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戊戌變法教學設計

戊戌變法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2-16 08:50:59

1. 初二上學期歷史21課教案

第21課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一)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我國近代科技、思想文化的特徵和主要成就
掌 握 京張鐵路、侯氏制鹼法、《海國圖志》、《天演論》中譯本等知識點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範例教學 根據課文和插圖中有關的資料,講解、分析魏源的典型事跡,指導學生「照方抓葯」,主動學習有關其他三人的史實
挖掘教材比較概括 魏源、嚴復、詹天佑、侯德榜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共同的(精神、意識、品質、文化素養等),但具體表現又有所區別(學科領域、時代)
討論探索 聯系原始遺存的知識舉例說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道理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愛國情感 魏源、嚴復、詹天佑、侯德榜等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努力學趕超世界先進文化,熱血報國的赤子之心,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思想意識 只有先進文化才能代表社會發展的方向,只要誰先進,就要向誰學
教學重點 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得到潛移默化的良好影響
教學難點 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與概括主題思想兼而習之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幾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 年代]以後,中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為什麼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從西方傳入電報、電話以及照相、電影等,新聞報紙、出版事業也在中國出現)
2、你能說出以下各時期興辦的刊物名稱嗎?(組織學生「對號入座」:A、洋務運動時期:《申報》;B、維新變法時期:《萬國公報》[後改名為《中外紀聞》];C、辛亥革命時期:《民報》[中國同盟會機關報]、《南風報》(中國同盟會廣西支部編輯);D、新文化運動期間:《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每周評論》;E、五四運動期間:《京報》、《晨報》等)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這些報刊都是向西方學習先進文化的產物,對近代中國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其實,比這些報刊更早研究西方文化的思想家魏源早在鴉片戰爭期間就已經出現了。近代史上,中華民族還有許多愛國知識分子不甘失敗,積極展開挽救民族危機的活動。他們在思想上、科技上學習西方先進文化,勇敢地進行趕超和創新,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布置學生閱讀112——116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稱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開眼看世界的思想家(由於他們生活的時代早,而且產生了巨大的激勵作用,所以調到前面作為範例進行探究)
1、怎樣學習有關魏源的歷史知識?(通過設問,啟發學生從生活時代、代表作[或創造發明]、主要內容、成功原因等方面進行了解:A、生活時代:鴉片戰爭期間;B、代表作:《海國圖志》; C、主要內容:「師夷長技以制夷」;D、成功原因:崇高的愛國精神[反抗外侵];良好的道德品質[講誠信,不負林則徐重託];
強烈的創新意識[批判閉關鎖國政策,破除輕視科技的愚昧觀點]。)

2、有關嚴復的重要內容是什麼?(啟發學生運用上例,自我提煉知識要點:A、生活時代: 戊戌變法時期;B、代表作:譯著《天演論》;C、主要內容:「物進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後勝於今」;D、成功原因:崇高的愛國精神[反抗外侵,主張救亡圖存];良好的道德品質[勤奮好學,既學軍事,也廣泛涉獵西方政治學說];強烈的創新意識[為譯著加按語,敘述己見,警醒世人,宣傳變法]。)

教師小結、過渡:向西方學習,是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的基本走向;愛國主義則是激勵人們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以這些思想為支撐,科學家們在各自領域內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人修建的第一條鐵路
你知道當年建立這項偉業的人物事跡嗎?(組織學生運用上例,自我提煉知識要點:
人物姓名:詹天佑;重要貢獻:自行設計和建成京張鐵路[干線];年代:1905——1909年;
突出成就:居庸關、八達嶺隧道;成功原因:崇高的愛國精神[學成本領,報效祖國];良好的道德品質[勤奮好學,克服困難,全力以赴];強烈的創新意識[設計「人」字形路軌]。)

揭開制鹼奧秘的侯德榜
侯德榜的貢獻是什麼?(啟發學生運用上例,自我提煉知識要點:
A、成功時間: 20世紀20年代
B、代表作:《制鹼》
C、主要成就:比歐洲制鹼成本低40%
D、成功原因:崇高的愛國精神[學成歸來,投身實踐,報效祖國];
良好的道德品質[刻苦鑽研,意志堅強];強烈的創新意識[挑戰外國壟斷,探索新工藝,敢於超越西方]。)

鞏固小結
指導學生當堂完成課本第115頁選擇題:應選A(《海國圖志》)。

2. 人教歷史選修1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教案

重點

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難點

對王安石變法的命運和歷史地位的全面認識。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介紹了王安石變法的命運和歷史作用。建議教師分兩部分對教材進行處理:一是「變法的命運」,主要介紹了王安石變法的曲折過程和最後的結局。二是「積貧局面的改變」和 「積弱局面的改善」,主要內容是介紹王安石變法的成效和歷史作用。

課文引言是王安石的一首反映變法後農民生活的詩歌,一派歌舞昇平,太賓士世的景象。教師可回顧第2節引言部分王安石的早期詩作《河北民》,把兩首詩作進行對比。兩首詩反映了不同時期王安石不同的思想情緒,也反映了變法前後北宋社會局面的變化。比較講解,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新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引言部分還對王安石變法做了一個簡要但客觀的評價,明確了一個基本結論:王安石變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變法的進步作用值得肯定。

第一目「變法的命運」

本目教材主要介紹王安石變法曲折的過程和失敗的最終結局,印證了王安石變法的復雜性和艱巨性。

本目教材共介紹了四個問題:第一,保守派反對變法,對變法百般阻撓和破壞。變法觸及到了一些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他們千方百計反對變法是必然的。熙寧七年(1074年)春,河北等地旱象嚴重,九月不雨,免役錢激起群情洶洶、民心不穩,神宗憂形於色,寢食不安。光州司法參軍鄭俠,見新法招致天怒人怨,欲猛醒王安石,遂繪東北《流民圖》以告急文件特進。神宗反復觀圖,或身背鎖械,或口食草根,或身無完衣,或拆屋納錢,種種驚心怵目之狀,竟夕不眠。示之後宮,神宗的祖母曹太後和母親高太後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訴說天下被王安石搞亂了,逼神宗停止新法。教師可結合插圖《太皇太後和皇太後向宋神宗哭泣》進行講解。第二,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堅持變法。在變法過程中,隨著新法一項項頒布,造謠誣蔑直向王安石潑來,他坦然處之,說:「如今要作事,何能免人紛紜!……人言固有不足恤(不足慮)。」保守派以「天變降罰」作輿論武器,破壞變法。1072年司天監靈台郎(管天文)亢瑛奏言:天久陰,星失度,這是由於強臣擅國,政失民心之故,應當罷免王安石。王安石則以「天變不足畏」加以反擊。王安石指出,天意不是人可以知道的,人的行為,也不必去合乎什麼天意。保守派提出「祖宗之法不可變」來恫嚇王安石。王安石喊出了「祖宗之法不可守」的口號,王安石說:「仁宗在位四十年,曾有好幾次修改過法令。如果說法不變,子子孫孫當世世守成,那麼為何祖宗屢屢加以變動呢?」 王安石在與反對派的斗爭中高舉「三不足」的理論武器,駁斥了反對派的謬論,顯示了他過人的膽識、智慧能力和勇氣。第三,宋神宗對變法的態度的變化。作為最高統治者,宋神宗態度的動搖不定,使變法的過程更加艱難和曲折。這一過程,可以概括為四個階段:支持王安石,變法順利進行——態度動搖,1074年王安石辭職——1075年,恢復王安石職務,繼續變法——和王安石意見不一,1076年王安石再次辭職,法令陸續廢止,王安石退居江寧至死。第四,司馬光做了宰相,廢除新法,變法最後失敗。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死去。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後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為宰相,新法幾乎全被廢掉。史稱「元佑更化」。宋哲宗親政後,重新起用變法派,但統治集團內部斗爭更加激烈,新法成為各派系傾軋的工具。於是,變法運動完全失敗。對於本目內容,要求按教材講述清楚即可,為了增加講述的生動性,可適當補充課外知識,但不應過多。

第二目「積貧局面的改變」

「富國」是王安石變法的首要目的,本目就主要介紹了王安石變法中「富國之法」各項法令的成效。從新法次第實施,到新法為守舊派所廢罷,其間將近十五年。在這十五年中,每項新法在推行後,雖然都不免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國」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對此,教材分兩部分進行了介紹。第一部分介紹了「積貧」現象改變的主要表現,政府財政收入增加,國庫充裕。教材對這一部分內容交代比較簡單,在講授過程中,教師可以增加一些數據、文字資料,對課文加以補充說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數據、文字的選取上可將變法前後的變化進行對比,增強材料的說服力。第二部分具體介紹了各項「富國之法」的成效。它以各項法令為線索,主要介紹了變法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積極進步影響,分三點:(1)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剝削,有助於緩和階級矛盾。(2)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得到一定的實惠。(3)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積貧」的現象有所改善。另一方面,也介紹了變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

第三目「積弱局面的改善」

改變「積貧積弱」的現象是王安石變法的總方針,富國強兵是變法的總目的。本目內容主要是介紹通過「強兵之法」的推行,積弱局面改善,北宋國力的增強。建議教師可分三部分對教材進行處理。第一部分,保甲法的作用。王安石的強兵之法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目的,一是鞏固封建統治秩序,一是加強軍隊。保甲法兼而有之,而側重於前者。教材對保甲法單獨介紹,突出了保甲法在變法中的重要地位。教材闡述了保甲法推行的兩大成效:一、加強了農村的封建統治秩序,維護了農村的社會治安。二、建立了全國性的軍事儲備,並節省了大量訓練費用。教師可把保甲法作為本目的重點講述。第二部分,分別介紹了軍器監、保馬法、將兵法、精簡軍隊等措施的成效。建議教師按教材內容講解即可,不必做太多補充。第三部分,國力增強的突出表現——西部邊境的鞏固和開發。教材主要介紹了和西夏關系的發展。建議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變法前後宋與西夏關系進行對比,通過前後的變化,進一步理解變法促進了北宋國力的增強。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關於課文的導入。建議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復習回顧前面兩節的內容:北宋中期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危機,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統治,范仲淹首先進行了變法,史稱慶歷新政。但是,范仲淹的變法僅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面對更加尖銳的社會矛盾,王安石隨後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進行了新的變法。教師提出問題:范仲淹的改革最終以失敗告終,王安石變法又會面臨什麼樣的命運呢?然後,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本課引言部分的內容,提出新的問題——王安石在詩中對變法成效的敘述是否客觀,變法真正起到了什麼作用呢?由此導入新課。

關於「變法的命運」一目的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慶歷新政失敗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教師進行歸納,「慶歷新政」由於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反對而失敗。王安石繼續改革又會面臨何種命運呢?由此進入第一目的學習。教師在本目的教學中,要注意講清楚四個問題。第一,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為什麼反對變法?是如何反對變法的?讓學生理解,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和破壞是變法最大的阻力,也是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第二,王安石面對阻力,提出的「三不足」思想的含義是什麼?它起了什麼作用?引導學生學習王安石銳意進取,勇於創新的精神。第三,宋神宗對變法的態度前後有什麼變化?為什麼變化?宋神宗態度的變化對變法產生了什麼影響?並歸納出變法的曲折過程。第四,司馬光任宰相,新法被廢除,意味著變法最後失敗了。建議教師在學習本目內容時,注意把王安石變法與慶歷新政進行對比。培養學生通過歷史比較,進行分析問題的能力。

關於「積貧局面的改變」和「積弱局面的改善」兩目的教學。「積貧」和「積弱」是北宋社會危機的兩個主要方面,也是王安石變法要解決的兩個核心問題。建議教師可以將這兩目的內容結合起來講解。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回顧第二節的內容,王安石針對「積貧積弱」的局面採取了哪些措施?然後提出新問題: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由此導入對本目教材的學習。建議教師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然後用圖表的形式,對相關知識進行總結。

表1 積貧局面的改變

富國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成效
局限
農田水利法
水利工程廣為修建,保證了灌溉;耕地面積增加,農業生產發展,政府稅收增加。
政府財政收入增加,國庫充裕,積貧的局面大大改變了

方田均稅法
清丈出大量隱瞞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農民免除賦稅,得到實惠。

青苗法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
強制農民借貸;利息偏高,農民負擔依然沉重
免役法
農民從勞役中解脫出來,保證了勞動時間,促進生產發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對貧苦人是沉重的負擔,許多人為支付免役錢家破人亡
市易法和均輸法
打破了大商人對市場的壟斷;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表2積弱局面的改善

強兵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主要成效
保甲法
加強了農村封建統治秩序,維護了農村社會治安;建立了全國性的軍事儲備;節省了大量的訓練費用
主要表現: 西部邊境的鞏固和開發
設置軍器監
武器質量和產量都提高
保馬法
馬匹的質量和數量提高;政府節省了大量養馬費用
將兵法
加強了軍隊戰鬥力
精簡軍隊
加強軍隊戰鬥力,節省了不少軍費

通過總結填寫以上兩個表格的內容,讓學生掌握變法成效的基本事實;同時,得出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時期內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有利於社會進步的結論。

教師還應注意講清楚:一、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二、王安石變法是地主階級為了克服封建統治危機,鞏固地主階級統治而進行的改革。變法側重點在與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而不在改善農民的處境,所以農民的負擔仍然沉重。

關於課後小結。建議教師通過小結加深學生對王安石變法全面正確的理解,進一步深化課文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回答導入新課時的兩個問題,並做進一步的探究。一、王安石變法的命運如何?並進一步探究原因是什麼?從中我們應該吸取什麼教訓?二、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是什麼?並進一步探究如何全面評價王安石變法?

教師指導學生自己回顧本課所學內容,相互間進行討論和交流。在此基礎上由教師概括總結。王安石變法最終失敗了。原因有四點:(1)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撓和破壞。(2)宋神宗在變法後期的動搖。(3)宋神宗死後,司馬光任宰相,廢除了新法。(4)在變法過程中,由於用人不當,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教師應該強調,第一點是主要原因。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所以,不可避免的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不滿和反對。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總結出,從王安石變法中我們應該吸取的教訓:改革是艱辛的,必然會充滿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毫不動搖,才能成功;而且,要注意用人。

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全面認識王安石變法。一是變法的不足和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這主要表現在:(1)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2)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二是應該充分肯定變法的進步意義,這主要表現在:(1)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2)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於社會進步。(3)王安石能夠針對北宋統治錯綜復雜的積弊大刀闊斧進行改革,這種勇於改革和敢於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

2.教學案例

案例1 在介紹「變法的命運」一目時,可將課文知識歸納為下列圖示:

案例2 在介紹「積貧局面的改變」一目時,可以利用圖表分析的方法,指導學生掌握相關知識。

首先,教師出示圖表:積貧局面的改變(內容見「教學設計與案例」)。

富國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成效
局限
農田水利法

方田均稅法

青苗法

免役法

市易法和均輸法

然後,教師指導學生自己閱讀課文,並填寫此表。在學生閱讀填寫表格過程中,指導學生思考相關問題:積貧局面改變主要表現在什麼方面?積貧局面改變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王安石變法「富國之法」的各項措施有什麼成效?變法過程中存在的局限是什麼?

在指導學生填寫完成表格以後,教師可指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各項法令的推行所起作用有什麼共同點?他們和積貧局面的改變之間是什麼關系?變法過程中存在著局限,說明了什麼問題?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看待變法的成效和不足?在學生思考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從而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深化理解。

案例3結合王安石變法歷史地位的學習,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學會正確的認識和評價歷史上的重大改革運動。

教師可向學生補充介紹商鞅變法、譚嗣同與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和內容,並向學生提出要求和任務。然後,讓學生分組去尋找材料,探究並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

最後指導學生對改革得出一些基本的認識。

比如,對改革進行評價時,我們應該堅持的原則是:(1)我們要把各種改革放在它所屬的特定歷史環境中去加以評價。應該首先分析當時的歷史條件、歷史要求,再看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適應或者違背了這一歷史要求,它對社會歷史發展到底起了什麼作用。據此,對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一場改革的成敗與否,不能看改革者個人的結局如何,而要看這一改革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是否得到維持。從這些改革中,我們得到啟示:(1)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2)改革是革除社會弊政,促進社會發展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權和私利,因而會有阻力,甚至充滿了尖銳的斗爭。因此,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行動要堅決徹底,要注意用人。

四、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資料內容見教材。

從上述意見,你能看出他們對變法的不同態度嗎?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看法,宋神宗的態度怎樣?

解題關鍵:三人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團,對變法所持態度不同。

思路引領:變法會涉及到許多人的利益,會對他們產生不同的影響。階級不同(或集團利益不同),對變法就會有不同看法和態度。文彥博代表了守舊保守勢力,變法必然會危機其自身利益;王安石代表了銳意改革的革新派,主張變法,富國強兵;宋神宗作為最高統治者,希望克服封建統治危機、鞏固統治。

答案提示:文彥博反對變法;王安石主張變法;宋神宗支持變法。

【探究學習總結】

(一)本課測評

1.王安石變法被廢止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解題關鍵:改革必然會危害到保守守舊勢力的利益,而遭到他們的阻撓和破壞。

思路引領:王安石變法危害了哪些人的利益,他們對變法是什麼態度;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中,變法自身有什麼不足之處。

答案提示:(1)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撓和破壞是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2)宋神宗在變法後期的動搖。(3)宋神宗死後,司馬光任宰相,廢除了新法。(4)在變法過程中,由於用人不當,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

2.試評價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解題關鍵:王安石變法各項措施的成效如何,如何全面認識王安石變法。

思路引領:變法各項措施的成效;變法推行後社會狀況有何改變;變法過程中出現了什麼問題。從局限性和進步性兩個方面進行總結。

答案提示:(1)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2)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3)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於社會進步。(4)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3. 中國政治思想史教案

中國政治思想史
目 錄
第一章 奴隸制國家形成和發展時期(夏商西周)的政治版思想
第二章 奴隸制國權家瓦解時期(春秋)的政治思想
第三章 封建制國家確立時期(戰國)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 封建制國家鞏固和發展時期(秦漢)的政治思想
第五章 封建制國家進一步發展和鼎盛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的政治思想
第六章 封建制國家由盛轉衰時期(宋元明清)的政治思想
第七章 鴉片戰爭時期社會思潮的變向與地主階級改革派政治思想
第八章 太平天國農民革命思想的新發展與封建階級反動思想的反撲
第九章 洋務派與早期改良派的政治思想
第十章 戊戌變法時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治思想從高潮到破產
第十一章 辛亥革命准備時期資產階級派同改良派的思想論爭
第十二章 章太炎早期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
第十三章 孫中山前期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

4. 完整的中國近代史上宗教侵略,如曹州教案之類的教案

宗教自古有之,恩格斯認為,世界古代社會的基督教,是奴隸和被壓迫者的宗教。大約從公元
2世紀起,統治階級成員加入基督教,基督教逐漸成為國家的宗教,基督教亦就逐漸成為統治
階級賴以馴馭人民大眾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壓迫工具。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傳教,少數傳教土以「傳教」為幌子,執行本國政府的意志,推行其對華文化侵略政策。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在華的傳教上都直接或間接地捲入了這場戰爭。1840年3月,英國政府決定遠征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後,美國傳教士裨治文狂妄地宣稱:「時間已到,中國必須屈服或失敗。」~2j(七天主教南京教主艾維克為朴鼎查提供大量軍事、政治情報。1844年,法國強迫清政府籜訂《黃埔條約》,使列強獲得保護天主教堂的條款;1858年,列強通過《天津條約》,取得了傳教士在中國內地傳教的特權。
在條約制度的保護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傳教士紛紛涌進中國。從1846年起,天主教
在澳門、南京、北京設三個主教區,在陝西、山西、山東、湖廣、江西、雲南、香港等地設立代主教區。到19世紀末,在華天主教傳教士達800人,教徒達70萬人;在華的基督教士由牆44年的
31人,發展到19世紀末的1500人,教徒約8萬人。此外,沙俄的東正教士亦紛紛涌進我國東
北地區。傳教七在華所製造的「民教」沖突事件,其本質是侵略與反侵略、奴役與反奴役、壓迫
與反壓迫、征服與反征服的斗爭,絕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文化沖突」。外國傳教士來到中國國,首先是建畝:教堂。建市教堂包括「還堂」與「建章」。所謂「還堂」,即強迫交還鴉片戰爭前被清政府沒收的天豐教等教堂、幾十年過去,原有的教堂不復存在,傳教士依仗特權,或對紳民擁有的「高華巨窒,硬指為當年教堂,勒逼民間讓還」,或將「會館、公所、庵堂」,「抵作教堂」。這類事件在山東濟南、泰安等地時有發生。
所謂「建堂」,即傳教士所到之處建立新的教堂。傳教士「謀田地房產,不先稟商地方官,硬立契
據」的事件幾乎遍及全國各省。最典型的事例要算「充州教案」。80年代末,德國聖言會教主
安治泰企圖在儒家思想的發源地魯南地區建立兗卅l教堂。德國傳教士的「建堂」舉動,理所當
然地遭到山東人民的反抗,他們憤怒地驅逐了安治泰及其德國領事。德國在兗州建堂一事,直
至1897年巨野教案發生後,依仗本國的軍事力量才得吼實現。
附:1 兗州 教案:山東省曲阜師范兗州校區北校院的所在地,原來是兗州教堂的地盤,當年的兗州教堂面積據載南北長 368米,東西寬216米。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現如今保留的兗州教堂殘留建築,只是其北端的教主樓一小部分,教堂的豪華壯麗,堪稱當年兗州及周圍地區的一道風景。正是這座兗州教堂,在歷史的建造過程中,曾經暴發了一場震驚中外的兗州教案。也寫下了古地兗州人極有血性的一頁。

兗州教堂最初是有一名德國傳教士安治泰於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創意建造。他先在兗州城裡偷偷買了一戶姓呂人家的住宅用作傳教場所。此事被當地發現後,以兗州明賢湯誥等人為首,在兗州城裡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洋教風潮,他們不但組織人四處張貼標語「斬殺漢奸以清內亂,驅逐洋教以靖外憂」,還拿起棍棒四處巡邏,揚言見到傳洋教的就割耳、斷手。嚇得安治泰等人還沒來得及做更大的動作便落荒而逃。

一年之後安治太再次來到兗州買房建教堂,這一次買了一戶人家的房基地准備建教堂,結果是百姓們知道後封鎖起城門,高喊著要捉拿買房的漢奸,不但沒讓教堂建成,還用最快的速度在建教堂的房基地上建起了一座考棚。

對於兗州人堅決不讓在城裡建教堂,當時的總理衙門也就是清政府的外交部是這樣解釋的:「中國信從孔聖之教,備極尊崇,兗州孔子故里,亦儒教根本之地,若欲在該處建立教堂,非但本地人忿忿不平,即天下之人亦聞而驚駭」。用當地老百姓的說法是:洋教屬於歪門斜教,是專門鼓惑人心、離經叛道的禍害。所以無論如何在地靠孔聖人故里的兗州,決不能讓他們隨便建成教堂。所以盡管數次籌劃、想各種方式在此建教堂,但要麼來人被痛打一頓趕出城外,要麼臨時傳教場所被一夜拆除。

一直到1890年,安治太回德國受到徳皇的接見,並取得了在山東的護教權。為此德國公使司艮得專程趕到兗州,以威脅恐嚇提出要在這里硬建教堂。結果兗州城裡立刻又颳起了一場反建教堂的風暴。城裡和鄉下老百姓知道消息之後,「街上的人群數也數不清,,,,,就像滾滾海水震盪起伏,洗馬地就象黃蜂窩一樣,人們拚命往那裡鑽,那裡是分發武器和策劃陰謀的地方口,」震耳欲聾的粗野叫罵聲和鑼鼓聲此起彼伏,嚇得德國公使連話也沒說幾句再一次狼狽逃竄。

一直到後來,安治太在一干大員的陪同下領著一夥人到了兗州,地方百姓根本不理那一套,又是蜂擁而至,將他們團團圍住。就連地方要員兗沂曹濟道員姚協贊也不敢當面應承。結果出門時安治太的一個隨從表示不滿,引發眾怒,隨從當場被群眾打的鼻青眼腫,縣太爺被直接推倒在桌子底下,安治太硬是被人從轎子里拖了出來,挨了一頓臭揍。用當時地方官的話說,「百姓並為一心,勢有蹈死不悔之勢」。

兗州教堂的對峙一直持續了十年,當地老百姓硬是沒有讓洋人在此建成教堂。後來到了1895年。那時德國正在尋找瓜分中國的理由,在一份報給徳皇的公文中,公開表示兗州不讓建教堂,就可以成為進攻的理由。軟弱的清王朝腐敗統治者在德國武裝佔領了青島之後,不得不做出讓步,再加上當時又發生了殺死德國傳教士的巨野教案。德國取得了在山東的殖民地權利。1897年,歷時十年的兗州教堂案終於落下了大幕。伴隨著國弱和屈辱,在清政府的武裝保護下,德國統治者終於在兗州城裡建成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天主教堂。
2 曹州教案:1897年山東曹州巨野縣群眾與德國傳教士發生沖突而釀成的案件。又稱曹州教案。為當時重大教案之一。案發後清政府被迫與德國簽訂《膠澳租界條約》。19世紀90年代,德帝國主義積極向遠東擴張。1890年,它從法國手裡奪得魯南德籍傳教士的保護權,並竭力利用傳教士為其侵略服務。1896~1897年德國兩次向清政府要求租借膠州灣,均遭拒絕。德皇威廉一世意欲訴諸武力,首相荷享諾勸其忍耐,認為一二年後教案問題可以作為德國行動的借口。
曹州公眾對德國傳教士唆使教民欺壓民眾,素懷不滿。1897年11月 1日夜大刀會惠潮現、雷繼參等人到巨野縣磨盤張家莊教堂,殺死在該堂留宿的德國聖言會傳教士能方濟和韓理。與此同時,壽張、濟寧、單縣、城武等州縣,亦發生毀堂、毆逐教士、教民事件。案件發生後,清政府立即派司道大員前往查辦。但德國於11月6 日命令駐扎吳淞的德國海軍提督棣利士率艦隊開到膠州灣,佔領要隘、城市及其他據點。11月10日德駐華公使海靖向清政府提出六點無理要求,清政府全部接受,並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山東巡撫李秉衡撤職;賠償教堂損失白銀3000兩,中方代建教堂3 座(每座造價白銀6.6萬兩),教士住宅7處(造價共白銀2.4萬兩);降諭保護德國教士;惠潮現、雷繼參兩人處死,蕭盛業等3人監禁5年;允許德國租借膠州灣99年,並享有修築膠濟鐵路和開采沿線30里的礦產特權。從而山東成為德國的勢力范圍。

閱讀全文

與戊戌變法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