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從動態流程思考教學系統要素有哪些環節
從教學設計過程的一般模式上可以看出,教學設計過程包括很多環節,涉及到諸回多要素答,其中目標、學生、策略和評價是構成教學設計的四大基本要素.
教學設計要以目標為核心
在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中,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優化實現預期的目標,因此教師在具體實施教學前必須明確「要到哪裡去」的問題.師生的活動、教學資源和媒體的設計與選擇、教學策略的確定及其應用,均要圍繞實現教學目標來進行,又都要受到教學目標的制約.
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為導向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通過學生的學習效果及其行為和情感變化反映出來,學習最終是由學生自己完成的.因此教學設計特別重視對學生的分析,在分析學習者一般學習規律的基礎上,了解學生需求、初始能力、接受能力、個別差異等,對學習的外部環境與刺激及其內部學習過程發生和進行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加以統籌分析,以便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
⑵ 教學互動的常用形式有哪些
有效互動不是任由教師控制、單向影響的活動。從師生互動的信息傳遞方式來看,有效的教學互動有以下三種形式:
1.雙向型
在這種互動方式中,師生之間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饋。在課堂上主要表現為師問生答或生問師答等的師生對話形式。
2.多向型
這種互動形式與雙向型互動不同的是,互動過程中除了師生之間有相互作用之外,學生之間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雙向流通。它強調信息的多向傳遞反饋。在課堂上的常見形式是:同桌討論、小組合作學習、小組競賽等。
3.網狀型
在這種互動中,學生和教師構成一張緊密聯結的網,每位學生、每個老師都是這張網的一個結點。能夠牽一點而動全網,互動的輻射范圍非常廣。這種互動強調師生平等參與學習活動,信息全面開放,教師不再是唯一的學習源。這種互動的載體往往是大型的數學游戲或藉助現代信息技術的網上互動活動。
(2)動態教學法擴展閱讀:
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是用來解決問題的,這個問題就是預期目標,有了預期目標,師生互動就不會只流於形式,它能使互動過程有序化。在此基礎上的師生互動,才能產生效果。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師生能超越預期目標,產生新的問題,對問題的理解就更加深入、全面,更能體現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總之,有效的師生互動能使師生在互相學習中相互尊重,共同發展。教師美好的師德是這種關系建立的基礎。
因為學生的心扉總是向那些他們認為值得敬重,品德高尚的教師敞開。所以,我們既為人師,就應把學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居高臨下俯視學生,這樣,我們才能通過師生互動這座橋梁,進入素質教育的新境界。
第一、師生互教互學,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師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民主的,整個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探討、豐富課程的過程。在互動中,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和創造能力。
第二、師生間的交流信息面十分廣泛,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得到充分的交流,通過這些交流,師生間能夠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教學過程也就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第三、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能夠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師生形成合力,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提高課堂效率,達成教學的最優化。
⑶ 動態切入法的重要意義
所謂「動態切入」,即綜合各種舞蹈形式,從中選定所需要的動態形象作為操作的開端,或是以研究某種舞蹈形式的動律作為實踐的開端。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中寫到:「為此,筆者根據數十年來在民間舞蹈教學與研究的實踐經驗,形成名為』動態切入法『32字的研究方法,其具體的操作過程,可概括為:』特定層次、多種因素、縱橫探索、深入研究、貴在創意『20個字,即研究的五個步驟,操作的開端;操作的核心為:『動態切入』、『意境秒回』、『個性升華』12個字為遞升的三個層次。這五個方面與遞升的三個層次具有互為影響的辯證關系,也是探索舞蹈文化的全過程。進行實際操作時,首先從動態形象切入,發揮舞蹈非語言文字文化之優長,然後充分運用文字文化與現代科技進行研究,使個人的創見得到應有的升華。此即』動態切入法『的核心與具體操作過程。」
--------------------
試用「動態切入法」分析中國民族民間舞——傣族舞蹈
摘要: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在接近西雙版納的熱帶原始森林中,繁殖著孔雀、犀鳥、野象、犀牛等珍奇異獸;生長著許多名貴樹木、珍奇植物,自古以來個傣族人們帶來諸多神奇美妙的意思。本文試圖用「動態切入法」分析傣族人愛水的原因、傣族舞蹈的動律、孔雀舞的舞姿造型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正文: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因地處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北部邊緣氣候類型為熱帶季風氣候,山區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終年溫暖、陽光充足、熱量豐富、濕潤多雨,具有「長夏無冬、一雨成秋」的特點。一年只分為雨季和旱季兩季。雨季長達5個月(5月下旬——10月下旬),旱季則長達7個月之久(10月下旬——次年5月下旬)。雨季降水量佔全年降水的80%以上。
每個民族的生存都離不開勞動,在傣族人們在炎熱的天氣下辛勤的水田勞作過程當中水是不可缺少的。人們勞動過後,在疲憊也會到水邊洗滌後才吃飯。他們對水有著深切的感情,民族心態和水一樣平和、溫雅。有句民諺說「泡沫跟著波浪漂,傣家跟著流水走」,都表現出傣家人對水的深切之情。
傣族有許多與水有關的節日活動,比如賽龍舟、比劃船、潑水節等活動。處處體現出傣族人喜歡水,勤於洗滌。在眾多傣族舞蹈中都體現了傣族人愛水,對水有深厚的感情,著名舞蹈家刀美蘭表演的舞蹈《水》經久不衰,受人喜愛,就源於她是本民族的傣族姑娘,她對水的詮釋是根深蒂固的,小河邊的嬉水,洗發,對水的感受是只有對水有著深切體驗和民族的傳統心理的人才能真實而富有情感的表現的。
傣族人民信奉小乘佛教,教義宣揚「唯我獨善」,以佛祖為榜樣多行善事,人際之間和諧、融洽,形成傣族人民溫雅、善良的性格,就連勞動的節奏也不過於激烈,又經常與孔雀、大象等溫順可愛的動物相處,舞蹈中也自然融入安詳、舒緩的動律來升華藝術。
在接近西雙版納的熱帶原始森林中,繁殖著孔雀、犀鳥、野象、犀牛等珍奇異獸;生長著許多名貴樹木、珍奇植物,自古以來個傣族人們帶來諸多神奇美妙的意思。在與這些動物共同生活長久後,在祭祀過程中就會把這種美妙模仿出來跳給神看,有孔雀輕盈、柔美的舞姿,有大象漫步深林和緩、穩健的步態,舞蹈者在生活中感受,並加以創作形成傣族民間舞蹈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勻的節奏中,膝部帶動身體上下顫動和左右輕擺,這大多是模仿孔雀;舞步的踏或跺,看似著力而下,卻是重起、輕落,全腳掌平穩著地大多是模仿大象。西雙版納環境優美,讓人賞心悅目,再加上河水、小溪涓涓流淌的聲音沁人心脾,給人以遐想,用象腳鼓、鋩、鈸等樂器敲打,發出「崩、巴、比、波」等各種鼓點,很像置身於大自然中,伴著平穩,綿延的節奏與上象形的舞蹈相融合,渲染出安詳的氣氛與濃厚的熱帶風情。
傣族對孔雀的崇拜,是千百年來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特徵,傣族人更親近孔雀,便能夠仔細觀察孔雀,就有了孔雀舞的藝術創作。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看它的骨骼結構,三道彎與彎曲的特點非常明顯,經過藝術加工後在舞姿造型上多模仿「三道彎」。「三道彎」在今天的發展也不僅僅局限於用身體模仿「三道彎」;在楊麗萍的創新下,更多的「三道彎」發展到了手臂上,她突破了原始的以頭部來模仿孔雀的頭,而是改用手的拇指與食指相捏,其他三指呈扇狀來模仿孔雀的頭部,手臂的彎曲來體現「三道彎」,使之動作更加生動、形象,富有孔雀本有的靈性。
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習慣穿無袖吊帶緊身的內衣,外穿大襟貨對襟圓領窄袖緊身短衣。下身是裹身長筒裙,用整塊布連綴兩頭便成上下貫通的「桶」狀,寬余部分折至腰。這種筒裙腰臀處比較貼身,而腳擺處則寬松自如,不妨礙行走,利於通風透熱和頻繁的洗滌。穿著這樣的裝束勞作時再加上山地的動態特徵,使得她們在挑水、挑谷等勞作的步態和形體動態中形成了「一順邊」的特點。也正是傣族特有的緊身裝束,使得藝術創作者在編創的時候,腳下的動作細碎,而精緻,很難做到大跳,開跨之類的大幅度動作。
「三道彎」的體態並不限於傣族,許多少數民族舞蹈中多如此;比如漢族的膠州秧歌、雲南花燈、安徽花鼓燈的女子造型中都有此造型,她們的形成原因是來自於稻作文化,泥濘道路上的勞作形成「踝」、「膝」、「胯」等形成的「三道彎」,這都與她們的勞作有著緊密的關系。
「一邊順」是高原舞蹈特有的動律和形態,比如藏族的三步一撩,三步一靠、長靠步等動作,也含有「一邊順」的元素,她們信奉佛教,也崇拜孔雀,認為孔雀是吉祥的象徵,這與地理環境,民族傳統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而傣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點,則在於「三道彎」與「一順邊」融合後,又在傣族特有的安詳、舒緩的動律中體現出來,加上舞蹈家的藝術創作後得以看到現今優美的動態形象。
鑒於表演與教育專業方向的特點,使得以後作為演員在民族民間舞蹈前需要先了解其民族的自然環境、歷史的發展、其民族的心理特徵及傳統、生產方式、道具、服裝等多方面因素,不斷擴大知識層面,找到內在的規律,找出文化因素中的要點,再加上自己對該民族的理解,以自己的方式舞蹈並加以創作,來體現准確的動態形象;作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滲透這些理論方面的知識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理解,明白動作時如何發展而來,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成長。
⑷ 什麼叫動態課堂
新課標下來語文生成性課自堂的動態思考
【摘要】
中學語文課程標准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意識,以及多方面的基本能力。這種需要正是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語文教學的生成性課堂,是在整合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吸納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的基礎上產生的,它以嶄新的理念,為語文教學注入了生機,使語文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開放 動態 生成性課堂
新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它應該是五彩斑斕的,蘊涵著無窮生命力的。因此,教師應該用變化的、動態的、預設生成的觀點來看待課堂教學,著力建構開放和諧、動態生成的語文課堂。我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針對語文學科的特點,致力於課堂教學的改革,從如何處理教材和教學過程方面,對語文學科的生成性課堂作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⑸ 動態分層教學法和分層教學法有什麼區別
分層教學法是在學生知識基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教師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從而達到不同層次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
⑹ 考研動態教學法的介紹
「動態教學法」是以「提出問題——自主探索——交流討論——解決問題」為內主線,以學生自容主探索活動為主體,以教師點撥為主導,以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能力為中心,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的教學方法。考研輔導教學可以和該種模式完美的融合。動態教學法的理論支撐是構建主義(constructivism),它是認知心理學派的一個分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外部環境下(包括書本、教師、同學甚至整個社會)主動構建意義的過程。按照這個理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環境是促進因素,知識是不能簡單地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每個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下,藉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同學)的幫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依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加以意義建構。因此,「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
⑺ 請問,什麼是「發現學習理論」,什麼是動態教學模式。。。
「發現學習理論」 1、教師的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學是教師教的目的,教是學生學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學過程中要選擇最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 Bruner 強調分清楚教師、學生在教學中的角色,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而是使學生形成一種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學生學習不是要記住教師和教科書上的內容,而是積極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2、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知覺思維,使之在探究學習中形成豐富的想像。 3、引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很多。 Bruner 認為,發現活動有利於激勵「學生內部動機的原型」。教師要根據學生個人特點及其發現學習的進度,即使給予反饋(「中介反饋」或「即時反饋」,最好是引導、啟發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的錯誤及其改正方式,而非教師簡單生硬的「對」與「不對」),促使學生感受學習成果的樂趣,轉化其學習的外部動機為內部動機。 4、學生學習是對現有知識的超越。也就是說,學生學習新的知識,並不僅僅是知識的表面層次,他們根據已有的學習經驗,把新知識與原有的知識模塊進行對比,性質相同或相似的,抽取其本質部分歸為一類;性質不同的,對其重新編碼,再進行學習。因此,學生之前學習完全沒接觸過的知識比較困難。 另外,人類記憶的首要問題不是貯存,而是提取。因為貯存信息的最終還是信息的提取、運用。這就涉及到如何組織信息的問題。結合現實生活及其心理學實驗研究,學生親自參與發現事物的活動,在實際情景中學習,或是聯系記憶(如:聯想記憶背單詞)效果是最好的。 「動態教學模式」所謂動態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環境中教與學各要素的動態穩定關系及其結構形式。它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高等學校的學科結構、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依據自然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實際不斷更新;二是人才培養方式的不斷創新;三是變單一教學模式為復合、組織等教學模式,變單向傳授知識為師生互動。
⑻ 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新課改教學模式有哪些變化
情境是一堂課的「小天地」,它是教師用生動形象、親切感人的語言,或描述意趣回橫生的答同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人物、事件與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動作畫面,並藉助一定的媒介創造出來的,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性地設計好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戲劇般地進入角色,就能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點燃其思維的火花,產生強烈的共鳴。這樣,也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⑼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有哪些
老師是中國最久遠的職業之一,也是相當受人尊敬的身份。老師被稱為「靈魂工程師」,是教人知識更是教人做人的人。所以,就要求老師必須比別人有更高的品德和更大的才學。
所以,老師需要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也正是師范生畢業就是做老師的原因。
德才兼備談何容易。要專、要進、要寡慾、要淡薄。
⑽ 靜態的教材內容如何轉化為動態的教學情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點出了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在語文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應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過於進行創設情境教學。巧妙地創設情境教學,將使學生在高昂和愉悅的情緒中隨問而思,隨引而發,時而凝神諦聽,時而馳思遐想,從而收到可喜的教學效果。
一、情境教學的優勢
情境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謂情境,就是「情」與「境」的交融,它包括情感與環境兩方面的內容。在教學中如果為學生創設主動、恰如其分的情境氛圍,便可喚起學生的想像和愉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要爭取給孩子們一個情感課堂,一個對話的課堂,一個開放的課堂,一個感悟的課堂。
(一)創設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動機的最現實、最活躍、最強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興趣就會轉化為學習動機,表現出情緒愉快、孜孜以求的特點,也是課堂教學中,推動學生探索知識的一種「激發劑」。曾聽過一位老師教學的《識字7》,她先讓孩子們談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們,然後出示一張「森林動物園」邀請卡,邀請小朋友們到森林做客,這樣一下子拉近了老師與學生、學生與課文的距離,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主動學習,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而在本課的生字教學中,她摒棄了傳統枯燥被動的識字教學,先展示了一棵大樹爺爺,樹上結滿了各種各樣的果實,然後請小朋友們自己採摘果實進而發現果實中藏著「生字寶寶」,營造了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了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識字的樂趣。
(二)創設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情感
語文教材中不少是能夠能夠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的美文。通過創設情境,可以陶冶學生美的情操,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教學《老人與海鷗》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海鷗對老人去世的悲傷之情,一位老師設置了圖片與音樂相結合的教學情境。聽著泛著哀思的音樂,看著老人遺像前一群群拍著翅膀的海鷗 這一切使學生彷彿置身於翠湖湖畔,肅立在老人的遺像前,目睹著海鷗送別的場景,那悲傷的心情,那對老人的深切思念及為海鷗的的行為深深感動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創設情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
有些文章讓學生通過大膽的想像來創設情境能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再如,《老人與海鷗》一課,為了讓學生感受海鷗與老人的深情厚誼,老師可讓學生大膽想像海鷗在老人遺像前,會大聲鳴叫些什麼?還有,假如你就站在翠湖湖畔,看到這一幕幕,你想說些什麼:想對老人誰什麼?想對海鷗說什麼?還要對地球上所有的人們說什麼?這樣,學生充分地發揮了想像,既培養了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又更好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激發了和諧之情,引起情感共鳴。
(四)創設情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為讓學生更好地熟悉課文,理解課文,也可以將表演帶入課文,這也不失為一種情境創設。親自參與,身臨其境,將使學生對文章更熟悉、理解。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不少可讓學生在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礎上,組織分角色排練表演的課文。學生排練的過程就是一個對文章熟悉、理解的過程,而表演也是一個感染其他學生的過程。不管是「表演者」還是「觀眾」,都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無疑也是一堂很生動的課,要比老師抽象的講解效果好的多。學生在表演時,不僅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能培養其表演能力,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等。
二、創設情境教學的方法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現代電教手段打破時空限制,對創設一定的情境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播放課件、放錄像,把生動形象的畫面配以美好和諧的音響,化抽象的文字為可觀的圖像,以直觀的形象促發學生的聯想和想像,以生動的情境引發學生心靈的感知、情感的共鳴,創造出最佳的情境,讓學生在愉悅的感受中接受知識,從而達到對課文的深層理解與感悟,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一位老師教學《淺水窪里的小魚》一課,課件中展現了小魚在淺水窪里奄奄一息的圖片,讓學生對小魚充滿了憐惜之情,讓學生身臨其境,對小男孩的舉動行為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使時空變小,對教學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創設渲染感人氛圍情境
師生通過運用語言、音樂和圖畫等教具進行渲染氣氛,再現課文情景使學生們發揮想像,領悟人物情感。一曲動聽的歌曲、一段悅耳的音樂,都有其獨特的魅力,能產生動人心弦的力量。如《老人與海鷗》一課,最後要激發和諧情,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配上背景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想像自己就站在翠湖湖畔看到的一幕幕究竟會說些什麼,會有對老人的無限哀思,會為海鷗的行為感動,還有會產生要好好保護自然的念想
(三)創設問題情境
「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創設問題情境,要盡力打破學生頭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