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整體備課教學設計
單元教材分析
單元目標
1、在具體的活動中,體驗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空間觀念。
2、能確定物體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3、逐步養成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4、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學生分析
一年級的小學生在學前已初步明確前、後、左、右、上、下位置關系,有了一些實際的經驗。尤其在生活中,在具體的活動中,基本能確定這些位置與順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教學中要安排一系列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知前後、左右、上下等方位。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強,在描述物體的位置時,有時會說不全或遺漏表示方位的關鍵詞。尤其,「左右」的相對性在學生的思維上還是一片空白。
有人認為,這個內容「太簡單,不必教」,而且「不像數學」。其實,所謂簡單,只是與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聯而已。「前後、上下、左右」實際上是空間直角坐標系的「原型」,「空間定位」既實用又很有學問,比如:在空間物體定位需要幾個條件?在平面上呢?當然,這不是一年級學生能討論的,但小學階段就要打下一點基礎。這類問題既有「數學味」又是學生可以學好的。
1. 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
「上下」與「前後」是學生接觸較多的確定物體位置的概念,為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教材分別呈現了他們比較熟悉的生活情境,通過敘述「森林運動會」與「小動物的位置」,引出「前後」與「上下」的概念。由於呈現的情境內容豐富,所以,每個學生在敘述小動物的位置時,可以利用他們的經驗進行充分地敘述。在學生敘述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敘述語言的規范化,並讓他們理解「前後」與「上下」的含義。對於「左右」的認識,教材也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習慣著手,通過學生在課堂舉手的情境引出「左右」。這樣,學生可以從自己熟悉的身體肢體中來辨認「左右」的位置。
為了讓學生理解兩個物體間的位置關系,教材創設了同一物體可能產生不同位置的情境,即物體擺放的位置是相對的。如甲、乙、丙三件物品按從上到下擺放,那麼,甲物品與乙物品比較,乙物品擺放位置是在甲下面;乙物品與丙物品比較,乙物品擺放位置是在丙物品的上面,所以說,乙物品擺放的位置是相對的。同樣,前後與左右的位置也存在著這種相對性。因此,教學中讓學生認識這種位置的相對性,也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之一。
2. 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
在本單元的設計中,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安排了很多生動有趣的活動,如觀察、模擬和游戲等,這些活動的目的是適時地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比較、推理與思考,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如「左右」的認識,安排「擺一擺」活動,由於桌子上擺放著幾樣文具,學生在說這些文具的位置時,就可以有多種的語言表達方法,而每一種方法的敘述都將促使學生進行觀察與思考。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還可以根據當地的習慣,因地制宜地補充一些適應當的活動內容。如讓學生在做操的活動中,理解掌握「左右」;又如帶領學生到操場上看一看周圍建築物的位置;帶領學生到商店內看一看物品擺放的位置;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家裡物品擺放的位置等。通過這些活動,擴大學生對物體間位置關系的認識
課時安排:4課時
第一課時《前後》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能在具體的生活實踐和游戲中,體驗前、後的位置與順序。能准確地確定物體前後的位置與順序,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2. 培養學生關於前後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是有趣的,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教材分析〗
這個單元內容的教學要讓學生在具體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有關體驗,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認識前後。教師不要把它作為單純的知識點來講授。因此,我在教學中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學習素材的特點,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觀察、模擬、游戲等。在各種活動中適當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推理等思考活動,以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趣的,從而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一)活動一:我的前後
1. 請同學介紹自己。
2. 請同學在介紹自己的同時,介紹前後桌的同學。
3.老師自我介紹。
我是一(七)班的數學王老師,我的前面是一(七)班四十名可愛的同學,我的後面是黑板。今天我們在這里一起上一節數學課。板書「前後」。寫完「前後」這兩個字,我發現剛才我向大家介紹錯了。我前面是黑板,我的後面才是同學們。這是怎麼回事?
4.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
5.根據學生的意見,與學生交流。
當我面向著你們站,我的前面就是同學;我背對著的方向是我的後面就是黑板。如果我面向著黑板站,我的前面就是黑板,我的後面就是同學們。我還可以面朝什麼方向站呢?我的前面是什麼,我的後面是什麼?
6.我的前後明白了嗎?你們的前後是什麼呢?
全體起立,面向老師,說一說,你的前面是什麼,後面是什麼?向後轉,看一看前後有變化嗎?換個方向再說一說你的前後是什麼。
⒎你站的方向不同,你的前後一樣嗎?
(二)活動二:排隊買票
1. 課前笑笑給我打了一個電話,說今天動物園舉行一場動物運動會,她要去現場做采訪報道。你們想跟著笑笑一起去看看嗎?
2. 到了動物園門口,笑笑首先在做什麼?(電腦演示圖1。)
3.笑笑排到哪兒,她前面有幾個人,她後面有幾個人?
4.你在你們組里排第幾個,前後都有幾個人?誰在你的前面,誰在你的後面?
5.這時淘氣跑來了,他想排在笑笑這里買一張票,你們認為可以嗎?(電腦演示圖2。)
6.淘氣跟笑笑說:他今天是百米賽跑的裁判,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他要趕快進去,要不然來不及了。如果你是笑笑會怎樣做呢?
⒎根據學生的意見,淘氣排在笑笑的前面(電腦演示圖3)。笑笑的位置有變化嗎?只有笑笑一個人的位置有變化嗎?
⒏笑笑到底是怎麼做的呢,笑笑想了想她是這樣做的(笑笑排到最後,電腦演示圖4)。笑笑的位置又有變化嗎?你們猜一猜笑笑這樣做是怎麼想的。
② 寫教案的順序
第一種
導入 重難點突破 課堂練習設計 作業設計 教學拓展 總結回提升
教學拓展是在該堂課完了之後答,給學生一些資料,自行查閱學習了解,總結放在最後,對該堂課的重點進行總結
一般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三、教學方法
四、教學工具
五、教學設計(課堂教案)
六、板書設計
③ 教案上的教學順序怎麼寫
三維目標,重點,難點,課時安排,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作業布置,板書設計,教後記
④ 幼兒園學前教案(聽說活動)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1.嘗試對經歷過的事件進行條理化分析及整理思維; 2.了解流程圖中各標識符號(起止框、處理框、判斷框、流程線、連接點)的含義; 3.學會畫"無分支"事件和"有分支"事件的流程圖。 教學重難點: 了解流程圖中各標識符號的含義,並能正確應用畫出流程圖。 二、教學評價 1.學生是否能對事件進行條理化分析,能否正確畫出流程圖。 2.師生雙邊教學。 3.活動預設預設修改生成記錄。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我們每天生活的順序是怎樣的? (學生回答) 是的,除節假日外,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按照起床--洗漱--早餐--上學--學習--回家 --晚飯--做作業--睡覺,這樣的順序生活的。其實,無論是簡單的事還是復雜的事,無論是" 粗想"還是"細想",它都會有一個進行順序,這也叫做程序。 什麼是程序呢?程序一般是某個事件發生的過程。 2.像我們每天早晨起床、去上學所經歷的"程序",其過程是很"嚴格"的,只是我們已經養成了習慣 而沒有去注意。誰能用其他形式簡單、清晰地描述出來,只要能簡明扼要地看出來條理,都行,試 試吧! (學生交流、回答) 學生之間成果交流。 3.小實踐 有這樣幾個例子:一看電影,逛逛超市,在公園里玩某一玩具,游泳,上餐館吃飯,默寫一篇古詩。 你們來對某個過程描述一下,寫在書上第四頁。 二主動探究、分層指導。 1.為了達到大家公認並便於交流的目的,人們進行了約定: (1)任何一個完整的過程都應該有"開始"和"結束"。 (2)一個程序(事件的過程)一般有一個一個的"處理"步驟構成。 (3)有的程序會有"判斷"分支的情況發生,即一個進口,兩個出口,到底走哪一個出口,則應該根 據"條件"判斷來決定。 (4)每個框之間的連線框線,表示步驟進行的方向。 (5)流程圖一般都是從上至下縱向描畫,由於紙張的大小限制,有些步驟復雜的事件,可能要換頁
⑤ 教案寫的1.2.3.順序,有人說按1.2.3教案順序就是讀教案那非要打亂順序嗎
不需要。教案是按照上課的邏輯和內容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安排的,不能夠輕易打亂。專不需要。屬教案是按照上課的邏輯和內容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安排的,不能夠輕易打亂。不需要。教案是按照上課的邏輯和內容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安排的,不能夠輕易打亂。不需要。教案是按照上課的邏輯和內容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安排的,不能夠輕易打亂。不需要。教案是按照上課的邏輯和內容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安排的,不能夠輕易打亂。不需要。教案是按照上課的邏輯和內容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安排的,不能夠輕易打亂。不需要。教案是按照上課的邏輯和內容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安排的,不能夠輕易打亂。不需要。教案是按照上課的邏輯和內容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安排的,不能夠輕易打亂。不需要。教案是按照上課的邏輯和內容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安排的,不能夠輕易打亂。不需要。教案是按照上課的邏輯和內容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安排的,不能夠輕易打亂。
⑥ 12.備課時,教師要按順序寫出( )三種教學計劃。
因為題目中所問的是按順序寫出,所以選擇A。
原因:課時為連續教學的時間單位,1課時就是一回堂課所答佔用的時間。 按照慣例,基本上在學校一課時為40~50分鍾(45分鍾居多)。
單元相當於章節,范圍要比課時廣一些。
而一學期末意味著即將放假,身為從學生時代一路走來的我們,對學期其實並不陌生。
所以按照順序排列,課時<單元<學期,制定教學計劃當然也要按著此順序才對。
僅為個人意見 希望能幫到你 如有異議請勿吐槽 嘿嘿。
⑦ 教案編寫的基本步驟和內容是什麼
一、編寫教案的意義 1.教案是實現向課堂教學過渡的必需環節 教學活動的邏輯起點是理解教材,第二步是研究學生對象。按照教學活動這一事物的空間順序和時間順序的發展,事物必然會運動到編寫教案這一環節。從教師的教授活動看,編寫教案的目的是實施教師培養學生的實踐思想,它要體現教學活動的整體功能,增長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形成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從學生的學習活動來看,它是通過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措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動機,使學生主動地進行思維,從而很好地領會知識。 2.教案是教師上好課的根本保證 不管一位教師教學經驗多麼豐富,上課前一定要寫好教案。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教案是教師在鑽研課程目標、教材、教學參考書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經過充分准備,精心設計出來的成果。教案設計的質量如何,往往是一節課成敗的關鍵。特別是年輕教師,在上課之前,不可能將設計的教案熟記於心,教案放在講台之上,偶爾翻閱一下,可以提示教師循序教學,防止上課時手忙腳亂。 3.教案是提高教師教學和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徑 二、編寫教案的基本要求 在一些新課程改革實驗縣(區)發現,一些教師依然採用老辦法講解新教材,課堂幾乎與學生的真實成長關系不大,教學改革被簡單地看成是教學方法與教學基本功的轉向,這與傳統教案的影響有關。 傳統教案,注重知識層面,熱衷於知識數量和知識體系,甚至就是大綱的壓縮或翻版。課堂實施只見知識不見學生,只管「講」了多少,不管「學」得好壞,教案成為課堂的「劇本」,老師機械地按照「劇本」化的「程序」轟炸學生,演繹出灌輸知識的課堂「陷阱」。 這種傳統的教案設計是以教師的教和書本的知識為本位的,從教師的主觀判斷或教學經驗出發,側重的是教學過程的程序化、細節化。盡管備課中也提出研究學生的任務,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在教師備課過程中,只是作為處於一個年級階段的抽象群體來認識,研究的重點只放在學生能否掌握教材,難點怎麼講上,依然是以教材為中心來思考學生的。 要改變這種情況,設計教案時,必須從人文意識、實踐意識和課程意識出發,從學生成長的層面來思索,著眼於學生學習方法的養成,立足於學生興趣的開發,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過程,進行有生命意識的教學。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教案要鄉土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三級課程管理使國家、地方和學校同時成為課程的開發、實施和管理主體。而且,新的課程管理體系為地方、學校甚至教師留出了較大的課程開發、實施和管理空間。但課程的建設離不開課程資源的支撐,開發課程資源首先應立足於現有的校內外資源。教案的鄉土化就是要釋放老師的能量,激活學校細胞,用足、用好本地的鄉土資源,進行有針對性的特色教學。這就使得教師要善於捕捉屬於本校、本班學生的「興趣」、「氛圍」、「人際關系」、「生活經歷」、「社會事件」等鄉土信息,並結合鄉土信息創造性地分析教材,設計教案,努力做到「教」的方案在最大程度上吻合學生的「學」,使鄉土化教案發揮更大作用。 教案的鄉土化使教案具有地方特色,由於篩選的資源大多來自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學生倍感親切,容易信服,使用起來,也有利於促使教育教學活動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 2.教案要整合化。課程論專家張華博士提出,課程是由老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大因素構成。那麼,整合就是對真實的教學情境的整理與重組,即進行物性與活性的,靜態與動態的,顯性與隱性等教學資源的最優化配置。通過整合,讓教材知識動態化,課堂情境人格化,把教案整合成為一種對話、合作與探究的課程文化,一種互動的文本,從而促使課堂活動的結構優化。 3.教案要學案化。教案「學案化」的基本表現就是容納更多樣的學習方式,營造主體的學習地位,根據「學」的具體性實施「教」的方案,促進學生通過探究去實現獨立,通過合作學習彌補個人的有限,通過學法的習訓想學、會學。 教案「學案化」植根於對學生獨立生命的尊重,對學生具有的多重智慧優勢的充分信任。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要重情感體驗,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相關的體驗,從內心感受中體會道理,而不是只記憶一些死的知識點;(2)要重探究,給學生足夠的時空去觀察、猜想、探索、歸納、類比、質疑,引導學生反復嘗試,鼓勵學生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3)重合作,課堂上的合作體現在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和互補上;(4)重方法和運用,書上的許多理論知識,它們只是學習的載體,教學的目的應落實在學生實實在在的收獲上。 4.教案要彈性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應當拘泥於預先固定不變的程序,預設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設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成的體驗,要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新課程標准指出,教學是不斷生成的,在課程生活化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活的生命體的相互碰撞中不斷生成的新的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程序乃至新的教學目標。正如著名教育家布盧姆所說:「人們無法預料到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所以,課堂不能再是教案的演繹舞台,而是根據學生變化的學習需要,精心「預設」與即時「生成」相統一的彈性調控過程。 現代教學設計的「預設」教案應以學生的學習和學生的發展為本位,從學生的實際現狀出發,以粗線條的「靜態教案」為基礎,綜合考慮教學過程中的各種不確定因素,注重教學策略,特別是多種教學思路的設計,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使其成為具有指導性的「動態方案」——彈性化的教學「預設」方案。只有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才有可能根據學生學習的反饋情況再做出詳細的、適時的動態調整或調適,從而可以彌補在粗線條的「靜態教案」中,原先設定的學習難點可能不全成為學習難點或還有新的學習難點,原先設定的教學程序可能不是實際的教學程序等缺陷。所以,預設的教學方案是「外出旅行時的指南,而不是火車行駛的固定路線和時刻表」。教師必須根據教學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隨時進行調整,使「預設」與「生成」相統一,即在「預設」基礎上「生成」,在「生成」過程中提升「預設」的層次、水平。
⑧ 小班數學教案先後順序的目標怎麼寫
活動准備:
1、玩具不倒娃娃(數量與幼兒人數相等)
2、許多小花房及小披風(不倒娃娃住在裡面,材料來自:適合幼兒操作的硬紙包裝盒、、各色皺紋紙折花)
⑨ 幼兒園小班復習1到20的順序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內標准》的要容求.(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
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
⑩ 位置與順序大班教案
幼兒園教案:排序
教師:屈老師
活動目標:
1、按規律進行數列推理(如:根據物體符號排序)
2、通過實際操作,獲得有關容積守恆的經驗。
3、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准備:課件、操作學具。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師幼聽音樂,做拍手、轉手腕動作,引出主題。
師:小朋友,請你聽音樂跟隨劉老師來做拍手動作好嗎?提醒幼兒記住自己做過的動作。
提問:剛才咱們做了什麼動作?拍了幾次手?手腕轉動了幾次?我們做的動作有什麼規律?
小結:我們剛才做的動作規律是:拍兩次手,轉兩次手腕,拍兩次手,轉兩次手腕,如果記住了規律,就容易記住動作。再次放音樂,讓幼兒根據規律記動手,體驗規律對記憶的幫助。
二、復習所學過的排序發放教玩具,讓幼兒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排序。
1、小結:讓幼兒自己說出自己是用什麼方法進行排序的(有按顏色、大小、形狀、高矮、長短進行排序的)。
2、引出新課,按符號排序。
師: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組排序,請小朋友幫我觀察下,和你們之前的排序有什麼不一樣。(讓幼兒從中找出規律)
4.如果接著往下掛你們知道該掛什麼嗎?完成(操作圖卡)
三、動手實踐創造規律
你們想來設計一些有規律的圖案嗎?老師為大家准備了一些不同符號的小卡片,現在請你們自由選擇你們喜歡的小卡片,利用這些材料,小組合作在桌子上擺出一條有規律的圖形。
五、幼兒操作練習。
三、結束:"游戲"開火車"自然結束:
師:"走我們一起坐火車到外面去參觀吧,按一個女孩一個男孩的規律上車",老師戴上火車胸飾扮演司機,幼兒按規律有秩序上車,將火車開到寢室自然結束!
【更多幼兒園教案盡在:屈老師教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