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數學教學中怎樣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習積極性
一、誘發學生思維,精心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思維的波瀾,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至關重要,因為問題的提出與解決過程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1. 針對知識的生長點、設計啟發性問題
任何知識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舊知識發展而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精心設計思考題,啟發學生通過自己的積極思維,主動地找到答案。如學習一位小數的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的知識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先做一些整數加減計算題,如457+522=?375+23=?987-877=?435-31=?讓學生列豎式進行計算,然而提問如何計算整數加減法?這樣把小數加減法融合到學生已有的整數加減法的經驗中,讓學生利用知識遷移方法學習新知識,使學生感到新知識的學習並不是孤立進行。學生由淺入深地沿著知識的階梯不斷攀登,從而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2. 針對知識的重點,設計難度適中的問題
教師應根據教材重點和學生的實際提出深淺適度,具有思考性的問題。問題的設置要抓住重點,並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學生在以「元」「角」「分」的情境下學習了小數的意義的知識後,可根據知識的重、難點設計一些對比性強的題型,按一定的梯度來設計。(1)5元6角3分=( )元,3元5角=( )元 ,3元5分=( )元,10元5分=( )元。(2)用0、0、4、5四個數字和小數點寫小數。①所有的0都不讀;②讀一個0的兩位小數;③讀出兩個0的三位小數。這樣通過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思維環境,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經過思考、分析、比較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3. 針對知識的深化,設計靈活性的問題
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知識比較抽象,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和自覺掌握數學基礎知識並形成能力,關鍵就是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數學知識,只有理解的知識,學生才能牢牢掌握,並使之運用自如。如學生學習一位數除三位數的計算方法後,可以以如下的問題形式,進行知識的鞏固:425÷□=( ),當商是三位數時,除數最小能填( ),當商是兩位數時,除數最大能填( )。634÷□=( )……5,這時除數最小應填( )。通過形式多樣的練習,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4. 針對實際操作,設計指導性的問題
在學習抽象的幾何初步知識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我盡量讓學生親自動手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引導他們參與一些實踐活動,再引導學生抽象出幾何形體的性質及計算公式。例如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時,先讓學生摸一摸,長方形的周長指哪一部分,然後讓學生藉助尺子量一量、算一算,最後讓學生進行最優演算法的選擇,得出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在學習完長度單位「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後,可以布置學生計算課桌面、黑板、學校里籃球場的周長,而這樣的計算則需要測量各物體的長和寬,方可進行計算。學生在解決這類問題時,不僅鞏固了新知,而且讓學生綜合運用以前所學的知識,聯系身邊實際問題進行解決,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得到培養,為今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能促進他們去抽象概括和總結,使他們逐步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學生運用多種感官進行學習活動,這樣就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從而也就活躍了思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轉換角度思考,訓練思維的求異性
要培養與發展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必須十分注意培養思維求異性,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創造一個思維的空間,給學生呈現一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情境。
1. 精選內容,培養思維的「求異性」
對於小學生來說,既要注意培養他們不盲從,喜歡質疑,打破框框,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的品質,又要培養他們敢於求異,發展他們的求異思維,進而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如一位教師教學「乘法意義」的運用一課時,她出示了這樣一道加法題:9+9+9+5+9=?讓學生用簡便的方法計算。一個學生提出了9×4+5的方法,而另一個學生則提出了新方案,建議用9×5-4的方法解答。這個學生的思維很有創見,這個方案是他自己發現的,在他的思維活動中,他看見了一個實際上並不存在的9,他先假設題目為9×5,接著他的思維又參與了論證:9-4才是原題中實際存在的5。因此,對於這種創造性思維的閃現,教師要加倍珍惜和愛護。又如在教學小數四則混合簡便運算時,一位教師出了這樣一道讓學生練習:3.5×0.98+0.07=?一部分學生很快地找到方法:3.5×1-3.5×0.02+0.07。然而有一位同學發現了新的方法,他說 0.07可以折成3.5×0.02,然後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運算:3.5×(0.98+0.02)。第一類學生雖然能進行一些簡便運算,其實他們的思維已形成一定的定式。後一個學生才是真正利用了這一題,切實地進行了創新,進行了求異思維,實現了這一題的價值所在。通過這樣一些題型的訓練,使學生有內容、有層次、有空間去進行思維訓練,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2. 一題多解、變式引申,訓練思維的廣闊性
思維的廣闊性是發散思維的又一特徵。思維的狹窄性表現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變化,就不知所措。反復進行一題多解、舉一反三的訓練,是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狹窄性的有效辦法。教師可通過討論,啟迪學生的思維,開拓解題思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多次訓練,既能增長知識,又培養了思維能力。如將兩個長3cm、寬2cm的長方形拼成一個大長方形,有幾種拼法,它們的周長分別是多少?方法一:兩個長方形橫拼起來長是6cm,寬是2cm,周長是16cm。方法二:兩個長方形縱拼起來長是4cm,寬是3cm,周長是14cm。設計一些一題多解的練習,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發現和創造的強烈慾望,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刻理解,還可以擴大學生的認識空間,激發靈感,開啟創造性,並促進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3. 轉換思維角度,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一些數學問題,尤其是思考題,它所呈現的條件和問題的方法與平時所說的有一定的差異,學生在思考的時候往往不能透過語言把握問題的實質。這時,教師不妨引導學生轉換思維的角度,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就會使一些難題迎刃而解。例如四則運算之間是有內在聯系的: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加與乘之間則是轉換的關系,當加數相同時,加法轉換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轉換成加法;加減、乘除、加乘之間都有內在的聯系。如189-7可以連續減多少個7?應要求學生變換角度,從減與除的關系去思考,這道題可以看做189裡麵包含幾個7,問題就容易了。又如有這樣一題思考題:甲、乙兩人沿著400米的圓形跑道跑步,他們同時從同一地點出發,同向而行,甲每分鍾跑280米,乙每分鍾跑240米,經過多少分鍾甲追上乙?這個問題學生較難弄明白是什麼意思,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變換角度思考,甲追上乙,其實就是甲比乙多跑了一圈,而甲比乙多跑了一圈,甲就是比乙多跑了400米,改變了思維的角度,學生就能輕松地列出400÷(280-240)這個算式。這樣的訓練,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靜止地看問題,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所升華,從中進一步理解與掌握了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又進行了求異性思維的訓練。
三、放大錯例,深化思維能力
美國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知識比從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識更多,錯誤與探索相聯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學中,教師可應用錯例,及時地放大錯例,或設計相應的選擇、判斷題,讓學生在正確與錯誤的探索中不僅「知其錯,而且知其所以錯」。只有對「錯例」進行理性反思、辨別異同、探尋「病根」,才能對症下葯,杜絕舊病復發。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一旦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就能促進認知結構的組合,推動思維層次的深入,為他們形成良好思維打下基礎。
總之,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實際工作中,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想法,從學生現有的思維出發,為他們營造一個自由探索、實踐、創造的時空,把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真正還給學生,才能培養出具有思維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意識的學生。
B. 幼兒園大班爺爺有沒有穿西裝教案反思
活動名稱:《爺爺有沒有穿西裝》 設計者:毛洪磊 年齡段:大班下學期 活動領域:綜合(社會、語言) 設計思路:對於大班年齡段的孩子來說,對於死亡這一個話題正處於似懂非懂的階段。正如《爺爺有沒有穿西裝》裡面的小主人公布魯諾一開始一樣。全書一律採用滿畫面的構圖,深淺不一的棕色油彩被粗粗的大筆擦畫在厚紙板上,粗放地勾勒出笨重的傢具、狂躁的樹、陰雨霏霏的壞天氣,還有一群表情肅穆而哀傷的成人……畫家盡情地用單一的深棕色釋放著成人世界對親人故去的壓抑情緒。不過,並非全都是壓抑,畫面上,有個紅頭發的小不點——布魯諾穿梭其中,畫家用彩色描繪出了這個孩子的世界——他的衣服、小碗、小狗,還有他的小夥伴……小面積彩色在大片單一的色調中訴說著特殊的孩童情緒。有人曾經隨便翻看了這本書,然後評論說畫得很簡單。確實,繪畫工具是單一的,畫面似乎也不復雜,但畫家能夠賦予畫面一顆有情感的心,這又是何等的不簡單啊! 現在的幼兒越來越多的被成人所包圍呵護,忘記了自己也需要做些什麼。《綱要》語言領域中指出,要培養幼兒善於傾聽的習慣。因為故事中小主人公的情感有幾次推移變化,因此需要幼兒能夠養成注意傾聽的好習慣。《綱要》的的社會領域指出,要培養幼兒關心的態度和行為,促進幼兒個性健康發展。只有懂得關心別人,有一顆質朴的心的幼兒,才能夠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特徵。 活動目標: 1、通過一邊觀看圖書的滿畫面的色彩一邊認真傾聽故事,能夠感受到故事中的小主人布魯諾心情的幾次變化,不懂(好奇、好玩的笑)——懂(迷惑、生氣、憂傷)——釋懷(思念)。 2、在生活中,能夠漸漸懂得去關心愛護身邊的親人,學習為身邊的親人朋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活動准備: 1、經驗准備:對「死亡」這一現象有所了解,有在媒體上或身邊見到過死亡的現象。 2、物質准備:PPT繪本《爺爺有沒有穿西裝》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導入:了解死亡的含義。 教師:你們知不知道什麼是死亡? 2、教師總結:死亡就是失去生命。 二、過程部分 1、聽故事第一遍,感受畫面的色彩。 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故事《爺爺有沒有穿西裝》。 教師:故事聽完了,誰能告訴老師,故事的名字叫什麼? 教師:故事裡的小主人公叫什麼名字? 教師:故事裡的爺爺怎麼了? 教師:小主人公布魯諾是不是一開始就很傷心呢? 教師:有的小朋友說一開始布魯諾就很傷心,有的小朋友覺得不是。那究竟是怎麼樣呢?我們一起再來聽一聽。 2、聽故事第一段:從「爺爺有沒有穿西裝」到「誰來安慰他們呢?」了解小主人公布魯諾一開始的不懂,心情是好奇、好玩。 教師:我們聽了故事第一段,知道了布魯諾一開始並不傷心,你們從哪裡看出來的? 教師總結: (1)、布魯諾踮起腳尖想看看爺爺有沒有穿西裝。 (2)、想看大人把爺爺「藏起」的游戲。 (3)、抬棺木的人絆了一下,布魯諾忍不住大笑起來。 教師:那麼是不是爺爺死了,布魯諾真的一點也不傷心呢?我們接著往下聽。 3、聽故事第二段:從「牧師念完悼詞」到「爺爺死後,他第一次哭了!」 教師:聽了故事的第二段,小朋友覺得布魯諾還是很開心么?他是怎麼想的? 教師總結: (1)、布魯諾無法想像人死了是怎麼回事,盡管塞維爾向他解釋「就像是睡著了一樣,只是永遠不會醒來」包括葬禮結束後幾天布魯諾還問「爺爺現在在哪裡?」這時的布魯諾有點迷惑了。 (2)、布魯諾拿著爺爺的小船朝著窗外望了好久好久。布魯諾想起爺爺還沒有帶他去釣魚。他覺得爺爺不遵守承諾,這時的布魯諾有點生氣。 (3)、布魯諾想到爺爺生前用樹枝做的小哨,走進正在吃草的狍子身邊,在樹林里識別各種蘑菇並說出它們的名字等等,布魯諾不再生氣,只有無盡的悲痛湧上心頭。這時的布魯諾很傷心。 3、聽故事第三段:從「爸爸正趴在桌上寫東西」到最後。 教師:聽了故事的第三段,小朋友覺得布魯諾還的心情有沒有變化? 教師總結: (1)、起初,無論做什麼,布魯諾都覺得胸口隱隱作痛,好像有一個洞似的。漸漸地布魯諾覺得胸口的東越變越小了。起初布魯諾經常去墓地,後來去的次數變少了。布魯諾想「如果爺爺現在生活的很幸福,那麼我是不是也要變得開心一點。」 (2)、米茨姑媽生了一個小寶寶,媽媽說像爺爺又回到我們身邊了,布魯諾卻覺得小寶寶一點也不像爺爺。 三、結束部分 1、經驗遷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小主人公布魯諾。 教師:如果我們是故事裡的布魯諾,爺爺死了,你們會怎麼樣? 教師:你們是不是一直會很傷心? 教師:如果你是布魯諾的好朋友,你會對布魯諾說些什麼? 2、經驗遷出:感謝身邊一切的親人朋友。 教師:布魯諾的爺爺已經不在他的身邊了,布魯諾現在偶爾還是會想起自己的爺爺,但是布魯諾已經看不見自己的爺爺了。我們小朋友身邊的親人朋友都還在,我們要珍惜他們的存在,有了他們,我們才能生活的更好,那麼你們要對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包括自己的好朋友說些什麼呢? 教師:今天回去,請你們為自己的親人朋友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感謝他們的存在。 活動反思: 死亡教育一直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但是通過故事的形式,小朋友並沒有從中感覺到特別的沉重。同時,小朋友在這節課的學習中,能夠比較好地理解小主人公布魯諾的感情變化,同時知道感恩身邊的親人朋友。但是移情只是一時的,如果要寶貝們能夠一直保持有這一份關愛,還需要在今後的生活中更多的感受和體驗這一份珍惜。
C. 怎樣能給學生個好的講解明暗變化
明暗變化教材分析:本課屬於造型表現領域。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懂得寫實素描石膏幾何體寫生的意義。了解物體在光的照射下,會產生深淺不同的明暗關系。把這種關系畫出來,就能表現具有立體感的物體。
教學目標:
1.知識:通過觀察、分析、比較,使學生初步掌握物體的明暗發現方法。運用不同的明暗色調表現技能,嘗試創造出有立體感的素描作品。
2.技能:學生能初步運用明暗表現方法去觀察、分析、描繪物體的立體感覺。增強學生的創新慾望和創作意識,
3.情感:培養學生對客觀世界存在的自然現象的研究興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和比較物體在光照射下明暗變化的原理和規律。
教學難點:初步運用物體的明暗畫法規律,表現出物體的立體感。
教具准備:石膏模型數個、范畫、素描工具等。
學具准備:寫生物品、素描工具
教學方法:觀察法、討論法、演示法
教學過程:欣賞導入:營造學習氛圍,增強學習興趣。(課前搜集相關素描作品、資料)。出示學生的素描作品,有什麼特點?對,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現的石膏體。那麼今天我們就跟大家來共同學習新的一課「明與暗」。
總結:球體的明暗變化比較復雜,而且是逐漸轉變的,可概括為三大面、五調子:亮面(直接受光面),灰面(側面受光面),暗面(沒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線(區分明暗兩部的界限),反光(側面環境光影響),投影(物體擋住光源產生)。(課件演示)
D. 變遷這篇課文用橫線畫出抒發作者情感的語句
《紫藤蘿瀑布》導學案(一)【教學目標】1、品味含蓄雋永的語言,學習比喻、擬人和對比描寫的方法。(重點)2、理清文章的線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課文蘊含的人生哲理。(難點)
3、揣摩理解寫景狀物的妙處,學會觀察生活並在想像中感受生活。
預習提示作者簡介: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馮宗璞,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自幼生長在清華園,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精粹,學養深厚,氣運獨特。作品背景:宗璞家人在「」(1966年~1976年)中深受,「焦慮和悲痛」一直在作者的心頭。在撥亂反正後的1982年5月,作者的小弟身患絕症,作者異常悲痛,徘徊於庭院中,見一株盛開的紫藤蘿花,睹物釋懷,由花兒的由盛及衰感悟到生命的永恆。於是在其弟逝世前寫成此文。
重點生字詞終極:終止,結束。 迸(bèng)濺(jiàn):向四周外濺。 佇(zhù)立:長時間的站著。 凝望:目不轉睛的看,注目遠望。伶(líng)仃(dīng):孤獨沒有依靠。 俊不禁(jīn):不住笑。仙露(lù)瓊(ióng)漿:美酒。 盤虯(iú)卧龍:形容枝幹蒼勁有力。繁密 稀零 蜂圍蝶陣 導學過程:一、檢查預習情況:(1)、注音:迸濺( )俊不禁( )仙露瓊( )漿盤虯( )佇( )立 (2)釋詞。佇立 伶仃 俊不禁 仙露瓊漿 二、整體感知課文: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然後思考:1、自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2、開頭作者說「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我們可以推斷她好象在散步,泛讀全文,推測一下作者是帶著怎樣的心情散步的,你的理由是什麼?(從書中找答案)3、作者在痛苦徘徊的時候遇到了盛開的紫藤蘿瀑布,在立足觀賞之後,她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你能用語言描述一下嗎?從結尾中的哪個動作可以看出她的情感發生了變化? 三、感悟體驗1、作者看了紫藤蘿花後為什麼心情產生了這樣的變化?2、但是紫藤蘿的生命力不是作者直截說的,而是我們從作者對藤蘿花的描寫中體會到的。文中那幾個自然段是對藤蘿花的描寫的。朗讀精彩段落,探究下列問題 (1)、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盛開的紫藤蘿樹的?(2)、研讀下列句子,深入感受寫景的妙處: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壯的盤虯卧龍般的枝幹,不斷地流著,流著,流向人的心底。3、從語言的欣賞中,我們了解到作者是如何把景物描寫的如此形象生動的?4、課文對我們寫作有哪些啟示?五、小結
紫藤蘿瀑布為我們展示了人生的畫卷:藤蘿不與芳爭艷,獨自開在花謝時無人觀賞,沒有蜂圍蝶陣,而它們卻盡情地展示著自己的生命,驕傲而美麗地為自己的生命而歡騰嬉鬧。仔細品讀這篇短文,使人幡然醒悟到,只有經歷過苦難的人,才會珍惜生活,珍愛生命,正如宗璞所說「生命的場合是無止境的」,每個人都應當像紫藤蘿一樣,以飽滿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長河中去,讓生命更加絢麗多彩。六、課後作業寫一篇觀察花的小作文,字數不限,要求:1、運用比喻、擬人和對比的修辭手法。2、抓住景物的特徵。
《紫藤蘿瀑布》導學案(二)學習目標:1、朗讀課文感受本文語言之美。2、整體感知文章,感悟生命的永恆。 3、體會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人生。學習重點、難點:重點:理清文章層次結構,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難點:(l)學會揣摩文中寫景的妙處。(2)理解本文寫景抒情的特點。
導學過程問題探究細讀課文,找出文中你不理解的句子。學生討論,教師解答。1、為什麼面對紫藤蘿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樣的變化,對生命有那樣的感悟呢?2、「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怎麼把氣味說成顏色,說成夢幻?3、怎麼會出現「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關系」這種謬論?4、「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一句後面說,「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裡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這里似乎也有象徵意義,似乎也有哲理,如果確是這樣,那麼象徵什麼?包含什麼哲理呢?4、拓展延伸 讀了這篇課文,你認為應當怎樣對待人生的挫折與不幸?主題歸納本文通過對「紫藤蘿花」盛開的描述以及過去遭遇的回憶,告訴人們這樣一個道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一時的不幸、個人的不幸,都不足以使人畏懼人生,人應該是豁達、樂觀、奮發和進取的。寫作特色一、含蓄的表達感情二、托物言志手法的運用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談談你的收獲【教學反思】
《紫藤蘿瀑布》導學案 答案 -10-07 16:19 〖參考答案〗
1、自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本文通過對「紫藤蘿花」盛開的描述以及過去遭遇的回憶,告訴人們這樣一個道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一時的不幸、個人的不幸,都不足以使人畏懼人生,人應該是豁達、樂觀、奮發和進取的。2、開頭作者說「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我們可以推斷她好象在散步,泛讀全文,推測一下作者是帶著怎樣的心情散步的,你的理由是什麼?(從書中找答案)(焦慮和悲痛)3、作者在痛苦徘徊的時候遇到了盛開的紫藤蘿瀑布,在立足觀賞之後,她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你能用語言描述一下嗎?(寧靜和喜悅),從結尾中的哪個動作可以看出她的情感發生了變化?(不覺加快了腳步)
4、作者看了紫藤蘿花後為什麼心情產生了這樣的變化?
(看到藤蘿花由十年前的衰到現在的盛的過程,作者被藤蘿花的頑強的生命力所感染。)
5、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將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比作瀑布,顯得氣勢非凡,燦爛輝煌。
6、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
細膩地寫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淺,顯得亮麗可愛,玲瓏透剔,既富有動感,又富有情趣。
7、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白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
用帆與船艙的比喻,細致地描寫了紫藤蘿花盛開的狀態,顯得生機勃勃。比作笑容,更顯得美好可愛,也抒發了喜悅的心情。8、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壯的盤虯卧龍般的枝幹,不斷地流著,流著,流向人的心底。
物我交融,既寫出一樹繁花的壯麗,又抒發了愉悅歡暢的心情。
9、為什麼面對紫藤蘿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樣的變化,對生命有那樣的感悟呢?
研究這個問題,應該注意寫作時間──1982年,文章又提到「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蘿,後來,拆掉了紫藤花架,改種果樹,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關系」,這個話,今天聽來是多麼荒唐,這就是極「左」的論調。
根據這個線索,歷史背景,就能理解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了。1966年至1976年,是十年浩劫。粉碎「四人幫」,撥亂反正,開創了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神州大地重又勃發生機,欣欣向榮。這樣的歷史背景,就會明白,紫藤蘿的命運,從花兒稀落到毀掉,到如今繁花似錦,正是十幾年來整個國家命運的寫照和象徵。作者回顧花和人的命運,悟到「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就是說,遭遇不幸的時候,不能被厄運壓倒,要對生命的長久保持堅定的信念。厄運過後,不能老是讓悲痛壓在心頭,應該面對新生活,振奮精神,以昂揚的鬥志投身到偉大的事業中去。作者徹悟了,於是「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從腳步聲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新的精神狀態。
研究這個問題,還應注意「生死謎,手足情」六字。手足,比喻弟兄。這里說的是作者的弟弟,小她三歲的弟弟身患絕症,生命垂危,做姐姐的焦慮悲痛,現在面對紫藤蘿,我「浸在這繁密的花朵的光輝中,別的一切暫時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由此可以明白,「各種各樣的不幸」,也包括死亡。那麼,為什麼說「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呢?個體生命是有止境的,人類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就是說,我們不能陷在個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要與祖國同命運,共呼吸。
10、「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怎麼把氣味說成顏色,說成夢幻?
香氣,訴諸嗅覺;色彩,訴諸視覺;夢幻,是大腦幻覺。人的各種感覺是可以溝通的。修辭上稱之為通感。
11、怎麼會出現「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關系」這種謬論?
現在聽起來的確不可思議,但是極左思潮泛濫的年代就是這樣。他們非常狹隘地理解勞動的思想感情,認為賞花不是勞動者的愛好,賞花就是小資產階級情調、資產階級情調,甚至認為愛花就會腐化墮落。
12、「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一句後面說,「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裡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這里似乎也有象徵意義,似乎也有哲理,如果確是這樣,那麼象徵什麼?包含什麼哲理呢?
確有象徵意義,新的歷史時期開始,中國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那時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叫做「甩開膀子大幹」,大乾的熱情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又像千舟競發,投身到現代化建設的洪流中去。這兩句話又這樣一個哲理,每個人都是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一分子,只有每個人都奮發有為,四化大業才能燦爛輝煌。理解了這個哲理,就不難理解作者為什麼「加快了腳步」。
13、課文對我們寫作有哪些啟示?
這樣的文章叫做「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要寫這一類文章,可以從課文中得到不少啟示。
第一,寫景狀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礎,首先要把景物寫好,在寫景狀物中要飽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加以精要的直接抒情或議論。情從景出,議從景出,才是好文章。
情與理,如果有兩三層更好。這篇散文,說了「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之後,又有一層新意,就顯得豐富。
第二,景物的全局和每個局部要細細觀察。我們看,作者既寫一樹,又寫一穗一朵,可以想見她既綜觀總體,又細察局部,觀察得多麼周到細致。
第三,對景物要有感情,若景物在自己心目中像自己喜歡的人一樣,寫起來就會生動親切。
擬人、比喻之類,並非作文時想到要用什麼修辭手法才寫出來的,而是事物在心中就是這個形象,這個感覺。一樹紫藤蘿花,在作者心中,像瀑布,像人,它在流動,它在歡笑,它在和陽光挑逗,寫出來,紫藤蘿花就顯得分外美好可愛。大凡寫作,總得有想像和聯想,才能妙筆生花。
第四,要有感悟,要提煉出精闢的語句。有了點睛之筆,全文就有靈性了。
E.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有效備課
一、刷新理念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充分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這就要求我們把關注點移向學生學習的方法與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特別是那些學困生身上;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躍的學習活動中。因此,備課中既要考慮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如何教,又要考慮學生如何學,既要關注知識的傳授,又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走進學生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需要不明確,就談不上會有多少教學創意和明確的教學意圖。可以說,從備學生啟動備課程序,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所以,在備課時,教師需要走進學生中間,了解他們對即將講解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為了充分地了解學生,在備課時不妨認真回答以下一些問題:(1)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進行新的學習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2)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學會的知識和技能?沒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樣?哪些知識學生自己能夠學會?哪些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只有了解了學生的現實學情,才能設計出實用的、有價值的學案。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應對每一節課如何組織、如何引導加以仔細的考慮,在頭腦中形成很深的印象,在課堂上真正給學生自主的機會,給學生留下足夠的自主活動的時間,還學生思維的空間,允許學生「犯錯誤」。學生的不同認識是一種豐富的教學資源,我們要善於捕捉來自學生的資源。
三、深挖教材
青島版小學數學教材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師需要在課前對教材有全面、深度、系統的解讀。理清教材中各個內容領域的編排線索,善於將某一知識點放置於這一單元、這一學段甚至整個知識體系中來審視,這樣,才能進一步明確該知識點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即這一知識點是在怎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怎樣為後面知識的學習作準備的。
(一)備教材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教師要根據教材呈現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同樣,一節課教學內容的深淺也要適中。內容太深,學生不能接受;內容太淺,又不利於學生的數學學習。
(二)備教材的順序。新教材對教學內容的順序已經有所安排,但是教材中設計的教學順序是最基本的,不可能太細。教學時,教師往往還要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系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做更具體細致的安排。
(三)備教材中隱含的教育資源。新教材中例題、習題的選擇素材,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慾望。對於課本中的例題和習題,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使之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服務。對於那些培養學生學習態度、情感與價值觀有明顯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夠,使其在教學中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
總之,備教材時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於教材;既要靈活運用教材,又要根據學校、學生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理解,切實發揮新教材的作用。同時,教師也不能局限於手中的一本教材,可以參照別的版本教材對本節課的內容是怎樣編排的,有沒有可取之處;也可以查一查其他資料中關於本課內容的相關敘述,有沒有可以借鑒的地方;還可以收集現實生活中對本課教學有用的資源等等。一句話,備教材時,教師要緊緊抓住以上三個「備」,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
四、抓住要點
1、確立目標點。
課時教學目標必須明確而具體,具有可檢測性。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進行目標設計。如果說發展性領域的目標是隱性目標,很難在一節課內發生明顯的變化,不便於檢測的話,那麼認知性領域的目標應該是顯性的,通過一節課的學習應該有明顯的變化,是可以檢測的。有經驗的教師往往不是一節課中方方面面都突出,而是突出一個方面。有的課可能更多貢獻的是「過程」,有的課可能更多貢獻的是「結果」。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是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備課時,我們首先要分析,先看課標的總體要求,再把這一單元的目標、本節課的目標確立好,把目標變成問題。
2、抓住重、難點和關鍵點
難點,就是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小學數學教材中,有的內容比較抽象,不易被學生理解;有的內容縱橫交錯。比較復雜;有的內容本質屬性比較隱蔽;有的體現了新觀點和新方法;有的在新舊知識的銜接上呈現了較大的差距等等。這種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內容,通常稱之為教材的難點。教學難點要根據教材的廣度和深度、學生的知識基礎與心理特徵來確定。教材難點有時和重點是一致的。
教材中有些內容對掌握某一部分知識或解決某一類問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些內容就是教材的關鍵。作為教材的關鍵,它在攻克難點、突出重點過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作用。一旦處理好教材的關鍵,與其相關的教學內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3、強化訓練點
訓練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的重要手段。在數學課標新理念下,小學數學訓練設計應在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和興趣上下功夫,使學生通過訓練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探索意識,並促進學生在訓練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因此,我們在訓練中必須堅持「訓練的梯度、訓練的廣度、訓練的強度、訓練的區分度和訓練的效度」外,還應注意凸現生活性,滿足差異性。
五、還應進行課後備課,提高教學反思能力。
課前備課、寫教案固然重要,但課後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更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熟與提高。教案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它是課堂教學的准備,教案作為教師教學思想、方法軌跡的記錄,也是教師認識自己、總結教學經驗的重要資料。在教學實踐中,課堂一旦放開,真正活起來,就會有很多突如其來的可變因素,學生的一個提問、一個「發難」、一個突發事件,都會對原有的教學設計提出挑戰。
教師在課後把這些突發事件記錄下來,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學生的表現、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通過反思、體會和感悟,則可以幫助自己總結和積累經驗,形成一套能適應教學變化的、能出色駕馭課堂教學的知識體系和本領。
F. 教學沙龍研討活動發言稿:談怎樣的課才是好課
究竟什麼樣的課才算一堂好課?不同的時期,標准不盡相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新課程下的一堂好課,應該明確地表現在課堂教學主體——學生的身上,那麼,怎樣的課才算一堂好課呢?一般認為好的一堂課應該包含以下四個方面:首先,看教學雙方是否都要有充足的准備.教師要了解自己的課堂,教什麼、怎麼教、教學對象的情況如何,學生同樣要有充分的准備——預習,學生預習的深淺程度是一堂課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條件,知道自己今天來學什麼,怎麼學,什麼地方需要重點注意的,可以說,有良好預習習慣的學生的學習能力比懵懵懂懂、渾渾噩噩來聽課的學生要高出一個水平,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其次,看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好的一堂課留給學生的精神是永恆的,激勵學生一生對科學知識的執著追求.這也是一堂好課的真正價值所在.我認為評課中「看學生」就是能看到學生在課堂上時而聚精會神地聽,時而全神貫注地思考,時而欣喜地舉手發言,時而富有感情地朗讀,時而下筆有神地練習……一堂課下來,學生興趣盎然,時間在不知不覺中過去,這節課就是好的.第三,好課就是要看教學目標實現狀況.一堂好課教學目標要明確、突出,課堂思路要清晰,知識點要落實,教學過程要協調、和諧,學生思維要活躍.教態自然大方;語音清晰、標准、洪亮,語調抑揚頓挫、有變化,充滿激情,有吸引力;書寫簡明規范、流利清秀;多媒體的應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堂好課必然建立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的前提下.在這樣的課上,教師肯定會向學生傳授一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選擇最好的、最適合教學對象具體條件的課堂教學和教學過程的方案,實現學生在自己起點上的最大可能的提高,收獲最佳的教學效果,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第四,課堂要看氛圍營造狀況,不同的課堂往往有不同的氛圍.積極的課堂氛圍是融洽與和諧、恬靜與活躍、熱烈與深沉、寬松與嚴謹的有機統一;消極的課堂氛圍一般表現為過於寂靜、緊張拘謹、心不在焉、反應遲鈍的基本特徵.積極的課堂氛圍不但有利於知識的學習,而且也會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進程,所以創造良好的、民主的、愉快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聽課過程中體驗一種美感,師生雙方更易進行情感、思想的交流,讓課堂真正成為師生互相考問、共同體驗、共同參與、情感共振的美妙樂曲.它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條件,是我們為之努力且一直嚮往的課堂.好課留給學生的精神是永恆的,就如陳景潤初中數學老師的一堂教學課,激勵了陳景潤一生對科學的執著追求.這是一堂好課的真正價值所在.新課程下的一堂好課,不是對原有課堂教學評價的否定,而是發展與超越,它更多地是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為主,正如葉聖陶先生說過的:「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看老師講課」.好課的標准1、 課堂里有生活.是指課堂里有放映生活問題的問題再現、碰撞和解決.「回歸生活世界」本身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主張.「教育來源於生活」.課堂也要放映生活.2、 課堂里有笑聲.是指課堂里有歡快的、開心的和會意的笑聲.這是愉快的、輕松的課堂.是有效率的課堂.笑聲是生活的需要,課堂是生活的一部分,課堂里少不了笑聲.但也不是刻意去追求它.3、 課堂里有辯論.是指課堂里有觀點的、方法的和結果的辯論.新課程推崇的是探究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一定應該有觀點的、方法的和結果的辯論.辯論觀點,辯論方法,辯論結果,這本身就是探究的過程.現在是辯論不足,沉默有餘.4、 課堂里有尊重.是指課堂里有平等的、友善的和民主的尊重.尊重是現代教育的特徵.平等的、友善的和民主的尊重,構成現代教育課堂的靈魂.它使課堂賦有生命力.5、 課堂里有規矩.是指課堂里有養成的、習慣的和人性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中國人十分強調它.所以,課堂也應有養成的、習慣的和人性的規矩.它是自然的,不是教師硬性規定的,因而是人性的.6、 課堂里有遷移.是指課堂里有預設的、生成的和隨機應變的多學科知識的遷移.它使課堂充滿樂趣,懸念和智慧.它也應該是多學科方法的遷移,讓學生思路開闊,方法靈活,富有創新.7、 課堂里有掌聲.是指課堂里有鼓勵的、贊同的和敬佩的掌聲.掌聲來自教師,來自同學.有鼓勵,有贊同,更有敬佩.這是班集體的功能.發揮好這個集體的功能,課堂會迸發出神奇的力量.8、 課堂里有權威.是指課堂里有來自老師的、同學的和真理的權威.作為中小學的教學活動,課堂需要適當的權威.有老師的,有同學的權威,更有相信真理的權威.但也要防止迷信權威.9、 課堂里有默契.是指課堂里有教學的、討論的和作業的默契.默契是和諧教學活動的組成,它不僅提高效率,而且有助改善課堂環境.它使教學智慧的表現.10、課堂里有小灶.是指課堂里有針對個別後進學生的出於關懷目的的小灶.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好的課堂對此是充分重視的.這也是「教育公平」的具體表現.\x0d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麼?課堂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作為一門科學,就應該有一定的評價標准,而作為一門藝術,貴在創新,就不應該有唯一的評價標准.因此好課的標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將隨著社會的需要,教育的改革不斷更新,不斷完善.但作為一堂好課,最基本的衡量標准還是可以歸納出來的.一般認為一堂好課應該具備以下標准:1、是否有連貫.一堂好課看的往往是這節課各個環節是否具備「起承轉合」,是否連貫.即:要有引人入勝的開頭,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場,還要有畫龍點睛的結尾,少了哪一個環節都不行.體現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上的精雕細琢和耐人尋味.2、是否有生成.一個有魅力的老師要善於把握課堂,及時生成.也就是說好課不應該完全是預設的結果,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的、能力的投入,教師與學生有互動的過程,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3、是否有效率.一堂好課必須是注重學生時間投入和效果產出的關系,即效率問題.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要有意識,即知道自己在教什麼,並且知道自己為什麼教這些內容,教了這些之後學生會有怎樣的收獲、取得怎樣的效率.一堂好課不僅應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最大程度的發展,還應該使學生能夠投入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廣泛而深刻的認識.4、是否有新意.課堂否有新意,是針對學生而言的,教師要想在短時間內讓聽課的人看出新意來,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對學生來說,同一個內容只會在課堂上學習一次.教師的「新意」應是絕對新意,而不是相對新意,即不是相對於已經在別的班上過的同一內容的課要有新意,而是相對學生以前的學習經歷要有新意.一堂好課總能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以前教學中未有過的一處或幾處閃亮點,使整堂課迸發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生命力.5、是否有瑕疵.「好課」不必面面俱到,任何課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麼假課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只要是真實的,總是有缺憾的.很多公開課,往往追求要上成一點也沒有問題的課,這種預設的目標首先是錯誤的.一堂課留有些缺憾和瑕疵才是真正的好課,這樣可以讓教師去更好的反思教學中的不足,並能進行有效地重建. 確切地說,「好課」並不是一個規范性概念,而是一個描述性概念.與之相似的概念還有「優質課」、「優質教學」、「有效教學」等等.盡管這些概念的內涵不盡一致,但也有很多共性.以下列舉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評價一堂「好課」的標准應主要考察:(1)學生主動參與學習.(2)師生、生生之間保持有效互動.(3)學習材料、時間和空間得到充分保障.(4)學生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5)學生的自我監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養.(6)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評價「好課」的5項標准,即學習內容要適切,學習環境應力求寬松,學習形式應多樣,學習組織過程要科學,學習活動評價應有較強的包容性. 美國「教育多元化與卓越化研究中心」(CREDE)提出的「有效教學」的標准包括:(1)學習共同體: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創造性活動;(2)語言發展:通過課程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3)情境性學習:教學聯系學生真正的生活,促進創造性學習的理解;(4)挑戰性教學:教學應具有挑戰性,發展學生的認知思維;(5)教育性對話:教師通過對話進行教學,特別是進行教育性對話. 從上述標准中可以看出,「好課」的標準是相對的,但在差異中又有共性,這種共性反映出課堂教學評價標准研究的趨勢:(1)評價對象從關注教師的「教」轉向關注學生的「學」,從關注知識的掌握轉向關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2)教學評價既關注「有效教學」結果的達成,也關注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狀態表現;(3)強調評價標准從單一性走向多元性,從靜態性走向生成性;(4)教學評價的效用主義傾向日漸凸顯,開始從關注教學效果轉向追求效果與效率的統一.[從教學過程理解好課的標准]就落實新課程的理念而言,從完整的教學過程來看,一般認為一堂好課的評價標准應當體現在以下六個維度:一、理念是否新教學不應該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教學的形式應該多樣.學習不是簡單地從書本中汲取知識,而是要從社會、現實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握認識社會與現實的方法與手段.課堂也不是惟一的教學場所,應該挖掘課堂教學的內涵,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與能力;拓展課堂教學的外延,培養學生關心社會、了解社會、參與社會的意識與能力——形式與內容應該統一.小組合作不等於小組合座,合座是形式,合作才是內容.教師主導不是教師不導,教師應當是課堂里的主心骨,應當起精神引領的作用.分數不是惟一衡量學生能力水平的指標,應該注重過程評價、動態評價——形式應該為內容服務.二、目標是否明教學目標是否明應當體現在下列四個方面:第一,主題是否明確.一堂課的核心思想是否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第二,思路是否清晰.解決什麼問題——用什麼方式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以後能收到什麼樣的效果.第三,主體是否呈現.一堂好課的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判斷教學效益的依據是學生獲得了哪些具體進步.第四,亮點是否突出.本節課的亮點是什麼,教學高潮是如何設計的,實現高潮的方法與手段有哪些.三、設計是否精從設計原則看,通過教師的教材再處理,是否使靜態的、生硬的知識,內化為動態的、流暢的學科認識.從設計問題看,教師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環節上是否合乎學生的認知規律.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從設計思路看,該教學設計是否講究學科依據,而不是對教材簡單的增刪、修改;該教學設計是否建立在對教材深入了解和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就零散的知識點展開.四、流程是否暢一切以課本知識為中心,教學過程封閉、教學內容死板、教學進度隨意,必然會使教學過程僵化、課堂氣氛低沉、教學效果不理想.教學流程是否通暢取決於教師的素養.一要看教師的教學機智與敏感度.新課改後,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增加,程度加深,教學過程的預設更難,需要教師審時度勢、因勢利導,提高教學實施與調控的能力.二要看教師的教學的組織與協調能力.教學過程中什麼時候學生會出現什麼樣的反映,教師應該如何調控;
G. 小學數學教學總結!!
一 數與代數
1 數的認識 2 數的運算 3 式與方程 4 比和比例
二 空間與圖形
1 線與角 2 平面圖形 3 立體圖形 4 圖形與變換 5 圖形與位置
三 統計與可能性
1 量的計量 2 統計 3 可能性
四 實踐與綜合應用
1 探索規律 2 一般復合應用問題 3 典型應用問題 4 分數和百分數應用問題 5 比和比例問題 6 解決問題的策略 7 綜合應用問題
插圖
(3)偶數和奇數 偶數:是2的倍數的數叫做偶數,又叫做雙數。 奇數:不是2的倍數的數叫做奇數,又叫做單數。 (4)素數和合數 素數:一個數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樣的數叫做素數,又叫做質數。 合數:一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還有其他的因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 0和l既不是素數,也不是合數。 (5)公倍數、最小公倍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 公倍數、最小公倍數:幾個數公有的倍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公倍數。其中最小的一個叫做這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公因數、最大公因數:幾個數公有的因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公因數。其中最大的一個叫做這幾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一般用短除法,即用這兩個數除以它們的公因數,一直除到所得的兩個商只有公因數1為止。把所有的除數連乘起來,就得到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把所有的除數和最後的兩個商連乘起來,就得到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如果兩個數中大數是小數的倍數,則大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小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如果兩個數的公因數只有1(也稱這兩個數為互質數),那麼這兩個數的乘積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1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H. 作文的批改方法與技巧
1.格式是否正確
抽到人家的作文本,打開作文一看,格式沒鍺,便拿出紅筆,寫上批語:1.格式正確。
2。卷面是否整潔
3.錯別字幾個
發現錯字,要將錯字在原文處打上標記,並且寫到批語處,再在後面寫上正字。 4.有幾處病句
挑出一篇作文中的病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劃上橫線,寫出病在何處,再在文後批語中,寫清病句幾處。
5.標點符號有幾處明顯錯誤
強調句號、引號、嘆號、問號的使用。發現明顯錯誤的地方,有一處扣一分。
以上五條,都是寫文章最低的要求,學生經過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實踐,就能夠掌握。再批改兩三篇,掌握得比較熟練了,再一條一條地增加新的要求。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鮮明、集中
這兩點在作文指導時,就具體舉例,告訴學生什麼叫鮮明、集中。學生批改之前,老師先大致看幾篇文章,在進行批改指導時,又簡介兩篇好的文章,再舉兩篇中心不突出,不集中的例文,學生從老師舉的正反兩方面的例文,舉一反三,就能批得符合實際。
7.看文章的選材
這條批語提三點要求:①是否圍繞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實際。③是否具有典型性。這三點中最要緊的是第一點,隨著作文水平的提高,才提出選材具有典型性的要求。
8. 看文章的結構
就結構而言,也要寫清三點批語:①層次段落是否清晰。②過渡是否自然。③開頭和結尾是否照應。
9.看錶達方式
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體裁的要求,記敘文以記敘為主,說明文以說明為主,議論文當然以議論為主。除此之外,還要看其是否符合作文指導的要求。
10.看語言是否簡練、通順、准確
語言不簡練,重復、羅嗦者酌情扣分,此項不超過二分。語言不通順,不是指有病句,而是指句與句之間銜接不連貫者,扣分也不超過二分。
後五條要求,實行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在指導學生批改時,不能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讓學生慢慢體會,領悟。
I. 求一篇500字的周記,高一的,內容關於學習的
學期教學教研活動立足於教師個人的自我發展,充分體現了當前素質教育的理念。從學習的意義上來說,教師也是學生。因材施教,變被動培訓為主動自修,這一原則性變化為我們的學習指明了方向,也給我們搭建了一個認識自我,反思教育,自覺提高的平台。我將樹立新課程理念,初步實現教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教研方式的轉變,提高新課程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研修目標和內容:
1、進一步研讀《語文、數學課程標准》,深入理解、掌握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2、學習新教材,走進新教材,把握教材的特點。
3、結合學情,探索語文教學的有效途徑,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4、探索適合學生運用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更加願學、樂學。
5、更好地運用多媒體教學,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二、研修方式:
(1)專題培訓
交流研討、教學設計、說講評課等形式,將培訓學習與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2)專題總結
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教學經驗,對以優化教學過程的基本原則、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習慣和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評價標准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專題總結。對其他教師的專題總結、論文、教案等進行分析與系統整理。
(3)網上學習
充分利用我校網路資源優勢,在網上查找所需學習資料,進行互相學習和交流。
三、研修內容:
(一)積極參加教師集體學習活動。
1、認真參加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動,做好學習筆記,與專家、學者、其他教師主動交流。
2、參加教師讀書活動。補充新知識,改變理念,開拓眼界,並做好讀書筆記。
3、積極參加教研室組織的公開課聽課、評課的活動。
(二)進行自主研究
1.在研讀《語文、數學課程標准》的基礎上,學習新教材,通過與舊教材比較,把握新教材的編排體系。
2.要掌握每一單元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及知識的生長點,達到掌握傳授知識的深淺程度。
3.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及自學能力的培養和終身學習的意識的養成。
4.認真總結課改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及解決辦法,並形成書面材料,在不斷反思中積累經驗,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三)進行自我剖析
1、堅持每學期高質量地完成三節公開課。
2、每節課後認真完成反思。
3、積極與組內老師交流。
(四)參加各種形式的校本培訓
1、教育教學課題研究活動。
2、以學校發展和教師發展為主旨的講座、研討。
3、專題培訓。
4、收看教育教學的光碟、錄像
J. 人美版美術一年級上冊《看誰塗得更好看》優秀教學設計
看誰塗得更好看
課時:1
課業類型:造型 表現
教學目標:
在隨意的塗抹之中體味色彩對視覺的沖擊,體味創造的成就感;體味快樂。感受不同的畫筆、不同的方法所帶來的不同視覺感受,也是學生體會到色彩的搭配與組織的變化帶來的不同效果。
教學重點:
在美術游戲中學會使用畫紙,嘗試以不同筆觸、不同畫材組織畫面。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不同筆觸、不同的畫材賦予畫面的不同效果。
教學准備:
油畫棒、彩筆、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按常規進行,檢查工具,穩定課堂秩序
二、體驗 表現 創新
1、看一看、觀察外型
教師出示油畫棒和彩色水筆提問:這兩種繪畫工具是我們經常使用的,你知道他們的名字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課題——油畫棒、彩色水筆
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兩種工具的外型的不同:彩色水筆有外殼包裹,有筆帽,筆尖一般較細;油畫棒外層有紙皮包裹,筆尖較粗。
2、畫一畫、認識特點
教師:你喜歡用那一種工具進行繪畫?為什麼?
同學們指出自己喜歡的工具。
教師:同學們,我們共同來隨意的。塗塗畫畫,實踐一下他們的不同特點。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不同筆觸、不同的畫材賦予畫面的不同效果,可以很均勻的去塗色,也可以嘗試著用不同力度、不同疏密的點、圈、線等筆觸體會不同的塗色方法帶來的不同畫面效果。
小組討論實踐,觀察塗色後的結果,了解各種工具的使用方法。
師生共同總結:
油畫棒粗獷有力,厚重,遮蓋力強,可以明顯的產生粗細深淺的變化,不易混合,容易修改,用尖器可以刮除表面的色彩。
水彩筆柔和勻凈,色彩薄而透明,幾種顏色重復混合可變成另外一種色彩。
3、欣賞大師的作品
師生共同欣賞一組以線條與色塊構成的抽象風格的繪畫作品。教師准備一些問題:
剛剛看到的作品,你有什麼感受?
你都看到了什麼樣的線條和色彩?
你覺得話化的人心裡在想些什麼?是高興?是恐怖?還是有點傷心?那些筆觸讓你有這種感覺?
引發學生對奇妙的色彩世界的探究。繪畫是情感的表達,你快樂,你的線條也會跳舞;你悲傷,你的色彩也會暗淡,引導兒童去發現,去感受。
三 小結
以體驗與色彩游戲為主,增進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舌功能美術學習的興趣,體驗各種繪畫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對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繪畫
技能、探究能力都是一種很好的啟迪。
教學反思與調整策略:
新入學的學生好動,還不適應小學生活,40分鍾課堂對於他們來說有些漫長,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個輕松的環節至關重要。
個別學生可能會忘記帶繪畫工具,教師要多准備兒童繪畫用具。來保護孩子學習美術的熱情,同時要提醒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