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室有多長》教學反思
本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本課作為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讓學生經歷用不同工具測量教室長度的過程以及為學習厘米和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初步培養學生的度量意識。
如何上好活動課,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課堂的掌控,學生的突發奇想,都是難以預見的。經過反復思考,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環節設計為以下幾點:一、以提問的方式開場,用測量我們的教室有多長這個問題吸引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二、思考:如何測量教室的長度;測量的過程中要注意什麼。經過了解,我發現大部分學生沒有實際測量的經驗,不知道該如何測量,所以先讓學生預習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再去測量。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發散思維,想出多種測量方法——用直尺、書本、捲尺等。並且根據自己預習的知識說一說測量的時候該注意些什麼。三、動手測量。在測量時,學生都比較迅速有序,比我預留的時間提前了很多,因此在匯報交流後,我給學生提出了一些比較深入的問題。引申測量記錄顯示的數學信息。為下節課學習統一的長度單位做鋪墊。四、課堂練習鞏固,第一個練習,用易拉罐擺一擺,看誰擺得高。這個環節我只是讓學生觀察了一下教材上的情境圖,沒有實際操作擺一擺,學生可能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於這個習題的處理,我覺得自己做的不好,沒有挖掘出擺一擺後面跟深層次的數學知識。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請2個同學上台擺一擺,其他同學當裁判,在玩的過程中,體會擺得越多,擺得越高。讓學生明白易拉罐同樣可以作為測量工具。第二個練習,說一說哪根木條長?這個環節為了讓學生認識更深刻,我先出示情境圖,淘氣:我量的木條的長度是3個回形針的總長,笑笑:我量的木條的長度也是3個回形針的總長。請學生說說兩根木條怎樣?幾乎都覺得同樣長,有個別學生認為不一定,最後出示圖片,讓學生明白兩根木條雖然都是3個回形針那麼長,但由於長短不同,木條的長度也不同,所以笑笑的木條比淘氣的長,學生頓時豁然開朗,相信下次他們思考問題時會更全面……
實踐活動課一直以來都是我最害怕上的,因為學生不易把控,經常一節課熱熱鬧鬧但收效甚微,反思本節課,學生在活動時還是比較有秩序的,孩子們基本上養成了有序的習慣,這些都是生態課堂中預習習慣的養成和約定的使用帶來的有益之處。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需要再觀察、再思考、再實踐,踐行生態課堂的四個方面,讓課堂活動不僅僅流於形式,而是真正能讓學生在活動中能有所收獲,真正實現高效課堂.
② 中班健康《我們的教室真干凈》教學反思
1、 結合主題教材,開展豐富多彩的區域活動
本學期,我們結合主題課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區域活動,真正意義上做到了「靜與動」的結合。為了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優美整潔且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環境,我們充分利用各片場地,設計最佳的區角位置,還利用走廊一角,布置成「春天一條街」把孩子們和家人一起製作的手工作品陳列出來,很受小朋友喜歡,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小手也變巧了,還鍛煉了他們的耐心,孩子在教室里追跑打鬧的現象也少了。
2、 加強常規建設,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俗話說:「沒有規矩,難成方圓」。良好的常規可以使幼兒的生活具有合理的節奏,使神經系統得到有益的調節,有利於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為今後的生活和學習打下良好基礎,當然常規也不是以犧牲幼兒的個性、快樂為代價。我班有個別幼兒生性好動,比較調皮,我們兩位老師步調一致,共同合作,重抓教育,使小朋友逐漸能互相幫助、關心集體,搗亂的小朋友少了,熱愛勞動的小朋友多了。
中班幼兒的獨立意識增強,而且自我服務的願望和要求日趨激烈,我們抓住孩子這一心理特徵,開展了「值日生輪換制」,讓做值日生的孩子負責發蠟筆、分點心,擺椅子……抓住這些細小的機會,既培養了他們為同伴服務的能力,而且督促了孩子的自律,潛移默化中培養了 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促進了整個班風班貌的提高。
③ 如何寫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
如何寫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
一、教學敘事
關於優秀教學敘事論文的撰寫:教學敘事就是講一個教育、教學的故事,再加一些在敘述具體事件時自己的看法和反思,即評析。由於它敘述的是教師自己身邊真實的教學事件,且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能夠直接形象地反映出某個教育、教學事件的具體過程,因而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操作性,非常適合廣大的教師撰寫。
教學敘事的特點
與教學論文的區別:教學論文是以說理為目的,以議論為主,附以論證;教學敘事是以敘事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說明和議論,也就是說,教學敘事是講故事,通過故事來說明道理。
與教學實錄的區別:雖然它們都是對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是全過程的全部內容;而教學敘事則是視不同的主題有所選擇,可以是過程的某一方面、某一情境或某一片斷。
與教案、教學設計的區別:教案和教學設計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學過程進行表述,是預期,沒有結果;教學敘事則是對已發生過的教學事件的反映,是寫在教之後,有結果。與教學案例(研究)的區別:雖然它們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現,但教學敘事敘述的只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是個案;而教學案例是教學的整合,可以是在教學敘事的基礎上,以某個核心主題為對象,選取若干個有典型意義的、多種角度的教學故事來進行研究、反思和討論,是宗案。
教學敘事的內容
教學敘事就是對有意義的校園生活、教育教學事件的描述與評析。即教師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決自己在教室和其他場所里發生的教育、教學問題,然後將自己怎樣遇到這個問題,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整個教育教學過程「敘述」出來,並加上自己的反思。依據不同的目的和主題,從范圍上,可以大到介紹自己所在地區或學校教學的整體情況、課程標準的實施情況、教育教學改革整體情況等,但更多的是偏重於描述一堂課、一個實驗、一個課題或一次探究、一次活動,甚至是一個學生、一個題目等;從時間安排上,可以是整個過程,也可以是一個情境、一個片斷,甚至是一句話、一個動作等;從側重點上,可以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也可以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甚至是課堂紀律、學生管理等。所以,與教學論文相比,教學敘事更適合一般教師,因為它內容貼近實際、材料來源豐富、寫作形式靈活、傳播交流容易。
二、教學反思
關於優秀教學反思論文的撰寫:「反思」在認知心理學上屬於元認知的范疇,它是指對自身的思維過程、思維結果進行再認知的檢驗過程。教師自覺地把課堂教學實踐作為研究的對象,對自己的體驗與感悟進行描述,對自己的教學理念、思想、心理感受與體驗進行思考與總結。教學反思是引導教師超越日常繁瑣的教育事務,去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懷,去理解教育的本質,也理解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找到內心自尊、自信的基點和源泉。教學反思的內容:對教學理念的反思;對教學目標的反思;對教學結構的反思;對教學設計創意的反思;對教學目標達成與教學效果的反思;對學生主體性發揮狀態的反思;對教學活動成功與失敗的反思;對自己的教學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反思等。教學反思的角度:可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從自我發展的角度;從教學要求的角度;從教育名家的角度;從教育理論的角度;從教育法規的角度和從教育制度的角度等等。
三、教學案例
關於優秀教學案例論文的撰寫:
一、學習案例資料
(一)學習案例寫作知識.主要學習書籍、報刊上關於案例寫作的知識,明確撰寫教學案例的目的、意義、原則、方法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等等。 (二)學習案例寫作樣品。盡量收集案例,認真學習。最好學習教學案例原始樣本,便於直接吸收,不需要太多的轉化。當然,也可以學習教育案例、管理案例、醫學案例、經濟案例、司法案例等等。盡管這些案例的寫作內容跟教學案例有所不同,但是寫作的原則、思路、方法等方面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可以借鑒。 (三)學習相關教學資料.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經驗、教學體會、說課講稿等資料,雖然不是教學案例,但跟教學案例非常相似,有很多資料可供寫作教學案例參考,有些有特點的資料可以作為教學案例寫作的素材。 (四)學習中外寓言故事。中外許多寓言故事言簡意賅,寓意深刻,發人深省,雖然不是案例,但對我們寫好教學案例很有啟發作用,也需要反復學習,深刻理解。
二、收集案例素材
(一)案例素材的特點.教學案例來自教學事例,但並不是任何教學事例都能作為教學案例的素材。教學案例的素材有幾個特點:一是事例要典型。教學案例的素材要能反映事件發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能隱含普遍存在、大家關心、比較重要的問題,能體現問題的深刻性,有無窮的回味,有實用的價值。二是要生動。教學案例應該是一個能夠很好地反映某個隱含觀點的教育故事,要具體、生動,要包括一些戲劇性的沖突。三是寓意要明確。教學案例能夠啟發大家思考,能夠讓教師看出「故事」揭示的某些規律和本質,對教育工作有指導作用。 (二)收集素材的途徑.一是在教學實踐中收集。實地收集案例,便於獲取真實信息。這些案例,可以是自身經歷的,也可以是別人經歷的。比如,可以從自己課堂教學、教育學生、教學研究的過程巾,從聽課、評課的記錄、觀察和思考中,從教師、學生交談的某些內容中,從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成功與失敗中收集素材。二是在教學音像中尋覓。可以從電視、磁帶、光碟的課堂教學錄像、教學經驗介紹的觀看、收聽中收集素材。三是在教育書刊中查找。可以從備課教案、說課講稿、教學實錄、教學經驗等材料的閱讀中收集素材。(三)收集素材的方法。一是要突出重點。每天發生的教學事實很多,有些事實太平淡,沒有多少思考的價值,不必都收集起來,只需要收集那些有典型意義的事實。二是要擴大視野。只要有典型意義,宏大的、微小的、粗略的、精巧的、正面的、反面的、成功的、失敗的、發人警醒的、達成共識的、存在爭議的,思想的火花、錯誤的行為……都可以收集起來。三是要經常注意。對於具體教學現象及其反映,要注意傾聽,注意觀察,注意思考,否則,就會對許多典型案例熟視無睹,讓許多很有價值的案例從我們眼前滑過去。四是要堅持記錄。因為案例要寫得真實、具體、生動、形象。單靠記憶,不可能記得那麼完整、准確,必須及時記錄。記錄時,主要寫出有關人員的特點,包括語言、行動、做法、效果和相互關系等,不必過於計較寫作的語法、修辭與邏輯,可以在記錄結束之後再規范地進行整理。
三、提煉案例主題
教師收集到的教學案例素材,僅僅是教育情景需要針對某個現象或某種情況進行反復、深入的研究,明確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從而提煉出重要的、鮮明的、深刻的、有指導意義的主題。對於提煉主題,有以下幾點要求: (一)主題緊扣案例.提煉主題必須以案例為基礎,不能脫離案例隨意確定。 (二)定題具有新意.提煉主題要有創新精神,確定主題的角度要新穎,確定的主題,往往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三)順應時代發展.要與時俱進,要有利於解決當前課堂教學中急需解決的難點、熱點問題,要符合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精神,要適合課程改革的需要。 (四)符合教育規律.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論水平,要符合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論的基本原則。 (五)具有指導意義.能引起大家對課堂教學中某些帶傾向性的問題的關注,並能促使這些問題得到解決.不能局限於個別情境或特殊問題。選擇的案例可以是一件小事,但要能以小見大。
四、介紹案例事實
(一)目的要明確。教師撰寫的每一個教學案例。都要能反映某一個問題,某一個疑難或某一項決策。教學案例不僅要描述人物語言和行為,而且要體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如需要、動機、態度等,還要將某種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工作原則、活動構想蘊含其中。 (二)內容要真實.案例素材要反映活生生的教學實際。因此,撰寫的教學案例必須是真實情景,不能虛構,不能杜撰。對於事件原貌,不允許進行誇張,更不允許歪曲。為了表達的需要,可以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適當增刪一些細節、場景等:為了保護正當的隱私權,可以虛構地名和人名(但要在文末註明虛構的部分)。 (三)情景要完整.教學案例要寫出事件發生的背景,即寫出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如教師、學生的基本情況、教學條件、教學環境等。要寫出解決一個問題的全過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故事要具體,要真實感人。 (四)取捨要恰當.教學案例通常篇幅較短。要求文字簡練。因此,情景介紹的主次要分明,在寫作時要恰當取捨。要盡量寫好主要事件,盡量精簡那些與主題關系不大的內容。 (五)敘述要客觀。寫作教學案例的教師,對於所寫的教學案例,必然有自己的觀點。但是,在案例寫作中。只能客觀地介紹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問題,表述觀點,小能流露感情的褒貶。要讓讀者仔細品味,悟出其中的道理。
五、進行案例分析
通常情況下,在教學案例的後面,要附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可以請他人寫,也可以作者自己寫。可以從一個當事者的角度分析,也可以從一個教師的角度進行分析。 (一)理論實際緊密結合.撰寫案例分析時,要就事論理。對案例中描述的事實,提出的問題,要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原理,進行科學分析,力求提出解決具體問題的較好的措施。分析自始至終要緊扣案例,不能脫離案例本身去講教育理論。 (二)體現先進教育思想.案例分析的立意要新,要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作指導,要跟得上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步伐。比如在當前,案例分析就要貫穿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基本精神。要引導教師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三)分析務必實事求是.案例分析要有求實精神,不誇大,不縮小。分析要實在,要有針對性,要講關於這個案例的具體的小道理,不要講永遠正確的空洞的大道理。不要熱衷於抄錄教育理論的條條,要將教育理論的觀點自然地融會於分析之中。 (四)論述需要突出重點.對於已寫成的教學案例,要反復閱讀,找出案例的基本目的和主要問題,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細致地進行分析,論述時要畫龍點睛,把問題點明,把道理說清,把主題揭示出來。 (五)觀點要有充分依據.分析者要找出充分的論據,來支持自己提出的觀點和建議。分析案例時首先要認真思考:採用已選中的分析方法分析某個特定問題,需要哪些事實?然後回過頭來尋找所需事實。選材要嚴,挖掘要深。
④ 教學反思:談課改中的幾點膚淺認識
認識一:好課,真實應是底線。
課堂,是師生雙方藉助一定的媒介(比如課本),通過教師的引領,實現教師,學生,文本的多方對話,從而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平台。而公開課更是集中了教師平時教學中的成功經驗和大膽嘗試,被看作是檢驗一個教師教學水平,業務能力的重要舞台。正因為此,每個同行在開設公開課的時候,總會竭盡全力將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呈現出來。但有時候,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反而導致了一些公開課成為游離於真實之外的表演。
曾聽過這樣一節課,教師語言簡練流暢,學生的發言也甚是精彩,整個教學過程亦可謂可圈可點。唯一的缺陷就是讓人覺得缺少真實感,課前的預設生成全部到位,課上的卻一個沒有。學生口中精彩流暢的語言卻如同機關槍掃射似的單調而不帶有一絲情感,讓人無法相信這會是學生從閱讀中真正獲得的感受和體驗。
課堂上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語言:"你的朗讀打動了老師的心!""你真象一個小書法家!""詩一般的語言,將來你一定能成為詩人!"……毫無疑問,這樣的評價很受學生的歡迎,能激起他們的成功體驗和旺盛的求知慾,對他們的學習乃至今後良好的人格特質的形成都會產生無法估量的作用。但實踐中,還有一些教師由於認識上的片面,過分強調了評價的激勵功能,課堂上不敢對學生提要求了,甚至對錯誤的答案也打個哈哈就過去了。
其實,評價應該是一首激勵和糾錯的合鳴曲,沒有激勵的評價是不健康的,沒有糾錯的評價同樣是殘缺的。好的糾錯方法同樣可以催人向上,有一節課的這樣一個細節至今令我難忘。那是四年級的學生,可能是因為公開課見了許多陌生的老師,也可能是接觸了感興趣的內容,有不少同學開始竊竊私語,見此情景,教師只平淡的說了一句:"我認為四年級的學生應該知道上課時該做些什麼了。"寬容的指出了問題,用目標引導了學生,全場立刻鴉雀無聲,良好的課堂秩序一直持續到最後。
多媒體:輔助的手段在於優化教學效果。
隨著教學現代化水平的提高,不少有條件的學校都興建了多媒體教室。教師們在多媒體課件的幫助下帶領同學走進有聲有色的文本世界,藉助課件實現與文本之間更親密的對話,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增添了許多亮點。因此,多媒體課件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有意思的是,現在一說到上課,一些人立刻就會想,這節課有課件嗎沒有我該怎麼去做呢
其實,多媒體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它的立足點是為了教學服務,集中多種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效果。上述那種不從備課著眼,急於想課件的方法顯然是本末倒置了,亮眼的課件自然可以為課堂增色不少,卻並不是好課的必備條件。如果僅僅是為了使用而使用,反而會弄巧成拙,不是經常能看到一些粗劣的課件剝奪了學生和文本深入對話的權利,將學生觸及思想的閱讀淺化為視覺上的閱讀。
⑤ 幼兒園中班教學反思
1、 結合主題教材,開展豐富多彩的區域活動 本學期,我們結合主題課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區域活動,真正意義上做到了「靜與動」的結合。為了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優美整潔且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環境,我們充分利用各片場地,設計最佳的區角位置,還利用走廊一角,布置成「春天一條街」把孩子們和家人一起製作的手工作品陳列出來,很受小朋友喜歡,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小手也變巧了,還鍛煉了他們的耐心,孩子在教室里追跑打鬧的現象也少了。 2、 加強常規建設,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俗話說:「沒有規矩,難成方圓」。良好的常規可以使幼兒的生活具有合理的節奏,使神經系統得到有益的調節,有利於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為今後的生活和學習打下良好基礎,當然常規也不是以犧牲幼兒的個性、快樂為代價。我班有個別幼兒生性好動,比較調皮,我們兩位老師步調一致,共同合作,重抓教育,使小朋友逐漸能互相幫助、關心集體,搗亂的小朋友少了,熱愛勞動的小朋友多了。 中班幼兒的獨立意識增強,而且自我服務的願望和要求日趨激烈,我們抓住孩子這一心理特徵,開展了「值日生輪換制」,讓做值日生的孩子負責發蠟筆、分點心,擺椅子……抓住這些細小的機會,既培養了他們為同伴服務的能力,而且督促了孩子的自律,潛移默化中培養了 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促進了整個班風班貌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