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飲酒》(其五)翻譯,教案
【譯文】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
路,但卻沒有世俗交往的喧擾。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只
要心志高遠,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
靜了。
東牆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
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
隊的鳥兒迴翔遠山的懷抱。
這裡面蘊藏著人生的真義,想
要辨明,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 【賞析】
陶淵明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後
代。只是到了他這一代,這個家族已
經衰落了。他二十九歲出仕,在十餘
年的時間里,幾番進退,仕隱不定,
先後任江州祭酒、鎮江參軍、彭澤縣
令等職。他這樣斷斷續續做了一陣
官,無奈靠山不硬,脾氣卻分外高
傲,玩不來官場中鑽營取巧的一套。
終因抱負不展,又不肯降志辱身與士
族階層同流合污,於彭澤縣令上任僅
80餘日,
便以「不能為五斗米折腰」而決然棄
職歸隱。此後長期過著躬耕隱居生
活。《飲酒》詩一組二十首,就是歸
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
對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
一
首。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
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
中。而社會總是有一套公認的價值標
准,多數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
據。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力、地
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
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歷,已經深深地
懂得:要得到這一切,必須費盡心機
去鑽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
馬,察言觀色,翻雲覆雨,都是少不
了的。在這里沒有什麼尊嚴可說。他
既然心甘情願從官場中退出來,就必
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
否定,並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
的解釋。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一種避世的態
度,也就是對權位、名利的否定。開
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
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
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
若市的情景。陶淵明說來也是貴族後
代,但他跟那些沉浮於俗世中的人們
卻沒有什麼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
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你怎麼
能做到這樣?而後就歸結到這四句的
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
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採取疏遠、超
脫、漠然的態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
變得僻靜。「心遠」是對社會生活軌道
的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於這一軌
道上的人群的脫離。
那麼,排斥了社會的價值尺度,人
從什麼地方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
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
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一方面強調
自耕自食、儉朴寡慾的生活方式,另
一方面重視人和自然的統一與和諧。
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
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
重要的是,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
的精神主體,都是面對著整個自然和
宇宙而存在的。從本源上說,人的生
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於人們把
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的、
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名利中競爭、
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一得一失喜
憂無常的焦慮與矛盾。因而,完美
的生命,只能在歸復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里,就
變成論文了;真正的詩,是要通過形
象來表現的。所以接著四句,作者還
是寫人物活動和自然景觀,而把哲理
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中寫到,自己在
庭園中隨意地採摘菊花,無意中抬起
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
會。「悠然見南山」,這「悠然」既是人
的清淡而閑適的狀態,也是山的靜穆
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間,有
一種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同時
發出,融合成一支輕盈的樂曲。所見
的南山,飄繞著一層若有若無的嵐
氣,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
的美,而成群的鳥兒,正結伴向山中
飛回。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
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
樣拚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
詩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
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後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里
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
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
來表達。實際的意思,是說人與自然
的和諧,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邏輯
的
2. 陶淵明 《飲酒》
本詩是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的意象構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一偶然無心內上。『採菊』二句容所表達的都是偶然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采?山中飛鳥,為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這其中的「真意」,乃千聖不傳之秘,即使道書千卷,佛經萬頁,也不能道盡其中奧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這種偶然的情趣,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大隱隱於市,真正寧靜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表達了詩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懷。
3. 陶淵明 <飲酒>備課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譯文: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牆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翔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義,我該怎樣表達內中深奧!
陶淵明《飲酒》賞析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潯陽柴桑人。陶詩以其沖淡清遠之筆,寫田園生活、墟里風光,為詩歌開辟一全新境界。
《飲酒》組詩共二十二首,此為第三首。前有小序,說明全是醉後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並無內在聯系,興至揮毫,獨立成篇。這首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於勞動之餘,飲酒致醉之後,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中,採菊東籬,遙望南山,此時情味,何其深永!陶詩的一大特色就是樸厚,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懷」等詞語阻斷對情理規律的探索和揭示,這或者就是詩歌回歸自然的一種表現。
【評析】
這首詩名為飲酒而在詩中卻隻字未提及飲酒,恰恰應對了詩人「意不在酒」,而為意境深遠的田園生活。悠然自得的他摒棄渾濁的世俗功名,返璞歸真,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然而這只是作者嚮往和平而美好的生活,渴望沒有喧擾,沒有戰爭,百姓安居樂業。可事實上整個社會環境是「激流暗涌」,「一觸即發」的動盪即將來到,個中滋味誰人能知,憂國憂民的他心繫百姓的安危與生活才是作者的本意,借酒表義嚮往美好正是前後呼應。
起首四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詩人不經意地在與你談話,然而,那內涵、那滋味卻又是相當豐富的。首先,它蘊涵著詩人對田園生活深深的喜愛。
" 結廬在人境",而又能不受車馬之喧的侵擾,這里滿含著詩人對人境之喧鬧、官場仕途的厭惡和對安靜田園之贊美;其次,詩人對"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一矛盾狀況所作的解答,是"心遠地自偏",這裡麵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只要"心遠",就自會去尋求偏遠之地,從而達到無車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心遠",無論地之實際上的偏遠與否,都會達到心靈的寧靜,這與佛教思想特別是禪宗境界已很相似。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對上句"而無車馬喧"和"心遠地自偏"的坐實。它不是抽象地論證,而是由虛入實,信手拈出詩人田園生活的一個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審美意義的場景,給予了最完美、最藝術而又最自然的表現。詩意深醇,卻又元氣渾成,融和沖淡,又能天然入妙,遂成千古絕唱!蘇東坡對此曾有一段精彩評論:"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本自採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而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閑而累遠。此未可於文語句間求之。今皆作『望南山'覺一篇神氣索然"(《竹庄詩話》)。在宋代,陶詩此句,諸版本皆作"望南山","望"與"見"雖字義相同,卻有"有意"與"無意"的細微區別,大概自蘇東坡有了這段精彩的分析之後,"望"字遂罷。此二句,除"采""見"兩個動詞,悠然天成,趣閑累遠,其餘動詞,"菊""東籬""南山"等,亦無不佳。以至於這些物象以後成為田園、歸隱與情趣高雅,不同凡響的象徵物,成為華夏文化的重要構成。它們初看上去,如此隨意散緩,但如細品,則滋味無窮。這種感覺亦如東坡所評:"(淵明詩)初
看若散緩,熟讀有奇趣",而要想品出個中滋味,則又"非至閑至靜之中則不能到","此景物雖在目前"而"此味不可及也"。(宋人張戒《歲寒堂詩話》)。
詩人採菊東籬,有如傾聽著大自然美妙的音響,觀賞著大自然美妙的畫面,那裡一定有著清清的泉水,奏著庄嚴的天籟,那菊花一定散發著醉人的芳香,使詩人陶然欲醉,意與境會妙不可言。悠然之間,詩人舉首展望,遠遠的廬山映入了眼簾,這時,詩人才發現,天色已是傍晚,一層淡淡的暮靄籠罩著遠處的山景,使它更具綽約朦朧之美,在這絕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飛鳥們結伴而歸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處了詩人對"山色日夕"的感覺和體會,發人聯想到那傍晚的山色;"飛鳥"二字,既是眼前之實景,為這平淡的畫面增添了一點動感,同時,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種象徵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體之物象,有時詩人主觀之自我。它是"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那隻倦於車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飛鳥吧!
結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實化虛,以虛涵實,妙極!就其思想來說,當源於莊子:"辯者也,有不辯也,大辯不言"(《莊子·齊物論》);"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詩人說自己從大自然里得到了許多啟示,領會到人生之真諦,但又感到無法用言語表達,當然,也無須用言語表達。詩人由"欲辯"而達"忘言",這也是一種新的人生境界吧!就藝術而言,它涵蓋了更多的,更豐富的、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內容,各中滋味,就留給讀者自己品味了。
4. 《飲酒》陶淵明的
《飲酒·結廬在人境》是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創作的組詩《飲酒二十首》的第五專首詩。屬這首詩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於勞動之餘,飲酒至醉之後,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之中,採菊東籬,遙望南山。全詩情味深永,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表現了作者悠閑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抒發作者寧靜安詳的心態和閑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寫出了作者欣賞以及贊嘆大自然給人帶來的情感。
5. 陶淵明《飲酒》全文
全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譯文:
我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建造屋子,但卻沒有聽到世俗交往的紛擾。
問我為什麼能做到這樣呢?自己的思想遠離塵世,心所在的地方也就變得安靜了。
在東邊的籬笆下採摘菊花,抬頭無意之中看見了南山。
傍晚山氣朦朧,夕陽西落,鳥兒相伴飛回山林。
這里邊有隱居生活的真正樂趣,想要辨識卻不知怎麼表達。
1、人物介紹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入 劉宋後改名潛。 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 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飲酒20首》中最著名的一首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 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注釋
[結廬]:構築房舍。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 在這里意為「居住」。
[人境]人世間
「問君」二句:設為問答之辭,意謂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何能爾]為什麼能夠這樣。爾,如此、這樣。
「 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
「此中」二句:意思是:這裡面蘊藏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明,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此中,此時此地的情境,指山中景象,也指隱逸生活。
[見]通常讀作xià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àn。(學術界仍無確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為xiàn更好,彷彿南山出現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悠然]自得的樣子。
[南山]泛指山峰。一說指 柴桑(今江西九江)以南的廬山。
[ 日夕]傍晚。
[相與還]相伴而歸。
[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鬧聲。指沒有世俗的交往。
[心遠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心高志遠,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佳]美好。
[ 山氣]指山中景象、氣息。
[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義。
[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6. 飲酒 陶淵明片段教學教案怎麼寫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習得語感;
2、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3、感受、內品味詩歌的意容境;
4、理解詩句寓意,思考現代人生。
【教學重點】1、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1、理解詩句寓意,思考現代人生。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往今來,為了爭名奪利,為了陞官發財,有人不惜泯滅自己的良心,打擊迫害他人,甚至殘害親人,如李林甫、秦檜、武則天等。但也有人厭惡官場,辭官遠居田園,如陶淵明。這一類人我們稱之為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