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成雙成對教案

成雙成對教案

發布時間:2021-02-15 01:27:43

A. 9年級各科基礎訓練答案(人教版)

沒答案,自己總結
這是教案,以備參考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1.關雎

《關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詩,也是《詩經》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說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此後,歷代學者評《關雎》皆「折衷於夫子」。《關雎》寫的是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寫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其文、義、聲、情俱佳,足為「國風」之始,《詩經》之冠。

詩中這位男子在河邊聽到鳥鳴,順著鳥聲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雙成對的鳩鳥,因而引起一種美好的聯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詩的第一章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聽著鳩鳥和鳴的時候,有一個姑娘在河邊采荇菜,她左右採摘荇菜的美好姿態給了他一個難忘的印象,愛慕之情油然而生,並使他醒時夢時都思念著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總括地寫出這種強烈激動的感情。但因為追求這個姑娘沒有達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第二章的八句,寫這個男子日夜不安的苦悶和焦灼的心情。最後一章,進一步表達了這個男子對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願望。「琴瑟友之」「鍾鼓樂之」,是寫他寤寐求其實現的願望,也就是他想像結婚時的熱鬧情景。

2.蒹葭

《蒹葭》是「秦風」中的一首愛情詩。詩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寫景,後六句抒情。全詩熔寫景、抒情於一爐。金秋之季,拂曉之時,露濃霜重,蘆葦沾滿了晶瑩潔白的霜花。「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展現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給全詩籠罩了一層凄清落寞的情調。這時主人公來到河邊,翹首佇立,凝視著河的對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鄉瓊樓,給人以隔霧觀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主人公反復去尋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離,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沒有因此罷休,決心沖破天塹,追求伊人。一忽兒逆水而上,一忽兒順水而下,但都無法到達「蓬萊仙境」。咫尺天涯,令人無限惆悵!

二、問題研究

《關雎》與《蒹葭》的藝術特點有什麼不同?

《關雎》與《蒹葭》都可以看做愛情詩,但是無論從風格上還是從表現手法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

《關雎》一詩著重於「敘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夥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蒹葭》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苦苦追尋,伊人卻若即若離。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復詠嘆,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情感狀態。與《關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做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並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對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望,便心滿意足。「朦朧」和「距離」正是這首詩的動人之處。

練習說明

一、背誦這兩首詩,並寫一段賞析文字。

此題意在讓學生深入理解這兩首詩,並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

二、這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充分表達了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試從詩中找出一兩處,反復朗讀,加以體會。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詩經》中常用的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三、朗誦下面這首詩,並和課文中的兩首相對照,體會其思想感情。

木瓜

投我以木瓜
報之以瓊(瓊: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jū 佩玉)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
報之以瓊瑤(瑤:美玉;一說似玉的美石)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
報之以瓊玖(jiǔ 黑色玉石)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此題意在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詩經》中的名篇。

有關資料

一、譯詩

關 雎

關雎鳥關關和唱,
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條條,
哥兒想和她成雙。

水荇菜長短不齊,
采荇菜左右東西。
好姑娘苗苗條條,
追求她直到夢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
睜眼想閉眼也想。
夜長長相思不斷,
盡翻身直到天光。

長和短水邊荇菜,
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條條,
彈琴瑟迎她過來。

水荇菜長長短短,
采荇人左揀右揀。
好姑娘苗苗條條,
娶她來鍾鼓喧喧。

(余冠英譯)

蒹 葭

蘆花一片白蒼蒼,
清早露水變成霜。
心上人兒她在哪,
人兒正在水那方。
逆著曲水去找她,
繞來繞去道兒長。
逆著直水去找她,
像在四面不著水中央。

蘆花一片白翻翻,
露水珠兒不曾干。
心上人兒她在哪,
那人正在隔水灘。
逆著曲水去找她,
越走越高道兒難。
逆著直水去找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間。

一片蘆花照眼明,
太陽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兒她在哪,
隔河對岸看得清。
逆著曲水去找她,
曲曲彎彎道兒擰。
逆著直水去找她,
好像藏身小島水中心。

(余冠英譯)

二、關於《詩經》的名稱

《詩經》大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到這個名稱,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司馬遷用的也是這個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後來改稱《詩經》,是由於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

三、關於《詩經》中作品的產生年代

經考定,《詩經》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後產生的。《周頌》的時代最早,是西周初年的詩,是貴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描寫農業生產的詩。《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後。

《大雅》也是西周時代的詩,祭祀和宴會的樂歌居多,還有幾篇是敘述周室祖先的事跡和武功的,是我國上古僅存的史詩。《大雅》的作者也都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也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小雅》產生於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後,內容一部分與《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國風》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詩。

《國風》是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內),《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篇)」。

四、關於「詩六義」說

「詩六義」的說法,是《詩大序》(又叫《毛詩序》)最先提出來的。這個提法又是以《周禮》「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的舊說為根據的,實際上是對《詩經》中作品的分類和表現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風、雅、頌是詩的種類;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方法。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合稱「六義」呢?孔穎達在《毛詩正義》(卷一)中是這樣解釋的:「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此說可供參考。

五、《毛詩序》(節錄)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長聲)歌之,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反常);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莫過)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使夫婦之道正常),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教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譎諫(用委婉的言辭勸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指衰世中的風、雅之作)作矣。國史(王室的史官)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註:「四始」,指風、小雅、大雅和頌。此四者,人君行之則為興,廢之則為衰。始,王道興衰之所由。)

六、《關雎》賞析(褚斌傑)

這是我國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首篇。古代說《詩》本有「四始」之說,列《關雎》為「風」之始,故倍受重視,為大家所熟習。《詩經》的「十五國風」大多數是民歌,民歌作品本多男女愛情之作,《關雎》正是一篇產生於兩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民間戀歌。詩中寫一個男子思慕著一位美麗賢淑的少女,由於愛戀的深切,這位少女的形象反復在他腦中出現,使他不安,使他難以忘卻。他幻想著終有—天,能與這位少女結為永好,成為夫婦,過上和諧美滿的幸福生活。詩中所表達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後讀起來,還是那麼清新動人。

這首詩有人把它分為四句一章,計五章;有人則把它分為四、八、八句,共三章。從全詩結構和內在脈絡上看,分做三章則較適宜。首章見物起興,直寫自己的愛情和願望。次章寫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則寫願望實現時的歡樂之情,實際上是嚮往之辭。

全詩以灘頭水畔的一對雎鳩鳥的叫聲起興,然後寫出自己的一片情思。雎鳩,水鳥;古代傳說它們雌雄形影不離。關關,指其一遞一聲的相和而鳴。「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或者是作者的即目所見,或者解做以摯鳥為比,以摯鳥的求偶為興,故前人對此有究屬賦、比、興何種手法的爭論。實際上就詩中這兩句看來,並不排斥是作者的實見之景,但對全詩來說,確也起著媒介、比喻、聯想,以至象徵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正不必如此拘泥。一個青年小伙兒,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鳴叫,自然會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著一位所愛的人兒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嚮往著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細繹這四句詩,第一句「關關雎鳩」,是寫傳來的鳥鳴,是聽;第二句「在河之洲」,是尋聲而望,是所見;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對自己傾心人之所思,是想;末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強烈的嚮往,默默的自我祝願。雖短短四句,卻極有層次,而語約義豐。

第二章,以纏綿悱惻之情,直率地寫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這個青年男子所戀的乃是河邊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一種水生植物,葉徑一二寸,馬蹄形,可食(見李時珍《本草綱目》)。「左右流之」,即順著水流忽而側身向左,忽而側身向右的去採摘。「流,順水之流而取之也」(朱熹《詩集傳》)。正是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動時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須臾忘懷。「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極寫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是寫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悠,長,形容其夜長不寐時綿綿不斷的憂思。這里把兩「悠」字,雙雙以感嘆語氣出之,著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長夜無眠、思緒萬千以至難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現了出來。

情到極處必生幻。緊接著第三章,突然出現了「琴瑟友之」「鍾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這不啻是個戲劇性的轉變。「琴瑟友之」,「友」,親密相愛;以彈琴奏瑟,喻其相會相處時的諧和愉快。「鍾鼓樂之」,則是結婚時的熱鬧場面。無疑這正是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求其實現的願望。幻想當然並非現實,但幻由情生,也是極自然的。而這位抒情主人公,卻簡直陶醉在預想的成功之中了。這一愛情心理的描寫,正與《秦風·蒹葭》中的主人公追尋所愛不得,而出現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一樣,富有浪漫情調。而其實這又正是對生活中所習見的愛情心理的深微的捕捉和真實的刻畫。

古人在解釋這首詩時,曾進行封建禮教的塗飾,或說它是「美後妃之德」,或說它是「刺康王晏起」,名義上是「以史證詩」,實際上是一種歪曲。但孔子在評說這首詩的風格特點時所說的兩句話,確有一定見地,對我們仍有啟發。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這首詩作為一篇愛情詩篇,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嚮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它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於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它感情率直、淳樸、真摯、健康,正是一篇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

七、《關雎》賞析(聶石樵)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又《漢書·匡衡傳》記載匡衡疏雲:「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一般都是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他們的著眼點是迂腐的,但對詩的本義的概括卻基本正確。問題在於它所表現的是什麼樣的婚姻。這關繫到我們對《風》的理解。朱熹《詩集傳》「序」說:「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說:「《詩》在於聲,不在於義,猶今都邑有新聲,巷陌競歌之,豈為其辭義之美哉?直為其聲新耳。」朱熹是從詩義方面論述的,鄭樵則從聲調方面進行解釋。我們把二者結合起來,可以認為《風》是一種用地方聲調歌唱的表達男女愛情的歌謠。盡管朱熹對《關雎》主題的解釋並不如此,但從《關雎》的具體表現看,它確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愛情的追求。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此後,人們評《關雎》,皆「折中於夫子」(《史記·孔子世家》)。但《關雎》究竟如何呢?

這首詩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鄭玄從文義上將後二章又各分為兩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現在用鄭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鳩和鳴於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並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第二章的「參差荇菜」承「關關雎鳩」而來,也是以洲上生長之物即景生情。「流」,《毛傳》訓為「求」,不確。因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處不當再有「求」義;應作流動講。這是以荇菜流動從而比喻淑女的難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詩都在表現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即從深切的思慕到實現結婚的願望。第三章抒發求之而不得的憂思。這是一篇的關鍵,最能體現全詩精神。姚際恆《詩經通論》評雲:「前後四章,章四句,辭義悉協。今夾此四句於『寤寐求之』之下,『友之』、『樂之』二章之上,承上遞下,通篇精神全在此處。蓋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樂』二義快足滿意。若無此,則上之雲『求』,下之雲『友』、『樂』,氣勢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爭扼要法,其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別。」姚氏對本章在全詩中的重要性分析最為精當。應當補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氣,而且寫出了生動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禎《漁洋詩話》所謂「《詩》三百篇真如畫工之肖物」。林義光《詩經通解》說:「寐始覺而輾轉反側,則身猶在床。」這種對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寫,可謂「哀而不傷」者也。第四、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琴瑟友之」、「鍾鼓樂之」,都是既得之後的情景。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極寫快興滿意而又不涉於侈靡,所謂「樂而不淫」。通篇詩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毛傳》雲:「興也。」什麼是「興」?孔穎達的解釋最得要領,他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託。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如此詩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這種手法的優點在於寄託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餘的效果。

這首詩還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並茂。劉師培《論文雜記》雲:「上古之時,……謠諺之音,多循天籟之自然,其所以能諧音律者,一由句各葉韻,二由語句之間多用疊韻雙聲之字。」此詩雖非句各葉韻,但對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卻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用韻方面,這詩採取偶句入韻的方式。這種偶韻式支配著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換韻,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對《關雎》,我們應當從詩義和音樂兩方面去理解。就詩義而言,它是「民俗歌謠」,所寫的男女愛情是作為民俗反映出來的。相傳古人在仲春之月有會合男女的習俗。《周禮·地官·媒氏》雲:「媒氏(即媒官)掌萬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關雎》所詠未必就是這段史事的記實,但這段史實卻有助於我們了解古代男女相會、互相愛慕並希望成婚的心理狀態和風俗習尚。文學作品描寫的對象是社會生活,對社會風俗習尚的描寫能更真實地再現社會生活,使社會生活融匯於社會風習的畫面中,從而就更有真實感。《關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戀情作為社會風俗習尚描寫出來的。就樂調而言,全詩重章疊句都是為了合樂而形成的。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雲:「凡律其辭,則謂之詩,聲其詩,則謂之歌,作詩未有不歌者也。」鄭樵特別強調聲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氣的詩歌,往往都可以歌唱,並且重視聲調的和諧。《關雎》重章疊句的運用,說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們口中的詩歌。當然,《關雎》是把表達詩義和疾徐聲調結合起來,以聲調傳達詩義。鄭玄《詩譜序》雲:「《虞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然則詩之道,放於此乎?」

(選自《中華文學鑒賞寶庫》,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八、《蒹葭》鑒賞(尹建章)

《蒹葭》屬於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對這首懷人詩,歷來解說不一。有人認為作者在思念戀人,詩的主旨是寫愛情;有人說是詩人借懷友諷刺秦襄公不能禮賢下士,致使賢士隱居、不肯出來做官;也有人說作者就是隱士,此詩乃明志之作。我們細味詩意,詩中並未明確顯示男女戀情,況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難判定。說它是諷刺詩則更無根據。因此,我們只把「伊人」視為作者所敬仰和熱愛的人,至於是男是女,且不論及。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了時間和環境。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里,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於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著一個友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兩句,交代了詩人所追慕的對象及伊人所在的地點,表現了詩人思見心切,望穿秋水,一個勁兒地張望、尋求。「伊人」,指與詩人關系親密、為詩人崇敬和熱愛而未曾須臾忘懷的人。「所謂」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斷念叨著的,然而現在他卻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語氣肯定,說明詩人確信他的存在,並充滿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絕,相會不易。「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沿著河邊小道向上遊走去,道路艱險,且又漫長,即使花費很長時間也難到達;如果徑直游渡過去,盡管相距不遠,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彷彿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動。詩人盡管立於河邊,但他那恍惚迷離的心神早已飛動起來,思見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見。詩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潤所說:「玩其詞,雖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實求之而不遠,思之而即至者。」(《詩經原始》)

詩的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內容與首章基本相同。但它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面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描寫伊人所在地點時,由於「方」、「湄」、「」三字的變換,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樣寫,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另外,像「長」、「躋」、「右」和「央」、「坻」、「」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詩所用幾組變換的詞語聯系起來加以品味,更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間詞話》所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具有「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

這首被人傳誦不已的詩,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明顯的。且看宋玉《九辯》中的一段描寫:「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兮收潦而水清;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這里通過對秋

B. 幼兒園數學教案雙雙家族

設計意圖:

在生活中,我們小朋友對「一雙」、「一對」的概念不太清楚,經常會說出一些笑言。現在冬天到了,天氣越來越冷,小朋友都戴起了手套,但經常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找到一隻,丟了另一隻,或者是找到的兩只不一樣。針對這種現象,我設計了《雙雙對對》這個數學活動,旨在幫助幼兒理解「一雙」、「一對」的含義,並能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從而獲得更多的生活體驗。小精靈兒童網站

活動重難點

重點:知道「一雙」、「一對」的含義。

難點:能准確將物品進行配對。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雙」和"對"的含義。

2.能找出身邊成雙成對的東西。

3.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

活動准備:

手套、鞋子、筷子、襪子、茶杯一對、耳環一對、小熊玩偶一對、操作材料、貼紙等。

活動過程:

(一)分類游戲,引出「雙」、「對」的概念。

1.教師展示手套、鞋子、襪子、筷子等。

教師:請你們幫老師整理一下這些東西,好嗎?把相同的東西放在一起。

【將手套、鞋子、襪子、筷子等全部打亂放在一起,讓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進行分類、配對。】

2.觀察分類好的物品,初步了解"雙"、"對"的概念。

教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分好的東西,說出分類的理由。

【這里主要是為了引出"雙"、"對"的概念,讓幼兒了解一雙或一對由兩個組成,理解"雙"、"對"的概念。】

教師:我們把他們叫做"一雙手套"、"一雙鞋子"、"一雙筷子"。

【向幼兒簡單介紹"雙"、"對"的含義及使用條件。】

(二)分類游戲,進一步了解"雙"、"對"的含義。

1.教師展示茶杯、耳環、玩偶等物品。

教師:請小朋友再幫老師整理一下這些東西,盡量將這些東西也配成一雙或一對,並且說說分類的理由。

【進一步強化幼兒的認知,並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教師小結:原來,在我們的生活中成雙成對的物品都是有關聯的,我們將這兩樣具有相同用途或造型的物品稱作「一雙××」或「一對××」。

(三)找找身邊成雙成對的物品。

1.教師:除了老師准備的東西外,我們身邊還有哪些成雙成對的東西呢?(比如:身體,教室環境等)請小朋友找找,什麼東西可以成雙成對的。

教師小結:原來,我們生活中有這么多成雙成對的東西,他們雙雙對對多漂亮啊!

【通過此環節進一步的讓幼兒理解了活動的意義,也增進了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對幼兒的知識能力也有所提升。】

(四)幼兒動手操作,進一步強化本活動中所學經驗。

1.教師:今天老師還給小朋友們准備了許多操作材料,我們大家帶動動手將它們進行成雙配對。

2.教師展示幼兒操作材料,分組進行操作。

3.幼兒成果展示。

【這一環節里,主要是考驗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並再次強化幼兒所獲得的經驗,對知識進行鞏固。】

教師小結: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可以成雙成對的不僅僅是那些物品,我們人也可以成雙成對,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出去試一試吧!

(五)結束部分

游戲《成雙成對》。

(六)幼兒完成操作練習。

1. 老師還要請小朋友幫個忙,幫什麼忙呢?你們看看,老師這有張圖卡塗卡上有很多鞋子、手套、襪子,但它們都不是一雙一雙的在一起,我要請你們把它們一雙一雙整整齊齊的用固體膠粘到這三個籃子里,你們仔細看看,鞋子、手套、襪子分別應放進什麼顏色的籃子里。

2.老師有一個要求:這次一組的小朋友共用一張作業紙,整組的小朋友都把你們手上的鞋子一雙一雙粘到紫色的籃子里,把……聽清楚了老師的要求沒有?

3.好!寶寶們輕輕地搬椅子坐過去,我看看哪組的寶寶完成得又快又好。

4.簡單講解每組作業。小精靈兒童網站

活動反思:

在「雙雙對對」活動中,幼兒掌握比較好,不但知道了鞋子,襪子,手套是成雙成對的,還了解了生活中的物品也有許多是可以成雙成對的,並能准確的用語言表述「一雙××」或「一對××」。幼兒對於該活動很感興趣,活動中表現的很積極。

C.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石獅子教案

獅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定位及妙用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被稱為四大神獸,它們分別鎮守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也被稱為方位神;而龍、麒麟、鳳凰、龜被稱為四大靈獸,是祥瑞仁和的象徵。很多人會奇怪了,為什麼在中國傳統的瑞獸中沒有獅子的身影呢?而獅子又的確經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從傳統節日的舞獅子到遍布很多建築門前的石獅子,各種造型的獅子隨處可見,它們頭披捲毛,張嘴揚頸,爪子強勁有力,神態盛氣凌人……這都反映了人們對它的喜愛程度,它們也時刻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每次在看到這種情景時,我都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既然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有著相當高的知名度,它到底有著怎樣的身世?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其實體型矯健、姿態威猛的獅子老家並不在中國,它的故鄉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那麼,它是怎樣來到中國的呢?說起來,這還是中外文化交流中一段佳話呢。當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時,一下打通了中國與西域各國交往的通道,後來西亞的安息國派使臣給當時的漢章帝劉桓送來了一份罕見的禮品,這就是神秘的獅子。從此以後,這個外來的動物客人,帶著特殊的使命到了中國的土地上,開始了它的異鄉生涯。可以說,這個特殊的使者從一開始就贏得了中國人的好感,它很快就走入了中國人的生活中,不僅受到種種禮遇,還被尊之為瑞獸,幾乎取代了老虎獸中之王的地位。
獅子為什麼能在中國交上如此好運呢?這還得益於漢代時佛教傳入中國的經歷。傳說佛祖初生時,有五百隻獅子從雪山上走下來,侍列門前迎接佛的誕生,後來獅子又成了文殊菩薩的坐騎。而《燈下錄》中也有這樣的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在降生時,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發出獅子一樣的大吼:「天上地下,惟我獨尊」。後來當佛祖在印度講道時,大群獅子都匯聚前來聽道,由於獅子擁有了這樣先天的能量,這使它具備了強大的力量,因而佛教徒將獅子視為庄嚴吉祥的神靈之獸而倍加崇拜。
獅子擁有如此顯赫的身份,又有了這樣的威嚴,因而逐步具備了瑞獸的人文品格,首先得到了人間帝王的尊崇。早在漢唐時的帝王陵墓、貴族墳宅前,就出現了石獅的蹤跡,不過當時僅限於擺放在帝王的陵墓墳宅前。而作為神道上的神獸,它常常與石馬、石羊等石像生排放在一起,用來震懾萬物,使人產生一種敬畏的心理。
那麼,石獅子什麼時候開始走入民間,並成為守衛大門的神獸呢?據考證,這種習俗大致開始於唐宋時期。在唐朝的時候,京城的居民大多居住於由政府劃定的有圍牆、有坊門的住宅區中,它的坊門一般製成牌樓的樣式,在每根坊柱的柱腳上,都夾放著一對大石塊,用來防風抗震。當時工匠們在這些大石塊上,分別雕刻出獅子、麒麟、海獸等動物,這樣既美觀又有了納福招瑞吉祥的寓意,從這個時候開始,民間有了用石獅子等瑞獸來護衛大門的習慣。
在大門前擺放石獅子,到底會發揮什麼作用呢?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幾種說法:
第一,石獅子可以避邪納吉。古人最早用它來鎮守陵墓,就是認為這種靈獸能夠護衛死者並避邪,而用它來護衛大門,這與在門口設立泰山石敢當有著同樣的功效,同樣會達到鎮宅、避邪、禁壓不祥和保護平安的目的。因為獅子兇猛威武,所以,用石獅子把守大門可以避凶納吉,抵禦妖魔鬼怪之類的侵害,這表現了人們祈求平安的心理。可以說,獅子從一開始就迎合了中國先民的審美理念,而後來又把它上升為龍生九子中的一個,這就是獅子狀的狻猊,從寧波三國、晉代出土的青瓷器物中,就可以見到與獅子相似的神獸,它已經具備了吉祥辟邪的含義。門口的獅子其實名叫椒圖,是龍的第九子,這個椒圖性敏銳好閉,所以常被人們用來看守門戶。在台灣,石獅常是以「風獅爺」的身份出現的,它常被人們安置在村口或屋頂上。由於台灣人民深受風害之苦,因此就將神獸獅子請來,用它來克制邪魔、辟邪招福。這里有一點要注意,我們平常見到的石獅子,它都以須彌座為基座,上有錦鋪,這有什麼寓意?原來這是佛教的標志,它預示著獅子是一種有神力的靈獸。
第二,獅子與麒麟一樣,它們都有著充足的靈性,在民間的傳說中,它甚至有能夠預卜洪澇等災害的功能。比如在遇到洪水氾濫或者陸地沉沒等自然災害時,石獅子的眼睛就會變成紅色或流出血來,這預示著災害即將來臨了,它提醒人們趕緊採取應急措施避難,這時候的石獅子就成了預言災難的象徵。
第三,石獅子也是權力和富貴的象徵。在古代的宮殿、王府、官衙、豪門大宅前,往往由石獅子來守門,這既顯示了主人的權勢和尊貴,又增加了建築的氣勢。比如,在北京天安門前金水河畔,那兩對守衛皇城大門的石獅子,就是守護國門的「門衛」,它就體現了皇權至尊、神聖不可侵犯的意境。
第四,石獅子還是古代建築物上一種重要的裝飾品。像北京盧溝橋的一端,就用兩只大石獅鎮守欄桿,它們既增強了建築的美感,也提升了建築的層次。後來民間大量出現了獅子滾綉球的繪畫和圖案,其中也表現出了歌舞昇平的歡樂意義,表達了人們嚮往太平追求祥和的美好願望。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石獅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得到了延續。
有的朋友要問了,為什麼有的石獅子爪子下面踏著一個綉球,而有的腳下卻踩著一個幼獅呢?這其中又有什麼講究?在古代中國人的觀念中,萬物都是分陰陽的,作為吉祥物的石獅子當然也不例外,它也要分公母,這是維系陰陽平衡的關鍵所在。那麼怎樣區分雌雄呢?首先從表情上看,雄獅一般張著大嘴,而雌獅則閉著嘴;從形態上看,雄獅有很大的鬃毛,而母獅卻沒有那樣的鬃毛;再從擺放的規矩上看,石獅子都是一雄一雌成雙成對出現的,而且根據中國男左女右的傳統陰陽哲學來看,放在門口左側的是雄獅,它的右前爪或者兩前爪之間放著一個綉球;而放在門口右側的雌獅,它的左前爪或者兩前爪之間,撫摸著一個幼獅。雄獅爪下放著一個綉球,寓意著腳踏環球,擁有權力和統一,還有權定乾坤、國泰民安、有球必應的含義;而雌獅爪下踩著幼獅,則象徵著母儀天下、子孫後代綿延萬世,二者都是為了表達吉利和辟邪的。可以說,在漫長的歷史年代中,石獅子目睹著每個朝代的興衰更替,它們已經成為中國建築中一種不可替代的裝飾物。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雄獅被稱為「太師」,而雌獅被稱為「少師」,它們都是能夠驅除邪惡的吉祥動物。如果說龍與鳳是中國本土理想化的動物,那麼獅子卻是一個地道的外來動物,它後來為什麼會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呢?石獅子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大行其道,主要原因還是它順應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理念。「石者實也,獅者思也。」它說明了前人創業的艱難和後人守業的不易,也寄託了一種對先人的無盡思念。在民間流傳至今的傳統舞獅活動,同樣表達了人們期盼鎮宅旺宅、安撫鬼神,保證合境安寧、五穀豐收的強烈願望。這樣一來就不難理解了,為什麼在中國的吉祥物中,除了龍、鳳之外,獅子也得到了很高的排名,這就是根源所在。千百年來,獅子除了鎮守官署、寺廟、墓園之外,今天它還承擔著守護銀行、關隘、城堡等大門的重任。
從獅子的經歷來看,人們更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任何文化藝術都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本來獅子出產於西方,那裡最早產生了獅子文化,像印度、埃及、希臘等國家也有十二生肖,但是裡面有獅子卻沒有老虎,在距今5000年前的古埃及神廟入口,就有巨大的獅身人面神做守衛,而威尼斯城的守護神也是獅子。令人關注的是,本來不產獅子的中國,竟然也會出現特有的獅子文化,這分明是東、西方多種文化交融的結果,尤其是在龍鳳崇拜成為風尚的中國,獅子民俗文化仍然表現得如此豐富燦爛,這就足以看出中國的獅子文化早已深植在民族和地域文化的沃土中。
可以說,中國獅文化的形成與繁榮,帶有濃厚的中華民族特色,而這種特色的構成,又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作為地位與力量象徵的獅子,為什麼會成為最受中國人喜愛的動物之一?與中國龍不同,獅子在東西方的文化中,都代表著勇敢、自信、光明和威嚴,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眾所周知,古代埃及人最崇拜太陽神,而所有圓形光芒四射的圖案,都被視為神的符號,獅子的面孔恰好與太陽的形狀相吻合,它展現了一種超自然的強大生命力。因此獅子不僅是神秘地方的守護者,也成為地下世界大門的保護神。而至今被人津津樂道的黃道十二宮中的獅子座,更是巴比倫人的創舉。此外,無論在印度還是羅馬文明中,獅子始終都是一個重要的角色。有了這種濃厚的文化積淀,當獅子傳入中國後,很快就被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所吸收,它融入了中華民族的理想和情操,也開始承擔起新的使命。故宮、盧溝橋的石獅以及聞名中外的滄州大鐵獅,成為獅文化在中國的傑出代表。

D. 小班以成長為主題 五大領域教案一月

標一、健康領域:
(一)、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
1、通過適宜有效的活動,使幼兒情緒穩定,逐步適應幼兒園生活,願意來幼兒園。
2、以和藹可親的態度接納幼兒,使幼兒感到溫暖、安全,逐步建立起與教師的依戀關系。
3、關注幼兒的情緒變化,引導幼兒表達自己的情緒。(二)、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1、與家庭密切配合,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引導幼兒掌握
基本的用餐方法,使用小勺獨立進餐,喜歡吃健康的食物,養成經常喝水的習慣。2、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引導幼兒學習如廁,養成定時大便,不憋尿的習慣。
3、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逐步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4、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幼兒掌握正確的洗手、洗臉方法,
做到飯前便後洗手、飯後擦嘴與漱口,在教師和家長的幫助下學習早晚刷牙,使用自己的毛巾、水杯和清潔的手絹或紙巾。
(三)、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1、隨時關注幼兒的情緒狀態,鼓勵、教育幼兒知道身體不舒服時告訴成人,配合醫務人員進行預防接種。2、隨時關注並教育幼兒不用臟手揉擦眼睛,不將異物放進嘴、鼻、耳里。
3、教育幼兒知道外出時不離開成人。不接愛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跟陌生人走。
4、教育幼兒不做危險的事情,知道不攀爬陽台,不玩火,不動電源、開水壺、煤氣灶等。
5、引導幼兒有秩序地上下樓梯以及玩大型運動器械。(四)、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1、充分利用多種自然物、運動游戲材料開民多樣化的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感受運動游戲的愉快。、2、引導幼兒做模仿操、培養幼兒做操的興趣。
3、通過幼兒感興趣的方式,在走、跑、跳、投、鑽、爬、
攀登的游戲中,能平穩地控制自己的身體。4、鼓勵幼兒玩球、包、小車等多種中、小型運動器材。
二、語言領域:
(一)、樂意與人交談,講話時自然、禮貌。
在生活中鼓勵幼兒願意用語言與別人交往,喜歡應答。(二)、有良好的傾聽習慣和相應的語言理解能力。1、引導幼兒能夠注意傾聽他人講話。
2、幫助幼兒聽懂日常用語,並能做出相應反應。(三)、敢於當眾講話,能清楚地進行自我表達。
引導幼兒用語言和非語言方式(如動作、表情等)表達自己的需要。(四)、喜歡聽故事、看圖書,理解其中的內容,並有初步的前閱讀和前書寫能力。
1、用適當的方式吸引幼兒喜歡聽故事、兒歌,理解其大意。引導願意跟讀兒歌,復述故事的一部分或短小的故事。2、吸引幼兒喜歡和成人一起看圖書,並願意自己看熟悉的、感興趣的圖畫書。
3、引導幼兒一頁一頁地翻看圖畫書;鼓勵幼兒發現、指認、講述畫面中感興趣的人或物。
4、萌發幼兒愛護圖書的意識,初步學習收放圖書。5、在日常生活和多種活動(繪畫、塗色等)中,鼓勵幼兒學習正確的握筆方法。
(五)、學習和運用普通話。引導幼兒逐步學說普通話。三、社會領域:
(一)、能主動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
1、創造機會,使幼兒使用自己的姓名,知道自己的性別、年齡。
2、鼓勵幼兒自己選擇活動,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如穿脫衣
服、收放玩具等,從而感愛獨立做事的快樂和滿足,對自己有信心。(二)、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1、在日常生活中採用示範的方法,使幼兒學會使用簡單的禮貌用語與成人打招呼。
2、鼓勵幼兒與同伴交往,知道同伴的名字,並創造條件,使其初步學習與同伴分享玩具和圖書。
(三)、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1、利用生活環節(如漱洗、如廁等)引導幼兒學習輪流,
體驗規則的作用,初步養成遵守規則的意識。2、教育幼兒不侵犯別人,用適宜的行為與同伴交往(如不
打人、不咬人、不抓人等),能判斷一些簡單行為的對與錯
(四)、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1、在幼兒遇到挫折、困難時,鼓勵其不要害怕,會尋求幫助。
2、在教師的鼓勵和幫助下,使幼兒能堅持做完一件事,獲得成功。
(五)、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1、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幼兒喜歡來幼兒園、喜歡老師和同伴,並逐步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2、讓幼兒記住父母姓名,了解他們喜歡做的事,感受他們對自己的愛,知道不打擾父母的工作和休息。
3、引導幼兒認識經常接觸的成人,感知他們對自己的關愛,初步懂得尊重自己服務的人。(六)、初步了解社會常識。
1、利用實地參觀等方法,引導幼兒認識幼兒園和家庭周圍的環境。
2、結合生活經驗,幫助幼兒認識幾種常見的交通工具,如汽車、火車、飛機等。
3、開展豐富有趣的節日活動,使幼兒樂於參加。四、科學領域:
(一)、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1、抓住各種適宜的機會鼓勵和滿足幼兒喜歡探索的需要。2、為幼兒簡單的、自發的探究活動(如:敲打物體、將玩
具、樹葉等往器皿里放看如何盛滿;用棋子反復滾著玩等)創造與提供寬松的環境。3、關注幼兒所關注的事物和現象,保護幼兒的興趣和好奇
心(如幼兒關注流水、地上掉落的花籽、花瓣、地上的小洞等)4、引導和鼓勵幼兒積極運用多種感官知周圍事物,使幼兒
對常見事物、現象及其變化,產生興趣與探究的慾望。5、在日常生活與游戲活動中引發幼兒對事物簡單的數、量、「一樣多」、「少」、「許多」「1個」等
(五)、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1、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引導幼兒喜歡、愛護動植物,願意參加飼養小動物、給予植物澆水等活動。
2、利用各種機會,讓幼兒感知四季最明顯的特徵以及下雨、
下雪等自然現象,體會天冷了多穿衣服、熱了少穿衣服等人與自然的關系。3、引導幼兒關注自己身邊環境,從把廢棄物放進指定地點、便後沖水等生活小事入手,對幼兒進行環保意識和行為的培養。五、藝術領域:
(一)、能夠感受並喜愛生活、環境和藝術中的美。
1、支持、鼓勵幼兒對生活中各種聲音感興趣,嘗試探索身
體、自然界、樂器等發出的聲響,初步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的強弱、高低和快慢,並從中獲得美的感受。2、提供優美動聽和形象鮮明的歌曲、器樂曲與舞蹈等音樂
作品,引導幼兒從中獲得美的感受。初步理解其內容和情感,嘗試以自由律動參與欣賞,或用語言、表情、動作、表達自己的感受。
3、支持、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常見的、形象突出、色彩鮮明的事物感興趣。
4、提供條件,引導幼兒從具有鮮明色彩和簡單造型的生活
用品、美術作品及環境景物中獲得美的感受工用語言、表情、動作表達對美好事物的親近和喜愛。
5、為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如大自然、建築、攝影傷口等提供機會。
6、支持鼓勵幼兒欣賞歌謠、故事、木偶劇、動畫片、皮影戲、兒童劇、小歌劇等形式的藝術作品。
(二)、積極參加藝術活動,在活動中獲得愉快、豐富的情緒體驗。1、創設輕松、和諧的氛圍,提供優美的音樂、有趣的游戲,
支持、鼓勵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願望,使幼兒在活動中感到愉快。2、支持鼓勵幼兒在生活和游戲中模仿事物形象和動態的興趣。
3、創設自由、積極的氛圍,提供易於掌握、色彩鮮艷的美
術工具和材料,支持、鼓勵幼兒參加美術活動的願望,使幼兒在活動中感到快樂和滿足。(三)、能夠大膽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和創造,富有個性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1、創設輕松的氛圍,鼓勵幼兒通過學唱六度范圍內(c1-a1)
五聲音調的歌曲,大膽表現歌曲的內容、情感。2、在生活、游戲中支持、引導幼兒通過隨音樂做簡單律動
進行自我表現,並初步體驗與他人溝通、交往的快樂。3、支持、鼓勵幼兒通過自由探索與嘗試認識幾種易於敲擊
的打擊樂器,學習敲擊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4、鼓勵、引導幼兒對自己熟悉、喜愛的歌曲和樂曲進行即
興表演,自由創編歌詞和動作,初步學支使用表演道具,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5、通過畫線、玩色、撕紙、玩泥等游戲活動,盡可能多地
讓幼兒接觸各種易於使用的工具材料,喜歡操作這些工具和材料,逐步掌握它們的用法,進行自我表現。6、通過命名、講述等方法,引導幼兒進行有意識的表現,運用簡單的圖形和自己喜歡的顏色大膽表現熟悉的事物。7、鼓勵幼兒運用熟悉和喜歡的圖形、材料進行多種簡單裝飾。
8、支持、鼓勵幼兒參與戲劇性表演活動的初步願望,引導
幼兒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觀察,並嘗試加入自己的想像與創造。(四)、具有藝術活動的良好習慣。
1、培養幼兒初步做到用自然的聲音演唱,不喊唱。2、引導幼兒初步養成正確使用樂器的習慣。
3、引導幼兒學習握筆方法,初步養成有序擺放和安全使用工具、材料的良好習慣。
擴展閱讀:幼兒園五大領域發展目標(小班)
幼兒園各年齡班五大領域發展目標
(小班幼兒發展目標)
一、健康領域:
(一)、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
1、通過適宜有效的活動,使幼兒情緒穩定,逐步適應幼兒
園生活,願意來幼兒園。
2、以和藹可親的態度接納幼兒,使幼兒感到溫暖、安全,
逐步建立起與教師的依戀關系。
3、關注幼兒的情緒變化,引導幼兒表達自己的情緒。
(二)、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1、與家庭密切配合,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引導幼兒掌握
基本的用餐方法,使用小勺獨立進餐,喜歡吃健康的食物,養成經常喝水的習慣。
2、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引導幼兒學習如廁,養成定時大便,
不憋尿的習慣。
3、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逐步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睡眠習
慣。
4、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幼兒掌握正確的洗手、洗臉方法,
做到飯前便後洗手、飯後擦嘴與漱口,在教師和家長的幫助下學習早晚刷牙,使用自己的毛巾、水杯和清潔的手絹或紙巾。(三)、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
1、隨時關注幼兒的情緒狀態,鼓勵、教育幼兒知道身體不
舒服時告訴成人,配合醫務人員進行預防接種。2、隨時關注並教育幼兒不用臟手揉擦眼睛,不將異物放進
嘴、鼻、耳里。
3、教育幼兒知道外出時不離開成人。不接愛陌生人給的東
西,不跟陌生人走。
4、教育幼兒不做危險的事情,知道不攀爬陽台,不玩火,
不動電源、開水壺、煤氣灶等。
5、引導幼兒有秩序地上下樓梯以及玩大型運動器械。
(四)、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1、充分利用多種自然物、運動游戲材料開民多樣化的體育
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感受運動游戲的愉快。、
2、引導幼兒做模仿操、培養幼兒做操的興趣。
3、通過幼兒感興趣的方式,在走、跑、跳、投、鑽、爬、
攀登的游戲中,能平穩地控制自己的身體。4、鼓勵幼兒玩球、包、小車等多種中、小型運動器材。
二、語言領域:
(一)、樂意與人交談,講話時自然、禮貌。
在生活中鼓勵幼兒願意用語言與別人交往,喜歡應答。
(二)、有良好的傾聽習慣和相應的語言理解能力。1、引導幼兒能夠注意傾聽他人講話。
2、幫助幼兒聽懂日常用語,並能做出相應反應。
(三)、敢於當眾講話,能清楚地進行自我表達。
引導幼兒用語言和非語言方式(如動作、表情等)表達自己的需要。
(四)、喜歡聽故事、看圖書,理解其中的內容,並有初步的前閱讀
和前書寫能力。
1、用適當的方式吸引幼兒喜歡聽故事、兒歌,理解其大意。
引導願意跟讀兒歌,復述故事的一部分或短小的故事。2、吸引幼兒喜歡和成人一起看圖書,並願意自己看熟悉的、
感興趣的圖畫書。
3、引導幼兒一頁一頁地翻看圖畫書;鼓勵幼兒發現、指認、
講述畫面中感興趣的人或物。
4、萌發幼兒愛護圖書的意識,初步學習收放圖書。5、在日常生活和多種活動(繪畫、塗色等)中,鼓勵幼兒
學習正確的握筆方法。
(五)、學習和運用普通話。
引導幼兒逐步學說普通話。
三、社會領域:
(一)、能主動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
1、創造機會,使幼兒使用自己的姓名,知道自己的性別、
年齡。2、鼓勵幼兒自己選擇活動,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如穿脫衣
服、收放玩具等,從而感愛獨立做事的快樂和滿足,對自己有信心。
(二)、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1、在日常生活中採用示範的方法,使幼兒學會使用簡單的
禮貌用語與成人打招呼。
2、鼓勵幼兒與同伴交往,知道同伴的名字,並創造條件,
使其初步學習與同伴分享玩具和圖書。
(三)、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
1、利用生活環節(如漱洗、如廁等)引導幼兒學習輪流,
體驗規則的作用,初步養成遵守規則的意識。2、教育幼兒不侵犯別人,用適宜的行為與同伴交往(如不
打人、不咬人、不抓人等),能判斷一些簡單行為的對與錯
(四)、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
1、在幼兒遇到挫折、困難時,鼓勵其不要害怕,會尋求幫
助。
2、在教師的鼓勵和幫助下,使幼兒能堅持做完一件事,獲
得成功。
(五)、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1、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幼兒喜歡來幼兒園、喜歡老師
和同伴,並逐步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2、讓幼兒記住父母姓名,了解他們喜歡做的事,感受他們
對自己的愛,知道不打擾父母的工作和休息。
3、引導幼兒認識經常接觸的成人,感知他們對自己的關愛,
初步懂得尊重自己服務的人。
(六)、初步了解社會常識。
1、利用實地參觀等方法,引導幼兒認識幼兒園和家庭周圍
的環境。
2、結合生活經驗,幫助幼兒認識幾種常見的交通工具,如
汽車、火車、飛機等。
3、開展豐富有趣的節日活動,使幼兒樂於參加。
四、科學領域:
(一)、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1、抓住各種適宜的機會鼓勵和滿足幼兒喜歡探索的需要。2、為幼兒簡單的、自發的探究活動(如:敲打物體、將玩
具、樹葉等往器皿里放看如何盛滿;用棋子反復滾著玩等)創造與提供寬松的環境。
3、關注幼兒所關注的事物和現象,保護幼兒的興趣和好奇
心(如幼兒關注流水、地上掉落的花籽、花瓣、地上的小洞等)
4、引導和鼓勵幼兒積極運用多種感官知周圍事物,使幼兒
對常見事物、現象及其變化,產生興趣與探究的慾望。5、在日常生活與游戲活動中引發幼兒對事物簡單的數、量、形、空等特徵感興趣和有好奇心。
(二)、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
1、提供豐富的材料與環境,使幼兒通過感知,擺弄所能接
觸到的事物,體驗事物最明顯的特徵(外形、顏色、功能)
2、引導幼兒初步感知和探究物體的特徵(如,大小、顏色、
形狀、軟硬、粗糙、光滑、滾、轉、停等)及人們對物體的作用方式(如推、拉等)。
3、引導幼兒初步知道常見生活用品的用途及與人的關系。4、引導幼兒初步感知沙、水的特性,體驗事物特徵,如多
少等簡單的量的特徵。
(三)、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1、當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動植物生長、天氣變化、物理
現象等)、特徵以各種表情、身體、動作及聲音表現出好奇和興趣時,給予保護和支持。
2、有充分的機會使每個幼兒可以用多種形式(語言、動作、
藝術形式等)自由表達自己的感知以及操作活動中的感受和發現。
(四)、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長體驗到數學的重要
和有趣
1、提供豐富的材料與環境,使幼兒感知、操作所能接觸到
的事物。2、支持鼓勵幼兒發現環境中圖形的相似之處,進行初步而
簡單的求同和分類活動。
3、提供豐富的材料與環境,使幼兒通過感知、操作比較2-3
個物體間常見量(如,大小、長短、厚薄等)的差異。4、提供成雙成對的物體,幫助幼兒通過操作擺弄體驗物體
的對應關系。
5、在日常生活與游戲活動中,利用環境和提供豐富的材料,
引導幼兒用對應的方法體會物體數量的多與少(4個物體以內)
6、提供豐富的材料與環境,使幼兒通過感知、操作進行比
較、排序等數學認知活動。
7、利用各種機會,支持鼓勵幼兒點數5個以內的物體,初
步感知理解5個以內物體的量。
8、在各種活動中引導幼兒感知體驗「1」和「許多」及它們
的關系。
9、通過與物體的相互作用,引導幼兒感知圓形、正方形、
三角形。
10、在日常生活中有目的地讓幼兒感知、認識白天、黑夜、
早晨、晚上。
11、在生活和游戲中引民幼兒正確辨別上、下等方位。運用
表示空間的語言(在上面)。
12、引導幼兒使用簡單的數學詞彙和語言;如有關多少的詞「一樣多」、「少」、「許多」「1個」等
(五)、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
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1、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引導幼兒喜歡、愛護動植物,願意
參加飼養小動物、給予植物澆水等活動。
2、利用各種機會,讓幼兒感知四季最明顯的特徵以及下雨、
下雪等自然現象,體會天冷了多穿衣服、熱了少穿衣服等人與自然的關系。
3、引導幼兒關注自己身邊環境,從把廢棄物放進指定地點、
便後沖水等生活小事入手,對幼兒進行環保意識和行為的培養。
五、藝術領域:
(一)、能夠感受並喜愛生活、環境和藝術中的美。
1、支持、鼓勵幼兒對生活中各種聲音感興趣,嘗試探索身
體、自然界、樂器等發出的聲響,初步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的強弱、高低和快慢,並從中獲得美的感受。2、提供優美動聽和形象鮮明的歌曲、器樂曲與舞蹈等音樂
作品,引導幼兒從中獲得美的感受。初步理解其內容和情感,嘗試以自由律動參與欣賞,或用語言、表情、動作、表達自己的感受。
3、支持、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常見的、形象突出、色彩
鮮明的事物感興趣。4、提供條件,引導幼兒從具有鮮明色彩和簡單造型的生活
用品、美術作品及環境景物中獲得美的感受工用語言、表情、動作表達對美好事物的親近和喜愛。
5、為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如大自然、
建築、攝影傷口等提供機會。
6、支持鼓勵幼兒欣賞歌謠、故事、木偶劇、動畫片、皮影
戲、兒童劇、小歌劇等形式的藝術作品。
(二)、積極參加藝術活動,在活動中獲得愉快、豐富的情緒體驗。
1、創設輕松、和諧的氛圍,提供優美的音樂、有趣的游戲,
支持、鼓勵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願望,使幼兒在活動中感到愉快。
2、支持鼓勵幼兒在生活和游戲中模仿事物形象和動態的興
趣。
3、創設自由、積極的氛圍,提供易於掌握、色彩鮮艷的美
術工具和材料,支持、鼓勵幼兒參加美術活動的願望,使幼兒在活動中感到快樂和滿足。
(三)、能夠大膽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和創造,富有個
性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1、創設輕松的氛圍,鼓勵幼兒通過學唱六度范圍內(c1-a1)
五聲音調的歌曲,大膽表現歌曲的內容、情感。2、在生活、游戲中支持、引導幼兒通過隨音樂做簡單律動
進行自我表現,並初步體驗與他人溝通、交往的快樂。3、支持、鼓勵幼兒通過自由探索與嘗試認識幾種易於敲擊
的打擊樂器,學習敲擊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4、鼓勵、引導幼兒對自己熟悉、喜愛的歌曲和樂曲進行即
興表演,自由創編歌詞和動作,初步學支使用表演道具,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5、通過畫線、玩色、撕紙、玩泥等游戲活動,盡可能多地
讓幼兒接觸各種易於使用的工具材料,喜歡操作這些工具和材料,逐步掌握它們的用法,進行自我表現。6、通過命名、講述等方法,引導幼兒進行有意識的表現,
運用簡單的圖形和自己喜歡的顏色大膽表現熟悉的事物。
7、鼓勵幼兒運用熟悉和喜歡的圖形、材料進行多種簡單裝
飾。
8、支持、鼓勵幼兒參與戲劇性表演活動的初步願望,引導
幼兒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觀察,並嘗試加入自己的想像與創造。
(四)、具有藝術活動的良好習慣。
1、培養幼兒初步做到用自然的聲音演唱,不喊唱。2、引導幼兒初步養成正確使用樂器的習慣。3、
引導幼兒學習握筆方法,初步養成有序擺放和安全使用工具、材料的良好習慣。
(大班幼兒發展目標)
一、健康領域:
(一)、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
1、為幼兒提供寬松、支持的精神環境,使幼兒在多種活動中
情緒安定、愉快。
2、關注幼兒的情緒,鼓勵幼兒主動調節消極的情緒。
(二)、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立能力。
1、培養幼兒健康的飲食習慣,引導幼兒了解基本的營養知識,
進餐時舉止文明。
2、引導幼兒保持服裝整潔,逐步學會根據氣溫的變化一及自
己的冷熱感覺主動增減衣服。
(三)、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
1、引導幼兒初步了解身體主要部位的功能及保護方法。2、結合體育活動,引導幼兒引導幼兒了解基本的運動衛生知,
識,知道劇烈運動後不能立即停止、不馬上飲水等。
3、培養幼兒的飲食安全意識,不吃腐爛、變質、過期的食品。4、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學會安全地使用易於操作的勞動公
具和用具。
5、與家庭密切配合,利用生活中的事件豐富幼兒的安全意識,教育幼兒不攀爬窗戶,在可能遇到危險或發生意時外,掌握簡單的自護和求救的方法。
6、與家庭密切配合,教育幼兒遵守交通規則,行路時要走人行橫道或靠路邊行走,乘車時不把頭、臂伸出窗外。
(四)、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1、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參加體育活動,養成自主、合作、勇敢、
不怕困難的良好品質。
2、引導幼兒理解運動與健康的關系,幫助幼兒養成積極鍛煉
身體的習慣,並逐步提高幼兒對寒冷、炎熱的適應能力。
3、通過簡單的隊行、隊行變基本體操和共同游戲,培養幼兒
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協調能力。
4、在多種運動游戲中,體驗走、跑、跳、踢、滾、轉、推、
拉、投遠、投准、拋接、攀爬、跳、等不同的運動方式,能靈活協調地控制身體。
5、支持幼兒創造性地進行身體活動,根據活動場地和運動器材的特點,恰當地選擇運動方法,主動探索多種玩法。
二、語言領域;
(一)、樂意與人交談,講話時自然、禮貌。
引導幼兒會發起談話,鼓勵幼兒自然、有禮貌地與人交談、能大但地運用各種語言表達方式(各種句式、語氣等)清楚並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做法和願望。
(二)、有良好的傾聽習慣和相應的語言理解能力。
引導幼兒有意識地注意傾聽,能聽懂所接受語言(同伴的、承人的、媒體的),理解對話和兒童文學作品的主要意思。
(三)、敢於當眾講話,能清楚地進行自我表達。
1、鼓勵幼兒願意當眾表達,表達時自然、從容、自信。2、引領幼兒能圍繞一個話題進行討論,鼓勵幼兒主動發現問
題,提出問題,積極回答問題,並做到輪流發言,理解並尊重別人的觀點。
3、幫助幼兒在充分感知經驗,發現事物的簡單規律,並用語
言表達出來。
(四)、喜歡聽故事、看圖書,理解其中的內容,並有初步的前閱讀
和前書寫能力。
1、引導幼兒專心閱讀,能想像、理解畫面內容,並能用語言講
述畫面內容和故事清節,會用多種活動(如繪畫、手工製作、表演等)表達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
2、引導幼兒在閱讀過程中不打擾別人,愛護圖書,會修補圖書。3、引導幼兒會講故事,會仿編、創編詩歌和進行創造性講述,
會用多種形式繪畫、手工製作、表演)表現並保留自己的作品。
4、引導幼兒喜歡閱讀各類能理解的圖書及其他圖文信息(標簽、
海報、照片等),能利用圖書、電腦、口語交流等多種途徑,發現與學習內容或感興趣事物相關的信息,學習初步收集和使用信息。
5、引導幼兒有認識標記、符號、文字的興趣和願望,培養幼兒對圖形、符號的觀察和辨別能力;能嘗試圖示、符號、輔助材料及其他方式簡單記錄日常生活的經驗,並用相應的語言講述。
6、引導幼兒有書寫文字的興趣和願望,能用正確的筆順書寫
自己的名字,知道書寫和閱讀時的順序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7、通過多種活動(如繪畫、製作、縫紉、編織等)發展幼兒
精細動作,幫助幼兒逐漸增強手對筆的控制能力,學習正確使用鉛筆。
(五)、學習和運用普通話。
在日常生活和積極、熟練運用普通話。

E. 關關雎鳩 教案

教學目的】

1、理解《關雎》所表現的青年男子對美麗善良女子的熱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摯美好的愛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運用的反復和賦、比、興手法

【教學重點】

詩歌的反復吟唱所表現出的情感

【教學難點】

比興手法的運用。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產生的詩歌作品305篇,當時稱為《詩》,又稱《詩三百》。到了漢代,被尊為儒家經典,才定名為《詩經》。《詩經》按體裁分為「風、雅、頌」三類。而「風、雅、頌、賦、比、興」,《毛詩序》稱之為「六義」。《詩經》由於其內容豐富,在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廣泛而深刻地描寫現實、反映現實的精神,對後代文學影響很大。

二、學習《關雎》

1、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跟讀,解決字詞。

2、學生看注釋,藉助工具書,老師點撥,弄清課文的意思。

首章從對雎鳩的和鳴,觸動了男女愛慕的心情,聯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興,接著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夢寐以求的心情。重疊「游哉」,用以表現思念之深;「輾轉反側」,形象地寫出了求而未得時的苦悶焦躁。

第三章用了類似第二章的復疊方式,意思卻有進一步發展。男子以音樂挑動女子,博取她的歡心,借美妙的音樂,達成美滿婚姻。

3、討論全詩用了「興」的表現手法。

4、主題歸納:

《關雎》是一篇民間情歌,描述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的朴實願望,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們生活中真實感受到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抒發的感情熱誠真摯、純潔朴實,全無庸俗虛偽之態,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純真之美。
二: 一、導入——文學常識介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古時也稱「詩三百」,編為「風」、「雅」、「頌」三部分。

 歷代有關評價: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論語·子路》)
 「《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史記·太史公自序》)
二、一讀——整體感知
認真准備范讀,用以感染學生。范讀之後,再一句一句地領讀,使學生首先在感性上熟悉這兩首詩的讀法。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必能讀得比較順暢,能大體上掌握句中的停頓。
步驟:字音——男女分組賽讀
雎鳩(jūjiū) 窈窕(yǎotiǎo) 逑(qiú) 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

三、二讀——理解朗讀
給以必要的講解和提示,並在此基礎上劃分詩的層次,使學生能貫通全詩,能說出詩的大意,然後進行朗讀訓練。這時學生會有層次感,可以聽得出朗讀者要告訴別人什麼。
要求:1、根據注釋,發揮想像,描述內容。
2、展示「有關資料·譯詩」,讓學生與原詩比較,選擇所愛並說理由。3、齊讀。
1、關雎鳥關關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條條,哥兒想和她成雙。
2、水荇菜長短不齊,采荇菜左右東西。
好姑娘苗苗條條,追求她直到夢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睜眼想閉眼也想。
夜長長相思不斷,盡翻身直到天光。
4、長和短水邊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條條,彈琴瑟迎她過來。

5、水荇菜長長短短,采荇人左揀右揀。
好姑娘苗苗條條,娶她來鍾鼓喧喧。
四、三讀——表情朗讀
教師應帶領學生做好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使他們的形象思維充分活動起來。這是詩歌教學中的主要環節。教師要善於運用提問啟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鮮明而完美地在學生頭腦中再現出來,並繼之以表情朗讀直至成誦。
總結:(學生自願參加朗讀比賽)
詩中這位男子在河邊聽到鳥鳴,順著鳥聲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雙成對的鳩鳥,因而引起一種美好的聯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詩的第一章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聽著鳩鳥和鳴的時候,有一個姑娘在河邊采荇菜,她左右採摘荇菜的美好姿態給了他一個難忘的印象,愛慕之情油然而生,並使他醒時夢時都思念著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總括地寫出這種強烈激動的感情。但因為追求這個姑娘沒有達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第二章的八句,寫這個男子日夜不安的苦悶和焦灼的心情。最後一章,進一步表達了這個男子對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願望。「琴瑟友之」「鍾鼓樂之」,是寫他寤寐求其實現的願望,也就是想像結婚時的熱鬧情景。
-
《關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詩,也是《詩經》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說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此後,歷代學者評《關雎》皆「折衷於夫子」。《關雎》寫的是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寫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其文、義、聲、情俱佳,足為「國風」之始,《詩經》之冠。
五、一背——提示首字
關……在……窈……君……
參……左……窈……寤……
求……寤……悠……輾……
參……左……窈……琴……
參……左……窈……鍾……
六、二背——個人賽背

七、延伸閱讀
1、《詩經 蒹葭》
2、《詩經 木瓜》
木瓜
投我以木瓜
報之以瓊(瓊: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jū 佩玉)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
報之以瓊瑤(瑤:美玉;一說似玉的美石)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
報之以瓊玖(jiǔ 黑色玉石)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第三:
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思讀課文,把握文意;品讀課文,探究藝術手法。

[教學]

一、導語設計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學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學習冠於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內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後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大眾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幾個字不同,了民歌的。

《關雎》是《風》之始也,《詩經》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出示投影:

睢鳩(jū jiū)水鳥。

窈窕(yǎo tiǎo):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

荇萊(xīng):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時。寐,睡時。

筆(mào):挑選。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

教師提示:章雎鳩和鳴於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章的佳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並以音調領起全篇,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章、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有別。章、第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3.教師范讀,為感悟理解課文創設。

4.學生注釋,譯讀全詩。

多媒體顯示:

關 雎

關雎鳥關關和唱, 夜長長相思,

在河心小小洲上。 盡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條條,

哥兒想和她成雙。 長和短水邊荇萊,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萊長短不齊, 好姑娘苗苗條條,

采荇菜左右東西。 彈琴瑟迎她。

好姑娘苗苗條條,

追求她直到夢里。 水荇萊長長短短,

采荇人左揀右揀。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條條,

睜眼想閉眼也想。 娶她來鍾鼓喧喧。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想像、聯想,字面意思不必字字,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字詞,關鍵字詞要。

5.學生齊讀,放錄音,再聽一次,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四、思讀全詩,把握文意

1.教師提問:這首詩講了故事,請同學們用的語言來描述。

生1:寫了男子對一位美麗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

生2:他日思夜想,輾轉反側,夜寐。

生3:他做夢夢見彈琴奏瑟,迎娶這位姑娘。

……

教師小結:這苜詩很短很完整,既寫對愛情求而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於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看來,冠於《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

2.教師提問:既然大家都它是愛情詩,那麼它是如何抒發相思之情的?請分析。

教師把全班同學分成六組,每兩組一節的分析鑒賞任務。「如何寫這位男子的愛戀、相思、夢幻」展開交流。以一組為主,另一組補充或評價。

展示:

首章四句寫青年小夥子,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嗚叫,自然引起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著一位所愛的人兒呢!他嚮往著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理想的配偶。

板書:聽聽:關關雎鳩

所見:在河之洲 極有層次,語約義豐

所思:窈窕淑女

所願: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寫他日夜相思,須臾忘懷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動時的窈窕身影。難耐的相思之苦已了長夜不眠的程度。

板書: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輾轉反側——相思之苦

章八句突然了「琴瑟友之」「鍾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這不啻是個戲劇性的轉變。幻由情生,無疑這正是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求其的願望。

板書:琴瑟友之——親密相愛

鍾鼓樂之——歡快熱鬧

教師小結:古人在解釋這首詩時,曾封建禮教的塗飾,或說它是「美後妃之德」,或說它是「刺康王晏起」,名義上是「以史證詩」,上是歪曲。它一篇愛情詩篇,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嚮往,既細微,又止所當止。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確有見地,對仍有啟發。

3.學生再讀《關雎》,在頭腦中再現主人公鮮明生動的形象。

五、品讀全詩,探究藝術手法

1.提問:本文採用了表達?

生1:題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話四字。

生3:語言幾乎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

生4:這首詩採用了雙聲疊韻字。

……

教師小結:《詩經》的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的一點是「重章疊詠」。所謂「重章疊詠」,是指一首詩的各章,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復歌詠的。

多媒體顯示:

《詩經》的特點,同樣與音樂曲調中有著密切的關系。知道,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沖動的時候,「言之故嗟嘆之。嗟嘆之故詠歌之」。往往喜歡從流行曲調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詞唱唱。而《詩經》的時代,流行於民間的曲凋都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興猶未盡,於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許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眾人和,直到唱痛快為止。每重唱一遍,只變動詞語,最簡單。最容易傳唱,最便於記憶。當然也就最樂於為人們所採用了。

重章疊詠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主題都了要的作用。,它還地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了回環往復的美,帶給人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2.教師提問:本詩寫男子的一片情思,卻以「關關雎鳩」開頭,手法叫?

多媒體顯示:

《詩經》的手法,前人概括為賦、比、興。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解釋通行。賦陳述鋪敘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就使用了賦的手法。比譬喻。如《衛風·氓》中用桑樹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興是藉助事物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起興,使人從桃花展開聯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興手法對後世詩歌的創作有;

學生、交流。

生1:我它是「興」,先說雎鳩,引起的相思之情。

生2:我是「比」,雎鳩形影不離,詩中的男主人公把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摯鳥。

生3:我兩者兼而有之。

……

教師小結,前人對此有究屬賦比興何種手法的爭論。上就詩中這兩句看來,並不排斥是作者的實見之景,但對全詩來說,確也起著媒介、比喻、聯想,以至象徵的作用。不必如此拘泥。

六、試背全詩

七、布置作業

1.大聲朗讀,背誦全詩。

F. 如何實現數學文化與數學教學有效結合的教學方法

1.進行學科整合

高度抽象的數學只有與其他學科結合,才會顯得生動、具體、形象,學生才會樂學、愛學。數學文化可以通過數學與英語、文學、自然科學、社會、美術、體育等學科的結合得以應用,比如,我們可以邀請學科帶頭人、教壇新秀等名師開展數學文化的專題講座,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了解「數學文化」。如一位名師在唐詩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
欣賞唐詩,常常發現許多含有數字的句子,這些簡單的數字就它本身來說,既無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但經詩人妙筆點化,卻能創造出各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表達出無窮的妙趣。妙用有數字的連用、數字的對比、用數字點睛、數字的搭配等。例如數字的搭配—「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是杜甫的即景小詩《絕句》。「兩個」寫鳥兒在新綠的柳枝上成雙成對歌唱,呈現出一派愉悅的景色。「一行」則寫出白鷺在「青天」的映襯下,自然成行,無比優美的飛翔姿態。「千秋」言雪景時間之長。「萬里」言船景空間之廣,給讀者以無窮的聯想。這首詩一句一景,一景一個數字,構成了一個優美、和諧的意境。唐詩中運用數字的例子不勝枚舉,僅此一例我們便可見數字在詩人筆下所產生的審美情趣是多麼神奇……
2.開展數學美學教育

數學教學中的美學教育有以下4個層次:美觀、美好、美妙、完美。美觀是數學對象以形式上的對稱、和諧、簡潔,給人的感官帶來美麗、漂亮的感受,例如,(a+b)×n=a×n+b×n。但是,外形的美觀,並不一定是真實的和正確的。數學上的很多東西,只有認識到它的正確性,才能感覺其「美好」,例如「對數」的美好在於能把繁雜的「乘除」運算變為「加減」運算,理解了它的作用,也就獲得了「美」的滿足。美妙的感覺往往來自「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事物,例如學生經親手畫圖,發現三角形的三條高線、三條中線、三條內角平分線交於一點,感覺真是「美妙」。數學總是做到至善至美、完美無缺,這也是數學的最高「品質」與最高的精神「境界」——完美,例如解一個方程,不只是回答是否有解,也不只是找到一個解了事,而要證明它確實存在解,知道有多少個解,最後還要把它們一一找出來,一個都不能少。對學生進行美學教育,可以陶冶情操,進行數學文化的熏陶,讓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
3.進行數學實驗與游戲

傳統的數學教學常以嚴密的邏輯推理來論證,因而排斥實驗。然而,許多數學發現實際上都源於實驗,同時實驗也可以用來檢驗猜想。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適當引入實驗,對學生品味數學、體驗思維過程及數學思想都十分有利。事實上,實驗操作是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滲透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們應精心設計數學實驗,引導學生投入到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去。浙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數學》七年級下冊的閱讀材料《王冠疑案與浮力定律》中提供了實驗素材,我布置學生通過浮力定律與分式的有關知識來計算2000年10月16日發行的1元硬幣鋼芯鍍鎳與2002年11月18日發行的5角硬幣鋼芯鍍銅合金中兩種金屬的質量比,讓學生分成小組,課外設計實驗方案,收集數據、材料,然後在班上交流實驗成果,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鑽研精神又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人際協調能力,學生還學習了人民幣中有關數學的文化知識,收益很大。
數學游戲是一種大眾化的智力活動,體現了一種數學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的數學新教材中已引進了一些游戲素材,這為一線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但游戲的題材還顯得有些單調,教學中還可適當增加一些益智類的游戲,如數獨。
數獨是一種源自18世紀末的瑞士,後在美國發展,並在日本得以發揚光大的數學智力拚圖游戲,在2005年全面引入我國。拼圖是九宮格(即3格寬×3格高)的正方形狀,每一格又細分為一個九宮格。在每一個小九宮格中,分別填上1至9的數字,讓整個大九宮格每一列、每一行的數字都不重復。該游戲看起來似乎和傳統的填字游戲類似,但由於其擁有入門簡單、演算方便、有益於鍛煉腦力,並且不受時間、地點、語言的限制等優點而被玩家廣泛接受。有專家認為,該游戲的獨特玩法跨越了文字與文化的疆域。據悉,目前「數獨」游戲在全球已擁有數百萬的玩家。
這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游戲教學,可以讓學生逐漸認識到數學文化的難得魅力並逐步養成勤於動腦、善於分析的習慣,學會用數學文化的視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4.學生撰寫數學周記

作為學生數學課外作業的一種創新,我要求學生撰寫數學周記。數學周記是學生的一種書面寫作記錄,我布置學生每周寫一篇,內容包括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問題解決,學生的疑問,學生的情感,學生的個人習作,特別是關於數學家的傳記和數學史等。
在《浙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數學作業本》九年級上冊中有「有趣的謝爾賓斯基地毯(如下圖所示)」的內容:先做一個正三角形,挖去一個「中心三角形」(即以原三角形各邊的中點為頂點的三角形),然後在剩下的小三角形中又挖去一個「中心三角形」,我們用黑色三角形代表挖去的面積,那麼白三角形為剩下的面積(我們稱白三角形為謝爾賓斯基三角形)。如果用上面的方法無限連續地做下去,則謝爾賓斯基三角形的面積越趨近於零,而它的周長越趨近於無限大。我要求學生在解題後在數學周記中談談看法,並要求學生寫「從中得到的啟發」一文。經過近兩年類似的實踐,我發現數學周記是一種有效的交流工具,它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細致的思考,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和自由性;可以增強學生對數學文化的理解應用能力,發展他們的表達能力;還可以幫助教師有效地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態。

G. 幼兒園大班科學優秀教案《動物是怎樣睡覺的》

千奇百怪的動物,有著各自不同的睡姿.有的睡姿很難令人想像,有的睡姿甚至令人驚詫.家馬有站著睡覺的本領,而野馬的睡覺方式則比家馬更高一籌,它能邊走邊睡,卻從不失足. 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大象,也有著不同的睡姿.非洲象站著睡覺,如果躺下休息,則說明身體出了毛病.而印度象則是伸著腿側睡,如果它也站著睡,就是身體哪個部位出了問題. 長頸鹿入睡前先將兩條前腿跪下,兩條後腿向前一蹦,屁股順勢往地上一坐,開始酣睡.而它那長長的脖頸,則高高地直指天空,睡姿極為雅觀. 猴子總在樹上睡覺,入睡時把頭藏在兩腿之間,兩臂緊抱樹干,蜷伏成球狀,外表縮成圓團呈木錐形,與樹干混為一體,起到隱身保護作用. 野山羊膽雖小卻很聰明,為使自己睡得安穩,便跑到土撥鼠那裡去睡.因為土撥鼠一發現情況便警覺地叫起來,野山羊聞之便逃之天天. 睡鼠是冬眠動物中最有名的「瞌睡蟲」,它一睡就是6個月,不吃不喝,呼吸相當微弱,身體幾乎僵硬,被當球踢也渾然不知,但當醒來時,立刻變得活蹦亂跳. 獾的冬眠十分有趣,冬眠時把嘴對著肛門,拉了吃,吃了拉,自然循環,維持生命. 白頭翁睡覺時一隻腳站著,另一隻腳蜷縮著,並把嘴角夾在翼下. 蝙蝠睡覺時將後腳鉤在岩石或樹枝上成團側懸而睡. 鷓鴣睡覺時總是幾只擠在一起,頭朝外圍成一個圓,無論危險來自哪個方向,它們都能准確地發現. 貓頭鷹睡覺最有趣,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即使在熟睡時,依然能用睜著的那隻眼,監視出沒的老鼠和敵害的侵襲. 蜘蛛躺在屋檐下睡覺時,腳上總有一根絲通到蛛網上,一旦有獵物撞網,蛛絲就動彈起來,蜘蛛馬上醒來美餐一頓. 大雁和海象睡覺時有一個共同之處,都留一隻站崗.所不同的是,海象幾百隻排在一起睡覺時,留下站崗的海象站累了,它會推醒夥伴「換哨」.大雁則是成雙成對的「情侶」甜甜蜜蜜地相伴而睡,而總是由孤雁站崗.

H. 有沒有語文基礎訓練九年級下冊人教版的答案

沒答案,自己總結
這是教案,以備參考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1.關雎

《關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詩,也是《詩經》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說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此後,歷代學者評《關雎》皆「折衷於夫子」。《關雎》寫的是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寫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其文、義、聲、情俱佳,足為「國風」之始,《詩經》之冠。

詩中這位男子在河邊聽到鳥鳴,順著鳥聲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雙成對的鳩鳥,因而引起一種美好的聯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詩的第一章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聽著鳩鳥和鳴的時候,有一個姑娘在河邊采荇菜,她左右採摘荇菜的美好姿態給了他一個難忘的印象,愛慕之情油然而生,並使他醒時夢時都思念著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總括地寫出這種強烈激動的感情。但因為追求這個姑娘沒有達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第二章的八句,寫這個男子日夜不安的苦悶和焦灼的心情。最後一章,進一步表達了這個男子對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願望。「琴瑟友之」「鍾鼓樂之」,是寫他寤寐求其實現的願望,也就是他想像結婚時的熱鬧情景。

2.蒹葭

《蒹葭》是「秦風」中的一首愛情詩。詩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寫景,後六句抒情。全詩熔寫景、抒情於一爐。金秋之季,拂曉之時,露濃霜重,蘆葦沾滿了晶瑩潔白的霜花。「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展現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給全詩籠罩了一層凄清落寞的情調。這時主人公來到河邊,翹首佇立,凝視著河的對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鄉瓊樓,給人以隔霧觀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主人公反復去尋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離,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沒有因此罷休,決心沖破天塹,追求伊人。一忽兒逆水而上,一忽兒順水而下,但都無法到達「蓬萊仙境」。咫尺天涯,令人無限惆悵!

二、問題研究

《關雎》與《蒹葭》的藝術特點有什麼不同?

《關雎》與《蒹葭》都可以看做愛情詩,但是無論從風格上還是從表現手法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

《關雎》一詩著重於「敘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夥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蒹葭》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苦苦追尋,伊人卻若即若離。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復詠嘆,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情感狀態。與《關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做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並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對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望,便心滿意足。「朦朧」和「距離」正是這首詩的動人之處。

練習說明

一、背誦這兩首詩,並寫一段賞析文字。

此題意在讓學生深入理解這兩首詩,並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

二、這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充分表達了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試從詩中找出一兩處,反復朗讀,加以體會。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詩經》中常用的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三、朗誦下面這首詩,並和課文中的兩首相對照,體會其思想感情。

木瓜

投我以木瓜
報之以瓊(瓊: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jū 佩玉)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
報之以瓊瑤(瑤:美玉;一說似玉的美石)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
報之以瓊玖(jiǔ 黑色玉石)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此題意在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詩經》中的名篇。

有關資料

一、譯詩

關 雎

關雎鳥關關和唱,
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條條,
哥兒想和她成雙。

水荇菜長短不齊,
采荇菜左右東西。
好姑娘苗苗條條,
追求她直到夢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
睜眼想閉眼也想。
夜長長相思不斷,
盡翻身直到天光。

長和短水邊荇菜,
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條條,
彈琴瑟迎她過來。

水荇菜長長短短,
采荇人左揀右揀。
好姑娘苗苗條條,
娶她來鍾鼓喧喧。

(余冠英譯)

蒹 葭

蘆花一片白蒼蒼,
清早露水變成霜。
心上人兒她在哪,
人兒正在水那方。
逆著曲水去找她,
繞來繞去道兒長。
逆著直水去找她,
像在四面不著水中央。

蘆花一片白翻翻,
露水珠兒不曾干。
心上人兒她在哪,
那人正在隔水灘。
逆著曲水去找她,
越走越高道兒難。
逆著直水去找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間。

一片蘆花照眼明,
太陽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兒她在哪,
隔河對岸看得清。
逆著曲水去找她,
曲曲彎彎道兒擰。
逆著直水去找她,
好像藏身小島水中心。

(余冠英譯)

二、關於《詩經》的名稱

《詩經》大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到這個名稱,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司馬遷用的也是這個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後來改稱《詩經》,是由於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

三、關於《詩經》中作品的產生年代

經考定,《詩經》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後產生的。《周頌》的時代最早,是西周初年的詩,是貴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描寫農業生產的詩。《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後。

《大雅》也是西周時代的詩,祭祀和宴會的樂歌居多,還有幾篇是敘述周室祖先的事跡和武功的,是我國上古僅存的史詩。《大雅》的作者也都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也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小雅》產生於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後,內容一部分與《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國風》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詩。

《國風》是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內),《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篇)」。

四、關於「詩六義」說

「詩六義」的說法,是《詩大序》(又叫《毛詩序》)最先提出來的。這個提法又是以《周禮》「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的舊說為根據的,實際上是對《詩經》中作品的分類和表現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風、雅、頌是詩的種類;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方法。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合稱「六義」呢?孔穎達在《毛詩正義》(卷一)中是這樣解釋的:「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此說可供參考。

五、《毛詩序》(節錄)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長聲)歌之,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反常);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莫過)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使夫婦之道正常),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教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譎諫(用委婉的言辭勸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指衰世中的風、雅之作)作矣。國史(王室的史官)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註:「四始」,指風、小雅、大雅和頌。此四者,人君行之則為興,廢之則為衰。始,王道興衰之所由。)

六、《關雎》賞析(褚斌傑)

這是我國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首篇。古代說《詩》本有「四始」之說,列《關雎》為「風」之始,故倍受重視,為大家所熟習。《詩經》的「十五國風」大多數是民歌,民歌作品本多男女愛情之作,《關雎》正是一篇產生於兩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民間戀歌。詩中寫一個男子思慕著一位美麗賢淑的少女,由於愛戀的深切,這位少女的形象反復在他腦中出現,使他不安,使他難以忘卻。他幻想著終有—天,能與這位少女結為永好,成為夫婦,過上和諧美滿的幸福生活。詩中所表達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後讀起來,還是那麼清新動人。

這首詩有人把它分為四句一章,計五章;有人則把它分為四、八、八句,共三章。從全詩結構和內在脈絡上看,分做三章則較適宜。首章見物起興,直寫自己的愛情和願望。次章寫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則寫願望實現時的歡樂之情,實際上是嚮往之辭。

全詩以灘頭水畔的一對雎鳩鳥的叫聲起興,然後寫出自己的一片情思。雎鳩,水鳥;古代傳說它們雌雄形影不離。關關,指其一遞一聲的相和而鳴。「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或者是作者的即目所見,或者解做以摯鳥為比,以摯鳥的求偶為興,故前人對此有究屬賦、比、興何種手法的爭論。實際上就詩中這兩句看來,並不排斥是作者的實見之景,但對全詩來說,確也起著媒介、比喻、聯想,以至象徵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正不必如此拘泥。一個青年小伙兒,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鳴叫,自然會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著一位所愛的人兒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嚮往著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細繹這四句詩,第一句「關關雎鳩」,是寫傳來的鳥鳴,是聽;第二句「在河之洲」,是尋聲而望,是所見;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對自己傾心人之所思,是想;末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強烈的嚮往,默默的自我祝願。雖短短四句,卻極有層次,而語約義豐。

第二章,以纏綿悱惻之情,直率地寫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這個青年男子所戀的乃是河邊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一種水生植物,葉徑一二寸,馬蹄形,可食(見李時珍《本草綱目》)。「左右流之」,即順著水流忽而側身向左,忽而側身向右的去採摘。「流,順水之流而取之也」(朱熹《詩集傳》)。正是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動時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須臾忘懷。「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極寫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是寫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悠,長,形容其夜長不寐時綿綿不斷的憂思。這里把兩「悠」字,雙雙以感嘆語氣出之,著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長夜無眠、思緒萬千以至難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現了出來。

情到極處必生幻。緊接著第三章,突然出現了「琴瑟友之」「鍾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這不啻是個戲劇性的轉變。「琴瑟友之」,「友」,親密相愛;以彈琴奏瑟,喻其相會相處時的諧和愉快。「鍾鼓樂之」,則是結婚時的熱鬧場面。無疑這正是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求其實現的願望。幻想當然並非現實,但幻由情生,也是極自然的。而這位抒情主人公,卻簡直陶醉在預想的成功之中了。這一愛情心理的描寫,正與《秦風·蒹葭》中的主人公追尋所愛不得,而出現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一樣,富有浪漫情調。而其實這又正是對生活中所習見的愛情心理的深微的捕捉和真實的刻畫。

古人在解釋這首詩時,曾進行封建禮教的塗飾,或說它是「美後妃之德」,或說它是「刺康王晏起」,名義上是「以史證詩」,實際上是一種歪曲。但孔子在評說這首詩的風格特點時所說的兩句話,確有一定見地,對我們仍有啟發。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這首詩作為一篇愛情詩篇,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嚮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它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於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它感情率直、淳樸、真摯、健康,正是一篇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

七、《關雎》賞析(聶石樵)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又《漢書·匡衡傳》記載匡衡疏雲:「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一般都是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他們的著眼點是迂腐的,但對詩的本義的概括卻基本正確。問題在於它所表現的是什麼樣的婚姻。這關繫到我們對《風》的理解。朱熹《詩集傳》「序」說:「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說:「《詩》在於聲,不在於義,猶今都邑有新聲,巷陌競歌之,豈為其辭義之美哉?直為其聲新耳。」朱熹是從詩義方面論述的,鄭樵則從聲調方面進行解釋。我們把二者結合起來,可以認為《風》是一種用地方聲調歌唱的表達男女愛情的歌謠。盡管朱熹對《關雎》主題的解釋並不如此,但從《關雎》的具體表現看,它確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愛情的追求。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此後,人們評《關雎》,皆「折中於夫子」(《史記·孔子世家》)。但《關雎》究竟如何呢?

這首詩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鄭玄從文義上將後二章又各分為兩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現在用鄭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鳩和鳴於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並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第二章的「參差荇菜」承「關關雎鳩」而來,也是以洲上生長之物即景生情。「流」,《毛傳》訓為「求」,不確。因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處不當再有「求」義;應作流動講。這是以荇菜流動從而比喻淑女的難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詩都在表現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即從深切的思慕到實現結婚的願望。第三章抒發求之而不得的憂思。這是一篇的關鍵,最能體現全詩精神。姚際恆《詩經通論》評雲:「前後四章,章四句,辭義悉協。今夾此四句於『寤寐求之』之下,『友之』、『樂之』二章之上,承上遞下,通篇精神全在此處。蓋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樂』二義快足滿意。若無此,則上之雲『求』,下之雲『友』、『樂』,氣勢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爭扼要法,其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別。」姚氏對本章在全詩中的重要性分析最為精當。應當補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氣,而且寫出了生動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禎《漁洋詩話》所謂「《詩》三百篇真如畫工之肖物」。林義光《詩經通解》說:「寐始覺而輾轉反側,則身猶在床。」這種對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寫,可謂「哀而不傷」者也。第四、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琴瑟友之」、「鍾鼓樂之」,都是既得之後的情景。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極寫快興滿意而又不涉於侈靡,所謂「樂而不淫」。通篇詩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毛傳》雲:「興也。」什麼是「興」?孔穎達的解釋最得要領,他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託。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如此詩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這種手法的優點在於寄託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餘的效果。

這首詩還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並茂。劉師培《論文雜記》雲:「上古之時,……謠諺之音,多循天籟之自然,其所以能諧音律者,一由句各葉韻,二由語句之間多用疊韻雙聲之字。」此詩雖非句各葉韻,但對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卻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用韻方面,這詩採取偶句入韻的方式。這種偶韻式支配著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換韻,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對《關雎》,我們應當從詩義和音樂兩方面去理解。就詩義而言,它是「民俗歌謠」,所寫的男女愛情是作為民俗反映出來的。相傳古人在仲春之月有會合男女的習俗。《周禮·地官·媒氏》雲:「媒氏(即媒官)掌萬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關雎》所詠未必就是這段史事的記實,但這段史實卻有助於我們了解古代男女相會、互相愛慕並希望成婚的心理狀態和風俗習尚。文學作品描寫的對象是社會生活,對社會風俗習尚的描寫能更真實地再現社會生活,使社會生活融匯於社會風習的畫面中,從而就更有真實感。《關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戀情作為社會風俗習尚描寫出來的。就樂調而言,全詩重章疊句都是為了合樂而形成的。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雲:「凡律其辭,則謂之詩,聲其詩,則謂之歌,作詩未有不歌者也。」鄭樵特別強調聲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氣的詩歌,往往都可以歌唱,並且重視聲調的和諧。《關雎》重章疊句的運用,說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們口中的詩歌。當然,《關雎》是把表達詩義和疾徐聲調結合起來,以聲調傳達詩義。鄭玄《詩譜序》雲:「《虞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然則詩之道,放於此乎?」

(選自《中華文學鑒賞寶庫》,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八、《蒹葭》鑒賞(尹建章)

《蒹葭》屬於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對這首懷人詩,歷來解說不一。有人認為作者在思念戀人,詩的主旨是寫愛情;有人說是詩人借懷友諷刺秦襄公不能禮賢下士,致使賢士隱居、不肯出來做官;也有人說作者就是隱士,此詩乃明志之作。我們細味詩意,詩中並未明確顯示男女戀情,況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難判定。說它是諷刺詩則更無根據。因此,我們只把「伊人」視為作者所敬仰和熱愛的人,至於是男是女,且不論及。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了時間和環境。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里,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於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著一個友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兩句,交代了詩人所追慕的對象及伊人所在的地點,表現了詩人思見心切,望穿秋水,一個勁兒地張望、尋求。「伊人」,指與詩人關系親密、為詩人崇敬和熱愛而未曾須臾忘懷的人。「所謂」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斷念叨著的,然而現在他卻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語氣肯定,說明詩人確信他的存在,並充滿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絕,相會不易。「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沿著河邊小道向上遊走去,道路艱險,且又漫長,即使花費很長時間也難到達;如果徑直游渡過去,盡管相距不遠,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彷彿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動。詩人盡管立於河邊,但他那恍惚迷離的心神早已飛動起來,思見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見。詩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潤所說:「玩其詞,雖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實求之而不遠,思之而即至者。」(《詩經原始》)

詩的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內容與首章基本相同。但它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面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描寫伊人所在地點時,由於「方」、「湄」、「」三字的變換,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樣寫,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另外,像「長」、「躋」、「右」和「央」、「坻」、「」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詩所用幾組變換的詞語聯系起來加以品味,更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間詞話》所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具有「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

這首被人傳誦不已的詩,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明顯的。且看宋玉《九辯》中的一段描寫:「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兮收潦而水清;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這里通過對秋

閱讀全文

與成雙成對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