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兒園中班社會教案找秋天反思活動
活動名稱:社會活動內容:金色的秋天活動目標: 1、感受、體驗秋天給人們帶來的豐收喜悅。 2、通過觀察自然界的變化和人們的活動,進一步認識秋季特徵。 活動准備:圖片、水果。 活動過程: 1、回憶秋遊的見聞。 2、觀察圖片。 (1)觀察圖片裡面菊花、一串紅等花卉。... (2)觀察柿樹、棗樹、石榴樹等結果的情況。 秋天,哪些花開了?許多樹上都結了什麼?秋天的樹木和夏天的有什麼不同?你知道哪些樹落葉嗎? (3)幼兒討論交流。 3、秋姑娘的禮物。 教師扮演秋姑娘,送來秋天的禮物,請幼兒品嘗水果。 活動反思: 通過活動中的圖片介紹,小朋友們能夠感受到秋天自然界的變化,體會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對秋天裡的各種水果有了感官上的了解,體驗秋天給人們帶來的豐收的喜悅。
⑵ 秋天 教案
一、教學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讀進而背誦全詩;
2.品味詩意意境,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願望和熱情;
3.了解詩詞有關知識,有感情地品味、朗讀。
二、教學重點:
1. 品味詩歌語言美,體會詩歌意境。
三、教學難點:
品味詩意,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願望和熱情。
一、導語
何其芳:(1912~1977)現代詩人、散文家、文學研究家。原名何永芳。四川萬縣人。
何其芳早期詩作藝術精緻,色彩絢麗,以清新柔婉見長。參加革命後詩歌變為平易朴實,樂觀豪放。
他又以寫抒情散文著稱,《畫夢錄》中的篇章常用象徵手法,構思精巧,文字穠麗,富於藝術的獨創性。以後在《還鄉雜記》中的篇什則趨於樸素自然,感情獷放,格調明朗。
結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詩集《預言》、《夜歌》(後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畫夢錄》《還鄉雜記》、《星火集》及其續編等。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注字音
肥碩(shuò) 棲息(qī) 歸泊(bó) 清冽(liè) 鯿魚(biān)
廖闊(liáo) 枯涸(hé) 夢寐(mèi) 船槳(jiǎng) 丁丁(zhēng )
2、朗讀
a.詩歌是很講究音律和節奏的。師朗讀全詩,同學們注意感受朗讀的節奏。
b.(屏幕展示節奏劃分)這是老師給這首劃分的詩節奏,你們看看合理嗎?
c.按這樣的節奏劃分來讀讀詩歌。同學們邊讀邊想像詩歌中所描繪的秋天圖景。
3.整體感知
現在,讓我們走進秋天。詩人把三幅生動鮮明的畫面,組合成一組絢麗多彩的鄉村圖景。
a.從詩中哪些詞語可以看出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徵;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乾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作者抓住了最能體現鄉村秋天景色的事物來刻畫秋天,營造出一個清朗遼遠又生動可感的秋天的意境。
b、所有這些畫面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呢?
對秋天的喜愛。 贊美秋天。
c.全詩分為三個小節,一個小節就是一幅畫。畫面描繪了怎樣的圖景?畫面中的人物是誰?在干什麼?心情怎樣?試一試,給每一幅畫擬一個合適的標題。
▲農家豐收圖(哪些詞寫出了「豐收」? 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麼樣的好處?)
▲霜晨歸漁圖(哪些詞語交代了打漁的時間?漁民打漁時怎樣的心境? )
▲少女思戀圖( 「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裡」?)
牧羊女聽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聲」,忽然聽不到了。秋景在牧羊女眼中如夢幻一般的美,但牧羊女卻在盼望著聽到放牛郎熱情的笛聲,此刻,她的心裡一定懷著喜悅和渴盼。這一小節由外在的景轉而寫人的心靈,寫出了微妙的感覺,使全詩收束在感情的實處。具有清甜的氛圍。
邊理解邊朗讀,分小節讀。讀好詩首先要投入,把自己當作詩人,融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朗讀這首詩要用舒緩輕柔的語調。
四、想像意境,描繪秋天
詩歌的語言是跳躍的,它不同於寫景散文,它不是完整連貫地描寫某一景物或畫面。因此我們閱讀詩歌,有一個還原的任務。要把跳躍的景物連貫起來思考,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要發揮想像,體味詩歌所勾畫的意境,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下面,讓我們借著想像的東風,鼓起表達的雲帆,在詩歌的美麗意境中自由地徜徉吧!
選取三幅圖景中你最喜歡的畫面,結合自己的感受,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出來,並說說為什麼喜歡這幅圖。(要求:寫完後,就近同學相互交流,選出最好的作品,全班同學一起賞析點評。時間5分鍾。)
示例: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來到一家農舍前,遠遠望去,稻田裡一夜間沒有了隨風翻騰的金黃稻浪,只有一簇簇直立的稻草束。擱在屋前的鐮刀似乎更加鋥亮;院壩里堆滿了金色的稻穀,彷彿一座金色的小山。
屋後的竹籬上,滿是肥碩的瓜果,主人背簍的繩深深扣進肩上的肉里,可他粘滿汗水的臉上卻泛起幸福的笑影。
師:因為時間關系,我們先請寫完的同學念一下自己的文字,其他同學抓緊時間完成。(生交流)
五、賞讀詩歌,品味秋天
a.找出優美語句,欣賞。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鏗鏘有韻地敲響在我們心裡,秋天的旋律也立刻占據了讀者的心底。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鐮刀飽食的是稻香氣息,這個通感的手法讓人一下子聯想到金黃的稻田,農家的豐收。在此時此地,秋天是歡悅的,她邁著露珠般清新的腳步而來,與平常的農家共享著豐收的喜悅。
▼秋天棲息在農家裡——「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裡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嫻靜的氛圍。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游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閑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裡——「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總結: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全詩分為整齊的三節,詩人在每一節里都反復吟詠著秋天這一主題,頗似古詩詞中一唱三嘆的手法,形成了音樂般回環往復的旋律,在詩句中自然地流轉。秋天從棲息在農家裡,游戲在漁船上,再到牧羊女的眼眸里,彷彿演奏著一曲關於秋天的深情的變奏曲。在整首詩中用露珠、幽谷、蘆蓬、船槳、蟋蟀、笛聲等意象渲染一種寧靜悠遠中滿含歡欣的情緒,具有很大的回味的餘地。
b.質疑、討論、交流,
▼為什麼說只「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似的影子」,到底收起的是青鯿魚還是烏桕葉?
比喻青鯿魚像烏桕葉;另一層意思,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用倒裝句體現漁民悠閑的心情。
六、課堂小結
秋天是一首詩,秋天是一幅畫,秋天是一首歌,秋天是一個美麗的夢。
秋天很美,美在一份清澈,一份來自於人間而又遠離塵世的清凈、清遠、清甜……
流連於字里行間,徜徉於音樂圖片,秋的氛圍、秋的風韻在我們心頭久久久久揮之不去,我們不禁會贊嘆,秋天原來如此美麗,世界竟然這樣神奇!
⑶ 小班秋天的故事教案
國慶節之前,我給孩子們布置了一個任務,請他們長假結束回園後講一講假期中發生的最有趣的事情,而且要和秋天有關。
說說、畫畫我們的故事
孩子們帶回來的故事可真不少,內容大多是他們的生活經歷,也有他們感興趣的事情。有些孩子的故事緊密聯系秋天,如「我和媽媽去採摘」、「我和爸爸去爬山」;也有些孩子的故事和秋天沒有什麼關系,如「照片上的黑洞像怪獸頭」、「這朵花很大」等等。
聽了這些故事,我先讓孩子們說一說「誰的故事裡有秋天」,讓他們明確故事的主題是「秋天裡的事情」;然後再說一說「誰的故事講得又明白又有趣」,讓孩子們明確要把事情一定的順序講清楚。待孩子們熱烈地討論後,我問:「大家講了這么多好聽的故事,可你們不會寫字,用什麼辦法記錄下來,讓爸爸媽媽也知道呢?」有的孩子說:「我們把故事畫出來行嗎?」聽後,孩子們紛紛附和。
孩子們畫好後,興致勃勃地帶回去給爸爸媽媽看。我請家長在看完、聽完孩子的故事後,用文字記錄下這些故事。
讓我們的故事清晰又美麗
星期一,孩子們高興地把畫和故事貼滿了牆壁。可是隨後他們又發現了問題:「還不如不貼故事呢,亂糟糟的,不好看!」我問孩子們:「怎樣來布置這些畫和故事才好看呢?」孩子們積極地動腦筋想辦法。我也試著用粉紅色的紙剪成一幢尖頂小房子,把一張講述家裡發生的故事的圖畫貼在上面,然後又把故事抄在了「房頂」上。孩子們一看特別喜歡,紛紛仿效。孩子們的想像可真豐富,他們設計出各不相同的動物、交通工具、水果圖案做背景,還注意到要與畫面的故事內容有一定的關系。如把在車上發生的故事裝飾在公共汽車的背景里,把有關動物的故事裝飾在小動物背景中。這就使他們的畫面與故事表現得更加清晰了。
看著自己創設的美麗的牆飾,孩子們興奮地歡呼起來。我在由衷地贊美孩子們的同時,不失時機地請他們給這面牆飾起名字。因為整個牆面都貼滿了孩子們在秋天裡的故事,經過商議,我們給它起名為「秋天的故事」。
給我們的故事分類
孩子們每天都三五成群地聚在牆飾前看故事,講故事。有的孩子又有了新發現:「有些小朋友畫的故事特別像。」也有的孩子說:「有的一樣,也有的不一樣。」於是,我和孩子們對畫和故事進行了分類:馬路上的故事、大自然的故事、公園里的故事、家裡的故事。孩子們按這四個類別把畫和故事重新安排、貼好後,可以更清楚地感知同一「秋天」主題的故事發生的不同地點與背景。
我們的故事編成了書
一段時間過後,該撤換牆飾了,但孩子還是不捨得換掉。於是,我提議把牆飾製作成大圖書保存起來。我們找來大掛歷紙,裁的裁,貼的貼,訂的訂,做成了圖書,還特別為它設計了漂亮的封面。孩子們可愛讀這本書了,簡直傳閱不過來。於是有的孩子提,想再畫再編更多的故事,製作更多的書。
我們還要編故事
為了支持、幫助孩子們尋找更多的故事和話題,學習擴大信息來源,學習收集和交流,我又生成新牆飾「精彩十分鍾,今天我主持」「下雨了」等。根據主題,孩子們用畫筆記錄著發生在身邊的事情和趣聞,編織著充滿幻想的童話與故事,然後再興致勃勃地講給同伴聽,充實到牆飾中去,再形成一本本好看、好聽的故事書。
反思
《秋天的故事》主題牆飾的創設過程,實際上是孩子們感受、喜愛和表達的學習過程,也是我對於「互動」的理解——摸索——嘗試——反思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認真遵循「牆飾的生成應具有不斷深化的發展空間與清晰的內在發展脈絡」這一關鍵策略,反復琢磨「互動式牆飾的五個基本特徵」,以此為指導,讓幼兒、教師、教學活動和主題牆飾之間層層深入地開展互動。
我先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認知特點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誰的故事裡有秋天?」「誰的故事講得又明白又有趣?」幫助孩子理解並掌握「故事應有主題,並且事情按一定的順序發展」這一語言描述的關鍵經驗,在作品與牆飾中表現出來;當孩子們產生了裝飾故事、故事分類的互動需求與願望時,我親身參與到他們的活動中,一起對牆飾進行了三次裝飾、完善和延伸。在與幼兒的有效互動中,使牆飾切實成為記錄幼兒的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載體,並得到了有價值的收藏。
《秋天的故事》結束了,我在此過程中獲得了成長,在創設互動牆飾時教師應該怎麼樣理清脈絡、生成活動以及研究孩子的認知規律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高。我認為,還可以利用孩子們喜歡閱讀、製作圖書的熱情,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表達與表現能力。
⑷ 秋天的衛生教案
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變化、引申而來的,因此教師在備課專時要根據屬所教知識的內容,找出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看一看哪些知識學生已經把握了,哪些知識還沒有完全把握,確定需要跟學生補哪些知識漏洞,課始安排什麼溫習內容,新授選擇什麼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備學生的知識水平,只有這樣,我們在備課、上課時才能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