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雙手劍士
當然是雙手了,他血厚,打建築物很出色,而且打騎兵也比日本好
㈡ 未轉變者德國雙手劍和武士刀哪個厲害
我感覺還是那個未轉變者,德國雙手劍更地嗨一點,因為他是雙手,我感覺他更輕松一點,所以我感覺還是這個度葛,雙手劍力啊!
㈢ 德國雙手劍的外型
和一般被稱為「巨劍(GREAT SWORD)」的一般雙手劍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雙手劍的比例,和長劍或者大劍是相同的。而德國雙手劍4英尺半的劍身上,刀刃的部分還不到3英尺半。 雙手劍一般長150至170厘米,重量在2.3至3.6公斤之間。
從流傳下來的樣式來看,15世紀的雙手劍有著比較大的十字劍柄,劍柄護手的一端或兩端有環狀裝飾。這種樣式在16世紀的義大利仍很流行,但在德國,更炫更華麗的樣式卻已大行其道。通常,雙手劍的鞘卡榫(劍刃與劍柄間的部分)很長,牢牢地連接住劍柄和劍身,讓劍士揮舞起來時更有力。在劍柄護手的下方,有兩只突出的小刀,主要是防止打鬥時敵軍的刀劍滑落割到手。
和長劍比起來,雙手劍在工藝上是很典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而不是中世紀的。它在16至17世紀時期有很多種叫法,比如「兩手劍」(double-han-der)和「雙手劍」(both-hander),至於Zweihander是比較現代的叫法了。後來,英國又出現了所謂的「屠殺之劍」,和雙手劍類似。盡管雙手劍和長劍的劍術比較接近,在決斗總也有很多武士採用,但二者在操控上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從流傳下來的劍和畫像來看,雙手劍應該是沒有劍鞘的。有歷史學家指出,雙手劍太巨大了,士兵一般不佩帶在身上,平時用羊皮革包裹劍身,放在馬車里,到戰斗時才拿出來。
小刀
大部分的護手下都有突起的小刀,長4至8英寸,作用是除護手外的第二層保護裝置,防止打鬥時對方的武器滑落割到手,並且還可割斷或挑走對方的武器。別小看了它,它彌補了雙手劍因巨大而攻擊有餘防守不力的不足,同時,還可用它來刺傷近敵。
護手
很多德國雙手劍巨大劍柄上的護手都有12英寸長,呈彎曲狀,握起來非常舒適。上面通常還雕刻著文藝復興主題的圖案,但不多,很華麗而不炫耀。
劍柄
德國雙手劍劍柄的頂端膨脹突出,比較重,可以平衡整把劍的重心;為保持金屬光澤,外面鍍了幾層金。
劍身
雙手劍的劍身鍍了一層鎳,刻有文藝復興時期的圖案。刀刃有時呈波浪狀或火焰狀,被收藏家稱為「火焰劍」。這種劍雖然也容易砍斷敵方的長矛,但其實它的視覺效果更嚇人一點,並不比光滑的劍身鋒利多少。
㈣ 巨劍的介紹
巨劍又稱德國雙手劍,它和一般雙手劍在外觀上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雙手劍其專比例是與長劍或者大劍相同的。而屬德國雙手劍在它那4英尺半的劍身上,刀刃的部分還不到3英尺半。德國雙手劍是中世紀末和文藝復興時期雇傭兵所使用的最著名的劍,也是最笨重的武器之一。它凝聚了德國工匠高超的技藝。雙手劍十分巨大,你不可能一隻手握著劍揮舞自如,兩只手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它的威力。而且,由於雙手劍的劍身很長,因此武士也可以像使矛那樣使雙手劍,所以,一度雙手劍成為歐洲雇傭兵沖鋒陷陣的必選武器。
㈤ 求助,德國雙手劍是在怎樣的鍛造工藝下產生的
規的實戰德國雙手劍全長在1,標志是寬大的V字護手和護手兩端得四專葉草形裝飾,有的還加工了波屬紋刃.6米左右,不過基本可以肯定都是雙手刀劍、正體不明的「斬馬劍」,刀身彎曲的更明顯,稱為「焰紋劍」、90公分左右,撕傷口用的、「陌刀」之類。太刀的話比打刀更長一點,刀柄也會有正曲。中國的話有傳說中的,長度上應該算單雙手混用的的尺寸基本參考一般的打刀就可以了(刃長80.5米上下,其餘的基本和打刀差不太多。佐二少那玩意應該說就是一把直刀而已。蘇格蘭斬劍的話全長大概1,全長一米多點),重量2-3公斤;漢代的八面劍也有雙手版
㈥ 德國雙手劍VS齊眉棍實戰演練
在14-15世紀的歐洲,盛行著一種巨大的雙手劍,這種劍在當時有很多種叫法,比如「兩手劍」(double-han-der)和「雙手劍」(both-hander),現在稱之為Zweihander。這種雙手劍主要是德國的神聖羅馬雇傭兵(Landsknechts)中的精銳——都卜勒劍士(Dopplesoldners)(都卜勒為音譯,意為拿雙倍工資的士兵)所用,所以又被稱為德國雙手劍。德國雙手劍一般長150至170厘米,最長的甚至達到180厘米。重量在2.9至4.6公斤之間。德國雙手劍(Zweih?nder)有兩重護手,這代表有兩種握距。握在大護手後面就可以像普通長劍一般揮舞。加大握距,一隻手握在小護手後面則更靈巧,可以用長矛一類的招數。
在間不容發之際躲過對方攻擊,對方就已經來不及再進行下一步的動作了,於是被我直接一個下劈結結實實的劈中肩頭。可以想像再文藝復興初期,神聖羅馬雇傭兵中的都卜勒劍士大概也是用類似的技法沖進長矛方陣中打開缺口。以德國雙手劍的鋒利程度應該可以劈斷密集方陣中並不能自如使用的長矛,或用劍小枝架住矛桿趁機近身攻擊。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㈦ 日本的野太刀和德國雙手劍、歐洲的闊刃劍比,哪個破壞力更大
實驗已經證明了日本太刀的削切能力是最強的。要砍東南西的話日本刀第一。
㈧ 德國雙手劍的淵源
德國雙手劍是抄步兵專用的、非常有殺傷力的武器,盛行於15和16世紀。雙手劍雖然很巨大,一般長度為150至170厘米,但其實並不像看起來那麼笨重,大概在2.3至3.6公斤之間。在中世紀,一把雙手劍在一個瑞士或德國步兵的手裡,它就是最有效的殺人工具。而且,使雙手劍需要專門的技巧,劍手得經過一定的訓練才能掌握。雙手劍適合用於沖鋒陷陣。但是和一般用來對付重鎧甲的士兵的巨劍不同的地方是這種武器針對的目標還是輕步兵;可以說德國農民起義中最常見的武器正是這個,因此它也經常採用焰型刃或者鋸齒型的設計。
有歷史學家說,最早使用雙手劍的其實是瑞士人。從14世紀到16世紀,很多瑞士雙手劍武士被其他的歐洲國家僱傭。那時,雙手劍和戟甚至被看成是瑞士的標志。瑞士和德國自己造自己的雙手劍,義大利人造的劍則出口到整個歐洲。但德國造的雙手劍卻代表著雙手劍最高的工藝水平。
㈨ 德國雙手劍+日本武士=中華苗刀
瞎扯。德國雙手劍有毛關系。亞洲地區早期是唐刀陌刀,然後日本地區以唐版刀等發展出日本刀,然後明朝權時期戚繼光等為對抗倭寇改制發展出苗刀,相傳也成為御林軍配刀。保留得好的古刀譜就是明朝的單刀法選,裡面的套路就包含了國術和日本刀術的各種殺招。而且苗刀比倭刀要長。
㈩ 德國雙手劍的用法
對於德國雙手劍用法,最有趣的是,這種長過6英尺2英寸的巨大細長既像矛也像劍的武專器最常見的握屬法卻是一手握住刀刃下用木材保護的劍身,一手握住劍柄上部,在狹窄的地方充分發揮短小的刀刃和細長堅韌的劍柄兩方面打擊的能力,而在野戰中也可以雙手握柄發揮大力砍殺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