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飲酒陶淵明教案

飲酒陶淵明教案

發布時間:2021-02-16 11:18:28

1. 求《飲酒》(其五)翻譯,教案

【譯文】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
路,但卻沒有世俗交往的喧擾。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只
要心志高遠,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
靜了。
東牆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
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
隊的鳥兒迴翔遠山的懷抱。
這裡面蘊藏著人生的真義,想
要辨明,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 【賞析】
陶淵明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後
代。只是到了他這一代,這個家族已
經衰落了。他二十九歲出仕,在十餘
年的時間里,幾番進退,仕隱不定,
先後任江州祭酒、鎮江參軍、彭澤縣
令等職。他這樣斷斷續續做了一陣
官,無奈靠山不硬,脾氣卻分外高
傲,玩不來官場中鑽營取巧的一套。
終因抱負不展,又不肯降志辱身與士
族階層同流合污,於彭澤縣令上任僅
80餘日,
便以「不能為五斗米折腰」而決然棄
職歸隱。此後長期過著躬耕隱居生
活。《飲酒》詩一組二十首,就是歸
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
對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

首。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
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
中。而社會總是有一套公認的價值標
准,多數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
據。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力、地
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
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歷,已經深深地
懂得:要得到這一切,必須費盡心機
去鑽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
馬,察言觀色,翻雲覆雨,都是少不
了的。在這里沒有什麼尊嚴可說。他
既然心甘情願從官場中退出來,就必
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
否定,並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
的解釋。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一種避世的態
度,也就是對權位、名利的否定。開
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
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
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
若市的情景。陶淵明說來也是貴族後
代,但他跟那些沉浮於俗世中的人們
卻沒有什麼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
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你怎麼
能做到這樣?而後就歸結到這四句的
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
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採取疏遠、超
脫、漠然的態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
變得僻靜。「心遠」是對社會生活軌道
的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於這一軌
道上的人群的脫離。
那麼,排斥了社會的價值尺度,人
從什麼地方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
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
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一方面強調
自耕自食、儉朴寡慾的生活方式,另
一方面重視人和自然的統一與和諧。
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
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
重要的是,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
的精神主體,都是面對著整個自然和
宇宙而存在的。從本源上說,人的生
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於人們把
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的、
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名利中競爭、
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一得一失喜
憂無常的焦慮與矛盾。因而,完美
的生命,只能在歸復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里,就
變成論文了;真正的詩,是要通過形
象來表現的。所以接著四句,作者還
是寫人物活動和自然景觀,而把哲理
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中寫到,自己在
庭園中隨意地採摘菊花,無意中抬起
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
會。「悠然見南山」,這「悠然」既是人
的清淡而閑適的狀態,也是山的靜穆
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間,有
一種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同時
發出,融合成一支輕盈的樂曲。所見
的南山,飄繞著一層若有若無的嵐
氣,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
的美,而成群的鳥兒,正結伴向山中
飛回。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
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
樣拚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
詩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
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後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里
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
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
來表達。實際的意思,是說人與自然
的和諧,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邏輯

2. 陶淵明 《飲酒》

本詩是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的意象構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一偶然無心內上。『採菊』二句容所表達的都是偶然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采?山中飛鳥,為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這其中的「真意」,乃千聖不傳之秘,即使道書千卷,佛經萬頁,也不能道盡其中奧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這種偶然的情趣,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大隱隱於市,真正寧靜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表達了詩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懷。

3. 陶淵明 <飲酒>備課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譯文: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牆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翔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義,我該怎樣表達內中深奧!

陶淵明《飲酒》賞析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潯陽柴桑人。陶詩以其沖淡清遠之筆,寫田園生活、墟里風光,為詩歌開辟一全新境界。
《飲酒》組詩共二十二首,此為第三首。前有小序,說明全是醉後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並無內在聯系,興至揮毫,獨立成篇。這首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於勞動之餘,飲酒致醉之後,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中,採菊東籬,遙望南山,此時情味,何其深永!陶詩的一大特色就是樸厚,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懷」等詞語阻斷對情理規律的探索和揭示,這或者就是詩歌回歸自然的一種表現。

【評析】

這首詩名為飲酒而在詩中卻隻字未提及飲酒,恰恰應對了詩人「意不在酒」,而為意境深遠的田園生活。悠然自得的他摒棄渾濁的世俗功名,返璞歸真,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然而這只是作者嚮往和平而美好的生活,渴望沒有喧擾,沒有戰爭,百姓安居樂業。可事實上整個社會環境是「激流暗涌」,「一觸即發」的動盪即將來到,個中滋味誰人能知,憂國憂民的他心繫百姓的安危與生活才是作者的本意,借酒表義嚮往美好正是前後呼應。
起首四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詩人不經意地在與你談話,然而,那內涵、那滋味卻又是相當豐富的。首先,它蘊涵著詩人對田園生活深深的喜愛。
" 結廬在人境",而又能不受車馬之喧的侵擾,這里滿含著詩人對人境之喧鬧、官場仕途的厭惡和對安靜田園之贊美;其次,詩人對"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一矛盾狀況所作的解答,是"心遠地自偏",這裡麵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只要"心遠",就自會去尋求偏遠之地,從而達到無車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心遠",無論地之實際上的偏遠與否,都會達到心靈的寧靜,這與佛教思想特別是禪宗境界已很相似。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對上句"而無車馬喧"和"心遠地自偏"的坐實。它不是抽象地論證,而是由虛入實,信手拈出詩人田園生活的一個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審美意義的場景,給予了最完美、最藝術而又最自然的表現。詩意深醇,卻又元氣渾成,融和沖淡,又能天然入妙,遂成千古絕唱!蘇東坡對此曾有一段精彩評論:"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本自採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而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閑而累遠。此未可於文語句間求之。今皆作『望南山'覺一篇神氣索然"(《竹庄詩話》)。在宋代,陶詩此句,諸版本皆作"望南山","望"與"見"雖字義相同,卻有"有意"與"無意"的細微區別,大概自蘇東坡有了這段精彩的分析之後,"望"字遂罷。此二句,除"采""見"兩個動詞,悠然天成,趣閑累遠,其餘動詞,"菊""東籬""南山"等,亦無不佳。以至於這些物象以後成為田園、歸隱與情趣高雅,不同凡響的象徵物,成為華夏文化的重要構成。它們初看上去,如此隨意散緩,但如細品,則滋味無窮。這種感覺亦如東坡所評:"(淵明詩)初
看若散緩,熟讀有奇趣",而要想品出個中滋味,則又"非至閑至靜之中則不能到","此景物雖在目前"而"此味不可及也"。(宋人張戒《歲寒堂詩話》)。
詩人採菊東籬,有如傾聽著大自然美妙的音響,觀賞著大自然美妙的畫面,那裡一定有著清清的泉水,奏著庄嚴的天籟,那菊花一定散發著醉人的芳香,使詩人陶然欲醉,意與境會妙不可言。悠然之間,詩人舉首展望,遠遠的廬山映入了眼簾,這時,詩人才發現,天色已是傍晚,一層淡淡的暮靄籠罩著遠處的山景,使它更具綽約朦朧之美,在這絕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飛鳥們結伴而歸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處了詩人對"山色日夕"的感覺和體會,發人聯想到那傍晚的山色;"飛鳥"二字,既是眼前之實景,為這平淡的畫面增添了一點動感,同時,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種象徵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體之物象,有時詩人主觀之自我。它是"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那隻倦於車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飛鳥吧!
結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實化虛,以虛涵實,妙極!就其思想來說,當源於莊子:"辯者也,有不辯也,大辯不言"(《莊子·齊物論》);"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詩人說自己從大自然里得到了許多啟示,領會到人生之真諦,但又感到無法用言語表達,當然,也無須用言語表達。詩人由"欲辯"而達"忘言",這也是一種新的人生境界吧!就藝術而言,它涵蓋了更多的,更豐富的、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內容,各中滋味,就留給讀者自己品味了。

4. 《飲酒》陶淵明的

《飲酒·結廬在人境》是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創作的組詩《飲酒二十首》的第五專首詩。屬這首詩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於勞動之餘,飲酒至醉之後,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之中,採菊東籬,遙望南山。全詩情味深永,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表現了作者悠閑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抒發作者寧靜安詳的心態和閑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寫出了作者欣賞以及贊嘆大自然給人帶來的情感。

5. 陶淵明《飲酒》全文

全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譯文:

我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建造屋子,但卻沒有聽到世俗交往的紛擾。

問我為什麼能做到這樣呢?自己的思想遠離塵世,心所在的地方也就變得安靜了。

在東邊的籬笆下採摘菊花,抬頭無意之中看見了南山。

傍晚山氣朦朧,夕陽西落,鳥兒相伴飛回山林。

這里邊有隱居生活的真正樂趣,想要辨識卻不知怎麼表達。

拓展資料:

1、人物介紹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入 劉宋後改名潛。 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 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飲酒20首》中最著名的一首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 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注釋

[結廬]:構築房舍。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 在這里意為「居住」。

[人境]人世間

「問君」二句:設為問答之辭,意謂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何能爾]為什麼能夠這樣。爾,如此、這樣。

「 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

「此中」二句:意思是:這裡面蘊藏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明,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此中,此時此地的情境,指山中景象,也指隱逸生活。

[見]通常讀作xià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àn。(學術界仍無確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為xiàn更好,彷彿南山出現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悠然]自得的樣子。

[南山]泛指山峰。一說指 柴桑(今江西九江)以南的廬山。

[ 日夕]傍晚。

[相與還]相伴而歸。

[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鬧聲。指沒有世俗的交往。

[心遠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心高志遠,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佳]美好。

[ 山氣]指山中景象、氣息。

[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義。

[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6. 飲酒 陶淵明片段教學教案怎麼寫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習得語感;
2、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3、感受、內品味詩歌的意容境;
4、理解詩句寓意,思考現代人生。
【教學重點】1、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1、理解詩句寓意,思考現代人生。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往今來,為了爭名奪利,為了陞官發財,有人不惜泯滅自己的良心,打擊迫害他人,甚至殘害親人,如李林甫、秦檜、武則天等。但也有人厭惡官場,辭官遠居田園,如陶淵明。這一類人我們稱之為隱士。

閱讀全文

與飲酒陶淵明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