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比較做功的快慢》教學反思
次公開課讓我深刻體會到在專家和師傅們的幫助下我能很快的找到不足之處。讓我汗顏的同時更大程度上促進了我的進步。
❷ 初中物理《怎樣比較運動的快慢》教案
一、溫故:
1、參照物
2、運動
二、新課引入
師:我們通常用「風馳電掣」來形容物體運動得快;而用「老牛拉車」來形容物體運動得慢.
師:烏龜和兔子誰跑的快?
師:在「龜兔賽跑」的比賽中,明明是兔子跑得快,而為何卻是烏龜得了冠軍呢?
三、新課教學
1.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
師:游泳池中,比賽正在緊張地進行著。在比賽過程中,觀眾是怎麼判斷誰游的快?
生:游在最前面的人快
師:而在運動員到達終點時,裁判員是怎樣判斷輸贏的? 生:裁判員認定少的人快。
(1)用「相同時間比路程」的方法:它是比較物體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路程的長短.例如:在1min內,騎自行車可通過200m,汽車可通過1000m,在相等的時間內,汽車通過的路程長,它的運動比自行車快.
(2)用「相同路程比時間」的方法:它是比較物體通過相等的路程所用時間的多少.例如:百米賽跑時,11.25s的成績比11.45s的成績快.
師:比較物體運動快慢有兩種方法:相同的時間比路程,路程多的速度快;取相同的路程比較時間,所用時間少的速度快.在物理學中,採用「相同時間比較路程的長短」的方法. 2.速度及其計算方式 比較下圖中汽車和飛行運動的快慢 物理學中,把物體在單位時間通過的路程叫做速度(velocity) 速度=路程/時間 「單位時間」是指時間間隔,如1s、1h等,是為比較快慢而統一規定的「相同時間」 若用字母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則上面的公式可寫成 v=s/t s——路程——米(m) t---時間——秒(s) v--速度—— 米每秒(m/s)
注意: (1)三個物理量必須對應於同一個物體。S是在時間t內所通過的路程,t是通過路程s所用的時間。
(2)運算中單位要統一,且單位參與計算過程.
(3)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單位是m/s,讀作「米每秒」,例如汽車1s通過10m記作「10m/s」
在交通運輸中常用km/h.
(4)同時進行速度單位換算(做練習)及了解一些物體的速度(課本上的信息瀏覽)
(5)速度計算公式的應用:
例題 : 大型噴氣客機的飛行速度為990km/h,它每分飛行多少千米?如果你騎自行車(速度約5m/s),要用多長時間才能騎完客機1min內飛過的路程?
鞏固練習:一列火車長200m,以36km/h的速度通過一座長1.6km的大橋。問火車從上橋到全部離開大橋所用的時間是多少?
3.勻速直線運動
物體在一條直線是上運動,如果速度保持不變,這種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uniform rectilinear motion)。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變速運動:常見物體的運動速度是變化的,這種運動叫變速運動。例如,火車在出站時速度逐漸增大,進站時速度逐漸減小。變速運動比勻速運動復雜,在粗略研究的情況下,也可以用公式v=s/t來處理有關問題。
四、小結
五、布置作業
❸ 怎樣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教學反思
「速抄度」和「加速度」是高襲中物理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對他們的理解往往會存在一些錯誤的認識。因此,在「加速度」的教學中,從「暢談、類比、提升」的層次進行。
暢談「速度達、速度變化大、速度變化快」,通過談引發各個學簇的爭辯,在爭辯中會發現生活的日常理解與物理精確描述的差異,從而提煉精華,引出「加速度——速度的變化率」的概念。
類比「身高高、身高變化大、長得快」,加深「加速度的理解」。在類比中學生的例子會更精彩,使人有「意外收獲」。
對於加速度,有的同學會望詞生義,認為加速度就是增加速度,以為物體若有加速度,其速度一定增大。這種認識源於不理解加速度的真正含義。所以,提升2點:
提升1:加速度的「加」——「變」,即速度可增可減。關鍵是看「速度與加速度」的方向,兩者同向加速運動,異向減速運動。
提升2:物體可以做加速度減小到加速運動和加速度增加的減速運動。通過例子和圖像兩種方法展示。
在整個展示中尊重學生的實際理解,引導他們從「定勢的理解」到「理性的理解」,還得允許學生留有疑惑和不解。因為任何新生事物的入侵都會遇到抗體,只有他們融合才會產生「質」。
❹ 怎樣描述運動的快慢 教案 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義。
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單位、符號和讀法。了解生活實際中的某些直線運動的速度大小數據。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義式,會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關的問題。
4.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及意義,知道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的區別和聯系。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別。
【能力目標】
1.運用平均速度的定義,把變速直線運動等效成勻速直線運動處理,從而滲透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養遷移類推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解決一些問題,而向復雜問題過渡,使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
2.通過師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
【教學方法】
1.通過例題和實例引導學生分析如何辨別快慢。
2.通過討論來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教學重點】速度,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區別。
【教學難點】
1.怎樣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2.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系及在運動中瞬時速度是怎樣確定的。
採用物理學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運動來研究未知運動,用簡單運動來研究復雜運動的一種研究方法)來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教師通過舉例,讓學生自己歸納比較快慢的兩種形式。
2.通過實例的計算,得出規律性的結論,即單位時間內的位移大小。
3.教師講解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意義。
【教學過程】
初始位置/m
經過時間/s
末了位置/m
A.自行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0
20
100
B.公共汽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0
10
100
C.火車沿平直軌道行駛
500
30
1250
D.飛機在天空直線飛行
500
10
2500
問題1:比較A和B誰運動的快,為什麼?
問題2:比較B和D誰運動的快,為什麼?
結論: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可以有兩種方法:
1)一種是在位移相同的情況下,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時間短的物體運動快,時間長的物體運動慢;
2)另一種是在時間相同的情況下,比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體運動得快,位移小的物體運動得慢。
問題3:比較B和C誰運動的快,為什麼?
一、速度
1.定義:位移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用v表示。
2.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定義式:。
3.單位:國際單位:m/s(或m·s-1)。
常用單位:km/h(或km·h-1)、cm/s(或cm·s-1)。
4.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同。
說明: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二、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如果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還是否是恆定的?那又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問題:百米運動員,10s時間里跑完100m,那麼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百米運動員是否是在每秒內都跑10m呢?
答:否。
說明:對於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鍾跑10米多,有的1秒鍾跑不到10米,但當我們只需要粗略了解運動員在100m內的總體快慢,而不關心其在各時刻運動快慢時,就可以把它等效於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此時的速度就稱為平均速度。所以在變速運動中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平均速度
1)定義:在變速直線運動中,運動物體的位移和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或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用表示。
2)說明:
A.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體在t時間內的平均快慢程度。這實際上是把變速直線運動粗略地看成是勻速運動來處理。
B.這是物理學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運動研究未知運動,用簡單運動研究復雜運動的一種研究方法。
問題8:百米賽跑運動員的這個=10m/s代表這100米內(或10秒內)的平均速度,是否是說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後50米內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C.平均速度只是對運動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或某一段位移內)而言的,對同一運動物體,在不同的過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須指明「哪段時間」或「哪段位移」的。
D.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時間(或一段位移)內的總體快慢,這就是「平均速度」與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根本區別。
E.平均速度不是各段運動速度的平均值,必須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解。
2.瞬時速度
(1)定義:運動物體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時刻(或此位置)的瞬時速度。
(2)意義:反映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它能精確地描述變速運動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變速運動。
(3)對瞬時速度的理解:瞬時速度是在運動時間時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在時的極限就是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時速度。
(4)瞬時速度的方向:瞬時速度是矢量,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與物體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運動方向相同,(若是曲線運動,瞬時速度的方向是軌跡上物體所在點的切線方向(與軌跡在該點的延伸方向一致))
三、速率
1.瞬時速率
1)定義: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速率。
2)瞬時速率的測量:技術上通常用速度計來測量瞬時速率。
2.平均速率:
瞬時速度的大小是瞬時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NO)其實我們初中所學的速度也不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給了他一個新的名字平均速率。
1)定義:路程與發生這段路程所用時間的比值。
2)速率是標量。
3)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例1】一個做直線運動的物體,某時刻速度是10m/s,那麼這個物體( )
A.在這一時刻之前0.1s內位移一定是1m
B.在這一時刻之後1s內位移一定是10m
C.在這一時刻起10s內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從這一時刻起開始勻速運動,那麼它繼續通過1000m路程所需時間一定是100s
【解析】某時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該時刻的瞬時速度,不能說物體從此時起以後運動的快慢情況,以後做直線運動或勻變速直線運動,或非勻變速直線運動均可能。所以選項A、B均錯。如果從某時刻(速度為10m/s)起質點做非勻變速直線運動,從這一時刻起以後的10s內位移可能為50m,所以選項C正確,如果從這一時刻起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那麼經過1000m路程所需時間t=100s。正確選項是C、D。
【例2】一物體沿直線運動,先以3m/s的速度運動60m,又以2m/s的速度繼續向前運動60m,物體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公式,s為總位移,t為總時間,等於前一段位移與後一段位移所用時間之和。
全過程的位移s=120m
物體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時間為
後段位移用的時間為
整個過程的用的總時間為t=t1+t2=50s
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m/s=2.4m/s
*注意:全過程的平均速度只能由全過程的總位移與通過全路程所用的總時間的比值得出。如果用求速度的平均值去做=2.5m/s,這樣得出的結果是錯誤的。可見,平均速度概念與速度的平均值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❺ 湘教版四年級下冊科學誰運動得更快教學反思
1.讓學生體驗快慢,獲得感性認識
課改要求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獲得學習經歷的體驗。在快與慢的比較環節教學中,我嘗試把學生分組帶到操場開展運動快慢的小比賽,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其中。學生分組,有人跑、有人計時、有人發令、有人記錄。採取兩種比賽方式,第一種,比1分鍾內跑的米數的多少;第二種比跑完60米用的時間的多少。每個人感受自己的相對快慢。
2.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學生跑完後再回到教室,比較分析那位同學運動的快,並提出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相同時間看路程的多少,相同路程看所花時間的多少。再此基礎上,我提出問題:如果兩個物體運動時間不同,所經過的路程也不同,這時,我們如何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有學生說:將時間化成相同,看兩者的路程多少,這是可以的。有同學說:將路程化成相同,看所用時間的多少,這也是可以的。我再問: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學生陷入了沉思中。我啟發說:就時間相同而言,既然可以放大,那麼能否縮小呢?有學生就說:可以的,將他們都化成1分鍾或1秒鍾,看在這1分鍾或1秒鍾內兩個物體各自運動的路程是多少,也是相同時間看路程的一種方法。我肯定他的說法,並指出:將每小時、每分鍾、每秒鍾等成為單位時間,剛才的方法也就是看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經過的路程的多少。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就是物體運動的速度。
3.列舉生活實例
教師在課堂上列舉生活中表示快慢的應用,引導學生多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可以讓他們知道科學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廣泛的應用,會激起他們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因為要使學生學會你這一科,先是讓學生喜歡你這一科。
4.積極提問,貫穿課堂始終
要想學生40分鍾內都會專心聽你的課那是不可能的,他們或多或少會開小差。這時採用提問的方式的話,就會使學生的精神一下子緊張起來,並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問題。不能只提問一些選擇性的問題,因為這樣他們思考的空間就會很小,這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提問要有均勻性,不能反復提問某個學生,這樣會使其他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消退的。提問要准確,多用短句,學生易理解。
❻ 有趣的課堂 怎樣描述運動的快慢
1是在相同路程內,
運動時間越少,運動越快;
2在相同時間內所行駛路程越多,
其運動越快。反之則慢
❼ 怎樣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課後反思
下面我就對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課進行課後反思:
1.新課引人時由於學生對初中的速度概念印象較深刻,可以更簡練、更快捷。「速度」是初中學過,學生熟悉,從來也沒懷疑過的物理概念,但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節《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對速度有了新的定義。學生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們被騙了?」「這是速度,那初中學習的是什麼?」「既然不一樣,為什麼都叫速度?」。如果不及時解決這些疑惑,那麼這些疑惑一直縈繞在腦子里,會影響學生的繼續學習。所以,如何重新認識和接納初中「速度」是個不小的難點。速度就是位移與時間之比。初中學習的速度是膚淺的。但是,鑒於初中學習的運動規律都是單向的直線運動,所以,在單向直線運動中的研究范圍內,用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速度,並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也是正確的。老師在上課時應當點明。
2.關於速度的矢量性,雖然課堂上重點強調了,並設計了實例和例題讓學生體會和練習,但不能寄希望於學生當堂就完全理解和接受,這需要一個過程。
3.討論與交流環節關於如何在坐標紙上求各段位移,向學生介紹了兩種方法:一是直接測量線段的長度後用比例計算。二是利用勾股定理求斜邊的方法。目的是想通過掌握多種方法提高學生能力,但很費時。課後認為對學生來說,掌握一種方法既直接又快捷。
4.由平均速度過渡到瞬時速度是本節的重要環節,向學生滲透無限逼近的思想是關鍵,教學中循序漸進地引導。本人認為需要給學生一個體驗的過程,讓他們知道在怎樣的時間段內的平均速度可近似的認為是某一位置的瞬時速度。
5.課後認為對速率的概念應當暫時不介紹,第一是上課內容過多時間難分配;第二是免得干擾學生對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概念的學習。
本節課在以下幾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1.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
在討論與交流環節讓學生在坐標紙上收集數據,並嘗試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在實驗與探究環節中讓學生在計算出平均速度的基礎上結合圖象啟發學生的思維,逐漸向學生滲透無限逼近的方法和極限的思想。使學生在理解的情況下發生知識的遷移,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經歷這樣一定的過程,才能實現學生的科學方法和正確思路的建立。
2.使物理貼近學生生活、聯系社會實際。
以學生在操場上跑步為例說明速度的矢量性、計算奧運會上劉翔110米欄的速度、以汽車長途運輸為例引人瞬時速度概念等等,把物理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學生的實踐意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教學過程中強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功能。
本節課為學生營造了一種寬松、積極的學習環境。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學生學會了運用平均速度解決實際問題、用瞬時速度的概念理解運動,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到成功的愉悅。在設計中為學生提供了獨立進行觀察、思考和計算的機會,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又引入小組學習的活動方式,學生在討論與交流、實驗與探究兩環節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問題、交流結果、分工合作,智慧被集體共享,協同工作的價值得到體驗,團隊作風得到發揚,有利於增強學生的協同意識與合作精神。
總之,雖然我對第三節《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這一節課的教學進行一些反思。但是許多的反思問題都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物理教學反思對物理教師的成長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是物理教師實現自我發展有效途徑,也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更會促使物理教師成長為新時期研究型、復合型教師。我們應該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
❽ 運動的快慢的意義
速度的物理復意義是:速度是描制述質點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等於位移和發生此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在勻速直線運動中,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叫做速度。
速度:科學上用速度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速度在數值上等於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速度的計算公式:V=S/t。速度的單位是m/s和km/h。
速度是矢量。初中的定義: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的多少,叫做速度。(速度在數值上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高中的定義:速度等於位移和發生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
符號:v【註:希臘字母υ表示另一物理量「位移」】 定義式:v=s/t 在國際單位制中,基本單位:米/秒(m/s)Km=1000m1千米=1公里,物理意義: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性質:矢量。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量綱是L*T⁻¹,基本單位為米每秒,符號m/s。 最大值:真空光速c=299 792 458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