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愛迪生救媽媽教學反思

愛迪生救媽媽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1-02-19 20:54:44

『壹』 六年級總復習(語文),所有日積月累,古詩,作文材料,好詞佳句,每課的總概括及重點

這是人教版的~~~ 六年級下冊《回顧·拓展五》『交流平台』教學建議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教研室 仇千記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是「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綜合性學習單元不安排《回顧·拓展》內容.於是,六年級下冊的《回顧·拓展五》將成為整個小學階段最後一個《回顧·拓展》,伴隨著它的學習,學生們的小學學習生活即將落下帷幕. 教材編寫者抓住時機,為《回顧·拓展五》的「交流平台」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兩個話題:一是讓學生結合本組課文以及課外的學習,談談對科學精神的認識,這是本組課文主題的小結與延伸.二是讓學生交流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收獲,或知識能力,或方法習慣,也可以傾訴語文學習中的酸甜苦辣,還可以對自己的六年語文學習情況進行自評與反思……話題二是一個特定內容,其意圖是藉此「交流平台」讓每個學生自選角度對自己小學六年的語文學習進行一次梳理和總結,為今後的語文學習做好准備. 一 「科學精神」對小學生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就是成年人,如果沒有具體的人物、事件做依託,也很難說出幾條具體的「科學精神」來.因此,教學第一步,教師最好藉助本組課文或以前學過的科學家故事——這些學生人人皆知的具體內容例釋「科學精神」的豐富內涵.如: ——居里夫人在日復一日的煙熏火燎中從一噸多工業廢渣中提取0.1克鐳,以此證明了放射性元素鐳的存在並把它分離出來(本組課文《跨越百年的美麗》).這是一種剛毅、頑強、執著、熱忱的科學精神. ——炎黃子孫幾千年的飛天夢,歷經幾代人不懈努力,終於在公元2003年10月15日變成了美麗的現實(本組課文《千年夢圓在今朝》).這是一種和衷共濟、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 ——懷特森先生用一種特別的方式,讓學生明白一種科學精神: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本組課文《我最好的老師》). ——李四光幼年時對村頭的大石頭的來源產生了疑問,數年後由此發現了長江流域的第四紀冰川活動遺跡(三年級課文《奇怪的大石頭》).這是一種「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的科學精神. ——愛迪生聚光救母親(二年級課文《愛迪生救媽媽》).這是一種善於動腦、急中生智的科學精神. ——伽利略年輕時對人人信奉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所謂真理產生了懷疑,經過反復試驗求證後,在人們的辱罵與猜疑中走上了比薩斜塔……(四年級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是一種敢於質疑,不迷信權威,執著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 當學生對科學精神有了一定的理解與體悟之後,布置他們課前從下面兩項活動中任選其一,做好交流前的准備工作:一是回顧自己已經閱讀或聽說過的有關科學家、發明家進行科學研究和發明創造的故事,試著用幾個詞或一兩句話概括其科學精神.二是通過查閱資料、請教別人或上網搜尋等方式先搜集一兩位科學家、發明家的故事,再用幾個詞或一兩句話概括其科學精神. 這樣的故事很多,如,魯班造鋸,萊特兄弟製造飛機,富蘭克林捕捉雷電等. 課堂交流時,可以採用「科學精神大家談」小型座談會的形式,先讓學生在四個小組內交流,以保證每個學生在充分准備之後有一個「口頭發表」的機會.同時,依靠小組的集體力量幫扶個別對科學精神概括有困難或總結不準確的同學.然後各組推選一位組員——其標準是「所講故事內容鮮為人知,科學精神認識准確」 ——向全班同學交流. 二 「小學語文學習收獲」的交流話題十分寬泛,學生很容易在交流時出現人雲亦雲、泛泛而談的現象,如交流「學到了哪些語文知識」時,會說些「我學會了很多生字,積累了很多好詞佳句,背會了很多古詩美文」等只見森林、不見樹木,只有骨架、沒有血肉的大話、套話.為避免這種「浮萍式交流」出現,建議教師課前對交流內容做一個細化和提示,布置學生從下面幾項具體的列舉中,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一至兩項內容進行認真准備. 1.小學六年,從十二冊《語文》課本中,我們至少學會了大約多少個生字,如果從12個「生字表」中任意抽寫20個生字,你有幾分把握能夠全部默寫正確. 2.小學六年,僅從一至四年級的《語文園地》和五六年級的《回顧·拓展》中你讀背了哪些成語、格言、警句和古詩文名句. 3.小學十二冊語文課本中我們學到了哪些古詩,你能背誦其中多少首,不妨做個詳細統計(如下表). 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中古詩詞統計表 4.小學階段,你具備了哪些學習能力?如,獨立識字能力,朗讀能力,復述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習作能力等,最好舉例說明. 5.在小學語文學習中,你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如,課前預習,剪貼積累,查閱資料,同伴互助,等等,也不妨舉一例說明. 6.六年中,你養成了哪些好的學習習慣,如,早讀的習慣,堅持寫日記的習慣,及時更正錯題的習慣等. 7.小學六年中,哪堂課你印象最深,哪篇習作自認為寫得最好,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最高獎勵是什麼. 8.語文學習中的快樂與煩惱,辛苦與甘甜. 9.整個小學階段語文學習的自我評價,以及今後語文學習的打算. ………… 建議學生課下經過充分准備後,先在家裡和父母或其他親人進行交流,算是畢業前向家人的一次語文學習口頭匯報,同時也是課堂交流前的練習和「演習」. 課堂交流時,依然先在四人小組內進行,保證每個同學都有一次向他人展示和交流的機會.然後每個話題推薦一兩位同學向全班交流匯報.

『貳』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交流平台怎樣寫

我感受到了這六年裡來經歷了很多,碰到了許許多多的好朋友,還學到了發現專問題,就屬刻苦的研究,不會的去和同學討論.問老師。強迫自己:不可以知難而退!
感受最深的是作家們優秀的文筆和從課文中學到的人生哲理。
學到的知識:在作文和日記中運用各種修辭方法;許多成語 諺語 歇後語 古詩 名言······並會合理的運用他們。
具備的語文能力:在30分鍾內寫一篇500字左右的命題作文。
掌握的學習方法:在課外書中積累好詞好句,將其背誦,並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養成的好習慣:多積累成語 諺語 歇後語 古詩 名言 好詞 好句······
我今晚剛剛寫的!O(∩_∩)O
我也知道,如果去問老師會被TA罵死的。如果要400字左右的找我,我這還有一篇加長版的。

『叄』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學校和教師不懈地追求。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新課改的理念逐漸成為教師教學的自覺行為,課堂發生著可喜的變化。然而,課堂教學耗時多、收效低的現象也很普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素質教育的目的以及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其實就是對「有效性」的最好注釋。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避免無效或低效的活動,使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變得有效,使孩子們在課堂上對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盡量避免課後的加班輔導,形成一個教與學的良性循環?在這里,我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思考,具體談談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一、了解需要點,「為有源頭活水來」。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去組織教學,是有效教學的基礎。以學生為本,教師的教學活動,都應從學生出發,一旦離開學生這個主體因素,「那課就好比一個鑽頭發力於一個老是打滑的工作面,其實質作用不好樂觀。」了解了學生學習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課就會如磁石緊緊吸引住學生。怎樣才能了解到學生的需要點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總的來說,需要教師先「鑽進去」深入解讀文本,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確定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1.找准疑難點、空白點。教師要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學生。學生已經具備了怎樣的知識基礎和情感起點?對今天的學習內容,學生感到難於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會在哪兒?哪些地方是學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師引導的?作為教師,在組織教學之前,都應該對這些問題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不會重復教學浪費教學時間,也不會因為知識鏈的隔斷而讓學生不得要領。比如在教學《會走路的樹》時,課文中有一處這樣寫道:小鳥看見了馴鹿,好奇地問:「你能讓我爬到你的身上坐一坐嗎?」教師就可以抓住一個「爬」字,打開學生的思路。因為在此之前,「小鳥會飛」已經成為學生的思維定勢即固有知識,但小鳥的「爬」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到。小鳥為什麼不說「飛」而說「爬」?教師以此為教學線索,積極引導學生體會到這只羽翼未豐的小鳥的特點和心理,想像馴鹿天天不厭其煩讓小鳥爬到它的身上去了很多地方的情景,從而體會到馴鹿美好的心靈和真摯的情意,並以此喚醒學生內心的美好情感。同時,我們的語文教材還存在著很多空白點,教師要抓住這些空白點有意識地啟發學生思考想像,發展語言,形成能力。2.盡可能找到一個「興奮點」。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找出能緊緊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興奮點」,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某種意義上說,教學能否有效,關鍵在於尋找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從一開始就被教師設計的問題緊緊吸引,整個教學時段學生都處在一種「興奮」狀態之中,是一個優秀教師教學素質的真正體現,也是教師知識基礎的真正體現。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教學內容,很多時候在教學參考書上都可以得到,而教師的作用,就在於尋找一條恰如其分的渠道,讓這些知識流淌到學生的腦海里。而尋找「興奮點」,就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渠道」。比如,在《兩塊銀元》這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一開始,就拋出「孫老漢打碎的茶壺該不該賠?」這個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然後,在學生紛紛找出自己的論點、論據進行爭議的過程中,學生的內需不斷得以實現並得到提升,教學效果也得到真正實現。3.敏捷地捕捉課堂上學生的生成點。在教學過程中,一個經常遇到的情況是,無論教師在備課時准備得多麼充分,考慮得多麼周到,在課堂中也經常有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這種情況說明,眾多學生的思維比一個教師的思維要豐富得多,也深刻得多。在課堂教學教師與學生雙邊參與的動態進程中,教師應敏捷地捕捉並判斷、重組學生在課堂涌現出來的信息,適時調控,充分利用。因著學生的思路順勢而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順勢而學,那麼整個教學氣氛會非常融洽,學生也會更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習,就能夠出現精彩不曾預約的有效生成,從整體上提高教學效果。二、抓住切入點,「刪繁就簡三秋樹」。「真實、朴實、扎實」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語文教學精神,崔巒老師提出「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有效的語文課堂追求簡單、快樂和實用。教簡單快樂的語文,抓住教學切入點是關鍵。1.教學目標簡明具體。教學首先要確定合適的目標。目標要簡明,如果目標過多,面面俱到,反而會心中無目標,一面都不到;目標制訂不能空泛,要具體。如教學目標「學習作者是如何寫景物的,領會作者在景物描繪中表達的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就比「學習作者在景物描繪中表達的高尚的精神追求」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檢測性,體現在兩個方面:有利於教師做到心中有數——圍繞目標達成設計的每一個環節要達到什麼目的?有利於教師的自我監控——目的達到了嗎?沒達到採取什麼措施及時調控?2.教學切入簡約集中。有效課堂由有效的師生、生生互動體現。要達到有效互動,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實際精心選好講課的切入點,設計的問題能使重點突出,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把握課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課文。下面的例子就充分體現了教學切入點的簡約集中:一教師在上《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出示五幅圖畫,然後請學生閱讀課文,要求用文章中的語句給圖畫配上最合適的語句。學生滿懷探求之心,埋頭課文紛紛開始了主動而積極的閱讀實踐活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讀得認真,想得仔細,總想寫出最貼切的。學生在積極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清楚了,人物的語言、心理、反映出的崇高品質揣摩到了,教學目標迎刃而解。這堂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問題輻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統領起對整篇文章的感悟,充分削減了許多瑣碎的提問,擴大了學生領悟、交流的空間。抓住好的教學切入點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需要我們在自己的教學中不斷反思,細心揣摩,用慧眼去發掘這個「切入點」,巧妙設置,從而收到「一字窮理,定全課之主腦,片言居要,連通體之經絡」的教學效果。3.教學環節簡潔自然。真正的好課主要教學環節往往只有幾步,著重讓學生充分地與文本對話,讀寫說悟,實實在在地體會揣摩語言文字。如江蘇省特級教師孫建峰老師執教《釣魚的啟示》,第一個環節默讀課文,引導學生「批註」,寫下各自的理解、感受、欣賞和評價;第二個環節交流「批註」;第三個環節自由選擇「自助餐」式作業,可將文中某句話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可摘錄文中優美詞句,也可小組間開展寫字或默寫比賽,還可以獨立為自己設計一項作業。簡潔自然的教學環節,使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去主動思考,積極感悟。三、創設體驗點,「紅杏枝頭春意鬧」。《語文課程標准》中多次用到了「體驗」一詞,在閱讀目標上強化感受性、體驗性,注重情感體驗。這意味著語文教學非常強調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情境出發去體驗感悟,重視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積累移到課文里,產生情感共鳴,同時在體驗和交流體驗中發展語言,形成能力。學生自己對文本有一定的理解,但往往理解不會深入,教師需創設體驗點,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去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情境和情感,體驗點的創設比貼標簽式的說教會使學生更易於接受。1.當課文意義生成在學生的原認知結構中找不到呼應時,引導學生移情體驗。由於受知識和生活經歷的局限,學生對課文中所蘊含的主題與情感往往缺少體驗,經常產生陌生感與疏離感。因此,教師在教學組織過程中,特別要注重找到學生類似的情感體驗,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提高教學效果。如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教學《長相思》,「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對小學生來說,理解上有難度。王老師請學生分別把自己設想成詩人的妻子、父母、朋友,在一聲聲問、一聲聲答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到了詩人的「重離別」,「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作長相思」,學生角色的轉換,體驗角色的所為所思所感,從而很好地體會詩人「身在征途,心繫故園」的深切情懷。2.引導學生對內容情境產生興趣,從而激發體驗的內需。情感體驗是以興趣為主要出發點的。對課文所體現的情感,學生由於缺少審美的需要,往往根據自己的性別、經歷與情感偏好而加以取捨,對陌生的或者排斥的情感主題,經常容易忽視。在這時候,教師就必須根據教學需要,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讓學生主動去體驗各種各樣美好的情感。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在《游園不值》的教學中創設的體驗點,給人印象很深刻。愛花、惜花的詩人沒能進到園子里,卻看見「一枝紅杏出牆來」,竇老師請學生扮演那枝「紅杏」,想像紅杏會對園主人說些什麼,會對詩人說什麼?會對園子里不能出牆頭的花花草草說什麼?學生興趣盎然,透過文本進入了詩境。3.引導學生在同樣的語言環境中揣摩不同的心理體驗,達到情感的飛躍和價值觀的提升。漢語言意義的模糊與豐富性,給老師們在教學時組織學生體驗各種各樣的豐富情感,提供了可能性。同樣的語言表達不同的意義是一個方面,從不同的角度去進行體驗又是一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不同的情感體驗,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情感感受能力,並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聽過特級教師金感芳老師的課《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金老師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德國城市的一道美麗而奇特的風景:每家每戶種的花,怒放的花朵都是對著外面的,不但奼紫嫣紅,而且很奇特。面對異國他鄉的美麗風景,金老師設置了體驗點:如果你就是這座城市的主人,清晨走在街道上,你會產生怎樣的感覺?如果你是醫生、是建築工人、是一位普通的勞動者,你辛苦工作了一天,當你走在這花團錦簇的街道上時,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如果你是有殘疾、有困難的人,走在這花的海洋里,你又會有什麼想法?學生的思維在廣度和深度間縱橫,深刻體會到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高尚境界。四、落實語言點,「唱得紅梅字字香」。語文的核心問題是語言,語言文字訓練反映了語文學科的教學個性,通過語文學習,使學生內化語言,最終發展自己的語言。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抓住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將語文教學實實在在地落實到語言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1.落實語言,重點在落實語言的表現力。語言是文章的載體。所有文章的內容、主題、情感,都是難過語言進行表達的。落實語言,不單純講語言的優美,更重要的是落實語言的表現力。表現力越強,我們就能認為語言越好。相反,語言形式再優美,表達不能到位,這樣的語言也是蒼白的。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這一特點,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從語言的表現力方面來學習、掌握語言。一教師在教學《再別康橋》時,著重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的表現力。「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為體會這反復出現的「輕輕」,教師引導學生反復吟詠,並啟發想像:一個人在怎樣的情況下會「輕輕」?大概會是幾個人?你覺得他一個人這樣輕輕地走,情緒會怎樣?把人融進了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對「輕輕」的理解將是深刻和透徹的。「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請學生模仿一下,「招搖」是什麼樣子?推想一下,「招搖「會有幾種可能?為什麼甘心情願做水草?原來詩人對康橋的深厚的依依惜別的感情,就是這樣從詩人的用詞中表現出來的,學生感受到了語言的表現力。只有這樣落實語言,語言才有生命力。2.落實語言,注重「讀寫結合」。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目的,是運用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包括兩個方面:口頭表達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而最終的落腳點是書面表達能力。不動筆墨不讀書,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很好地融合了這一傳統的讀書方式,注重對文本學習的批註,注重把學生的感悟寫下來,從而使語言的訓練落到實處。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真正落實這一指導思想,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勤於用筆寫出自己的學習感受,寫出自己的觀點與認識,達到真正的理想效果。3.落實語言,注重詞語教學。新課程對詞語教學越來越重視,一改過去理性的、復雜的、枯燥的詞義分析,注重有效的、生動的、富有價值的詞語教學。在這方面,很多老師做了很多有意的探索。《愛迪生救媽媽》是二年級的一篇課文,老師在語境中出現詞語,學生用這些詞語把整個故事串了起來,詞語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符號,形成了學生頭腦中生動的形象。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教學《二泉映月》,分類出示詞語,想像意境、飽含情感讀詞語,重在語感的培養。五、引發思維點,「課有盡而意無窮」。有效的課堂,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還應該延伸到課外,實現教學的升華。尤其是語文學習,可以說生活處處是語文學習的課堂,受教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課內外的資源融通共享,才能積極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積極的思維引導非常重要。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消除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主動學習。1.培養問題意識。現代思維科學認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思維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營造民主的教學氣氛,培養學生樂於提問、敢於提問的學習品質,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入手安排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樹立「學習源於問題」的意識,培養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勇於提出的良好的習慣。這也是創新品質形成的基礎。2.學會提出問題。注意培養學生認真觀察、認真思考的學習品質。在學生的提問過程中,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恰當的進行引導和訓練,逐步訓練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3.及時進行評價。激勵會強化學生的提問意識與動機,運用評價手段,針對學生的提問給予恰當評價、引導,小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論是否有價值,要給提問者以激勵。特別是課外反饋的問題,更要及時反饋、評價、激勵,以加強勤思習慣的養成。探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常論常新的問題。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為主體,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使我們的語文教學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肆』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交流平台

食物本身有它的酸甜苦辣,語文學習同樣也有它的酸甜苦辣。回顧這些年的學習生涯,讓我從中感悟到很多。

翻開語文學習的篇章,我首先看到了小時候的我。小學,上語文課像吃檸檬一樣酸酸的,坐在課堂上,看著老師用粉筆在黑板上畫著那些復雜的字,我甚至會問自己為什麼我是中國人啊!那時短短40分鍾的語文課對我來說卻是漫長的煎熬。我討厭一成不變的坐姿、 厭倦了那死板的上課模式,就這樣我熬過了六年。

到了中學,語文課已不是單純的文字課,它重在培養我們的興趣,老師也改變了那枯燥乏味的上課模式,課上師生間有了更多的互動,學習的篇目也有了更廣的選擇。我不用在抄寫和默寫生字之間痛苦的徘徊,也終於擺脫了這些束縛,可以有選擇的去閱讀,漸漸的我嘗到了閱讀的樂趣,語文課也從一門工具課轉變成一門興趣課,成為了我的朋友。

再後來,我進入了中專,因為要考大學,語文因此又變成了我的一門必修課。為了考出理想的成績,我不厭其繁的重復閱讀著同一篇課文,整日與那些注釋打交道,要背誦拗口的文言文,每天還有一堆的復習資料等著我去完成,那時的語文課就像我的敵人,我必須不斷努力來獲取最終的勝利。回想那段痛苦的日子,彷彿就是昨天的事。

終於我進入大學,身邊的一切對我來說是如此的陌生、新鮮、富有挑戰。與此同時,我的語文學習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剛開始我對大學那種脫離書本的教學方式很不習慣,老師也不是每篇課文都進行全面的講解,大部分需要我們的自學,上語文課就像聽故事一樣,是一種與眾不同的形式,少了一份拘束,多了一份自由;減了少許沉悶,增了少許樂趣;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我相信我對語文的興趣會更濃厚。

如果說人生是豐富多彩的,那麼學習也應如此。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的感悟,大學不是我語文學習的終點,也許在以後的學習中,我會感受到更深刻的體會。

『伍』 理解詞語的方法有哪些

理解詞語的方來法主要有:自
1、聯繫上下文。如果是一個句子中的詞語,應該遵循「詞zhuan不離句」的原則來理解shu,聯繫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確解釋。
2、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有些詞語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因藉助生活經驗理解詞語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3、找近義詞、說反義詞、換詞語等方法理解詞語。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一些詞語的理解,即通過具體可感的詞語進行換詞,可以讓大體明白詞語的含義。
4、拆分法。詞語一般是由幾個字組合而成的,我們可以先把詞先拆開理解,再把意思合起來就可以組合出詞語的含義。

『陸』 小學六年學到了那些語文知識,具備了哪些語文能力,掌握了那些好的學習方法

上課認真聽講,做好詞語積累,掌握文體結構,為寫作文打基礎。

有些同學認為,語文課,講得多而考得少,不聽也照樣能考好。這種想法就錯了。其實認真聽課是很學習語文重要的一環,它可以擴大我們的知識面,了解書本以外的許多東西,作者的創作背景,環境、心情。只有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才能把握語文的真諦。

這樣,只要一遇到適宜的環境,書中所說的感情就會油然而生。書中的語句這時候也就脫口而出了……



堅持每天寫一篇日記。

有些同學把日記看成一種負擔、一種苦差事,是為了應付檢查才寫日記的。

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記日記就是把今天所學知識(包括書本上的、社會上的、自然界里的)和語文積累的一種復習鞏固,是自己為自己書寫的一本真實的自傳。當我們年老時翻閱這些日記時,我們會覺得我們每天都過得非常充實,不會產生虛度此生的落寞之感。

記得葉聖陶說過:「記日記是一種形成慣性的方法。」是的,一旦你真正養成了這種慣性,你就不會覺得這是一種負擔,而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不寫一篇日記,今晚你都昨不安生了。



多觀察生活。語文就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精華。要學好語文,一定要觀察多彩的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做生活的提煉者。要知道:

生活語文!!!

這就是我學習語文的方法。學以致用,我學語文,就是為了用好語文,讓語文為我添彩,讓它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

『柒』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學校和教師不懈地追求。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新課改的理念逐漸成為教師教學的自覺行為,課堂發生著可喜的變化。然而,課堂教學耗時多、收效低的現象也很普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素質教育的目的以及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其實就是對「有效性」的最好注釋。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避免無效或低效的活動,使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變得有效,使孩子們在課堂上對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盡量避免課後的加班輔導,形成一個教與學的良性循環?在這里,我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思考,具體談談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一、了解需要點,「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去組織教學,是有效教學的基礎。以學生為本,教師的教學活動,都應從學生出發,一旦離開學生這個主體因素,「那課就好比一個鑽頭發力於一個老是打滑的工作面,其實質作用不好樂觀。」了解了學生學習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課就會如磁石緊緊吸引住學生。怎樣才能了解到學生的需要點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總的來說,需要教師先「鑽進去」深入解讀文本,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確定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
1.找准疑難點、空白點。教師要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學生。學生已經具備了怎樣的知識基礎和情感起點?對今天的學習內容,學生感到難於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會在哪兒?哪些地方是學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師引導的?作為教師,在組織教學之前,都應該對這些問題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不會重復教學浪費教學時間,也不會因為知識鏈的隔斷而讓學生不得要領。比如在教學《會走路的樹》時,課文中有一處這樣寫道:小鳥看見了馴鹿,好奇地問:「你能讓我爬到你的身上坐一坐嗎?」教師就可以抓住一個「爬」字,打開學生的思路。因為在此之前,「小鳥會飛」已經成為學生的思維定勢即固有知識,但小鳥的「爬」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到。小鳥為什麼不說「飛」而說「爬」?教師以此為教學線索,積極引導學生體會到這只羽翼未豐的小鳥的特點和心理,想像馴鹿天天不厭其煩讓小鳥爬到它的身上去了很多地方的情景,從而體會到馴鹿美好的心靈和真摯的情意,並以此喚醒學生內心的美好情感。同時,我們的語文教材還存在著很多空白點,教師要抓住這些空白點有意識地啟發學生思考想像,發展語言,形成能力。
2.盡可能找到一個 「興奮點」。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找出能緊緊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興奮點」,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某種意義上說,教學能否有效,關鍵在於尋找學生的 「興奮點」。讓學生從一開始就被教師設計的問題緊緊吸引,整個教學時段學生都處在一種「興奮」狀態之中,是一個優秀教師教學素質的真正體現,也是教師知識基礎的真正體現。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教學內容,很多時候在教學參考書上都可以得到,而教師的作用,就在於尋找一條恰如其分的渠道,讓這些知識流淌到學生的腦海里。而尋找「興奮點」,就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渠道」。比如,在《兩塊銀元》這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一開始,就拋出「孫老漢打碎的茶壺該不該賠?」這個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然後,在學生紛紛找出自己的論點、論據進行爭議的過程中,學生的內需不斷得以實現並得到提升,教學效果也得到真正實現。
3.敏捷地捕捉課堂上學生的生成點。在教學過程中,一個經常遇到的情況是,無論教師在備課時准備得多麼充分,考慮得多麼周到,在課堂中也經常有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這種情況說明,眾多學生的思維比一個教師的思維要豐富得多,也深刻得多。在課堂教學教師與學生雙邊參與的動態進程中,教師應敏捷地捕捉並判斷、重組學生在課堂涌現出來的信息,適時調控,充分利用。因著學生的思路順勢而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順勢而學,那麼整個教學氣氛會非常融洽,學生也會更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習,就能夠出現精彩不曾預約的有效生成,從整體上提高教學效果。
二、 抓住切入點,「刪繁就簡三秋樹」。
「真實、朴實、扎實」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語文教學精神,崔巒老師提出「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有效的語文課堂追求簡單、快樂和實用。教簡單快樂的語文,抓住教學切入點是關鍵。
1.教學目標簡明具體。教學首先要確定合適的目標。目標要簡明,如果目標過多,面面俱到,反而會心中無目標,一面都不到;目標制訂不能空泛,要具體。如教學目標「學習作者是如何寫景物的,領會作者在景物描繪中表達的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就比 「學習作者在景物描繪中表達的高尚的精神追求」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檢測性,體現在兩個方面:有利於教師做到心中有數——圍繞目標達成設計的每一個環節要達到什麼目的?有利於教師的自我監控——目的達到了嗎?沒達到採取什麼措施及時調控?
2.教學切入簡約集中。有效課堂由有效的師生、生生互動體現。要達到有效互動,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實際精心選好講課的切入點,設計的問題能使重點突出,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把握課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課文。下面的例子就充分體現了教學切入點的簡約集中:一教師在上《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出示五幅圖畫,然後請學生閱讀課文,要求用文章中的語句給圖畫配上最合適的語句。學生滿懷探求之心,埋頭課文紛紛開始了主動而積極的閱讀實踐活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讀得認真,想得仔細,總想寫出最貼切的。學生在積極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清楚了,人物的語言、心理、反映出的崇高品質揣摩到了,教學目標迎刃而解。這堂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問題輻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統領起對整篇文章的感悟,充分削減了許多瑣碎的提問,擴大了學生領悟、交流的空間。
抓住好的教學切入點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需要我們在自己的教學中不斷反思,細心揣摩,用慧眼去發掘這個「切入點」,巧妙設置,從而收到「一字窮理,定全課之主腦,片言居要,連通體之經絡」的教學效果。
3.教學環節簡潔自然。真正的好課主要教學環節往往只有幾步,著重讓學生充分地與文本對話,讀寫說悟,實實在在地體會揣摩語言文字。如江蘇省特級教師孫建峰老師執教《釣魚的啟示》,第一個環節默讀課文,引導學生「批註」,寫下各自的理解、感受、欣賞和評價;第二個環節交流「批註」;第三個環節自由選擇「自助餐」式作業,可將文中某句話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可摘錄文中優美詞句,也可小組間開展寫字或默寫比賽,還可以獨立為自己設計一項作業。簡潔自然的教學環節,使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去主動思考,積極感悟。
三、創設體驗點,「紅杏枝頭春意鬧」。
《語文課程標准》中多次用到了「體驗」一詞,在閱讀目標上強化感受性、體驗性,注重情感體驗。這意味著語文教學非常強調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情境出發去體驗感悟,重視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積累移到課文里,產生情感共鳴,同時在體驗和交流體驗中發展語言,形成能力。
學生自己對文本有一定的理解,但往往理解不會深入,教師需創設體驗點,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去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情境和情感,體驗點的創設比貼標簽式的說教會使學生更易於接受。
1.當課文意義生成在學生的原認知結構中找不到呼應時,引導學生移情體驗。由於受知識和生活經歷的局限,學生對課文中所蘊含的主題與情感往往缺少體驗,經常產生陌生感與疏離感。因此,教師在教學組織過程中,特別要注重找到學生類似的情感體驗,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提高教學效果。如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教學《長相思》,「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對小學生來說,理解上有難度。王老師請學生分別把自己設想成詩人的妻子、父母、朋友,在一聲聲問、一聲聲答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到了詩人的「重離別」,「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作長相思」, 學生角色的轉換,體驗角色的所為所思所感,從而很好地體會詩人「身在征途,心繫故園」的深切情懷。
2.引導學生對內容情境產生興趣,從而激發體驗的內需。情感體驗是以興趣為主要出發點的。對課文所體現的情感,學生由於缺少審美的需要,往往根據自己的性別、經歷與情感偏好而加以取捨,對陌生的或者排斥的情感主題,經常容易忽視。在這時候,教師就必須根據教學需要,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讓學生主動去體驗各種各樣美好的情感。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在《游園不值》的教學中創設的體驗點,給人印象很深刻。愛花、惜花的詩人沒能進到園子里,卻看見「一枝紅杏出牆來」,竇老師請學生扮演那枝「紅杏」,想像紅杏會對園主人說些什麼,會對詩人說什麼?會對園子里不能出牆頭的花花草草說什麼?學生興趣盎然,透過文本進入了詩境。
3.引導學生在同樣的語言環境中揣摩不同的心理體驗,達到情感的飛躍和價值觀的提升。漢語言意義的模糊與豐富性,給老師們在教學時組織學生體驗各種各樣的豐富情感,提供了可能性。同樣的語言表達不同的意義是一個方面,從不同的角度去進行體驗又是一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不同的情感體驗,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情感感受能力,並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聽過特級教師金感芳老師的課《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金老師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德國城市的一道美麗而奇特的風景:每家每戶種的花,怒放的花朵都是對著外面的,不但奼紫嫣紅,而且很奇特。面對異國他鄉的美麗風景,金老師設置了體驗點:如果你就是這座城市的主人,清晨走在街道上,你會產生怎樣的感覺?如果你是醫生、是建築工人、是一位普通的勞動者,你辛苦工作了一天,當你走在這花團錦簇的街道上時,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如果你是有殘疾、有困難的人,走在這花的海洋里,你又會有什麼想法?學生的思維在廣度和深度間縱橫,深刻體會到了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高尚境界。
四、落實語言點,「唱得紅梅字字香」。
語文的核心問題是語言,語言文字訓練反映了語文學科的教學個性,通過語文學習,使學生內化語言,最終發展自己的語言。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抓住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將語文教學實實在在地落實到語言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落實語言,重點在落實語言的表現力。語言是文章的載體。所有文章的內容、主題、情感,都是難過語言進行表達的。落實語言,不單純講語言的優美,更重要的是落實語言的表現力。表現力越強,我們就能認為語言越好。相反,語言形式再優美,表達不能到位,這樣的語言也是蒼白的。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這一特點,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從語言的表現力方面來學習、掌握語言。一教師在教學《再別康橋》時,著重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的表現力。「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為體會這反復出現的「輕輕」,教師引導學生反復吟詠,並啟發想像:一個人在怎樣的情況下會「輕輕」?大概會是幾個人?你覺得他一個人這樣輕輕地走,情緒會怎樣?把人融進了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對「輕輕」的理解將是深刻和透徹的。「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請學生模仿一下,「招搖」是什麼樣子?推想一下,「招搖「會有幾種可能?為什麼甘心情願做水草?原來詩人對康橋的深厚的依依惜別的感情,就是這樣從詩人的用詞中表現出來的,學生感受到了語言的表現力。只有這樣落實語言,語言才有生命力。
2.落實語言,注重「讀寫結合」。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目的,是運用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包括兩個方面:口頭表達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而最終的落腳點是書面表達能力。不動筆墨不讀書,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很好地融合了這一傳統的讀書方式,注重對文本學習的批註,注重把學生的感悟寫下來,從而使語言的訓練落到實處。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真正落實這一指導思想,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勤於用筆寫出自己的學習感受,寫出自己的觀點與認識,達到真正的理想效果。
3.落實語言,注重詞語教學。新課程對詞語教學越來越重視,一改過去理性的、復雜的、枯燥的詞義分析,注重有效的、生動的、富有價值的詞語教學。在這方面,很多老師做了很多有意的探索。《愛迪生救媽媽》是二年級的一篇課文,老師在語境中出現詞語,學生用這些詞語把整個故事串了起來,詞語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符號,形成了學生頭腦中生動的形象。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教學《二泉映月》,分類出示詞語,想像意境、飽含情感讀詞語,重在語感的培養。
五、 引發思維點,「課有盡而意無窮」。
有效的課堂,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還應該延伸到課外,實現教學的升華。尤其是語文學習,可以說生活處處是語文學習的課堂,受教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課內外的資源融通共享,才能積極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積極的思維引導非常重要。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消除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主動學習。
1.培養問題意識。現代思維科學認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思維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營造民主的教學氣氛,培養學生樂於提問、敢於提問的學習品質,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入手安排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樹立「學習源於問題」的意識,培養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勇於提出的良好的習慣。這也是創新品質形成的基礎。
2.學會提出問題。注意培養學生認真觀察、認真思考的學習品質。在學生的提問過程中,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恰當的進行引導和訓練,逐步訓練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3.及時進行評價。激勵會強化學生的提問意識與動機,運用評價手段,針對學生的提問給予恰當評價、引導,小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論是否有價值,要給提問者以激勵。特別是課外反饋的問題,更要及時反饋、評價、激勵,以加強勤思習慣的養成。
探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常論常新的問題。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為主體,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使我們的語文教學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捌』 語文四年級下冊61第六單元自我評估

這是人教版的~~~六年級下冊《回顧·拓展五》『交流平台』教學建議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教研室 仇千記 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是「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綜合性學習單元不安排《回顧·拓展》內容。於是,六年級下冊的《回顧·拓展五》將成為整個小學階段最後一個《回顧·拓展》,伴隨著它的學習,學生們的小學學習生活即將落下帷幕。教材編寫者抓住時機,為《回顧·拓展五》的「交流平台」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兩個話題:一是讓學生結合本組課文以及課外的學習,談談對科學精神的認識,這是本組課文主題的小結與延伸。二是讓學生交流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收獲,或知識能力,或方法習慣,也可以傾訴語文學習中的酸甜苦辣,還可以對自己的六年語文學習情況進行自評與反思……話題二是一個特定內容,其意圖是藉此「交流平台」讓每個學生自選角度對自己小學六年的語文學習進行一次梳理和總結,為今後的語文學習做好准備。一「科學精神」對小學生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就是成年人,如果沒有具體的人物、事件做依託,也很難說出幾條具體的「科學精神」來。因此,教學第一步,教師最好藉助本組課文或以前學過的科學家故事——這些學生人人皆知的具體內容例釋「科學精神」的豐富內涵。如:——居里夫人在日復一日的煙熏火燎中從一噸多工業廢渣中提取0.1克鐳,以此證明了放射性元素鐳的存在並把它分離出來(本組課文《跨越百年的美麗》)。這是一種剛毅、頑強、執著、熱忱的科學精神。——炎黃子孫幾千年的飛天夢,歷經幾代人不懈努力,終於在公元2003年10月15日變成了美麗的現實(本組課文《千年夢圓在今朝》)。這是一種和衷共濟、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懷特森先生用一種特別的方式,讓學生明白一種科學精神: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本組課文《我最好的老師》)。——李四光幼年時對村頭的大石頭的來源產生了疑問,數年後由此發現了長江流域的第四紀冰川活動遺跡(三年級課文《奇怪的大石頭》)。這是一種「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的科學精神。——愛迪生聚光救母親(二年級課文《愛迪生救媽媽》)。這是一種善於動腦、急中生智的科學精神。——伽利略年輕時對人人信奉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所謂真理產生了懷疑,經過反復試驗求證後,在人們的辱罵與猜疑中走上了比薩斜塔……(四年級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是一種敢於質疑,不迷信權威,執著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當學生對科學精神有了一定的理解與體悟之後,布置他們課前從下面兩項活動中任選其一,做好交流前的准備工作:一是回顧自己已經閱讀或聽說過的有關科學家、發明家進行科學研究和發明創造的故事,試著用幾個詞或一兩句話概括其科學精神。二是通過查閱資料、請教別人或上網搜尋等方式先搜集一兩位科學家、發明家的故事,再用幾個詞或一兩句話概括其科學精神。這樣的故事很多,如,魯班造鋸,萊特兄弟製造飛機,富蘭克林捕捉雷電等。課堂交流時,可以採用「科學精神大家談」小型座談會的形式,先讓學生在四個小組內交流,以保證每個學生在充分准備之後有一個「口頭發表」的機會。同時,依靠小組的集體力量幫扶個別對科學精神概括有困難或總結不準確的同學。然後各組推選一位組員——其標準是「所講故事內容鮮為人知,科學精神認識准確」 ——向全班同學交流。二「小學語文學習收獲」的交流話題十分寬泛,學生很容易在交流時出現人雲亦雲、泛泛而談的現象,如交流「學到了哪些語文知識」時,會說些「我學會了很多生字,積累了很多好詞佳句,背會了很多古詩美文」等只見森林、不見樹木,只有骨架、沒有血肉的大話、套話。為避免這種「浮萍式交流」出現,建議教師課前對交流內容做一個細化和提示,布置學生從下面幾項具體的列舉中,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一至兩項內容進行認真准備。1.小學六年,從十二冊《語文》課本中,我們至少學會了大約多少個生字,如果從12個「生字表」中任意抽寫20個生字,你有幾分把握能夠全部默寫正確。2.小學六年,僅從一至四年級的《語文園地》和五六年級的《回顧·拓展》中你讀背了哪些成語、格言、警句和古詩文名句。3.小學十二冊語文課本中我們學到了哪些古詩,你能背誦其中多少首,不妨做個詳細統計(如下表)。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中古詩詞統計表4.小學階段,你具備了哪些學習能力?如,獨立識字能力,朗讀能力,復述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習作能力等,最好舉例說明。5.在小學語文學習中,你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如,課前預習,剪貼積累,查閱資料,同伴互助,等等,也不妨舉一例說明。6.六年中,你養成了哪些好的學習習慣,如,早讀的習慣,堅持寫日記的習慣,及時更正錯題的習慣等。7.小學六年中,哪堂課你印象最深,哪篇習作自認為寫得最好,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最高獎勵是什麼。8.語文學習中的快樂與煩惱,辛苦與甘甜。9.整個小學階段語文學習的自我評價,以及今後語文學習的打算。…………建議學生課下經過充分准

『玖』 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交流平台

六年級下冊《回顧·拓展五》『交流平台』教學建議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教研室 仇千記

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是「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綜合性學習單元不安排《回顧·拓展》內容。於是,六年級下冊的《回顧·拓展五》將成為整個小學階段最後一個《回顧·拓展》,伴隨著它的學習,學生們的小學學習生活即將落下帷幕。

教材編寫者抓住時機,為《回顧·拓展五》的「交流平台」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兩個話題:一是讓學生結合本組課文以及課外的學習,談談對科學精神的認識,這是本組課文主題的小結與延伸。二是讓學生交流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收獲,或知識能力,或方法習慣,也可以傾訴語文學習中的酸甜苦辣,還可以對自己的六年語文學習情況進行自評與反思……話題二是一個特定內容,其意圖是藉此「交流平台」讓每個學生自選角度對自己小學六年的語文學習進行一次梳理和總結,為今後的語文學習做好准備。



「科學精神」對小學生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就是成年人,如果沒有具體的人物、事件做依託,也很難說出幾條具體的「科學精神」來。因此,教學第一步,教師最好藉助本組課文或以前學過的科學家故事——這些學生人人皆知的具體內容例釋「科學精神」的豐富內涵。如:

——居里夫人在日復一日的煙熏火燎中從一噸多工業廢渣中提取0.1克鐳,以此證明了放射性元素鐳的存在並把它分離出來(本組課文《跨越百年的美麗》)。這是一種剛毅、頑強、執著、熱忱的科學精神。

——炎黃子孫幾千年的飛天夢,歷經幾代人不懈努力,終於在公元2003年10月15日變成了美麗的現實(本組課文《千年夢圓在今朝》)。這是一種和衷共濟、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

——懷特森先生用一種特別的方式,讓學生明白一種科學精神: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本組課文《我最好的老師》)。

——李四光幼年時對村頭的大石頭的來源產生了疑問,數年後由此發現了長江流域的第四紀冰川活動遺跡(三年級課文《奇怪的大石頭》)。這是一種「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的科學精神。

——愛迪生聚光救母親(二年級課文《愛迪生救媽媽》)。這是一種善於動腦、急中生智的科學精神。

——伽利略年輕時對人人信奉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所謂真理產生了懷疑,經過反復試驗求證後,在人們的辱罵與猜疑中走上了比薩斜塔……(四年級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是一種敢於質疑,不迷信權威,執著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

當學生對科學精神有了一定的理解與體悟之後,布置他們課前從下面兩項活動中任選其一,做好交流前的准備工作:一是回顧自己已經閱讀或聽說過的有關科學家、發明家進行科學研究和發明創造的故事,試著用幾個詞或一兩句話概括其科學精神。二是通過查閱資料、請教別人或上網搜尋等方式先搜集一兩位科學家、發明家的故事,再用幾個詞或一兩句話概括其科學精神。

這樣的故事很多,如,魯班造鋸,萊特兄弟製造飛機,富蘭克林捕捉雷電等。

課堂交流時,可以採用「科學精神大家談」小型座談會的形式,先讓學生在四個小組內交流,以保證每個學生在充分准備之後有一個「口頭發表」的機會。同時,依靠小組的集體力量幫扶個別對科學精神概括有困難或總結不準確的同學。然後各組推選一位組員——其標準是「所講故事內容鮮為人知,科學精神認識准確」 ——向全班同學交流。



「小學語文學習收獲」的交流話題十分寬泛,學生很容易在交流時出現人雲亦雲、泛泛而談的現象,如交流「學到了哪些語文知識」時,會說些「我學會了很多生字,積累了很多好詞佳句,背會了很多古詩美文」等只見森林、不見樹木,只有骨架、沒有血肉的大話、套話。為避免這種「浮萍式交流」出現,建議教師課前對交流內容做一個細化和提示,布置學生從下面幾項具體的列舉中,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一至兩項內容進行認真准備。

1.小學六年,從十二冊《語文》課本中,我們至少學會了大約多少個生字,如果從12個「生字表」中任意抽寫20個生字,你有幾分把握能夠全部默寫正確。

2.小學六年,僅從一至四年級的《語文園地》和五六年級的《回顧·拓展》中你讀背了哪些成語、格言、警句和古詩文名句。

3.小學十二冊語文課本中我們學到了哪些古詩,你能背誦其中多少首,不妨做個詳細統計(如下表)。

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中古詩詞統計表

4.小學階段,你具備了哪些學習能力?如,獨立識字能力,朗讀能力,復述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習作能力等,最好舉例說明。

5.在小學語文學習中,你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如,課前預習,剪貼積累,查閱資料,同伴互助,等等,也不妨舉一例說明。

6.六年中,你養成了哪些好的學習習慣,如,早讀的習慣,堅持寫日記的習慣,及時更正錯題的習慣等。

7.小學六年中,哪堂課你印象最深,哪篇習作自認為寫得最好,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最高獎勵是什麼。

8.語文學習中的快樂與煩惱,辛苦與甘甜。

9.整個小學階段語文學習的自我評價,以及今後語文學習的打算。

…………

建議學生課下經過充分准備後,先在家裡和父母或其他親人進行交流,算是畢業前向家人的一次語文學習口頭匯報,同時也是課堂交流前的練習和「演習」。

課堂交流時,依然先在四人小組內進行,保證每個同學都有一次向他人展示和交流的機會。然後每個話題推薦一兩位同學向全班交流匯報。

閱讀全文

與愛迪生救媽媽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