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辛亥革命的具體過程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武昌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紀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辛亥革命促進了社會習俗的除舊布新。辛亥革命的實際政治影響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政治體制的革故鼎新帶來了民國初年的中國社會面貌為之一新。正是這些新的變化,打開了中國通向現代化的閘門。
辛亥革命不僅召喚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到來,而且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打開了通道。陳獨秀和知識界一批激進的民主主義者,繼承和發展了辛亥革命思想解放運動的成果,把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推向了嶄新的發展階段。20世紀初,隨著一批覺悟知識分子的產生,各種宣傳革命的書籍報刊紛紛涌現,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不斷傳播開來,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准備了思想條件。
Ⅱ 八年級上歷史第2~6課知識點,謝謝.
第一單元 侵略與反抗
第1課 鴉片戰爭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為了開辟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直接原因:為了扭轉貿易逆差.
2.1839年,林則徐被道光帝派往廣州進行禁煙,進行暗訪密查,緝拿煙販,收繳鴉片.6月在虎門海灘銷毀鴉片,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成為民族英雄,這次活動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3.1840-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1.1856-1860年,英法聯軍為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佔領北京後,火燒圓明園.
2.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佔了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結合第8頁表格和第9頁圖掌握)
3.1851-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1853年佔領南京改為天京,定為都城,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為推翻清朝統治,派軍隊北伐和西征.
第3課 收復新疆
左宗棠作為欽差大臣,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收復了新疆.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失敗後,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地化程度.
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2.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學生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課 洋務運動
1.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前期以"自強"為口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 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後期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了一些民用工業,如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從 70-80年代籌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1862年創辦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2.評價洋務運動(第30頁內容,重點掌握)
第7課 戊戌變法
1.1895年春,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揭開了變法維新的序幕.
2.1898年6月到9月,光緒帝發布了一系列變法令,內容( P33):要求從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思想五個方面掌握.
第8課 辛亥革命
1.1894年,孫中山組織了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他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孫中山當總理,通過了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綱領,它的成立,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創辦的機關刊物《民報》,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2.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竊取,沒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第9課 新文化運動
1.1915年,陳獨秀等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掀起新文化運動.以四提倡四反對為主要內容,向尊孔復古逆流進行攻擊,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2.1918年,李大釗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進行宣傳馬克思主義.
3.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不過,新文化運動中也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影響到後來.
第三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第10課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校學生舉行示威,要求"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懲辦賣國賊要求,遭到北洋軍閥政府的鎮壓.6月初,上海工人舉行罷工,商人罷市,支持學生斗爭,工人階級起了巨大的作用,結果政府被迫釋放學生,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初步的勝利.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2.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的綱領,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3.1922年中共二大,確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立民主共和國.這是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第11課 北伐戰爭
1.1924年創辦的黃埔軍校由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
2.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主要戰場:湖南,湖北;主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在兩湖戰場消滅了吳佩孚主力;出師不到半年,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3.1927年4月,蔣介石叛變革命,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它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
第12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領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第一槍.
2.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進攻敵人力量較為薄弱的農村,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第13課 紅軍不怕遠征難
1.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在未能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後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進行長征.
2.1935年1月,黨中央召開遵義會議,會議解決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定軍事上由毛澤東,周恩來等負責指揮.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長征途中,渡過金沙江跳出敵人的包圍,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同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第四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第14課 難忘九一八
1.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蔣介石要求駐守東北的張學良實行不抵抗政策,使東北三省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半年時間全部淪於敵手.全國人民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內戰,抵抗日本的侵略.東北人民和部分東北軍部隊,組織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中共派楊靖宇組織東北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
2.九一八事變後,中共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張,為了逼蔣抗日,1936月12月12日,發動"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第15課 「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
1.1937年日軍向盧溝橋中國守軍發動進攻,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的全國性抗日戰爭從此爆發.在事變中,佟麟閣,趙登禹先後為國捐軀.平津相繼陷落,這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2.1937年12月,日軍佔領南京,製造了南京大屠殺,在六周時間內,屠殺中國居民達三十萬人以上.
第16課 血肉築長城
1.在全面抗戰期間,中共領導的八路軍取得"平型關大捷",這是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為粉碎敵人的"囚籠"政策,1940年8月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了百團大戰,這是抗戰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國民黨軍隊在1938年春取得台兒庄大捷.
2.抗戰勝利前夕,1945年4月,在延安召開中共七大,大會主要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勝利後中國將走什麼道路的重要問題.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發動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標志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第五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第17課 內戰烽火
1.在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陰謀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為了進一步贏得准備內戰的時間,也為了欺騙人民,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1945年8月到10月,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毛澤東在周恩來,王洛飛的陪同下,同國民黨進行談判,最後達成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
2.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對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標志全面內戰爆發.
3.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軍挺進大別山威脅南京和武漢.標志戰略反攻的開始.
第18課 戰略大決戰
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淮海戰役的勝利,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陳毅曾說, 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P98)三大戰役的勝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2.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佔領南京,標志統紿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的垮台.
第六單元 經濟和社會生活
第19課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狀元實業家張謇,在《馬關條約》簽訂後,中華民族面臨嚴重民族危機情況下,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創辦了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同時興辦學校和開展慈善事業.一戰期間企業由於帝國主義放鬆了對中國民族資本的壓迫,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但大戰結束後被吞並.
第20課 社會生活的變化
中文報紙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
第七單元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第21課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一)
1.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
2.揭開制鹼奧秘的侯德榜撰寫了《制鹼》一書,他的制鹼法被命名為"侯氏制鹼法".
3.近代開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中代表人物有魏源和嚴復.魏源他編成《海國圖志》一書,系統介紹了南洋,歐美各國的歷史地理,並說明編寫的目的是" 師夷長技以制夷".嚴復是戊戌變法時期的啟蒙思想家,他翻譯了《天演論》,闡述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後勝於今"的進步觀點.
第22課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二)
1.戊戌變法期間,創辦了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
2.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
3.魯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記》,《孔乙已》等;徐悲鴻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稱為人民音樂家的聶耳的代表作是《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黃河大合唱》.
Ⅲ 小學6年級下冊第8課資料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理解詞語。
2、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宋慶齡尊重勞動人民、民主平等的作風。培養學生尊重勞動人民,關心勞動人民的品質。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學習運用描寫表現人物性格。
詞語注釋:
晉謁:拜見,進見,進見地位高或輩份高的人,本文指參觀的意思。
陵園:以陵墓為主的園林。
泱泱大國:氣魄宏大的國家。
顯赫:權勢、名聲等盛大。多形容貴族、官僚的權勢盛,名聲大。
伺候:指侍奉或供役使。
怯怯:形容膽怯畏縮的樣子。
問長問短:仔細的問,多表示關心。
搭訕:為了想跟人接近或把尷尬的局面敷衍過去而找話說。
絕口不提:閉口不談。
監視:從旁察看注釋(敵對者)。
患難:艱苦危險的處境。
噓寒問暖:形容對別人的生活十分關心。
平衡:對立的各方面在數量或質量上相等或相抵。
波瀾壯闊:比喻聲勢雄壯浩大。
詞語積累:
一、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晉謁——拜謁 震動——震驚 樸素——簡朴
尊重——敬重 著名——聞名 伺候——服侍
特殊——特別 堅強——頑強 擔任——擔當
簡單——簡潔 清楚——清晰
反義詞:顯赫——卑微 樸素——奢華 特殊——一般
激動——平靜 蔑視——重視 傳統——現代
親近——疏遠 緊張——輕松 堅強——軟弱
清楚——模糊
二、多音、多義字
句段賞析:
1、正因為我是領導,才讓你坐北朝南的呀!要是我老高高在上,不就不平衡了嗎?
我國傳統觀念座次以坐北朝南為尊,宋慶齡作為一名國家領導卻讓自家保姆坐上座,反映了她認為領導不應高高在上的民主思想。
2、老說民主民主,我看最講民主,最講平等的是夫人。
這句話是李姐對夫人的中肯評價,通過夫人的民主和平等同社會上那些人鼓吹的民主比較,說明夫人尊重勞動人民、平等待人的品質。
3、夫人還為她設計墓地,不但把她安排進自家的陵園,而且和自己一模一樣的樣式,並排而立。
這句和上句一樣,都表現了宋慶齡的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與作風。傳統觀念中墓地規模是一個人生前地位權勢的體現,宋慶齡不僅安排李姐死後與自己並埋,而且還是一模一樣的樸素樣式,充分體現了宋慶齡對李姐的深厚感情和對封建等級觀念的蔑視。
4、在她心裡,領導職務不過是為人民服務的崗位,國家領導人和保姆僅僅是分工不同而已。
宋慶齡在解放前就被尊稱為國母,解放後也一直擔任著重要的國家領導職務,但這絲毫沒有改變她仁愛樸素的個性和民主平實的作風。她一生完成了許多常人難以企及的功績,但她把這些功績只視作自己的職責所在,絲毫也不居功自傲。也正因如此,她才能關愛身邊的每一個人,才能真正待保姆如姐妹。
文章結構:
全文可分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宋慶齡的墓旁以同樣方式安葬著普通的李燕娥。
第二段(第2至4自然段):李燕娥初見宋慶齡。
第三段(第5至7自然段):李燕娥對宋慶齡全心全意。
第四段(第8至10自然段):宋慶齡對李燕娥關懷備至。
第五段(第11、12自然段):贊揚宋慶齡的民主意識。
(也可將全文分為三部分,2——10自然段合為一大段,講宋慶齡與李姐親如姐妹的動人故事。)
宋慶齡生平:
1893年1月 27日,宋慶齡誕生在上海一個牧師兼實業家的家庭。她的父親作為孫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啟蒙老師。少年時代,她在美國接受了「歐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義的洗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專制統治,使她對祖國的獨立、自由、民主和富強滿懷憧憬。父親源源寄來的書信與剪報資料,在她的心中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架起了橋梁。然而,共和國在搖籃中被扼殺,革命的大潮已經消退,宋慶齡欲學成歸國後改革和建設祖國的抱負無法施展。她徑直到流亡的革命黨人集中的東京,不久即擔任了孫中山的助手,開始了她長達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 25日,宋慶齡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決定與流亡中的孫中山結婚,以堅定的步伐毫不猶豫地跟隨孫中山踏上捍衛共和制度的艱苦鬥爭歷程。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宋慶齡接替了他的「和平、奮斗、救中國」的旗幟。
1927年8月,宋慶齡出訪蘇聯,以後旅居歐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大國,思想上有了質的飛躍。
當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不斷擴大,民族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的時候,宋慶齡迅速作出科學的判斷和正確的決策,認為「國難當頭,應該盡棄前嫌。必須舉國上下團結一致,抵抗日本,爭取最後勝利。」她為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搭橋鋪路,起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宋慶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她把許多精力投入婦女與兒童的文化、教育、衛生與福利事業中。之後她一直擔任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和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主席職務。1950年,她被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1952年,被選為亞洲及太平洋聯絡委員會主席。
1981年5月 14日,宋慶齡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惡化。 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慶齡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1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榮譽稱號。1981年5月29日20時18分病逝於北京。
Ⅳ 辛亥革命的圖片資料(歷史公開課要用)
19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紀念日。1911年清政府出賣鐵路修築權,激起全國人民反抗。四版川民眾由保路運動發展到權武裝起義,清政府急調湖北等省軍隊入川鎮壓。湖北新軍工程第八營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人率領起義軍攻佔鳳凰山並控制武昌,湖北軍政府成立。武昌起義勝利後,各省紛紛響應,全國24 個省區有14個先後獨立。這次起義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由於1911年是干支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
圖為革命軍佔領武昌城後,軍政府掛起象徵十八省團結一致的十八星軍旗(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Ⅳ 速求初二歷史第九課新文化運動的教案也就是備課筆記
概念:思想解放運動(革命)
原因:辛亥革命後,國家形勢越來越亂,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尋求救國的新出路。
時間:1915年9月
標志:《新青年》(原稱《青年雜志》)
主要領導人物:李大釗、胡適、魯迅、陳獨秀等。
主要陣地:《新青年》
活動基地:北京大學
旗幟:「民主」與「科學」
精神:打倒孔家店
新文化運動的起止時間
1915年~1923年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
北洋軍閥統治前期,在中國滿布陰霾的天空中,響起一聲春雷,爆發了一場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猛烈抨擊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
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敗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中國先進分子為改變這種局面尋找新的出路;經濟方面,中國資本主義在一戰期間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思想文化方面,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留學風氣日盛,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被介紹到中國,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凱的尊孔復古的逆流為民主知識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對於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於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准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袁世凱《大總統祭聖告令》
本大總統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為政體雖取革新,而禮俗要當保守環球各國,各有所以立國之精神,秉諸先民,蒸為特性。中國服循聖道,自齊家、治國、平天下,無不本於修身。
——《中國近代史資料選編》
新文化運動的口號
「德先生和賽先生」
「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賽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學)。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學」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這一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但這一口號仍屬於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性質,有它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眾運動相結合,不能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從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新文化運動中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的樹立,使中國許多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的大好機遇。教材關於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四個提倡、四個反對的闡述,真正體現出了新文化運動的「新」之所在。
胡適,他的《文學改良芻議》首倡白話文.他對學生打比方說:你們用古文說對不起我完成不了任務。結果學生用了一大串文字說。可他卻用「幹不了,謝謝」五個字就搞定了
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革命論》一文,不僅主張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還主張推倒陳腐、雕琢、迂晦的舊文學,建設新鮮、平易明了的新文學,從而使文學革命的旗幟更加鮮明。
現代公文語言是在「批判地繼承」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白話文代替了文言文。(《應用寫作》1997年第5期)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作為思想革命,它倡導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作為文學革命,它倡導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前期的新文化運動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後期極力宣傳馬克思主義。
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也提出著名的八大主張:
一曰:需言之有物
二曰:不模仿古人
三曰:需講求文法
四曰:不做無病之呻吟
五曰:務去爛調套語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講對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性
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弘揚,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並且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後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到了宣傳動員作用,也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
新文化運動是由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發動的。它有偉大的功勞,也有嚴重的缺點。運動的倡導者忽視人民群眾,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廣大群眾相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他們還迴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以當時的文學革命而論,雖然提出建設「國民文學」,但當時的文學活動也只限於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還沒有可能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對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味批判以及對西學的全盤肯定具有片面性。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維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不過,新文化運動中的先進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緒,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這種看法一直影響到後來。其實無論是東方或西方,都應該互相地取長補短,這樣才能共同進步.。
新文化運動的論述
五四前的新文化運動是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五四以後的新文化運動是新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好像得名自孫文(中山),其思想主導是胡適,他的《文學改良芻議》首倡白話文,將文言文稱作半死文字,白話文才代表了社會前進方向,並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匯編為《嘗試集》,此外,胡適在對舊文化的批評中也發表了很多影響一代青年的文章,當時他以26歲(大概,我記不太清楚了)的年齡即暴得大名,被譽為「青年導師」(毛澤東當時深受胡適影響,其創導的《湘江評論》每期都要送胡)。在倡導科學和民主的同時,他和當時的很多文人受易卜生的影響,針對當時中國國情,提出了健全的個人主義——個人的自我拯救;婦女解放——救出他人;打破家庭孝道——救救孩子;和社會自由——人人平等的奮斗途徑。當時的很多文人也都基本上是按照這4個途徑開展文學創作的,我們比較熟悉的魯迅的很多小說都扣住了這4項內容。新文化運動後期,鑒於當時空談各類舶來主義的多,研究實際問題的少,胡適發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文章(眼見為實,當時毛澤東為響應還准備成立問題研究會,所定章程曾交胡修改),以此為標志,以胡適、傅斯年等人為代表的大批學者逐漸轉向自由主義,而以陳獨秀、李大釗等激進人士則轉化為革命派,信奉了共產主義。
新文化運動在大陸的影響一直及於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在文化氛圍上,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治地位,以改良過的歐美新文化替代了舊文化,進一步啟迪了民智,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國對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個層次;在思想上,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國現代文人自由主義思想,並使自由主義和三民主義、共產主義並列為現代中國三大思潮,其在高級知識分子中更是主導;在政治上,為中華民族培養了一大批關心國事、圖存圖強的現代人才,同時也形成了以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第三條道路」政治勢力,對鉗制當政者專制沖動,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貢獻。
Ⅵ 八年級上冊歷史預習提綱 一課一顆的,1-10課
八年級上學期歷史人教版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侵略與反抗
第1課 鴉片戰爭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為了開辟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直接原因:為了扭轉貿易逆差.
2.1839年,林則徐被道光帝派往廣州進行禁煙,進行暗訪密查,緝拿煙販,收繳鴉片.6月在虎門海灘銷毀鴉片,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成為民族英雄,這次活動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3.1840-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1.1856-1860年,英法聯軍為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佔領北京後,火燒圓明園.
2.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佔了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結合第8頁表格和第9頁圖掌握)
3.1851-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1853年佔領南京改為天京,定為都城,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為推翻清朝統治,派軍隊北伐和西征.
第3課 收復新疆
左宗棠作為欽差大臣,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收復了新疆.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失敗後,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地化程度.
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2.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學生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課 洋務運動
1.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前期以"自強"為口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 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後期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了一些民用工業,如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從 70-80年代籌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1862年創辦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2.評價洋務運動(第30頁內容,重點掌握)
第7課 戊戌變法
1.1895年春,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揭開了變法維新的序幕.
2.1898年6月到9月,光緒帝發布了一系列變法令,內容( P33):要求從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思想五個方面掌握.
第8課 辛亥革命
1.1894年,孫中山組織了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他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孫中山當總理,通過了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綱領,它的成立,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創辦的機關刊物《民報》,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2.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竊取,沒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第9課 新文化運動
1.1915年,陳獨秀等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掀起新文化運動.以四提倡四反對為主要內容,向尊孔復古逆流進行攻擊,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2.1918年,李大釗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進行宣傳馬克思主義.
3.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不過,新文化運動中也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影響到後來.
第三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第10課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校學生舉行示威,要求"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懲辦賣國賊要求,遭到北洋軍閥政府的鎮壓.6月初,上海工人舉行罷工,商人罷市,支持學生斗爭,工人階級起了巨大的作用,結果政府被迫釋放學生,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初步的勝利.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2.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的綱領,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3.1922年中共二大,確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立民主共和國.這是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第11課 北伐戰爭
1.1924年創辦的黃埔軍校由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
2.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主要戰場:湖南,湖北;主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在兩湖戰場消滅了吳佩孚主力;出師不到半年,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3.1927年4月,蔣介石叛變革命,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它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
第12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領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第一槍.
2.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進攻敵人力量較為薄弱的農村,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第13課 紅軍不怕遠征難
1.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在未能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後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進行長征.
2.1935年1月,黨中央召開遵義會議,會議解決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定軍事上由毛澤東,周恩來等負責指揮.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長征途中,渡過金沙江跳出敵人的包圍,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同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第四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第14課 難忘九一八
1.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蔣介石要求駐守東北的張學良實行不抵抗政策,使東北三省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半年時間全部淪於敵手.全國人民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內戰,抵抗日本的侵略.東北人民和部分東北軍部隊,組織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中共派楊靖宇組織東北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
2.九一八事變後,中共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張,為了逼蔣抗日,1936月12月12日,發動"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第15課 「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
1.1937年日軍向盧溝橋中國守軍發動進攻,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的全國性抗日戰爭從此爆發.在事變中,佟麟閣,趙登禹先後為國捐軀.平津相繼陷落,這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2.1937年12月,日軍佔領南京,製造了南京大屠殺,在六周時間內,屠殺中國居民達三十萬人以上.
第16課 血肉築長城
1.在全面抗戰期間,中共領導的八路軍取得"平型關大捷",這是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為粉碎敵人的"囚籠"政策,1940年8月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了百團大戰,這是抗戰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國民黨軍隊在1938年春取得台兒庄大捷.
2.抗戰勝利前夕,1945年4月,在延安召開中共七大,大會主要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勝利後中國將走什麼道路的重要問題.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發動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標志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第五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第17課 內戰烽火
1.在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陰謀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為了進一步贏得准備內戰的時間,也為了欺騙人民,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1945年8月到10月,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毛澤東在周恩來,王洛飛的陪同下,同國民黨進行談判,最後達成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
2.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對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標志全面內戰爆發.
3.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軍挺進大別山威脅南京和武漢.標志戰略反攻的開始.
第18課 戰略大決戰
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淮海戰役的勝利,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陳毅曾說, 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P98)三大戰役的勝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2.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佔領南京,標志統紿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的垮台.
第六單元 經濟和社會生活
第19課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狀元實業家張謇,在《馬關條約》簽訂後,中華民族面臨嚴重民族危機情況下,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創辦了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同時興辦學校和開展慈善事業.一戰期間企業由於帝國主義放鬆了對中國民族資本的壓迫,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但大戰結束後被吞並.
第20課 社會生活的變化
中文報紙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
第七單元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第21課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一)
1.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
2.揭開制鹼奧秘的侯德榜撰寫了《制鹼》一書,他的制鹼法被命名為"侯氏制鹼法".
3.近代開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中代表人物有魏源和嚴復.魏源他編成《海國圖志》一書,系統介紹了南洋,歐美各國的歷史地理,並說明編寫的目的是" 師夷長技以制夷".嚴復是戊戌變法時期的啟蒙思想家,他翻譯了《天演論》,闡述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後勝於今"的進步觀點.
第22課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二)
1.戊戌變法期間,創辦了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
2.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
3.魯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記》,《孔乙已》等;徐悲鴻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稱為人民音樂家的聶耳的代表作是《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黃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