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少林梅花螳螂拳教學
部落沖突8本為什麼找不到7本部落沖突8本為什麼找不到7本agag
2. 哪裡能下載太極梅花螳螂拳各個拳的拳譜和拳訣
主要是梅花路教材全解哪裡能買到
3. 雲鶴澗客編著的《太極梅花螳螂拳演義》,又叫《王朗傳奇》
雲鶴澗客編著的《太極梅花螳螂拳演義》
http://ishare.iask.sina.com.cn/search.php?key=%CC%AB%BC%AB%C3%B7%BB%A8%F3%AB%F2%EB%C8%AD%D1%DD%D2%E5&format=
4. 尋求梅花螳螂拳的'牧童指路'拳譜,最好有視頻,謝謝!初學者:徐生
梅花螳螂拳的特點:
梅花螳螂拳為山東威海都蓮茹所傳,以後傳至東北及南方和全國各地,其拳偏剛,故有人稱為硬螳螂。身法要求:擰腰坐胯,意形並重,內外兼修。步型有馬步,弓步、虛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環步。歌訣:騎馬登山吞托式,御敵跨虎姿稱為螳螂八勢,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攔截、梅花糖儲翻車、勾法、螳螂撲蟬、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槍、劍、棍等、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五種。手法概括有十二個字,即提拿封閉、粘黏幫貼、來叫順送,動作靈活多變,非常機警,進退自如,神形具備。暴發力及寸勁最多。各種勁法齊全,腿法與腳法有彈蹬掃掛、抄踹擺踢。以及反尖腳、斧刃腳和撩腳、杵腳。扣心腳等。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黏肘、疊肘、墩肘、拐肘。頂肘、轉肘、撲肘、朝天肘、掀肘等等何止八肘、只不過叫八肘而已。螳螂拳之小臂由肘到小臂尺骨及臂之頂端部位,在技擊手法上皆稱為肘,這樣肘法就更多了,如臂肘、彌肘皆是。
譜上說:「全身十二捶,閃賺雙手扣。」其十二捶是:「頭腳手肘肩膀膝胸背腹臀根心位(根字即和的意思)。」扣者如鈕扣之扣。故又有「采衣人扣」之說。真可謂全身是打,無處不打。故梅花螳螂拳為長短具備,剛柔相濟之拳術。總之技擊性很強,屬於短打類型的拳術。行功歌訣:子午卯酉晝夜還,燒酒房事不可貪,輕擊重打有先後...
5. 求一套梅花螳螂拳或者七星螳螂拳大翻車的視頻或者拳譜
到《武術萬維網》的《螳螂拳》問一下,我記得老四老師發過一個大翻車的視頻。
6. 太極梅花螳螂拳
太極梅花螳螂拳的復套路有翻車(制四路),指路,摘要(六段),八肘(四段),崩補,攔截等套路。一般以畢手寒雞步待敵,樁法有騎馬,登山,吞,托,御臨,塌,猴,跨等勢。手法主要是螳螂鉤,步法有鉤子腳等,拳法有錐子捶,瓦楞拳等。螳螂拳講究七長八短,八剛十二柔,八打八不打等。
初學者從基本功入手,而後可習翻車,指路,摘要等。螳螂拳以「拍案」兩人對練
萊州路旺祝家的王積亮,祝學平等先生是煙台螳螂拳名家郝恆祿前輩之弟子祝德森,郝恆祿之子郝賓先生的徒弟。
對螳螂拳的套路和實戰頗有研究。
7. 梅花螳螂拳的拳術套路
⒈動作分解:⑴左腳向左跨一步,腿成四六步。向左轉身90°,左鉤變掌,隨著轉身向前左方劃弧,擺動到身前左側變鉤,鉤尖朝左後方,高與肩平,肘部微彎,肘尖朝左。目視左鉤。(圖231)⑵向左轉腰擰胯調膀,身向前探。右鉤內旋轉,隨著轉腰探身直臂向前方沖出,鉤尖朝右,高與眉平,左鉤變掌,外旋轉,屈肘收到右肘內側,腕向拇指邊彎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右,肘尖朝左下方;同時,腿變左麒麟步。目視右鉤頂。(圖232)
⒉用法:敵方用手向我上或中部直著打來,我左手采他來手之腕或小臂,用右手擊打他面部。
⒊力點:采敵方的腕或小臂時,力點在左手五指,擊打敵方面部時,力點在右鉤頂。 ⒈動作分解:⑴接前式,身向後坐,向右轉腰擰胯調膀,腿變四六步。左拳變掌,外旋轉,隨著轉腰調膀向右後方劃弧,擺動到頭前,腕向拇指邊彎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右,高與頭平,肘部彎曲,肘尖朝下;同時,右拳外旋轉,向右後方劃弧,擺動到腹前,拳面朝前,拳心朝左,肘部彎曲,肘尖朝右下方。目視左掌。(圖244)⑵向左轉腰擰胯調膀,身向前探。右拳變掌,隨著轉腰探身向前——上——左方劃弧,擺動到頭前左側,腕向拇指邊彎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左,高與頭平;同時,左掌屈肘向右——下——後方劃弧擺動到腹前,腕向拇指邊彎曲,掌指朝前上方,掌心朝右,肘尖朝下。目視右掌。(圖245)⑶向左轉腰擰胯調膀,腿變左麻花步。雙掌各內旋轉,隨著轉腰調膀同時向下後方劃弧,擺動到身前,右掌在左掌前,雙腕朝掌背邊彎曲,雙掌指朝前,掌心朝下,高與胯平,雙肘微彎,左肘尖朝後,右肘尖朝右後方。目視右掌。(圖246)⑷腰向右轉。雙掌變拳,右拳外旋轉,雙拳隨著轉腰向後——上——前方劃弧,擺動到身前,右拳腕向拳心邊彎曲,拳面朝上,拳心朝後,高與頭平,肘部微彎,肘尖朝下,左拳位於右肘下方,拳面朝右前方,拳心朝下,肘部彎曲,肘尖朝左下方;同時,右腳向前上一步,腿成右麒麟步。目視右拳。(圖247)2.用法:敵方用雙拳連擊我面部,我用雙掌左右里合,招出來拳,然後進右步,用右拳擊打他頭部。3.力點:招敵方來拳時,力點在左右掌心。擊打敵方頭部時,力點在右拳背。
8. 梅花螳螂拳的介紹
梅花螳螂拳是一項技擊性較強、實用性較高的漢族武術拳種。它源於技擊格鬥,版又博採諸拳絕招、權妙手,幾經相傳、細研、創新,逐步形成了系統完整的理論,在攻防技術上獨具風格的漢族武術流派。 螳螂拳為明末清初陝西省淳化縣王郎,即王文成所創。王文成初練少林功夫,後與習通背功的張琦比武失敗,在回鄉途中,看到螳螂斗鳥,由此得到啟發。他回家後苦心鑽研,取螳螂的活動特點,集十八家拳法的精華,編創出「崩補」和「八肘」兩套拳,並取名「螳螂十八湊」。
9. 什麼是梅花螳螂拳
梅花螳螂拳為山東威海都蓮茹所傳,以後傳至東北及南方和全國各地,其拳偏剛,故有人稱為」硬螳螂」。身法要求:擰腰坐胯,意形並重,內外兼修。步型有馬步、弓步、虛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環步。歌訣:「騎馬登山吞托式,御敵跨虎姿。」稱為「螳螂八勢」,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攔截、梅花螳螂翻車、勾法、螳螂撲蟬、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等;器械有螳螂刀、槍、劍、棍等。
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5種。手法概括有12個字,即提拿封閉、粘黏幫貼、來叫順送,動作靈活多變,非常機警,進退自如,神形具備。爆發力及寸勁最多。
梅花螳螂拳各種勁法齊全,腿法與腳法有彈蹬掃掛、抄踹擺踢,以及反尖腳、斧刃腳和撩腳、杵腳、扣心腳等。
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黏肘、疊肘、墩肘、拐肘。頂肘、轉肘、撲肘、朝天肘、掀肘等何止八肘,只不過叫八肘而已。
螳螂拳之小臂由肘到小臂尺骨及臂之頂端部位,在技擊手法上皆稱為「肘」,這樣肘法就更多了,如臂肘、彌肘皆是。
譜上說:「全身十二捶,閃賺雙手扣」。其十二捶是:「頭腳手肘肩膀膝胸背腹臀心」,扣者如紐扣之扣。故又有「采衣人扣」之說。真可謂全身是打,無處不打。
10. 梅花螳螂拳的師承發展
李崑山 萊陽三山之一
王玉山 萊陽三山之一 趙珠是此拳的第二代繼承人。他是山東省萊陽縣趙家疃人,從小攻文習武,才華橫溢,武技超人。明末文科會試得中進士,被放到陝西省淳化縣任縣令。其妹嫁王郎為妻,因系至親,王郎把螳螂拳傳授給趙珠。當時,社會上武風敗壞,王郎不滿於世,決心不再傳人,趙珠把此拳帶回了萊陽,從此,螳螂拳在陝西淳化一帶滅跡。後來,趙珠又汲取了「崩補」、「八肘」和其他拳種的精華加以變化,遵循著螳螂拳的勁路特點,編創了「亂截」。亂截之名就是「截取」他拳之招的意思。後人稱它為「亂接」或「攔接」,是不準確的。
螳螂拳自趙珠後盛行於山東省萊陽縣。萊陽縣的李秉霄、梁學香、姜化龍,以及近代的李崑山、王玉山、崔壽山等,都是螳螂拳的傳繼人。尤其是後三位,功精藝純,名揚天下,是武壇上著名的萊陽「三山」。
1933年,萊陽縣續寫縣志,曾找當時的萊陽縣國術館館長李崑山了解螳螂拳的師承關系,不巧,李到青島去了,無奈,找到他的大徒弟李淑栽,李淑栽把趙珠和李秉霄說顛倒了,因此,現有的縣志記載李秉霄為趙珠的師傅,這給後人留下了一個錯誤的依據。縣志還把「梁學香」寫成了「梁夢香」,也是不對的。 第三代傳人李秉霄是山東省萊陽縣小赤山一帶人。他從小習醫,醫術高深,醫德高尚,給貧窮者看病分文不取。一年深秋,有一盜賊高成在野外病危,秉霄把他救到家中,親自配葯醫治。高成病癒後為了報恩,在他家住了一年,將自己的武技傳給了秉霄,從此,秉霄踏進了武行之門。至於高成所授屬哪家功夫,史無記載。
明朝滅亡,趙珠回到原籍,李秉霄棄醫習武,拜他為師。趙珠見李品德高尚,便苦心傳授,使秉霄成為一代螳螂拳大師。李秉霄晚年又擇取「崩補」、「八肘」、「亂截」和高成所授技藝中的要招,博採眾藝之長,編創了「摘要」。「摘要」成了螳螂拳的精華,過去歷代拳師不輕易傳授予人。 姜化龍是山東省萊陽縣黃金溝村人。他原先練過地功拳,比武敗在他人手下,深感武功不足,後來拜梁學香為師,苦練螳螂拳,藝成後,他到煙台教拳。當時,同縣趙格庄的宋子德住在煙台,是煙台有權勢的人物,因排行老二,人稱宋二爺。宋二爺好武,拜在姜化龍門下學藝,萊陽縣還有一位羅漢拳和地功拳名師李仲祥(字丹伯),也在煙台教拳。這三人同是武林名手,通過交往,拜為結義兄弟,李仲祥為長,姜化龍次之,宋子德為三。三人親如手足。姜化龍傳藝於宋子德,毫不保留;李仲祥和姜化龍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姜化龍把李種祥的「翻車」、「一肘遮半身」「轆轆錘」等幾十個要招,都融進了螳螂拳之中。他又遵循著螳螂拳的特點和勁路,創編了一套「地功拳」,這就是後人所說的螳螂門中的「地功」。這一時期螳螂拳的內容和招法已達到了最高價段。姜化龍在煙台住了八年,見宋子德功滿藝成,便辭別了李、宋二人,回到原籍。
當時,煙台還有一位著名武師紀春亭。他甚愛螳螂拳,棄本門之藝,拜宋子德為師。宋子德用六個月把螳螂拳傳給了他。後來,宋子德也回到了原籍。 螳螂拳為明末清初膠東人王朗所創,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相傳,王朗祖師察螳螂捕蟬之動靜,取其神態,賦其陰陽,剛柔虛實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後、進退之法,演古傳十八家手法於一體而創螳螂拳法。
在螳螂門古老拳譜《可使有勇》(梁學香著於道光年間)中記載為「昔者王朗老師,作為分身八肘,亂接、秘手,但論虛實剛柔,其妙無敵」。在《螳螂拳譜十八家拳祖姓名》中提到「王朗的螳螂總敵」。也就是說在道光年間,所知道的螳螂門祖師,就為王朗。
螳螂拳從萊陽傳出後,由姜化龍、宋子德、崔壽山、王玉山先生於清末民初先後到煙台、青島傳授嫡派螳螂拳,傳授螳螂拳的國術館遍布膠東,由於習練者眾多,逐漸形成了現今煙台螳螂門的三枝四派,分別是:萊陽三山一脈的太極螳螂,煙台郝家的太極梅花螳螂,煙台林景山一系的七星螳螂,龍口、招遠林世春一脈的六合螳螂等。1983年,在國家體委進行的「全國武術遺產搶救、挖掘、整理」工作中,萊陽民間拳師劉希雲先生把祖傳的「螳螂拳譜」獻給國家,並獲「雄獅獎」。同時,名震天下的「三山」之一王玉山先生之子王元亮先生被確定為嫡派螳螂拳傳人,並在萊陽收徒授拳。在此契機下,萊陽的武術運動,盛行一時。現在在萊陽習練螳螂拳的拳師大都是是王元亮先生的徒弟。另外,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許多國家都有螳螂拳的拳法在流傳,據考證均與萊陽螳螂拳有極深的淵源。 此拳據傳發源於明末清初年間(也有南北朝梁武帝時一說),一名叫王郎的武術家訪友比武失敗後,一次偶然機會看到螳螂捕蟬靈巧而又激烈的情形,有所啟發,然後他捕捉了許多螳螂,經常地戲斗,觀察研究螳螂的每一細小神態動作。在精神方面他吸取了螳螂的意念高度集中、剛毅機智的氣概;手法上吸取了它巧妙運用兩個前臂進行勾、摟、卦、劈等動作是所表現出的快速靈巧;身法上吸取了它腰身的仰、俯、擰、旋的靈活多變;步法上吸取了它的踏實、穩固以及前後左右閃展騰挪的突躍等。他編制了一些巧妙的拳術攻防組合進行苦練,再度訪友比武連連獲勝。王郎在訪友習武過程中又不斷的總結經驗,虛心學習,取長補短,豐富和改進已取得的成果,從而創立了初期的螳螂拳。
明末清初時,山東有王郎者(有稱王朗者)到少林寺學藝,藝成後與韓通斗,斗敗及於樹下休息,苦思破敵之法。見一螳螂緣樹而下,乃以劃草戲之。螳螂則以一刀勾一刀打,轉變有度,閃轉靈活,乃攜螳螂回寺,終日試之,而研究出勾摟刁采等螳螂手法。一日在樹下練習時,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棄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跡,變換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不久,即有人寫出拳譜。第一篇為「十八羅漢短打序」,其中說:短打者,少林福居禪師所著也,注釋詳確,義理精通…。並有「短打要論」,「八打八不打」,「八剛十二條」、「長拳即短打,短打要長拳」等等。練螳螂拳者「以此為總譜,或稱為老譜」。可見當時螳螂拳只有一種。以後一傳再傳,逐漸演變,遂分為三大派了。 螳螂拳是一種模仿螳螂動作演變而來的漢族傳統拳術,在山東膠東地區廣為流傳,是漢族武術優秀拳種之一,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比賽項目。以棲霞、海陽、萊陽為代表的膠東廣大地區為螳螂拳的主要傳承地,現已推廣至全國10多個省市及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
螳螂拳產生於明末清初,相傳由明末清初王郎(山東棲霞人於七)所創。十九世紀中期,棲霞的螳螂拳進入興盛期,出現了米卓福、米華彩、米華國、孫英、孫忠民、楊學海、楊學珍、楊學武、楊振寶、楊德常、鄒良等一批螳螂拳高手。由棲霞筐里人戰德所創的小架螳螂拳,傳人有張洪錫、衣壽春、單金生等。八步螳螂拳源於棲霞,並從棲霞傳入台灣及世界各地,衛笑堂、衛延義兄弟是重要傳承人。
到上世紀二十年代,棲霞螳螂拳已非常普及,傳播村莊達54個,拳房屋遍及城鄉,習練者達數千人之眾。解放後,螳螂拳的發展趨於低潮,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傳習活動又進入一個活躍期,進入九十年代,再次走入低谷。目前,已成立螳螂拳協會,習練者達到百人之多。
螳螂拳在它產生的數百年裡,經過歷代武術家的總結提煉、創新發展,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長短兼備、剛柔相濟、勇猛快速、實用性強的獨特風格,主要有太極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小架螳螂等流派。其中太極螳螂拳、梅花螳螂、小架螳螂在棲霞比較流行。
螳螂拳是一種有著有鮮明的技擊特點,實戰威力強,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體育運動項目,對其進行保護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螳螂拳在王郎始創時期,只是一個雛形,也不分什麼流派,經過數百年的演變,直到清末民初,螳螂拳呈現出蓬勃繁榮的景象,習練者遍布膠東各地,聲名越來越響,從而衍生出膠東螳螂門十多個門派,其中,主要有六大流派:太極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小架螳螂拳、八步螳螂拳。而在棲霞一帶則以太極螳螂拳、梅花螳螂拳為主,小架螳螂拳和八步螳螂拳則是唯棲霞所獨有,實用性強、威懾力大的特殊拳種。 明末清初陝西省淳化縣王郎(即王文成)初練少林功夫,當看到螳螂斗蟬中得到啟發,回家後苦心鑽研,取蛙辮活動的特點,吸十八家拳法的精華,編創出「崩補」和「八肘」兩套學,並取名「螳螂十八湊」。
王郎善於吸取別家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他把「太極拳」、「通背拳」、「狸拳」等的精華,融進「螳螂十八湊」。使它在技擊手法、功路和發勁上不斷改進。因此,他活動起來陰陽分叫,上、下肢時時轉動劃弧,還具太極拳的特點。上肢上下轉動,四面環繞,手的招式象朵朵「梅花」,發勁時「張如弓」,發勁結束和靜止時「縮如球」,兼有蛻簿活動之長,所以後來又改名為「太極梅花螳螂拳」,後人也稱為「太極梅花」,也有人簡稱為「梅花螳螂」,實際上都是指的同一種拳術。 明末,山東省萊陽縣趙家瞳人士趙珠,從小攻文習武。文才橫溢,武技超人,文科會試得中進士,被放到陝西省溶化縣任縣令。其妹嫁王郎為妻。王郎見趙珠從小攻文習武,出類拔萃,便把螳螂拳傳授給他。當時,社會上武風敗壞,王郎不滿於世,決心不再傳人。無奈,趙珠就將拳術帶回了萊陽老家。從此螳蜘拳在陝西淳化縣一帶滅跡。後來,趙珠又吸取了「崩補」和「八肘」及其它拳種的精華加以變化,遵循著螳螂拳的勁路特點,編創了「亂截」。亂截之名就是從「截」取他拳之招而得(後人稱他為「亂接「或「攔接」是不正確的)。
一年深秋,有一盜賊高成病危在山東萊陽縣小赤山一借野外。李秉霄把高成救到家中。李秉霄以從小習醫的高深醫術,親自配葯醫治。高成病癒後為了報恩,在李家住了一年,將自己的武技傳給了秉霄(高成學的哪家功夫,已無記載)。從此,李秉霄也踏入了武行之門。
明朝滅亡,趙珠回原籍。李秉宵也棄醫習武,拜趙珠為師。趙珠見他品德高尚,便苦心傳授,使秉霄成為一代螳螂拳大師。李秉霄晚年又摘取了「崩補」、「八肘」、「亂截」和高成授給他技藝中的要招,博採眾藝之長,編創了「摘要」。「摘要」成了螳螂的精華,過去歷代拳師是不輕易傳授給他人的。
外國人也學螳螂拳李秉霄家,有一放牛娃是海陽縣榆山夼村人的梁學香。他長大以後給李家看樹林,成了李家的忠實長工。他從小聰明好學,李秉宵夜間練功,他就夜夜在身邊伺候,並暗暗偷學了技法;李睡了之後,他再偷偷去練,經常通宵達旦。李秉霄發現了很受感動,收他為徒,親授其藝。後來,梁學香也成一代螳螂拳宗師。這期間,山東萊陽縣黃金溝人姜化龍,使用地功拳,比武敗在他人手下,深感藝功不足.他得知梁學香武藝高超後,拜其為師,苦練螳螂拳,藝成後到煙台教拳。當時,同縣趙格庄的宋子德住在煙台,是煙台很有權勢的人物,因排行老二,人稱他宋二爺。宋二爺好武,慕名拜姜化龍門下學藝。萊陽縣由格庄還有一位羅漢拳和地功拳名師李丹伯(字仲祥),也在煙台教拳。這二個人同是武林名手,通過交往。拜為結義弟兄兄,李丹伯為長,姜化龍為次,宋子德為三,以後三人親如手足。姜化龍傳藝於宋子德,毫無保留;李丹伯和姜化龍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如姜化龍「摘要」中的「翻車」、「一肋遮半身」、「轆轤錘」等幾十個招法,都是吸取了李丹伯的要招,他又單獨創編了一套「地功拳「,後人稱為「第七段摘要」。這時,螳螂拳學的內容和招法也走上了最高階段。姜化龍在煙台共住了八年,他見宋子德功滿藝成,便辭別了李、宋二人,回到了原籍。姜化龍回鄉後便設場教學。李丹伯的侄兒李坤山拜姜化龍為師。宋子德回鄉後也設場教拳。萊陽縣崔疃的王玉山和諸陸村的崔壽山,先後也都拜在宋子德門下。以後,姜化龍和宋子德台場同教。李、王、崔在二位嚴師的指導下,完整地把螳螂繼承下來,苦
練十餘年,功達爐火純青。三人為了取人之長,又到處訪友,都從未遇到過敵手。李坤山從小喜愛大槍,曾練過「獅子個不離母」。此槍法沒有套路,只是些實戰的單槍法。後來,他把螳螂拳的特點融到了此槍之中,使此槍神出鬼沒,在搏鬥中能點得對方「指頭紅」。即朝對方前額正中一刺,讓他微微出血而不傷著;能招對方的扣子全部挑下而不被發覺。1933年全國舉行擂台賽,明令……「打死無淪,發靈樞歸返原籍」,藝弱者不敢登台。李坤山和王玉山都參加了比賽。李坤山使用了「鳳凰三點頭」、「紅娘子叫門」和「底漏槍」等槍法,奪得了大槍的冠軍,拿到金盾。南京和一些外地報紙登載:「……李坤山的大拾使人眼花繚亂,躲閃不及,真神槍也。」設擂台考贈他一塊金牌匾,為蔣介石所親書,上寫「一支幹戈震東洋,半世英雄傳大槍」。王玉山的鐵拳如暴風驟雨,他用「一肘遮半身」、「翻車」、「轆轤錘」等招法,打得對方無法招架、躲閃,幾局過後亦大獲全勝。從此,萊陽的李坤山、王玉山、崔壽山,「三山」成名全國,名揚天下。萊陽的螳螂拳也興盛一世。螳螂拳傳到李坤山、王玉山、崔壽山等人,已是第六代、第七代了。他們和他們的徒弟都出了不少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