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異同
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
傳統教學是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然後通過機械地操練鞏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很好的得到開發和發揮,傳統教學重知識傳授而忽視能力培養。傳統教學重講輕練,學習不是通過老師大量的講授,而是讓學生大量練習,在實踐中學會「游泳」。
傳統教學重「教」輕「學」,對教學過程中的每個步驟的安排設計主要從「教」的視角考慮。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培養」活動,它表現為:一是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師是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者,對於求知的學生來說,教師就是知識寶庫,是活的教科書,是有學問的人,沒有教師對知識有傳授,學生就無法學到知識。所以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所謂教學就是教師將自己擁有有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學關系成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在這樣有課堂上,「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了。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後學。學生只能跟著教師學,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先教後學,教了再學,教多少、學多少,怎麼教、怎麼學,不教不學。教支配、控制學,學無條件地服從於教,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學的獨立性、獨立品格喪失了,教也走向了反面,最終成為遏制學的「力量」。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不愛學。總之,傳統教學只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機械疊加。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術語: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傳統教學觀的核心是「倉庫理論」,它以教師為圓心,把學校當成單純傳授知識的場所,把書本當作主要教學內容,把學生當成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工具,把分數看成是評估學校教育、教師教學和學生成績的惟一標准。其結果,嚴重的妨礙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忽視了學生自我能力的培養,高分低能,不利於現代新人的成長。而現代教學觀念完全摒棄了這些落後的想法和方式,試圖用嶄新的教學觀來改變這種現象,因此在現代教學觀念的指導下進行了一系列的現代教學改革。
2. 怎樣讓導學互動課堂變得自然,真實,生動起來
「互」是交替、交互、相互,「動」是使起作用或變化.互動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行為主體藉助於一定的手段,與他人(或環境)和自己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過程.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知道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由教師與學生共同構建的雙向活動,教學過程是教與學交互影響的過程,即教師以「教」來促動學生的「學」,學生以「學」來促進教師的「教」.師生互動是老師與學生在自覺活動的基礎上相互作用的教學.它最終的目的是要達到使課堂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和學習有效性的提高. 傳統的課堂教學受注入式思想的支配,把教學過程看作是「灌注」過程,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教師和學生缺乏主動交流,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現代教育論認為: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潛力,發展人的個性.而互動式教學法恰恰可以更加有效地實現這些理念.互動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參與性」,它通過強調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充分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從而活躍課堂氣氛,使那些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能量沖破意識閥門而釋放出來,閃現出智慧的火花,實現教學共振,達到雙方的最佳效益.「互動式」教學方法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按一個積極的調研過程進行教學,並著重於認真思考,向「現實生活」學習. 互動式教學法是一種民主、自由、平等、開放式教學,他是機遇對教與學關系的審視和思考.他是以建構主義和認知學習理論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教與學的新體系,主張以交往和對話作為教學實施的核心和途徑,在交往中通過人與人、人與文本間的視界融合生成一個新的、個體化的意義世界,實現精神世界的拓展和人生經驗的增長.通過不同觀點的碰撞交融,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以提高教學效果. 互動教學的具體情景可能發生在組織的教學活動中,也可能是在非正式的游戲、生活和交往中.互動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教師與個別學生、部分學生、全體學生之間互動、學生和教學媒介的互動等,既可以是口頭上的互動交流,也可以是書面上的. 互動教學結果具有互惠性,交往雙方總是希望通過交往而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從而完善自己、發展自己.這種互動雙方的互補互惠性是建立在交往主體差異性基礎上的.教師與學生間的交往而產生的「教學相長」就是教學交往互補互惠的最好證明.教師和每個學生的主體質量不同、需要不同,必然存在著交往雙方的主體差異,這種差異的存在為雙方的交往互動提供了前提,從而形成了互補性、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將成為提高互動教學有效性的巨大力量. 在我的課堂中,我是這樣來體現師生和生生互動的: (一)轉變教師教學理念 新課程改革需要互動的課堂,社會需要互動中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我們教師一定要轉變自已的教學理念,適應這種發展的需要. (二)用「活」教材 也許有的教師已經發現,很多學生喜歡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現象,但並不喜歡上課.究其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的課堂教學還沒有走出「課程本位」,沒有走出有限的課堂時空,盡管教師泛泛而談,但學生卻感到不著邊際.因此課堂教學應強化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生活.教師要從「教教科書」轉變為「用教科書教」,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富有針對性的設計,依據學生興趣、愛好、個性化來選擇拓展課程,著力突破課堂教學的封閉性,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注重教材的重組. (三)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 這是落實課堂教學任務、選擇適當教學方法的關鍵.教師對教學內容深度和廣度的確定,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學生的現有智力水平和最近「發展區」,同時積極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所以教師要准確地了解學生什麼知識是已經掌握的,了解學生接受的能力、愛好、性格特點等等.只有這樣,選擇教學方法才能准確. (四)明確目標,提示與要求(發揮導學案作用) 課前通過導學案把第二天要講的教學內容的教學目標明確的標出,並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布置具體的任務,要求和明確的提示,讓學生明確課上的互動方向和互動任務. (五)精心地設計任務 任務的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們是否能有效地進行合作性的活動.任務的設計應具明確性,階梯性,及多樣性,真實性原則. 1. 任務的明確性、階梯性 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中,我們常會看到這種情況,即教師一聲令下,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或討論,或調查或采訪,但學生卻面面相覷不知道該怎麼做.原因之一可能是教師指令不明,學生不知道如何活動.原因之二就是教師沒有注意到任務的階梯性原則,新授之後,立刻讓學生投入到一些較復雜的交際活動中去,如角色扮演、辯論、敘事、調查、采訪等,其結果是由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一知半解,以至於在實際運用中張冠李戴,或者更本不知道如何應用,學生的活動變得盲目無序,互動變閑聊、游戲的好機會.根本達不到教師的預期目的.影響了學習效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出示的問題布置的任務一定要明確,且具有一定的確梯度,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因勢利導,要認學生十分明確自己下一步的活動要做什麼,怎麼去做. 2. 任務的多樣性和真實性 活動的多樣性指活動的空間、時間、內容和方式的變換.充分利用導學案的作用.學生合作學習可以安排在教室或戶外;可以利用課內或課外業余時間;活動內容在緊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力求有一定的真實性. (六)恰當的教學方法,發揚民主,挖掘人情資源 學生對教師所講的內容是否充滿興趣,還取決於教師採用什麼方法讓學生了解.「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入互動的前提.教師和學生是合作夥伴的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的合作過程,教師和學生應該是合作夥伴關系,在人格上是獨立的、平等的.教師不能居高臨下地對待學生,學生也不必唯師是從,師生之間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承認、相互激勵,教學相長」.「師生互評」教師和學生是朋友的關系.教師要從神聖的講台上走下來,從成人文化中走出來,真誠地走進學生的文化,走近學生的身邊,去聆聽他們的心聲,設身處地的去體驗去感悟孩子們心靈的對話,和學生成為朋友.對教師而言,不僅要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群體、個體之間的關系,也要處理好教師與各小組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作為小組的一員參與小組的學習活動,也可以作為學習小組的顧問,為學生提供信息、咨詢、輔導,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 為了創設一種易於學習的師生互動的氣氛,教師必須轉變角色,適當換位,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有的學者認為:作為教師最好是「點頭和微笑,專心聽他說」,的確有一定的道理.「微笑」是增進師生關系的營養劑,「點頭」表示接納對方,是一種鼓勵,當學生看見老師對自己點頭,對老師就倍感親切,「專心」是專注行為的表現,老師的專注,說明老師不立即下結論,由學生共同評估,這樣也養成了良好的同學關系.課堂教學的互動能真正使學生學會合作、交流,學會判斷、多角度看待問題和理性思考分析,學會批判和用自己的立場說話.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橫向互動.這是我們經常忽視的一個問題.課堂上根據講述的內容引導學生分析討論、自由辯論. ( 七 )營造合作學習氛圍,為互動創設條件,打好基礎. 1、創設便於合作的學習環境. 「以知識為本」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知識的灌輸」,客觀上造成了一種沉悶、壓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環境.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學生在感受和參與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學生是具有豐富個性的學習者,流暢、和諧、默契、尊重、信任的學習環境,是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的「共性」. ①、健全的心理環境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創造良好的合作學習氣氛,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學生當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勵、寬容,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更加活躍,探索熱情就會更高漲,合作的慾望就會更強,課堂就會更加生氣勃勃. ②、充裕的時空環境 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看到由於學生沒有按照老師事先預設的軌道上進行,或由於學生的「吞吞吐吐」,害怕不必要的枝節末葉的出現和時間的浪費,老師毫無顧忌地打斷學生的發言或活動,這些「蜻蜓點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學習,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學習.因此,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要使學生擁有充足、寬裕的發言、補充、更正和辯論的時間和空間,讓各種不同程度學生的智慧都得到盡情地發揮. ③、熱情的幫助環境 全班各個小組中,免不了有些因組長的組織能力的偏低,尚不成熟,或因小組整體實力偏差等原因而無法順利地展開合作,教師應因組而異,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啟發式幫助.教師可以以一個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參與到困難的小組中去,讓學生覺察不出因本組水平低而需要教師的幫助.其次,教師要有意識地給他們多創造一些表現的機會,以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的熱情,為學生的成功學習創造條件. ④、真誠的激勵環境 倡導「成功是成功之母」的學術觀念,適時適當的激勵,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中教師應掌握並運用好這個課堂杠桿,營造一種可以充分發揮學習個性、各抒己見、相互交流甚至各執己見的合作學習氛圍,一句真誠的表揚、一個贊許的目光……都能使每個學生真切地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成功與快樂,從而產生進一步合作的慾望. 2、處理面向群體與因材施教的關系 面向全體學生,關注班上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而我們這個群體當中又是各個個性、特長不同的學習個體.因此,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過程中能否正確處理群體與個體的關系,直接影響到合作學習的效益. ①、合理的小組構建 合理的構建合作學習小組,既是學生合作的基礎,也是實現學生群體合作實現有效互動的基本手段.一個學習小組應該是一個班集體的縮影.我們可根據學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質,家庭背景,性別等情況給學生進行分組,採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將內向的同學與善談外向的同學組合,將成績偏差的與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合,並兼顧男女比例,以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互補,互相幫助,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使小組合作在短期內便能獲得成效.由於我們現在所授班級一般都是大班額,學生數目較多,因此我們可採取大組套小組的分組方法進行分組.如將全班分成四大組,再將每大組分成三小組,每小組四到六人.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上,教師可根據不同的課型,教學內容,教學環節來利用不同的小組模式進行教學. ②、活化合作小組力量資源,優化合作小組結構. 教師要善於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根據個性特長,給每個成員分配任務,使學習小組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激發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拓寬生生之間交往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習個體能從群體中獲得更多的信息資源.活化小組力量資源的目的是激發個體力量源與凝聚整體合力.合作學習容易導致個別學生的依賴、懶惰行為,也容易導致優等生的主宰地位.只有讓每個學生都覺得「我是小組的一員,我也很重要」「我也能為小組出力」「小組的夥伴需要我」時,學生學習的自動性、自發性、責任感才能自然而然地煥發出來,凝成一股百折不撓的合力,從而更有效地合作,提高學習效率.我們可以用「榮辱與共」來概括組員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幫助的關系.也只有當學生認識到他們的這種「生死與共」 的關系,即只有所有的成員成功,他才能成功時,才會自主地團結協作,共同完成各個任務.因此建立多角度的相互依賴的關系、建立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學習環境相當重要.可以說沒有積極互賴,合作學習只不過是一個形式.為此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中,我們要建立起學生間的多角度的依賴關系 (1)、角色互賴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我們通常會看到這種情況,即小組中個別成員承擔大部分甚至所有任務,而此小組的其它成員無所事事.這種「搭車」現象的發生,通常也是由於小組沒有積極的目標互賴,而且也是由於在小組活動中缺乏積極的角色互賴.小組成員分工不明確,責任不到位.因此為了完成某一任務,每個小組成員都承擔著互補且有內在關聯的角色,以使小組責任具體化.在小組活動中,不同成員可以分別承擔以下角色:① 記錄員:負責記錄小組講座決議和編寫小組報告;② 檢查員:負責保證小組成員都能清楚說出小組內得出的答案或結論;③ 精確性裁判:負責糾正別人在解釋或總結中的任何錯誤;④ 聯絡員:負責小組與教師及其他小組進行聯絡和協調;⑤ 報告員:負責重述小組的主要結論和答案.在具體的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給小組成員進行角色的互換.這樣既可以增加小組學習的新鮮感,又可以提高學生多方面能力,更主要的是讓他們積極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在享受他人為你服務與幫助的同時能為自己的小組貢獻一份力量,在小組學習活動中起到積極作用. (2)、目標互賴 通常在合作學習之前,我會確立一個明確的小組目標,小組目標往往是一堂課的組成部分,如「學會什麼,並確保每個小組成員都學會.」這樣,學生便能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榮辱與共」「同生死共患難」,認識到他們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也要為其所在小組的其他同夥的學習負責,從而促使學生在互幫互助中共同完成任務. (3). 獎勵互賴 當小組成員通過共同的努力,取得了進步或達到了共同的目標時,優勝組內的每位成員便可得到同樣的獎勵.獎勵可以是物質獎勵或精神獎勵,如減少他們的作業量,或出一期介紹該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或生活情況的黑板報,或獎勵課外書籍等.例如:在對學生進行測試後,我給每個小組計算出提高分.優勝組給予一定的獎勵.具體的做法是:根據每個學生平時成績給他定一個基礎分,如一位成績中等的學生,他的基礎可以定為 80 分.如果他測驗的分數是 85,那麼他的提高分為 5 分,然後將組內小組成員的提高分相加,總提高分數高的小組便勝出.優勝組內成員可以在本星期內減少作業量.這樣做,既可以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又可以促進組內學生的合作意識,促使成績好的學生幫助成績差的學生,從而增加小組的競爭實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在語文閱讀課上,為了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他們的閱讀速度和在短時間內搜索信息的能力,我讓各小組在規定時間快速閱讀一篇文章,結束後,合上文章,就文章內容提問,看哪組回答得多回答得正確,優勝組成員可以得到同樣的獎勵.這種積極的獎勵互賴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與競爭意識. 3、引導合作竟爭 引導學生積極地合作與合理地競爭.合作和競爭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合作學習主張「組內合作,組際競爭」.合作是以優良人品作前提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相互謙讓、相互欣賞是其主要的精神品質.合作學習中的競爭是外向的,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學生個體之間的學習競爭,這種競爭大多是分層次進行的.由於個體素質的差異,優生之間、優差生之間都可以出現競爭的現象,並在競爭中鍛煉其品格,磨煉其意志,培養其人品.二是組與組之間的學習競爭,這種競爭能強化小組結構,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更認真、更投入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師在組織學習時,要注意防止學生中出現互相拆台的不良現象,注意從正面引導,組織學生進行公平的競爭,使他們在競爭中建立良好的合作學習關系,使合作學習形成一種「合作---競爭---合作」的良性循環,以利於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使競爭成為促進學習成功的手段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知道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由教師與學生共同構建的雙向活動,教學過程是教與學交互影響的過程,即教師以「教」來促動學生的「學」,學生以「學」來促進教師的「教」.師生互動是老師與學生在自覺活動的基礎上相互作用的教學.它最終的目的是要達到使課堂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和學習有效性的提高. 總之,在新課程語文教學中,通過廣泛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構建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以師生互教互學,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創設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教學關系,已成為課堂教學的新模式.廣告語說:「讓城市互動起來」.那麼,在教學上我們也應該大聲地喊:「讓我們的課堂動起來——師生、生生互動起來吧!」
3. 請問赴美互惠生的項目在美期間要求的修的學分是否沒有藝術類課程的,本人現為音樂學院本科在讀生。
美國互惠生完成的6個學分,即使以後你要繼續留在美國讀書,那6個學分也是受美國政府和學校認可的。
你必須修滿6個學分才能算圓滿完成互惠生項目,不然會影響你在美國的簽證轉簽。
4. 出國做互惠生要做什麼互惠生的工作是什麼
出國前可以進修個核心的對外漢語教學技術拿個漢辦人社部國際認證協會三證聯考專的認證 出國以後也能多屬個和老外溝通交流的途徑哦
我們這邊有赴外的漢語教師項目可以參加呢 而且具有正規的出國勞務資質
我們是國家漢辦漢語教師證人社部CETTIC認證IPA國際注冊漢語教師資格證三證唯一聯考機構,兩證承諾一站式就業,助您後顧無憂!
5. 如何更好的進行教學互動
構建有效師生互動方式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是構建積極、有效互動的基本前提。
1、教師的角色定位
我們大力提倡課題組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課題組教師的角色如何定位,已成為師生是否能有效互動的重要條件。為了建立有效的師生互動,教師要轉換自身角色。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成為師生良好互動環境的創造者、交流機會的提供者、積極師生互動的組織者和學生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因為教師對學生的作用和影響只有通過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和反應才能產生積極作用。教師要樹立起「一切為了學生」的觀念,尊重學生,全方位為學生的發展服務,通過教師的「教」喚起學生的「學」,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2、師生建立平等關系
師生建立平等關系就是要消除老師高高在上的「尊嚴」,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不僅要成為可敬的人,而且更應是一個可親的人。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要使之有效地進行,就要建立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師生之間互相理解、和諧的人際關系。首先,我們要求教師把學生當作一個有自尊、與教師平等的人,然後把他們看做是一個需要教師去關愛和愛護的孩子。其次要求教師要有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的人格品質,要時時處處成為學生的楷模和朋友。具體在教學中課題組教師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的:①、平易近人,消除恐懼。②、平等相處,縮短距離。③、相互尊重,成為朋友。只有在教學中師生建立了平等的師生關系,教育中的一些難題就迎刃而解,為師生進行有效互動提供了前提條件。
3、創建「寬松、民主、和諧」 課堂氛圍
在建立起師生之間平等溝通平台的基礎上,我們努力創建「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師生進行有效互動提供保障。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幫助者,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創建適合學生參與寬松的課堂氛圍,為學生充分進行互動和交流提供機會。在教學中,教師採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興趣,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如我校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形象的教具、語言的激勵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創建「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回答問題爭先恐後,參與積極性非常高。在課堂教學的互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活動參與者,他們既是信息的發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教師設計教學的核心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注重學生個體的有效參與和學生的個性的發展,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積極地投入到有效的師生互動中來。在課堂上教師積極創建「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不僅有利於教師與學生積極進行交流,同時也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自然而然,學生就把交流當成一種習慣,教育教學中的一些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6. 教學互動策略的基本特性
(一)互動目標的多維性(二)互動對象的多樣性(三)互動過程的動態性(四)互動對象的平等性(五)互動過程的有效性。
教學互動策略的基本特性主要表現
(一)互動目標的多維性課堂教學中的互動策略,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需要實現的目標而選擇採用的。因此,課堂教學的目標系統對互動策略的選擇、運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決定性作用。我們知道,受傳統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制約,課堂互動往往表現為在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訓練上,很少關注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更不會注重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互動策略,不僅關注學生基礎知識的獲得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關注學生學會學習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呈現出鮮明的目標多維性特徵。如在教學《北京亮起來了》這篇課文時,老師安排學生進入教學虛擬網站,上網瀏覽新北京的美麗景象。在要求學生進行人機互動(獲取知識,訓練技能)的同時,要求學生結合所見到的景象,互相交流自己的感想,強調交流時注意突出重點,說自己最感興趣的景象,並談談(生生互動)所見到的景象說明了什麼?你有什麼感受?(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及價值觀的形成)。通過這些互動的安排,學生一方面獲得了大量的知識信息,即對北京建設的發展有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學會了利用網路,獲取知識的能力,更為主要的是,在互動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價值判斷的相互碰撞中,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凸現了互動目標的多維性特點。
(二)互動對象的多樣性傳統意識上的課堂教學,在實施的過程中往往只是側重於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即強調由過去的教師教和學生學,逐步改進為師生之間的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那麼將「交往」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教學活動方式,即構建一種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則是本次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一項重要任務。筆者認為,新課程理念下的現代課堂教學,由於其教學環境、教學設備、教學所基於的手段、技術等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種多功能、多技術、多媒體結合下的課堂教學新形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創立和構建。那種只重視課堂教學兩大要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已遠不能適應這種形式的發展。在我們所見的諸多課堂教學過程中,互動對象是多樣且多變的,互動的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中,除了有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更多的則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其中又可分為學生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小組之間、個體與全體之間)。這種把教與學的過程只看到是成人→兒童的雙邊互動的過程,實在是過於簡單化了。實際上,老師在課堂上的一切行為,幾乎都發生在與同伴群體的互動情境之中。合作學習的主要代表人物約翰遜兄弟認為:「從本質上講,教與學的成人→兒童雙邊觀過低地估計了課堂中學生-學生關系的重要性。」合作學習所提倡的互動觀是一種多邊立體的互動觀。近十年來,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不斷滲透與廣泛應用,媒體的超時空性、形象性、生動性的優勢越來越成為教與學不可或缺的要素。特別是媒體智能化發展到一定的水平,為實現媒體與人之間的對話動能提供了可能。所以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教師運用媒體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當前,多媒體輔助教學,基於網路環境下的課堂教學研究已經如火如荼。這不僅在教學手段上發生了根本變化,而且在教學理念上、教學結構上都將發生根本變化。如我校針對小學語文《日月潭》一課的教學設計,曾先後研究開發出了多媒體輔助教學和基於網路環境下的兩種教學課件,並進行了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在研究中,我們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中互動對象的多樣性,即發揮了媒體與學生交流互動的優勢,設計了豐富多彩、富有情趣的教學情節。如在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中,學習《日月潭》一課時,我們設計了讓學生自己拖動色塊,組成日月潭圖形的互動活動。拖動錯誤,色塊自動返回,拖動正確即贏得掌聲鼓勵。學生興趣盎然,情趣高漲。又如在基於網路環境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製作了有關日月潭形成和日月潭美麗風光的欣賞圖片、影象,以及台灣的風俗民情介紹等知識的模擬網站。在學生學習課文知識時,隨文讓學生上網瀏覽,查詢有關信息,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並在網站中安排了多種互動學習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中快樂學習,起到了傳統教學無法代替的效果。此外,隨著新課程理念的逐步建立,我們對課堂教學環境的認識也有了進一步的開放與拓展。傳統的課堂,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趨於封閉的、呆板的、秧田式地排列,學生的活動最大莫過於教室。而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已經不局限於傳統意義上教室的范圍,很多課的教學,光靠在教室里,光靠在教室里的人相互之間的互動已不能滿足其需要。因此,事實上,有些課的教學,交流互動的對象已經擴大到教室之外的人群,如要進行某項統計指標的調查,為了了解某一特定寫作對象所要進行的實地采訪等等。從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互動對象的多樣性,是新課程理念下互動策略的一個十分突出的特性。
(三)互動過程的動態性眾所周知,課堂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學環節都是互動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推進的過程即是由多個互動反復交替作用的過程。教學互動過程的動態性,是教學互動策略的一個重要的屬性。在課堂教學中,盡管教學內容、形式和方法等可能是由教師預先設定的,但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互動的模式和程序的選擇則是以學生心理特點、參與學生的數量、發生的環境、師生的知識背景、教學設備、媒體的條件等為轉換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互動過程中,常常要根據所教學的內容或主題來變換互動的模式或方式,如有時採用問答式,有時採用討論式,有時採用質疑探討式等。此外,過程的動態性還表現在教師根據學生的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根據學生學習的效果,或根據媒體提供的學習所必須的途徑和資料,適當地調整互動的模式和方式。
(四)互動對象的平等性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雖然我們經常看到師生之間的「互動」場面:或教師問學生答,或學生答教師評價等。這種「互動」,嚴格地講是建立在教師更多的主導之上的,而學生的主體地位往往被削弱,甚至根本未被引起重視。所以,充其量也只能是「准互動」。新課程理念下的互動過程,十分注重要營造這種平等的、相互理解的,雙向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是主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而沒有高低、強弱之分。所以,建立一種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基於這種情況,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互動對象之間,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都應該是平等的。上面主要闡述的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那麼,在課堂教學諸多互動對象之間應該是怎樣的呢?究其實質,如多媒體、網路信息、課堂之外的交流對象等,在某種程度上說,它是代替了教師的作用:一方面,取代了老師枯燥乏味的講解;另一方面,也起到了老師用講解描述等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所以,本質還是相當於「教師」。綜上所述,無論課堂教學過程中互動對象怎樣變化、怎樣豐富,都必須遵循互動對象之間平等的重要特性。
(五)互動過程的有效性。現代課堂教學研究的實踐都十分重視課堂教學中的互動,強調互動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這是對課堂教學研究的一大突破性貢獻。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課堂教學中強化了「互動」,特別是強化了「生生互動」、「人機互動」等新的理念,就一定能達到教學效果與質量的提高嗎?請看下面一個教學片斷:一位老師在教學課文《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時,大量地運用了多媒體設備與技術,還特意製作了網路課件,利用網路教室上課。教學中教師由兩伊戰爭導入,繼而讓學生針對課文題目質疑。學生提出了不少問題。隨即,教師便讓學生自由閱讀課文,並討論交流自己弄懂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的。接著便讓學生上網瀏覽信息,從網上的信息中獲取問題的答案。從課堂的表面來看,熱熱鬧鬧,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媒體之間發生了多次「互動」,但我們細細地分析以下,不難看出,學生的每次互動,如討論交流,或上網瀏覽均是在學生初讀課文後,針對課文中內容的瀏覽,並沒有針對某一具體問題的研究、探討的討論交流和瀏覽。這樣的互動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中重視互動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互動一定要講究其有效性。無效的或低效的「互動」不僅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反而會影響、延誤教學的時間,降低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上述教學過程中,所設計的互動,我們可以看到其教學的隨意性、盲目性、淺薄性、不合理性。那麼,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學互動,應該是建立在互動目的的明確性,互動內容的深刻性,互動時機的科學合理性,互動結果對學習過程的影響程度等方面之上的。
7. 新課程倡導什麼樣的教學觀
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
(1)鼓勵學生參與教學。
(2)創設智力版操作活動。權
(3)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並加強訓練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1)知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過程
(2)知道學生了解學科特徵,掌握學科研究方法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1)結論和過程的關系:教學相長。
(2)提倡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的意義。
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1)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理念的局限: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
(2)關注人的教學理念的表現: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7)互惠教學擴展閱讀:
基本要求
1、課堂上教師、學生的活動交替安排,形成有機的整體。
2、課堂練習要當堂完成,須背記的內容要當堂熟練背記。
3、課外作業量要適度。
4、教師要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推介不同的學習材料,引導學生探求並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5、教師要督促學生充分利用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並檢查學習效果。
8. 四種主要的教學策略
四種主要的教學策略一、高效課堂教學的界定
《新語詞大詞典》對高效的解釋是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中國中學教學網路全書》對課堂教學的解釋是:又稱班級授課制,是將學生按年齡和知識水平分成有規定人數的教學班,教師根據規定的課程、教學進度和時間表,用適當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高效課堂教學是指班級授課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從課程改革的角度講,是指在班級授課中實現新課程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落實的最優化。具體講1、要以盡量少的時間和師生物化勞動 ,靠提高課堂45分鍾師生教與學的效率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教學效益的最好;2、要以教師、學生健康、穩定、持續發展為本,實現「輕負擔、高質量;低耗時、高效益」。
二、備的策略
在我們常態的班級授課中要實現新課程改革三維目標得以最優化的落實,教師的課前准備是重要的前提,對課堂教學進行中諸要素以及之間的關系要瞭然於胸,並做精細化處理。具體講涉及四要素:學生、教材、媒介、教師。所以課前的准備主要是四備:
1、備學生。首先,要對班級整體和學生個人的原有認知結構,最近發展區的情況搞清楚。其次,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否在課堂教學結束時得到根本性落實、在促進本課知識與技能落實上學生的學習是否主動有意義,而不是被動機械性掌握,是否具備相關的學習方法,若沒有是否授予;情感、態度、價值觀都應該有一個先期的預設,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否始終具備積極的情感。應該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因為學生的狀況,很大程度上就是課堂教學是否高效的根本性指標。
2、備教材。首先,要站在單元、整章、整冊、乃至整個學段教材的角度進行系統的備課,這樣處理教材時才會避重就輕、駕輕就熟。其次、指對於課堂教學要呈現材料的掌握應該很熟練,達到脫稿的水準,這樣在巡視、指導,精講時才會干凈利落,不出現拖泥帶水的低效現象。這樣做的目的是利於學生學會,落實好知識與技能。
3、備媒介。媒介在課堂教學起到輔助性的作用,運用得好對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加大課堂教學的密度和節湊,易於學生理解教材內容、掌握事物的本質,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實現課堂教學高效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媒介包括1、非投影視覺輔助如黑板、模型、實物、提綱等,2、投影視覺輔助如電腦多媒體技術等;3聽覺輔助如錄音機;4視聽輔助如電影、電視、錄像。
4、備教師。備教師是備課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首先,教師應該把備學生、備教材、備媒介中考慮到的問題進行思想上位的融合。在實踐下位上,要考慮在課堂教學實際的進行中,教師自己的擺位問題,即課堂教學45分鍾自己以什麼狀態出現在學生面前,是講授者、指導者、組織者等等要有一個先期的考慮,其次、如果條件准許,可以問問經驗豐富者的處理辦法,還應該看看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前沿的雜志、書籍,是怎樣進行的,如此教師在課堂上才能做到左右逢源,相得益彰。
總之,單就每節課在上課之前教師對於課堂教學中教、學各個環節教師、教材、媒介、學生有個精細的設計,包括在反思中遺留問題的講解都應考慮在內。如是實現新課程改革三維目標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落實有一個先期的與預設保證
三、教的策略
在常態課堂教學中實現新課程三維目標的最優化,教只是落實的一方面。那麼在教的方面怎樣實現課前准備的預設,並創造性的發揮呢?教育心理學史表明,對學習造成重要影響的學生自身因素是原有的認知結構、學習動機、個體心理發展水平和智商水平。由於目前學校教學一般是按照年齡分班的班級教學,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大體相同,所以,在這樣的條件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大致概括學生自身因素與學習成績的關系:學習成績=f(動機、IQ、原有的認知結構),即學習成績是學生個人動機水平、IQ、原有的認知結構的增函數。也就是說要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效果,只要做好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和搞清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並按照學生思維發展的主線展開教學即可。
9. 現代教學與傳統教學有什麼區別
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
傳統教學是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然後通過機械地操練鞏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很好的得到開發和發揮,傳統教學重知識傳授而忽視能力培養。傳統教學重講輕練,學習不是通過老師大量的講授,而是讓學生大量練習,在實踐中學會「游泳」。
傳統教學重「教」輕「學」,對教學過程中的每個步驟的安排設計主要從「教」的視角考慮。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培養」活動,它表現為:一是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師是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者,對於求知的學生來說,教師就是知識寶庫,是活的教科書,是有學問的人,沒有教師對知識有傳授,學生就無法學到知識。所以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所謂教學就是教師將自己擁有有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學關系成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在這樣有課堂上,「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了。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後學。學生只能跟著教師學,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先教後學,教了再學,教多少、學多少,怎麼教、怎麼學,不教不學。教支配、控制學,學無條件地服從於教,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學的獨立性、獨立品格喪失了,教也走向了反面,最終成為遏制學的「力量」。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不愛學。總之,傳統教學只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機械疊加。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術語: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傳統教學觀的核心是「倉庫理論」,它以教師為圓心,把學校當成單純傳授知識的場所,把書本當作主要教學內容,把學生當成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工具,把分數看成是評估學校教育、教師教學和學生成績的惟一標准。其結果,嚴重的妨礙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忽視了學生自我能力的培養,高分低能,不利於現代新人的成長。而現代教學觀念完全摒棄了這些落後的想法和方式,試圖用嶄新的教學觀來改變這種現象,因此在現代教學觀念的指導下進行了一系列的現代教學改革。
10. 什麼是互惠內驅力
互惠內驅力(即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協作活動,人們必須結合起來才能對個人行為發生更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