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質量的提高,關鍵是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學校要把「構建有效課堂」當作抓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並通過教研活動、檢查考評、總結匯報等一系列措施,切實把課堂抓出成效,使之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教師要根據各年級、各學科學生的基礎和特點,制定教學目標,使「向40分鍾要質量」真正落實到每一堂課,充分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
加強課堂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把功夫下在課前。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仔細備課,必要時採取集體討論的方式備課。二是把力量放在課內。教師要盡可能做到讓每堂課都優質高效。三是把補困加在課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不僅要幫助學困生解決學習上的疑難問題,而且要幫助他們解決思想問題。建議採取如下措施:建立學困生成長檔案;任課教師對任課班中的學困生做到心中有數,分層次教學;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對學困生進行個別輔導;經常與學困生談心,鼓勵他們克服心理障礙,並及時對他們的點滴進步給予肯定和鼓勵。四是精選課堂教學例題、習題、作業題。我們要求教師對課堂教學的例題、習題和學生作業題做到精選精改,注重效率。不僅要認真抓好備課、上課、布置與批改作業等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規范教學行為,而且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意識,抓好教學反思,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和引導者。
B. 教育效果好和成績佳的情況說明怎麼寫
首先來說,學習動機對學習效果是會起作用的,可能是正面的作用,也可能是反面的作用。學習動機使學習者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學習,朝哪個方向努力。學習動機使學習者積極主動並持之以恆地尋求有關的信息。動機水平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關系也並不是簡單的直線關系。學習動機存在一個動機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圍內,學習效率隨學習動機強度增大而提高,直至達到學習動機最佳強度而獲最佳,之後則隨學習動機強度的進一步增大而下降。動機的強度適中,對學習具有較適宜的促進作用,作業水平較高,學習效率也高;而動機水平較弱或過強,作業水平較高,學習效率也高;而動機水平較弱或過強,作業水平則不高,學習效率也不高。耶克斯與多德森的研究表明,達到最高作業水平的動機強度為動機的最佳水平。
其次,學習效果也往往會反過來影響學習動機,所以學習效果的好壞也往往可以加強與鞏固或是改造與削弱原有學習動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求知慾得到了滿足,產生了積極的情緒體驗,其原有的學習動機可能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反之,則可能使其原有動機得到削弱。在特定的情況下,否定的情緒體驗能大大地增強其原有的動機。由此可見,學習效果對學習動機的反作用,其大小和性質要看學生原有動機正確性和強度,也要看學生本身其他心理品質的情況而定。所以我們要善於掌握這些規律,更好地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盡管學習效果的好與差受多種主觀與客觀因素的影響,諸如學習者的先天素質、學習基礎、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智力水平、人格特點、健康狀況,以及學習環境和課
外指導等,然而學習動機始終是取得學習效果的直接動力。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之間存在著同一性,也存在著矛盾性。同一性反映著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之間的必然性。比如學習動機好,學習效果好;學習動機不好,學習效果也不好。而矛盾性則反映著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之間的偶然性。比如學習動機好,學習效果不好;學習動機不好,學習效果好。如學習動機是為了取得好成績,把別的同學都壓下去,唯我獨尊,這種學習動機顯然是不正確的,但也能產生強大的動力,取得好的成績。由於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之間存在著矛盾性和偶然性,因而在錯誤動機的支配下取得的好成績是不會長久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關系是以學習行為為中介變數的。
在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繫上,歷來教育界和心理學界都存在著分歧和爭論。有的完全忽視學習動機對學習效果的作用;有的認為學習動機可能直接促進學習效果的提高。而大多數的心理學家則肯定,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是不直接的,它們之間往往以學習行為作中介;而學習行為又不單純只受學習動機的影響,它總要制約於一系列客觀的因素,如學習基礎、教師指導、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智力水平、個性特點、健康狀況等。因此,應當把學習動機、學習行為、學習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察,才能看出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之間既一致又不一致的關系。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習行為、提高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得條件;在學習中,激發學習動機固然重要,但應當把改善各種主客觀條件,提高學習行為水平作為重點來抓。
C. 省級教改課題結題時提高教學效果、教學質量的成果證明材料怎麼寫
我是打醬油的
基本上教改項目能做到提高教學質量很難把,能發篇教育類核心論文就不錯了。
D. 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哪些方法
一.
善於與學生交流
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與學生只有實現心靈的零距離,學生才會打開心靈的窗口,接受教師所傳授的一切。
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一是要有寬松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使學生無拘無束地愉快地生活和學習,最大限度地激發其聰明才智;二是要有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只有相互信任,教師輸出的各種信息才會在學生頭腦里暢通無阻,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三是要有期待,教師對每一個學生充滿信任和期待,就會使學生得到一種潛在的鼓舞和力量。實踐證明,學生喜歡熱情和藹、敬重學生、耐心指導、誨人不倦的教師。有的教師雖然有比較精深的專業知識,對教材的分析、講授能力強,但是由於不善於和學生建立真誠合作的關系,師生之間存在感情隔閡,教與學不能協調配合,結果使教學效果事倍功半。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育質量的保證。
二.
、數學課堂教學的語言要講究藝術
語言是教學思想的直接體現,是教師使用最廣泛、最基本的信息載體,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數學知識的傳遞過程。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的傳遞、學生接受知識情況的反饋,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須依靠數學語言。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教師語言的情感引發著學生的情感,所以教師的語言藝術是課堂教學藝術的核心。教學語言不僅要准確規范、嚴謹簡約、還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更要幽默風趣、比喻恰當。
事實上,教師的課堂語言藝術多種多樣,語言藝術既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又和教學效果的好壞緊密相連,數學教師應該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語言,達到數學教學語言的科學性、藝術性的辯證統一。這樣,教學水平自然就會不斷地得以提高。
三.
講課的同時給予學生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學習是21世紀教師素質的重要體現。把教學看作是知識的傳授是傳統的教學觀點,也是落後於時代要求的。學習方法指導,簡稱數學學法指導,是「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只是為學生的認識的發展提供種種有利的條件,即幫助、指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和習慣。教師應該做的是善於「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這也是新課改的要求之一。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應更突出給予學生學法指導,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做作業的習慣,都加以引導,使之更趨科學合理。要求學生學習時要專注,不受外界的干擾;要耐心仔細,獨立思考,不抄襲他人作業;要學會分析學習的困難,克服自卑感和驕傲情緒。
總之,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力求做到轉變思想與傳授方法結合、課上與課下結合、學法與教法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探求結合、統一指導與個別指導結合,建立縱橫交錯的學法指導網路,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四.
教給學生數學思想和方法
在平時教學中,很多教師走入了一種誤區,認為學生多做題就能提高學習成績,於是題海戰術成了很多教師的法寶。殊不知,這不但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不用談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思考了。
我們都有這么一種體會,許多學習數學的人,在20年甚至30年不接觸數學題後,卻仍能解出一些很復雜的數學題。為什麼?這里很重要的就是他們掌握了數學解題的思想和方法。中學數學中處處滲透著基本數學思想,如果能落實到學生學習和運用數學的思維活動上,就能在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方面發揮出一種方法論的功能。因此,只有讓學生掌握數學的思想和方法,才會游刃有餘、水到渠成。 其實,對中考或競賽試題,只要少加分析,就會發現其中的每一道題,都包含著一定的數學思想和方法。那種考試過程中靠碰熟悉題提高成績的做法說到底就是碰運氣,是不可取的。教師的精力應該用在平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上。
五.
平時教學中應善於與中考和競賽內容接軌
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善於把學習內容與中考或競賽內容接軌。講課過程中,可讓學生在學習新課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在不自覺中接受中考試題或競賽試題的熏陶。在平時教學中,筆者非常注重做題,特別是各種中考題或競賽題,做完後善於總結,並把各種題型分解在每一節內容中,讓類似題型貫穿於學生的訓練中。
參加中考或競賽,要想獲得好成績,不是靠一個月兩個月的輔導就能見效的。首先教師要多做題,頭腦里要有東西,交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其次是在課堂上要多滲透。平時為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筆者每堂課都會留下一道或兩道有一定思考價值的數學題寫在黑板上,或競賽題或中考題,讓不同層次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展開討論,從而在討論中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
利用設問,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1.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是學生能否積極思維的動力。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慾,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在數學問題情境中,新的需要與學生原有的數學水平之間存在著認識沖突,這種沖突能誘發學生數學思維的積極性。教師在創設問題時,衡量問題情境設計的標准有兩個,即有利於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直接有利於教學目的。
2.啟發引導,保持思維的持續性。在合適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但怎樣保持這種積極性,使其持續下去而不中斷呢?
(1)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數學學習是通過思考進行的,沒有學生的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而思考問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師提出問題後,應該給學生多少思考時間。實驗表明,思考時間若非常短,學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簡短,但若把思考時間延長一點時間,學生就會更加全面地回答問題,這樣合乎要求和正確的回答率就會提高。當然,思考時間的長短是與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密切相關的。目前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提出問題後,不給思考時間,要求學生立刻回答。當學生不能立刻回答時,便不斷重復他的問題,或者另外提出一些問題來彌補這個「冷場」。其實,這是干擾學生的思考,「冷場」往往是學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靜,實際上思維活動卻很活躍。
(2)啟發要與學生的思維同步。教師提出問題後,一般要讓學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時教師可作適當的啟發引導。教師的啟發要遵循學生思維的規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不要強制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方法和途徑去思考問題。
(3)要不斷向學生提出新的教學問題。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是教學思維的動力,且是思維的方向,數學思維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學習中,教師要不斷地向學生提出新的數學問題,為更深入的數學思維活動提供動力和方向,使數學思維活動持續不斷的向前發展。合適的數學問題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① 問題要有方向性。這是指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要使學生的思維趨向於教學目標。②問題的難度要適中。這是指問題不宜太難和太易,難易之間要有一定的坡度。③問題要有啟發性。有的教師往往把啟發式誤認為提問式,認為問題提得越多越好,其實問題並不在多少,而在於是否具有啟發性,是否是關鍵性的問題,是否能夠觸及問題的本質,並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用一塊打破成三塊的三角形玻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時,教師問:「若帶I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若帶II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若帶Ⅲ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這就是一個極為關鍵性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它引起了學生的深入思考,並為學生學慣用「角邊角公理」奠定了基礎。
3.重視學生提出的問題。上《平行四邊形》一節時,整節課採用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氣氛熱烈,學生回答也不錯。但課後筆者發現沒有一個問題是學生主動提出來的,這樣教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於是筆者認識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逐漸把問題習慣於拋給學生、要求學生回答轉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與引導學生思維、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成績
六.
注重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
學生要實現主動發展,參與是基本的保證條件。數學教學是教師思維與學生思維相互溝通的過程,從資訊理論的角度看,這種溝通就是指數學信息的接受、加工、傳遞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師生之間的數學交流和信息的轉換,離開了學生的參與,整個過程就難以暢通。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不僅能提高數學教學質量,還能提高學生的素質。
那麼,如何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呢?首先應當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主導作用的效果應以學生主體功能的發揮是否充分來衡量。離開了學生的主動積極的參與,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沒有意義的。教師的「導」要具科學性、啟發性和藝術性,要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由於數學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識的應用,都貫穿著人類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充滿著人類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親自參與這些創造性活動的過程,從而實現開發智力和能力、提高創造思維的品質、增強創造力的目的、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利於學生參與的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進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1.參與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數學概念的形成一般來自於解決實際問題或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義常隱去概念形成的思維過程,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不僅可使學生理解概念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於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2.參與公式的發現過程。數學公式定理形成過程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經過觀察、分析,用不完全歸納法、類比等提出猜想,而後尋求邏輯證明;二是從理論推導得出結論。教學中的每個公式、定理都是數學家辛勤研究的結晶,他們的研究蘊藏著深刻的數學思維過程,而現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結論和推導過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發現過程,並且學生對這樣的問題也是非常感興趣的。因此,引導學生參與公式、定理的發現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3.參與同一問題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解決數學問題要指導學生按照弄清問題、擬訂計劃、實現計劃、回顧四個步驟來進行。例題教學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教師應啟發學生對一個數學問題從多方位、多角度去聯想、思考、探索,這樣既加強了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又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雖然學生獲得上述結果要花許多時間,但做這樣一題的價值要比做五題強,同時學生活動自由了,參與意識增強了,思維更活躍了。因此,花點時間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如果將學生規定在某種思路里,即沒有真正給予學生參與權和自主權,也會導致學生思維不活躍、不寬闊。數學教學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而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學習與學生、教材與學生相互作用的場所。在課堂上應極大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發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喚起學生對數學的酷愛,讓他們在迫切的需求下學習,使他們把數學學習成為自覺的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七.
刪繁就簡,標新立異
新的課改教材在內容編排上進行了諸多的改進,而教師因受傳統教材和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教學中往往擺脫不了束縛,該少說的不少說,該精講的不精講,顧此失彼,所教內容既無重點,也無重心,讓學生無所適從,造成課堂效率低下。其實,只要加以分析,新的課改教材無非就是在原有教材基礎上的重新編排和取捨,使之更趨科學合理,很多內容增加了學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挖掘教材,並把教材內容讀懂吃透。在此基礎上,針對每一節內容,合理分配教學時間,該合並的合並,該分解的分解,該講的地方精講,不該講的地方不講,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為數學主要的學習方式。
E. 如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教師要進行成功的教學,不僅要學習新課程標准理念、理解其內涵和意義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還是要在情感上認同,大膽去除傳統模式化教學的束縛,根據新課程標准教學的理念將其自覺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主動地摸索、反思、積累教學經驗,盡快探索出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方法。優質課比賽總結會發言。
一、刪繁就簡,標新立異
新的課改教材在內容編排上進行了諸多的改進,而教師因受傳統教材和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教學中往往擺脫不了束縛,該少說的不少說,該精講的不精講,顧此失彼,所教內容既無重點,也無重心,讓學生無所適從,造成課堂效率低下。其實,只要加以分析,新的課改教材無非就是在原有教材基礎上的重新編排和取捨,使之更趨科學合理,很多內容增加了學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挖掘教材,並把教材內容讀懂吃透。在此基礎上,針對每一節內容,合理分配教學時間,該合並的合並,該分解的分解,該講的地方精講,不該講的地方不講,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為數學主要的學習方式。
二、注重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
學生要實現主動發展,參與是基本的保證條件。數學教學是教師思維與學生思維相互溝通的過程,從資訊理論的角度看,這種溝通就是指數學信息的接受、加工、傳遞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師生之間的數學交流和信息的轉換,離開了學生的參與,整個過程就難以暢通。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不僅能提高數學教學質量,還能提高學生的素質。
那麼,如何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呢?首先應當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主導作用的效果應以學生主體功能的發揮是否充分來衡量。離開了學生的主動積極的參與,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沒有意義的。教師的「導」要具科學性、啟發性和藝術性,要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由於數學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識的應用,都貫穿著人類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充滿著人類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親自參與這些創造性活動的過程,從而實現開發智力和能力、提高創造思維的品質、增強創造力的目的、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利於學生參與的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進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1.參與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數學概念的形成一般來自於解決實際問題或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義常隱去概念形成的思維過程,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不僅可使學生理解概念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於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2.參與公式的發現過程。數學公式定理形成過程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經過觀察、分析,用不完全歸納法、類比等提出猜想,而後尋求邏輯證明;二是從理論推導得出結論。教學中的每個公式、定理都是數學家辛勤研究的結晶,他們的研究蘊藏著深刻的數學思維過程,而現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結論和推導過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發現過程,並且學生對這樣的問題也是非常感興趣的。因此,引導學生參與公式、定理的發現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3.參與同一問題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解決數學問題要指導學生按照弄清問題、擬訂計劃、實現計劃、回顧四個步驟來進行。例題教學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教師應啟發學生對一個數學問題從多方位、多角度去聯想、思考、探索,這樣既加強了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又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雖然學生獲得上述結果要花許多時間,但做這樣一題的價值要比做五題強,同時學生活動自由了,參與意識增強了,思維更活躍了。因此,花點時間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如果將學生規定在某種思路里,即沒有真正給予學生參與權和自主權,也會導致學生思維不活躍、不寬闊。數學教學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而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學習與學生、教材與學生相互作用的場所。在課堂上應極大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發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喚起學生對數學的酷愛,讓他們在迫切的需求下學習,使他們把數學學習成為自覺的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三、利用設問,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1.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是學生能否積極思維的動力。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慾,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在數學問題情境中,新的需要與學生原有的數學水平之間存在著認識沖突,這種沖突能誘發學生數學思維的積極性。教師在創設問題時,衡量問題情境設計的標准有兩個,即有利於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直接有利於教學目的。
2.啟發引導,保持思維的持續性。在合適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但怎樣保持這種積極性,使其持續下去而不中斷呢?
(1)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數學學習是通過思考進行的,沒有學生的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而思考問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師提出問題後,應該給學生多少思考時間。實驗表明,思考時間若非常短,學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簡短,但若把思考時間延長一點時間,學生就會更加全面地回答問題,這樣合乎要求和正確的回答率就會提高。當然,思考時間的長短是與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密切相關的。目前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提出問題後,不給思考時間,要求學生立刻回答。當學生不能立刻回答時,便不斷重復他的問題,或者另外提出一些問題來彌補這個「冷場」。其實,這是干擾學生的思考,「冷場」往往是學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靜,實際上思維活動卻很活躍。
(2)啟發要與學生的思維同步。教師提出問題後,一般要讓學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時教師可作適當的啟發引導。教師的啟發要遵循學生思維的規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不要強制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方法和途徑去思考問題。
(3)要不斷向學生提出新的教學問題。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是教學思維的動力,且是思維的方向,數學思維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學習中,教師要不斷地向學生提出新的數學問題,為更深入的數學思維活動提供動力和方向,使數學思維活動持續不斷的向前發展。合適的數學問題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① 問題要有方向性。這是指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要使學生的思維趨向於教學目標。②問題的難度要適中。這是指問題不宜太難和太易,難易之間要有一定的坡度。③問題要有啟發性。有的教師往往把啟發式誤認為提問式,認為問題提得越多越好,其實問題並不在多少,而在於是否具有啟發性,是否是關鍵性的問題,是否能夠觸及問題的本質,並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用一塊打破成三塊的三角形玻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時,教師問:「若帶I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若帶II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若帶Ⅲ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這就是一個極為關鍵性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它引起了學生的深入思考,並為學生學慣用「角邊角公理」奠定了基礎。
3.重視學生提出的問題。上《平行四邊形》一節時,整節課採用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氣氛熱烈,學生回答也不錯。但課後筆者發現沒有一個問題是學生主動提出來的,這樣教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於是筆者認識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逐漸把問題習慣於拋給學生、要求學生回答轉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與引導學生思維、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成績。
四、平時教學中應善於與中考和競賽內容接軌
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善於把學習內容與中考或競賽內容接軌。講課過程中,可讓學生在學習新課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在不自覺中接受中考試題或競賽試題的熏陶。在平時教學中,筆者非常注重做題,特別是各種中考題或競賽題,做完後善於總結,並把各種題型分解在每一節內容中,讓類似題型貫穿於學生的訓練中。
參加中考或競賽,要想獲得好成績,不是靠一個月兩個月的輔導就能見效的。首先教師要多做題,頭腦里要有東西,交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其次是在課堂上要多滲透。平時為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筆者每堂課都會留下一道或兩道有一定思考價值的數學題寫在黑板上,或競賽題或中考題,讓不同層次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展開討論,從而在討論中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教給學生數學思想和方法
在平時教學中,很多教師走入了一種誤區,認為學生多做題就能提高學習成績,於是題海戰術成了很多教師的法寶。殊不知,這不但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不用談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思考了。
我們都有這么一種體會,許多學習數學的人,在20年甚至30年不接觸數學題後,卻仍能解出一些很復雜的數學題。為什麼?這里很重要的就是他們掌握了數學解題的思想和方法。中學數學中處處滲透著基本數學思想,如果能落實到學生學習和運用數學的思維活動上,就能在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方面發揮出一種方法論的功能。因此,只有讓學生掌握數學的思想和方法,才會游刃有餘、水到渠成。 其實,對中考或競賽試題,只要少加分析,就會發現其中的每一道題,都包含著一定的數學思想和方法。那種考試過程中靠碰熟悉題提高成績的做法說到底就是碰運氣,是不可取的。教師的精力應該用在平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上。
六、講課的同時給予學生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學習是21世紀教師素質的重要體現。把教學看作是知識的傳授是傳統的教學觀點,也是落後於時代要求的。學習方法指導,簡稱數學學法指導,是「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只是為學生的認識的發展提供種種有利的條件,即幫助、指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和習慣。教師應該做的是善於「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這也是新課改的要求之一。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應更突出給予學生學法指導,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做作業的習慣,都加以引導,使之更趨科學合理。要求學生學習時要專注,不受外界的干擾;要耐心仔細,獨立思考,不抄襲他人作業;要學會分析學習的困難,克服自卑感和驕傲情緒。
總之,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力求做到轉變思想與傳授方法結合、課上與課下結合、學法與教法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探求結合、統一指導與個別指導結合,建立縱橫交錯的學法指導網路,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七、數學課堂教學的語言要講究藝術
語言是教學思想的直接體現,是教師使用最廣泛、最基本的信息載體,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數學知識的傳遞過程。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的傳遞、學生接受知識情況的反饋,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須依靠數學語言。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教師語言的情感引發著學生的情感,所以教師的語言藝術是課堂教學藝術的核心。教學語言不僅要准確規范、嚴謹簡約、還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更要幽默風趣、比喻恰當。
事實上,教師的課堂語言藝術多種多樣,語言藝術既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又和教學效果的好壞緊密相連,數學教師應該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語言,達到數學教學語言的科學性、藝術性的辯證統一。這樣,教學水平自然就會不斷地得以提高。
八、善於與學生交流
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與學生只有實現心靈的零距離,學生才會打開心靈的窗口,接受教師所傳授的一切。
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一是要有寬松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使學生無拘無束地愉快地生活和學習,最大限度地激發其聰明才智;二是要有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只有相互信任,教師輸出的各種信息才會在學生頭腦里暢通無阻,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三是要有期待,教師對每一個學生充滿信任和期待,就會使學生得到一種潛在的鼓舞和力量。實踐證明,學生喜歡熱情和藹、敬重學生、耐心指導、誨人不倦的教師。有的教師雖然有比較精深的專業知識,對教材的分析、講授能力強,但是由於不善於和學生建立真誠合作的關系,師生之間存在感情隔閡,教與學不能協調配合,結果使教學效果事倍功半。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育質量的保證。
總的來說,要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教師良好的自身素質是基礎,正確的學生觀是前提,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和愛好是關鍵,優良的教學方法是手段,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保證。
F. 教學效果是否可用優、良、中、差表述說明
1、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總共40個題目,每個題目0.6分,共計24分;
2、數量關系部分,總共20個題目,專每個屬題目1分,共計20分;
3、判斷推理部分,總共35個題目,圖形推理每個題目0.5分,定義判斷每個題目0.8分,類比推理每個題目0.5分,演繹推理每個題目0.8分,共計23.5分;
4、常識部分,總共25個題目,每個題目0.5分,共計12.5分;
5、資料分析部分,總共20個題目,每個題目1分,共計20分
G. 公開課的效果評價有哪些
公開課的效果評價有教學目標、內容安排、教學策略與方法、教學效果、教學素養五個方面。
具體來說,這五個方面又可以各自細化:
(一)教學目標
1.符合學科課程標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目標明確、具體、多元化(體現三維目標)。
2.符合學生生活實際,難易適度。
(二)內容安排
1.設計符合教學規律,富於科學性、趣味性(藝術性、思想性)。
2.容量適當,重點突出,在傳授基本知識、技能過程中,增強人文內涵。
(三)教學策略與方法
1.教具准備充分。
2.節奏分配和時間進度科學合理。
3.教法應用得當,手段靈活多樣,針對性強,趣味性強。
4.重視教學安全,並注重強調體現;教法、手段、方法能夠體現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有創新能力的培養。
5.學法面向全體,突出主題,照顧個體。
6.學生實踐指導明確,循序漸進。
7.激勵機制運用得當,效果評價真實。
(四)教學效果
1.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性強,課堂氣氛活躍。
2.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興趣濃厚,樂於表現和創造,敢於表達和質疑。
3.目標達成度良好,知識掌握,能力培養,情感提升得以體現。
(五)教師素養
1.教態親切、自然,有親和力。
2.用普通話教學,語言講解簡明、生動、易懂;聲音洪亮;(多媒體操作熟練);教學示範規范、優美,富有感染力。
3.專業功底厚,組織和應變能力強具有創新、改革意識,具有獨特教學風格。
H. 怎樣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哪三件事很重要)
能夠較好的使用電子課件,做好授課的PPT是能提高授課效率的很重要的一版點。
PPT課件能夠將授課內容以權大綱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節省教師書寫板書的時間,以便有更多時間進行講解、與學生交流,教師可以很容易地使用和支配更多的信息資源,增大了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控制范圍,並且為教師控制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幫助。 一方面,能呈現形象的視、聽覺刺激,以起到突出重點、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作用。生動活潑的畫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學習內容的印象和理解:另一方面,多媒體課件還能使教學內容一目瞭然,使學生很自然地抓住重點、難點。自從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以來,課堂氣氛活躍了許多,而且豐富的畫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聽課效率提高了許多。
101教育PPT是一款備授課一體的軟體,裡面有海量優質的免費PPT課件、教案、電子教材資源,還有圖片、視頻、動畫等素材,不管是自己做課件還是調用現成課件都很方便快捷。除此之外,還有學科工具和互動工具用於課堂授課,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強化知識點,推薦老師們試試。
I. 舉例說明:如何利用教學技能的具體做法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教學的技能的提高勢在必行。如何提高怎樣提高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希望通過本書的學習能夠為教師的專業提升提供一定的幫助。
一、掌握新理念與新要求
21世紀的教師必須具備創新,要打破以前的教學常規,靈活地運用和處理教材,處理好分科與綜合、持續與均衡、選修和必修的關系,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教會學生新的學習方式,利用課件、設計精美的板書、進行教學活動創新等。
二、精彩的教學設計
認真學習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基本模式和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讓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精心設計內容,只有精彩的教學設計,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讓學生真正學到有用的知識和技能。
三、學習掌握扎實課堂的教學基本技能。
良好的扎實的教學基本技能,是新時代對教師的必須要求。從教學語言到教態變化以及板書設計等都是教師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隨著現代媒體的發展,板書板畫更加豐富多彩,如何運用板書,則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刻學習的一種技能。
四、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課堂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材、環境組成的動態系統,面對新教材,如何創造性地使用,面對著不同的學生,如何使學生全面發展。
都是我們要學習和思考的問題。
J. 如何對教師教育教學效果的進行合理評價
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和思想感情的發展。
一堂課的成功與否,不只在於教師事先精心設計好的每一句教學語言是否精彩,更在於師生雙向交流過程中教師有沒有充滿教育機智的教學評價的有效發揮。
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不是停留於表層的作秀,也不是可有可無的銜接,而是在整體深刻理解文本和學生實際後煥發的自然而然的創設和生成。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才能做到有效評價。
認為要注意以下幾方面:一、准確得體,催生活力評價是一種價值判斷的活動,是主體對客體滿足需要程度所做出的判斷。
在語文課堂上的直接表現就是教師用常用語言等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過程、結果等進行判斷,再行褒獎、指導。
首先課堂教學評價必須准確。
准確性是課堂教學評價的靈魂,沒有靈魂,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就沒有了生命力。
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應該客觀地指出學生的長處和存在的缺點,既不能一味的肯定評價,也不能一味的批評,要讓學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
哪是對的,哪是錯的,錯在何處。
准確的課堂教學評價還需關注課堂中生成的細節,及時提醒學生,有效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
二、機智應對,化險為夷前蘇聯著名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在進行課堂評價時,機智幽默、生動優美的語言更是不可或缺的。
幽默的和風細雨、詼諧輕松,可以使它既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又能達到匡正糾謬、明辨是非的目的。
在課堂上,教師機智幽默、生動的評價語言,更是可以創造出一種輕松愉快、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能以愉悅的心情去主動、生動地學習,從而使課堂生花,為教學增色。
特級教師支玉恆老師在教學《第一場雪》時,以風趣的語言暗示學生如何通過有聲的語言把雪的大讀出來。
當第一個同學讀時語氣比較平直、輕短,老師風趣地問同學們:這是什麼雪呀。
大家笑著說:這是小雪。
於是再請一學生讀,讀得稍好些,大家又笑道這是中雪。
又再請第三、四位同學讀,終於讀出了大雪,教師又幽默地激勵道:還有誰讀得比他下的雪還要大的嗎。
課堂上笑聲此起彼伏,學生在書聲琅琅、語言交流、思想碰撞中獲得求知的歡樂,真是別有一番『趣味』在心頭。
教學過程充滿著各種變化、發展,始料不及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時,靈活運用教學機智,將預設性語言和隨機性語言結合起來,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突發情況,臨時調整預設的流程,快速反應,巧妙應對,就能化險為夷。
因此,教師課堂教學評價應因境、因事和因人而隨機應變,用自己內在的魅力,創造性地對學生進行評價,激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三、捕捉亮點,學會賞識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
學生需要教師的激勵,激勵能激發人的潛能,能使人心智開啟,靈感涌動。
學生在寬松、和諧、民主的自由空間里與老師、學生進行心靈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並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例如二下語文《找春天》,一學生在朗讀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
這一自然段時,老師誇獎道:也是班裡一個活躍的音符,請再帶領大家讀讀。
頓時她變得更自信,領讀的同時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同時,班裡的學生也開始一個個爭做活躍的音符了,可謂一舉兩得。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捕捉學生的閃光點,給以鼓勵。
成功,哪怕只是一點點,對一個學生樹立自信意識也是極為有益的。
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不要吝嗇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賞識與贊許,要及時送上充滿激勵的評價,讓學生不斷獲得前進的動力,增強自信心,檢驗成功的快樂。
也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會折射出智慧的光芒,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
四、尊重差異,期待成長教師的評價要做到因人而異,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評價標准。
因此,教師要了解他們的基礎,關注他們的發展狀況和努力程度,尊重差異,為每個學生的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並給予具體指點和引導,耐心期待學生一點點成長、進步。
著名的教育評價家斯塔佛爾姆強調:評價不在於證明,而在於改進,因此,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要求教師評價時不只是簡單的判斷或褒獎,而應注重具體引導,應更多的從內容、方法等方面去點撥和啟發。
有位老師在教學《蘭蘭過橋》總結課文時啟發到:請同學們想想,頭腦中神奇的橋是怎樣的。
話音剛落,一個小男孩站起來一口氣說了四種神奇的橋,教師評價說:真聰明。
仔細瞧瞧,那個學生一臉平靜,不經意地坐了下去。
顯然,學生聽多了這樣泛化的評價,早已產生審美疲勞,不感興趣了。
這樣泛泛而又單一的評價缺乏針對性,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
久而久之,以直覺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對如此的評價會麻木不仁,心理效應為零,評價也就失去其應有的作用。
真聰明,聰明在哪裡。
真棒,棒在何處。
都應大聲給出具體參數,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對於自己的關注和重視,獲得學習方法和習慣的正確導向,並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和提升。
上述例子中老師的評價如再具體形象些:看來這位同學對橋特別感興趣,等學習掌握了更多的知識,長大後也會是一位會變魔術的橋梁專家。
這樣具體的語言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想像,把自己和會變魔術的橋梁專家聯系起來,幻化出自己也是橋梁專家的美好形象,從而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進入更加積極的思維狀態,產生出奇思妙想,這也正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教育,是一種溫暖的撫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評價學生時,心中要有愛,要做到每句話背後都是一顆心,從愛護學生的角度出發,不管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評價一定是發自內心,真心實意,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
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真誠,才會接受老師的評價。
教師情真意切的評價,定會讓學生如臨春風,如沐春雨。
總之,課堂教學評價是一門藝術,它植根於深厚的教學功底、良好的口語素養和正確的教學理念。
相信在課堂上關注和體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學會認真傾聽,在反思中增強研究意識,培育教學機制,在教學中不斷實踐探索,一定能步入這座有效評價的藝術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