫家生平簡略介紹,使學生從作品欣賞中了解中國畫的藝術特點、審美情趣和表現方法,學習畫家為藝術事業刻苦學習、熱愛祖國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了解中國畫的藝術特點、審美情趣和中國畫的表現方法。
四、教學難點:
了解中國畫的藝術特點、審美情趣和中國畫的表現方法。
五、課的類型:
欣賞課
六、教學方法和教具:
講解法、引導法、范畫、幻燈片。
七、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板書課題。
利用幻燈、掛圖指導學生欣賞:
指導學生欣賞中國畫,教師講解。
《祖國萬歲》—齊白石
這幅畫是著名畫家齊白石為國慶十周年而作。畫面上盛開著紅花的「萬年青」傲然挺立,象徵逢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蒸蒸日上,祖國繁榮昌盛。畫上的題款「祖國萬歲」與「萬年青」花組成獨特的構圖,像三支利箭,勁沖霄漢,用筆簡練,含義深遠,主題材突出。這幅畫運用了中國畫傳統的「借物抒情」的獨特表現手法。
《奔馬》—徐悲鴻
《奔馬》畫面上兩匹賓士著的駿馬雄健有力,寄寓祖國建設一日千里的情思。豪放的筆調,飽滿多彩的墨色,精確在刻畫出賓士中的駿馬,是對力量的贊美、歌頌。是徐悲鴻的得意之作,深為人民群眾喜愛。
《秋色有香》—齊白石
《秋色有香》是畫家齊白石的作品,荷花吐艷,幽香四溢,數支蓮蓬,象徵累累碩果,在茂密的荷葉襯托下,一派生意盎然的荷塘景色,躍然紙上。運筆簡練,筆墨沉實,色彩潤澤。用枝節放灑脫的大寫意筆調畫荷花,點上精工細描的蜻蜓,是一強烈對比。
《雙鴨》是畫家李鐵夫暮年所畫的作品,從畫面可看出他善於發現捕捉日常平凡生活中的美,把「動與靜」的一對矛盾,組成一個直轄市的畫面,構思別開生面,充滿生活情趣。雖是西洋畫法,卻明顯流露出傳統繪畫的韻味。正是畫家愛國心、民族魂的體現。
讓學生自已欣賞《南瓜》、《田橫五百士》等繪畫作品。
2、向學生畫家介紹:
齊白石—名璜,小名阿芝,字萍生,號白石、白石翁、志白,又號寄萍、志萍生、三百石印富翁。湖南湘潭人。家本貧農,為生活計,12歲學木工,善雕花。少年時從芥子園畫譜開始習畫,至27歲才學畫,進而學詩、篆刻、兼畫肖像等。40歲後多次游歷南北各地,近60歲定居北京,因受陳師曾影響,由工筆和小寫意轉為大寫意,近師吳昌碩等,自創一體。其花卉魚蟲、山水、人物,俱生動傳神。治印善用直刀,挺勁奇肆,自成一派。詩質朴清新,感情真摯,堪稱一家。
介紹畫家徐悲鴻、高劍父、李鐵夫等畫家。
3、教師介紹中國花鳥畫的特點及表現手法:
中國花鳥畫多以少勝多、借物抒情、虛實藏露、筆墨技法。
教師闡明如何欣賞中國畫,啟發學生表述自己對每幅畫的欣賞體會及評價。
學生自己欣賞課本上的圖片,閱讀並理解課文上的圖片說明。
教師小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八、板書:

九、後記:學生對著名畫家的生平的了解興趣很高,較好的培養學生美術審美能力。

《中國建築介紹》美術欣賞
第二課時
授課時間: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節
一、教學內容:
《中國建築介紹》——美術欣賞
二、教學目的:
通過對祖國建築藝術的欣賞,了解我國勞動人民的建築設計才能和智慧,從而樹立民族自尊心,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
三、教學重點:
了解中國建築藝術的造型特點。
四、教學難點:
了解我國勞動人民的建築設計才能和智慧。
五、教學教具:
建築圖例、幻燈片、幻燈機。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言: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於建築的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中國古代建築體系是以磚木結構為特色的獨立的建築藝術,在城市規劃、群體建築單體建築以及材料、結構等方面的藝術處理均取得輝煌的成就。
2、板書課題:
《中國建築介紹》——美術欣賞
二、根據課文圖例內容,教師邊放映幻燈片,邊操作邊按教材分析內容,逐一講解。
《天安門》—是中國古代宮殿式建築,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的象徵。
《北京北海公園》—北海位於故宮和景山之西,是一座有800年歷史的皇家園林,自金、元、明、清,均為禁苑。金世宗大定十九年,在瓊華島建離宮,將北京汴梁民岳之太湖石移置島上,並在島之最高處建廣寒殿。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住廣寒殿,改名萬歲山、太液池,北海、中海、南海合稱「三海」。順治八年拆除廣寒殿白色喇嘛塔一座,並在山南坡建永安寺,改名為白塔山。乾隆年間進行了大規模擴建,現存建築多為此時所建。
《萬里長城》——公元前215年秦滅六國以後,秦始皇為收復失地,派大將軍蒙恬率30萬大軍討伐匈奴,將他們趕到了黃河以北,為了在北部設置郡縣,從秦始皇開始大規模地修建長城。
《中山紀念堂》——始建於1929-1931年,平面呈八角形,重檐寶藍色琉璃瓦頂,高10餘米,外觀靜穆庄嚴雄偉,內部宏闊,有可容5000餘人的座席,卻無一根友柱阻礙視線。堪稱我國近代紀念性建築的一項傑作。
2、引導學生自己欣賞其它建築。
三、教師小結。
七、板書: 中國建築介紹
歷史:
特點:
八、後記:課堂氣氛活潑輕松,較好的把握了教學目的,但由於圖片較少,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抽象。
《白描花卉》臨摹
第三課時
授課時間: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節
一、教學內容:
《白描花卉》——臨摹畫
二、教學目的:
使學生通過白描花卉畫的練習,提高描線的技巧,學慣用不同的線條表現對象的質感、量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藝術的感情。
三、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運筆行線的方向、速度和力度,在頓挫、提按中畫出流暢或凝重的線條,表現出所描繪的對象的質感和量感。
四、教學難點:
使學生掌握白描花卉的寫線的方法、技巧
五、教學教具:
掛圖、幻燈片、放大的花卉圖。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欣賞了國畫,可知道齊白石的《祖國萬歲》是什麼畫?學習國畫最重要的基本功夫是什麼?
板書課題:
《白描花卉》——臨摹畫
二、教師宣布本節課是學習「白描花卉」。
講解「白描」的含義:
就是用墨線勾描形象,不設顏色,是中國畫的基本技法之一種。
同時指出這節課主要是「臨摹」,並講解其含義:
「臨」——是照著原作描畫。
「摹」——用薄紙蒙在原作上面描畫。
3、教師小結臨摹的意義:繪畫的臨摹主要是指對某一美術作品進行描繪。臨摹是學習繪畫技巧的一種方法,主要是學習前人的技法和經驗。我國傳統繪畫的學習方法,就是從臨摹入手,再逐步過渡到寫生,即所謂「師古人」和「師造化」。在臨摹中研究、分析、揣摩畫家創作的意圖和表現技巧。
4、教師掛出花卉照片掛圖,指出這是實物攝影。再掛出教師按花卉照片畫成的白描花卉范畫讓學生對照欣賞,同時啟發學生細心觀看線條的變化。
三、教師先示範運筆的方法:
通過方向、快慢、頓挫、提按的不同運筆,畫出不同的線條。接著將熟宣覆蓋在「白描花卉」范畫上面,從頭畫起,邊畫邊講白描線條的用墨運筆的特點和方法,起筆、收筆、頓筆的各種變化,讓學生學習勾勒全過程。
四、學生作業:
教師給學生每人發一張放大的范畫進行臨摹。
註:在臨摹前,一定要仔細分析研究每一根線條的起止及運筆過程中的各種變化,才能畫出原作的效果。
五、教師輔導,告訴學生臨摹時不要看一筆臨一筆,應理解線描是根據花卉結構、透視變化用筆的。要認真讀畫,下筆前對每部分的用筆要心中有數,落筆大膽,行筆勾勒時,才能使線條活而不板滯。
六、教師講評:
1、展出學生的臨摹作品,學生自己評講後,老師鼓勵線條畫得好的學生作品。
七、板書:
《白描花卉》——臨摹畫
「臨」——是照著原作描畫。
「摹」——用薄紙蒙在原作上面描畫。
白描——是用墨線勾勒形象而不設色。

八、後記:課前准備充分,通過教師示範,學生能初步掌握白描花繪的基本技法,特別是用線的把握上有長足的進步。
《盆栽植物》線描寫生畫
第四課時
授課時間: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節
一、教學內容:
《盆栽植物》——線描寫生畫
二、教學目的:
通過盆栽線描寫生,斷續練習寫線的技法,同時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分析盆栽的形象特徵,用線描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來。
三、教學重點:
繼續掌握白描花卉的寫線技巧,用線造型的能力。
四、教學難點:
繼續掌握白描花卉的寫線技巧,用線造型的能力。
五、教學教具:
盆栽攝影作品和以此圖為寫生對象的線描范畫一幅,運筆的示範圖。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什麼是白描?
運筆的方法講究些什麼?
(用墨線勾描形象,不設色,是中國畫的基本技法之一種。)
(運筆講究方向、快慢、頓挫、提按等方法畫出不同的線條)
二、講授新課:
1、教師可用15分鍾時間說明線描寫生的作用,線描是中國畫的技法之一,線描是學習中國畫的基本功,前課是臨摹,而這課是寫生,同是學習線描的技巧,只是方法不同。臨摹是照本抄寫,寫生則帶有創作成分。寫生時首先對寫生物象作觀察、分析、,理解物象的形體結構特徵,根據其特徵用不同的線條描繪,就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質感、量感。
關鍵:教學生掌握描線的技巧,用線造型的能力。所謂「應物象形」,就是此理。
2、講解線描的技法:
教師出示畫好的各種線條,讓學生欣賞,理解。
教師邊示範邊小結:(讓學生看清楚運筆的全過程)
不同的質感、量感的寫生對象,運用不同的筆法去表現。
花朵外形多曲線,花瓣細嫩多汁,用線應流暢圓潤。
(用筆稍快,運筆有上、下、左、右、順、逆的變化)
畫花枝用筆多頓挫、逆鋒,表現其粗糙挺勁。
三、學生畫線練習。(教師指導)
要求學生作各種線條的練習,如方向、快慢、頓挫、提按等。
四、學生作業:
大家看看這些盆花,形態多姿多彩。要畫哪一盆呢?確定後選好角度進詳細觀察、分析,在紙上進行合理的構圖,可以作適當的取捨,使花朵、花葉有疏、密、高、低的變化,表現枝幹線條要有力,花瓣線條要柔軟流暢,勾線要一氣呵成。
五、教師輔導:特別注意如何運筆勾勒線條,引導學生在什麼地方先勾?什麼地方慢勾?不同的質感如何表現?
六、講評著重於從學生作品的效果去檢查其筆法的正確與錯誤,使學生學有方向。
七、板書:
《盆栽植物》——線描寫生畫

八、後記:有了上一節課《白描花卉》的技法基礎,學生對線描盆栽植物有一定的繪畫興趣,較好的完成本節課教學目的。
《葉印》實物拓印
第5、6課時
一、教學內容:
《葉印》——實物拓印
二、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實物拓印,活躍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2、學會實物拓印的製作方法並能利用葉子紋理制出一幅拓印版畫作品來。
三、教學重點:
學會實物拓印版畫的製作方法並能利用葉子紋理制出一幅版畫。
四、教學難點:
學會實物拓印版畫的製作方法並能利用葉子紋理制出一幅版畫。
五、教學教具:
拓印范作兩幅、葉子、顏料、底版紙等用具。
六、教學過程:
第一節
授課時間: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節
一、組織教學:
檢查學生用具的准備情況。
二、啟發提問:
「我們前兩節課繪畫的對象是什麼?」(花卉)
「用什麼方法表現?」(白描、線描)
「各種花葉的形狀是否相同?」(不相同)
「你發現花葉表面有什麼?」(葉脈的紋理)
表現的方法是選用紋理清楚的葉子拓印成畫。
三、板書課題:
《葉印》——實物拓印
1、講述新知:葉印是利用植物葉子的脈紋,在葉子上塗上顏色,印在設計好的畫面上,——實物拓印版畫。
2、葉印是學習利用葉子形狀、脈紋,經過巧妙的構思組合,拓印成一幅完整的畫面。
設計方法:
1、選定一個主題進行構圖,如靜物、風景或圖案
2、畫出簡單的畫稿,包括色彩調子。
3、再先葉子,在葉子上塗色,在畫稿上印出來。
3、教師演示實物拓印的製作方法:
教師掛出兩幅實物拓印版畫,讓學生觀看,並說明製作方法。
接著教師演示製作全過程,然後讓學生在葉子上塗色拓印的基本方法練習,以加深學生的理解。
4、指導學生欣賞作品,開拓創作思路,第7頁上圖畫面表現的是「瓶花」以紅色為底色,桌子是黑色,花瓶用黑色、黃色。插在瓶上的葉子用白色,葉子拓印極為細致,排列有疏密,前後色彩有濃淡變化,近似透明,在紅色背景襯托下葉子鮮明突出,並盧黑色桌子組成紅、黑、白三色的強烈對比,藝術效果很好。
左圖是一幅生動的風景畫,廣闊的大地上,遠處有梯田、小溪、,中景有一片樹林,大陽初升,金黃色的朝霞灑滿大地,色彩協調統一,畫面表現出生機勃勃的田園景色。這幅作品主次分明,構圖完整,簡潔而有變化。
四、學生作業:
本課要求認真構思,並畫好畫稿,設想色調,下一節課塗色拓印。
五、教師輔導學生畫設計稿。
六、布置學生在下一節課應帶備葉子、顏色等拓印用品。
七、板書:
《葉印》——實物拓印
設計方法:
1、選定一個主題進行構圖,如靜物、風景或圖案
2、畫出簡單的畫稿,包括色彩調子。
3、再先葉子,在葉子上塗色,在畫稿上印出來。
八、後記:課堂學習氣氛濃郁,學生能認真的完成課堂作業,教學內容能較好的實施。

第二節
授課時間: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節
教學目的:
通過製作「實物製作」版畫培養學生造型能力和良好有序的工作習慣。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出示拓印范作及有關的掛圖,檢查學生准備的用具,檢查畫稿完成程度,並作評講,尚未完成畫稿的繼續起稿。
二、復習:
根據前一節課設計的圖稿,指名復述拓印的方法,講述自己構思的構圖、色調。
三、學生繼續作業,教師輔導:
重點在葉子的塗色及拓印的製作方法。
四、作業展評,先學生自己評述自己作業的構思,再由大家評述其好壞。教師最後作小結。
板書: 《葉印》——實物拓印
設計方法:
1、選定一個主題進行構圖,如靜物、風景或圖案
2、畫出簡單的畫稿,包括色彩調子。
3、再先葉子,在葉子上塗色,在畫稿上印出來。

後記:
在老師的示範教學中,學生能夠迅速的掌握實物三印的基本技法,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部分學生在拓印過程中沒有注意好教室的衛生,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嚴格要求學生注意。

《瓶花》綜合拓印
第七、八課時
一、教學內容:
《瓶花》——綜合拓印
二、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把已學過的繪畫、拓印及一切美術知識技法作綜合運用,製作《瓶花》(綜合拓印版畫)。
三、教學重點:
使學生懂得從形象、色彩、材料的肌理、製版、拓印等一系列的表現方法設計畫面。
四、教學難點:
綜合利用各種所學過的繪畫技法去表現物體形象。
五、教學教具:
瓶花、拓印版畫、各種花卉資料、示範用品等。
六、教學過程:
第一節
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節
一、組織教學:
檢查學生課前准備的學慣用品。
二、師生共同簡要回顧五年內已學過的美術知識技能:
中國花鳥畫、花卉白描、色彩知識、(色彩個性、色的配合運用)、實物(切面)拓印、紙版畫、設計製作等的知識與技法要領,師生共同作簡要復述。
板書課題:《瓶花》(綜合拓印)
三、講授新課:
本課運用已學過的知識技能,以瓶花為題材,創作一幅綜合拓印版畫。
1、什麼叫綜合拓印呢?
(就是用各種不同性質的材料,按構圖需要組合在一起製成底版,用色彩拓印出來,再用不同方法的壓印補畫面之不足,使之取得更佳效果。這一課《瓶花》(綜合拓印)就是用這種方法創制的。)
2、出示《瓶花》及另一題材的綜合拓印版畫,指導學生欣賞。
3、講解綜合拓印的製作方法:利用步驟圖講授。
(1)構思畫稿:
瓶花是規定的題材,通過「花」表現什麼主題?
(以中國花鳥畫借物抒情的象徵手法作啟發,如梅花象徵不畏強暴的堅強性格,荷花有出污泥而不染、潔身自好的品質,牡丹象徵寶貴等;又可通過畫面的構成形式表達主題,如教材中的左上圖,大紅的鮮花組成圓形的主題,表現出團結一心、幸福美滿的意念。)
通過欣賞使學生創作思路得到啟發啟發,理解構思畫面必須立意巧妙,主題鮮明。瓶與花,花是主體。必須通過主體的造型,表達主題。
(2)形式美的創造:
第一步:按稿製版,著意選擇不同肌理材料,如葉子、鈕扣、瓶蓋、水果切片、各種線繩、編織物、紙版各類紋理清楚的布料等,製成綜合拓印底版。
第二步:拓印。著意處理色調,用色彩語言表達主題,用色要有目的,不能亂用。
一般版畫的底色多是深、重的,在拓印前,可將畫紙塗上所需要的底色,再進行拓印。
教師示範全過程。
小結:讓學生齊讀課文,指名讀「拓印方法」,對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發問,由教師解答。
四、布置作業,教師輔導:
本課以瓶花為題材,確定主題,創作畫稿,同時考慮材料的選用,色調的設計。
重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五、評講:
重在鼓勵創新,宣布下一節課任務為製版、拓印,要求學生按畫稿考慮需要用什麼材料、工具,課後作好准備,在上第二節課時帶齊。
第二節
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節
繼續前課,完成底版製作,拓印出作品,從中培養學生耐心細致的工作習慣。
一、組織教學:檢查學生是否帶齊學習工具,檢查畫稿完成的情況。
二、學生繼續作業:
教師指導學生按畫稿製版,在進行拓印前要使全體學生集中注意聽教師重述拓印的順序,才允許拓印,學生作業時出現的困難,教師必須給予具體指導,多加鼓勵。
三、展覽學生作業。
指名學生自己評述。
教師小結本課作業情況,鼓勵作業有創新意識的學生。
七、板書:
瓶花——綜合拓印
一、步驟圖
二、基本方法:
三、注意事項:

八、後記:
學生動手製作的興趣濃厚,並且在前一節課的基礎上,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較易掌握,並且注意了教室的衛生。
《花瓶》設計
第9、10課時
一、教學內容:
《花瓶》——設計
二、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知道我國精湛的陶瓷藝術享譽世界,從而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
2、學習簡單的花瓶造型設計及紋樣裝飾,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三、教學重點:
學習簡單的花瓶造型設計及紋樣裝飾,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四、教學難點:
花瓶設計方法新穎,有創意及紋樣裝飾的設計方法。
五、教學教具:
各式花瓶、步驟圖、范畫。
六、教學過程:
第一節
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節
組織教學:表揚「綜合拓印」版畫作業創作有新意的同學。
板書課題:《花瓶》——設計
二、講授新課:
教師擺出幾個花瓶,然後教師提問:
這些花瓶美不美?美在哪裡?
指導學生看課文,問:「課本里的花瓶美不美?你認為哪個最美?
教師小結。
三、講授設計方法。
1、分析花瓶的結構。
指導學生裝觀察花瓶的圖片,理解花瓶由瓶口、瓶頸、瓶身幾部分組成。
分析花瓶的基本形:圓柱、圓錐、圓球體幾種幾何形的大、小及位置不同。
教師作構成演示給學生觀察。
2、分析花瓶裝飾的規律:
指導學生觀察:花瓶用什麼紋樣裝飾?裝飾多在什麼部位?色彩怎樣配置?
教師小結:裝飾紋樣為連續紋樣,也有單獨紋樣的。
內容有用幾何圖形、動植物、人物做紋樣。
色彩配置:以用最少顏色取得最佳的效果為准則,即是一個底色,紋樣也用一個色(也有用三個色)。
3、設計步驟:
按課本的三個步驟,邊講邊演示,並出示設計步驟圖,重點啟發學生的設計思維。(如造型設計從結構入手,只要對基本形作大、小、長、短的變化,便可設計出新產品來。還要做到裝飾紋樣適合,色彩配置美觀鮮艷。
四、學生作業。
本課要求完成設計花瓶外形及裝飾紋樣。為了對稱,可用厚紙對折設計一半,剪出來展開,就成兩邊對稱的花瓶,然後把它按在畫紙上,用鉛筆緣邊線圈下花瓶的輪廓線就完成了。接著在花瓶外形之內設計裝飾紋樣。
五、教師巡迴輔導,鼓勵創新。
六、小結並布置第二節課要帶顏。
七、板書:

八、後記:
第二節
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節
教學目的:指導學生精心細致地用色彩畫花瓶裝飾紋樣。
一、組織教學:
檢查學生應帶的工具是否齊備。
二、學生繼續作業:
指導學生按設計意圖在花瓶裝飾紋樣上填色。填色的基本方法是先塗底色,再塗紋樣,注意色彩要飽滿,要鮮艷明快。填色時要細心、謹慎。邊緣要整齊,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教師巡視,及時給學生指出毛病,糾正錯誤。
四、評講:
肯定有新意的優秀作業,多加表揚,藉以鼓勵全班同學。
《紙條工藝》製作
第11課時
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節
一、教學內容:
《紙條工藝》——製作
二、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紙條工藝製作,培養學生的設計意識及創造能力。同時使學生學會紙條工藝的製作方法
三、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及設計能力、動手製作的能力等。
四、教學難點:
學習紙條工藝的製作特點。
五、教學教具:
范畫、製作用的工具等。
六、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檢查學生學習的工具。
二、講授新課:
教師出示範作和民間草編工藝品讓學生欣賞,然後板書課題。
教師提問:
「紙」有什麼用處?(可以印書,可以畫畫,可以作包裝等等)
「除此之外還可做什麼?」(可作日用品、工藝品等)
教師指出紙的用途很廣,這些工藝品是用紙條製成的是作裝飾用的本課教大家做一件「紙條工藝」(也叫紙立體造型)
教師講解紙條工藝製作的知識技巧及製作方法,每環都要示範。
1、設計紙條工藝的造型。紙條工藝用作裝飾室內環境較多。
指導學生分析圖例的造型設計,提問:「課本里四件作品各選用什麼內容?在造型上有什麼特別之處?」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四件作品所選用的內容分別為兩類:一是動物,二是圖案紋樣。以動物為內容的用誇張的手法強化它的特點。純裝飾的圖案紋樣,講究的是對稱的法則。
2、紙條的加工。先將白紙切成紙條,學習紙條的「曲」的加工方法:
(1)捲曲:將紙條繞在圓棒上,一手握住紙卷,另一手按同方向轉動圓棒,三五轉之後,抽出圓棒,紙條更呈優美的捲曲狀了。
(2)折曲:有直線折和曲線折兩種。
這兩種紙條加工法是紙條工藝最基本的加工法。
3、紙條的連接法:
粘貼:用膠水把紙條相應的兩處貼合。
插接:在兩紙條相應的部位切一切口,插入接好。
4、製作步驟:按課本的步驟講授。
先有設計構思,畫出草稿,再講製作的步驟:
將物體分成幾大部分,用紙條圍好。
加上各大部分的結構。
裝飾細部。
、完成作品。
三、布置作業。
用紙條製作一件工藝品。
要求:製作時要抓大體,重外形特徵,裝飾細部要注意統一中有變化,紙條連接要貼牢,形體完整。底紙的顏色要深,才能襯托出淺色的主體。
四、教師著重設計與製作的過程的輔導。
五、評講:
對有創意性的優秀作業給予表揚。

《塑料瓶裝飾品》製作
第12、13課時
一、教學內容:
《塑料瓶裝飾品》——製作
二、教學目的:
通過製作塑料瓶裝飾品啟迪學生的設計意識,培養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並增強學生利用廢舊物品創造美的慾望。
三、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設計意識及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四、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設計的新穎性。
五、教學教具:
范品、演示用品、製作材料。
六、教學過程:
第一節
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節
一、組織教學,引入新課,展示教師製作的范品給學生欣賞,激發他們的創造慾望。
板書課題:《塑料瓶裝飾品》製作,觀賞課本。
二、講授新課:
根據教材作分析,讓學生齊讀課文。板書:
「想—塑料瓶——美觀的裝飾品」,講解設計製作要點:
1、廢舊塑料瓶有不同的形狀、不同的色彩,柔軟、易剪、可彎曲,可以利用這些特點製作成別致、美觀、有趣的裝飾品,給學生觀賞教師范品及學生作品,增加感性認識。
2、根據塑料瓶的材質,結合自己的想像,確定裝飾物的造型以及加添什麼內容,要避免仿製,力求創新。
3、製作的基本方法:講、演結合。
材料選擇。
按裝飾品的材料切成若干基本形。
局部加工製作。
加添有關的裝飾品,安裝整理完成。

6. 幸福的臉 音樂教案怎麼寫

1教材內容: ,2課 型: 3教學內容 4教學目標: 5教材分析: 6教學重點 7教學難點 8教具准備: 9教學過程: 教材內容:省義務教育小學課本音樂二年級上冊

課 型:綜合課型

教學內容:1、學唱歌曲《幸福》。

2、復習1、2、3、5、6五個唱名,視唱兩小節旋律。

教學目標:1、初步學會歌曲《幸福》,並引導學生用優美的歌聲演唱。

(初步學會)

2、復習鞏固已學過的唱名及二分、四分音符。(初步學會)

3、通過學習,感受沉重與優美兩種不同的情緒,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接受)

教材分析:《幸福》是一首抒情的兒童歌曲,歌詞用鮮花、小樹、禾苗離不開太陽、園丁、春雨來比喻小朋友的幸福生活全靠祖國的關懷和培養,曲調具有民歌風味,清新優美,音樂素材集中,結構為兩個樂句組成的一步曲式,宮調。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用優美的歌聲表現歌曲的內容與情緒。

教學難點:歌曲中的X X· 節奏和頓音記號的演唱。

教具准備: 多媒體設備,多媒體課件、磁帶、紅旗、五角星若干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一、









1、 隨歌曲《娃哈哈》律動進教室。

2、 師生問好。

3、 發聲練習:

①、1=F 2/4

5 3 1 3 | 5 - | 3 5 · | 3 5 ·|

開起 小汽 車, 嘀嘀, 嘀嘀;

6 5 5 1 | 3 - | 2 3 · | 2 3 ·‖

開起 大汽 車, 嘀嘀, 嘀嘀。

② 1=F 2/4

1 5 5 | 1 5 5 | 1 2 3 2 | 5 0 |

的 達達 的 達達 吹起 小喇 叭,

5 6 5 4 | 3 4 3 2 | 3 2 | 1 0 ‖

小狗 小馬 也在 一起 的 的 達。

創設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

用兩條唱唱分別解決歌曲中的兩個難點:X X • 的節奏和頓音記號。

二、









1、 視唱唱名:

(1) 多媒體出示空白音階圖,點擊逐個出現唱名,會唱的小朋友站起來唱。

(2) 多媒體點擊出現一個個緩慢上升的寫有音符的氣球,指名唱,唱對的獎一枚五角星。

2、聽唱旋律比賽:

小組比賽的方式進行,全班分成兩大組。

(1) 多媒體點擊出示X X | X -|節奏,學生齊念。

(2) 第一輪:逐條出現兩小節旋律,教師彈奏,小組派隊員視唱,唱對得一面小紅旗。(班長做裁判。)

5 6 | 5 - | 3 5 | 6 -|

3 1 | 2 - | 2 3 | 1 -|

(3) 第二輪:「學做小音樂家」,照樣子寫出兩小節由二分、四分音符組成的旋律。寫對、唱對均可得一面紅旗。

唱名訓練既面向全體,又注重個別指導,同時設置了坡度,貫徹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由學生創作旋律視唱,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









(一) 談話導入,憶苦思甜:

1、復習歌曲《打磚歌》。了解舊社會的老人和孩子為生活所迫做苦工的艱難。

2、師:看到今天的小朋友,老師覺得你們生活在祖國母親的懷抱中,真是非常的幸福,沈老師想用一首歌來表達我對今天幸福生活的贊美。

(二) 熟悉旋律,練唱創作歌曲:

1、 多媒體出示歌詞(鮮花開放,禾苗成長,小樹長大,國旗上升的畫面)及歌曲伴奏,教師朗誦並范唱歌曲:

有了太陽,鮮花才會開;

有了春雨呀,禾苗才能栽。

有了園丁,小樹能成材;

有了祖國呀,幸福才會來。

2、 連續放歌曲伴奏錄音若干遍,學生分小組選擇一句歌詞添畫,實物投影展示。

3、 自由學會自己所畫的這一句歌詞,既可以用「LU」哼唱,也可以直接唱歌詞,還可以為自己的畫配上動作來表現。

4、 相互展示,學習歌詞,指名學的比較好的同學把自己學的這句歌詞教給大家唱。有困難的歌詞由老師幫助學習。

5、 重點糾正X X 時值和頓音記號的演唱。輕聲齊唱。

6、 想一想應該用怎樣的歌聲來表現對祖國的熱愛和感激之情。

7、 多媒體演示製作的歌曲,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 學唱書本歌曲:

1、 師導入:小朋友今天的表演真是太精彩了,不但畫了美麗的圖畫,還創作了這么好聽的一首歌。但是請小朋友們設想一下,如果沒有了太陽、春雨、園丁,鮮花、禾苗和小樹會怎麼樣呢?如果沒有了祖國,幸福還會來嗎?

2、 學生發言,引出課本歌曲,多媒體出示。
3、 自由學唱。

4、 輕聲有感情的齊唱。

5、邊唱邊配上簡單的歌曲律動表演,形成高潮。

通過歌曲的復習使學生感受沉重有力的情緒。從而更有利於體會《幸福》優美的情緒。

將歌曲內容作合理改編,有利於學生的理解與學習。同時多媒體設置的動畫效果給學生強烈的音樂感受。

音樂與美術的結合避免了課堂上一遍一遍放錄音的枯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熟悉了歌曲的旋律。

小組學習的方式充分發揮了群體的力量,使學生學得主動。

通過創作歌曲的學習,使課本歌曲的演唱變的輕而易舉,水到渠成。

音、畫、舞結合,形成課堂的高潮,給學生完整的情感體驗。

四、









1、沈老師覺得能和你們這樣聰明、可愛、活潑的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是一種幸福。那小朋友你們覺得什麼是幸福呢?
學生談話。

2、小結:幸福是一種內心感受,不象笑那樣容易表現,對我們小朋友來說生活在祖國媽媽的懷抱中,就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我們可以用甜美的歌聲、優秀的成績、傑出的表現來表達對祖國媽媽的熱愛和尊敬。

2、 師生再見。

3、 隨著《大家笑笑笑》的旋律出教室。

簡單的小結和師生交流,使情感得到升華。

本課所要探討及表現的幾個要點說明:

1、對教材內容的把握與靈活運用:

《幸福》這首歌由於採用了「沒有」、「不會」、「不能」等一些反義的歌詞和X X • 的節奏加上頓音記號,給歌曲的學習增加了不少難度,因此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先把歌曲的意思倒過來讓學生學唱的方式進行教學,降低了難度,同時又使教學有了創新。

2、音樂教學與美術教學的藝術融合:

《架起音樂與美術學科的橋梁》是我去年教學專題的獲獎論文,其中闡述了很多音樂與美術教學融合的方法,在這節課的不少環節中都體現了這一特色。如多媒體的運用,把圖象和音樂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激發了學生的音樂思維,打開了想像的空間。特別是在熟悉歌曲時,我設計了讓學生邊聽音樂邊畫畫的的方式,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也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作品化」教學模式在低段音樂教學中的初步運用:

「作品化」教學模式是我2000年的研究課題,在四年級的歌曲教學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於是我就嘗試把它引進低段課堂。在歌曲學習時,讓學生分小組選擇一句歌詞自主學習,同時設置坡度,分解難度,通過小組學習和互幫互學的方式來學會整首歌曲,從而達到開發學生創新潛能,強化主動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4、精心設計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在本節課的很多環節,我都精心設計了內容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如視唱旋律時,我設計了讓學生按要求創作旋律視唱:在熟悉歌曲時,讓學生自己創作圖畫來配歌詞,使學生學的快樂,學的主動。

人們常說,要培養有創新精神的學生,首先要有敢創新的老師,在這節課中,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不能說一定能培養出創造性的學生,但我想至少我已經在學生心中種下了一顆創新的種子。

閱讀全文

與湖南教案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