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 ——曹操
教學目標
1、在反復朗讀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養學生的遠大的志向。
3、品味詩句,感悟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文修養。
4、了解詩歌情境交的特點,培養學生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5、揣摩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誦讀詩歌,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2.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教學時數教學時數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教學方法 朗讀法;聯想、想像法;討論、點撥法
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有人用這樣的話來評價他「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1800年前他統一了連年動亂的中原大地;他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人,他的詩篇流傳千古。他以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才能在三國時期獨領風騷。他就是三國時期的三絕之一——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盡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此外,他還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 今天我們就要學習曹操樂府詩《步出夏門行》組詩中的第一章——《觀滄海》。什麼是樂府?原來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機構名稱,後來演化為詩體名稱。 《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等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副怎樣的圖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觀滄海》,來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二、 整體感知,充分讀書
1.教師泛讀,正音。
2.學生自讀,整體感知詩詞大意
3.字詞句基礎知識舉要 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在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時經過此地。
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
何:多麼
澹澹(dàndàn):水波盪漾的樣子。
竦峙(snssssǒ):高高地挺立。竦通「聳」,高。
峙:挺立。
蕭瑟:是聯綿字,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陽和月亮
若:如同
星漢:銀河。 燦爛:是疊韻聯綿字,光彩耀眼的意思,
幸:慶幸。 至:極。 幸甚至哉:真是幸運極了啊。用這首詩歌來抒發自己的心願志向。
詠:歌吟 詠志:即表達心志。 志:理想
三、 賞析品讀,深入理解
1、《觀滄海》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意思?「滄海」的「滄」字作何解,能否換「觀大海」這個題目?
討論、歸納、明確:「滄」是暗綠色的意思,「滄海」就顯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動,所以不能換。
2、本詩是寫景詩,還是抒情詩?寫了什麼景?抒了什麼情?
景: (實)海水、樹木、草、秋風、洪波生機勃勃 (虛)日月星漢寬闊、博大
情: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勾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圖景,表現詩人開闊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
詩的正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朴。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以敘事發端,起調平穩。「觀「字統領全文。是詩的線索,由以下「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東:方位名詞,這里作臨的狀語,表示向東、朝東。臨:到,這里是登上的意思。
以:連詞,連接「東臨碣石」和「觀滄海」兩個短語,所連接的後一部分表示前面動作行為的目的。觀:看,這里是遠眺、眺望的意思。
滄海:東海,這里是泛稱。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盪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接著描繪登山觀海所見壯麗景色。這兩句寫大海雄渾開闊的氣象,是遠景,全景全景全景全景。
水:指海水。
何:副詞,用在形容詞謂語前,表示程度之深。可譯為「怎麼這樣」「多麼「那麼」等。
竦:同「聳」,高起,高聳。峙:直立。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這兩句寫,,突出其林密草豐的特點,是近景,是局部。
樹木:指山島上的樹木。叢生:(草木)聚集在一處生長。這里是說林密。
豐:茂密,茂盛。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從結構上看,把海水的正面寫實推向了高潮,也自然的過度到了下面的虛寫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這兩句寫大海波濤洶涌的動態。以上六句描寫,有靜有動,有遠有近,有主有從,都是實。
詩人這時的視線從山島又轉移到哪裡呢?(明確:海面上) 蕭瑟:秋風聲。洪波:巨大的波濤。洪:大的意思。涌:形容大波掀動的樣子。 第三層(最後四行)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這首詩的基調是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賞析玩全詩後,想必大家也知道這首詩的大意了吧,下面我們一起描述一下大意。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盪,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颯颯,海上湧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的運行,好象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象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深入理解後,大家考慮這樣幾個問題, 全詩是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觀。
曹操的這首詩有什麼寫作特點?
明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虛實結合,動靜結合。
1. 豐富奇特的想像。 《觀滄海》這首詩最大的亮點就是詩人在表現滄海之壯觀、之雄偉時,他除了直接描寫大海本身之外,還從浩瀚壯闊的海景展開想像寫出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佳句。表現出了滄海吞吐日月蘊含群星的氣派。讀到這里,我們眼前就會浮現出天連水、水連天,浩浩盪盪無邊無際的宏偉景象,這一切都歸功於詩人豐富奇特的想像。
2. 合情合理的誇張。 從表現形式上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運用了誇張的手法,運行不息的太陽,星光燦爛的銀河,竟然蘊含在滄海之中,由於前面在描寫滄海本身時,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都表現了它雄壯的氣勢。所以這是用誇張的手法進一步來突顯它的這一特點,使讀者在為滄海的氣勢所折服的同時,覺得誇張也合情合理了。
3. 准確恰當的借景抒情。 如果《觀滄海》僅僅局限在大海氣魄的刻畫與表現上,這樣的滄海雖雄壯但缺乏靈性。詩人巧妙地賦予大海以人的性格,它的雄渾、它的沉穩、它的動盪不安,這些無不是詩人自身真實的寫照,詩文表面句句是在寫景,實則時時又在抒情,結尾「幸甚至哉,歌以詠志」一句,詩人直抒胸臆,把自己的雄心壯志與滄海的雄偉融合在一起,不僅表現了滄海的宏偉,還抒發了詩人博大的胸襟。
四、 拓展延伸,鞏固積累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是由全景到局部,由遠到近來描寫登海後看到的景物和感受的。 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著的。作者通過寫滄海,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於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全詩語言質朴,想像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 他們以質朴剛健、清新自然的語言、比興的手法真實地再現現實,抒發強烈的思想感情,表現出鮮明的個性色彩和時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後人稱這種文風為「建安風骨」。
建安風骨是漢魏之際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詩文的俊爽剛健風格。漢末建安時期文壇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採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並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 曹操的歷史評價 曹操在亂世中積極追求個人抱負的實現,自我的不斷超越,以最終獲得完全的「優越感」。由此,曹操一生以「安民定天下」為己任,以齊桓公、晉文公為榜樣,追逐「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境界。對於自我的掩飾,曹操由於對自我有著許許多多的自卑和不安全感,所以信奉「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使得他可以變得極為猜疑和殘忍,行為復雜多變,令人難以捉摸。換言之,人格狀態不協調是曹操的悲劇。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孫權評價曹操:「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鍾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 唐太宗說曹操:「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五、 總結 我們要樹立遠大的理想,為達到目標堅持努力,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在社會生活中,不要斤斤計較,要互相謙讓。做一個像曹操一樣有雄心壯志、博大胸懷、遠大抱負的人。不要做有目標,但是不堅持,甚至不擇手段的人。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O(∩_∩)O~
② 觀滄海,次北固山下,天凈沙.秋思的講課方法
學習目標: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重點難點:
①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課前准備:
①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寫出生字並正確注音。
②有條件的話師生可以共同合作製作秋景圖的圖片或課件。
教學設計 :
導人新課
著名詩人秋瑾曾在詩中詠嘆「秋風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辯》中言「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頓生惆悵……(這是中國古代詩人的一種典型的悲秋氣節)。但是秋天也是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悅的。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個別樣的秋天。(板書課題)
師配樂范讀課文
[要求]
a.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b.學生正確劃分詩歌的停頓。
③生自由朗讀課文。(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顯示)
問題組:
a.為什麼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b.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c.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
朗讀之後,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明確]
a.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徵;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乾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b.三幅圖: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c.天的喜愛、贊美的感情。
研讀賞析:
①展示學生繪制的圖畫或課件。(學生對照圖片展開想像,描繪自己喜歡的畫面。多媒體或投影顯示問題組)
a.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並說說為什麼喜歡這幅圖。
b.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景的?
c.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你為什麼喜歡,寫得好在哪兒?
②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a.先請幾名同學朗讀最喜歡的一節詩。說說為什麼喜歡。然後據圖畫,展開想像,描繪 畫面。學生描繪畫面(參考內容):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盪山谷;田野里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採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背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彌漫著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著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著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鯿魚就像烏桕葉,閃著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裡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b.由遠及近的順序。
c.優美語句賞析:
◆先找出優美的語句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體會、分析感情、語言的精妙之處。
◆主要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美句賞析參照)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裡——「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裡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嫻靜的氛圍。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游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閑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裡——「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為什麼「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個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鯿魚像烏桕葉;另一層意思,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用倒裝句體現漁民悠閑的心情。
③齊讀、自背、齊背、比賽背誦。
課堂小結:本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出夏忙後農閑的景象:農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閑、愜意,少了些艱難苦恨,多的是清靜、清甜。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讀《秋景》,比較與《秋天》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相同之處。
布置作業
①寫自己的秋天。以「秋天」為題寫一首詩。
②摘抄以「秋」為內容的詩文,並做點評。
課後記:本課採用了以讀帶講兼以學生自學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穿插朗讀指導,有助於學生充分理解、領會詩歌。整體感知部分,考慮到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情感體驗,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學習目標:
1、 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2、 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准確背誦詩歌;
4、 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第一課時
《觀滄海》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曹操,一代梟雄,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已經一覽他的風姿。但是由於《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作傾向,導致作者並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其實,據史料記載,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詩歌創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愴的創作風格被古代文壇所稱頌。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一首《觀滄海》就是寫在曹操事業的巔峰時期。那時,他即將統一北方,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經親臨的碣石山,又臨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也是如滄海般澎湃。就讓我們趕快來欣賞一下這首氣壯河山的大作吧,來感受它的雄渾氣勢。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掃除文字障礙,教師糾正讀音。
探究問題:
1、 全詩圍繞哪幾個字展開?
2、 這首詩歌寫了幾層?哪些句子是寫實?哪些是寫虛?
3、 詩歌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研討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請你運用想像,繪制一幅《曹操觀海圖》,並體會其中表達詩人何種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現代的公交車。因此,流落他鄉或在外謀職的人是很難定期回家的,自然會不是產生故園之思,因此,表達思鄉之苦就成為類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一下,唐代詩人王灣的詩歌《次北固山下》,來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種濃濃的鄉愁。
整體感知:
1、 詩歌描繪了怎樣的內容?
2、 詩歌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思考品味:
請你用生動的語言或者圖畫來描繪「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所描繪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歸雁,這時候想到了什麼?他為什麼要藉助歸雁表達自己的思鄉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將會有哪些感受,與同學們一同交流一下。
《錢塘湖春行》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就會聯想到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我們就會更加細致入微的體味到西湖的美麗景色,彷彿就會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讀這首詩歌,我們來感受一下這首詩歌的思想感情。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思考問題:
1、 詩歌描繪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象?你從詩歌中哪些詞語得到了印證?
2、 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已經陶醉於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探究:
詩歌中的「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運用多種創作手法來擴展本首詩歌的內容,寫成一篇寫景散文。
第二課時
《西江月》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檢查背誦,導入課文內容的理解。昨天,我們隨著白居易領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
2、本首詞分為兩片,分別描寫了什麼內容?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研讀賞析:
1、 詞人為什麼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2、 「忽見」一詞有什麼表達作用?
3、 你認為詞中哪些詞語描寫的充滿意境?請你找出來,並在全班范圍內進行交流。
《天凈沙 秋思》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以來,當人們提起「鄉愁」這個詞語,人們就自然會聯想到這篇作品。它巧妙地運用了名詞的串聯,運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一個特定的氛圍中,使作者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的環境有機的統一在了一起,生動地表達了長期飄泊在外的遊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仿讀。
學生閉上眼睛,教師描繪場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弱的老馬,迎著凜冽的寒風,在古道上躑躅獨行。他走過纏滿老藤的古樹,看見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就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溫暖圖畫,炊煙裊裊,一派安適、清雅的景象。這時候太陽就要下山了,自己卻沒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長夜。哎,自己卻是有家難歸,令人心腸寸斷,更添愁緒。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研讀賞析:
詩歌一共描繪了幾幅圖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學生進行詩歌交流和朗讀比賽;
2、 教師范唱《滿江紅》,學生進行自由譜曲,演唱詩歌。
3、 將本首詩歌改寫成散文。
課後記:本文講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解讀能力,調動學生的想像力與生活儲備來理解詩歌內容。同時,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鑒賞積累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
學習目標:
1、 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2、 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准確背誦詩歌;
4、 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第一課時
《觀滄海》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曹操,一代梟雄,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已經一覽他的風姿。但是由於《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作傾向,導致作者並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其實,據史料記載,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詩歌創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愴的創作風格被古代文壇所稱頌。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一首《觀滄海》就是寫在曹操事業的巔峰時期。那時,他即將統一北方,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經親臨的碣石山,又臨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也是如滄海般澎湃。就讓我們趕快來欣賞一下這首氣壯河山的大作吧,來感受它的雄渾氣勢。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掃除文字障礙,教師糾正讀音。
探究問題:
1、 全詩圍繞哪幾個字展開?
2、 這首詩歌寫了幾層?哪些句子是寫實?哪些是寫虛?
3、 詩歌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研討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請你運用想像,繪制一幅《曹操觀海圖》,並體會其中表達詩人何種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現代的公交車。因此,流落他鄉或在外謀職的人是很難定期回家的,自然會不是產生故園之思,因此,表達思鄉之苦就成為類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一下,唐代詩人王灣的詩歌《次北固山下》,來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種濃濃的鄉愁。
整體感知:
1、 詩歌描繪了怎樣的內容?
2、 詩歌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思考品味:
請你用生動的語言或者圖畫來描繪「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所描繪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歸雁,這時候想到了什麼?他為什麼要藉助歸雁表達自己的思鄉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將會有哪些感受,與同學們一同交流一下。
《錢塘湖春行》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就會聯想到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我們就會更加細致入微的體味到西湖的美麗景色,彷彿就會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讀這首詩歌,我們來感受一下這首詩歌的思想感情。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思考問題:
1、 詩歌描繪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象?你從詩歌中哪些詞語得到了印證?
2、 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已經陶醉於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探究:
詩歌中的「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運用多種創作手法來擴展本首詩歌的內容,寫成一篇寫景散文。
第二課時
《西江月》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檢查背誦,導入課文內容的理解。昨天,我們隨著白居易領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
2、本首詞分為兩片,分別描寫了什麼內容?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研讀賞析:
1、 詞人為什麼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2、 「忽見」一詞有什麼表達作用?
3、 你認為詞中哪些詞語描寫的充滿意境?請你找出來,並在全班范圍內進行交流。
《天凈沙 秋思》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以來,當人們提起「鄉愁」這個詞語,人們就自然會聯想到這篇作品。它巧妙地運用了名詞的串聯,運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一個特定的氛圍中,使作者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的環境有機的統一在了一起,生動地表達了長期飄泊在外的遊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仿讀。
學生閉上眼睛,教師描繪場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弱的老馬,迎著凜冽的寒風,在古道上躑躅獨行。他走過纏滿老藤的古樹,看見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就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溫暖圖畫,炊煙裊裊,一派安適、清雅的景象。這時候太陽就要下山了,自己卻沒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長夜。哎,自己卻是有家難歸,令人心腸寸斷,更添愁緒。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研讀賞析:
詩歌一共描繪了幾幅圖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學生進行詩歌交流和朗讀比賽;
2、 教師范唱《滿江紅》,學生進行自由譜曲,演唱詩歌。
3、 將本首詩歌改寫成散文。
課後記:本文講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解讀能力,調動學生的想像力與生活儲備來理解詩歌內容。同時,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鑒賞積累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
③ 急求語文高手
教學目標:
1、識記作者、作品
2、有情感的背誦詩文
3、深刻理解詩歌內容與情感
教學重點:
領悟詩人寄寓的豪邁情感
一、導入(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曲)
看過《三國演義》的同學一定熟悉三國中的人物,你們喜歡誰?說出理由?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文字:「奸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歷史上稱曹操為「奸雄」,實際上是偏頗之見。說他「奸」是認為他篡奪了漢家的天下,可事實卻是,直到他死去,曹操都一直自稱「宰相」,從未稱帝。
除此之外,曹操擅長詩歌,《步出夏門行》與《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我們一定聽說過這樣的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
今天我們要學的《觀滄海》就選自於《步出夏門行》組詩。
二、解題: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三、作者及寫作背景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後,先後滅呂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敗兵強地廣的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北征烏桓,大勝。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他善詩歌,他善詩歌,借詩篇抒
發自己的政治報負。其詩氣魄雄偉,慷慨悲壯,是文學史上建安文學的開創者。《步出廈門行》、《蒿里行》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四、教學設計
【自主性學習】
(一)、 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後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七年級學生誦讀古詩的通病是急於成誦:讀的速度太快,節奏感不強,這就不利於感悟與理解。要改變這種狀況,須從讀詩的節奏訓練人手。這篇課文有多種詩的體式,節奏型各不相同,用來進行這種訓練以養成良好的誦詩習慣,將使學生終生受益。X X/X X如「東臨偶石,以觀/滄海」(四言句) 】
(二)、 聽錄音,品味並把握朗讀節奏。
(三)、朗讀,展開豐富的想像,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後請兩位學生來說說詩中畫面寫了那些景色?
【合作性學習】
(一)、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著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麼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啊!看到太陽、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彷彿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麼博大的胸懷啊!
(二)、 把學生分成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麼?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麼?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盪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麼壯麗的意境,多麼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麼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
」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後,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藉助豐富奇特想像,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這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探究性學習】
問:《沁園春.雪》這首寫景抒情詩,在寫法和表現手法和《觀滄海》有什麼相同之處?
理解: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都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先寫景後抒情;運用了想像、聯想;遠近結合、動靜結合、虛實結合。
五、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六、小結(略)
七、作業:
1、《觀滄海》怎樣總寫?怎樣分寫?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襟的是哪幾句?
2、背誦全詩
3、課外閱讀P168《龜雖壽》。
④ 次北固山下教案
學習目標: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重點難點:
①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課前准備:
①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寫出生字並正確注音。
②有條件的話師生可以共同合作製作秋景圖的圖片或課件。
教學設計 :
導人新課
著名詩人秋瑾曾在詩中詠嘆「秋風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辯》中言「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頓生惆悵……(這是中國古代詩人的一種典型的悲秋氣節)。但是秋天也是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悅的。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個別樣的秋天。(板書課題)
師配樂范讀課文
[要求]
a.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b.學生正確劃分詩歌的停頓。
③生自由朗讀課文。(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顯示)
問題組:
a.為什麼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b.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c.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
朗讀之後,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明確]
a.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徵;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乾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b.三幅圖: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c.天的喜愛、贊美的感情。
研讀賞析:
①展示學生繪制的圖畫或課件。(學生對照圖片展開想像,描繪自己喜歡的畫面。多媒體或投影顯示問題組)
a.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並說說為什麼喜歡這幅圖。
b.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景的?
c.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你為什麼喜歡,寫得好在哪兒?
②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a.先請幾名同學朗讀最喜歡的一節詩。說說為什麼喜歡。然後據圖畫,展開想像,描繪 畫面。學生描繪畫面(參考內容):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盪山谷;田野里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採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背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彌漫著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著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著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鯿魚就像烏桕葉,閃著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裡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b.由遠及近的順序。
c.優美語句賞析:
◆先找出優美的語句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體會、分析感情、語言的精妙之處。
◆主要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美句賞析參照)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裡——「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裡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嫻靜的氛圍。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游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閑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裡——「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為什麼「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個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鯿魚像烏桕葉;另一層意思,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用倒裝句體現漁民悠閑的心情。
③齊讀、自背、齊背、比賽背誦。
課堂小結:本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出夏忙後農閑的景象:農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閑、愜意,少了些艱難苦恨,多的是清靜、清甜。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讀《秋景》,比較與《秋天》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相同之處。
布置作業
①寫自己的秋天。以「秋天」為題寫一首詩。
②摘抄以「秋」為內容的詩文,並做點評。
課後記:本課採用了以讀帶講兼以學生自學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穿插朗讀指導,有助於學生充分理解、領會詩歌。整體感知部分,考慮到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情感體驗,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學習目標:
1、 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2、 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准確背誦詩歌;
4、 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第一課時
《觀滄海》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曹操,一代梟雄,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已經一覽他的風姿。但是由於《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作傾向,導致作者並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其實,據史料記載,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詩歌創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愴的創作風格被古代文壇所稱頌。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一首《觀滄海》就是寫在曹操事業的巔峰時期。那時,他即將統一北方,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經親臨的碣石山,又臨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也是如滄海般澎湃。就讓我們趕快來欣賞一下這首氣壯河山的大作吧,來感受它的雄渾氣勢。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掃除文字障礙,教師糾正讀音。
探究問題:
1、 全詩圍繞哪幾個字展開?
2、 這首詩歌寫了幾層?哪些句子是寫實?哪些是寫虛?
3、 詩歌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研討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請你運用想像,繪制一幅《曹操觀海圖》,並體會其中表達詩人何種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現代的公交車。因此,流落他鄉或在外謀職的人是很難定期回家的,自然會不是產生故園之思,因此,表達思鄉之苦就成為類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一下,唐代詩人王灣的詩歌《次北固山下》,來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種濃濃的鄉愁。
整體感知:
1、 詩歌描繪了怎樣的內容?
2、 詩歌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思考品味:
請你用生動的語言或者圖畫來描繪「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所描繪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歸雁,這時候想到了什麼?他為什麼要藉助歸雁表達自己的思鄉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將會有哪些感受,與同學們一同交流一下。
《錢塘湖春行》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就會聯想到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我們就會更加細致入微的體味到西湖的美麗景色,彷彿就會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讀這首詩歌,我們來感受一下這首詩歌的思想感情。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思考問題:
1、 詩歌描繪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象?你從詩歌中哪些詞語得到了印證?
2、 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已經陶醉於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探究:
詩歌中的「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運用多種創作手法來擴展本首詩歌的內容,寫成一篇寫景散文。
第二課時
《西江月》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檢查背誦,導入課文內容的理解。昨天,我們隨著白居易領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
2、本首詞分為兩片,分別描寫了什麼內容?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研讀賞析:
1、 詞人為什麼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2、 「忽見」一詞有什麼表達作用?
3、 你認為詞中哪些詞語描寫的充滿意境?請你找出來,並在全班范圍內進行交流。
《天凈沙 秋思》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以來,當人們提起「鄉愁」這個詞語,人們就自然會聯想到這篇作品。它巧妙地運用了名詞的串聯,運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一個特定的氛圍中,使作者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的環境有機的統一在了一起,生動地表達了長期飄泊在外的遊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仿讀。
學生閉上眼睛,教師描繪場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弱的老馬,迎著凜冽的寒風,在古道上躑躅獨行。他走過纏滿老藤的古樹,看見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就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溫暖圖畫,炊煙裊裊,一派安適、清雅的景象。這時候太陽就要下山了,自己卻沒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長夜。哎,自己卻是有家難歸,令人心腸寸斷,更添愁緒。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研讀賞析:
詩歌一共描繪了幾幅圖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學生進行詩歌交流和朗讀比賽;
2、 教師范唱《滿江紅》,學生進行自由譜曲,演唱詩歌。
3、 將本首詩歌改寫成散文。
課後記:本文講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解讀能力,調動學生的想像力與生活儲備來理解詩歌內容。同時,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鑒賞積累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
學習目標:
1、 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2、 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准確背誦詩歌;
4、 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第一課時
《觀滄海》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曹操,一代梟雄,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已經一覽他的風姿。但是由於《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作傾向,導致作者並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其實,據史料記載,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詩歌創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愴的創作風格被古代文壇所稱頌。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一首《觀滄海》就是寫在曹操事業的巔峰時期。那時,他即將統一北方,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經親臨的碣石山,又臨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也是如滄海般澎湃。就讓我們趕快來欣賞一下這首氣壯河山的大作吧,來感受它的雄渾氣勢。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掃除文字障礙,教師糾正讀音。
探究問題:
1、 全詩圍繞哪幾個字展開?
2、 這首詩歌寫了幾層?哪些句子是寫實?哪些是寫虛?
3、 詩歌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研討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請你運用想像,繪制一幅《曹操觀海圖》,並體會其中表達詩人何種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現代的公交車。因此,流落他鄉或在外謀職的人是很難定期回家的,自然會不是產生故園之思,因此,表達思鄉之苦就成為類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一下,唐代詩人王灣的詩歌《次北固山下》,來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種濃濃的鄉愁。
整體感知:
1、 詩歌描繪了怎樣的內容?
2、 詩歌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思考品味:
請你用生動的語言或者圖畫來描繪「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所描繪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歸雁,這時候想到了什麼?他為什麼要藉助歸雁表達自己的思鄉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將會有哪些感受,與同學們一同交流一下。
《錢塘湖春行》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就會聯想到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我們就會更加細致入微的體味到西湖的美麗景色,彷彿就會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讀這首詩歌,我們來感受一下這首詩歌的思想感情。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思考問題:
1、 詩歌描繪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象?你從詩歌中哪些詞語得到了印證?
2、 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已經陶醉於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探究:
詩歌中的「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運用多種創作手法來擴展本首詩歌的內容,寫成一篇寫景散文。
第二課時
《西江月》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檢查背誦,導入課文內容的理解。昨天,我們隨著白居易領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
2、本首詞分為兩片,分別描寫了什麼內容?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研讀賞析:
1、 詞人為什麼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2、 「忽見」一詞有什麼表達作用?
3、 你認為詞中哪些詞語描寫的充滿意境?請你找出來,並在全班范圍內進行交流。
《天凈沙 秋思》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以來,當人們提起「鄉愁」這個詞語,人們就自然會聯想到這篇作品。它巧妙地運用了名詞的串聯,運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一個特定的氛圍中,使作者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的環境有機的統一在了一起,生動地表達了長期飄泊在外的遊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仿讀。
學生閉上眼睛,教師描繪場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弱的老馬,迎著凜冽的寒風,在古道上躑躅獨行。他走過纏滿老藤的古樹,看見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就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溫暖圖畫,炊煙裊裊,一派安適、清雅的景象。這時候太陽就要下山了,自己卻沒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長夜。哎,自己卻是有家難歸,令人心腸寸斷,更添愁緒。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研讀賞析:
詩歌一共描繪了幾幅圖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學生進行詩歌交流和朗讀比賽;
2、 教師范唱《滿江紅》,學生進行自由譜曲,演唱詩歌。
3、 將本首詩歌改寫成散文。
課後記:本文講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解讀能力,調動學生的想像力與生活儲備來理解詩歌內容。同時,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鑒賞積累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
⑤ 古代詩歌五首的教案
古代詩歌五首
學習目標
1.朗讀並背誦這五首古代詩歌。
2.培養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
3.品味詩歌的意境。
重點難點
1.重點:
(1)朗讀並背誦這五首古代詩歌。
(2)感悟古代詩歌的內容。
2.難點: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時間 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朗讀《觀滄海》《次北固山下》。
2.就詩歌不理解之處質疑。
二、導入
這五首古代詩歌,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詩人們登山望海,駕舟楊帆,賞花觀鳥,詠春悲秋……用凝練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圖景,喚起我們美好的情懷。朗讀時應該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像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喜共悲,然後再作客觀評析。
三、正課
1.朗讀《觀滄海》,要求讀得富有節奏感,讀出作者的感情。
2.作者作品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現在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有《魏武帝集》。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3.關於漢樂府詩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配樂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4.賞析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交代觀海的地點,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開闊,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描寫由此拓展開來。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是「多麼」的意思,是贊美之詞。在這水波澹澹的大海上,最先映人眼簾的是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遼闊的大海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天蕭瑟,洪波湧起。
雖然已到秋天蕭瑟、草木零落的季節,但島上依然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以生機盎然之感。詩人面對蕭瑟的秋風,極寫大海遼闊壯美,波濤洶涌,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感傷的情調,表現作者壯闊的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兩句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慨,寫出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
5.小結。
這首詩寫登山望海的景象,氣勢雄渾,表達了作者壯闊的胸襟和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
第二課時
6.朗讀《次北固山下》。
7.作家作品簡介。
王灣,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玄宗開元年間進士。開元初,為滎陽主簿。五年至九年,參與編撰《群書四部錄》。官至洛陽尉。《全唐詩》存其詩十首。
這首五言律詩最早見於《國秀集》。詩題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三面臨江。詩人這次途經北固山去游吳中,但見船下江水潮平岸闊,頭頂南雁北歸,觸發了心中情思,於是寫下這首傳世佳作。
8.賞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首聯「客路」點明自己是客游在外,規定了全詩的情調氛圍。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己乘坐的船正在綠水中向前行。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頸聯寫潮水上漲,江面頓時開闊,江水似乎與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風順江吹來,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掛著。作者通過「風正一帆懸」的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的大景表現了出來。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頸聯表現的是江上行舟,即將天亮的情景。從中我們可以知道,詩人是於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既寫景又點出時令。這兩句可以說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從海上冉冉升起;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尾聯,不言思鄉之情,而思鄉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歸,自然想到鴻雁傳書的典故,便想讓大雁把他這遊子的音訊帶給洛陽家鄉。「鄉書」、「歸雁」與首聯的「客路」、「行舟」,遙相呼應,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使全篇籠罩著一層清淡的鄉思愁情。
9.小結。
這首詩借停泊北固山下所見,抒發了對故鄉的思念,給人以積極、樂觀、奮發的藝術享受。
四、作業
第三課時
⑥ 次北固山下的教案
學習目標: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重點難點:
①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課前准備:
①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寫出生字並正確注音。
②有條件的話師生可以共同合作製作秋景圖的圖片或課件。
教學設計 :
導人新課
著名詩人秋瑾曾在詩中詠嘆「秋風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辯》中言「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頓生惆悵……(這是中國古代詩人的一種典型的悲秋氣節)。但是秋天也是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悅的。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個別樣的秋天。(板書課題)
師配樂范讀課文
[要求]
a.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b.學生正確劃分詩歌的停頓。
③生自由朗讀課文。(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顯示)
問題組:
a.為什麼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b.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c.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
朗讀之後,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明確]
a.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徵;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乾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b.三幅圖: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c.天的喜愛、贊美的感情。
研讀賞析:
①展示學生繪制的圖畫或課件。(學生對照圖片展開想像,描繪自己喜歡的畫面。多媒體或投影顯示問題組)
a.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並說說為什麼喜歡這幅圖。
b.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景的?
c.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你為什麼喜歡,寫得好在哪兒?
②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a.先請幾名同學朗讀最喜歡的一節詩。說說為什麼喜歡。然後據圖畫,展開想像,描繪 畫面。學生描繪畫面(參考內容):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盪山谷;田野里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採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背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彌漫著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著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著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鯿魚就像烏桕葉,閃著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裡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b.由遠及近的順序。
c.優美語句賞析:
◆先找出優美的語句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體會、分析感情、語言的精妙之處。
◆主要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美句賞析參照)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裡——「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裡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嫻靜的氛圍。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游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閑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裡——「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為什麼「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個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鯿魚像烏桕葉;另一層意思,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用倒裝句體現漁民悠閑的心情。
③齊讀、自背、齊背、比賽背誦。
課堂小結:本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出夏忙後農閑的景象:農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閑、愜意,少了些艱難苦恨,多的是清靜、清甜。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讀《秋景》,比較與《秋天》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相同之處。
布置作業
①寫自己的秋天。以「秋天」為題寫一首詩。
②摘抄以「秋」為內容的詩文,並做點評。
課後記:本課採用了以讀帶講兼以學生自學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穿插朗讀指導,有助於學生充分理解、領會詩歌。整體感知部分,考慮到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情感體驗,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學習目標:
1、 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2、 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准確背誦詩歌;
4、 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第一課時
《觀滄海》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曹操,一代梟雄,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已經一覽他的風姿。但是由於《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作傾向,導致作者並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其實,據史料記載,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詩歌創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愴的創作風格被古代文壇所稱頌。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一首《觀滄海》就是寫在曹操事業的巔峰時期。那時,他即將統一北方,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經親臨的碣石山,又臨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也是如滄海般澎湃。就讓我們趕快來欣賞一下這首氣壯河山的大作吧,來感受它的雄渾氣勢。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掃除文字障礙,教師糾正讀音。
探究問題:
1、 全詩圍繞哪幾個字展開?
2、 這首詩歌寫了幾層?哪些句子是寫實?哪些是寫虛?
3、 詩歌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研討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請你運用想像,繪制一幅《曹操觀海圖》,並體會其中表達詩人何種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現代的公交車。因此,流落他鄉或在外謀職的人是很難定期回家的,自然會不是產生故園之思,因此,表達思鄉之苦就成為類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一下,唐代詩人王灣的詩歌《次北固山下》,來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種濃濃的鄉愁。
整體感知:
1、 詩歌描繪了怎樣的內容?
2、 詩歌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思考品味:
請你用生動的語言或者圖畫來描繪「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所描繪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歸雁,這時候想到了什麼?他為什麼要藉助歸雁表達自己的思鄉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將會有哪些感受,與同學們一同交流一下。
《錢塘湖春行》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就會聯想到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我們就會更加細致入微的體味到西湖的美麗景色,彷彿就會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讀這首詩歌,我們來感受一下這首詩歌的思想感情。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思考問題:
1、 詩歌描繪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象?你從詩歌中哪些詞語得到了印證?
2、 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已經陶醉於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探究:
詩歌中的「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運用多種創作手法來擴展本首詩歌的內容,寫成一篇寫景散文。
第二課時
《西江月》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檢查背誦,導入課文內容的理解。昨天,我們隨著白居易領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
2、本首詞分為兩片,分別描寫了什麼內容?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研讀賞析:
1、 詞人為什麼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2、 「忽見」一詞有什麼表達作用?
3、 你認為詞中哪些詞語描寫的充滿意境?請你找出來,並在全班范圍內進行交流。
《天凈沙 秋思》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以來,當人們提起「鄉愁」這個詞語,人們就自然會聯想到這篇作品。它巧妙地運用了名詞的串聯,運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一個特定的氛圍中,使作者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的環境有機的統一在了一起,生動地表達了長期飄泊在外的遊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仿讀。
學生閉上眼睛,教師描繪場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弱的老馬,迎著凜冽的寒風,在古道上躑躅獨行。他走過纏滿老藤的古樹,看見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就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溫暖圖畫,炊煙裊裊,一派安適、清雅的景象。這時候太陽就要下山了,自己卻沒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長夜。哎,自己卻是有家難歸,令人心腸寸斷,更添愁緒。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研讀賞析:
詩歌一共描繪了幾幅圖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學生進行詩歌交流和朗讀比賽;
2、 教師范唱《滿江紅》,學生進行自由譜曲,演唱詩歌。
3、 將本首詩歌改寫成散文。
課後記:本文講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解讀能力,調動學生的想像力與生活儲備來理解詩歌內容。同時,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鑒賞積累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
學習目標:
1、 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2、 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准確背誦詩歌;
4、 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第一課時
《觀滄海》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曹操,一代梟雄,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已經一覽他的風姿。但是由於《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作傾向,導致作者並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其實,據史料記載,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詩歌創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愴的創作風格被古代文壇所稱頌。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一首《觀滄海》就是寫在曹操事業的巔峰時期。那時,他即將統一北方,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經親臨的碣石山,又臨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也是如滄海般澎湃。就讓我們趕快來欣賞一下這首氣壯河山的大作吧,來感受它的雄渾氣勢。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掃除文字障礙,教師糾正讀音。
探究問題:
1、 全詩圍繞哪幾個字展開?
2、 這首詩歌寫了幾層?哪些句子是寫實?哪些是寫虛?
3、 詩歌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研討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請你運用想像,繪制一幅《曹操觀海圖》,並體會其中表達詩人何種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現代的公交車。因此,流落他鄉或在外謀職的人是很難定期回家的,自然會不是產生故園之思,因此,表達思鄉之苦就成為類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一下,唐代詩人王灣的詩歌《次北固山下》,來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種濃濃的鄉愁。
整體感知:
1、 詩歌描繪了怎樣的內容?
2、 詩歌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思考品味:
請你用生動的語言或者圖畫來描繪「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所描繪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歸雁,這時候想到了什麼?他為什麼要藉助歸雁表達自己的思鄉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將會有哪些感受,與同學們一同交流一下。
《錢塘湖春行》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就會聯想到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我們就會更加細致入微的體味到西湖的美麗景色,彷彿就會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讀這首詩歌,我們來感受一下這首詩歌的思想感情。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思考問題:
1、 詩歌描繪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象?你從詩歌中哪些詞語得到了印證?
2、 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已經陶醉於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探究:
詩歌中的「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運用多種創作手法來擴展本首詩歌的內容,寫成一篇寫景散文。
第二課時
《西江月》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檢查背誦,導入課文內容的理解。昨天,我們隨著白居易領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
2、本首詞分為兩片,分別描寫了什麼內容?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研讀賞析:
1、 詞人為什麼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2、 「忽見」一詞有什麼表達作用?
3、 你認為詞中哪些詞語描寫的充滿意境?請你找出來,並在全班范圍內進行交流。
《天凈沙 秋思》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以來,當人們提起「鄉愁」這個詞語,人們就自然會聯想到這篇作品。它巧妙地運用了名詞的串聯,運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一個特定的氛圍中,使作者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的環境有機的統一在了一起,生動地表達了長期飄泊在外的遊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仿讀。
學生閉上眼睛,教師描繪場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弱的老馬,迎著凜冽的寒風,在古道上躑躅獨行。他走過纏滿老藤的古樹,看見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就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溫暖圖畫,炊煙裊裊,一派安適、清雅的景象。這時候太陽就要下山了,自己卻沒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長夜。哎,自己卻是有家難歸,令人心腸寸斷,更添愁緒。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研讀賞析:
詩歌一共描繪了幾幅圖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學生進行詩歌交流和朗讀比賽;
2、 教師范唱《滿江紅》,學生進行自由譜曲,演唱詩歌。
3、 將本首詩歌改寫成散文。
課後記:本文講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解讀能力,調動學生的想像力與生活儲備來理解詩歌內容。同時,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鑒賞積累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