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弟子規出則悌全文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出則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
太長,提交不了,後面的接起
B. 弟子規《出則悌》的感悟與反思怎麼寫
《弟子規》的「出則悌」部分,主要說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處要融洽,對父母的孝心自然就包含其中了。而且這樣會培養自己良好的習慣,能夠更好的與他人相處。
在這一部分里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言語忍,忿自泯」,意思是:說話時做到互相忍讓,忿恨自然就消失了。兄弟姐妹之間是這樣,與其他同齡人交往時不也應該這樣嗎?讀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以前曾發生的一件不愉快的事。
小學三年級時,有一位同學和我關系很好,我們兩人互幫互助。但是有一天,數學老師叫我們判答題紙,而我們平均分配後剩下了一張,我們都想拿走那張紙,都想多幫著老師做點事。「這張歸我了!」他說著就要伸出手去拿。「憑什麼呀?」我心裡想著。我有些生氣地說:「這張是我的!」「還是給我吧!」「這張應該給我!」「憑什麼給你呀?」「那你又憑什麼拿?」我寸步不讓地反駁。「說我的就是我的!」「你一定在開玩笑吧!給我。」「我拿我樂意!」「樂不樂意我不管,給我!」„„我們就這樣吵了起來,我和他互不相讓,彼此說對方的壞話,互相拿別人的東西,最後都挨了罰。之後我們互相不予理睬,一個月後,我們都受不住了,互相道了歉,結果重歸於好,之前的所有糾葛都消失了。現在想一想,當時我真的是不明事理,缺少智慧。
讀了《弟子規》的「出則悌」部分,我懂得了不僅要與兄弟姐妹相處融洽,使父母放心,對待朋友和同學也要這樣。要想做到與兄弟姐妹相處融洽,就要做到長幼有序;要想做到與朋友相處融洽,就要做到互相尊重;要想做到與同學相處融洽,就要做到互相忍讓。所以說做到悌道,就必須做到忍讓和友愛。
C. 弟子規的出則悌
chū zé tì
【出 則 悌】
xiōng dà yǒu dì dào gōng xiōng dì mù xiào zài zhōng
兄 道 友,弟 道 恭, 兄 弟 睦 ,孝 在 中
cái wù qīng yuàn hé shēng yán yǔ rěn fèn zì mǐn
財 物 輕, 怨 何 生, 言 語 忍,忿 自 泯
huò yǐn shí huò zuò zǒu zhǎng zhě xiān yòu zhě hòu
或 飲 食,或 坐 走, 長 者 先 ,幼 者 後
zhǎng hū rén jí dài jiào rén bù zài jǐ jí dào
長 呼 人,即 代 叫, 人 不 在,己 即 到
chēng zūn zhǎng wù hū míng ì zūn zhǎng wù xiàn néng
稱 尊 長,勿 呼 名, 對 尊 長, 勿 見 能
lù yù zhǎng jí qū yī zhǎng wú yán tuì gōng lì
路 遇 長,疾 趨 揖 ,長 無 言, 退 恭 立
qí xià mǎ chéng xià jū guò yóu dài bǎi bù yú
騎 下 馬,乘 下 車 ,過 猶 待 ,百 步 余
zhǎng zhě lì yòu wù zuò zhǎng zhě zuò mìng nǎi zuò
長 者 立,幼 勿 坐 ,長 者 坐 ,命 乃 坐
zūn zhǎng qián shēng yào dī dī bù wén què fēi yí
尊 長 前,聲 要 低 ,低 不 聞, 卻 非 宜
jìn bì qū tuì bì chí wèn qǐ ì shì wù yí
進 必 趨,退 必 遲, 問 起 對, 視 勿 移
shì zhū fù rú shì fù shì zhū xiōng rú shì xiōng
事 諸 父,如 事 父 ,事 諸 兄 ,如 事 兄
D. 急需:弟子規《出則悌》教案 課件
(道法自然說)這些做人的規矩,看起來很繁瑣,在崇尚個性張揚的現代人眼裡,甚至還有點迂腐,但這卻是與人相處必須遵守的規矩。缺少了規矩意識,人際就會變得緊張,構建和諧社會就失去了思想基礎。當年齊王問政於孔子「何以治國」時,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話雖有著濃郁的封建色彩,卻道出了一個真理: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群體,不能沒有規矩。這一點,至今仍有積極意義,關鍵是我們能否使之與時俱進,這是解讀傳統文化的精要所在。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易解:當哥哥姊姊的要友愛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處,一家人和樂融融,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與人相處不斤斤計較財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能夠包容忍讓,多說好話,不說壞話,忍住氣話,不必要的沖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言語為福禍之門。孔門四科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可見言語之重要。)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易解:良好的生活教育,要從小培養;不論用餐就座或行走,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
長輩有事呼喚人,應代為傳喚,如果那個人不在,自己應該主動去詢問是什麼事?可以幫忙就幫忙,不能幫忙時則代為轉告。
(國父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不以奪取為目的。』青少守則明言:助人為快樂之本。)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現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易解:稱呼長輩,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見長輩,應向前問好,長輩沒有事時,即恭敬退後站立一旁,等待長輩離去。古禮:不論騎馬或乘車,路上遇見長輩均應下馬或下車問候,並等到長者離去稍遠,約百步之後,才可以離開。(敬老尊賢)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易解:與長輩同處,長輩站立時,晚輩應該陪著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長輩坐定以後,吩咐坐下才可以坐。與尊長交談,聲音要柔和適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讓人聽不清楚,也是不恰當的。有事要到尊長面前,應快步向前,退回去時,必須稍慢一些才合乎禮節。當長輩問話時,應當專注聆聽,眼睛不可以東張西望,左顧右盼。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易解:對待叔叔、伯伯等尊長,要如同對待自己的父親一般孝順恭敬,對待同族的兄長(堂兄姊、表兄姊),要如同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友愛尊敬。
試的內容分為默寫《弟子規》的內容、解讀《弟子規》中的語句和談背誦《出則悌》後的打算。所有的內容都圍繞著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們在實踐中真正地領會《弟子規》的內涵。
呵呵,實在找不到了,全混在一起了
E. 弟子規出則弟
《弟子規·出則悌》原文: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出則悌,說的是家中兄弟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 在一起的規矩。在這些規范中,訓練小孩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自然容易融入團體,為大家所接納。當哥哥姐姐的要能友愛弟妹,做弟妹的應做到 恭敬兄姐,這樣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減少沖突,父母心中就快樂。在這和睦當中就存在孝道。
把身外所用的錢財物品看輕點,少計較,兄弟之間就不會產生怨恨 ;講話時不要太沖動,傷感情的話要能忍住不說,那麼不必要的沖突怨恨就會消失無蹤。
日常飲食起居中,有人認為孩子還小,和長輩相處在一起,不要太過要求他們,長大自然就適應了,甚至對孩子寵愛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給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認為這樣是理所當然的,不知道要禮讓長輩,因而誤導孩子養成壞的習慣。而《弟子規》卻指導我們,不要因為大人的寵愛而忽略了應從小培養禮讓的美德,不管是吃東西或喝飲料,要請長輩先用;如果和長輩坐在一起,要請長輩先坐;如果和長輩走在一起,應讓長輩先走。
長輩呼叫人時,自已聽見了,要替長輩去傳喚,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時,自己應當回來報告長輩,更能進一步請問長輩,有沒有需要幫忙的事情。
稱呼長輩時,不可以直呼長輩的名字,那是不禮貌的行為;在長輩面前,不要表現自己很有才能,藐視長輩。
走路時遇見長輩,要趕緊走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長輩沒和我們說話時,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著,讓長輩先走過去。如果自己是騎馬的,遇到長輩就應該下馬,如果乘坐車輛就應該下車,讓長輩先過去,等待大約離我們百步的距離以後,自己才上馬或上車。
如果長輩還站著,年幼的我們不應先坐下來,如果長輩坐著,允許我們坐下時才可以坐下。在長輩面前講話,聲音要低,但是回答的聲音,低到聽不清楚,那也不適當,要和顏悅色,聲音要柔和清楚才好。進見長輩時走路要快點,動作表現得很禮節,等到告退時,要慢慢退出。長輩問話時,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視長輩,不要左右移動。
對待叔叔伯伯,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對待同族兄長,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友愛。
F. 小班國學教案,出則悌
活動設計背景《弟子規》是清代學士根據張示孔子言行的《論語》,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所提煉的做人道理,適用於幼兒的啟蒙教育。古老的文化中蘊含著的是一脈相承的淵源文化和行為准則。大班幼兒的社會性行為更加廣泛,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逐漸加強,辨別能力有待加強,特別是自己處在特定的環境,小朋友該如何去處理,弟子規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很好的行為參考,幫助幼兒愉快、大方,有禮貌的與人交往。作為簡練、深刻的古文,《弟子規》能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的文化底蘊,培養幼兒靈性。
活動目標
1、理解古文精煉的語句所折射的深刻含義,懂得做人道理。
2、與生活情景結合,將關愛夥伴的詩句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3、樂於積極參加國學誦讀活動和歌曲表演唱活動,幫助幼兒積累文學底蘊,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及靈性。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古文精煉的語句所折射的深刻含義、懂得做人道理。
2、結合自己生活經驗,學會主動化解矛盾,友好的對待夥伴。
3、富有感情的誦讀內容,積極、大方的參與到誦讀、歌唱表演中。
1、
活動准備
活動課件、小紅花、字卡、教學圖片、手偶、古箏音樂、曲譜
活動過程
一、 誦讀導入,培養幼兒情緒:帶領幼兒模仿古人(雙手在胸前作捧書狀,邊念邊搖頭晃腦誦讀),復習誦讀,引出課題。
二、 復習誦讀古文,理解古文含義。
1、播放課件故事,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含義:之前我們學習了《弟子規》里小朋友愛父母的內容,今天我們要來學習《弟子規》里有關於兄弟姐妹們友好互相關愛的故事。
2、再次播放課件,幫助幼兒理解故事所傳達的意義:大朋是怎樣照顧小朋的,我們可以向大朋學習什麼?(關心友愛,不計較物品,說好聽的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兄道友,弟道恭--言語忍,憤自泯。」
3、逐句講解,梳理含義,著重講解個別補償用字的含義:「兄道友,弟道恭」是說大哥哥大姐姐要有好的對待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不要耍小脾氣,要尊敬哥哥姐姐。「兄弟睦,孝在中」是說大家有好和睦的相處,就是愛爸爸媽媽,愛長輩的海孩子。「財物輕,怨何生」就向大朋一樣,不計較吃的用的,樂意分享,互相關心,大家就不會埋怨別人了。「言語忍,憤自泯」就是說把不好聽的話都人在肚子里,多說好聽的話,那麼憤怒、生氣的情緒自然就消失了。
三、 復習誦讀,鞏固幼兒記憶。
1、請出手偶裁判,幼兒比賽誦讀:瞧,熊博士聽見小朋友們美妙的讀書聲,都跑過來欣賞了,歡迎歡迎!小朋友給熊博士表演一次怎麼樣?提醒幼兒富有感情的誦讀,感受古文所傳遞的道理。
G. 弟子規出則悌第四部分內容
兄道友,弟道來恭,兄弟睦自,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H. 寫一篇關於學習《弟子規》中的「出則悌」的心得體會。三百字至五百字
給多少錢啊
I. 弟子規中的出則悌一篇那些內容,我總覺得不太好懂,怎麼辦
"在家孝順父母,在外遵從兄長"
孝思,即子女善待父母 的一種意願,即孝忱。
悌,是指弟對兄的尊敬和恭順;「悌」的具體表現,也是善待同事這一思想的延伸和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