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有伊斯蘭初級教學視頻嗎
伊斯蘭就是服從古蘭經。網上有漢譯古蘭經馬堅譯本。我有這個譯本的經文互解,可以幫助大家快速全面詳細的了解古蘭經,從而了解真正的伊斯蘭。了解人類的唯一的真主降示的正道
⑵ 伊斯蘭的教育機構有幾種
傳統的伊斯蘭教育機構主要有三種,即馬克塔布、馬德拉薩和清真寺。馬克塔布一般也被稱作經堂,以念誦《古蘭經》為主,兼學語文和算術,程度較低,類似於小學。馬德拉薩是比馬克塔布高一級的學校,相當於中學,一般以宗教學科為主,包括《古蘭經》注釋、聖訓學、教法學、教義學等。還設有阿拉伯語和邏輯學、數學、自然科學和哲理學等與宗教相關不大的文化知識學科。而清真寺則是伊斯蘭教育體制中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教育場所,後來發展為穆斯林大學,如馳名世界的埃及愛資哈爾大學和摩洛哥凱魯萬大學,都是以清真寺為教學場所的學校,它們最初也稱作馬德拉薩。在伊斯蘭世界的很多地區,兩者往往為共同體。清真寺與伊斯蘭傳統教育關系極為密切,從其產生之日起,它就是穆斯林民眾宗教生活、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這種樞紐地位,使得穆斯林的教育活動與宗教的和社會的活動融為一體,從而使伊斯蘭傳統教育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廣泛的社會性。
⑶ 伊斯蘭的教育理論有哪些
傳統教育理論的形成與伊斯蘭宗教思想的發展存在著緊密的聯系。8~9世紀,隨著遜尼派宗教學者階層的興起,正統的宗教文化傳統教育受到高度重視。教育的主導思想是使學生熟悉經訓、教法知識,了解伊斯蘭文化傳統,用宗教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做一個有文化素養的、虔誠的穆斯林。學者們在向弟子傳授知識過程中,力圖把啟示知識(《古蘭經》)、傳述知識(聖訓)和推導知識(教法常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9世紀以後,隨著正統的艾什爾里學派的崛起,理性主義與正統信仰相結合成為教育的主導思想,同時引進了形而上學、邏輯學、思辨哲學等新學科,教學內容已不限於宗教傳統教育。12世紀以後,蘇非神秘主義勃起,對宗教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蘇非神秘主義者反對以理性思辨、邏輯論證為認知方式。教育的指導思想開始與社會需求脫節,蘇非信徒們以規避世間俗事為榮,蔑視塵世間的物慾追求,帶有消極遁世、潔身自好的思想傾向。
傳統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當首推伊斯蘭教權威大師安薩里。安薩里是中世紀伊斯蘭教最傑出的教義學家、哲學家,而立之年執教於塞爾柱王朝的著名學府——尼札姆大學。安薩里的教育思想尤為注重宗教神秘體驗,但也並非絕對否認理性思維、邏輯論證、經驗觀察的作用。晚年他在《哲學家的毀滅》、《伊斯蘭宗教學科的復甦》等著作中關於宗教、哲學的論述,也是其宗教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安薩里認為,宗教信仰包括內心信仰和外部行為兩部分,它們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安薩里提出,知識與信仰屬於不同的領域,「知」是理性的領域,而「信」是心靈的領域,二者不能互相替代;理性的權威只限於知識領域,而在信仰領域毫無地位。出自於對人的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的懷疑,安薩里主張必須把信仰還原為心靈的活動,而把理性禁束於知識領域。對於前者,應當以主命為出發點,從體驗自我開始,通過心靈感應、內心誠信來認知真主;對於後者,應當把理性看作框正信仰的工具,用以教化誤入迷途的一般信眾,但要像醫生開有毒性的烈性葯一樣,使用時要慎而又慎。他還認為,為了恢復「正信」的地位,必須對一般信眾強化宗教教育,使之了解基本信仰而不必理解信仰。他晚年撰寫的《穆斯林大眾信綱》,便是為此目的而編寫的便於背誦、記憶的普及性宗教讀物。
另一位對傳統教育理論有過突出建樹的人物,是著名歷史學家伊本·赫勒敦。伊本·赫勒敦是突尼西亞人,他的歷史哲學著作中有豐富的教育思想。伊本·赫勒敦曾就教育的社會性、實用性發表過頗有見地的觀點,明確指出教育也是一種社會現象、一種社會職業,它與城市市民的技藝培訓和日常生活需求關系愈益密切,而不限於人們的宗教生活。他在《歷史緒論》中從歷史發展的觀點,對教育的社會功能作出深入的分析,指出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繫到人類社會的興衰。伊本·赫勒敦曾以巴格達、庫法和巴士拉等文化名城為例,說明伊斯蘭教初期這些城市文化教育的迅猛發展,是與商業、手工業的興起密切相關,是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他還認為,教育應使人們學會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人類是社會性的生靈,人類的教育事業受人類的文明水平和各種力量的制約,其中包括物質的、知識的和精神的力量。他還強調,人類是一種有理性的動物,而理性科學則是所有學識的基礎;理性能幫助人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規律性的認識,明白不同概念間的相互關系。如同安薩里一樣,伊本·赫勒敦認為,人的理性作為認知工具也是有局限性的,當理性無能為力時,最終還要訴諸不謬的天啟。
伊本·赫勒敦主張因人施教,掌握知識應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他還提倡去外地游學,以便向不同的老師求教,擴大視野,增長見識。在伊本·赫勒敦的故鄉突尼西亞,當時的小學教師除了要教授《古蘭經》、阿拉伯文和詩歌外,還教書法和寫信。伊本·赫勒敦主張,入門學習,不應從深奧難懂的經文教育開始,而應先學阿拉伯文和詩歌,接著學算術,最後再學《古蘭經》。
⑷ 伊斯蘭的教育體制是怎樣的
穆斯林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伊斯蘭教信仰和倫理規范的基礎上造就有德性的人。伊斯蘭傳統教育體制既重視培養個人的美德,又兼顧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著名的社會學家麥克斯·韋伯曾將教育劃分為三類:一是「超凡教育」,旨在喚起「宗教的靈感,使受教育者進入超凡脫俗、瞑思內省的境界」,它主要關注的是人的內在精神的完美;二是意在培養紳士、達官貴人的文化教育,它尤為看重社會的名譽、地位;三是專長教育,以培養各種技能和手藝專長為目的。伊斯蘭教育體制則將這三類教育融為一體,在強調心靈的凈化、內心的誠信、身體的力行的同時,又要求個人掌握某種專業技能,獻身於穆斯林社會的公益事業。
阿拉伯教育的途徑主要有三條:第一,普通百姓通常將孩子送到清真寺里去接受教育;第二,哈里發或貴族的孩子可請家庭教師來教育;第三,向貝杜因人學習,伍麥葉王朝前朝的哈里發經常把兒子送到沙漠地區去,向貝杜因人學習純正的阿拉伯語和騎射技術。其中,清真寺教育是最主要的,因為清真寺教育是免費的,窮苦百姓的孩子也可以享受。
傳統的伊斯蘭教育機構主要有三種,即馬克塔布、馬德拉薩和清真寺。馬克塔布一般也被稱作經堂,以念誦《古蘭經》為主,兼學語文和算術,程度較低,類似於小學。馬德拉薩是比馬克塔布高一級的學校,相當於中學,一般以宗教學科為主,包括《古蘭經》注釋、聖訓學、教法學、教義學等。還設有阿拉伯語和邏輯學、數學、自然科學和哲理學等與宗教相關不大的文化知識學科。而清真寺則是伊斯蘭教育體制中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教育場所,後來發展為穆斯林大學,如馳名世界的埃及愛資哈爾大學和摩洛哥凱魯萬大學,都是以清真寺為教學場所的學校,它們最初也稱作馬德拉薩。在伊斯蘭世界的很多地區,兩者往往為共同體。清真寺與伊斯蘭傳統教育關系極為密切,從其產生之日起,它就是穆斯林民眾宗教生活、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這種樞紐地位,使得穆斯林的教育活動與宗教的和社會的活動融為一體,從而使伊斯蘭傳統教育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廣泛的社會性。
對伊斯蘭傳統教育影響至深的另一種教育機構是蘇非活動中心,它在阿拉伯世界稱為扎維亞這些中心以傳授蘇非神秘主義宗教知識為主旨。扎維亞的教學規模相當於馬克塔布,但教育水平整體上要高於後者。蘇非主義關注的首先是人的心靈的凈化,以最終達到人主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因而把教育視為精神修煉的最重要的途徑。同時,蘇非主義還注重一種由蘇非導師親自傳授宗教知識的導師制度。蘇非信徒在導師的指導下,一步又一步走完精神修煉的旅程,獲得完美的宗教知識,達到高尚的精神境界。這種知識盡管是屬於超驗的宗教知識,但它同樣具有宇宙論和心理學方面的內容。此外,蘇非主義還往往用最高品位的文學形式——詩歌,來表達其超驗的信仰和心靈體驗的旅程,因此蘇非道堂同時常常是藝術教育的場所。
此外,伊斯蘭傳統教育中還包括了與醫學、天文學以及與工藝美術有關的應用學科。伊斯蘭傳統教育不僅重視穆斯林的宗教和文化生活需求,而且也有滿足社會物質生活需求的一面。比如,伊拉克的巴格達醫院,其歷史可追溯到9世紀,著名的波斯醫學家拉齊就是在這所醫院里,一邊行醫,一邊教學。學醫的學生需要接受理論教育和實際操作的培訓,在醫院里實習一段時間後,他們還要經過考核,最後被授予醫生職業稱號。同樣,在重要的天文觀象台中,不僅教授數學和天文學,還教授相關學科如邏輯和哲學。在歷史最悠久的伊朗的馬拉蓋天文台中,天文學家、哲學家兼數學家圖西,就是一邊從事研究,一邊從事教學的。在實用工藝教育中,藝徒們或者是經師傅在家中傳授,或者是經師傅在作坊中邊干邊學。他們不僅學到了地毯編織、磚瓦製造等技藝,還接觸到大至宏觀宇宙小至微觀世界的科學知識。在接受了各方面內容教育後,藝徒們在製作傳統工藝品的同時,也鑄造了自己的靈魂。用現在的話說,綜合素質大大的提高,使他們不僅了解了製作物品的性質,還明白了藝術、加工過程中所蘊含的象徵意義。
⑸ 伊斯蘭教的教學可以概括為
D.最近發展區理論
⑹ 伊斯蘭教教育機構分為哪三種
傳統的伊斯蘭教育機構主要有三種,即馬克塔布、馬德拉薩和清真寺。馬克塔布一般也被稱作經堂,以念誦《古蘭經》為主,兼學語文和算術,程度較低,類似於小學。馬德拉薩是比馬克塔布高一級的學校,相當於中學,一般以宗教學科為主,包括《古蘭經》注釋、聖訓學、教法學、教義學等。還設有阿拉伯語和邏輯學、數學、自然科學和哲理學等與宗教相關不大的文化知識學科。而清真寺則是伊斯蘭教育體制中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教育場所,後來發展為穆斯林大學,如馳名世界的埃及愛資哈爾大學和摩洛哥凱魯萬大學,都是以清真寺為教學場所的學校,它們最初也稱作馬德拉薩。在伊斯蘭世界的很多地區,兩者往往為共同體。清真寺與伊斯蘭傳統教育關系極為密切,從其產生之日起,它就是穆斯林民眾宗教生活、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這種樞紐地位,使得穆斯林的教育活動與宗教的和社會的活動融為一體,從而使伊斯蘭傳統教育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廣泛的社會性。
對伊斯蘭傳統教育影響至深的另一種教育機構是蘇非活動中心,它在阿拉伯世界稱為扎維亞這些中心以傳授蘇非神秘主義宗教知識為主旨。扎維亞的教學規模相當於馬克塔布,但教育水平整體上要高於後者。蘇非主義關注的首先是人的心靈的凈化,以最終達到人主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因而把教育視為精神修煉的最重要的途徑。同時,蘇非主義還注重一種由蘇非導師親自傳授宗教知識的導師制度。蘇非信徒在導師的指導下,一步又一步走完精神修煉的旅程,獲得完美的宗教知識,達到高尚的精神境界。這種知識盡管是屬於超驗的宗教知識,但它同樣具有宇宙論和心理學方面的內容。此外,蘇非主義還往往用最高品位的文學形式——詩歌,來表達其超驗的信仰和心靈體驗的旅程,因此蘇非道堂同時常常是藝術教育的場所。
⑺ 伊斯蘭教禮儀
人們把伊斯蘭教信徒稱做「穆斯林」,不管在哪裡,他們之間不分職位高低,都互相稱為兄弟,也叫「多斯提」(阿拉伯語意思是好友、教友)。把好朋友稱為「哈畢布」(意思是知心的人、心愛的人)。把貧困的信徒,稱為「烏巴力」(意思是可憐者)。當清真寺做禮拜的時候,把信徒統稱為「鄉老」。十分榮耀的稱謂有以下這些:把到麥加朝覲過的信徒,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哈吉」(意思是朝覲者)。把管理事務和辦經學教育的信徒叫「管寺鄉老」、「社頭」和「學董」。把德高望重、有學識、有地位的長者尊稱為,「篩海」、「握力」、「巴巴」和「阿林」等。
「阿訇」是具有宗教職業者和具有伊斯蘭專業知識者,是對伊斯蘭教學者和教師的敬稱。我國把在清真寺任教職主持教務的阿訇稱做「伊瑪目」或者「教長」,這當中的年長者被敬稱為「阿訇老人家」;把主持清真女寺教務教學的婦女稱為「師娘」;把在清真寺里求學的學生稱為「滿拉」或「海里發」。
「五功」
伊斯蘭教是一種簡單明了的宗教,只要念誦清真言和「遵守五功」,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信徒。「五功」就是該教規定必須履行的基本功修,在我國稱為「天命五功」。伊斯蘭教不像其他宗教那樣需要學習、反省和巨大犧牲。
(1)念功:念誦清真言,主要是「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念功也指念誦《古蘭經》。
(2)拜功:拜功也叫「禮拜」。依照規定時間和程序,面對聖地麥加天房「克爾白」朝拜真主安拉的儀式。禮拜每天都要舉行,每天分晨、晌、晡、昏、宵,共5次;「主麻拜」是每星期五進行一次;每年開齋節和宰牲節還要進行盛大的節日禮拜。每到禮拜前需要洗臉、洗手等,這叫「小凈」。「大凈」(沐浴更衣),以示滌罪和保持身體和衣服的潔凈,這是「主麻拜」和節日禮拜前要進行的禮儀。禮拜有七個不同的動作,要依次完成,就是:舉起兩手在頭的兩側,念誦「安拉至大」;端立,把右手放在左手的上面,念誦《古蘭經》的第一章;鞠躬,用手促膝,做鞠躬禮;直立並抬起雙手,念誦「贊頌主者,主必聞之」;下跪,兩手掌附地面,磕頭以鼻尖觸及地面為准;做第二次磕頭,然後跪坐。從念誦《古蘭經》第一章開始的以後所有的動作,組成一拜。禮拜一般由伊瑪目率領集體舉行,也可以單獨舉行。
(3)齋功:伊斯蘭教歷太陰年每年9月齋戒一個月。齋月里,禁止穆斯林在日出到日落這段時間內進行吃喝、娛樂等活動。幼兒、旅行者、病人、孕婦和哺乳者可以不守齋,但是要延緩補齋或用施捨的辦法求贖。
(4)課功:課功,被看做「奉主命而定」的宗教賦稅,也叫「天課」。就其規定,穆斯林每一年自我盤算財產,算去正常開支外,有盈餘需要按不同的課率交納天課。我國是自願捐奉的原則。
(5)朝功:朝就是朝覲,這是安拉真主的要求,就是朝見聖地。麥加是穆罕默德誕生的地方、伊斯蘭教的搖籃和聖地,地處沙特阿伯境內。伊斯蘭教規定,所有理智健全身體健康有經濟能力的成年穆斯林,不管男女,在自己的一生里,都應該到麥加朝覲天房一次。「正朝」也就是「大朝」,朝覲時間是伊斯蘭教歷每年的12月8日至12日。「大朝」第三天是伊斯蘭教的宰牲節,是伊斯蘭教重要節日之一(我國把12月10日稱「古爾邦」節)。朝覲時的宗教儀式非常繁瑣。而「小朝」也叫「副朝」,就是除「大朝」時機以外,任何時候任何個人單獨去麥加朝覲。
葬禮
穆斯林死後,不需要棺槨,用白布裹屍,加上一些其他陪葬殉葬物品。主張三日內必須入葬,入土安息;沒入葬之前不設祭品、不宴待賓客、不披麻戴孝、不磕頭鞠躬。殯禮時候,由專門人士(阿訇或地方長官或教長或至親等)帶領大家站立默默禱告,為亡人祈福,祈盼安拉真主能夠赦免亡人生前的一些罪過。參加殯禮的人要對著亡人的胸部向西站立,不可站到亡人面前。亡者屍體人土埋葬時,頭北腳南面朝西(向著聖地「克爾白」),墳墓南北向,長方形。這些就是穆斯林的「土葬、速葬、薄葬」。
⑻ 伊斯蘭的教育方法是怎樣的
早期的伊斯蘭教育以口授為主,教學主要以《古蘭經》和聖訓為基本內容。口頭教學由老師背誦經文、口述經注,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以師生問答的方式進行。穆斯林家庭的女孩子,一般是在家裡接受口授教育。口授教育在伊斯蘭傳統工藝教育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穆斯林各民族的很多傳統藝術,也是通過口授方式世代相傳而綿延至今。
穆斯林的經文學校,不論是馬克塔布還是馬德拉薩,不同年齡和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並肩坐在同一教室里聽課,共同參加課外活動,並無等級之分。有才能的和勤奮的學生,可以自己掌握學習進度,沒有硬性的課程安排和學習期限。在課堂上,老師一般依柱而坐,學生們則排成半圓形圍繞教師席地而坐。講課結束後,老師說聲「安拉無所不知」後,學生們不論年齡大小便自動靠攏老師並吻其右手,以示敬意。接下來由一位得意門生復述老師所講的內容,以便加深記憶,幫助那些仍未掌握要點的同學進一步理解。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可以隨時提問,然後由老師作答。這也是很多學生充實和表現自己的機會,進而成為老師的得力助手。
穆斯林傳統學校對於入學年齡沒有限制,穆斯林不論年齡多大,都可以入學,來去自由,沒有強制性規定。學生一旦覺得學有所成,就可以到高一層的學校深造。這類傳統學校是全天開放的,以便於那些在職的或有家務負擔的成年人也有機會學習知識。傳統的穆斯林學校也沒有正式的考試制度,學業結束後也沒什麼畢業證書,學生成績和知識水準全由教師評估。這類學校也沒有學習年限,少則數年,多則十餘年,有的甚至是幾十年。
送孩子上學念書,穆斯林視為作父母應盡的義務而非國家的責任。同樣,教師教書育人也被認為是一種宗教義務。在伊斯蘭教育發展初期,教師一般是不收學費的。隨著教育的發展,後來教法學家們找到了一種合法的收費辦法。在馬克塔布這類初級學校中,在有條件集資的地方才允許向老師交付學費。在馬德拉薩和清真寺這類高層次的教育機構中,教師往往會得到國家或富人的大量贊助。「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先行者。正是有了歷代阿拉伯統治者對教育的重視,阿拉伯才能涌現出大量有知識、有文化的學者,這才有了阿拉伯文明的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