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生借書說教案
原文:
黃生允修借書。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
「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雲爾。
「余幼好書,家貧難致。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灰絲時蒙卷軸。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為一說,使與書俱。
翻譯:
年輕人黃允修來借書。隨園主人我把書交給他並且告訴他說:
黃生允修借書。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
「書不是借來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讀。您沒有聽說過那些收藏書籍的人的事嗎?七略四庫是天子的藏書,但是天子中讀書的人又有幾個?搬運時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滿屋子的書是富貴人家的書,但是富貴人家中讀書的又有幾個?其餘像祖輩父輩積藏許多圖書、子輩孫輩丟棄圖書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不只書籍是這樣,天下的事物都這樣。不是那人自己的東西而勉強向別人借來,他一定會擔心別人催著要回,就憂懼地摩挲撫弄那東西久久不停,說:『今天存放在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經被我佔有,必定會把它捆起來放在高處,收藏起來,說:『暫且等待日後再看』如此而已。」
「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雲爾。」
「我小時候愛好書籍,但是家裡貧窮,難以得到書讀。有個姓張的人收藏的書很多。我去借,他不借給我,回來就在夢中還出現那種情形。求書的心情迫切到這種程度。所以只要有看過的書就認真深思並記住。做官以後,官俸花掉了,書籍買來了,一堆堆地裝滿書冊。這樣以後才慨嘆借書的人用心專一,而自己少年時代的時光是多麼值得珍惜啊!」
「余幼好書,家貧難致。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現在姓黃的年輕人像我從前一樣貧窮,他借書苦讀也像我從前一樣;只是我的書借給別人同別人共用和姓張的人吝惜自己的書籍好像不相同。既然這樣,那麼我本來不幸是遇到姓張的呢,姓黃的年輕人本來幸運是遇到了我呢?懂得借到書的幸運和借不到書的不幸運,那麼他讀書一定會專心,並且他還書一定會很迅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寫了這一篇借書說,讓它同出借的書一起交給姓黃的年輕人。
為一說,使與書俱。
Ⅱ 黃生借書說的注釋
《黃生借書說》教案
《多媒體教學支持系統·九年義務教育語文第八冊》人教社
李業峰 方彩英
教學目標:
1.教育學生珍惜現在優越的學習環境,專心學習。
2.學習課文構思嚴密,對比鮮明的寫作特點。
3.了解一些雙音詞的古今異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解題,了解課文的內容結構,分析第一部分。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書海茫茫,讀書要借書,這是常有的事。當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書時,你在激動興奮之後,便會埋頭攻讀,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但對自己已有的書,雖然也是需要學習的,卻缺乏那種興奮感和迫切閱讀的激情。在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體會,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黃生借書說》就議論了這個問題,看看課文作者提出了什麼看法,你和他的認識是否一致?
2.解題:
學生閱讀課文注釋①,教師作如下補充:
①課文標題中的「說」,是古文體中的一種,這種體裁的文章往往就社會生活中的某種現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觀點是「發人之所未發」的,一般以議論為主,也兼有記敘和抒情的成分。在寫法上講究波瀾起伏,使人感到變化莫測。篇幅一般不長,要做到言簡意賅。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策士們的游說,到唐代便擴大成為一種通用的文體。我們以前學習過的韓愈的《馬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都屬這類文章。
②課文作者袁枚還有號簡齋,他生活在號稱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中過進士,做過江寧等地的知縣。33歲辭官,定居南京,在小倉山築園林,因是金陵織造園林舊址,故改其名「隨園」,又因此自號「隨園老人」,晚年還自號「倉山居士」,過著論文賦詩的悠閑生活。他一生喜愛山水田園,思想比較自由解放,論詩主張抒寫性情,創性靈說,反對模仿古詩文的格調。認為「凡作詩文者,寧可為野馬,不可如疲驢。」
③黃生名允修,貧而好讀書,袁枚很器重他,也很樂意幫助他。除了借書給他之外,還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費。《贈黃生序》中說:「又虞其家之貧,有以累其能也,為羞其晨昏,而以書庫托焉,成生志也。」作者對黃生的學業也深有影響,黃生原想致力考證,袁枚不贊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學詩文。
④古代書籍刻印不易,印數不多,得到書比現在難得多,要想博覽就得靠借,但舊時沒有公共圖書館,只得向私人藏書者借。由於有書的人不多,得書又不易,加上私有觀念重,自然不願借出。還由於當時書借出後損壞甚至丟失的情況也不少,舊時就流傳著「借書一痴」,「還書一痴」的俗語,所以書就更難借了。正因為如此,借來的書就更能激發人們勤奮閱讀。
3.教師范讀課文,注意下邊加點字的讀音:
強(qiáng)假 惴(zhuì)惴 庋(guǐ)藏 俟(sì) 素 蟫(yín)
4.學生參閱課文注釋默讀課文。要求:
①進一步給生字和容易讀錯的字正音,初步了解文句意思。
②概括各段大意,注意課文中引號用法,說說課文是按什麼思路組織內容的?
課文共5段,第一段以黃生借書說起,由於黃生來借書,引起作者對黃生有關借書讀書的一番議論。這句話統領了下邊第2、第3段的內容。第二段開始的引號,直到第三段結束才引號回頭,表明這兩段話都是專對黃生說的。
第2段先提出「書非借不能讀也」的觀點,接著舉例說明那些有書的人大都是不讀書的。第3段敘述作者自己的親身經歷:幼時借書之難,一旦借到書,看過就記在心裡;做官後有了書就讓書束之高閣不讀了。第4段向黃生提出一定要專心讀書,一定要很快還書的希望。第5段一句話是照應開頭「授以書而告之」的,並進一步對黃生表示了殷切的期望。
據此,課文組織內容的思路是先闡明自己對借書讀書的看法,然後向黃生提出希望的。因此課文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1-3段):闡明「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
第二部分(4-5段):向黃生提出「讀書也必專,」「歸書也必速」的希望。
5.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①這部分共3段,第1段先交代寫作本文的緣由,再以「授以書而告之曰」統領下邊兩段內容。這里的「授以書」應是「以書授(之)」,把狀語後置了。
②教師領讀或學生自讀第2段,參閱課文注釋理解文義,並注意理解下邊加點詞的意思:
然天子讀書者有幾:然而、可是。 無論:不要說。 非獨書為然:這樣。 強假:勉強借的。 若業:如果已經。 為吾所有:被。 俟異日:等到。 高束:束之高閣。把東西捆好,放在高處。
這段提出論點,再用藏書者不讀書的實例加以證明。可討論如下問題:
a.作者是怎樣提出課文的中心論點的?
作者運用了開門見山的方法提出中心論點,給黃生講的第一句話就是擺出自己的觀點,使文章開篇進題,毫無枝蔓。並用了雙重否定句強調了作者的意思,使論點顯得鮮明有力。
b.作者列舉了哪些實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哪些是重點寫的?
作者運用了3個實例證明「書非借不能讀也」的觀點:先以「七略四庫」和「汗牛塞屋」極言天子和富貴之家藏書之多,繼而以「讀書者有幾」進行反問,表明他們無心讀書,有書不讀。這兩例是敘述的重點,語氣也比較嚴厲。第3例以「祖父積,子孫棄」概括其他藏書者的情況,意在說明有書不讀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這3個實例初步論證了作者觀點的正確性。
c.作者為什麼要由「書」講到「物」,這對論證中心論點有什麼作用?
作者由「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推開一層新意,指出向別人借的就倍感珍惜,而自己已有的便不以為然這是普遍的心理。作者把這兩種不同的心態進行比較,由兩種不同的心理引出兩種不同的做法,前者因「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後者因是己物而「必高束焉,庋藏焉」。這樣就進一步論證了作者觀點的正確性。
這段從社會取證說理,論證「書非借不能讀也」是普遍的社會現象,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層次。
③教師領讀或學生自讀第3段,參閱課文注釋理解文義,並注意理解下邊加點詞的意思:
家貧難致:得到。 所覽輒省記:覽,閱讀。輒,就。省()明了,明白。 俸去書來:薪俸。 可惜:值得珍惜。
這段文寫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論證「書非借不能讀」的中心論點。可討論如下問題:
a.作者是怎樣以自己的經歷來論證論點的?
作者幼時好書,由於家貧無書,向張氏借,但張氏不借,飽嘗了借書之難,所以一旦借到書,看過就能清楚地記在心裡,因而讀書效率很高,這說明借書能促使人發奮學習。到做官之後,經濟條件改善了,得書容易了,「落落大滿」,藏書不少,但有書反而不讀了,讓書布滿蟲絲,被蟲蛀。這樣一正一反,兩相對照,有力地論證了「書非借不能讀」的論點。
b.如何理解「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這是作者本人讀書經驗的總結,以此告誡黃生借書不易,現在借到了書,就要珍惜少時歲月,專心讀書。同時也為課文轉入第二部分對黃生提出希望作了鋪墊。
這段以作者讀書的親身經歷,把少時借書專心讀和做官後有書棄置不讀進行對比,論證了中心論點。這是第一部分的第2層。
④這部分提出寫作本文的緣由,提出中心論點,並用社會上的實例和作者的親身體會闡明論點。
6.課後練習與思考:
①指出下邊句中加點的雙音詞的古今異義:
a.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b.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c.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②熟讀課文,預習課文第二部分,說說作者對黃生提出了哪些希望?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析課文第二部分。領會課文構思嚴密和運用對比手法說理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課文第一部分作者提出了「書非借不能讀」的論點,並舉出社會實例和自己的親身體會有力地論證了論點。這部分內容意在告誡黃生借書之難,教導黃生借書能催人奮發學習。現在借到了書,就應珍惜時光,用心讀書。由此課文自然轉向對黃生提出希望,這就是課文第二部分的內容。
2.分析第二部分:
①教師領讀或學生自讀第4、第5段,參閱注釋理解文義,並注意下邊加點詞的意思:
惟予之公書:只是。 若不相類:似乎,好像,表示不肯定語氣。 然則:這樣看來,那麼…… 讀書也必專:句中助詞,錶停頓,以舒緩語氣。
②這兩段文字,作者向黃生提出「讀書也必專」,「歸書也必速」的希望,是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可討論如下問題:
a.作者把自己年輕時的遭遇跟黃生現在的遭遇作了哪些比較?這些比較對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什麼作用?
一是二人家貧無書相似,再是兩人借書來讀相似,三是一個往往借不到,一個能借到不相似。通過這些比較,拉近了黃生和作者的距離,使黃生更易受作者感染,接受作者的觀點,聽從作者的教導,專心讀書。同時也突出了借書不易,讓黃生知道他是幸遇作者,能夠借到書,就更應珍惜時光,奮發學習。
b.怎樣理解作者所說的「知幸與不幸」和「歸書也必速」?
「知幸與不幸」這句話是要黃生以作者幼時借不到書而「形諸夢」的不幸,知道自己能借到書是非常幸運的。希望黃生懂得借書的艱難,要珍惜眼前難得的機遇,勤奮地讀書。「歸書也必速」表面上的意思是希望黃生能盡快把書還回來,似有吝書之嫌,但實際上是作者以此督促黃生要抓緊時間讀書,要珍惜「少時之歲月」。
c.課文結尾一句話,它在結構上和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麼作用?
課文以「為一說,使與書俱」作結,在結構上照應了課文開頭的「授以書而告之」。在思想感情上則進一步表達了對黃生的殷切期望。
③這部分內容通過作者與黃生在借書讀書方面的比較,說明自己遇吝書者為不幸,黃生遇公書者為幸,勉勵黃生專心讀書。
3.學生齊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歸納中心思想。
課文以社會實例和作者自己的讀書經歷論證了「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勉勵黃生及青年人要珍惜大好的學習條件,發奮讀書。
4.課文篇幅短小,但觀點鮮明,說理充分,感染力強,令人信服,讀來就如聆聽一個長者對我們既嚴肅又殷切的諄諄告誡。那麼課文在安排內容和運用論證方法上有什麼特點?
①課文在安排內容上構思嚴密。作者的寫作意圖是教育黃生及青年人要專心讀書,但他並不急於把這個意思說出來,而是開篇曉之以理,由黃生借書一事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然後展開深入的論證。先舉出社會上三種藏書豐富的人不讀書的情況,側重說明有書而不能讀的原因。課文還宕開一筆,由書涉物,以借物摩玩為例,寫出借物者和物為己者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道出了逆境之中多思危,順境之下易安樂的人生哲理。然後收回筆觸,敘說自己的切身體會,側重說明唯借方能讀書的道理。在說透道理的基礎上,又動之以情,重提自己過去借書之難,以自己的「不幸」反襯黃生的「幸」。至此才順理成章地向黃生提出「其讀書也必專」,「其歸書也必速」的希望。課文還做到起句和結句相呼應,中間用「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這個抒情色彩很濃的句子承上啟下,更使課文內容渾然一體了。②充分運用對比的手法說理。課文第一部分把借物(書)者「惴惴焉摩玩不已」的做法和「今日來,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的心理跟藏物(書)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和「姑俟異日觀」的心理作對比;又將作者年輕時「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的急切求書心理與通籍後有書「落落大滿」卻讓書「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的情況作對比,有力地說明了藏書者不讀書和借書者讀書專,突出了「書非借不能讀」這一中心論點。第二部分把「張氏之吝書」跟「予之公書」作對比,由此再引出「黃生之幸」和「予之不幸」的對比。通過這些對比,寄託著對黃生的厚望。
5.思考與討論:課文的中心論點是「書非借不能讀」,作者對黃生所寄託的感情是要珍惜少時光陰,專心讀書。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體會課文的中心論點,從中受到教益呢?
①對於課文的中心,我們不應機械搬用,「書非借不能讀」決不是「有書不讀」,而應從讀書精神上去體會。作者的意思是說借書比自己有書更容易去勤讀,更容易把書記在心裡,效果更好,即所謂條件差反而進步快,逆境能促人勤奮。所以我們理解課文中心,就是要發揚我國古已有之的身處逆境而矢志苦讀的優良傳統,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學好科學文化知識。自古以來,我國流傳著許多苦讀的感人故事,且不說戰國時蘇秦刺股提神、漢代孫敬頭發懸梁,就以家貧買不起燈油為例,就有漢代的匡衡鑿壁借光,晉時的車胤囊螢夜讀和孫康映雪誦書,南北朝的江泌隨月取光。這些人都身處逆境,憑著苦讀精神終於成了大學問家。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種苦讀精神,戰勝各種困難,使自己學有所成。
②作者認為自己幼時借不到書而「形諸夢」是非常不幸的,而黃生能與作者「公書」是非常幸運的,所以作者要黃生「知幸與不幸」,珍惜少時光陰,專心讀書。我們現在的讀書條件比起黃生來又不知要幸運多少倍,我們更應「知幸與不幸」,珍惜現在這大好的學習條件和自己的青春年華,刻苦攻讀,使自己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人才。如果學有不成,非他人之過,自己應該多反省,知警惕。
6.課後思考與練習:
①以如何發揚苦讀精神為中心,寫一篇學習本文的讀書筆記。
②背誦這篇課文
Ⅲ 誰有《送東陽馬生序》的優秀教案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方案A)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暢地翻譯課文。
2.熟練地背誦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3.了解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經歷,激勵學生發憤讀書,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1.翻譯並背誦全文。
2.學習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態度。
課前准備
1.掃除字詞障礙。
2.熟讀課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翻譯課文 朗讀並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
人到讀書年齡,當入學從師,古來如此。如今更提倡終身學習,可見學習之重要。然而莘莘學子,讀到頭來,其結果卻迥然有異。有十年寒窗,一舉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頭地者;有碌碌無為,鮮有所獲者;有半途而廢,不得善終者……究其原因,除卻客觀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觀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邊苦作舟」。今天我們學習明朝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其中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教師板書課題)
正音正字
叩(kòu)問 叱(chì) 咄(ō) 俟(sì)其欣悅 負篋(qiè)曳(yè)屣(xǐ)
皸(jūn)裂 媵(yìng)人 以衾(qīn)擁覆 皆被(pī)綺綉 容臭(xiù)燁(yè)然
縕(yùn)袍 敝(bì)衣
強調學生讀一讀,最好當堂寫一寫,真正收到實效。
朗讀課文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解詞析句
教師指導學生重點掌握難懂的實詞(特別是古今意義發生變化的)和常用虛詞的多種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無從致書以觀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手自筆錄 天大寒 硯冰堅 走送之 不敢稍逾約 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嘗趨百里外 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援疑質理 俟其欣悅四支僵勁不能動 主人日再 食同捨生皆被綺綉 腰白玉之環
2.解釋下列文言語句
手自筆錄 弗之怠 余因得遍觀群書 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援疑質理 卒獲有所聞 主人日再食 鮮肥滋味之享 略無慕艷意 以中有足樂者
3.辨析各組虛詞的意義
a.無從致書以觀 以衾擁覆 以中有足樂者
b.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走送之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c.門人弟子填其室 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
d.足膚皸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翻譯課文
在基本弄懂詞句的基礎上,組織同學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逐句翻譯、理解課文,然後全班交流,教師訂正。
朗讀背誦
要求學生大聲地誦讀,切實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義,口發聲。
作業
1.背誦課文。
2.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態度;了解「序」的文體特點。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視學生不同情況,做針對性檢查。
整體感知
讓學生對照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2.作者在求學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都是怎樣解決的?找出相關句子加以印證。
3.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盡量要求同學自學,不懂再問)
提示:
1.本文以作者自己學習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敘述在他青少年時代求學生涯中的艱苦和勤奮,表現了頑強的學習毅力和勤苦的學習精神。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馬君則的殷切期望。
2.a.第一段總寫,突出勤奮:
無書:無從致書以觀——借書,抄書: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無師:無碩師名人與游——求師: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為師嚴厲:未嘗稍有降辭色(遇其)叱咄——求學禮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禮愈至。
b.第二段詳寫,突出艱苦:
求學中途艱難:足膚皸裂而不知四支僵勁不能動——受人照顧: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學習生活艱苦: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縕袍敝衣處其間——樂以忘憂: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是一篇序,是贈序,亦即贈言。與書序(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寫給馬君則的贈言,勉勵他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滿懷期望,態度懇切。
重點研討
小組合作探究。
思考題:
1.作者為什麼能克服種種困難,而「卒獲有所聞」?
2.作者為什麼要寫同捨生的衣飾豪華的情節?
3.找出課文中議論的句子,說說它的作用。
(引導學生對照課文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深入地討論,不僅要理解課文內容,也要提高認識)
教師提示:
1.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種種困難,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用精神的富足,戰勝了生活上的貧困——「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知識的積累和精神的充實,是學子讀書的必備條件,我們應當以此為鑒。
2.通過對比寫自己生活艱苦,進而突出學習勤苦。
3.「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歸結上文,突出勤苦。前者表明勤能補拙,後者表明樂以忘憂。
體驗與反思
引導學生比照作者, 圍繞「尊師好學」等方面的問題, 談談自己的學習經歷。找出不足,加以改進,提高認識。
對課文中諸如教師態度嚴厲等問題,可以讓學生談出自己的觀點,但要引導學生辯證地、歷史地、正確地認識問題。
教師小結
本文作者給我們上了一堂很好的有關學習態度的課。其實古人論及學習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詳的警句,像「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稱頌的成語典故,諸如「頭懸梁,錐刺骨」「囊螢映雪」等。在今天,學習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學習的態度與方法是亘古不變的,這些足以供我們借鑒。希望同學們能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勤奮刻苦,在為求學之年,學有所成。
作業
1.寫一篇文章——「談學習」,600字。
2.閱讀《送東陽馬生序》後半部分。
3.繼續背誦課文。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方案B)
教學目標
1.學習積累常用文言詞語。
2.熟讀並背誦全文。
3.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4.學習「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求學態度。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至背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學習作者的好學精神和求學態度。
課前准備
學生
藉助工具書識記生字詞,反復朗讀課文,理解本文的現實意義。搜集有關好學精神和堅忍不拔學習態度方面的故事或格言警句,與同學交流。
教師
有條件的可製作多媒體課件,查詢搜集整理「苦學」的故事、名言等。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
明代文學家宋濂勤奮好學,為我們展示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學習境界。《送東陽馬生序》就是宋濂好學精神的寫照。這篇文章是宋濂寫給同鄉晚輩的臨別贈言,學習時,要注意積累常用文言詞語,感悟「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求學態度,並品味作品流露的真摯情感。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1.可以由古今「勤學」的故事導入,也可以由勤學的名人名言導入。
同學們,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曾有明初詩文三大家,即宋濂、劉基、高啟。其中宋濂自幼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一生刻苦學習,「自少立志,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德傳統為己任,為學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文采或質朴簡潔或雍容典雅,劉基曾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
今天我們學習的《送東陽馬生序》就是宋濂的代表作品,閱讀後也許對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會有深深的啟迪,讓我們一同走進作品吧。
(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課題:送東陽馬生序宋濂
目標:
◆學習積累常用文言詞語。
◆能熟讀並背誦全文。
◆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學習「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求學態度。□教學設計
整體感知
1.教師引導學生自查字詞,鞏固預習成果。可結合課下注釋,學習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如:德隆望尊,稍降辭色,援疑質理等等。有條件的可以用課件或投影出示字詞,便於講解識記。
2.教師導學
這是一篇贈序,序是文體名,內容是作者給同鄉寫的臨別贈言。要理解文章首先要熟讀文章,理解文意。 (教師范讀或領讀,也可以在記憶十二法中,如「機械記憶」法、「畫面記憶」法、「聯想記憶」法等,選擇更適合課文的方法)
3.自主學習
學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①自由大聲朗讀;②看課下注釋自說自譯課文;③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4.合作學習
a.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引導組織下,參照注釋,同桌合作,直譯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b.小組交流後,全班交流,找出難譯詞語。
(互相幫助,答疑解惑,教師適時點撥,並補充總結,同時提醒學生積累常用文言詞語。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詞語,注意培養文言語感)
◆家貧,無以致書以觀……致:得到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走:跑稍:稍微、稍許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益慕:更加仰慕。益,更加。慕,仰慕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患:憂慮嘗:曾經
◆俟其欣悅,則又請焉。俟:等,等到
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
(學生可以自讀質疑,也可以由教師歸納幫助理清內容進而把握主旨)
a.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b.他是如何克服的?他為什麼這么做?
c.作者寫自己艱苦求學的經歷的目的何在?
d.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年幼家貧「無以致書」時,採用什麼方法讀書?
e.作者成年求學時對老師是什麼態度?
2.合作討論
(以上問題學生合作探究,用原文回答或自己的話加以概括皆可,目的是吃透文意,理解主旨。討論後學生發言,教師引導歸納達成共識)
a.作者遇到「家貧」「無書」「無師」「天寒」等等困難。
b.借書「手自筆錄」「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約」「遍觀群書」獲得□教學設計
知識,成為飽學之士。
c.鼓勵學生勤奮學習,表達語重心長的鼓勵和期望。
d.借書抄來讀。
e.畢恭畢敬,不敢出言。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作者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態度在於勉勵馬生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體驗
1.反饋鞏固
教師引導學生當堂背誦。可以採取領背、互背的方式進行。
2.思考探究
a.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不敢出言。談談自己怎樣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的方式?
引導學生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思想內涵。可以各抒己見,不強求答案統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
b.你認為作者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品質?可以放開談,要有依據。
拓展練習
1.讀《王冕讀書》《黃生借書說》等古文,拓展學習視野。
2.馬生得到此文,會想些什麼呢?
3.談談你讀《送東陽馬生序》的感想。
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少年:求學家貧 好學勤奮
成年:從師艱難 鼓勵期望
Ⅳ 黃生借書說的全文解釋
年輕人黃允修來借書。隨園主人我把書交給他並且告訴他說:
黃生允修借書。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
「書不是借來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讀。您沒有聽說過那些收藏書籍的人的事嗎?七略四庫是天子的藏書,但是天子中讀書的人又有幾個?搬運時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滿屋子的書是富貴人家的書,但是富貴人家中讀書的又有幾個?其餘像祖輩父輩積藏許多圖書、子輩孫輩丟棄圖書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不只書籍是這樣,天下的事物都這樣。不是那人自己的東西而勉強向別人借來,他一定會擔心別人催著要回,就憂懼地摩挲撫弄那東西久久不停,說:『今天存放在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經被我佔有,必定會把它捆起來放在高處,收藏起來,說:『暫且等待日後再看』如此而已。」
「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雲爾。」
「我小時候愛好書籍,但是家裡貧窮,難以得到書讀。有個姓張的人收藏的書很多。我去借,他不借給我,回來就在夢中還出現那種情形。求書的心情迫切到這種程度。所以只要有看過的書就認真深思並記住。做官以後,官俸花掉了,書籍買來了,一堆堆地裝滿書冊。這樣以後才慨嘆借書的人用心專一,而自己少年時代的時光是多麼值得珍惜啊!」
「余幼好書,家貧難致。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現在姓黃的年輕人像我從前一樣貧窮,他借書苦讀也像我從前一樣;只是我的書借給別人同別人共用和姓張的人吝惜自己的書籍好像不相同。既然這樣,那麼我本來不幸是遇到姓張的呢,姓黃的年輕人本來幸運是遇到了我呢?懂得借到書的幸運和借不到書的不幸運,那麼他讀書一定會專心,並且他還書一定會很迅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寫了這一篇借書說,讓它同出借的書一起交給姓黃的年輕人。
為一說,使與書俱。
Ⅳ 初中人教版古今異義詞52個
首頁 中學語文試題 語文教案 語文課件 語文教學 教育在線 高考語文 高考作文 中考語文 中考作文 優秀作文 語文同步教案 教學論文
語文教學論文 語文圖片 高考語文試題 高考模擬試題 中考語文試題 中考模擬試題 中小學試題 教案 課件 論文 計算機考試 計劃總結
幼兒教育 電腦網路基礎 寵物 高考 中考 中考試題 高考試題 文學 禮儀 職場技巧 教師資格考試 快樂閱讀 留學 文學 電腦網路 請雙擊滾屏閱讀人教版初中語文古今異義詞一覽
1.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古:跑。今:行下次。
2.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古:只有,只要。今:轉折連詞。
3.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古:經常。今:平常,一般。
4.少時,—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蒲松齡《狼》) 古:離開。今:到某—地方稱「去」(古稱「往」)。
5.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出處同上) 古:大腿。今:屁股。
6.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出處同上) 古:多少。今:數學中的一門學科。
7.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陶淵明《桃花源記》) 古:鮮艷美麗。今:食物新鮮,味道好。
8.復前行,欲窮其林。(出處同上) 古:極,盡。今:資財缺乏(古時用「貧」)
9.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出處同上) 古:交錯相通。今:交通運輸。
10.問所從來。(出處同上) 古:從哪裡來。今:從過去到現在。
1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出處同上) (1)妻子,古:妻子兒女。今:男子的配偶。 (2)絕境,古:與世隔絕的地方。今:沒有出路的境地。
12.無論魏晉。(出處同上)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今:連詞,表無條件關系。
13.便扶向路。(出處同上) 古:沿著,順著。今:扶持。
14.詣太守,說如此。(出處同上) 古:像這樣。今:這樣。
15.欣然規往。(出處同上) 古:計劃。今:規則,成例。
16.願為市鞍馬。(《木蘭詩》) 古:買。今:集市。
17.木蘭不用尚書郎。(出處同上) 古:不願作。今:沒有必要。
18.當戶理紅妝。(出處同上) 古:窗戶。今:門
19.坐我西閣床。(出處同上) 古:坐具。今:卧具。
20.出入無完裙。(杜甫《石壕吏》) 古:衣服。今:裙子。
21.天明登前途。(出處同上) 古:前面的路。今:將來的光景。
22.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古:這樣。今:量詞。
23.會賓客大宴。(林嗣環《口技》) 古:適逢,正趕上。今:會見。
24.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出處同上) 古:在這時。今:因此。
2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魏學 《核舟記》) 古:特別手巧。今:新奇而巧妙。
26.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彭端淑《為學》) 古:雇船。今:買船。
27.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出處同上) 古:及,到。今:過了。
28.邑人奇這,稍稍賓客其父。(王安石《傷仲永》) 古:漸漸。今:稍微。
29.孟嘗君特雞狗盜之雄耳。(王安石《讀〈孟嘗君傳〉》) 古:只不過。今:特殊,超出一般。
30.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愚公移山》) 古:山崗高地。今:把持和獨占。[註:隴同壟]
31.然而不能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古:這樣卻。今:轉折連詞。
32.人恆過,然後能改。(出處同上) 古:這樣以後。今:副詞,表接著某種動作或情況之後。
33.肉食者鄙。(《曹劌論戰》) 古:淺陋。今:粗俗,低下。
34.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出處同上) (1)犧牲。古:祭祀用的豬、牛、羊等。今:為正義而獻出生命。 (2)加。古:虛誇,以少報多。今:增加。
35.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出處同上) 古:案件。今:監獄。
36.然後嘆借者用心專,而少年之歲月為可惜也。(袁枚《黃生借書說》) 古:值得珍惜。今:值得惋惜。
37.先帝不以臣卑鄙。(諸葛亮《出師表》) 古:地位低微,見識淺陋。今:言行惡劣,不道德。
38.今當遠離,臨表涕零。(出處同上) 古:眼淚。今:鼻涕(古用「泗」)
39.未嘗不嘆惜痛恨於桓靈也。(出處同上) 古:遺憾。今:仇恨,怨恨。
40.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說》) (1)若。古:你。今:像。(2)毒。古:怨恨。今:毒害,有毒的物質或事物。
41.則久已病矣。(出處同上) 古:困苦不堪。今:疾病。
42.可憐白發生。(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古:可惜,可嘆。今:值得憐憫。
1、親戚:今義:旁系親屬;古義:指父母兄弟,統指家裡親人。例如: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妻子:今義:愛人(女方);古義:妻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 (《赤壁之戰》) 3、中國:今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古義:中原地區。例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赤壁之戰》)
4、非常:今義:很、大(副詞);古義:意外事故(名詞);例如: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鴻門宴》)
5、所以: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關聯詞;古義:①緣故(名詞);例如:余叩所以。(《獄中雜記》)②表原因的虛詞。例如: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③用來,靠它來。例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師說》)
6、不過:今義:轉折連詞,古義:不超過。例如: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 (《赤壁之戰》)
7、用心:今義:讀書用功或對事肯動腦筋(褒義);古義:思想意識的活動(中性)。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勸學》)
8、無論:今義:表條件關系的關聯詞;古義:更不必說。例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
9、稍稍:今義:稍微;古義:漸漸地、慢慢地。例如: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10、無日:今義:不知還有多少時候,很久;古義:不久。例如: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赤壁之戰》)
11、其實:今義:實際上(副詞);古義:①它的果實。例如: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晏子使楚》)②那實際情況。例如: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李固與黃瓊書》)
12、春秋:今義:①春季、秋季;②時代名稱。古義:①年齡。例如:天子春秋鼎盛。(《治安策》)②一年。例如:螻蛄不知春秋。(《莊子·逍遙游》)。③書名。例如: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滕文公》)
13、美人:今義:美貌女子;古義:歌伎、宮妃。例如: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廉頗藺相如列傳》)
14、左右:今義:①大致范圍(方位詞)。②控制(動詞)。古義:侍衛人員。例如: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
15、結束:今義:事情做完一個過程的完結。古義:整裝。例如:婉貞於是率諸少年結束而出。 (《馮婉貞》)
16、大風:今義:大的風;古義:麻瘋病。例如:可以已大風。 (《捕蛇者說》)
17、前進:今義:向前行進,思想進步;古義:前,走上前去;走,奉獻。例如: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 (廉頗藺相如列傳)
18、弟兄:今義:①同輩之間。②舊時軍隊稱士兵。古義:有時單指兄。例如: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 (《孔雀東南飛》)
19、感激:今義:深深的感謝;古義:感,感動;激,奮激。例如: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出師表》)
20、初一:今義:農歷每月的第一天;古義:剛剛開始。例如:初一交戰,操軍不利。 (《赤壁之戰》) 21、即使:今義:表假設性讓步連詞;古義:即,就,讓,叫。例如: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嫗投之河中。 《西門豹治鄴》
22、至於:今義:表示另提一事的連詞;古義:終於達到某種程度。例如: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六國論》)
23、行為:今義:舉動;古義:行,品行;為,做。例如: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五人墓碑記》)
24、地方:今義:①泛指空間的一部分。②民間。③地區。古義:①當地的事。例如:在外監司牧宇,亦皆含鄙成風,不以地方為意。(《方臘起義》)②土地方圓。例如:江東雖小,地方千里。(《項羽本紀》)③大地的形狀是方的。例如:天圓地方。(《淮南子·天文訓》)
25、致意:今義:表示問候;古義:抒發心情。如: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列傳》)
26、有意:今義:故意,居心;古義:①願意。例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文收責於薛乎?(《馮諼客孟嘗君》) ②有某種打算。例如:將軍豈有意乎?(《隆中對》)
27、故事:今義:真實的或虛構的有人物有情節的事情;古義:先例、舊事。例如: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六國論》)
28、扶老:今義:扶著老人;古義:拐杖。例:策扶老以流憩。 (《歸去來辭》)
29、一切:今義:所有的;古義:一律、一概、任何。例如:豈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夢溪筆談》)
30、鞠躬:今義:行禮。古義:①彎著身子。例如: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傳》)②恭敬地、謹慎地。例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出師表》)
Ⅵ 《黃生借書說》選自哪裡
《黃生借復書說》選自《小倉山房制文集》,作者:袁枚 ( 1716 - 1798 ) ,字子才,號簡齋、隨園主人,清朝錢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著名詩人。乾隆時考中進士,曾任江寧 ( 今江蘇江寧 ) 等地知縣。辭官後居住在南京小倉山,築隨園,生活華奢。他的詩風格清新靈巧,大都描寫日常生活。著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子不語》等。
Ⅶ 黃生借書說
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內富貴人讀書者有幾?與,非夫容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成對比
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與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灰絲時蒙卷軸成對比
Ⅷ 黃生借書說 注釋
書非借不能讀:書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地讀。
汗牛塞屋:搬運起來累的牛流汗,放在家裡塞滿了屋子。這里形容藏書很多。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強從別人那裡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別人借書的人。夫,音fú。強假,勉強借來。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忐忑不安地將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膽,憂懼的樣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撫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來掛在高處,收藏起來。「高」形容詞作「束」的狀語,「在高處」。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異日觀:姑且等到日後再來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異日,日後、將來。
故有所覽輒省記: ( 因為迫切地要讀書,又得不到書 ) 所以 ( 凡是 ) 有看過的就記在心裡。有所覽,有看到的。輒,就。省記,記在心裡。省,音xǐng,明白。
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薪俸花掉了,書籍買來了, ( 屋裡 ) 到處都堆放滿了。落落,堆集的樣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祿。
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白色的蠹魚和灰色的蜘蛛絲常常沾滿了書卷。素蟫,指書里的白色的蠹蟲。灰絲,指灰色的蜘蛛絲。
今黃生貧類予:如今黃生像我 ( 以前 ) 一樣貧窮。類,似,像。
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只是我把自己的書拿出來同別人共用,這和張氏吝惜自己的書 ( 不 借給別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動詞,同別人共用。吝書,捨不得 ( 把 ) 書 ( 借給別人 ) 。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既然如此,那麼我是實在不幸而遇到張 ( 這樣的吝嗇鬼 ) 。然而,既然這樣,那麼……。固,本來、誠然、實在。
摩mó 娑suō 俟sì 輒zhé 俸fèng 庋 guǐ 蟫yín 省(xing)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jià 假期
②省xǐng 故有所覽輒省記 shěng 節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蟫灰絲時蒙卷軸
·子不聞藏書者乎 你
·子孫棄者無論焉 兒子、兒輩
·然天子讀者有幾 然而
·非獨書為然 這樣
·非獨書為然 是
·若業為吾所有 被
·為一說 作、寫
·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 接著,這以後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 這樣說來,那麼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表強調語氣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
·子孫棄者無論焉 表感嘆語氣
·必高束焉 指代書,也可理解為表感嘆語氣授以書而告之曰 代指黃生
·吾不得而見之矣 代指書 少時之歲月的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