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曹縣的民俗風情
曹縣的傳統民房大部分是紅磚結構,建築材料和建築方法因地制宜,形成地域差別。
院牆、屋牆一般用磚塊砌成。區內建房一般以兩層小樓為基礎,城鎮多為樓房。脊獸又稱吻獸,有龍頭、鴿子、麒麟、公雞等造型。在瓦房脊上安裝吻獸,是菏澤地區的一種建築習俗。
進入80年代,民居建築多採用石料、磚料、鋼材、水泥等,傳統的建築材料為之一變。區內居民比較注重建房儀式。布局區內在房屋建造中有許多規矩與禁忌。院落布局分為散居、四合院、三合院(簸箕叉)等形式。散居的院落不設院牆,不設大門,這種院落在黃河灘區及其附近地方常見。四合院由正房(北屋、堂屋)、南屋和東西廂房所組成。正房最高,南屋次之,近街門的廂房又次之,正對大門的廂房最低。大門走向視地理環境而確定。「簸箕叉」,有正房、廂房而無南屋。 古代曹縣,境內家族是典型的「九族」制。「九族」制的重要標記是喪服制的「五服」,即「斬、齊、大功、小功、緦麻」,以此確立由本人高祖至本人玄孫之間的九代血親系統,以不出「五服」論親族遠近,「五服」之內稱「本家」,然後推而及之於同宗同姓。菏澤區內有夫婦一代家庭、雙親子女兩代家庭、祖孫三代家庭、四世同堂家庭、五世同堂家庭等類型。傳統觀念崇尚「五世其昌」、「五代同堂」、「家大業大、人多財多」,所以舊時數世同堂的復合式家庭較多。建國後,特別是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適應男女平等、家庭成員平等的要求,數世同堂的復合式大家庭愈來愈少,家庭逐漸向小型化發展,雙親子女兩代家庭佔大部分。
家長在舊時一般是男性壯年,在大家族中,往往是長房長支的壯年男子。在舊時代的家長制家族中,家長具有絕對的權威,對內維持家族秩序,對外代表家族全權處理事務,是舊制度下家庭的支柱。隨著社會的進步,婦女參加社會活動越來越多,地位逐步提高,專制的家長制也漸漸被民主家政所代替。 曹縣村落境內村落的構成大體有以下幾種類型:
單一家族村落
單一家族村落最初只是一戶一家定居,後來發展成大家族,再分許多戶,終於成為一個村落。如菏澤市的劉善人庄、張庄、大王莊、胡集、張灣;定陶的牛屯、白屯、魏灣;梁山縣的喬那裡、孔那裡、路那裡、周樓、肖樓、馬叉河、李叉河;曹縣的孫老家、單縣的高老家、郭村等。這種村落的宗族觀念極強。
親族聯合體村落
親族聯合體村落是由姻親關系聯合起來的幾大家族村落,例如錢王樓、岳程庄、馬王莊、趙王樓的村落。
雜姓聚居村落
雜姓聚居村落是由大部分無親族關系的多姓家族結成的村落。這些村落大都傍近城鎮、要道等謀生門路較多的地方。互助鄰里互助,是代代相傳的慣俗。有的村莊還有「一家有喪事、全村都蓋鍋」的習俗。至今,婚喪事相助的風俗仍在城鄉流行。修房蓋屋中,包括備料當中的伐木、採石、運沙、運土、運磚瓦,開工後和泥、挑水、遞料等,都是靠親鄰來做的。生產勞動中的互助,也是千百年來的協作習俗,各地都有不同的形式。 曹縣是典型的中原飲食文化,例如境內吃晚飯曰喝湯。對飲食的安排,各地也都形成一些慣例。居民口味以咸、辣、香為主。大部分農民都是一日三餐,八九點鍾進早餐,下午二三點吃午飯,傍晚只喝湯吃剩餘食物,曰喝湯,不太注重晚飯。在單縣等少數地方,在秋收以後春耕之前的一段時間里,一日兩餐,俗稱「兩頓飯」。1980年以後,漸重晚飯,但仍稱喝湯。菏澤地區至今通行一日三餐,俗稱「一天三頓飯」。
『貳』 我祖籍是山東曹縣趙大屯的,有那邊的本家嗎,你告訴我輩分怎麼排的嗎
我是曹縣的 我們家譜輩分是 宗,現,少,繼,慶,崇,德,希,培,承 明末清初從山東省高密縣遷到山東省曹州府曹縣的
『叄』 山東曹縣趙氏的祖先是大宋皇室嗎
山東曹縣正式的祖先是太坊,是動漫不是
『肆』 曹縣文溢商貿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文溢商貿抄有限公襲司坐落於山東曹縣大集鎮(淘寶鎮)的電商產業園。公司東臨濟廣高速、北接菏澤物流園、南連豫東綜合物流產業園,地理位置優越。佔地面積約2000平米,是一家集服裝設計製作銷售於一體的綜合型商貿公司。主營演出表演服飾,包括各類民族服;現代舞服;各類舞蹈鞋、頭飾等表演道具、表演飾品。
法定代表人:趙文冉
成立時間:2016-03-04
注冊資本:2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71721200046344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山東省菏澤市曹縣大集鄉常廟村
『伍』 曹縣桃源東趙溝村
........環境還是老樣子...農村不都一樣撒....不過比城市干凈多了....
而且都富裕起來了 不過沒什麼洋房
『陸』 完整的中國近代史上宗教侵略,如曹州教案之類的教案
宗教自古有之,恩格斯認為,世界古代社會的基督教,是奴隸和被壓迫者的宗教。大約從公元
2世紀起,統治階級成員加入基督教,基督教逐漸成為國家的宗教,基督教亦就逐漸成為統治
階級賴以馴馭人民大眾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壓迫工具。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傳教,少數傳教土以「傳教」為幌子,執行本國政府的意志,推行其對華文化侵略政策。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在華的傳教上都直接或間接地捲入了這場戰爭。1840年3月,英國政府決定遠征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後,美國傳教士裨治文狂妄地宣稱:「時間已到,中國必須屈服或失敗。」~2j(七天主教南京教主艾維克為朴鼎查提供大量軍事、政治情報。1844年,法國強迫清政府籜訂《黃埔條約》,使列強獲得保護天主教堂的條款;1858年,列強通過《天津條約》,取得了傳教士在中國內地傳教的特權。
在條約制度的保護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傳教士紛紛涌進中國。從1846年起,天主教
在澳門、南京、北京設三個主教區,在陝西、山西、山東、湖廣、江西、雲南、香港等地設立代主教區。到19世紀末,在華天主教傳教士達800人,教徒達70萬人;在華的基督教士由牆44年的
31人,發展到19世紀末的1500人,教徒約8萬人。此外,沙俄的東正教士亦紛紛涌進我國東
北地區。傳教七在華所製造的「民教」沖突事件,其本質是侵略與反侵略、奴役與反奴役、壓迫
與反壓迫、征服與反征服的斗爭,絕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文化沖突」。外國傳教士來到中國國,首先是建畝:教堂。建市教堂包括「還堂」與「建章」。所謂「還堂」,即強迫交還鴉片戰爭前被清政府沒收的天豐教等教堂、幾十年過去,原有的教堂不復存在,傳教士依仗特權,或對紳民擁有的「高華巨窒,硬指為當年教堂,勒逼民間讓還」,或將「會館、公所、庵堂」,「抵作教堂」。這類事件在山東濟南、泰安等地時有發生。
所謂「建堂」,即傳教士所到之處建立新的教堂。傳教士「謀田地房產,不先稟商地方官,硬立契
據」的事件幾乎遍及全國各省。最典型的事例要算「充州教案」。80年代末,德國聖言會教主
安治泰企圖在儒家思想的發源地魯南地區建立兗卅l教堂。德國傳教士的「建堂」舉動,理所當
然地遭到山東人民的反抗,他們憤怒地驅逐了安治泰及其德國領事。德國在兗州建堂一事,直
至1897年巨野教案發生後,依仗本國的軍事力量才得吼實現。
附:1 兗州 教案:山東省曲阜師范兗州校區北校院的所在地,原來是兗州教堂的地盤,當年的兗州教堂面積據載南北長 368米,東西寬216米。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現如今保留的兗州教堂殘留建築,只是其北端的教主樓一小部分,教堂的豪華壯麗,堪稱當年兗州及周圍地區的一道風景。正是這座兗州教堂,在歷史的建造過程中,曾經暴發了一場震驚中外的兗州教案。也寫下了古地兗州人極有血性的一頁。
兗州教堂最初是有一名德國傳教士安治泰於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創意建造。他先在兗州城裡偷偷買了一戶姓呂人家的住宅用作傳教場所。此事被當地發現後,以兗州明賢湯誥等人為首,在兗州城裡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洋教風潮,他們不但組織人四處張貼標語「斬殺漢奸以清內亂,驅逐洋教以靖外憂」,還拿起棍棒四處巡邏,揚言見到傳洋教的就割耳、斷手。嚇得安治泰等人還沒來得及做更大的動作便落荒而逃。
一年之後安治太再次來到兗州買房建教堂,這一次買了一戶人家的房基地准備建教堂,結果是百姓們知道後封鎖起城門,高喊著要捉拿買房的漢奸,不但沒讓教堂建成,還用最快的速度在建教堂的房基地上建起了一座考棚。
對於兗州人堅決不讓在城裡建教堂,當時的總理衙門也就是清政府的外交部是這樣解釋的:「中國信從孔聖之教,備極尊崇,兗州孔子故里,亦儒教根本之地,若欲在該處建立教堂,非但本地人忿忿不平,即天下之人亦聞而驚駭」。用當地老百姓的說法是:洋教屬於歪門斜教,是專門鼓惑人心、離經叛道的禍害。所以無論如何在地靠孔聖人故里的兗州,決不能讓他們隨便建成教堂。所以盡管數次籌劃、想各種方式在此建教堂,但要麼來人被痛打一頓趕出城外,要麼臨時傳教場所被一夜拆除。
一直到1890年,安治太回德國受到徳皇的接見,並取得了在山東的護教權。為此德國公使司艮得專程趕到兗州,以威脅恐嚇提出要在這里硬建教堂。結果兗州城裡立刻又颳起了一場反建教堂的風暴。城裡和鄉下老百姓知道消息之後,「街上的人群數也數不清,,,,,就像滾滾海水震盪起伏,洗馬地就象黃蜂窩一樣,人們拚命往那裡鑽,那裡是分發武器和策劃陰謀的地方口,」震耳欲聾的粗野叫罵聲和鑼鼓聲此起彼伏,嚇得德國公使連話也沒說幾句再一次狼狽逃竄。
一直到後來,安治太在一干大員的陪同下領著一夥人到了兗州,地方百姓根本不理那一套,又是蜂擁而至,將他們團團圍住。就連地方要員兗沂曹濟道員姚協贊也不敢當面應承。結果出門時安治太的一個隨從表示不滿,引發眾怒,隨從當場被群眾打的鼻青眼腫,縣太爺被直接推倒在桌子底下,安治太硬是被人從轎子里拖了出來,挨了一頓臭揍。用當時地方官的話說,「百姓並為一心,勢有蹈死不悔之勢」。
兗州教堂的對峙一直持續了十年,當地老百姓硬是沒有讓洋人在此建成教堂。後來到了1895年。那時德國正在尋找瓜分中國的理由,在一份報給徳皇的公文中,公開表示兗州不讓建教堂,就可以成為進攻的理由。軟弱的清王朝腐敗統治者在德國武裝佔領了青島之後,不得不做出讓步,再加上當時又發生了殺死德國傳教士的巨野教案。德國取得了在山東的殖民地權利。1897年,歷時十年的兗州教堂案終於落下了大幕。伴隨著國弱和屈辱,在清政府的武裝保護下,德國統治者終於在兗州城裡建成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天主教堂。
2 曹州教案:1897年山東曹州巨野縣群眾與德國傳教士發生沖突而釀成的案件。又稱曹州教案。為當時重大教案之一。案發後清政府被迫與德國簽訂《膠澳租界條約》。19世紀90年代,德帝國主義積極向遠東擴張。1890年,它從法國手裡奪得魯南德籍傳教士的保護權,並竭力利用傳教士為其侵略服務。1896~1897年德國兩次向清政府要求租借膠州灣,均遭拒絕。德皇威廉一世意欲訴諸武力,首相荷享諾勸其忍耐,認為一二年後教案問題可以作為德國行動的借口。
曹州公眾對德國傳教士唆使教民欺壓民眾,素懷不滿。1897年11月 1日夜大刀會惠潮現、雷繼參等人到巨野縣磨盤張家莊教堂,殺死在該堂留宿的德國聖言會傳教士能方濟和韓理。與此同時,壽張、濟寧、單縣、城武等州縣,亦發生毀堂、毆逐教士、教民事件。案件發生後,清政府立即派司道大員前往查辦。但德國於11月6 日命令駐扎吳淞的德國海軍提督棣利士率艦隊開到膠州灣,佔領要隘、城市及其他據點。11月10日德駐華公使海靖向清政府提出六點無理要求,清政府全部接受,並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山東巡撫李秉衡撤職;賠償教堂損失白銀3000兩,中方代建教堂3 座(每座造價白銀6.6萬兩),教士住宅7處(造價共白銀2.4萬兩);降諭保護德國教士;惠潮現、雷繼參兩人處死,蕭盛業等3人監禁5年;允許德國租借膠州灣99年,並享有修築膠濟鐵路和開采沿線30里的礦產特權。從而山東成為德國的勢力范圍。
『柒』 山東曹縣過年的習俗
一、祭灶王
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對聯、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
二、掃塵土
一般從小年這天拉開過年的帷幕,即「忙年」。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三、剪窗花
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的掌故,如喜鵲登梅,獅子滾綉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等等。剪好的窗花貼在打掃一新的屋子裡,給家裡增添了許多過年的喜氣。
四、關東糖
又稱灶王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後才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製品,祭灶神用。乳白色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放在嘴裡一咬,又酥又香,是男女老少十分喜愛的美味。如今,它已從灶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為百姓享用。
五、觀賞「花供」
曹縣桃園花供被稱之為「天下第一供」,是當地的民俗。據了解,「花供會」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七,在曹縣桃源集鎮舉行祭祀儀式,是為了紀念遠古時期人類發明「鑽木取火」的祖先燧人氏、及帝嚳時代指導人們用火的火正官祝融。
花供也是當地人們為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丁興旺、消災祛病的特有的祭祀供奉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