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學教師應該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首先
了解什麼是教學反思: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
教學反思的類型:
反思類型可有縱向反思、橫向反思、個體反思和集體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動研究法、比較法、總結法、對話法、錄相法、檔案袋法等等。
縱向反思和行動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一個認識對象放在歷史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梳理。同時不斷地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並把它作為另一個認識對象進行分析,最後把兩個具體的認識對象揉在一塊兒整合思考。小學教學方思貫穿於你的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橫向反思和比較法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當然,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法還是比較法,我們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個體反思和總結法
「課後思」:一場課下來就總結思考,寫好課後一得或教學日記,這對新教師非常重要;「周後思」或「單元思」:也就是說,一周課下來或一個單元講完後反思,摸著石頭過河,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月後思」:對於自己一個月的教學活動進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質量分析,這是比較完整的階段性分析。通過期中考試,召開學生座談會,聽取意見,從而進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或一屆教學的宏觀反思。
集體反思和對話法
集體反思指與同事一起觀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學實踐,與他們就實踐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互動式的活動,它注重教師間成功的分享、合作學習和共同提高,有助於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能使自己對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並獲得對問題解決的廣泛途徑。教師互相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記錄所看到的情景。還可以用攝像機將教學活動拍下來,組織觀看。每個觀摩的教師都寫教學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學實踐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後共同研討,重在針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困惑,進行團隊反思,每個教師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即使出現認識上的沖突,也是一個智慧碰撞和切磋學習的機會。」 注重教師之間的合作與對話是反思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反思不僅僅是「閉門思過」,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也是進行教學反思的重要途徑,這是由教與學的社會性本質所決定。除了同事之間的集體反思外,還可請教育教研學者介入,提出有促進性、針對性的建議,促使教師不斷反思,從而獲得更新、更全面的認識。
集體反思的提出及意義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們教師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教學能力,全新的教學行為。為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對教師進行各層次各方面的教育教學培訓,以期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使我們能夠真正肩負起實施新課程的重任。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方式實現自我完善,以推進自己的專業發展。而在眾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學反思無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種。但教師的個人反思活動屬於個體反思,由於受到自身素質、觀察視角、知識與經驗、專業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其反思內容及程度均較低。為此,在教師個人反思的基礎上,引入「集體反思」非常必要。「個人智慧不過是草間露珠,集體智慧才是長河流水」。「集體反思」能夠有效彌補教師個人反思的不足,利用集體的智慧,共同激活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智慧。它能夠集思廣益,在交流和碰撞中可以相互啟迪,共同提高。只有把個人反思融入到「集體反思」中,個體反思才有更廣泛的價值,個體從「集體反思」中獲得更多的收獲。同時,「集體反思」能夠在教師教育教學培訓和自我完善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系,使集體培訓與個人成長有效整合,共同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集體反思的意義
1、認識和改變自己
這種學習方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在如何改變性格這個議題基礎上思考的,通過對思想的追本溯源可以達到認識自我和改變自我的目的,集體反思學習最終就是要改變我們的思想、行為和性格。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有意識到潛意識和下意識,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認知、理解、學習、行動、習慣的過程。集體反思學習的方法可以實現這個過程,讓優秀變成一種習慣。
2、培養良好思維模式
集體探討是打破思維定勢、突破思維局限的有效方法,我們每一個人的思維有其局限性,這是我們的成長、教育、經驗、學習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而且一旦擁有就會固化從而變得根深蒂固。有時候大家不能理解別人不一樣的想法,而這種不一樣的想法就代表了不一樣的心智模式、不同的思維模式,通過反思學習可以修正我們的思維模式和心智模式。世界應該是多元的,也允許不同的聲音,我們應該包容各種思想和思維。
3、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這種解決和分析問題的思路做法毫無疑問可以鍛煉和提升我們解決問題的工作能力,我們循著這種思路可以徹底找到問題發生的根源,以及找出預防問題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與企業中所倡導的全員持續改善的管理手法也不謀而合,不論是理念還是方法,都是一脈相承,只是集體反思學習有更進一步的深入。
4、掌握一種學習方法
反思作為哲人們的工作方法,越來越被我們普通人來使用,特別是管理者。反思是經驗學習的工具,經歷必須經過反思,才能升華為經驗知識。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反思,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中,但對思想的思考還是需要進一步加強。
集體反思的局限分析
1、對學習的理念方法認知不夠
當今社會和環境的快速變化要求組織和個人具備優秀的學習能力,學習和適應這種變化對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讓我們對學習有了新的認識,個人學習已經延伸為終身學習、組織學習,不僅是學習理論知識,而且更要在實踐中、新事物中快速學習,向社會經濟生活中所有對象學習。學習的方式也在不停地更新,除了傳統學習方式,基於網路媒介的學習更是為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培養學習型組織和知識管理為我們的未來提供了方向。認識不到學習的這些變化就給集體反思學習帶來了一定困難。
2、難以超脫自我意識
擺脫不了自我意識的束縛,想法和行動經常還是籠罩在「自我意識」的陰影下。本來是要求大家把「我」置之度外的,可是還是跳不出「我」這個怪圈,自我潛意識的影響太深了。難以進行自我主觀判斷,無法理認清客觀事實,這種客觀事實包括客觀事實的人和客觀事實的事,大部分人在集體反思學習時仍然夾雜個人情感的因素和根深蒂固的觀念,這是集體反思學習嚴重障礙。
3、個人和組織開放度不夠
現代社會充滿了信任危機,不信任的社會文化使我們每個人都戴上了面具,努力偽裝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不願意輕易表露真實的自我。人們思想趨於保守和固步自封,每個人心理上習慣於設防,如何克服組織防衛心理,也是組織性行為學的研究重點,個人和組織開放度不足會限制每個人內心的開放程度,從而影響集體反思。
4、學習成果難以跟蹤和檢驗
集體反思學習成果在工作層面的績效是可以衡量的,而個人修養層面卻是很難度量的,而且時間是長期的,並非短期就能看得到效果,也就是存在很長的「時滯」。學習的心得成果只有經過長期調整修正,才能變成習慣,才能根深蒂固在思想里,也才能成為性格中的一部分。而這些都是難以跟蹤和檢驗的,而對於人的本性,則比較傾向於能看到短期好處,不太重視長期影響,不願意進行長期投資。
教學反思的過程就是對自己教學的回憶,進而想想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做的不好,從正反都進行思考,才能做到最完整的教學反思。
⑵ 教學反思的內容包括哪些
反思確定內容、復階段及制具體實施方法對學生的需要和滿足這些需要的具體目標,以及達到這些目標所需要的動機、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還要對對本學科、本冊教材、本單元、本課時進行教學計劃時列出反思的關鍵項目。如:第一、需要教給學生那些關鍵概念、結論和事實;第二、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是否准確;第三、教學內容的深度和范圍對學生是否適度;第四、所設計的活動那些有助於達到教學目標;第五、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第六、那些學生需要特別關注;第七、那些條件會影響課的效果……
⑶ 2、教學反思指的是什麼反思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教學反思,抄是指教師對教育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
1. 時效性:反思要與教學同步進行,及時記錄本節課後的發現和想法,及時分析收集到的教學信息,及時對教學結果做出評介和鑒別。
2. 長期性:反思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教學反思是收效甚微的。
3. 全面性:反思必須全面、全員、全程收集和利用相關的各種信息。不僅指課堂上的觀察和調控,還包括教學前的探究、計劃和教學後的反省、思考。不僅關注教師自己的教學目的的完成,同時關注學生是否自願、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⑷ 怎樣教小學生寫作文(緊急需要)
小學作文入門的金鑰匙
語文教學花在閱讀教學上的時間很多,可是學生的作文能力普遍低下。這是什麼原因呢?仔細分析,主要是因為把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看成不相乾的兩回事;閱讀教學不得法,沒有處理好閱讀和作文的關系。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是什麼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飯吸收營養料一樣,閱讀就是吸收精神上的營養料……寫作是什麼一回事?是表達。把腦子里的東西拿出來,讓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說,或者用筆寫。閱讀和寫作,吸收和表達,一個是進,從外到內,一個是出,從內到外。這兩件事,無論做什麼工作都是經常需要的。他還指出「實際上寫作基於閱讀。老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才寫得好。」因此,不難看出,在語文教學中,既要讓學生讀書,又要教學生作文。 三年級是學生學寫作文的起始階段,如果正確處理好閱讀與作文的關系,制定科學高效的訓練方法,可以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大面積地提高作文能力,使學生把寫好作文看作是自己的願望與需要。在實際教學中,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積累語言的指導 閱讀和寫作是個互逆的過程。閱讀是理解吸收,寫作是理解表達。只有吸收得充分,表達才更加有力。因此,「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基於這一認識,在閱讀教學中,要依照大綱的要求,在閱讀訓練中滲透積累語言的指導。學生的語言庫存量越豐富,思維的領域就越廣闊,說話或寫作文時就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隨時作出恰當的選擇,准確地調用詞句,從而組合出生動、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話語來。課堂閱讀教學是指導學生學會積累語言的「主戰場」,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多方面指導學生獲得豐富的語言,掌握積累的方法,指導多讀多背,採用多種形式多讀名篇課文,精彩的部分還要多品讀,直到能背誦下來,讓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盡可能多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指導摘錄詞句,要求學生配備一本摘錄本,指導學生把課文的好詞好句錄到本子里,做到筆記、腦記相結合。指導讀讀寫寫,三年級語文教材在講讀課文後的練習題中,列出十幾個需要掌握的詞語,或幾個精美的詞句,並提出讀讀寫寫的要求。教師應安排時間讓學生熟讀、抄寫,最好能默寫下來。摘錄在本子里的詞句也要求多讀熟記。 二、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練習作文的指導 葉聖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技巧。」因此,在閱讀訓練中要滲透作文練習指導。根據教材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及時讓學生進行模仿和創造性運用練習,從而使語言運用練習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是顯著的。正如丁有寬老師所說的:「讀寫結合,相得益彰,讀寫分離,兩敗俱傷。」在閱讀中滲透作文練習指導,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指導運用新學的詞語、句式練習說話、寫話,可進行模仿說寫,也可進行創造性說寫。 例如在教學《參觀人民大會堂》一課時,學生在理解「眼花繚亂」一詞的意思後,教師做了進一步指導: 師:「我」為什麼會看得眼花繚亂呢? 生:因為柱子上刻滿了金花彩畫。 生:因為金花彩畫的顏色多而美。 生:我覺得不僅僅是顏色多而美,而且金花的形態很多很美,彩畫的圖案也一定很多很美。所以「我」會看得眼花繚亂。 師:美麗的金花彩畫讓「我」感到眼花繚亂,同學們回憶一下,你們有過眼花繚亂的時候嗎? 生:商場里的商品很多,看得我眼花繚亂。 生:每年秋天,金水湖都要舉辦菊展。美麗的菊花被叔叔、阿姨擺成各種各樣的造型,我看得眼花繚亂。 學生之所以能滔滔不絕地說,就是因為教師給學生提供了進行模仿和創造性運用的「例子」,學生有例可仿,加上教師的適當點撥,逐漸克服畏難心理,就能大膽地進行說寫練習。三年級語文教材在課後練習題中,安排了用一定詞語造句練習,筆者認為,僅僅有這些詞語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認真挖掘教材中潛藏的訓練因素對學生進行大量的訓練,當然前提是必須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具備的生活經驗,切忌揠苗助長。 2.指導模仿學到的段落結構和篇章結構,練習說、寫新的內容。 三年級的作文訓練是以寫片斷為重點,要做到怎麼說怎麼寫,能把片斷寫具體,寫清楚。在教學中應該突出段的訓練這一重點,扎扎實實進行段的訓練,讀寫結合,訓練結合。丁有寬老師認為:三年級學生應側重練好連續、並列、總分和概括與具體四種結構段。這四種結構段在三年級語文教材中都有,教師應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循序漸進地練習。 (1)連續結構段 是指段中的幾層意思是按照先後順序一層接著一層寫的,這也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結構段,在寫作中經常用到。《師生情》《大海的歌》《手術台就是陣地》《做風車的故事》《雨中》《飛機遇險的時候》等課文中都有典型的連續結構段,教師在學生讀懂段的情況下,可安排仿寫訓練,如緊扣學生的學習、生活,以《洗手帕》《大掃除》《升旗》為題寫一段話,要求學生先想好這段話要寫的內容,接著安排好順序,明確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哪層要寫具體,寫好還要檢查,每一層次意思前後是否連得上,有毛病的要加以修改。 (2)並列結構段 是指一段話將事物分成幾個方面來寫。《富饒的西沙群島》的第三自然段就是這種構段方式,它從三個不同方面寫了海底的物產豐富。使學生懂得同時介紹事物幾個方面的時候,可採用並列結構段。可指導學生練習寫《校園一角》《美麗的花園》等片斷,讓學生在具體的寫作實踐中加深對這種結構段的認識。 (3)總分結構段 是指由總述和分述兩層構成的段。指導學生仿寫時,教師可出示總述部分,讓學生圍繞總起句,寫分述部分。例:①奶奶養了一隻可愛的小刺渭。②課間十分鍾真是豐富多彩啊! (4)概括與具體結構段 是指段里的兩層意思表明概括介紹和具體描述的關系。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先概括寫,後具體寫;一種是先具體寫,後概括寫,如《一定要爭氣》中的一段: 第二學期,童第周更加發憤學習。每天天沒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園的路燈下面讀外語。夜裡,同學們都睡了,他又到路燈下面去看書。值班老師發現了,關上路燈,叫他進屋睡覺。他趁老師不注意,又溜到廁所外邊的路燈下面去學習。 這一段話是先概括後具體的寫法。先概括地寫童第周在第二學期更加發憤學習,接著具體地寫童第周是怎樣發憤學習的。三年級一共安排了幾次作文訓練,每次都有把「內容寫具體」的要求。教師要針對這要求,善於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的概括與具體結構段,通過理解、品評、復述、背誦等方法要求學生積累一些精彩的片斷,再要求學生仿寫,把一段話寫具體。 3.指導模仿特別的描寫和表達方式,練習說、寫新的內容。 《翠島》《灰雀》兩篇課文里都有對鳥兒外形特點的傳神描寫,可以指導學生模仿這種寫法仔細觀察一種鳥,學寫鳥兒的外形特點;《我的弟弟「小蘿卜頭」》《曼谷的小象》《艱苦的歲月》這些課文里有描寫人物外貌的片斷,可以指導學生模仿這種方法,寫一寫自己熟悉的人的外貌,注意抓住人物特徵;《小攝影師》《爬天都峰》《「你們想錯了」》《手術台就是陣地》《千里躍進大別山》等課文里人物對話寫得很好,可以指導學生寫人物對話的片斷。 4.指導依據課文內容進行續寫、擴寫、縮寫、改寫等練習。 《小攝影師》《師生情》可讓學生續寫,《古詩二首》《瀑布》可讓學生改寫,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並不斷豐富他們的想像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生初學寫作時,引導學生讀中學寫,容易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促使他們熱愛寫作。
林運澤
⑸ 教學反思的內容包括哪些
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
⑹ 教學反思的內容包括哪些
教學反思包括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
教學前反思的內容包含反思確定內容、階段及具體實施方法對學生的需要和滿足這些需要的具體目標,以及達到這些目標所需要的動機、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還要對對本學科、本冊教材、本單元、本課時進行教學計劃時列出反思的關鍵項目。如:第一、需要教給學生那些關鍵概念、結論和事實;第二、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是否准確;第三、教學內容的深度和范圍對學生是否適度;第四、所設計的活動那些有助於達到教學目標;第五、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第六、那些學生需要特別關注;第七、那些條件會影響課的效果……
教學中反思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不可預料情況發生進行的反思以及教師在和學生互動作用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反饋,對教學計劃進行的調整。不可預料情況發生時,教師要善於抓住有利於教學計劃實施的因素,因勢利導,不可讓學生牽著鼻子走。根據學生反饋對教學計劃的修改和調整要適當,不可大修大改。
教學中反思要求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調動各種感官捕捉反饋信息,快速、靈活地做出調整和反應。教學中反思教師可運用錄音和錄象技術,與觀察手段一起為以後的教學後反思提供信息。教學後反思圍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策略進行。
具體為:
第一、教學內容方面:1.確定教學目標的適用性。2.現目標所採取的教學策略做出判斷。
第二、教學過程方面:1.回憶教學是怎樣進行的。2.對教學目標的反思: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3.對教學理論的反思:是否符合教與學的基本規律。4.對學生的評價與反思:各類學生是否達到了預定目標。5.對執行教學計劃情況的反思:改變計劃的原因和方法是否有效,採用別的活動和方法是否更有效。6.對改進措施的反思:教學計劃怎樣修改會更有效……
第三、教學策略方面:1.感知環節:教師要意識到教學中存在問題與自己密切相關;2.理解環節: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活動與倡導的理論,行為結果與期望進行比較,明確問題根源;3.重組環節:教師要重審教學思想,尋求新策略;4.驗證環節:檢驗新思想、新策略、新方案是否更有效,形成新感知,發現新問題,開始新循環。
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是教師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討與解決教學目的、教學工具和自身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不斷提高教學效益和教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的過程。也是教師直接探究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不斷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全面發展的過程。
⑺ 小班露珠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抄
1、了解襲和認識葉子的一些作用。
2、學慣用葉子進行拓印活動。
3、培養幼兒之間互相合作的精神。
活動准備:
身邊常見的樹葉、菜葉、水果葉等葉子,白色卡紙。紅、黃、綠、藍四種顏色,棉簽、盤子、報紙、擦手巾,空紙盒一個,裡面分別用封口袋裝著常見的不同的葉子。如:菠菜葉、茶葉、竹葉、仙人掌、蒲公英葉等。幼兒用書大書一本,五角貼畫、紅花貼畫。
⑻ 生命之水《動物都需要水嗎》教學反思
2、體會動物喝水方法的多樣性,初步了解事物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哲學思想。
[教學重點]
1、認識動物的生存離不開水,理解各種動物吸收水分的方式不同。
[教學難點]
1、理解不同種類、不同生活環境的動物喝水的方式有所不同。
[教學准備]
1、人員分配:全班共分10組,每組4人
2、多媒體:課件、各種動物喝水的視頻、圖片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人的生存離不開水,那麼動物需要水嗎?這是我們這節課要探究的問題。板書:動物都需要水嗎?
2、上一節課,我給大家布置了一個作業是:觀察你常見的動物是怎樣喝水的。有條件的同學還可以拍成照片或拍成錄像,下面請同學們先跟你的組員談談你觀察了哪些動物喝水,如果用語言難以表達,你可以模仿動物喝水的動作。
3、學生們開心地與組員分享自己的觀察成果。
4、請幾位學生談談自己的觀察成果,說完後,再模仿動物喝水的動作。
5、師:我真佩服你們!你們觀察得很仔細,模仿得惟妙惟肖。今天,老師帶來了不少動物喝水的視頻給大家欣賞,我們來一起看看吧。(課件播放視頻:動物對水的需求。)
二、探究活動
(一)探討動物是怎樣喝水的?
1、師生共同觀看視頻:小貓、豹、角馬、火烈鳥、小狗等動物喝水的視頻。
2、剛才大家看得十分認真,誰來說說這五種動物是怎樣喝水的?(小貓、小狗和豹喝水是用舌頭舔水喝;而角馬、火烈鳥是直接用嘴向水裡吸水喝。)
3、師:為什麼它們喝水的方法不是一樣呢?因為像貓、狗和豹這樣的肉食動物,是用嘴頭舔水喝;而角馬這樣的草食動物和火烈鳥這樣的鳥類動物,是直接用嘴向水裡吸水喝。你還能舉例說說有哪些肉食動物、草食動物、鳥類動物是這樣喝水嗎?(肉食動物:獅子、老虎、豹,草食動物:牛、羊、驢,鳥類動物:烏鴉、燕子)
4、下面我想讓同學們再看看其他動物喝水的圖片。看看它們喝水的方法是否一樣。
5、有沒有同學見過昆蟲喝水?昆蟲需要水嗎?先小組討論一下。
6、各小組就「昆蟲需要水嗎?」進行討論。老師巡視、傾聽。
7、課件出示:蒼蠅、蝴蝶、蜜蜂、蝸牛喝水圖。
8、現在大家該知道答案了吧。大部分昆蟲是喝水的,比如說野外生存的螞蚱之類的,主要喝露水,蝴蝶和蜻蜓主要是河邊喝水,小蜜蜂則是在養蜂人家裡喝水,螞蟻經常在夏天清晨出去采露珠回來喝(播放螞蟻喝水的視頻)。但也有小部分昆蟲不是直接喝水的。(課件出示書本P38蝗蟲吃葉子圖)
9、師:蝗蟲有咀嚼式口器,吃植物的葉子,吸取植物中豐富的水分。有些昆蟲是不直接喝水的,因為平時攝取的食物包含了足夠的水分。除蝗蟲意外,還有蠶寶寶、蚱蜢也是吃植物的葉子,吸取植物中豐富的水分的。
10、通過剛才的學習,不管動物的體積有多大,都需要水,都離不開水,那究竟誰對動物有什麼作用呢?
11、小組討論,派代表匯報。
三、課堂小結:
與人類一樣,動物也需要從體外攝入水分。如果沒有水,養料就不能吸收,動物體內的廢物就不能排泄,血液就不能流動,體溫就無法恆定,體內的各種活動就無法進行,生命也就停止了。只是不同動物的吸收水分的方式有所不同。
四、布置作業
1、用一個裝有水的透明的瓶子里放一棵植物,觀察其瓶子里水的變化。
板書:
動物都需要水嗎?
吸收養料
排泄廢物
水對動物的作用 血液流動
恆定體溫
請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及時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⑼ 教學反思具體包括哪些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
反思類型可有縱向反思、橫向反思、個體反思和集體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動研究法、比較法、總結法、對話法、錄相法、檔案袋法等等。
縱向反思和行動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一個認識對象放在歷史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梳理。同時不斷地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並把它作為另一個認識對象進行分析,最後把兩個具體的認識對象揉在一塊兒整合思考。教學反思貫穿於你的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橫向反思和比較法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當然,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法還是比較法,我們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個體反思和總結法
「課後思」:一場課下來就總結思考,寫好課後一得或教學日記,這對新教師非常重要;「周後思」或「單元思」:也就是說,一周課下來或一個單元講完後反思,摸著石頭過河,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月後思」:對於自己一個月的教學活動進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質量分析,這是比較完整的階段性分析。通過期中考試,召開學生座談會,聽取意見,從而進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或一屆教學的宏觀反思。
集體反思和對話法
集體反思指與同事一起觀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學實踐,與他們就實踐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互動式的活動,它注重教師間成功的分享、合作學習和共同提高,有助於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能使自己對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並獲得對問題解決的廣泛途徑。教師互相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記錄所看到的情景。還可以用攝像機將教學活動拍下來,組織觀看。每個觀摩的教師都寫教學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學實踐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後共同研討,重在針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困惑,進行團隊反思,每個教師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即使出現認識上的沖突,也是一個智慧碰撞和切磋學習的機會。」 注重教師之間的合作與對話是反思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反思不僅僅是「閉門思過」,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也是進行教學反思的重要途徑,這是由教與學的社會性本質所決定。除了同事之間的集體反思外,還可請教育教研學者介入,提出有促進性、針對性的建議,促使教師不斷反思,從而獲得更新、更全面的認識。[1] 集體反思的提出及意義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們教師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教學能力,全新的教學行為。為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對教師進行各層次各方面的教育教學培訓,以期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使我們能夠真正肩負起實施新課程的重任。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方式實現自我完善,以推進自己的專業發展。而在眾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學反思無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種。但教師的個人反思活動屬於個體反思,由於受到自身素質、觀察視角、知識與經驗、專業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其反思內容及程度均較低。為此,在教師個人反思的基礎上,引入「集體反思」非常必要。「個人智慧不過是草間露珠,集體智慧才是長河流水」。「集體反思」能夠有效彌補教師個人反思的不足,利用集體的智慧,共同激活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智慧。它能夠集思廣益,在交流和碰撞中可以相互啟迪,共同提高。只有把個人反思融入到「集體反思」中,個體反思才有更廣泛的價值,個體從「集體反思」中獲得更多的收獲。同時,「集體反思」能夠在教師教育教學培訓和自我完善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系,使集體培訓與個人成長有效整合,共同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集體反思的意義 1、認識和改變自己 這種學習方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在如何改變性格這個議題基礎上思考的,通過對思想的追本溯源可以達到認識自我和改變自我的目的,集體反思學習最終就是要改變我們的思想、行為和性格。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有意識到潛意識和下意識,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認知、理解、學習、行動、習慣的過程。集體反思學習的方法可以實現這個過程,讓優秀變成一種習慣。 2、培養良好思維模式 集體探討是打破思維定勢、突破思維局限的有效方法,我們每一個人的思維有其局限性,這是我們的成長、教育、經驗、學習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而且一旦擁有就會固化從而變得根深蒂固。有時候大家不能理解別人不一樣的想法,而這種不一樣的想法就代表了不一樣的心智模式、不同的思維模式,通過反思學習可以修正我們的思維模式和心智模式。世界應該是多元的,也允許不同的聲音,我們應該包容各種思想和思維。 3、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這種解決和分析問題的思路做法毫無疑問可以鍛煉和提升我們解決問題的工作能力,我們循著這種思路可以徹底找到問題發生的根源,以及找出預防問題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與企業中所倡導的全員持續改善的管理手法也不謀而合,不論是理念還是方法,都是一脈相承,只是集體反思學習有更進一步的深入。 4、掌握一種學習方法 反思作為哲人們的工作方法,越來越被我們普通人來使用,特別是管理者。反思是經驗學習的工具,經歷必須經過反思,才能升華為經驗知識。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反思,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中,但對思想的思考還是需要進一步加強。 集體反思的局限分析 1、對學習的理念方法認知不夠 當今社會和環境的快速變化要求組織和個人具備優秀的學習能力,學習和適應這種變化對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讓我們對學習有了新的認識,個人學習已經延伸為終身學習、組織學習,不僅是學習理論知識,而且更要在實踐中、新事物中快速學習,向社會經濟生活中所有對象學習。學習的方式也在不停地更新,除了傳統學習方式,基於網路媒介的學習更是為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培養學習型組織和知識管理為我們的未來提供了方向。認識不到學習的這些變化就給集體反思學習帶來了一定困難。 2、難以超脫自我意識 擺脫不了自我意識的束縛,想法和行動經常還是籠罩在「自我意識」的陰影下。本來是要求大家把「我」置之度外的,可是還是跳不出「我」這個怪圈,自我潛意識的影響太深了。難以進行自我主觀判斷,無法理認清客觀事實,這種客觀事實包括客觀事實的人和客觀事實的事,大部分人在集體反思學習時仍然夾雜個人情感的因素和根深蒂固的觀念,這是集體反思學習嚴重障礙。 3、個人和組織開放度不夠 現代社會充滿了信任危機,不信任的社會文化使我們每個人都戴上了面具,努力偽裝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不願意輕易表露真實的自我。人們思想趨於保守和固步自封,每個人心理上習慣於設防,如何克服組織防衛心理,也是組織性行為學的研究重點,個人和組織開放度不足會限制每個人內心的開放程度,從而影響集體反思。 4、學習成果難以跟蹤和檢驗 集體反思學習成果在工作層面的績效是可以衡量的,而個人修養層面卻是很難度量的,而且時間是長期的,並非短期就能看得到效果,也就是存在很長的「時滯」。學習的心得成果只有經過長期調整修正,才能變成習慣,才能根深蒂固在思想里,也才能成為性格中的一部分。而這些都是難以跟蹤和檢驗的,而對於人的本性,則比較傾向於能看到短期好處,不太重視長期影響,不願意進行長期投資。編輯本段反思歷程
教師反思的過程經歷「具體經驗→觀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積極的驗證」四個過程。
具體經驗階段
該階段的任務是使教師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並明確問題情境。
觀察與分析階段
該階段教師將廣泛收集並分析有關的經驗,特別是關於自己活動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觀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行為,也包括自己的信念、價值觀、目的、態度和情感。在獲得一定的信息之後,教師要對它們進行分析,看驅動自己的教學活動的各種思想觀點到底是什麼,它與自己所倡導的理論是否一致,自己的行為與預期結果是否一致等,從而明確問題的根源所在。經過分析,教師會對問題情境形成更為明確的認識。
重新概括階段
此階段將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教師反思舊思想,並積極尋找新思想與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積極的驗證階段
這時要檢驗上階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動和假設。在檢驗的過程中,教師會遇到新的具體經驗,從而又進入具體經驗第一階段,開始新的循環。 在以上四個環節中,反思最集中地體現在觀察和分析階段,但它只有和其他環節結合起來才會更好地發揮作用。在實際的反思活動中,以上四個環節往往前後交錯,界限不甚分明。[2]編輯本段反思成分
教師應反思的以下三種重要成分: 1、認知成分指教師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決策。在人的頭腦中,大量的相互關聯的有關事實、概念、概括和經驗的信息被組織成一定的網路,成為圖式,可以有效儲存和快速提取,構成了個體理解世界的基礎。有人對專家教師和新教師對課堂事件的解釋做了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專家教師在教學決策過程中體現出更深刻的、具有豐富聯系的圖式。這些圖式使得他們能夠准確判斷哪些事件是值得關注的,並從記憶中提取出有關的信息,以便選擇最恰當的反應策略,這是使得他們能夠自動化地處理各種問題的基礎。 2、批判成分指驅動思維過程的基礎,包括經驗、信念、社會政治取向以及教師的目標等,更強調價值觀和道德成分,比如教育目標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隱含的平等與權力問題等。它影響到教師對情境的理解,影響到關注的問題以及問題的解決方式。研究者發現,反思過程中,教師不再像以往只關註解決問題,而是更關注提出問題,他們對這些沒有確定答案的、非線性的問題更感興趣。 3、教師的陳述有人提出,要反映教師自己的聲音,它包括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寫作、交談的方式,他們用來解釋和改進自己課堂教學的解釋系統,這些就是教師的陳述的基本成分。它可能包含一些認知成分和批判成分,但重點是指教師對做出各種教學策略的情境的解釋,這種解釋可以使教師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學決策過程。[2]編輯本段反思方法
有以下四種反思的方法: 1、反思日記。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要求教師寫下自己的經驗,並與其指導教師共同分析。 2、詳細描述。教師相互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描述他們所看到的情景,對此進行討論分析。 3、實際討論。來自不同學校的教師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課堂上發生的問題,然後共同討論解決的辦法,最後得到的方案為所有教師及其他學校所共享。 4、行動研究。為弄明白課堂上遇到的問題的實質,探索用以改進教學的行動方案,教師以及研究者合作進行調查和實驗研究。它不同於研究者由於外部進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則的研究,而是直接著眼於教學實踐的改進。[2]編輯本段反思內容
教學反思包括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 教學前反思的內容包含反思確定內容、階段及具體實施方法對學生的需要和滿足這些需要的具體目標,以及達到這些目標所需要的動機、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還要對對本學科、本冊教材、本單元、本課時進行教學計劃時列出反思的關鍵項目。如:第一、需要教給學生那些關鍵概念、結論和事實;第二、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是否准確;第三、教學內容的深度和范圍對學生是否適度;第四、所設計的活動那些有助於達到教學目標;第五、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第六、那些學生需要特別關注;第七、那些條件會影響課的效果…… 教學中反思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不可預料情況發生進行的反思以及教師在和學生互動作用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反饋,對教學計劃進行的調整。不可預料情況發生時,教師要善於抓住有利於教學計劃實施的因素,因勢利導,不可讓學生牽著鼻子走。根據學生反饋對教學計劃的修改和調整要適當,不可大修大改。 教學中反思要求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調動各種感官捕捉反饋信息,快速、靈活地做出調整和反應。教學中反思教師可運用錄音和錄象技術,與觀察手段一起為以後的教學後反思提供信息。教學後反思圍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策略進行。具體為: 第一、教學內容方面:1.確定教學目標的適用性。2.現目標所採取的教學策略做出判斷。 第二、教學過程方面:1.回憶教學是怎樣進行的。2.對教學目標的反思: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3.對教學理論的反思:是否符合教與學的基本規律。4.對學生的評價與反思:各類學生是否達到了預定目標。5.對執行教學計劃情況的反思:改變計劃的原因和方法是否有效,採用別的活動和方法是否更有效。6.對改進措施的反思:教學計劃怎樣修改會更有效…… 第三、教學策略方面:1.感知環節:教師要意識到教學中存在問題與自己密切相關;2.理解環節: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活動與倡導的理論,行為結果與期望進行比較,明確問題根源;3.重組環節:教師要重審教學思想,尋求新策略;4.驗證環節:檢驗新思想、新策略、新方案是否更有效,形成新感知,發現新問題,開始新循環。 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是教師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討與解決教學目的、教學工具和自身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不斷提高教學效益和教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的過程。也是教師直接探究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不斷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全面發展的過程。[3]編輯本段書寫示例
寫成功之處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達到光輝頂點。
寫不足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今後再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
寫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寫學生創新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後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寫再教設計
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⑽ 三年級科學第四單元它們是什麼做的教學反思
反思類型可有縱向反思、橫向反思、個體反思和集體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動研究法、比較法、總結法、對話法、錄相法、檔案袋法等等。
縱向反思和行動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一個認識對象放在歷史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梳理。同時不斷地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並把它作為另一個認識對象進行分析,最後把兩個具體的認識對象揉在一塊兒整合思考。小學教學方思貫穿於你的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橫向反思和比較法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當然,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法還是比較法,我們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個體反思和總結法
「課後思」:一場課下來就總結思考,寫好課後一得或教學日記,這對新教師非常重要;「周後思」或「單元思」:也就是說,一周課下來或一個單元講完後反思,摸著石頭過河,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月後思」:對於自己一個月的教學活動進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質量分析,這是比較完整的階段性分析。通過期中考試,召開學生座談會,聽取意見,從而進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或一屆教學的宏觀反思。
集體反思和對話法
集體反思指與同事一起觀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學實踐,與他們就實踐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互動式的活動,它注重教師間成功的分享、合作學習和共同提高,有助於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能使自己對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並獲得對問題解決的廣泛途徑。教師互相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記錄所看到的情景。還可以用攝像機將教學活動拍下來,組織觀看。每個觀摩的教師都寫教學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學實踐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後共同研討,重在針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困惑,進行團隊反思,每個教師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即使出現認識上的沖突,也是一個智慧碰撞和切磋學習的機會。」 注重教師之間的合作與對話是反思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反思不僅僅是「閉門思過」,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也是進行教學反思的重要途徑,這是由教與學的社會性本質所決定。除了同事之間的集體反思外,還可請教育教研學者介入,提出有促進性、針對性的建議,促使教師不斷反思,從而獲得更新、更全面的認識。[1]
集體反思的提出及意義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們教師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教學能力,全新的教學行為。為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對教師進行各層次各方面的教育教學培訓,以期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使我們能夠真正肩負起實施新課程的重任。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方式實現自我完善,以推進自己的專業發展。而在眾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學反思無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種。但教師的個人反思活動屬於個體反思,由於受到自身素質、觀察視角、知識與經驗、專業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其反思內容及程度均較低。為此,在教師個人反思的基礎上,引入「集體反思」非常必要。「個人智慧不過是草間露珠,集體智慧才是長河流水」。「集體反思」能夠有效彌補教師個人反思的不足,利用集體的智慧,共同激活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智慧。它能夠集思廣益,在交流和碰撞中可以相互啟迪,共同提高。只有把個人反思融入到「集體反思」中,個體反思才有更廣泛的價值,個體從「集體反思」中獲得更多的收獲。同時,「集體反思」能夠在教師教育教學培訓和自我完善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系,使集體培訓與個人成長有效整合,共同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集體反思的意義
1、認識和改變自己
這種學習方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在如何改變性格這個議題基礎上思考的,通過對思想的追本溯源可以達到認識自我和改變自我的目的,集體反思學習最終就是要改變我們的思想、行為和性格。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有意識到潛意識和下意識,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認知、理解、學習、行動、習慣的過程。集體反思學習的方法可以實現這個過程,讓優秀變成一種習慣。
2、培養良好思維模式
集體探討是打破思維定勢、突破思維局限的有效方法,我們每一個人的思維有其局限性,這是我們的成長、教育、經驗、學習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而且一旦擁有就會固化從而變得根深蒂固。有時候大家不能理解別人不一樣的想法,而這種不一樣的想法就代表了不一樣的心智模式、不同的思維模式,通過反思學習可以修正我們的思維模式和心智模式。世界應該是多元的,也允許不同的聲音,我們應該包容各種思想和思維。
3、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這種解決和分析問題的思路做法毫無疑問可以鍛煉和提升我們解決問題的工作能力,我們循著這種思路可以徹底找到問題發生的根源,以及找出預防問題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與企業中所倡導的全員持續改善的管理手法也不謀而合,不論是理念還是方法,都是一脈相承,只是集體反思學習有更進一步的深入。
4、掌握一種學習方法
反思作為哲人們的工作方法,越來越被我們普通人來使用,特別是管理者。反思是經驗學習的工具,經歷必須經過反思,才能升華為經驗知識。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反思,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中,但對思想的思考還是需要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