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吳勇,管建剛的作文教學法的比較
選題來。選題是由教師根據自語文教學大綱要求選定題目的一種方式。教師根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選定的題目,能體現出每次寫作訓練的意圖,並能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寫作訓練,實現寫作教學目標。如何選題,大綱中明確指出:「作文要注意聯系學生生活、思想和學習的實際」這是作文選題的總依據,也是情境作文教學中教師選題的總依據。在此基礎上選題時還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與課文教學相結合。這是我過傳統語文教學中行之有效的經驗。二是選題要符合學生實際生活。讓南方的學生描寫大雪的情境對根本沒有見過雪的他們來說是不客觀的;讓內陸城市的學生去描寫大海遼闊的景象也是不現實的。這正如葉聖陶所說的「凡是聖明的語文教師,他的題目應當不超出學生的經驗范圍內,是學生所能寫的,經過選擇才定下題目來。」三是選題還要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寫作選題要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把題目出在學生的心坎上。
㈡ 吳勇和管建剛作文教學的不同
聽管建剛老師《記一件自己做成功的事》作文講評課有感最近,觀看了管建剛老師《記一件自己做成功的事》作文講評課,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一、課前交流接地氣。管老師在課前與學生有一段對話,老師從學生名字中的「子」字入手,評價:「帶個「子」的都很了不起哎!」「看,我們班帶「子」的同學真多!」聯系起來的潛台詞就是,「我們班真是了不起!」激發學生自豪感,拉近師生距離,消除緊張感。二、鼓勵學生使用時代元素的語言。管老師從學生的習作中挑出精美的句子與大家欣賞,例如「老師選身體好的打大鼓,我們班沒一個,好囧。」「……我又穿上漂亮的禮服,乍一看,還真有主持人的范兒……」老師直言,他很喜歡這個「范兒」,這個「好囧」,這兩個詞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流行語。管老師以為,首先第一步要會用這些流行的語言來習作,用了這些流行語言,人家一看就知道這篇文章是我們21世紀的少年寫的,寫文章,要充滿我們的這個時代的元素。就這樣,教師告訴學生語言發展的方向。習作中這樣充滿時代元素的語言的使用,使文章充滿時代的氣息,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三、學會使用語氣詞管老師通過舉例子告訴學生寫作文的時候,要善於使用語氣詞,語氣詞不光是放在句子的後面,也可以單獨一個語氣詞,後面是逗號,一個語氣詞會讓句子更親切,更干凈。甚至認為,當你寫作文寫不下去的時候,你就寫一個語氣詞,你就寫一個「哈哈」,你就寫個「哦」,你就寫個「嗯」,告訴你,語氣詞就是那麼奇妙,你寫個語氣詞下去,你就有話寫了。換句話說,恰當使用語氣詞,產生的奇妙效果。管老師運用了「欣賞法」。把學生創作的好詞佳句美文展示出來,讓全班同學欣賞。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導向,讓大家認識到美的語言是這樣的:是充滿現代元素的,是恰當運用了語氣詞捕捉到了內心真實的心理活動。四、寫作不要寫空話、套話。管老師出示了套話:●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有成功的事,我也不例外。但是,在成功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挫折,下面就來聽聽我是怎樣遇到挫折而又成功學會騎自行車的吧!●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成功了的事,就連我也不例外。在我成功的那一瞬間,我是如此高興,在那之前我是一次也沒有成功過。下面,我就和你們說說我在體育課上跨欄的一件事吧!●成功,是每個人所嚮往的。然而,它不是路邊的石頭,隨處可撿;也不是田地里的小草,隨意可得。想擁有成功,一定會經歷一段漫長曲折的人生道路。有名話說得好:「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又出示了令老師欣賞的學生的習作開頭:★不知道什麼時侯起,學校里流行悠悠球,我沒什麼注意,到同學們玩得走火入魔了,我才第一次接觸這種玩具。(師:這樣的開頭多好呀!把高帽子摘掉了!寫我學悠悠球,乾乾凈凈開頭,多好啊!我很欣賞!)什麼才是假話、空話、套話呢?我的認識一直比較模糊,沒有一個完整的清晰地認識,而管老師的課卻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能應用於很多篇作文的開頭的「萬金油」式程式化語言,就是套話。一片大道理,實際上根本做不到的話,就是大話。其實以前我還曾經為這樣的開頭和結尾叫好,管老師的作文教學革命,讓我感覺似乎認識了一個未知的世界。五、尋找內心的曲折點管老師認為,一篇文章,在自己的草稿紙上,寫之前,把曲折點找出來,畫出這張曲折圖,畫出來之後,在寫之前,還需要做第二件事,找兩個到三個點。管老師的習作指導,重在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在習作提綱中發現故事發展的曲線圖,在故事發展中發現心理活動的曲線圖。總結出「作文,尋找故事的曲折點;故事,尋找內心的曲折點」這一寫作方法。並在比較中引導學生發現,故事曲折與內心曲折,吸引讀者的程度是不同的,從讀者的角度考慮創作,讓自己的寫作更富有魅力。滿意請採納
㈢ 語文作文教學中常見的幾種有效方法淺析
一、在平時的教學中灌輸寫作的基礎知識
我把作文教學滲透在平時每一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之中,以課文的教學來促進學生對文章的寫作方法、結構特色、用詞用句、主題的表達與理解,從而讓學生在作文時有一定的參考,讓學生多掌握一些寫作的基礎知識。
比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春》時,我把文章給學生分成三大部分:盼春、繪春、贊春。在此基礎上把繪春一節概括成五幅圖畫: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這樣全文的結構層次就一目瞭然了。對於寫法主要通過對語句的理解,品味句子的特點、修辭和內涵。
二、培養學生的語感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悟和領悟能力,這是構成一個人語文素養的核心因素之一。在教學中,要從咬文嚼字開始抓起,運用朗讀、誦讀、演講等方式去感受和鍛煉,以規范用語習慣為基礎。另外范讀和配樂朗讀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三、注重語文積累
在作文中,我們經常感到學生語言艱澀、內容空泛和言之無物,究其原因是學生的閱讀面窄,積累的素材少,觸發不了創作靈感。怎樣做好語文積累呢?
1.在平時多觀察。從生活中觀察汲取的東西可以積少成多,成為學生寫作的素材。
2.加強閱讀。通過閱讀,學生可以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增長智慧,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3.背誦名篇。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背誦名篇可以提高學生語文的感受能力,增強表達能力,從而提升作文水平。
四、讓學生有充分的習作時間
我的作文量往往是規定在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完成,而不是單單一兩節作文課。教師在開學初給學生幾個話題,要求學生在今後的日子裡圍繞話題去選材與組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作文時遇到困難可以和老師交流。讓學生在很長的時間段里尋找靈感,有可能一個月寫不出一篇,也有可能一個星期寫出幾篇。只要有了好的習作,教師就在班上張貼,以示鼓勵。這樣學生的心態也就很放鬆,高質量的文章也經常見得到。
五、評價要從藝術特色出發
我覺得評作文也是一門藝術,對學生而言則是寫好作文的一個新起點,好的評價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覺得可以從藝術特色上去分析評價。比如:藝術結構、寫作方法、描寫特色、修辭效果、主題表達等 。
㈣ 作文教學中的幾種評價方法
經過近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和研究,西方教育評價流派林立,對教育評價本質的認識至今仍歧義互見,沒有定論。各種理論指導下的評價模式也種類繁多,各有千秋。這里,我們試圖把幾種頗具代表性的觀點或模式加以比較,以認識其分歧所在,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教育評價的本質和發展趨勢。
1、行為目標模式與CIPP模式行為目標模式,亦即泰勒模式,即是在泰勒評價思想的指導下,以目標作為評價過程的核心和關鍵,通過對學生行為的考察來找出實際活動與教育目標的偏離,從而通過信息反饋,促進教育活動能夠盡可能地逼近教育目標。這一模式結構緊湊,邏輯脈絡簡潔清晰,容易實施,在教育評價理論中佔有重要地位。
CIPP模式是由背景(Context)評價、輸入(Input)評價、過程(Process)評價和成果(Procluct)評價這四種評價組成的一種綜合評價模式。它以決策為中心,為決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背景評價形成計劃決策,輸入評價為組織決策服務,過程評價指導實施決策,成果評價為再循環評價效力。CIPP模式的主要特點是把背景、輸入、過程和結果綜合加以評判,突出了評價的"改進功能"。
比較行為目標模式與CIPP模式,可以發現除了方法上兩者都同樣重視定量方法外,其它方面都具差異,主要有以下幾點:(1)評價的目的不同。行為目標模式注重教育目標達到的程度,基本屬於事後評價,亦即對結果的總結性評價。CIPP模式注重評價的改進功能,強調為決策過程提供全面的信息,為後來的形成性評價拉開序幕。(2)評價的時空不同:行為目標模式將評價重心放在行為的結果上,評價領域只涉及事後。CIPP模式拓寬了評價的時空,評價范圍涵蓋了活動的整個過程,涉及到事前、事中、事後各個環節。(3)對待目標的態度不同。行為目標模式以目標為中心,目標一旦確立就不容懷疑,反映了泰勒價值觀上的收斂性。CIPP模式則認為目標本身的合理性是需要受到評價的,必要時可以根據對象的需要對目標進行修正和改進。這一觀點突破了泰勒的框架,把評價從范圍與內容上給予了拓寬,深化了對評價的認識。(4)評價的對象不同。行為目標模式主要適用於評價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和教學活動的有效性。CIPP模式用於評價計劃制定的合理性和各種教學活動。(5)評價的作用不同。行為目標模式用來判斷教育效果,控制教育活動達到教育目標。CIPP模式除了控製作用之外,還必須為決策提供全方面的信息,達到改進決策的目的。
由此看來,行為目標模式所存在的某些局限,如評價目標的凝固性、評價過程的封閉性、價值觀上的收斂性等在CIPP模式中得到了較好的修正,故而CIPP模式較之於行為目標模式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反映評價對象的全貌,也因此具有較為廣泛的民主性。當然,我們也並不否認行為目標模式的價值,在需要對教學效果進行鑒別、確證和檢查時,該模式的優越性就不言而喻了。
2、比貝的評價觀與泰勒、克龍巴赫等人的評價觀之所以把比貝的評價觀與其之前的評價觀加以比較,主要是因為比貝首次表述了教育評價是一種目的在於行動的價值判斷,這一表述無疑對教育評價理論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我們甚至可以把比貝的觀點作為評價概念嬗變的分水嶺,因為在他之前,無論是泰勒、克龍巴赫,還是斯塔弗爾比姆,他們都未提及"價值判斷",而把描述看作是教育決策者的事情。
在泰勒模式中,強調的是用行為描述目標達到的程度。在強調客觀描述的背後隱藏著價值求同思想,即把預定的目標作為評價的統一參照系和統一標准,所謂進行判斷就是檢查實現了多少原定的目標。克龍巴赫和斯塔弗爾比姆則是忽略了評價的判斷性質,他們把評價定義為為了決策或其他目的收集信息的過程,因而也就避免了選擇評價准則的問題。然而,不論承認與否,評價的本質乃是一種建立在事實描述基礎之上的價值判斷,比貝恰如其分地揭示了這一本質,他認為教育評價是,"系統地收集信息和解釋證據的過程,在此基礎上作出價值判斷,目的在於行動。"事實證明,評價不可能只是對信息作簡單描述,它總是包含著對一定價值關系及後果的預見和推斷,沒有價值判斷的描述只能稱之為認識,不能稱為評價。基於對這一點的認識,繼比貝之後的各評價流派更加註重對於評價標準的研究,這也使得價值標准由一元轉向多元化,這其中比貝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3、預定式評價與應答式評價應答式評價模型由斯塔克提出,他認為,"該方法以犧牲某些測量上的准確性換取評價結果對方案有關人員說來更多的有用性。"⑩他把過去的評價統稱為"預定式評價",以便與其"應答式評價"對應。他認為預定式評價多帶有預定性質,即強調目的的表述和客觀的測驗,由方案執行人員掌握的標准,以及研究性的報告的應用。而應答式評價與之相比,則具有明顯的差異:(1)評價標准不同。預定式評價堅持目標求同觀點,以評價者自己的價值觀來進行價值評判,實際否認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其價值觀是單一的,在思維上是收斂而非發散的。應答式評價堅持價值存異觀點,充分尊重所有人的需要,承認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其價值觀是多元的,在思維上是發散而非收斂的。(2)評價方法不同。預定式評價採用的是科學主義的方法,如測驗、測量和建立指標體系等,操作性強,在判斷結論上運用的是定量分析。應答式評價採用的是自然主義的方法,如觀察、交談、采訪等,較少依賴正規的信息交流方式,在判斷結論運用的是定性分析。(3)信息交流方式不同。預定式評價事先限制好了信息交流的領域,在此領域中"生產"所需信息,並要求准確、精煉。應答式評價則給予被評價者以自由的交流領域,並允許不斷推銷各種有價值的信息,不要求准確但力求有效。(4)評價者作用不同。從事預定式評價者把自己理解為一種剌激物,而非反應物。他只需要產生標准化的刺激,如考題、測驗等,以引起一系列反應,即他所收集的作為評價報告材料的信息。從事應答評價的評價者把方案自然發生的東西,如學生的反應和以後彼此間的對話視為主要刺激物,他既要了解事實又要了解價值傾向,即是共鳴者,又是反應者,在與被評價者的相互作用中,將所得到的信息融合進評價報告之中。(5)被評價者反應不同。人們在預定式評價面前總是有負疚感,挫折感,很難有成就感。評價就好像是一把當空的懸劍隨時會落到自己頭上。在應答式評價當中,人們感受到的是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容易與評價者產生心理相融與共建。
由此看來,應答評價強調價值觀念的多元性、思維形式的發散性,以及方法上的自然主義,具有更加廣泛的民主意識,它與西方整個社會的意識相吻合,一經提出就受到了重視和歡迎。
三、教育評價觀嬗變的啟示
縱觀西方教育評價理論的發展進程,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1、關於教育評價發展階段的劃分綜合教育評價理論的發展,可以把教育評價劃分為四個理論階段:第一代稱為"測量時期",時間在19世紀末-20世紀30年代,其標志是"測量"理論的形成以及測驗技術的大量實際運用,評價被簡單地等同於"測量",追求的是教育客觀化。第二代可稱為"描述時期",時間從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其特徵是對測驗結果進行"描述",並力求教育標准化。第三代稱為"判斷時期",大約出現於1950-1970年,"判斷"是其主要標志。評價者不僅要運用測量手段去收集各種信息,還要根據一定的價值取向評判教育,追求教育多元化。第四代教育評價出現於70年代後期,強調評價是一種"心理建構"過程,提倡價值多元、全面參與和共同建構。力圖實現教育民主化。
盡管每一代評價理論都力圖克服前一代的缺陷,並使之更符合時代對評價的新要求,但是前三代評價卻存在著某些共同的弊端:(1)"管理主義傾向"。前三代評價往往把評價對象及其他一切有關人都排除在外,管理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一致關系很少受到挑戰。這種關系在實際活動中常常造成四個不合理的後果,即管理者無過失,如果有問題評價結論一定指向其他人;管理者與被評價者關系有失公平,被評價者處於無權地位;被評價者不能維護自己的利益,闡述自己的見解;管理者想方設法保護自己不受損害,被評者只有迎合管理者的需要。(2)"忽視價值的多元性"。所謂"客觀"的評價結果難以被具有不同價值觀念的人所接受,當被評價者受到傷害時,往往會採取不合作態度。(3)"過份依賴科學範式"。使評價者忘記了"科學方法"、"實證技術"只是人類認識、評價事物的一類方法技術,而不是全部;使評價過於依賴"數的測量"而忽視"質"的探究;使得評價活動缺乏必要的靈活性和彈性。
針對前三代評價的不足,第四代評價在實證的基礎上,引進了定性方法,並注意了評價過程中評價雙方的互動作用及動態分析。其貢獻在於"它把評價過程的控制特點與評價對象的倫理要求成功地協調起來"。教育評價理論出現的這種新特點,向我們及時地展示了這一理論的發展趨勢。
2、關於教育評價發展的趨勢從教育評價發展的歷史來看,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樣,其發展趨勢是十分明顯的:(1)評價過程,由封閉轉為開放。泰勒模式以目標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組合成一個封閉的環路。CIPP模式及應答模式則不再局限於目標本身,而將各種背景環境、外部因素都納入評價過程,呈開放式的網路。(2)評價內容,由片面轉為全面。早先的教育評價只評價學生的學力,然後發展到評價課程,以至進一步發展到對教育活動的方方面面作全方位的評價,評價的內容更為寬廣和全面。(3)評價功能,由單一轉為多樣。早先通過測驗來選拔適合教育的兒童,發展到診斷問題、改進教育、以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從總結性評價發展到注重評價的形成性作用。(4)價值觀念,由收斂轉為發散。泰勒模式中,目標成為統一的評價尺度,而應答模式則要求根據被評人的需要作出判斷,價值觀念由一元轉為多元。(5)評價手段,由定量轉為定量、定性相結合。從推崇各種客觀的、標准化的測量,發展到提倡觀察、交談等定性分析,再進一步發展到廣泛收集信息,進行解析論證,作出價值判斷的一種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
㈤ 管建剛講評作文時都從哪幾個方面評價好的作文
一、 開放習作內容。 1、學會寫生活作文。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我們可以把鏡頭瞄準光明,人間自有真情在,有的人助人為樂,有的人無私奉獻,有的人自強不息……拿起手中的筆去謳歌他們的「閃光點」;我們也可以直視社會陰暗面:生活不會盡善盡美,難免良莠間雜,有以權謀利的;有貪污受賄的;有愛佔小便宜的;有重男輕女的……拿起我們手中的筆去譴責這些丑惡現象,以警示世人。像這樣的一些貌似尋常的「凡人小事」生活中並不少見,而文章的閃光點恰恰涵蓋在這些「凡人小事」之中。當然,這些小事要能反映紛繁復雜生活中的新人新事,還能反映富有時代特徵的思想與風貌。有一次,我布置了作文題《朋友》,大多數同學寫同桌、小鄰居等,但有一位同學別出心裁,走出「雷同區」,寫了他的大朋友——父親。文章用飽蘸激情的筆觸,譜寫了一首盪氣回腸的親情曲。 在習作內容上,我覺得不妨指導學生從下面幾點考慮:其一,要從與眾不同的「特殊的角度」上選材。例如《我哭了》,大多數同學單純從「犯錯誤受責備」角度去思考,但能否逆向思維,從「感動、自豪、幸福」這個角度來選材,為倍受集體的溫暖關愛而哭,為中國足球隊沖出亞洲而哭,為我國贏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而哭……其二,要從「特殊的感受」上選材。由於每個人的認識水平有差異,對待同一事物,感受截然不同。因此,要從特殊的感受去選材,這也是開放內容、選材創新的一條行之有效的經驗。如有一位同學寫《我很煩惱》,寫了經常有人請在電訊局工作的爸爸幫助安裝「便宜」電話,他感到爸爸的做法不對。有一次,他壯著膽子跟爸爸說了這事。沒想到,爸爸以「小孩子家懂什麼」為由拒絕和他交談。因此,他很煩惱。這種感觸唯這位同學獨有。其三,要從「特殊的經歷」上選材。由於各個同學的經歷有別,所見所聞也存在著差異。因此,選材時要把自己特殊經歷或「獨家新聞」寫出來。如有一位同學寫《我敬佩的一個人》,就從特殊的經歷去考慮。他的鄰居長期身體不好,又從工廠下了崗,但他自強不息,積極參加各種技術培訓,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座標,走上了再就業之路。 2.嘗試寫兒童詩、童話、寓言。適當讓學生嘗試寫他們喜聞樂見的兒童詩、童話、寓言等,這很符合兒童的口味。不論是寫「真實的生活」,還是寫「生活的真實」,只要是真正反映少兒對生活的體驗、感受,表現童真、童趣就行。 3.加強交際應用的作文訓練。特級教師於永正在這方面率先垂範,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我在教學中,也嘗試讓學生給自己的照片、圖畫寫文字說明;為自己的科技小作品寫解說詞;為某工廠的產品(如粉筆、鋼筆)寫廣告詞;為「西新橋小學」設計一句創省實小口號;給班級創作歌詞、班訓;為班裡開展文藝活動撰寫小品、相聲、短劇。此外,還讓學生寫尋物啟事、招領啟事、招聘啟事、競選報告、廣播稿、主持詞、建議書、介紹信等。 4.重視學生寫想像作文。對成人而言,寫實作文往往要比想像作文容易些,學生卻恰恰相反,他們的想像力非常豐富。魯迅先生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們常常想到月球上的境界,想到地下面的情景,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到天空,他想潛入蟻穴……」學生對萬事萬物充滿好奇的幻想,喜歡天馬行空地想像,這正是他們的天性。想像作文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小學生也特別喜愛寫這類文章。前些天,我讓學生每人命一個自己最喜愛的作文題,73%的學生命的是想像作文題,如《二十年後的我》、《2008年的奧運會》、《假如我是布希總統》、《假如地球的壽命只剩三天》、《如果我會七十二變》、《我想像中的王國》…… 此外,還可以經常進行一些不拘形式的小練筆活動,讓學生寫一點見聞,談一些看法,敘一段情緒,記一次活動,真正開放學生的習作內容。 5、初探多媒體網路作文。隨著多媒體網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深入應用,一個以多媒體網路教育為標志的現代教育時代已經悄然來臨,它必將為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注入新的內涵。多媒體網路作文的形式上可以靈活多變,教學中我把網路作文分為以下幾種: (1)主題作文。就是針對某一主題進行網路創作。例如,學生曾經寫過的「關於海」的主題作文,學生根據「海」這一事物從網路中找到各種各樣海的資料,在網路上進行討論後展開寫作。有的寫看大海,有的寫海的童話,有的寫海底世界,有的寫關於海洋環保的論文。 (2)無主題作文。這里所說的無主題,主要指教師並不給學生定主題,學生可以自由從網路中搜索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進行創作,老師不做任何限制,是一種休閑式的寫作。例如,一位學生在一次課間,從網上下載了一幅圖片,整個圖片是藍色的背景,地面上是一層厚厚的白雪,雪地里有一輛落滿白雪的自行車。他就此展開想像,寫了這輛自行車如何為爸爸提供方便,想到爸爸工作如何辛苦,又想到爸爸是如何愛他,想到這些,他就想把這輛自行車搬回家去,怕凍壞了爸爸不能上班。可見,一幅富有感情色彩的圖片,也能激起學生創作的靈感。 另外,網路作文之所以在前邊加上「多媒體」是因為作文的創作並不一定只局限於文字,學生可能通過欣賞一段優美的音樂,記錄下自己的感受,繼而寫成一篇散文,或者可能是通過觀察一幅乃至多幅精美的圖片或動畫,了解一個現象,更有可能是進入虛擬社區,通過動手操作了解企業生產、銷售的過程,從而為企業起草一份可行性營銷計劃書等等。可以說,多媒體網路作文關注社會,注重實用。 二、開放思維方式。 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對「人」的塑造和完善,這必須使學生敞開自己的心靈,成為有靈性、有鮮明個性的人。在教學中,學生敢於質疑、堅持己見、敢說敢想、標新立異……這些都是學生靈性的具體表現。開放思維方式,讓內涵的多層次性,內容的豐富性,引發學生的愛好和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想像空間,促使學生創新思維的多向性發散,培養學生迴旋噴涌的思辨力和創造力。 有這么一個案例:老師讓學生寫一篇以《小草》為題的作文。在寫作中,學生大多是贊美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或表現小草默默美化環境的無私奉獻精神,這當然好。但有一個學生卻是批判小草,認為小草軟弱,沒有骨氣,風吹兩邊倒。結果,老師判這位學生的作文不符合要求,理由是離題。我認為,這篇作文應給高分,因為他的思維與眾不同,有獨創性。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追求的是答案的唯一性,思維的同一性,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揮與思維發展。社會的進步,需要具有不同思維方式的人才。我們的作文教學,為什麼不開放些,允許有不同思維方式存在呢? 1、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 我對思維有獨創性的學生特別欣賞。一次寫作文,《我的媽媽》,學生大都是歌頌媽媽,而有一個學生卻通過兩件事寫出了媽媽的自私、小氣。對這篇文章,我大加贊賞。因為他能認識到媽媽的不足,寫的角度與別人不同。 2、保護學生的求異思維。 在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以不同的思維方式表述見解,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如寫「雪」,既可寫它的純潔,也可寫它的虛偽。因為它掩蓋了一切骯臟的東西。寫一件事,既可從這個角度寫,也可從另外的角度去表現。千萬不要追求千篇一律,要真正讓學生「我手寫我口,我筆表我心」。 3、激活學生的多向思維。可以從材料或題目的內容多方面去闡述,注意對事物的正面、反面、側面、縱橫等諸多因素進行綜合考察,從而寫出別出心裁的文章;也可以把思維從自己思考的領域推向別的領域,再從別的領域得到有益的啟示,獲得信息再反饋回來解決本領域的問題。例如面對《夜》這個題目,可引導學生想到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晝伏夜出的動物,加班加點的工人、撬門入室的小偷,街道巡邏的警察等等。 三、開放表達形式。 只要稍稍翻一翻書店成災的什麼《作文指導大全》、《名師教你寫作文》、《同步作文指導》、《作文成功秘訣》,你就會發現一個驚人的相似之處:嚇人!這些書的內容無不是些「怎樣開頭」、「怎樣過渡」、「如何照應」;或是「審題五法」、「立意六招」、「選材七條」、「布局八要」。過多的條條框框、規矩法則把剛開始習作訓練的學生嚇住了。 我們提倡小學生寫「放膽文」。所謂「放膽文」,就是讓學生放開膽量去寫作文,事情是怎麼樣就怎麼寫,怎麼想的就怎麼表現,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見聞和想像表達出來。試想,一個剛學走路的孩子,你給他講走路的技巧行嗎?只有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不斷訓練、把文章寫得文通字順了,才有可能談及技巧。也許有人會問,這是否太放縱了?其實不然, 這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只有給學生充分自由,讓其真正自由自在地在作文天地里馳騁,他們心中才會有說不出的快感,從而產生慾望,對作文萌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會有強大的內驅力,當他們不再滿足低層次表達練習時,這種內驅力就會驅使他們向著更高、更好的看齊。而此時,老師再施以理性指導點撥,就成了一種有效的催化劑,事半而功倍。 現在的作文教學過多地強調作文的程式與字數,一寫作文就嚴肅起來,「審題-立意-選材-剪材-列提綱-起草」,還不成文地規定字數:四年級不少於 400字,五年級不少於500字,六年級不少於600字。於是,學生寫作文時就挖空心思寫「大事」,越寫越枯竭,越寫越沒靈性。其實,隨感而發,隨情而抒,不管章法,不論首尾,「喜笑怒罵皆成文章」不好嗎?至於字數,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看看少兒習作期刊,有多少兒童的優秀習作是長篇大論的? 四、開放習作時空。 作文是一種兼容性很強的綜合性訓練,是開放的教學體系。如果局限於每周的兩節作文 課,拘泥於學校、教室里進行作文訓練,是遠遠不夠的。作文訓練的時間和空間應該是開放的,時時、處處都可以讓學生進行作文訓練。 1、校內外結合。就訓練的空間而言,除了要在校內讓學生進行習作訓練外,尤其要重視讓學生走出校外,親身去觀察、感受、思考生活,繼而自由表達。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工廠、社區;安排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做適量的家務事;開展「手拉手」互助互訪活動;游覽名勝古跡……這樣就拓展了學生習作的空間。 2、課內外統一。作文教學要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比如寫「家鄉的變遷」,就要求學生課後去調查訪問;寫「環境保護」方面的作文,就要求學生查找資料。我們更提倡學生堅持寫日記。日記要圍繞某一個重點進行小范圍、短篇幅的自由表現,可以描寫一個小物品,刻畫一個人的外貌,敘述一次見聞,烘托一處場面等,只要積少成多,作文水平就能逐步提高。 3、學科間互動。大語文觀告訴我們:處處是語文,時時是語文,事事是語文。我們要重視學科間的互動,把作文教學滲透到各學科之中。一節精彩的自然實驗課,一次激烈的拔河比賽,一堂難忘的手工勞動課,一段刻骨銘心的舞蹈音樂欣賞,無不是作文的好題材。語文老師要善於與各科老師協調,讓學生在學習各科知識的同時,得到作文的訓練。 五、開放評改途徑。 作文的批閱、講評,以前是老師的專利,這對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不利。葉聖陶先生說:「『改』的優先權應該屬於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現在老師已注意了讓學生嘗試修改自己的作文,但是力度還不夠,還要進一步開放作文評改的途徑,讓學生真正參與評改。 1、師評生改。作文後,老師對本次作文總的情況進行評價,然後提出要重點注意的地方讓學生自己修改。學生根據要求和修改作文的方法,認真地對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 2、小組評改。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組長負責組織學生評改作文。先由小作者朗讀自己的習作,其他同學聽;聽後再由組長組織組員對小作者的文章進行修改、評判。 3、學生講評。讓學生來講評作文,方式可以是學生上講台,推薦自己認為優秀的作文(包括推薦自己的),先朗讀這篇優秀習作,再談習作的成功之處,也可談要改進的地方。 4、結對互改。俗話說,旁觀者清,修改習作也是這樣。除了可以採取發到誰的就改誰的習作方法外,還可讓學生結對互改互批。老師把修改權還給了學生,學生很有新鮮感,他們懷著好奇心,以主人翁的態度當「小老師」,因此,審視同班同齡人的作文來,格外認真投入。這樣,既訓練了批改作文的能力,又體驗了批改作文的艱辛,還培養了認真負責的精神。 5、一文多改。任何能力的形成,決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的。「文章不厭百回改」,我要求學生一文要多次修改,反復進行「深加工」。學生隨著知識的拓寬,認識的提高,對自己的習作也會產生不滿足感,會不斷給自己的習作修改、雕琢、潤色。 6.舊作新改。學生升上六年級後,要求他們以現在的認識水平去修改各自在三、四、五年級寫的作文。學生在看自己舊作時,驚喜地發現自己的作文素質提高了。這時,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積累和修改能力,所以改起舊作來得心應手。 評改要注意尊重習作的原意,要以激勵為主。通過長期的努力,逐步實現學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 作文是開放性的教學體系。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再進行封閉式教學。只有開放,作文教改才有出路。
㈥ 讀完管建剛的作文教學故事有什麼感受
我的成長故事作文350字每個人在人生路上都會留下一個個成長的故事,而那內個故事卻讓容我記憶猶新。它告訴我一個不巧的真理。記得一年級時。媽媽給我我報了個書法班。起初。只是為了將字練好看一些罷了;後來,老師說我有寫書法的天分,要求我去參加書法考級。老師便挑選了一首「清明」,說考級就寫這個,還讓我在家裡不停地練習。可我練了幾天,興趣開始打退堂鼓了,於是,我開始用各式各樣的理由,逃避練習書法。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細心的媽媽還是發現了我的用意,語重心長地教育我:「我明白,天天練習書法字的確十分枯燥。手會酸,腳一直站著也不輕松。但你想想,假如你考級成功,夥伴們會為你喝彩;老師會為你自豪;媽媽也以你為傲;你自己更會很有成就感。既然這樣,何樂而不為呢?」我似懂地點點頭,拿出書法用具,大筆一揮,有苦練了起來……一張張雪白的宣紙上出現了一個個漢字,一瓶瓶墨汁露出了瓶底。但我不怕苦,一筆一劃認真臨摹。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書法5級被我考出來了。現在,對於媽媽的那些話,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堅持不懈,才能成功
㈦ 如何評價一堂作文課
在教學改革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的喧囂聲中,課堂教學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伴之內而生的觀課評教活動也方容興未艾.但如何觀課評教,說說容易,真正做好、做深、做透和做到關鍵處卻非易事.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受到一線教師與教育研究者的關注.一個時期以來,關於作文教學的改革在不斷地深入,作文教學方法蔚為大觀,其中想像作文、多元作文、美術作文、詩歌作文、童話作文、繪畫作文、網路作文等作文訓練方法更是引起人們的關注.如何評價一節作文課,不僅會影響一線教師作文教學的實踐,更會影響到作文教學的走向與發展.一、立足於作文課的教學內容在各級各類公開課、觀摩課中,對於作文教學的評價大家關注的是授課人,即教師個體的教學組織、教學技術與教學風采.由於教師個體的差異顯而易見,這種只見教師而不見學生的評課,當然要受到質疑.在新課程的理念下,人們更改評課的視角,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評教,即學生在課堂中有沒有互動、有沒有合作?學生發言了幾次?討論是否熱烈等.著眼於外在形式的評課,其指向依然是教師的課堂組織與教學方法,而作文課上教師到底在「教什麼」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王.
㈧ 作文教學測評有哪幾方面的功能
一、注重知識的傳授,輕視能力的培養。
以往的寫作教學只重視寫作知識的傳授,如在寫作課上講一些寫作方面的理論,解釋概念以後,舉個事例了事。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自然也聽得非常認真,似乎有所收獲。可是學生依然寫不好作文,原因何在呢?這是因為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訓練,或者說,輕視了學生寫作能力的養成訓練。這種訓練,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進行與字、詞、句、篇以及寫作知識有關聯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訓練,即培養用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能力。二是進行與寫作過程有關的認知能力的訓練,如觀察、想像、分析、概括等的能力。只有進行上面兩個方面的訓練,糾正以往教材的體例,糾正教師講課的程式,作文教學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實際效果。
二、注重「外顯行為」,忽視「內在因素」。
跟以傳授寫作知識為綱的教學模式相適應,傳統的寫作教學在方法上往往講述各種「文體」的特徵,如「應用文」,則講述「應用文的含義」、「應用文的特點」、「應用文的類別」等,然後要求學生通過大量的模仿練習加以強化。這種教學方法實際上是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強化」的方法在作文教學中的體現,目的是通過強化訓練形成學生能力。但這種方法訓練的只是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我們說,寫作過程是涉及寫作個體的多種心理活動,一個寫作個體的寫作能力不僅與他的語言運用能力有關,而且與他的觀察能力、情感態度、思維品質以及價值取向等內在因素也有關。所以,只注重外部刺激,只強調對個體「外顯行為」的強化,而忽視個體的「內在因素」的行為主義的訓練方法,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一旦條件發生變化,習慣於範文模式,也就是說,習慣於模仿和套用現成的模式,面對要求發揮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敏捷性、靈活性和批判性的寫作活動,寫作個體就會茫然不知所措。所以,我們說,這種注重「外顯行為」,忽視「內在因素」的訓練方法是不可取的。
三、注重「寫作」,輕視「說話」。
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裡面有個『語』字。如何聽他人的話,如何更好地說自己的話,正是語文教師應該教會學生的。」小學語文教學法專家高惠瑩也說:「作文應包括口頭作文和書面作文。培養學生作文的能力,具體地說,即教兒童學會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通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由此看來,我們應該重視口頭作文的寫作。其實,從整個寫作過程來看,「聽」和「讀」是信息輸入寫作個體的過程,而「說」和「寫」是寫作個體信息輸出的過程。寫作個體不論是「說」還是「寫」,都要求個體經歷一個思考的過程,即構思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個體要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確定表達中心、選擇適當方式以及表達的順序等。實際上,「說」比「寫」對於寫作個體而言,往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說」要求個體思維必須敏捷,反應必須迅速,要求個體根據環境的要求隨機應變、見機行事,迅速作出反應。因此,進行說話訓練,提高說話能力,是寫好文章的基礎。所以,只重視「寫作」而輕視「說話」的方法,實際上不僅會影響寫作個體口頭語言的交際能力的發展,也會影響個體的寫作表達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寫作教學中,應該把「說」和「寫」緊密結合起來,相輔相成,共同提高。那種把「說」和「寫」對立起來的教學方法是錯誤的,是不符合寫作教學規律的。 四、注重「理論」,忽視「情感」。
寫作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寫作「理論」、「理性」,或者說「規律」、「方法」的講授,而忽視寫作個體的「情感」、「思想」這樣的重要因素。如教師只講授如何選擇材料、如何提煉主題等,而不培養學生的情感,使之有感而發。
五、重視「內容」講解,忽視「情境」
㈨ 作文評析課怎麼上
一、 教師講評的策略
1.研究講評修改方法:(1)從全班中選擇一、兩篇優秀作文,樹立典型榜樣,讓學生逐一輪讀,領悟文章該怎麼寫,不該怎麼寫,從而對自己的文章進行修改。(2)將全班學生根據不同水平分成幾個小組,小組內各人充當一個角色:「小作者」、「讀者」、「小老師」,「小作者」可為文章辯護,「小老師」重點查找文字的錯、漏、病句等,「讀者」對自己讀過的文章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問。如:你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什麼?你為什麼要選這些內容?等等,大家一起初次修改。(3)各小組將初次修改的文章在小組間輪流傳閱,將自己的意見寫在文末。幾遍傳閱之後,每個同學都得到了許多建議,以此作為自己修改作文的參考。
2.力求講評切中要害:老師要根據批改時的記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立足於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結合作文的要求開展講評。講評時,要找准學生作文中存在問題的根源,有的放矢,客觀公正,既不能一味否定,當眾指責,使學生無所適從,失去作文興趣,也不能輕描淡寫,養成學生不良文風,要用中肯的語言,學生易於接受的態度開展講評。
3.善於啟發寫作思維。有話可說並不意味著能寫出好作文,有些學生不願去思考,作文時僅僅將材料堆砌而成。教師在講評作文時,就要善於啟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索,讓學生大膽嘗試多種表現方法,啟發學生選用自己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傳授一些必要的寫作知識和技巧,力求每個學生每節課都要「學有所得」。
二、學生講評的策略
1.讓學生學會自讀自評,要讓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最重要的一條途徑是通過「讀」。讓學生讀自己的作文,讀著讀著就會發現不當之處。因此,在習作講評過程中,我們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自讀自評的習慣。許多同學剛開始讀自己的作文時,聲音很小,不敢放聲朗讀,我們要鼓勵他們讀下去,讀清楚。那麼,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促使他們在讀中發現自己作文中的不足,並能及時修改。
2.讓學生學會聽讀聽評。「聽」是小學生知識技能形成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生如果不會聽、不善聽,就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因此,習作講評課上,我們要經常訓練學生認真聽別人讀作文,認真聽別人評作文的習慣。聽之前,要求學生注意力集中,聽的時候要把聽出的問題和優點用筆簡要記下來,等別人讀完說完後作出評價。
3.讓學生學會互讀互評。習作講評過程就是幫助學生學習、提高的過程。而合作學習能有效調動學生討論交流的積極性。心理學研究表明,同伴的建議比教師的評語更直觀、更易接受。我們在作文講評教學中就要經常安排學生互讀互評,讓學生學會自主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聽取和採納他人的見解。
策略只是一種設想,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周老師以自己的實踐成為我們作文評講課的先行者,讓我們獲得真知,我們應該在這樣的問題上多學習、多深究。
僅供參考 歡迎採納 希望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