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果
文言文教學一直沿用「解題——背景介紹——串講翻譯——字句深析——背誦記憶」的傳統模式,高耗低效。那麼,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呢?我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以下幾點教學策略: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姚姬傳也說:「大抵學古文者必須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生作外行也。」讀的道理,就是通過誦讀可以培養語感,熟悉詞彙和句式,體會語言中的思想感情。進而抓住作者的情趣、氣勢或神韻。從糾正句讀到有節奏,最後抑揚頓挫地表達感情,這不僅是積累語言的過程,也是一次審美過程。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的范讀或學生聽多媒體朗讀、學生的朗讀和齊讀是必不可少的。
誦讀,首先要「明讀音」。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跟我們今天的現代漢語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的范讀或學生聽多媒體朗讀,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如《桃花源記》的「便要還家」一句中的「要」不讀「yào」而應讀「yāo」。文言文中這些異音字的存在,使范讀顯得尤其重要。另外,還要「明句讀」。中學文言文教材都已斷句、標點,句子停頓易於掌握,難的在於一些復雜的句子內部的語法停頓問題。例如《論語》中「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古文中一個字就是一個詞。「可以」古義是:可以憑借,而「以為」中間省略了「之」。因此這句應讀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而不可誤讀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通過范讀,學生掌握了音節的停頓,讀得朗朗上口。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對照課文注釋默讀,在讀懂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讀多了,要求背誦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並體會語言中的思想感情。並且將朗讀貫串於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孤立地把它當作某一個教學環節。其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二,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感。」的確,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知識、發展創新思維的內驅力。因此,教師在教學古言文時應首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才能提高課堂的時效性。除了上面的朗讀方法外,在引導、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方面我還歸納以下幾種方法:
1、適當的導入,創設情境,把學生領到文言文的課堂中來,讓學生感到走進去的樂趣。例如在學習《木蘭詩》時,先把電影《花木蘭》裡面的精彩片段播放給學生看,以此激發起他們學習此文的興趣。
2、在具體的課文教學中,精選或加播與課文或作者人物有關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孫權勸學》時,就適當的講幾個與孫權,呂蒙有關的歷史小故事。在學習《論語》時,就簡要講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使學生受到觸動,活躍起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課堂情景劇,對於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文言文課文,可以讓學生依據文本內容自主編排情景劇,然後表演,這樣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講《細柳營》這篇課文時,就嘗試了一下,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們表現出極高的熱情,並且運用適當的內心獨白,略微誇張的表演將周亞夫將軍的性格,表演得十分的到位,使整個課堂氣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4、復習文言文可以搞知識競賽形式。以「開心100」的形式舉行知識競賽。利用學生競爭的心理鞏固知識點。
總之,在每節課的具體設計上,或者創設情境、引人入勝,或者設置懸念、促人探索,或者……,教師需要找到一定的方法來提升學生的興趣,才能提高古文教學的實效性。
三、改老師串講為學生研討
教學中要使學生有一種意識——主動學習,在學習中遇到困難要主動去解決。
筆者認為,應該把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真正讓學生動起來作為突破口。「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蘇霍姆林斯基如是說。因此教師應打破一言堂的沉悶局面,通過啟發、引導、讓學生主動、全面地動起來,使其不再視學習文言文為畏途。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是實現文言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顯著手段。
在文言文教學中,我牢記「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凡老師可以放手的地方,盡量放手讓學生去自主閱讀、自主參與、自主體驗、自求理解,不讓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葉聖陶先生也說:「語文老師不是給學生講書的。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看書讀書的。一篇文章,學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奧的地方,隱藏在字面背後的意義,他們就未必領會。老師就必須在這些場合給學生指點一下,只要三言二語,不要啰里啰嗦,能給他們開竅就行。老師常這樣做,學生看書讀書的能力自然就會提高了。」這段話不僅適用於現代文教學,也適用於文言文教學。《新課標》指出學生要能藉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這一要求正好適合初中學生。因為他們有課文下的注釋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幫助或課外參考書的幫助,可以粗略地讀懂文言課文。
讀前,教師先教給學生閱讀、翻譯、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例如,翻譯時要遵循「信、達、雅」的原則:信,就是要求譯文能准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隨意增加意思;達,就是要求譯文明白通順,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沒有語病;雅,就是要求譯文用詞造句比較考究,能體現原文的語言特色,文筆優美,富有表現力。翻譯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等。學生掌握了方法後,每次在講課前,都要書面翻譯出所要學習的篇目或段落,先行理解。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分小組討論,小組內存在的「疑難雜症」再上繳老師。講授過程中,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中心發言人串講課文(不準看任何資料),本組成員則邊聽邊看參考資料,遇到中心發言人講錯的地方予以指正。有爭議的地方共同研討,疑難問題可當堂向教師詢問。這種變教師講為學生講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嘗到了參與教學的滋味,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主自覺學習的意識,讓其無形中養成鑽研的習慣。
四、綜合比較,觸類旁通
學習文言文難,表現在諸多方面,如實詞方面,有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如《桃花源記》中有兩個句子出現到「尋」字,即「尋向所志」、「尋病終」,這兩個「尋」詞義各不相同,前者是「尋找」的意思,後者是「不久」的意思。這樣加以綜合,使學生能一目瞭然,便於理解。至於古今異義詞,則把古義和今義加以對照、比較,加深印象。通假字則列成表格,分讀音、通什麼字、意義三格加強記憶。
文言文虛詞教學更是難點,這就需要幫助學生找出規律,促其牢固掌握。虛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有「之、而、其、為、以、乃」等字,這些虛詞其實也是多義詞。在教學中可以把這些字詞列成表格加以歸類,分用法和詞義兩部分,以加深學生對這些虛詞的理解和記憶。復習時這些知識須綜合講授,然後要求學生舉例,這樣就能達到掌握規律、鞏固知識的目的。
注意:初一時,不要講太多。遇到一個講一個,兩個就歸納兩個。初三時再總的歸納。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
五、內外拓展,突破文本,確保有效性
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整合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內與課外拓展。王榮生教授對文本有一個很恰當的比喻,他說:「教材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其中蘊含著雜質,因而,這塊『璞玉』需要教師精心雕琢。雕琢,即從教材中開發出適合自己以及學生的『教學內容』,這是一門學問。」文言文這種文學形式,是前人情感的抒發、智慧的結晶。所要傳達的聲音也是他們那個時代的命運遭際和靈魂世界,但這並不是說和我們今天的生活是毫無關系,否則我們不會通過文字從屈原、李白、杜甫、蘇軾、等古人身上透視出人性的光明與黑暗、剛強與孱弱,甚至看到整個民族的症結所在。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上,不能因為要滿足考試等短期目標的需要,就把絕大部分精力放在文言文語法和反復做題的層面上,而應把相當的精力放在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探求每篇古文包含的深層意義上面。讓學生充分了解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情世故和思想感情。這樣學生才能認識到,古文學習不只是學會一些文言詞語,而是要發現古人的生活情趣,與今人息息相關。引導學生在與古人進行思想交流的同時啟迪他們的思維。教師應帶領學生打開思路,向課內縱深拓展,向課外橫向延伸,在廣泛涉足前期積累的知識的同時,對文本進行了多角度的解讀,增添了課堂的厚實感。
總之,文言文有效教學的教學方法還有很多。但不管哪種方法,都應著眼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學效果。只要我們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對文言文的教學進行科學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學設計,就一定能在新課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學方面取得可喜成績。
---節選自網路!
㈡ 如何寫語文古文教學論文
1、因為古文是我國古代的文學
2、背古文下的注釋和課文
3、就是我們在古文中所找的通假字和多意詞
4、沒有啥方法就是死記硬背
㈢ 如何進行文言文的教學
1、關鍵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何愁教不好?他們自己也會內學了.
2、掌握有效的教容學方法.
3、教師自己要有文本解讀能力,課堂上要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
4、要重視教學,培養學生用「我手寫我心」.文章不在於技巧,關鍵在於富有真情實感.
5、掌握一些實用的教學法,多向名家學習,學習他們的課堂教學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輩的教育家一些新課程改革後出現的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
㈣ 如何寫如何讓古詩文課堂教學生機盎然
語文教學革新的深入發展,古詩文的教學越來越受到。古詩文教學強調「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為此,老師常「字字講解,句句對譯」的教法,學生忙於耳聽筆錄。一篇血肉豐滿的文章,經過這樣的「凌遲」之刑,變成了一堆支離破碎的古漢語。
別林斯基曾說:「在美的感情下,才能有智慧」。(別林斯基的《文學的幻想》)。古詩文語言精美,思想深刻。如《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者殆」;《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當這些名句鑲嵌在學生心靈之中,學生座右銘時,正是學生對古詩文欣賞到淋漓盡至之時,學生了古人對於真善美理想的執著追求,浸潤,涵詠體味。要因勢利導,要求學生能誦之上口,還要付諸行動,讓學生明其理,行其知,師生對話,情感溝通,走入文章的深處,走進作者心中,讓學生感到學習古詩文獲益匪淺,從而更加喜歡古詩文。
論文範文在的古詩文教學中,教師一味灌輸,或,或主旨,有失平衡,著這樣一些誤區:
(1)機械翻譯
學生知識積累較少,閱讀能力差。對一篇簡單的古詩文,只知大意,深入理解,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在學習古詩文時將大時間和精力放在盲目的誦讀上,效率極低;還有的教師的教學,僅局限於課本上的幾篇古詩文,很少補充課外閱讀;只停留語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釋,很少去挖掘課文的人文內涵。如此定會降低學習質量。機械翻譯,只會讓學生失去興趣,課堂沉悶枯燥。
(2)重神輕意
有的老師,一篇文章,無須把太多的精力花費在字詞句上,而應讓學生抓住意旨,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論文範文,在教學中淡化翻譯,而強調對中心的感悟。這樣,學生雖理解了文意,卻碩士論文浮於表面,古詩文的並扎實。
為切實推進素質教育,出台了《教育課革新綱要》,出台了新的課程標准。教師以舊的教學策略畢業論文去教學生學習新課程,無疑是穿新鞋走老路。是近年來,一省市中考加大了課外古詩文的考查力度,更讓不得不深思一種讓學生和處理信息、淺析碩士論文和解決、新知識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方式。
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蘇軾也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對古詩文的教學,教師強調多讀多背,本無可厚非,但卻導致過分強調誦讀而忽視對文章詞句和整個內容的理解。此,教師更應正確處理誦讀與理解的關系,科學而的策略畢業論文來教學。《答謝中書書》一文教學,我希望學生課文所展示的境界,與作者的心靈相溝通,與文章的旨意相融合,運用聯想和想像,神遊於文章中,體驗、感悟、理解課文。論文範文以誦讀為的教學策略畢業論文,設計了幾種形式的讀法,引導學生不斷感受美、美。反復吟誦,在誦讀中感受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悠悠古韻,體會先流淌在血脈里的綿綿情懷。不過這反復誦讀並論文格式範文機械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是逐步深入的。此活動的設計旨在發揮朗讀的功用,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感悟美的韻律和內涵。
㈤ 如何運用古文字進行文言文教學
古文字教來學法 是運用古文字字源形學知識來輔助文言文教學的一種方法。它不僅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增強漢字的形象性,增強學生對漢字同義字的辨識和理解,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區分學習中遇到的通假字、形近字,增強對文言文關鍵句和整體文意的理解
㈥ 文言文有效教學模式有哪些
常見模式
一、誦讀模式
筆者曾有幸在浙江金華聽了一堂語文界老前輩錢夢龍老師的文言文教學公開課,當時是借班授課,錢老是在應邀講學結束後作示範教學的,講的是劉禹錫《陋室銘》.記得在整節課上,錢老都是在引導學生誦讀,板書也只有幾個字;快結束時,學生硬是一齊把課文背下來了,博得全場長時間掌聲.錢老的課,就是一種誦讀模式.
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其實質是: 1、 把教師的講解轉化為學生練習誦讀為主; 2、 把立足點從講翻譯、看譯文、談語法、作歸納轉移到指導誦讀上來; 3、 把實詞義項與虛詞用法意義的歸納轉移到例句誦讀、讀誦上來 4、 把重點句式的分析轉移到有代表性句式的誦讀和背誦上來.
具體步驟可分四步走: 1、誦讀——未成曲調先有情 課堂伊始,或教師范讀,或錄音帶讀,讓課文的音韻之美如泉水一樣潺潺流入學生的心田,繼而讓學生依照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讀,要求讀准字音,讀出節奏,初步建構起對文本的整體認知.在教學中,這一環節以激趣為主,意在喚醒學生學習熱情. 2、譯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文言文相較於現代文本,最大的不同在於語言表述上的差異.因此實施好「譯讀」一節,其意義至關重大. 由於學生個體學情的差異,我們可將全班同學以四人一組分為若干組,每組按優、中等和後進的學習差異進行搭配.開始譯讀,每組由優等生當組長確定輪流譯讀順序,即每個小組成員輪流翻譯一句,有異議的地方也由小組內共同思辨解決,實在難以取得共識的問題則由組長記錄下來,教師巡視指導時注意搜集整理,一般的問題則當場予以解決,特別有爭鳴有代表性的問題則等下全班交流時再予以共同討論解決. 3、悟讀——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悟讀」是一堂課在反復的山重水盡似的質疑思辨後,終於迎來柳暗花明的豁然開朗. 「悟讀」一般又包含 「析、品、思」三個教學步驟.「析」即分析文章的整體結構或是把握故事情節;「品」即品味文章關鍵詞語、語句,以此領悟全文的主旨,作者的思想傾向;「思」則在完成對全文的學習後,反觀整個教學流程,總結出學法、規律性知識,用以指導以後的學生,同時還允許學生將心中還未盡解的疑惑提出,並引入全班討論. 在此環節中,老師最應致力於喚醒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的質疑,肯定學生的思辨.此環節中最具價值處在於學生的積極參與,而不是授予學生一個多麼完美的現成答案. 4、背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當堂背讀要求老師要注重背誦方法的指導:可以依據課文寫作思路背誦,也可以根據關鍵語句背誦,還可以根據寫作特色來背誦.長時間堅持背誦,學生不僅能更好地把握文本,對其寫作、閱讀的提高都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以「背讀」收束整個課堂,這既是對整個學習過程的內化升華,又是關注學生可持續發展與終身學習的有力舉措. 這種教學模式突出誦讀方面的培養,注重朗讀方法及試題演練相結合.最終實現以讀懂為目的,以自主設計問題為深化,以主動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文言文教學新模式.要求課堂先是學生動口誦讀,會其聲韻,領其節奏,進而動心譯讀,力求咬文嚼字以求甚解,做到准確無礙地游弋於字里行間,接下來便從「析、品、思」三個層面來悟讀全文,實現學生從感性跨入理性,又從理性回歸感性的精神頓悟,最後是要求學生背讀全文.背讀若能長久堅持下去,就能達到自讀淺易文言文目的.
二、「五環節」課堂學習指導模式
所謂「五環節」是指:自主學習——朗讀感知——疏通文意——探究探討——積累拓展. 這種模式特點是:以探究性學習為特徵,重視學生對文言文詞語層面的理解與掌握,更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 環節一:激發學生興趣,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注意指導: (1)搜集信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學習. (2)指導學生正確運用工具書,正確對待輔導書,避免不動腦筋、全盤接受的學習. (3)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獲取新知識,明確所碰到的問題,做好提出問題的准備. 環節二:朗讀訓練,感知文章 培養語感,不破讀,不改讀,通暢、連貫,吐字清晰發音準確,把握感情基調. 環節三:群體合力,疏通文意 幫助解決翻譯中的疑難 探討、歸納段意 落實實詞、虛詞常規性用法,積累知識 環節四:探究研討,把握主旨. (問題教學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環節五:練習鞏固,積累拓展
三、跨越文言文教學模式(跨越式)
1、自讀課文,解字 2、分譯課文,解構 3、深問中解意促思 4、共讀中感悟情感 5、拓展中深化認知 6、課堂隨筆中共鳴 7、在線測試中鞏固
四、導入法
激趣導入——誦讀感悟——鑒賞品析——拓展深化——遷移運用 情景導入.這是課堂教學的良好開端.有人這樣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的確,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能源,有了它,學生就可以積極地汲取知識完善自己的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改變以往老師激情導入的模式,由學生自己精心設計課堂的導語,讓課堂成為學生彰顯自己個性的舞台.附學生在學習《廉頗與藺相如》時設計的精彩導語. 示例1: 兩千年風雲變幻、滄海桑田、逝者如斯,沉澱至今的是人間永遠熠熠生輝的至真至純至美.論勇,他挺身而出完璧歸趙;論智,他機巧聰敏勝於澠池;論德,他胸懷寬廣促將相和;論本,一切源於那顆赤誠的愛國心.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集大智大勇大德於一身的真偉人! 示例2:「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中國,自古以來講求忠孝禮義,更有大批仁人志士視國家利益為自己的最高信仰,甘願為之拋頭顱、灑熱血.那今天讓我們一同撥開春秋戰國彌漫的硝煙,欣賞一文一武,將相上演的慷慨悲歌. 《卡爾·威特的教育》中有這么一段話:「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有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有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有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收獲,就會有命運的收獲.」那麼我們現在就要做好第一步,給孩子們播上自主學習的思想種子,在課堂情境中通過問題的發現與解決來促進知識的遷移,同時讓學生在學習的實踐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感受學習的樂趣,從而促進興趣、態度的遷移,激活文言文教學的課堂.
五、「聽——說」式
針對比較淺顯的文言文,為提高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益,可以採取這一方式: 1、「聽」教師講述故事,「說」學生復述故事 教師有感情的背誦課文,要求學生仔細聽,聽完後,根據故事內容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大意,讓學生養成專心聽講的習慣,又鍛煉了他們的概括能力,還能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 2、「聽」填詞語 3、「聽」故事內容,情節.師生問答 熟悉了文章的內容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理清情節,師生之間在聽的過程中互相提問,並要求用文中的原句回答,加強對字詞和文意的理解. 4、「聽」學生表演,「說」表演評價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分角色朗讀,或課本劇的表演.要求其他同學或表演者對朗誦或表演的情況作評價.可以從語氣、感情、表情、動作、情節、配合等多方面評價,讓學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魅力.感到學習文言文其實輕松有趣,不再害怕文言文,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文言文的閱讀.
六、討論式閱讀教學
初步感知——互動感悟——局部突破——鑒賞創新 以學生的習慣、情趣和對課文的熟悉程度選擇朗讀、默讀、全文閱讀或是重點閱讀,邊讀邊想邊記,獲取初步印象——題材、內容、思想情感、藝術手法. 把閱讀所得以及產生的聯想和想像在課前或課始向大家宣示,生生、師生之間相互補充,相互提高,形成對文章內容、結構等全面深刻的認識,同時要能通過復讀印證別人的見解,完善自己的認識,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 教師總結學生的感受後,針對學生異議或重難點,對解決問題的關鍵和突破口進行引導分析,可以抓住時機,靈活採用多種方法.這既是閱讀技巧的指導,又是閱讀能力的練兵. 文言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通過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識,達到閱讀淺顯文言文的目的,而且還應該學習文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寫作知識、領悟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至培養審美鑒賞能力.
七、「四步走」模式(即探究式)
理論依據:1、高中學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維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積累,發展他們的探究能力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 2、閱讀淺易文言文,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3、學習應當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諧統一.不能忽視對必要的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針對我國學生目前的實際情況和教育發展的需求,特別要重視探究學習. 4、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古詩文閱讀中的障礙,教師可適當點撥.教師對文言常識作必要的講解,要注意「少而精」,重在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自行探討,切實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第一步:自讀自疑 學生依據問題自學探究,可以參照工具書,課本注釋,手頭資料.老師巡迴輔導,一方面督促學生抓緊解決問題,另一方面隨時解答學生疑難.) 第二步:互問互答 第三步:提問解答 通過提問演板等方式檢查合作探究學習的效果,同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老師通過解決學生共性疑難,讓學生對當堂所學准確掌握.在解答問題過程中老師要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掌握規律,老師交給解決問題的技巧.該補充的補充,該示範的示範,該點撥的點撥,該歸總的歸總. 第四步:提示拓展 課內所學為的是解決課外問題,當學生能夠獨立解決課外問題時,才算有了能力.拓展正是進一步訓練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必須和當堂所學有關.
八、課外文言文閱讀法
這種方法一般是老師先布置閱讀任務,或先講情節激發興趣,放手讓學生課外閱讀,再集中讓學生談體會. 理念支撐:1、心理學研究表明,低年級學生學習的依賴性強,中高年級學生隨著年級的升高,知識的不斷積累,學習自主性有了發展,依賴性逐漸減弱,初步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2、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識的注入者.」3、隨著知識社會的到來,學習成為人們的生存方式和終身追求,人們必須學習,終身學習.4、一個人一生知識的大部分是在學校外獲得而不是在學校內. 討論交流:學習需要獨立,也需要合作.在帶問題有目的的自學過程中一定有疑難的地方,在合作小組中提出問題大家互幫互助,這樣問題解決了團結友愛的精神也形成了.當然老師要巡查督促好,防止學生談天說笑浪費時間.
㈦ 王榮生主編的《文言文教學教什麼》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內容是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我們語文老師常以國學功底自豪,這功底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在閱讀文言文時對難解的字詞句有合乎文法、語境的解釋,並且在合理的解讀之後會有一種像解出數學難題一樣的樂趣,那麼,我們就不應該為文言文教什麼再為難了,我們只應該著力思考怎麼教。
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內容,僅是我們教會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載體,事實上它們的目標是相同的。
所以文言文的課堂教學設計要突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個重點,要為實現這個重點融進更多趣味,而不是為追求趣味融進部分知識,對於高中生來說,則更應該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獨立梳理的能力,
我以為只有這樣,才能喚醒學生學習文言時的懵懂,才能讓學生學得心知肚明,才能讓學生興味盎然,才能讓課堂清爽高效!
長期以來我們的寫作教學忽略「為交流的寫作」而偏重「為抒發的寫作」。
寫作是實踐活動。我們在分析各種各樣的開的頭,展示各種各樣結尾,唯獨沒有做「寫開頭」、「寫結尾」的實踐活動。教學不能單純地介紹寫作知識,而應該開展大量的「活動」,這些活動又必須是基於「寫作」的關於「寫」的活動。
20世紀80-90年代大家聚焦「語文怎麼教」,現在聚焦「教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