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秦末農民大起義教案

秦末農民大起義教案

發布時間:2021-02-18 16:03:49

㈠ 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巧妙設計問題——劉金庫

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巧妙設計問題 劉金庫 一堂成功的歷史課,要有明確而又科學的教學目標,內容完整形式豐富的教學過程,更要有有效的目標達成。要完成教學目標,需要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更需要師生的雙邊互動。教師的引導就是要求老師對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自主學習與探究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思考與動手能力,這樣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中學歷史教學的任務是知識的教學、職能的發展與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知識教學是基本,智能培養是核心,思想教育是靈魂。我們從知識入手,培養和發展學生智能,使其受到思想教育。故而提高學生智能、加強思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是我們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任務與責任。而職能的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師的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計、方法的引導、探究式的啟發與歸納。問題的設計極其重要,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能力與合作探究學習的興趣。筆者從事教育21年,而從事歷史教學11年了,下面我僅就自己10多年的歷史教學中如何巧妙設計課堂問題與大家交流與探討,如有不妥,敬請指正。一.導語設計問題 從導語開始設計問題,給學生留下懸念,激發學習興趣。導語是有著過渡、承上啟下的作用,過渡要自然、流暢,而不是牽強附會。怎樣由上一節(前面)學習內容很自然過渡到新學內容,並且能留下懸念,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例一:七年級(上) 第九課 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學完以後,緊接著學習:第十課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 我的導語是這樣的:前面我們學習了秦末農民大起義,了解由於秦的暴政引起陳勝吳廣起義並推翻了秦的統治,那麼秦的滅亡將會有哪個政權建立?面對農民戰爭後的經濟蕭條,新的統治者將會採取怎樣措施恢復社會經濟發展?結果會如何?要想解決這三大問題,請同學們和我一起學習第十課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三個問題相互關聯,懸念迭起,學生會有極大興趣的。例二:九年級(下) 第十一課 西方世界社會秩序的調整與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下一課羅斯福新政與德意日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我的導語是: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西方世界社會的秩序調整與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了解通 過巴黎和會 與華盛頓會議暫時調整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西亞、北非以及亞太地區的矛盾,形成了戰後的世界格局,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924---1929年是世界相對穩定時期,也是帝國主義國家經濟在戰後發展「繁榮時期」,但繁榮的背後隱藏這危機,很快爆發了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有三大特點,損失最大的是美國和德國,面對這場經濟大危機,美國和德國會採取怎樣的措施擺脫經濟呢?今天我 們就一起學習第十二課羅斯福新政與德意日法西斯專政的建立。二.課題是設計問題 從學習的課題入手提出問題,直入要害,緊扣重點,突出重點,每一課的題目就是本課的核心、重點,開門見山突破重點,可以事半功倍,會有更好效果。例一:七年級(上)第八課 秦的統一 今天我們學習秦的統一,請同學們探討以下問題:1.秦統一的條件 2. 秦統一了哪些方面?又有哪些具體措施?你最欣賞哪項措施?並說明理由。3.秦統一的各項措施有怎樣的作用,又有哪些措施現在還在起作用? 例二:九年級(上)第二課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 從題目可以提出一下問題: 1,大河流域有幾大河流?共有幾大文明古國?並從東向西依次說出其名稱。2.上古文明為哪個社會的文明,這些文明的共性是什麼?三.鏈條式設計問題: 一環緊扣一環,環環相扣,使問題緊湊,拓展學生思維,也更能集中學生的學習精力。 例一: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 1.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是什麼關系?西漢初年實施休養生息的背景什麼? 2.休養生息重點解決了發展農業方面的什麼問題?休養生息的作用是什麼?對西漢又怎樣的影響?漢高祖、文帝、景帝治理國家的措施對於我們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有哪些借鑒? 例二: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1.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經歷幾代皇帝?這幾代皇帝的共同作為是什麼?2.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最繁榮時期,請你分析其繁榮的原因有哪些?一個國家強盛的基本條件是什麼?四.圖片式設計問題 借用圖片設計問題,比較直觀,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把知識與圖片結合起來,其實也是知識的運用與聯想。 例一:仔細觀察下面兩幅圖,並回答問題: 圖一 田納西河水利工程 圖二 藍鷹遊行在紐約舉行 1.圖一是羅斯福新政中解決什麼問題?他還採取什麼措施解決該問題? 2.圖二有事羅斯福新政中解決什麼問題的?其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麼,你是如何評價其新政的?2007年以來的經濟危機還未過去,各國借鑒了羅斯福的哪項措施來擺脫危機? 例二:仔細觀察下面兩幅圖,並回答問題: 1.由兩幅圖,看出日本軍隊前後有何變化?這種變化給日本、中國各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2.這兩幅圖與日本歷史上哪一事件有關?你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例三: 圖一 攻打冬宮 圖二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 圖三 秋收起義 圖四 井岡山會師 仔細觀察下面兩幅圖,並回答問題: 1.列寧說「在帝國主義最薄弱的環節爆發革命」與圖一圖二有關,是什麼事件?其性質是什麼? 2.圖三圖四是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所走的路,兩國革命道路有何不同?給你有何啟示?五.綜合歸納式設計問題: 就是把相同或相近幾個事件放在一起,找出共同點,進行歸納,拓展提升,得出一種感想或認識、啟示。 例如:1.從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的事件中,他們幾位身上有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請問這種精神是什麼? 2.由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你的感想是什麼? 3.由百家爭鳴、新文化運動到文藝復興再到啟蒙思想運動給你的認識什麼? 4.由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你的到怎樣的感悟? 總之,設計問題要有針對性、啟發性、靈活性、歸納性和提升拓展性,方可起到將智能培養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同時要注意語言精練、簡潔,通俗易懂,也需要教師對教材非常熟悉,要有深挖教材、駕馭教材的能力,自成一體,駕輕就熟,靈活運用,縮短歷史與現實的距離,用歷史知識解釋現實的問題,使學生對歷史有一種親切感,歷史的人和事好像就發生在昨天,培養學生的歷史興趣,在輕松中學習歷史,在歷史中尋找知識與快樂。 作者工作單位:安康市漢濱區初級中學

㈡ 從春秋戰國時期到現代發生過的所有歷史事件

春秋
前期
平王東遷 · 攜王余臣 ·庄公小霸 ·楚國稱王 ·晉國分裂 ·共叔段之亂 ·王子帶叛亂 ·周鄭交惡 ·東門之戰 ·繻葛之戰·北戎侵齊 ·曲沃代翼 ·齊滅紀之戰
中期
管仲相齊 · 長勺之戰 ·北杏之會 ·齊桓公稱霸 ·九合諸侯 ·尊王攘夷 ·存邢救衛 ·召陵之盟 ·假道伐虢 ·葵丘之會 ·泓水之戰 ·重耳流亡 ·城濮之戰 ·踐土之盟 ·餚之戰 ·秦霸西戎 ·趙盾主盟 ·趙氏孤兒 ·問鼎中原 ·若敖氏之亂 ·邲之戰 ·初稅畝 ·鞍之戰 ·蟲牢之盟 ·華元弭兵 ·鄢陵之戰 ·晉悼公新政 ·湛阪之戰 ·三桓分公室 ·欒盈之亂 ·弭兵之盟
後期
崔慶之亂· 晏嬰相齊 ·子產相鄭 ·兵役制 ·世兵制·伍子胥奔吳 ·王子朝之亂 ·雞父之戰 ·役人暴動 ·刺殺王僚 ·鍾離之戰 ·柏舉之戰 ·墮三都 ·槜李之戰 ·卧薪嘗膽 ·黃池之會 ·田恆弒君 ·越滅吳之戰 ·徐州會盟 ·晉陽之戰 ·三家分晉 ·田氏代齊[4]

戰國
前期
三家分晉 · 士族崛起 ·李悝變法 ·魏滅中山之戰 ·三晉伐齊之戰 ·吳起變法 ·武卒制 ·陰晉之戰 ·田氏代齊 ·戰國七雄與泗上十二諸侯 ·棘蒲之戰 ·韓滅鄭 ·濁澤之戰 ·周分東西(東周公國、西周公國) ·商鞅變法 ·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 ·徐州相王 ·河西之戰 ·楚滅越
中期
合縱連橫 · 五國相王 ·函谷關之戰 ·秦滅巴蜀 ·齊破燕 ·爭奪九鼎 ·齊秦互帝 ·稷下學宮 ·百家爭鳴 ·胡服騎射 ·宜陽之戰 ·趙滅中山之戰 ·垂沙之戰 ·五國攻秦之戰 ·伊闕之戰 ·齊滅宋之戰 ·濟西之戰 ·田單復國 ·將相和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齊魏滅薛 ·楚辭 ·負荊請罪 ·鄢郢之戰 ·庄蹻入滇 ·遠交近攻 ·華陽之戰 ·閼與之戰 ·陘城之戰 ·都江堰
後期
戰國四公子 · 長平之戰·竊符救趙 ·義不帝秦 ·債台高築 ·秦滅周 ·荊軻刺秦王 ·秦滅六國之戰

秦朝編輯
秦滅六國之戰 · 皇帝 ·統一度量衡 ·書同文 ·郡縣制 ·馳道·車同軌 ·焚書坑儒 ·阿房宮 ·秦始皇巡遊 ·驪山陵 ·北擊匈奴 ·南戍五嶺 ·秦攻百越之戰·徐福東渡 ·萬里長城 ·靈渠 ·沙丘之變 ·趙高專政 ·大澤鄉起義 ·秦末農民戰爭 ·破釜沉舟·巨鹿之戰 ·望夷宮之變 ·入秦為王 ·約法三章 ·鴻門宴 ·戲亭分封·暗渡陳倉 ·楚漢戰爭(彭城之戰 ·成皋之戰 ·睢水之戰 ·四面楚歌·垓下之戰) [5]

漢朝編輯

西漢
郡國制 · 布衣將相·漢承秦制·白登之圍 ·和親匈奴 ·消滅異姓王 ·呂後稱制 ·諸呂之亂 ·蕭規曹隨 ·七國之亂 ·文景之治 ·漢武盛世 ·武帝建元(年號) ·張騫通西域 ·絲綢之路 ·夜郎自大 ·漢匈戰爭 ·馬邑之謀 ·漢武帝幣制改革 ·刺史制度 ·酎金奪爵(推恩令、附益法) ·尊儒尚法·漠北之戰·漢滅朝鮮之戰 ·李廣利降匈奴 ·蘇武牧羊 ·漢宛之戰 ·東甌內遷 ·巫蠱之禍 ·霍光輔政 ·鹽鐵論 ·昭宣中興 ·西域都護府 ·外戚干政 ·昭君出塞 ·王莽篡漢

新朝
王莽改制 · 綠林赤眉起義 ·昆陽之戰 ·劉玄稱帝(綠林軍) ·劉盆子稱帝(赤眉軍)

東漢
東漢統一戰爭 · 雲台二十八將 ·王景治黃河 ·取消都試·光武中興 ·交阯反叛 ·造紙術改進 ·匈奴內訌 ·漢傳佛教 ·白馬寺 ·明章之治 ·白虎觀會議 ·地動儀 ·班超再通西域 ·甘英使大秦 ·戚宦之爭 ·鄧氏稱制 ·鄧騭、梁冀專權 ·黨錮之禍 ·西域長史府 ·漢羌戰爭 ·漢鮮戰爭 ·鮮卑興起 ·黃巾之亂 ·涼州之亂 ·誅滅十常侍·董卓討伐戰 ·群雄割據 ·文和亂武·官渡之戰 ·潼關之戰·赤壁之戰 ·漢中之戰 ·南匈奴解體 ·挾天子令諸侯 ·樊城之戰·曹丕篡漢[6]

三國編輯

漢末
黃巾起義 · 董卓專權 ·董卓討伐戰 ·群雄割據 ·涼州軍劫天子 ·孫策平江東之戰 ·挾天子以令諸侯 ·唯才是舉 ·屯田制 ·袁術稱帝·徐州易主 ·易京之戰 ·官渡之戰 ·曹操征烏桓 ·倉亭之戰 ·赤壁之戰 ·合淝大戰 ·潼關之戰 ·南匈奴解體 ·建安文學 ·益州之戰 ·漢中之戰 ·樊城之戰 ·曹丕篡漢

曹魏
曹丕篡漢 · 九品中正制 ·石亭之戰 ·合淝新城之戰 ·蜀攻魏之戰魏滅燕之戰 ·高句麗討伐 ·提倡玄學 ·曹爽專權 ·嘉平之變高平陵之變 ·司馬氏專權 ·東興之戰 ·壽春三叛 ·司馬昭弒君 ·竹林七賢 ·魏滅蜀之戰 ·司馬炎篡魏

蜀漢
劉備稱帝 · 夷陵之戰 ·平定南中 ·諸葛亮北伐 ·姜維北伐 ·黃皓專權 ·魏滅蜀之戰

東吳
夷陵之戰 · 交州領化 ·石亭之戰 ·孫權建國 ·嶺南開拓 ·夷洲探尋 ·合淝新城之戰 ·呂壹專權 ·二宮之爭 ·諸葛恪專權 ·東興之戰 ·壽春馳援 ·孫峻、孫綝專權 ·孫皓暴政 ·西陵之戰 ·晉滅吳之戰 [7]

晉朝編輯

西晉
司馬炎篡魏 · 西陵之戰 ·禿發樹機能擾涼州(鮮卑) ·晉滅吳之戰 ·太康之治 ·八王之亂 ·郝散起兵(匈奴) ·齊萬年起兵(氐) ·流民起義 ·《徙戎論》 ·賈後弒君 ·張昌起兵 ·劉淵舉兵(匈奴) ·李雄稱帝 ·杜弢之亂 ·苦縣之戰 ·永嘉之亂 ·衣冠南渡 ·十六國紛立 ·三定江南 ·西晉滅亡

東晉
五馬渡江 · 司馬睿建國 ·王與馬共天下 ·祖逖北伐 ·庾亮輔政王敦舉兵 ·僑置州郡縣 ·士族門閥鼎盛 ·蘇峻舉兵 ·褚裒北伐 ·殷浩北伐 ·桓溫北伐 ·謝萬北伐 ·庚戌土斷 ·北府兵建立 ·淝水之戰 ·王恭叛亂 ·盧循、孫恩起義 ·桓玄稱帝 ·劉裕北伐 ·法顯求經 ·莫高窟·義熙土斷 ·東晉平蜀 ·劉裕篡晉[7]

十六國編輯
五胡亂華 · 永嘉之亂 ·拓跋部內遷 ·胡漢分治 ·石勒稱王 ·北魏建國 ·石虎亂政 ·慕容俊稱帝 ·冉閔稱帝 ·殺胡令 ·苻健稱王 ·張祚稱王 ·莫高窟開鑿 ·枋頭之戰 ·前秦滅前燕 ·前秦滅代 ·呂光西征 ·淝水之戰 ·姚萇舉兵 ·慕容垂稱王 ·拓跋圭復國 ·後燕滅西燕 ·後涼三分 ·慕容德稱王 ·赫連勃勃稱王 ·劉裕北伐 ·參合陂之戰 ·北魏統一北方[7]

南北朝編輯

南朝
劉裕篡晉 · 元嘉之治 ·宋室內哄 ·河南之戰 ·盱眙之圍 ·竟陵王之亂 ·蕭道成篡宋 ·唐寓之起義 ·永明之治 ·蕭衍篡齊 ·大明歷 ·浮山堰崩塌 ·鍾離之戰 ·元顥入洛 ·神滅論論戰 ·侯景叛梁 ·江陵之戰 ·陳霸先篡梁 ·隋滅陳之戰

北朝
北魏統一北方 · 蓋吳起義 ·北魏毀佛 ·國史之獄 ·雲岡石窟開鑿 ·孝文帝改革 ·均田制 ·三長制 ·龍門石窟開鑿 ·法慶起義 ·天竺取經 ·六鎮之亂 ·關隴起義 ·杜洛周起義 ·鮮於修禮起義、葛榮起義 ·河陰之變 ·孝武西遷 ·北魏分裂 ·沙苑之役 ·河橋之戰 ·邙山之戰·玉璧之戰 ·府兵制改革 ·水經注 ·北周武帝滅佛 ·北周統一北方 ·尉遲迥之亂 ·楊堅稱帝 [8]

隋朝編輯
尉遲迥之亂 · 楊堅稱帝 ·三省六部 ·營建大興 ·隋與突厥之戰 ·統一南北 ·夷平建康 ·開皇之治 ·楊廣奪位 ·開鑿大運河 ·開創科舉制 ·吐谷渾擾境 ·三征高句麗 ·瓦崗軍起義 ·隋末民變[9]

唐朝編輯

初唐
晉陽起兵 · 武德之治 ·唐朝統一戰爭 ·武德律 ·玄武門之變 ·渭水之盟 ·唐滅東、西突厥之戰 ·唐滅薛延陀之戰 ·貞觀之治 ·昭陵六駿 ·玄奘西行 ·守捉制 ·租庸調制 ·行道制度 ·都護府制 ·羈縻政策 ·兵募制 ·房謀杜斷 ·經營西域 ·文成公主入藏 ·馮盎歸唐 ·市舶司 ·翰林院 ·近體詩 ·永徽之治 ·律疏 ·唐滅百濟之戰(白江口之戰) ·唐滅高句麗之戰 ·二聖並稱(天皇天後) ·唐長安城 ·三彩 ·中亞方孔錢幣(寶文錢制) ·印刷術

盛唐
神都洛陽 · 武則天奪權 ·徐敬業討周 ·武周之治 ·唐朝與契丹、奚的戰爭 ·渤海國興起 ·神龍革命 ·武舉制 ·東突厥復國 ·五王政變 ·三受降城 ·七河地區 ·韋後之亂 ·重俊之變 ·唐隆之變 ·太平公主之死 ·開元之治 ·節度使 ·募兵制 ·唐玄宗封禪 ·李楊專權 ·專任蕃將 ·怛羅斯戰役 ·南詔國興起 ·安史之亂

中唐
藩鎮割據 · 五京制 ·唐朝與吐蕃的戰爭 ·裴度平淮西之亂 ·隴右十八州 ·兩稅法 ·海上絲綢之路 ·唐蕃清水之盟 ·六次出幸 ·涇原兵變 ·平涼劫盟 ·貞元之盟 ·河朔三鎮 ·宦官當權

晚唐
永貞革新 · 元和中興 ·甘露之變 ·牛李黨爭 ·會昌滅佛 ·大中之治 ·歸義軍 ·唐詔之戰 ·唐末民變 ·龐勛之變 ·黃巢之亂 ·白馬之禍·火葯 ·飛錢 ·南青北白 [10]

五代十國編輯

五代
唐末民變 · 白馬之禍 ·割讓燕雲十六州 ·洛陽兵變 ·契丹滅


·郭威滅漢 ·高平之戰 ·鄴都之亂 ·後周世宗滅佛 ·後周攻南唐之戰 ·陳橋兵變 ·北宋統一戰爭

十國
劉䶮稱帝 · 王建建蜀 ·孟知祥稱帝 ·吳越建國 ·李昪稱帝 ·白藤江之戰 ·北漢建國 ·後周攻南唐之戰 [11]

宋朝編輯

北宋
陳橋兵變 · 杯酒釋兵權 ·李重進之亂 ·交趾獨立 ·北宋統一戰爭 ·禁軍 ·更戍法與養兵彌亂 ·金匱之盟與燭影斧聲 ·宋遼戰爭 ·白藤江之戰 ·雍熙北伐 ·禁榷 ·咸平之治 ·澶淵之盟 ·割夏靈六州 ·東封西祀 ·劉太後臨朝 ·慶歷增幣 ·慶歷和議 ·儂智高起事 ·宋夏戰爭·六穀部抗夏 ·五鬼用事 ·仁宗盛治 ·慶歷新政 ·濮議 ·宋詞 ·交子 ·熙寧變法 ·宋越熙寧戰爭 ·元豐改制 ·王安石變法 ·新舊黨爭 ·元祐更化 ·紹聖紹述 ·收取青唐 ·汴梁 ·六賊當政 ·海上之盟 ·宋江起義 ·方臘起義 ·平州之變 ·宣和北方大暴動 ·海上之盟 ·宣和和議 ·區希范起義 ·徽宗內禪 ·東京保衛戰 ·靖康之難(被俘女性) ·活字印刷術

南宋
建炎南渡 · 黃汪壞政 ·維揚之變 ·苗劉兵變 ·宋金戰爭(郾城之戰 ·宋金川陝爭奪戰) ·順昌大捷 ·紹興和議 ·採石之戰 ·隆興北伐 ·隆興和議 ·乾淳之治 ·紹熙內禪 ·慶元黨禁 ·開禧北伐 ·程朱理學 ·永嘉學派 ·嘉定和議 ·韓侂胄專權 ·史彌遠專權 ·四木三凶 ·端平更化 ·端平入洛 ·賈似道誤國 ·泉州市舶司 ·宋元戰爭(襄樊之戰 ·回回炮) ·文天祥勤王 ·崖山海戰

遼金夏編輯

遼國
阿保機建國 · 頒制文字 ·取燕雲十六州 ·滅後晉·橫渡之約 ·宋遼戰爭 ·君子館之戰 ·澶淵之盟 ·重熙增幣 ·景宗中興 ·遼夏戰爭 ·重元叛亂 ·十香詞冤案 ·阿骨打稱帝 ·北遼 ·金滅遼之戰 ·西遼(東遼 ·後遼)

金國
阿骨打稱帝 · 猛安謀克 ·海上之盟 ·宋金滅遼 ·宋金戰爭 ·靖康之變 ·偽楚偽齊 ·紹興和議 ·頒制文字 ·海陵王篡位 ·東京兵變 ·採石之戰 ·開禧北伐 ·嘉定和議 ·章宗文治 ·蒲鮮萬奴據東京 ·宗浩北伐 ·紅襖軍民變 ·九公封建 ·三峰山之戰 ·蒙金戰爭

西夏
李元昊建國 · 頒制文字 ·宋夏戰爭(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 ·慶歷和議 ·遼夏戰爭 ·母黨專權(惠宗、崇宗) ·靈州之戰 ·北宋五路伐夏 ·永樂城之戰 ·金夏同盟 ·任得敬分國 ·李安全篡位 ·蒙夏戰爭 [12]

元朝編輯

大蒙古國
蒙古統一 · 攻西遼 ·征服花剌子模 ·蒙夏戰爭 ·蒙金戰爭 ·窩闊台攻宋之戰 ·西征歐洲 ·乃馬真後稱制 ·海迷失後稱制 ·高麗蒙古戰爭 ·征西亞 ·蒙哥攻宋之戰 ·四大汗國

元朝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爭位戰爭 · 李璮叛亂 ·宋元戰爭 ·塔拉斯河庫里爾台大會 ·蒙越戰爭 ·元日戰爭 ·元緬戰爭 ·元爪戰爭 ·海都之亂 ·延祐復科 ·南坡之變 ·至正新政 ·元代民變 ·亦思巴奚兵亂

北元
洪武北伐 · 金山之戰 ·捕魚兒海之戰 ·元益宗遇害[13]

明朝編輯

前期
元代民變 · 鄱陽湖之戰 ·明朝治藏歷史 ·衛所制 ·徐達北伐·洪武北伐 ·洪武之治 ·海運弛禁 ·明初四大案 (胡惟庸案·空印案 ·郭桓案 ·藍玉案) ·南北榜案 ·建文改制 ·靖難之變 ·永樂盛世 ·鄭和下西洋 ·南征安南 ·統治安南 ·貴州建制 ·唐賽兒民變 ·明成祖北伐·遷都北京 ·朱高熾監國 ·朱高煦叛亂 ·仁宣之治 ·宣宗廢後

中期
王振擅政 · 麓川之役 ·浙閩民變 ·土木之變 ·午門血案 ·京師保衛戰 ·奪門之變 ·曹石之變 ·汪直擅政 ·鄖陽民變 ·藤峽盜亂 ·哈密之爭 ·固原盜亂 ·弘治中興 ·九邊建制 ·滿倉兒案 ·海運嚴禁 ·劉瑾擅政 ·寘鐇之亂 ·劉六劉七民變 ·川蜀盜亂 ·武宗南巡 ·宸濠之亂 ·南贛盜亂 ·江彬擅政 ·陽明學 ·大禮議 ·佛朗機人(葡萄牙)東來(屯門海戰 ·西草灣之戰 ·雙嶼港 ·租借澳門) ·大同兵變 ·更定祀典 ·世宗崇道 ·岑猛之亂 ·壬寅宮變 ·嚴嵩擅政 ·北虜南倭 ·李福達之獄 ·河套之役 ·庚戌之變

晚期
隆慶新政(隆慶開關 · 俺答封貢) ·江陵柄政 ·萬曆中興 ·萬曆怠政 ·萬曆三大征(寧夏之役 ·朝鮮之役 ·播州之役) ·礦稅之弊·東林黨爭 ·國本之爭 ·荷蘭人東來(沈有容諭退紅毛番 ·澎湖之戰 ·崇禎明荷海戰) ·天主教再次傳入(西學東漸 ·利瑪竇 ·聖教三柱石 ·南京教案 ·崇禎歷書) ·明末三大案(梃擊案 ·紅丸案 ·移宮案) ·建州女真叛明 ·薩爾滸之戰 ·奢安之亂 ·徐鴻儒民變 ·魏忠賢擅政 ·王恭廠大爆炸 ·崇禎治亂 ·清兵入塞 ·己巳之變 ·沙普之亂 ·吳橋兵變 ·明末民變(王二起義 ·張獻忠起義 ·李自成起義) ·甲申之變

南明與明鄭
南明紛立(弘光 · 魯王 ·隆武 ·紹武 ·永曆等) ·入關戰爭 ·聯虜平寇·太子案 ·左良玉清君側 ·滿清大屠殺·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 ·姜瓖大同反正 ·廣州大屠殺 ·沙定洲之亂 ·聯寇抗清 ·李定國兩蹶名王 ·十八人之獄 ·孫可望投清 ·夔東十三家 ·磨盤山血戰 ·鄭成功北伐 ·鄭成功征台 ·咒水之難 ·明鄭王朝

清朝編輯

前期
叛明立國 · 薩爾滸之戰 ·八旗制度 ·入侵朝鮮(丁卯胡亂、丙子胡亂) ·進兵蒙古 ·清兵入塞 ·松錦之戰 ·入關戰爭 ·綠營 ·剃發易服 ·清初六大弊政 ·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 ·江陰慘殺 ·庚寅之劫 ·反清復明 ·三藩之亂 ·澎湖海戰 ·南北黨爭

中期
康乾盛世 · 康熙歷獄 ·中國禮儀之爭 ·清中期禁教 ·密折制度 ·盟旗制度 ·清朝治藏歷史 ·文字獄 ·攤丁入地 ·火耗歸公 ·軍機處 ·雅克薩戰役 ·多倫會盟 ·改土歸流 ·十全武功 ·乾隆帝南巡 ·中國風 ·平定準噶爾 ·大小和卓之亂 ·撤驛之變 ·鎖國政策 ·大小金川之役(大金川之戰、第二次金川之戰) ·清緬戰爭 ·林爽文事件 ·清越戰爭 ·平定廓爾喀 ·英使禮節爭議

晚期
平定苗疆 · 川楚教亂 ·癸酉之變 ·張格爾之亂 ·嘉道中衰 ·第一次鴉片戰爭 ·七和卓之亂 ·太平天國 (捻亂、廣東洪兵起義、小刀會起義) ·廓藏戰爭 ·雲南回變 ·陝甘回亂 ·新疆回亂 ·貴州苗亂 ·第二次鴉片戰爭 ·辛酉政變 ·同治中興 ·洋務運動 ·天津教案 ·左宗棠戡定新疆 ·伊犁危機 ·阜康錢庄擠兌倒閉 ·中法戰爭 ·丁戊奇荒 ·北洋水師 ·甲午戰爭 ·乙未廣州起義 ·三國干涉還遼 ·新軍 ·中俄密約 ·瓜分中國狂潮 ·戊戌變法 ·己亥建儲 ·唐胥鐵路 ·通商銀行 ·京師大學堂 ·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東南互保、海蘭泡事件) ·清末新政 ·英國侵藏戰爭 ·日俄戰爭 ·立憲運動 ·國會請願運動 ·保路運動 ·戕官事件 ·武昌起義 ·辛亥革命 ·外蒙古獨立 ·麥克馬洪線·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民國肇始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成功武昌起義,並在隨後的兩個多月
孫中山
帶動中國各地的革命響應。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個行省中業已獨立的17個省,派出代表,推選剛剛返國的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1912年1月至3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臨時憲法,南京為臨時首都。2月12日,在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下,宣統帝溥儀的母親隆裕太後發布退位詔書,「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為一大中華民國」;至此,中華民國正式取代與繼承大清帝國。
1912年4月孫中山辭職,臨時參議院選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首都遷至北京;此後至1928年間稱為「北洋時期」,該時期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稱為「北洋政府」。代表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巴黎和會的即是北洋政府。北洋時期的中華民國國旗為紅黃藍白黑五色旗,象徵五族共和之意。國歌為取自尚書大傳虞舜篇的《卿雲歌》,其中名句:「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北洋時代
臨時政府正式遷京後,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政權建立起來。袁世凱對內鎮壓國民黨,對外出賣國家主權,孫中山號召武力討袁,「二次革命」發生了。由於國民黨力量渙散,北洋軍力量強大,「二次革命」很快失敗。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開始了復辟帝制的活動。孫中山再次組織武力討袁,護國運動爆發,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在絕望中死去。
袁世凱死後,中國出現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徐州軍閥張勛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進北京擁戴溥儀復辟,但復辟丑劇只持續了短短的12天。段祺瑞再次執政後,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召集國會。為維護共和制度,孫中山倡導了護法運動,但不久也失敗了。
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的統治,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了。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提出的口號。新文化運動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李大釗宣傳十月革命,在中國第一次舉起了社會主義的大旗,從而使新文化運動有了新的發展。[16]

北伐與統一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民黨「一大」的

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接著,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國民黨在廣州黃埔建立了陸軍軍官學校,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17]
國民黨一大後,全國反帝反封建的國民大革命運動迅速開展起來,廣東革命政府還創辦了培養農民運動骨乾的講習所;兩次東征陳炯明後,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了鞏固和統一;第一次東征後,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並將所屬軍隊編為國民革命軍。[17]
為了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國民政府於1926開始了北伐。北伐軍勝利進軍,不到半年打到長江流域。[17]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完成二次北伐,攻克北京,改北京市為「北平特別市」(簡稱「平」),並立南京為首都(簡稱「京」)。國民政府所用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取代北洋政府的五色國旗(其後東北易幟),並訂於國府的《訓政時期約法》中。「約法」相當於憲法。卿雲歌亦停用,改以1924年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訓典禮所撰訓辭「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為國歌。
根據1924年國民政府建國大綱,「軍政」時期在1928年北伐成功、全國
中華民國國旗(1929—1949)
統一後結束,「訓政」時期開始。由於國共內戰繼續,以及日本侵華,直到1946年方訂定中華民國憲法並於1947年頒行,訓政時期始告結束。1936年5月擬定「五五憲草」預備正式立憲。後因中日戰爭爆發,立憲遂向後拖延。當時國民政府主席為林森(1932年-1943年),行政院長為汪精衛(1932年-1935年),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為蔣介石(1932年-)。汪精衛因屢遭國民黨內壓力,後出亡河內,與日本接觸,應允反共,停止抗日,於1940年在南京另組一個汪偽國民政府。該政府僅獲教廷、義大利、納粹德國、偽滿洲國的承認。汪精衛於1944年病死東京。

抗日衛國戰爭
1937年,日本先後攻陷華北、淞滬、南京,占據中國大量領土,國民政府被迫自南京遷往重慶,展開十四年抗戰的後八年全面抗戰。當時,中華民國所屬國民革命軍投入戰爭計步兵128個師、46個獨立旅﹔騎兵9個師,又6個獨立旅﹔炮兵4旅,20個獨立團,正規軍合計170萬人。
1937年-1945年間,國民革命軍所屬第五軍、第十軍、第十三軍、第十八軍、第
抗戰形式圖
二十六軍、第五十二軍、第五十九軍、第七十四軍,新一軍及新六軍總計與日軍共在38,931次小型戰斗、1,117次重大戰役、22場大會戰中較量,傷亡人數高達330餘萬人(含1937年至1945年間的補充兵員)。國民革命軍雖因裝備等因素無法取得絕對優勢,但也於台兒庄、淞滬、長沙、獨山等正規戰,上海、筧橋等空戰中給予日軍重創。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中美英正式對日德意宣戰,中國戰區遂正式成為二戰盟軍反法西斯戰爭戰場。盟軍委託蔣中正任中國戰區(含越南、泰國、高棉,高棉為今柬埔寨、寮國)統帥,派史迪威中將任蔣參謀長。英國封鎖之滇緬路亦開放向中國後方運補。同時,國軍也派出精銳部隊遠征南方,留下了轉戰緬因、血戰昆侖關等事跡。
1945年8月初,美國在日本廣島與長崎先後投下核武器,日本天皇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帝國於9月2日與盟國簽訂降伏文書,接受《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宣言》規定、歸還佔領之外國領土。遂即滿洲國瓦解,汪精衛政府覆亡,台澎諸島後由中華民國進行接收。

戡亂護國
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有利於人民的決議,受到全國人民的歡迎。國民黨雖然也宣布批准政協決議,但提出許多保留條件。接著,在3月間召開的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上則公然不承認政協會議的約束力,繼續鼓吹一黨專政。同時對全國人民要求遵守政協決議和反對內戰的活動橫加破壞鎮壓,製造了「較場口事件」、「李聞血案」及「下關慘案」等流血事件。
1946年5月,國民政府從重慶還都南京,國共談判也轉到南京舉行。蔣介石借口共產黨拒絕從蘇北、皖北等地撤退,公然調集二十萬軍隊,於6月大舉圍攻以宣化店為中心的中原解放區,發動全面內戰。
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令。 百萬雄師強渡長江, 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防線, 於23日解放南京。 中華民國在大陸最後一屆反動政府垮台,宣告國民黨在大陸二十二年統治的結束。接著,解放軍攻佔上海、 杭州、 南昌、武漢等城市,共殲滅國民黨軍四十三萬餘人,取得了渡江戰役的勝利。殘余的國民黨軍隊紛紛退向兩廣、西南、西北及台灣等地。蔣介石從幕後走到前台,在廣州成立國民黨非常委員會,直接掌握軍政大權,後又退到四川,企圖負隅頑抗。為了徹底消滅國民黨反動派,人民解放軍分路展開追殲戰,席捲兩廣、福建、西南及西北地區。在人民解放軍勝利進軍的形勢下,綏遠、新疆、湖南、雲南等省的國民黨軍政人員通電起義。蔣介石帶領余部逃往台灣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
請採納

㈢ 《陳涉世家》滲透法制教育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內容,說出起義的原因和經過。
2、能理解人物的語言體現的人物性格。
3、能背誦精彩語段。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和人物語言的含意。
【課前准備】
查字典,給不會讀的字注音;熟讀課文;收集作者司馬遷和《史記》的知識。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疏通課文內容。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斬木為兵」這個成語典故,是用來描寫秦朝末年農民,不堪忍受朝廷的殘酷剝削和嚴刑苛法,在陳涉、吳廣領導下,在大澤鄉舉行起義的。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它揭開了推翻秦王朝革命戰爭的序幕。這一場農民起義是怎樣爆發的?陳涉、吳廣是怎樣謀劃和組織領導的?星星之火又怎樣成為燎原之勢?現在就讓我們來學習生動記載了這場農民起義情況的課文──《陳涉世家》(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請學生介紹作者、文體。
參考:
作者司馬遷,10歲誦古文,20歲開始游歷,游蹤遍及南北,到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歸來後,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漢武帝元封八年(公元前108年)繼承他父親司馬談的官職,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等。他博覽皇帝珍藏的大量圖書、檔案和文獻。後國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被捕入獄,受官刑。出獄後,任中書令,掌管皇家機要文件。他發憤著書,公元前91年完成《史記》。

㈣ 求陳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的完整版教案。

22.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2、培養學生復述、翻譯、朗讀的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於斗爭、善於斗爭的精神。
4、領悟本文言辭的巧妙美。(言之有節,言之有據,言之有力。

教學重點: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識的積累。

教學難點: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把握人物性格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也許聽說過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吧。荊軻在易水上辭別燕太子丹時,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還」。這就是《戰國策》里描繪的燕趙游俠之士的形象,雖然他最終失敗被殺,但他的故事卻一直為後。人傳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另一個故事:作為小國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尋釁威脅的情勢下出使秦國,能夠毫不畏懼,敢於同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斗爭,最終理直氣壯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這種勇氣是難能可貴的。這里的唐雎,是《戰國策》里塑造的又一個游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學過程
1.作者、背景簡介。
《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寫的一本以記言為主的史書,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為止,約二百三四十年時間,是我們研究戰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敘事長於鋪陳,多加渲染誇張,寫得有聲有色;語言生動流暢;善於在矛盾沖突中運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較鮮明豐滿;在論辯中往往採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學色彩。所以它對後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響。
這篇文章記敘了戰國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後滅亡了韓魏兩國;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想用詐騙手段並吞安陵。安陵君拒絕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悅的情況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國,目的就在於保全國土,解除與秦國之間的矛盾。

2.全班齊讀,然後正音正字。
弗fú 雎jū怫fú跣xiăn搶qiāng傀guī祲jìn縞găo撓náo諭yù

3.同學反復朗讀,可按照每行為一組的順序舉行朗讀比賽,以此激發學習讀書的樂趣。

4.藉助工具書和參考資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間可以討論。

5、文章可以劃分為幾個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敘述唐雎出使秦國的緣由。
第二部分(2-3)寫唐雎和秦王面對面的斗爭。
第三部分(4)寫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氣所折服。

(四)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本文通過唐雎面對暴秦展開斗爭直至折服秦王的記述,贊揚了唐雎堅持正義、勇敢無畏的愛國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對話來敘寫和展開情節。

(五)總結、擴展
本課注重了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對《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有了整體的感知。在戰國時期有很多「士」,這個特殊的階層流傳下來許多故事,如毛遂、藺相如、晏子等,課下可搜集一些。
(六)布置作業
認真閱讀,逐句翻譯,以小組為單位編寫劇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戰。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戰國策》論證說理周密嚴謹,筆鋒犀利。綜論形勢,無不縱橫捭闔;指陳利害,無不鋒芒畢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寫了一個結構完整的故事,情節曲折,人物有鮮明的個性,使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今天我們就來體會一下。
教學過程
一、分各色朗讀課文。

二、 根據課文內容的理解,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為什麼說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換安陵君的封邑,實際是要並吞安陵。而在當時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憑著自己的機智勇敢,面對橫蠻狡詐、色厲內荏的秦王,不畏強暴,敢於斗爭,不被威勢壓服,最後使秦王放棄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維護了本國的尊嚴,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與安陵君「易地」並非真心,何以見得?
秦王並非真心易地,意在吞並。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視;B.「寡人慾以……安陵君其許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氣強硬,並無商量餘地;C.秦王不說,可看出秦王名易實奪的心理

3、安陵君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實際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為什麼還要說「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話呢?
安陵君雖然對秦王的野心洞若觀火,無奈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為爭取周旋的餘地,沒有當場揭穿秦王的騙局。

4、本中怎樣體現秦的強大和安陵的弱小?

5、說說「秦王不悅」四個字在故事情節發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悅」引起故事的開端,貫穿整個事件的全過程,對情節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6、秦王說,「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麼?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為長者」,「錯」起「意」來,就會把你和韓魏一樣滅亡。

7、秦王說,「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說,「伏屍二人……今日是也。」他們各表達了什麼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懾服唐雎的話,意為要發動戰爭,消滅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擊秦王的話,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衛安陵。

8、學生自主學習課文,通過課文分析秦王、唐雎分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秦王:驕橫、狂暴、狡詐、陰險落架 。唐雎:有膽識、正氣凜然、不畏強暴。

三、教師小結。
這篇記敘文,寫了唐雎忠於使命,不畏強暴,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干,色厲內荏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四、作業。
查找資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國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陳涉世家
學習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句的含義,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內容,說出起義的原因和經過。
2、讀懂、讀熟課文,結合課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內涵 ,背誦精彩語段。
3、從作者和陳勝身上學習樹立遠大理想的重要性
4、了解這場革命運動爆發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認識人民對歷史的推動作用。
教學過程
一課前測評(全班測試,小組評分)
1、 讀課文,查字典,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陽夏人 輟耕 點綴 掇 啜泣 悵恨 苟富貴 嗟乎 鴻鵠之志 閭左 謫戍 戊戌 當行 度已失期 以數諫故 罾 叢祠 篝火 陳勝王 忿恚 佐 毋斬 鞭笞 袒右 攻蘄 詢 徇 殉 社稷 譙 憔 樵
2、 讀熟課文
以讀准字音、句讀,朗讀流暢為目標。
二、新授內容
1、掌握下列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者……也 嘗與人佣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苟富貴
若為佣耕 太息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閭左 謫戍 屯大澤鄉 皆次當行 會 度已失期 法皆斬 舉大計 等死,死國 天下苦秦久矣 以數諫故 上使外將兵 楚人憐之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吳廣以為然 指意 念鬼 威眾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罾, 固以怪之矣 間令 之次所旁叢祠中 狐鳴 旦日 往往語 指目
素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 笞 尉劍挺 佐之 並殺 徒屬 第借令毋斬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受命 從民欲 袒右 為壇而盟 蘄下 將兵徇蘄以東 比至陳 與皆來會計事 將軍身被堅執銳 社稷 刑其長吏
苟富貴,無相忘。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
天下苦秦久矣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將軍身被堅執銳
借第令勿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2交流課前搜集的秦末農民起義的情況及司馬遷的生平和《史記》的知識。
秦始皇吞並六國之後,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苛捐雜稅繁重。到秦二世時,賦稅更加嚴重了,人民痛苦不堪,階級矛盾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陳勝、吳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動領導了大澤鄉農民起義,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張楚,給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擊,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開始的而想萬世統治中國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暫的15年便被劉邦的西漢政權所取代。
司馬遷(約前145—前90年),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人。其父司馬談是漢朝太史令。司馬遷10歲「誦古文」,20歲開始游歷,游蹤遍及南北,到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在《史記》草創未就之時,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被捕入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著書,完成《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3000年的歷史。全書共130篇,包括本紀(帝王傳記)12篇,世家(記諸侯本系)30篇,列傳(序列人臣事跡)70篇,表10篇,書(記經濟、天文、歷法、禮樂等方面的情況)8篇。
二、新授內容
1本文記敘了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這件事是什麼?
秦末大澤鄉農民起義。
2、 這次起義的直接原因是什麼?根本原因是什麼?
直接原因是: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是因為自然原因誤期,卻要被斬首,可見秦的暴政已達到了極點。
間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已」,這也是起義的根本原因。
2、三段分別講述了什麼內容?
第1段,敘述陳涉年輕時的佣耕生活,表現了他素懷大志,有反抗精神。
第2段,寫起義的籌劃過程,表現了陳勝、吳廣的斗爭決心和政治遠見。
第3段,寫陳勝、吳廣發動起義,勝利進軍及建立政權的經過,昭示了農民起義的偉大力量和歷史意義。
3學生齊讀第一段。第一段主要寫什麼?(要求用一句話作答)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陳涉的?為什麼先寫這段?
這段主要寫陳勝年輕時給人做傭工之時,胸中已懷有大志(「鴻鵠之志」)。
是以姓名、籍貫、身世、志向等幾個方面來介紹陳勝的。
先寫這段主要是表明陳勝後來發動起義並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
第一段寫陳勝的出身和青年時期的偉大抱負。這部分點明陳涉起義的階級和思想基礎。翻譯題中的兩句表現了陳涉怎樣的思想品格?
表現了他與窮朋友同甘共苦的心願,顯示他非凡的個性和遠大的報負。
4學生齊讀第二段。請找出起義的時間、地點、發起者、參加者及其人數。起義爆發的原因是什麼?為起義作輿論准備的辦法是什麼?從一、二段看,怎樣認識陳涉?
時間:秦二世元年七月,地點:大澤鄉,發起者:陳勝、吳廣,參加者及人數:「閭左適戍漁陽」的九百人。
「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專制統治給人民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造成全社會普遍的怨憤和仇恨,這是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失期,法皆斬」,秦朝嚴酷的法令逼使戍卒揭竿而起,這是起義發生的直接原因。
①將寫有「陳勝王」的布條置魚腹中,戍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②吳廣在駐地旁的叢詞中,狐嗚呼口:「大楚興,陳勝王。」
志向遠大,足智多謀。
4陳勝在起義前對當時的形勢作了精闢的分析,他是怎樣分析和估計的,請簡要述之。
「天下苦秦久已」指出人民與統治階級矛盾激化之深,顯示了起義的正義性、必然性。指出項燕、扶蘇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可假借他們的名義,發動起義,就可以一呼百應。這都是起義的有利條件。從中看出陳勝的政治遠見。
5陳勝、吳廣是怎樣為起義製造輿論准備的?
魚腹藏書、篝火狐鳴,利用人們的迷信思想製造輿論,樹立威信,為起義奠定了思想基礎。從中看出他們的斗爭才智。
6學生齊讀第三段。第三段寫什麼內容?(要求用一兩句話作答)
這段是記述陳勝起義的起事經過以及陳勝起義迅猛發展的概況。
起義的步驟是:第一步 ;接著用 作為動員群眾起義的口號。
(並殺兩尉;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
起義的性質(口號)是什麼?
「伐無道,誅暴秦」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理解
石破天驚的一呼,寫出了陳勝的「大志」,更表現出他卓越的宣傳能力。
三討論學習
1、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體現人物怎樣的性格特徵。
顯示出一個造反者對封建等級制度的強烈批判和大無畏精神。
2、 通讀課文,結合具體內容分析陳勝是一個怎樣的人?
最能表現陳勝性格的語言有:
①苟富貴,無相忘」。②「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③「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④「壯志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①句表達了陳勝極想擺脫貧困,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反映了陳勝具有「有相同車,有難同當」的樸素階級感情,說明陳勝雖然出身低賤,但胸懷大志,不尋常人。②句以「燕雀」比喻見識短淺的人,以「鴻鵠」比喻有遠大理想的人。通過比喻,表現陳勝年輕時就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也反映了他對同伴目光短淺的惋惜名句說明了陳勝面對秦王朝的暴政,面對死亡,毫不畏懼,決心不受命運的擺布,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國家而舉行起義,表現了他勇於反抗的大無畏英雄氣概,也是他「鴻鵠之志」的具體表現。④句徹底否定了封建統治階級欺騙勞動人民的所謂天生貴種、等卑有序、貴賤有別的謊言,砸碎了長期禁錮勞動人民頭腦的封建精神枷鎖,是鼓舞人心的戰鬥口號,表現了陳勝敢於解放思想,敢於推翻封建統治的斗爭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陳勝是一個對封建統治強烈不滿,敢於反抗,敢於斗爭,善於斗爭的有志氣,有抱負的農民起義的領袖。
3、 找出第三部分中使用的動詞,體會語言簡潔、用詞極富表現力的特點。
「笞」「挺」「奪」「殺」這一連串的動詞,准確生動地表現了激烈的格鬥場面。
「攻」「收」「下」「徇」「入」「據」等一連串動詞,表現了起義軍勢如破竹的強大威力。
4、 理清全文思路,課文是如何以事件發展的順序來組織的,思考:文章哪些內容是詳寫?為什麼?哪些內容是略寫?為什麼?
詳寫起義的發動經過,對陳勝、吳廣「並殺兩尉」、發動群眾等都詳細描寫,並把敘事和對話結合起來,讓起義領袖的機智勇敢,強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體現。而對起義後的浩大聲勢及建立農民政權則略寫,省去了戰斗情況和籌建政權的描寫,因為從上文看來這已是情理中的事。
5、總結 課文記敘了陳勝、吳廣領導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原因,經過和浩大聲勢,表現了農民起義的偉大力量,贊頌了陳勝、吳廣的反抗精神及歷史功績。
四、當堂檢測
比較閱讀。
文段一:陳勝者,陽城人也。……殺之以應陳涉。(全文)
文段二:陳勝王凡六月。已為王,王陳。其故人嘗與佣耕者聞之,之陳,扣宮門曰:「吾欲見涉。」宮門令欲縛之。自辯數,乃置,不肯為通。陳王出,遮道而呼涉。陳王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伙頤!涉之為王沉沉者!」楚人謂多為伙,故天下傳之,伙涉為王,由陳涉始。客出入愈發舒,言陳王故情。或說陳王曰:「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陳王斬之。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
注釋:①伙頤:伙,表示眾多的意思;頤,通「矣」,嘆詞。②沉沉者:富麗深邃的樣子。③顓(zhuān):獨一,專擅。
①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比至陳:( ) (2)或說陳王曰:( )②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2)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
③「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中「燕雀」比喻 ,「鴻鵠」比喻
④你怎樣看待陳勝所說的「苟富貴,無相忘」這句話?
⑤你認為陳涉建立政權前後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各是什麼?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原因:
啟示: 。
⑥、陳涉是農民起義的領袖,作者司馬遷對這一歷史人物持什麼態度?試說明理由。
⑦、「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句話充分表現出了陳勝的遠大志向,你還知道哪些關於立志或理想的名言?收集3—5句。你有自己的關於理想的座右銘嗎(名言或自創都行)?你打算怎樣為實現你的理想做准備?
板書
陳涉世家
司馬遷
陳涉年輕 籌劃起義 發動起義

遠大志向 足智多謀 機智勇敢

㈤ 第10課秦末農民大起義怎麼上

看教案,如果沒有電教設備,去掉PPT演示部分
第十課 秦末農民起義草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了解秦始皇與秦二世的暴政,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理解秦二世而亡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採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掌握農民起義的動態圖。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科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反抗和秦滅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推翻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重點:1、秦的暴政2、大澤鄉起義
難點: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復習導入]:(PPT關於秦始皇的)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秦王嬴政橫掃六國後,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為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建立了一套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並且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當時的秦帝國強大無比,嬴政得意的稱自己為始皇帝,他為何要自稱「始皇帝」?
生:他希望自己的江山傳至子孫二世三世乃至萬世。
師:那他的願望實現了嗎?
生:沒有。
師:為什麼?
生:略
師:請同學們把書打開翻到倒第55頁。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十課《秦末農民起義》。PPT

原來在秦末的時候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終於公元前207年推翻了秦朝的統治。秦二世而亡,秦始皇的願望最終落了空。

同學們是否有這樣的疑問:(前面我們學習的夏商周,每個朝代都歷經幾百年)
如此強大的秦王朝,為甚麼會二世(經歷年的14年時間)而亡呢?又為什麼招致大規模百姓如此激烈的反抗呢?

生:看書。因為秦的暴政(秦始皇、秦二世的殘暴)

師:對了,因為秦的暴政。請同學們看書上的介紹,秦的暴政表現在哪些方面?秦殘暴到什麼程度? PPT七嘴八舌

生:看書55頁~57頁。回答。焚書坑儒、賦稅兵役徭役沉重、刑法嚴酷!秦二世更加殘暴。PPT

師:評價。總結。下面我們具體看看秦的暴政,到底殘暴到什麼程度,以至於秦朝的百姓活不下去,要造反了。
一、 秦的暴政
1、 焚書坑儒
出示焚書坑儒想像圖

師:焚書坑儒,顧名思義就是燒書、坑殺儒生還有方士。同學們知不知道什麼是儒生?(儒生:讀書人,知識分子,崇尚孔子學說的弟子)始皇不止坑殺了儒生,還有方士。
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PPT
生:看書思考討論。
師:總結,為了統一思想,加強思想控制。禁止人民對朝廷的非議,從思想文化領域加強秦朝的專制統治。

都焚了那些書?

生:「焚書坑儒」又帶來了什麼樣的危害?(討論)
手段野蠻殘暴,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摧殘文化,阻礙教育的發展,同時也激化了秦朝知識分子與朝廷的矛盾。等等```````

過度:秦始皇採用這種野蠻殘暴的方式加強思想控制,知識分子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想事情,不能有多餘的想法,即使有不滿意的地方,也不敢說出來。人們思想更加壓抑,更加憎恨秦始皇。
2、秦朝的百姓賦稅、兵役、徭役繁重
秦朝的農民日子也很不好過。秦朝的賦稅很重。賦:按人口徵收的稅。稅:是按田地徵收的稅。到收賦稅的時候,官吏拿著簸箕,帶著傢伙,按數把農民的糧食財務掠走。以至於「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人民只能「衣牛馬之衣,食犬彘之食」PPT

吃不飽穿不暖就算了,秦朝的農民還要征發去服兵役和徭役。PPT
材料:1、秦政府規定:男子17歲就需要到官府登記戶籍,從此開始服徭役,直到60歲才能免除。成年男子每年服徭役一個月,一生要在本郡服兵役一年,到京城或邊疆戍守一年,這是基本的。

師:什麼是兵役?什麼是徭役?兵役就是義務當兵!徭役「就是替政府做免費的義務勞動」!

秦始皇統治時期大興土木,興辦了很多大型的工程:
PPT出示阿房宮圖片

秦始皇()在消滅六國統一全國以後,在都城咸陽大興土木,建宮築殿,其中所建宮殿中規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宮。
相傳阿房宮規模空前,氣勢宏偉,景色蔚為壯觀,傳說阿房宮大小殿堂七百餘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秦始皇巡迴各宮室,一天住一處,至死時也未把宮室住遍。可經想像,阿房宮宮殿之多、建築面積之廣、規模之宏大。得耗費多少人力、物力、財力、、、、(經後世史學家考證這個阿房宮到秦始皇死還沒建成)
在他剛坐上皇帝不久,就給著手給自己興建豪華的陵墓:秦始皇的陵墓建在咸陽附近的驪山腳下,墓高50丈,周圍5里,盡管經過2000多年風雨浸蝕,今天仍然可以看到驪山陵遺址高高隆起,猶如一座小山,驪山陵現在還沒有打開過。據文字記載說,其內部裝飾華麗,墓裡面頂上用珍珠做成日月星辰。下面,用水銀做成江河湖海。裡面還珍藏著多種奇器珍寶。為防止後人盜墓,命令工匠裝了不少機弩。如果有人進入陵墓觸動機關,便能自動把來人射殺。驪山陵是一座宏偉而又堂皇的地下宮殿。宮殿旁還有宏大而震撼的兵馬俑。

此外還有
修長城、築馳道、開靈渠、戍守南方越族地區```

這些規模龐大的工程,所需的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都加在了秦朝百姓的身上。。。。。
我們來看一看:一組統計數據:PPT全國總人口約2000萬,婦女1000萬,除去老幼病殘,剩下的青壯年,30萬北擊匈奴、50萬南攻越族、70萬修阿房宮驪山墓、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的築長城、修馳道、運糧餉```````
如此繁重的兵役徭役, 以致於「丁男被甲,丁女轉輸」,連婦女也被征調去轉運軍糧。()
材料三:

當時在秦國的市場,有一種奇怪的現象:鞋子沒有人買,拐杖卻是搶手貨,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PPT

生:看書思考秦朝的刑法殘酷,犯法者即使免於處死,也逃不脫割鼻、斷腿、挖膝蓋的刑罰。所以買鞋的人少,買拐杖的人多。
PPT出示秦朝刑具:

闡述:死刑:`````肉刑:````````此外秦朝還實行「族誅」(殺掉罪犯的父、母、妻子三族人)和「連坐」(一人犯罪鄰里都會受到牽連)的刑法,也就是說,你坐在家裡什麼事都沒干,也可能禍從天降!

秦朝如此嚴酷的刑罰之下,每年有一約100萬人被判刑,當時的《漢書 刑法志》有這樣的描述:「行者相伴於道,而死人日積於市。劓鼻盈蘿,斷足盈車」...「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死人日積於市,割掉的鼻子裝滿一籮筐,拒掉的腳裝滿車,監獄里穿赭色衣服的犯人,擁擠的象市場一樣。
3、秦朝刑法嚴酷
過度:秦朝人思想壓抑、賦稅、兵役、徭役繁重、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忍受嚴酷的刑罰。。。他們對秦始皇的統治強烈不滿。渴望著改變。終於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途中。 人們期待著殘暴的秦始皇死後,生活能輕松一些。
人們的願望實現了沒有?
生:沒有!
為什麼?
師:他的小兒子胡亥與趙高李斯勾結,陰謀手段奪得帝位,成為秦二世,繼位的4、秦二世更加殘暴:T ppt材料: 秦二世即位後下令將秦始皇無子的妃嬪全部陪葬,把修驪山墓地里機弩的工匠全部活埋在墓中,誅殺兄弟、姊妹22人,殺害蒙恬等大臣不計其數,不斷增加賦稅和徭役。
人民的最後一絲幻想也被打破了,終於忍無可忍,揭竿而起,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首先爆發的是什麼起義?
生:大澤鄉起義。
師:請同學們在書上找出來,大澤鄉起義的時間、地點、領導人!PPt
二、農民起義
1、大澤鄉起義
時間:公元前209年地點:大澤鄉 領導人:陳勝、吳廣
書上還介紹說,他們倆領導的起義,意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陳勝、吳廣何許人也?他們為什麼要起義 反秦呢?
(提示同學們看小字部分)(請同學回答)
生:陳勝、吳廣是被征發去漁陽戍守邊境的士兵,並且被帶隊的秦軍指定為屯長。
師:他們為什麼起義了呢?
生:大雨誤期,按秦律當斬,```去也是死,舉大義也是死,天下受秦的殘暴統治已經很久了,不如奮起反秦,為天下先,相應的人必定很多。他是怎麼樣激勵隊友的:57頁最後一行,到58頁上面。請個聲音大點的同學起來給我們讀一遍(假設你就是陳勝)```
師:在陳勝的鼓勵下,群情激奮,ppt(大澤鄉起義圖),大家異口同聲的說「我們聽你的」!於是,這些手無寸鐵的人,斬木為武器,揭竿做旗幟,設壇誓盟,用秦軍將領的頭祭奠。陳勝任將軍,吳廣為都尉,率軍攻下大澤鄉。揭開秦末農民起義的第一幕。
我們再來看看攻下大澤鄉以後起義軍的發展態勢,(書上58頁中間的大字)
出示動態示意圖,講解起義軍的具體經過。PPT 起義軍向西佔領陳縣,在這里陳勝做了件大事,看到左邊的「讀一讀」,陳縣的人對陳勝說「將軍身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功宜王」陳勝就在這個地方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在原來的楚地,相對於秦的暴政,人們開始懷念起楚國的統治,故稱張楚)。他派一支隊伍向西打到函谷關這個地方,達到距咸陽很近的戲,(提示同學在地圖上找到這兩個地方) ,秦二世驚恐萬狀,急忙拼湊幾十萬人去阻擊起義軍,使得起義軍在這個地方損失慘重,被迫東撤,退出函谷關。這時,正在滎陽作戰的的吳廣被部下殺死,起義軍的力量進一步削弱。秦軍最後撲向陳縣,陳勝指揮義軍英勇反擊,最後戰斗失利,陳勝在轉移的途中,被叛變得車夫殺死。
至此,陳勝吳廣領導的起義走向失敗,右邊的讀一讀,我國古代傑出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對陳勝的評價:「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摘自《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又叫陳勝。 陳勝雖然已經死了,但他死後,王侯將相競相滅亡秦朝,都是受了他的影響和感召。肯定了陳勝敢於誅暴秦的首創精神。
過度:陳勝、吳廣犧牲後,農民起義就消沉下去了么?
生:沒有。
那接下來是怎麼發展的呢?(大家看到書上59頁的介紹)
生:有他們發動的農民起義仍在繼續,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起來。後來項羽率領一支起義軍,在巨鹿這個地方,殲滅了秦軍的主力。
2、項羽領導的巨鹿之戰
有關項羽其人,書上有介紹,請一個同學起來念以下:項羽是楚國貴族的後代。秦滅楚後,他與叔父項梁避難吳中。項羽力能扛鼎,武藝高強,熟讀兵書,在當地青年中很有影響。
師:那巨鹿之戰是怎麼回事?請同學們在書上找出,巨鹿之戰的時間、地點(在地圖上找到)、交戰雙方、結果如何?ppt
生:略
師:項羽之所以打敗秦軍,他用了高超的策略```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PPT
什麼意思? 誰起來給大家解釋一下呢?
生:書上小字倒數第六行開始``````````略。
師:很好! 就在項羽大敗秦軍主力的時候,秦軍統治集團分崩離析,趙高殺死秦二世,另立子嬰為王。這個時候,是誰給了搖搖欲墜的秦朝最後一擊?
生:劉邦(簡介)
3、劉邦攻入咸陽
師:PPT出示示意圖,公元前207年,劉邦稱項羽拖住秦軍主力之際,出兵進入關中,逼近咸陽,子嬰出城投降,秦朝滅亡。
三、秦朝滅亡(時間、標志,提醒同學們在書上畫出來)

自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以後,出現了兩個霸主?``項羽和劉邦,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此後項羽和劉邦之間展開了長達五年的爭奪,史稱「楚漢之爭」,初期項羽實力強大,有楚霸王之稱,封劉邦為漢王,他們之間的爭奪故稱為「楚漢之爭」!後來劉邦善於用人,愛戴百姓,與公元前202年取得這場爭奪的勝利,建立漢朝,劉邦就是漢高祖。

這時這節課的全部內容。接下里還有一個問題:
思考討論:有同學認為:「陳勝、吳廣如果在前往邊疆的途中沒有遇到大雨,秦末農民戰爭就不會爆發了。」你同意他的觀點嗎?為什麼?
生:略
師:沒有他們,還會有其他人起來反抗。那場大雨只是直接原因,導致人民起義的根本原因還是秦的暴政,人民已經被秦的暴政壓得無法呼吸,因此秦的暴政是是秦滅亡的根本原因。
PPT
從秦滅亡的,我們能得出什麼教訓? 勤政愛民、減輕賦稅、徭役、兵役、寬松刑罰、等等!
結論:自古得人心者得天下!
——《漢書·刑法志

㈥ 第四節秦漢時的文學和藝術教案、

教學目的:本課程旨在使修學者全面了解秦漢文學發展的基本面貌和特點,對秦漢時期重要的文學樣式漢賦和史傳散文、及其他文學體裁和文學現象、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較深入的認識,培養理解、分析文學作品、文學現象的能力。
重點難點:李斯、賈誼、晁錯的政論文;枚乘、司馬相如、揚雄、班固的大賦;司馬遷、班固的史傳散文;漢樂府民歌等的文學成就。

目錄與課時分配:
第一講:秦漢文學概述 1課時 第二講:秦及西漢散文 2課時 第三講:司馬相如與西漢辭賦 6課時 第四講:司馬遷與《史記》 8課時 第五講:兩漢樂府詩 4課時 第六講:東漢辭賦 4課時 第七講:《漢書》及東漢散文 4課時 第八講:東漢文人詩 4課時 教材:
主要教材:《中國古代文學史》(上) 周建忠主編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版 參考教材:《中國文學史》第一卷,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第一講 秦漢文學概述

教學目標:
1、秦漢文學的基本態勢
2、漢代文學樣式的嬗革及分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漢代文學的基本態勢 教學方法: 講授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內容、方法、步驟):
第一課時
本節主要講授漢代作家群體的形成、漢代文學的基本態勢、漢代文學的嬗變與分期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實行了政治、經濟、文化的系列改革以適應統一的需要。秦朝文化上統一文字給學術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秦末農民起義推翻秦暴政統治,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建立了強盛的大漢王朝,漢初採取了一些與民生息的政策,如制定律令、減輕田賦、寬政省刑等,使國力日益強盛。文化思想上除秦挾書律和訞言誹謗之罪,尊黃老無為之說,對各家學說也採取了寬容並蓄的政策,思想文化比較活躍自由。漢初為了娛樂和制禮作樂的需要,沿承秦制設置了樂府機構。一些楚歌廣為傳唱。
漢武帝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實行統一貨幣、均輸平準、官營鹽鐵等經濟措施,確保國力富足;北擊匈奴、打通西域,擴大了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學的統治地位。帝國進入了空前強盛的時期。西漢後期土地兼並,各類矛盾日益激烈,王莽篡權改制,更加激化了矛盾,導致綠林、赤眉的起義,西漢王朝隨之覆滅。漢光武帝劉秀依靠豪強勢力奪取政權,於公元25年建立了東漢王朝。東漢土地財富集中問題仍沒解決。統治集團外戚、宦官長期爭斗、吏治黑暗、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在黃巾起義和各路豪強割據勢力的打擊下,終於被魏取而代之。秦漢文學就是從秦始皇統一到三國時期魏代漢,這一時期的文學。
一、漢代作家群體的形成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作家群體的生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多方面的條件,漢代社會為作家群 體的持續生成提供了適宜的氣候和土壤。
第一,漢代形成解讀辭賦的社會風尚
漢代的官學和私學都以講授儒家經典--五經為主,其中就有《詩經》這部 文學作品。因此,師生在誦讀五經的過程中,自然受到文學方面的熏陶,提高自 身的文學素養。事實上,漢代士人的閱讀范圍並不限於五經,而是廣泛得多,尤 其是解讀辭賦的社會風尚,對漢代作家群體的生成起到催化作用。
西漢時期,解讀楚辭是一種專門學問。嚴助向武帝推薦他的同鄉朱買臣,「召見,說《春秋》, 言楚詞,帝甚說之,拜買臣為中大夫,與嚴助俱侍中。」(《漢書·朱買臣傳》) 朱買臣同時向漢武帝講解《春秋》和楚辭,因此得到提拔。武帝還令淮南王劉安 為《離騷》作註解,「初,安入朝,獻所作《內篇》,新出,上愛秘之,使為《 離騷》傳。」(《漢書·淮南王傳》)宣帝修武帝故事,「征能為楚辭九江被公, 召見誦讀。」漢賦和楚辭有很深的淵源關系,這種新文體確立之後,也和楚辭一 樣成為士人貴族的誦讀物,漢宣帝時還有過這樣的事情:王褒等人用誦讀奇文及 自己作品的方法為宣帝的太子、亦即後來的元帝治病解悶,其中的奇文當有楚辭 類作品。這種精神療法效果明顯,不但太子得以康復,而且經他倡導在後宮形成 了誦讀王褒賦的風氣。(事見《漢書·王褒傳》)
到了東漢時期,人們誦讀辭賦 的興趣依然很濃,就連貴族婦女也主動參與,出現了像王逸《楚辭章句》這樣的 專門著作。誦讀辭賦在漢代是一種高雅的活動,是士人文化素養的標志。雖然誦 讀辭賦者並未都成為辭賦作家,但漢代許多人確實是從誦讀辭賦開始而順理成章 地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揚雄少而好學,「顧嘗好辭賦」(《漢書·揚雄傳》), 他誦讀屈原的《離騷》、司馬相如的賦,並且加以摹擬,他本人也成了漢代重要 的作家。王逸著《楚辭章句》行於世,他還創作詩賦等作品多篇。漢代解讀辭賦 的社會風尚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因此,漢代的文人也以辭賦家居多。 第二,以文才取士的用人制度
漢代採用推薦和考試相結合的辦法錄用人才,為作家群體的生成提供了許多 機遇。西漢朝廷詔舉賢良方正,州郡舉孝廉、秀才,東漢又增加敦樸、有道、賢 能、直言、獨行、高節、質直、清白等科目,廣泛搜羅人才。兩漢選拔人才注重 學問品行,也不排斥對有文學創作才能者的錄用,許多作家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 主要並不是他們經通行修,而是在於他們的文才。盡管以文才錄士在兩漢用人制 度中並不居於主導地位,而僅是一種補充手段,但它對兩漢作家群體的生成卻起 到了推動作用。漢代不僅中央朝廷、諸侯王,甚至有些身居要職的外戚都以文才 取士。

㈦ 如何把歷史故事巧妙地穿插於初中歷史教學中

一堂成功的歷史課,要有明確而又科學的教學目標,內容完整形式豐富的教學過程,更要有有效的目標達成.要完成教學目標,需要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更需要師生的雙邊互動.教師的引導就是要求老師對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自主學習與探究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思考與動手能力,這樣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中學歷史教學的任務是知識的教學、職能的發展與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知識教學是基本,智能培養是核心,思想教育是靈魂.我們從知識入手,培養和發展學生智能,使其受到思想教育.故而提高學生智能、加強思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是我們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任務與責任.而職能的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師的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計、方法的引導、探究式的啟發與歸納.問題的設計極其重要,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能力與合作探究學習的興趣.筆者從事教育21年,而從事歷史教學11年了,下面我僅就自己10多年的歷史教學中如何巧妙設計課堂問題與大家交流與探討,如有不妥,敬請指正.一.導語設計問題 從導語開始設計問題,給學生留下懸念,激發學習興趣.導語是有著過渡、承上啟下的作用,過渡要自然、流暢,而不是牽強附會.怎樣由上一節(前面)學習內容很自然過渡到新學內容,並且能留下懸念,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例一:七年級(上) 第九課 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學完以後,緊接著學習:第十課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 我的導語是這樣的:前面我們學習了秦末農民大起義,了解由於秦的暴政引起陳勝吳廣起義並推翻了秦的統治,那麼秦的滅亡將會有哪個政權建立?面對農民戰爭後的經濟蕭條,新的統治者將會採取怎樣措施恢復社會經濟發展?結果會如何?要想解決這三大問題,請同學們和我一起學習第十課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三個問題相互關聯,懸念迭起,學生會有極大興趣的.例二:九年級(下) 第十一課 西方世界社會秩序的調整與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下一課羅斯福新政與德意日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我的導語是: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西方世界社會的秩序調整與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了解通 過巴黎和會 與華盛頓會議暫時調整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西亞、北非以及亞太地區的矛盾,形成了戰後的世界格局,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924---1929年是世界相對穩定時期,也是帝國主義國家經濟在戰後發展「繁榮時期」,但繁榮的背後隱藏這危機,很快爆發了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有三大特點,損失最大的是美國和德國,面對這場經濟大危機,美國和德國會採取怎樣的措施擺脫經濟呢?今天我 們就一起學習第十二課羅斯福新政與德意日法西斯專政的建立.二.課題是設計問題 從學習的課題入手提出問題,直入要害,緊扣重點,突出重點,每一課的題目就是本課的核心、重點,開門見山突破重點,可以事半功倍,會有更好效果.例一:七年級(上)第八課 秦的統一 今天我們學習秦的統一,請同學們探討以下問題:1.秦統一的條件 2. 秦統一了哪些方面?又有哪些具體措施?你最欣賞哪項措施?並說明理由.3.秦統一的各項措施有怎樣的作用,又有哪些措施現在還在起作用? 例二:九年級(上)第二課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 從題目可以提出一下問題: 1,大河流域有幾大河流?共有幾大文明古國?並從東向西依次說出其名稱.2.上古文明為哪個社會的文明,這些文明的共性是什麼?三.鏈條式設計問題: 一環緊扣一環,環環相扣,使問題緊湊,拓展學生思維,也更能集中學生的學習精力. 例一: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 1.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是什麼關系?西漢初年實施休養生息的背景什麼? 2.休養生息重點解決了發展農業方面的什麼問題?休養生息的作用是什麼?對西漢又怎樣的影響?漢高祖、文帝、景帝治理國家的措施對於我們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有哪些借鑒? 例二: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1.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經歷幾代皇帝?這幾代皇帝的共同作為是什麼?2.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最繁榮時期,請你分析其繁榮的原因有哪些?一個國家強盛的基本條件是什麼?四.圖片式設計問題 借用圖片設計問題,比較直觀,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把知識與圖片結合起來,其實也是知識的運用與聯想. 例一:仔細觀察下面兩幅圖,並回答問題: 圖一 田納西河水利工程 圖二 藍鷹遊行在紐約舉行 1.圖一是羅斯福新政中解決什麼問題?他還採取什麼措施解決該問題? 2.圖二有事羅斯福新政中解決什麼問題的?其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麼,你是如何評價其新政的?2007年以來的經濟危機還未過去,各國借鑒了羅斯福的哪項措施來擺脫危機? 例二:仔細觀察下面兩幅圖,並回答問題: 1.由兩幅圖,看出日本軍隊前後有何變化?這種變化給日本、中國各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2.這兩幅圖與日本歷史上哪一事件有關?你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例三: 圖一 攻打冬宮 圖二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 圖三 秋收起義 圖四 井岡山會師 仔細觀察下面兩幅圖,並回答問題: 1.列寧說「在帝國主義最薄弱的環節爆發革命」與圖一圖二有關,是什麼事件?其性質是什麼? 2.圖三圖四是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所走的路,兩國革命道路有何不同?給你有何啟示?五.綜合歸納式設計問題: 就是把相同或相近幾個事件放在一起,找出共同點,進行歸納,拓展提升,得出一種感想或認識、啟示. 例如:1.從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的事件中,他們幾位身上有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請問這種精神是什麼? 2.由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你的感想是什麼? 3.由百家爭鳴、新文化運動到文藝復興再到啟蒙思想運動給你的認識什麼? 4.由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你的到怎樣的感悟? 總之,設計問題要有針對性、啟發性、靈活性、歸納性和提升拓展性,方可起到將智能培養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同時要注意語言精練、簡潔,通俗易懂,也需要教師對教材非常熟悉,要有深挖教材、駕馭教材的能力,自成一體,駕輕就熟,靈活運用,縮短歷史與現實的距離,用歷史知識解釋現實的問題,使學生對歷史有一種親切感,歷史的人和事好像就發生在昨天,培養學生的歷史興趣,在輕松中學習歷史,在歷史中尋找知識與快樂.

㈧ 《秦未農民大起義》教學反思

回顧整堂課,我覺得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課堂後半截內容安排不夠緊湊,教學語言缺乏渲染力,駕馭課堂的能力也不夠嫻熟等。我想,作為語文老師今後還要多讀書,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和品位,多去鑽研學術類的著作,還要注意對課本的挖掘,綜合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閱讀全文

與秦末農民大起義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