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英語的教學特點
小學英語這一時期學生的語法、詞彙及會話技能構建的關鍵時期;處於機械記憶階段,學得快回忘的也很快,語答言應用能力不強;開始需要面對學校考試的壓力。
主要針對在校學生,7-11歲的兒童在學校已經開始接觸少量詞彙並對口語會話有了進一步要求,而且這個階段對於打好語音語調基礎至關重要,由於公立學校班級人數過多的因素,兒童在這一階段很容易產生「把英語當成學科而不是語言」的錯覺;大量時間放在語言輸入上而降低了語言輸出能力;具體表現就是背單詞,背課文,沒有主動表達,沒有興趣。因此,通過緊貼新課標的學習進度,系統地梳理各個語法點;消化語言輸入,學會主動表達,鍛煉自己的膽量,糾正自己的發音;儲備一定量的詞彙,顯著提高在校學習成績,最重要的保持對英語的興趣,而不是走向啞巴英語。
小學英語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和良好的語言習慣,打好語音發音基礎,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初步能力和口頭交際能力 。
② 小學英語教師的教學特點怎麼寫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版時也權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③ 小學英語教學的特點是什麼
小學一般是充滿著童心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一般沒有學回習的那種干勁,只是答覺得好玩。。。所以教小學英語就要邊玩邊教學。可以在教學的時候盡量多設計一些小游戲,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記住英語,讓學生越學越愛學。
④ 新課程理念下英語的課堂教學有哪些特點
新課程理念下英語的課堂教學有哪些特點?
答:(一)面向全體學生,為版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權展奠定基礎。
(二)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三)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四)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為他們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五)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發展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能力。
(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拓寬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
⑤ 初中英語教學特點與方法
一.初中英語教學特點:1. 教材具有的優點(1) 教材的知識點和語法具有超前性和重復性。如英語中的八大時態,在初中部,這套 教材中就重點完成了六大時態,即一般現在時,現在進行時,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現在完成時,過去進行時,有些時態從一出現後,在以後的教材中就反復出現,並且有些時態要在以後的課本中才正式學,在前一兩個學期就有出現。(2) 教材注重東西文化的差異。 教材注意在原教材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內容。(3) 教材的對話與課文情景創設,更加貼近生活。 教材還增加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名片介紹的內容,通過名片的內容可以做多種與職業、地址、工作單位、電話號碼、傳真、電子郵件等內容的有關練習,這些都是生活中經常發生,經常接觸的情景,真實、實用,有利於學生學以致用。(4) 教材緊扣時代發展的脈搏,響應黨的號召,擴充了大量信息、思想性強。大致表現在關注西都大開發、注重科學發展、關注社會、關注環境。(5) 教材趣味性強。 教材的話題 穎,生動有趣,增加了謎語、諺語、詩和幽默短文等內容,貼近時代生活。2. 教材存在的缺陷 教材除具有以上優點外,也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語法錯誤明顯,教材校正不嚴肅。 教材存在明顯的語法知識性錯誤,如:第二冊(上)第53頁,Part2 Ask and answer中的第六句話「Han Mei Knows Little about the weather in Sydney,doesn』t she?」當陳述句部分出現一些含有否定意義的詞,像few、little、hardly、never等動詞時,附加疑問句部分用肯定形式。(2)教材容量擴大,要求提高,超過了學生的接受能力。 教材增加了語言輸入量,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提高,具體體現在詞彙量,練習與教學活動量,閱讀量等的增加。(3)教材課本內容分配不均。 教材的知識容量大是相比較而言的,各個知識點在課本中的分配很不均衡,有的課文幾乎空洞無物,而有的課文如果要按教學目標則需用上2~3個課時。二. 教材課文的教學方法 1.教材系統性高,因此提倡整體法教學,即先從課文的整體內容入手,了解課文的主旨和文法,然後再逐一學習語法與知識點,我認為在具體教學課文時應注意兩個方面:(1)遵循短文閱讀原則,運用任務型教學法組織課文教學。(2)適當調整教材內容進行教學。由於教材存在個別不足之處,我們在教學中就要敢於按照自己教學的內容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或刪除部分不合適的教學內容。在此列舉一事例。如第二冊(上)Lesson9,我覺得如果按照 教材的編排順序,先進行對話操練再講形容詞比較級的變化規則會對學生授知識造成感覺障礙,因為對話中出現幾個形容詞的級別變化,如果停下來講語法勢必耽誤了操練對話,如果不講形容詞的比較級變化,學生又如何理解對話內容。於是,我把這兩個授課內容進行交換。先講形容詞的比較級變化規則,再講第一段對話,再進行操練,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3)主動訂正語法錯誤,在 教材中出現的明顯的語法錯誤,一定要根據正規的語法教學書在課堂上把它給予糾正。2.多操作練習,少語法教學,真正做到精講多練現行課程標准指出,英語教學要淡化語法教學,注意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策略的養成。反復操練是掌握與實現這一學習目標的方法和途徑。具體體現在。第一,加強基礎認知和基礎技能的培養,把握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進一步加強聽寫方面的教學,夯實根基。第二,注重學生學習策略指導,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閱讀,聽說技巧。第三,充分利用電教資源,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式教學,把學生的興趣和語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3.從 教材中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搞好德育教育 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點較多。內容也較廣泛,我們應在具體的教學中很好的灌輸德育思想、人文思想、社會動態、生態環境保護等內容。讓學生在學習教材中英語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心集體、關心國家、關愛家庭、關注自然、熱愛生活的良好習慣和道德修養。
⑥ 英語學科特點
和其他學科相比,英語是一門比較特殊的學科。和數理化不同,英語屬於語言教育;與同屬於語言教育的語文學科相比,它們有共同點,也有不同之處。英語既是一門技藝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語言學科,又是一門包羅萬象、涉獵廣泛的知識學科,同時還是一門集人生哲理與人類成長經驗於一體的文學學科。學習英語可以幫助我們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擴大知識面,把握時代脈搏,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記憶性,新異性,應用性,人文性。 1、記憶性
英語學科是一門語言學科,需要記憶大量的信息,以備後期的輸出。要學好英語首先要記單詞,記固定搭配,記語法規則,記時態,記句型,記好篇章,記好的表達方法,最後達到靈活運用的地步。 2、新異性
英語學科與我們所熟悉的漢語之間有很大的差異。而它們所負載的文化之間的差異更大,這就是英語具有很大的新異性。首先,從語言本身來說,英語屬於印歐語系,漢語屬於漢藏語系。這兩種語言在發音、語調、語法、詞彙、表達方式等方面差異很大,如英語是表音文字,而漢語是表意文字;英語的動詞有時態的變化,而漢語的動詞則沒有時態變化。其次,從文化的角度來說,英語與漢語所負載的文化有著極大的差異,學習這不得不在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圍和思維模式之間轉換,因而增加了學習英語的難度。 3、應用性
作為國際上最通用的語言之一,英語具有鮮明地應用性。學會了就能使用,使用就能夠有收獲。英語是交際工具,掌握英語就多了一個交流思想、獲得信息的途徑。目前英語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很多知識信息都以應用為載體,尤其是日新月異而又應用廣泛的電腦技術和網路不會英語的話,將帶來極大的不方便。 4、人文性
英語是一門語言,但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所學會的又不僅僅是語言。英語的語音、詞彙、短語、句型,無疑不具有人文內涵,課文的內容更是包羅萬象無所不有。學習英語,我們可以了解到異國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歷史、文化、地理、社會生活、政治經濟、教育科技……使我們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與豐富多彩。
⑦ 初中英語學科的特點和本質
初中英語的學科特點
聘外教
2019年10月31日
英語作為全國性通用語言,在中國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以後的英語學習中得到優勢,讓孩子從很小就開始接觸英語。現在的孩子學習英語的年紀是越來越小,但是很多孩子尤其是這種從小就開始接觸英語的孩子,到了初中以後會感覺到很不適應,好像初中的英語課程和小學幼兒園學的都不一樣了,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初中的英語學科有什麼特點呢?
1、需要大量的記憶
圖文無關
英語作為一門重要學科,在高考中他所佔的分值和語文數學是一樣的,但是相對於我們小學甚至幼兒園就開始學起的英語,初中課程中所接觸到的英語才算是剛剛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小學和幼兒園的時候,我們剛剛開始接觸英語這一門學科,老師帶著我們唱一些英文歌曲或者玩一些英文游戲,主要是為了培養我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讓我們喜歡上這門學科。但是初中的英語我們要開始學會積累詞彙量,學習一些語法,記憶大量的斷句和片語,還有為了寫作出優秀的英語作文來,還要去背誦很多的優秀範文來提高我們的英語語感和寫作思路。所以初中的英語學科相對於幼兒園小學時期的英語來說,需要我們去大量的記憶很多東西。
2、我們開始接觸大量的英語為母語國家的風土文化。
小學和幼兒園時期學英語就是聽聽英文歌曲,做做英文游戲,或者課本上出現小明和他的朋友們的對話,讓我們為小明寫封信出出主意,大多數情況下接觸到的的就是這個,但是初中課本上我們逐漸開始用英文來認識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風土人情,加拿大的國旗、美國的矽谷、英國的皇室,都將一一呈現在英語課本中,這就在思維深度和廣度上對我們的英文知識有了更高一層的要求。我們不僅需要學習英語的語法,記憶更多的詞彙和短句,我們還要去學習英語的思維方式,善於用英語的思維方式來進行閱讀和思考。
圖文無關
3、考試方法有所不同
幼兒園的時候學習英語大多是為了培養孩子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所以以一種很輕松的形式來進行學習,小學時雖然會進行英語考試,但是也都是考一些相對簡單的內容,沒有很難的題型和故意為難你的陷阱,有時候只要我們把所學的單詞和課文記住了,基本上都能考的很好。但是從初中開始,英語試卷上的題型開始變的深奧起來,閱讀理解,完形填空都會故意設立相似項來迷惑我們,還要練習自己的聽力和寫作能力,所以在初中英語考試的題型變得豐富起來,我們需要練習的除了單詞之外,還有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還有聽力。
圖文無關
⑧ 怎樣評價英語教師教學風格及專業特長
一、教學風格的意義
從理論方面來看,教學風格研究是教學理論的深化和發展。隨著現代教學論的研究日益向縱深發展,許多新的課題逐漸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對教學藝術及其風格的關注便是一個顯著事例。教學風格作為教學藝術高度成熟的標志,在教學個性化的追求中被人們所矚目乃是一種必然結果。然而,傳統教學論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教學的藝術及其個性的研究,致使教學風格的理論成果貧乏,遠遠不能適應教學藝術個性化發展的需要。教學風格研究是對於教師教學藝術創造所能夠達到的「最高境界」的研究,可以豐富和完善教學論和教學藝術論的理論體系,彌補長期以來教學個性、教學風格理論研究的不足,影響和推動教學論、教學藝術論的發展。
從實踐方面來看,教學風格研究是教學實踐的總結和提升。我國教學風格研究的興起和發展一直伴隨著教師教學經驗總結一道成長。起初主要是總結優秀教師們的先進教學經驗並概括出教學風格的類型和表現形式,在這一過程中,一些著名優秀教師逐步以鮮明的教學風格被人們承認和學習,例如斯霞、霍懋征、李吉林、丁有寬等。教學風格研究通過對優秀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條件與發展規律的揭示,為廣大中小學教師提高教學藝術水平,保證教學質量,形成個人教學風格提供有益的啟示,對於教師的教學迅速走上成功、成熟之路可資借鑒。同時,教學風格研究有助於引導、鼓勵教師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揚長避短,朝著合乎自己審美個性和特長的目標去努力,加快形成獨立風格的步伐。教學風格研究為廣大教師提高教學能力、重視專業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風格的內涵
何謂「教學風格」( Teaching style )?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們對此有各不相同的側重點。國內學者關於教學風格的代表性觀點主要有:方法特點說、個性核心說、教學風貌說、穩定表現說、表現方式說、藝術特色說、觀點技巧結合說,分述如下:
(一)方法特點說:邵瑞珍( 1983 )認為教學風格是「在達到相同的教學目的的前提下,教師根據各自的特長經常所採用的教學方式方法的特點」。賀雯( 2005 )認為:教學風格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採取的個性化和一貫的方式、方法。
(二)個性核心說:張翔( 1987 )認為「就教師個人而言,當他的教學是經常而穩定地表現出合規律性和個性時,就會在此基礎上形成相應的教學風格。」他認為教學風格的特徵是:表現方式的獨特性、個體意識的直覺性、行為方式的習慣性和學習交流的不可模仿性。
(三)教學風貌說:程少堂( 1988 )認為「教學風格是教師有意無意地、在適合自己個性特徵、思維方式和審美趣味的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經過反復實踐,而最終形成的一種獨具個性魅力又具有穩定性的教學風貌」,具有獨特性、豐富性、穩定性和可變性。
(四)藝術特色說:吳也顯( 1991 )認為「課堂教學的風格就是教育者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學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中所體現出的獨特的藝術特色。是他的思想境界、審美理想、藝術修養、性格特點等在教學活動中的綜合體現。」
(五)表現方式說:盧真金( 1991 )認為「教學風格就是教學藝術家所特有的、在教學活動整體中重復表現一種『韻味'、『格調'、『風貌'的表現形式。它是藝術家精神風貌的個性和教學技能技巧的特色相結合的產物,是教師創造性、藝木性教學活動的特徵,獨特性、穩定性和發展性是教學風格形成的特徵。」徐麗華、傅亞強( 2005 )認為:教學風格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依據其價值觀念,對教學過程諸元素(知識、教師、學生和方法等)的偏好性和習慣化的方式。教學風格體現了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個體差異,是教師教學的個性化特徵,體現於教師對各種教學元素的選擇與組合方式。
(六)穩定表現說:王北生( 1989 )認為「所謂教學藝術風格,就是教師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和長期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獨具個性的教學思想、教學技能技巧、教學風度的穩定性表現。」李如密( 2002 )、何小微( 2006 )認為:教學風格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貫的教學觀點、教學技巧和教學作風的獨特結合和表現,是教學藝術個性化的穩定狀態之標志。
綜合以上分析,所謂教學風格,是指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在一定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技巧,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穩定的個性化的教學風貌和格調。以下幾個方面是普遍認同的: 1 .教學風格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學風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長期的實踐,執著的追求,才能將教學藝術的獨特性格磨練成熟。教學風格是教師教學藝術進入一種高境界的標志。 2 .教學風格是教師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形成的。教學思想觀點體現了教師教學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是教學風格形成和發展的內源性動力。 3 .教學風格是教師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技巧的結果。教學風格不等於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而是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的創造性運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顯示著教師達到的教學藝術水平,是教學風格產生理想效應的技術性保障。 4 .教學風格是教師個性化的教學藝術達到了相對穩定的狀態。教學藝術是個性化的,沒有獨特鮮明的個性,教學藝術就模糊了自我的面孔,教學風格也就蒼白無神了。教學風格是教師個性化教學藝術達到比較成熟時的一種教學狀態。教學風格是相對穩定的,它給人一種成熟感,因為不夠成熟的教學藝術之樹上,是很難綻放教學風格之花的。 5 .教學風格是教師課堂教學所表現出來的一種風貌和格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教學作風和精神面貌,創造性運用教學方法和技巧時一種教學狀態和行為方式,是教學風格審美魅力的直接載體。
三、教學風格的類型
教學風格有哪些類型?很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較有代表性的有:
李如密( 1986 )提出科學型(或稱理智型)、藝術型(或稱情感型)和混合型的分類。吳慶麟( 1988 )提出演講與討論、集體中心與教師中心的分類。李林生、於德令( 1989 )提出熱情奔放、深入淺出、平易朴實、雄辮謹嚴、幽默風趣、標新立異、畫龍點睛的分類。歐陽侖( 1992 )提出慷慨激昂型、沉穩柔和型、邏輯推理型和活潑明快型的分類。李新宇( 1995 )提出活潑與嚴謹、優美與朴實、細膩與曠達的分類。
總體上看,這些分類簡潔明了,易於理解,頗有親切感,但分類標准不統一,隨意性大,大多停留在描述性層次上,抽象概括水平不高,缺乏理論深度,科學性不強。
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李如密( 1995 )綜合使用多種分類標准和多種分類方法,採取單一標准與復合標准相結合,一次分類與多次分類相結合,模糊描述與術語界定相結合,對教學風格進行了分類,以求各種標准與方法配合使用、相互補充,達到教學風格分類結果的相對優化(見表 1 :教學風格綜合分類表)。這一分類體現了教學風格層次性和序列性的特點,同時又強調和反映了教學風格分類結果的相對性和互補性,並對每一類型的教學風格的特點進行了概括,但是分得又過多過細,玄奧高深,難以把握;有些類別(如:理智型、庄雅型、謹嚴型,諧趣型、瀟灑型、明快型)共性比較多,大體上可以歸為一類。
比較研究發現,國內外學者對教學風格的觀點存在較大的差別。基於對「風格」這個詞的不同理解,我國的大多數學者對「風格」一詞的理解往往出自藝術領域,他們強調風格的創造性、藝術性、獨特性以及穩定性,因此對於教學風格概念的把握是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表現的「格調」、「風貌」的角度來的。國外的學者對於「風格」一詞的理解往往與策略和方法相關,強調風格的獨特性、穩定性,因此對教學風格的理解大多與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有關。相比之下,國內學者的界定比較抽象,國外學者的界定更為具體,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四、教學風格的影響因素
一位教師是否能夠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的。其中既包括教師主體的因素,也包括非主體因素;既有精神方面的原因,又有行為方面的原因。很多學者對此進行了探討:
曹振道( 1982 )認為,教學風格的形成與個人主觀條件息息相關,包括教師的人格、品性、素養等;同時外部因素中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和報刊雜志的宣傳也對教師教學風格形成有一定影響。
李如密( 1986 )將影響教學風格的因素分為心理基礎和教師的主觀追求兩種,其中心理基礎包括教師的品德修養、知識結構、思維特點和個性特徵。教學風格的形成是教師的心理基礎與主觀追求的高度統一。
王北生( 1989 )認為,影響教學風格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熱愛教育事業;良好的教學修養,包括教師的知識修養、道德修養和技術修養;心理素質,包括能力、氣質、性格等因素。
盧真金( 1991 )將影響教學風格形成的因素分為內因和外因。其中內因包括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經驗、教師個性質量及教師的性別和年齡。外因包括教學的科目內容、學生的年齡和基礎、教學技術、社會和時代的要求。
張武升( 1993 )將教學風格影響因素分為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包括教師的認知因素、情意因素和人格因素;社會因素包括宏觀因素與微觀因素,其中宏觀社會因素包括社會政治、文化、經濟因素,微觀社會因素包括學校組織與群體因素。
王志平( 1994 )將影響教學風格形成的因素分為基礎因素、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基礎因素包括文化基礎和心理基礎;內部因素包括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學個性、對教學藝術的主觀追求;外部因素包括社會傳統、時代要求和教學內容、學生實際等。
王松泉、董百志( 2000 )認為教學風格的影響因素主要集中在教師個人因素上,主要包括人格因素、個性因素,審美個性和學識能力。
徐麗華、傅亞強( 2005 )對 8 所中小學教師的問卷調查顯示 : 學校性質、教齡、教育階段對教學風格的部分因素有顯著影響,但性別與教學科目對教學風格影響不顯著。
賀雯( 2008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影響教學風格形成和發展的因素,認為影響因素主要分為個體的內在因素和個體的外在因素。個體的內在因素包含個體的心理品質和個體的內在動力系統,內在動力系統包括價值觀、態度、教育信念、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個體的外在因素就包含很多,如教育體制、學校領導、工作壓力、學生素質等外部因素也會影響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
張曉輝、李如密( 2009 )認為,教學風格受到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主觀因素主要包括教師自身的文化品質、心理品質、職業品質、生理品質以及個體對教學風格的自覺追求等方而;客觀因素主要包括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等方面。在教學風格形成過程中,影響因素遵循一定的結合機制:主客觀因素相互聯系,缺一不可;統成整體,共同制約;協調一致,創造性結合。
綜上所述,影響教師教學風格形成的因素頗多,學者們的歸類方式也不一致,研究者根據文獻資料分析將所有因素大致歸為內因、外因兩大類,與教師個體相關因素為內因,其他統歸為外因;內因類包括:教師個人的主觀追求、先進的教學思想、知識素養、教學技藝、教師個性特徵、審美特徵、教師教學水平和經驗。外因類包括:學校行政管理方式、教學資源、教學科目、學生年齡特點、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和報刊雜志的宣傳、所處時代和所屬的民族的影響和宏觀社會環境的影響(包括政治宣傳、文化變遷、經濟發展等因素)。
五、教學風格的形成階段
一名教師從開始從事教學職業時的無風格教學,到逐漸成熟,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一般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其間的發展又可分為若干階段。由於人們考慮的角度不同,教學風格的形成也就會有不同的階段之分。概括說來,國內學者對教學風格的形成階段一般可做以下幾種劃分。
李如密( 1986 )從教學風格的獨特性特徵角度考慮,以教師教學中創新性(或稱獨創性、創造性)成份的多少為標准,把教學風格的形成過程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第一,摹仿性教學階段。此階段的教學局限於摹仿、照搬別人教學的經驗和做法,本身的教學無創造性可言。第二,獨立性教學階段。教師基本上能夠獨立勝任教學工作,在一定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教學活動已開始孕育著創造性的萌芽。第三,創造性教學階段。教學活動中的創造性已處處可見,但有時表現得不穩定,有些「創造性教學行為」缺乏一定的科學性。第四,有風格的教學階段。教學中的獨創性已經呈現科學的、穩定的狀態。教學藝術達到了較高的境界。
張武升( 1993 )從教學風格的構成因素角度考慮,把教學風格構成因素中教學個性的成熟性與穩定性程度作為劃分的標准,將教學風格形成階段劃分為:第一,無個性階段。教學表現為照本宣科、缺乏教學個性。第二,個性初步形成階段。教學表現為在個性心理特徵和教學活動其它因素的影響下,己初步可以觀察到某些獨特的教學個性。第三,個性化教學階。教學個性已從第二階段的偶然能夠觀察到發展到隨時可見,與眾不同的教學個性與已相當明顯,但有些教學個性仍處於不穩定或不科學的狀態。第四,有風格的教學階段。此階段的教學個性已呈穩定的、科學的狀態,即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黃甫全( 1998 )從事物一般發展順序角度考慮,從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程度出發,把教學風格的形成過程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模仿性教學階段。這一階段的老師常常套用別人的成功經驗,甚至模仿別人的教學語言、語調、手勢乃至教學風度。第二,追求創造性階段。這一階段的老師擺脫了模仿的束縛,能夠獨立地完成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並開始醒悟到要創造一種適合自己的教學藝術風格。第三,形成獨特教學藝術風格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師成為教學藝術的自覺追求者和創造者,在教學各個方面都有獨特的、穩定的個性色彩,處處閃耀著創造的火花。
何小微( 2006 )採用「目的性抽樣」,選擇一位教學風格比較突出的小學語文特級教師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開放式 . 或半開放式訪談,輔以非參與型課堂觀察和實物分析,收集了豐富材料,在此基礎上把該教師的教學風格形成歷程分為模仿、創新、成熟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模仿階段(教學的 1 — 3 年):這個階段的特徵是模仿,注重吸收別人成功的經驗,比較依賴於前人做法、他人經驗、教參和固定的教學程序。第二階段是創新階段(教學的 3 — 16 年):教學基本上擺脫模仿的束縛,獨立意向鮮明,能根據自身特點創造性地進行教學並且具有了明確的風格意識。第三階段是成熟階段(教學的 16 年後):這一階段的特點的是個性化,此時該教師的教學風格呈現出穩定、一貫的特徵。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都有獨特、穩定的表現,教學帶有濃厚的個性色彩。在其教學風格發展過程中模仿性因素越來越少,而獨創性因素越來越多,最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任仕林( 2009 )通過考察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學優秀教師,把教學風格的形成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童君老師在某市的一所國家級重點中學里任高中英語教師,是某市的骨幹教師、市級學術學科帶頭人、模範班主任,中學高級教師,從教己經近二十年了。她的教學特色鮮明,在課堂上嚴謹而不失幽默,並深受學生的愛戴,其教學風格也為大家所公認。據童老師的陳述,她的職業生涯分為四個階段:模仿教學階段、獨立性教學階段、創造性教學階段和有風格教學階段。」
雖然角度不同,各學者對教學風格的形成階段有各種不同的劃分,但每種方法所論述的各個階段的本質特點是相同的,都把教學風格的最本質特徵——獨特性作為劃分教學風格形成階段的標准。
六、教學風格的創建方法
在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過程中和最後表現形態上,總是或多或少帶有他人影響的痕跡。自覺地學習和借鑒他人的教學風格,是教師形成個人教學風格過程中所不可少的環節。李如密( 2002 )提出了學習和創建教學風格的基本方法。
(一)拜師學藝法與自我研習法。拜師學藝法是指教師自覺主動地向自己所景仰的教學風格的創造者請教學習,以使自己的教學也體現出這種風格特色來的方法。自我研習法是指教師因受條件限制不能直接拜師學藝而採取的以某種教學風格為藍本,自覺採用其指導思想和技巧形式,以使自己的教學也體現出這種風格特色來的方法。
(二)作品分析法與模仿感受法。作品分析法是指教師通過分析一定的教學藝術作品,從而達到認識和掌握其中蘊含的教學風格的一種方法。模仿感受法是指教師模仿他人的教學活動而親身感受、驗證其風格特點及其相應要求,從而達到學習並掌握某種教學風格的一種方法。
(三)部分移植法與兼容並蓄法。部分移植法是指教師通過精心選擇而後將他人教學風格中成功的教學特色部分地移植到自己的教學中來,從而使自己的教學也帶上這種特色的方法。兼容並蓄法是指教師對他人教學風格之長廣采博收,利用綜合優勢使自己的教學獲得整體最佳特色的一種方法。
(四)優勢培育法與弱點逆轉法。優勢培育法是指教師通過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優勢,從而形成個人獨特鮮明的教學風格的一種方法。弱點逆轉法是指教師通過在教學中對其自身弱點的巧妙逆用和轉化,從而使個人教學形成獨特鮮明的教學風格的一種方法。
(五)選擇突破法與綜合建構法。選擇突破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注意結合個人特長或教學需求選擇突破口重點攻關,從而以點帶面達到建立教學風格之目的的一種方法。綜合建構法是指教師從教學整體著眼,通過綜合變革、優化結構,而達到全面形成教學風格之目的的一種方法。
(六)實踐升華法與理論滲透法。實踐升華法是指教師對教學中不斷積累的豐富的教學經驗進行總結歸納、抽象升華、取其典型特徵組成個人教學風格的一種方法。理論滲透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自覺地以先進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為指導,通過多方滲透,在各個教學環節都表現出明顯的教學特點,從而最終形成個人獨特而鮮明的教學風格的一種方法。
⑨ 小學英語教學有哪些特點
我們在考試當中能夠很好得到體現,英語閱讀教學能夠有效的提升我們的成績。在我們的這個英語閱讀教學部分的學習也是很好地途徑來提升我們的成績,我們對於英語閱讀教學的學習就是一個很好地練習,希望大家可以重視起來。
一、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現狀
(一)學生的學習現狀
筆者不止一次地發現每當上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課時,總會看到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興趣不高,總是呈現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一遇到生詞或第一次出現的新句式時,就感到恐懼和不安,看不懂閱讀材料,甚至看都不願意去看。而且,大多數學生在獨自閱讀材料時沒有合理有效的方法,閱讀的效率低下。再者,由於課堂上進行閱讀教學的時間畢竟有限,在課外使用英語的面比較狹小,也沒有形成一定的英語學習氛圍。久而久之,就漸漸形成了現在這樣的不良局面。
(二)教師的教學現狀
大多數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學方法單一枯燥,很多時候把閱讀課上成了語法課,過多地講解生詞,過分地重視詞彙和語法的教學,而忽視了閱讀技巧和方法的訓練。這完全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
(三)教材的使用現狀
目前小學英語教材從最初的試用、審定到後來的推廣階段,這些階段之間經歷的時間較長。很多閱讀材料都落後於時代,教學內容與生活脫節,有些內容以現在的年代去認知的話,相對比較枯燥,這些都非常不利於閱讀教學的開展。而且,時下的小學英語PEP版教材中的story time在實際教學中並沒有被有效地利用,很多教師只是把這塊內容當作選學內容,一帶而過,大大浪費了寶貴的學習資源。
二、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意義
培養小學生英語閱讀的能力不容忽視,它的意義也非常深遠。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語篇拓展,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教材內容,還能夠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另外,學生通過廣泛的閱讀也能夠更好地促進他們對句型結構、習慣表達方式等的認識,對整篇文章的布局也有更大的把握。而且,在進行閱讀教學中,又能充分調動學生已學的舊知,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課始--整合教材,形式多樣
教師僅僅教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收集資料,為學生提供能夠增長見識、提高閱讀能力的語篇材料。教師只有跳出英語教英語,跳出教材教教材,不斷開發與創新語篇,實現拓展化、實踐化和趣味化,才能讓學生在拓展閱讀中得以發展,使知識在被拓寬的同時,被接受、被消化和被吸收。
1. 創編教材,靈活多變
眾所周知,教材只是我們教學中的輔助工具。那麼如何才能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呢?這就需要我們一線的教師對教材進行有效整合。比如,仔細研讀教材,弄清楚內容之間的前後聯系;什麼地方的內容需要填補,什麼地方的內容需要剔除,什麼內容可以靈活變換出示的順序。教師只有靈活地處理教材,才能更好地促進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
例如,在學習完表示水果的單詞banana, grapes, oranges, watermelons, apple等後,筆者就親自見證了某教師將教材進行整合後所取得的滿意效果。他是這樣操作的:結合小學語文課上的「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他先把這幾個單詞創編成小學生喜愛的故事。有一天,小猴子下山去摘東西吃。走著走著,他看到了一個又紅又大的(watermelon)大西瓜,於是抱起西瓜就向前走去。走著走著,又看見了黃燦燦的(banana)香蕉,於是他扔掉西瓜,撿起香蕉又向前走去。就這樣,小猴子一路走,一路丟,最後什麼都沒有得到。
學生們由於有了中文故事的認知鋪墊,學起這個英語故事來也興趣盎然。最後環節,該教師讓學生將故事表演出來,學生們還捨不得下課。正是由於該教師根據學生愛表演的天性和年齡特點,將教材進行有效整合,才取得了這么好的效果。
2. 結合圖片,降低難度
由於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畢竟有限,閱讀儲蓄畢竟不多,因此,在遇到比較難理解的閱讀材料時,教師可以將復雜的閱讀材料轉換成圖文並茂的形式予以呈現。這樣,可以大大降低閱讀的難度。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有一個視覺上的沖擊,讓學生在圖片的指引下更快地了解閱讀材料的大意。
⑩ 小學英語教學有何特點
小學英語教學有這樣一些特點:
首先,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小學生興趣的需求。例如數字、顏色、食品、服裝、玩具、動植物、身體、個人、家庭、學校、朋友、文體等,以及周圍環境和社會生活,這些鮮活的話題,教材採用兒童喜愛的表現形式,如韻律詩歌、寓言故事、會話表演、游戲等,呈現給學生,足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第二,語言功能、結構、話題、任務有機結合。以話題為核心,以功能和結構為主線,以任務型活動為目標安排各單元或各課的教學。學生通過用中學、學中用,「習得」與「學得」結合,學生模仿,教師指導,使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語音、語調、書寫、拼讀的習慣,逐步培養起初步的語感。
第三,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情景法、視聽法、結構法、功能法、全身反應法、沉浸法等,創設情景,促進相互交流,如創設打電話、購物、生日聚會、野餐、旅遊、問路、看病等栩栩如生的情景,開展互動式、合作式學習。當孩子們扮演角色,成功地做成一件事時,他們會喜形於色,興趣倍增、信心加強,受到很大激勵。
第四,練習和活動的形式符合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徵。手、腦、口、耳、眼、肢、體並用,動態、靜態結合,基本功操練與自由練習結合,注意發展多元智能。
第五,注意利用多種媒體,提供配套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使學生置身於以英語為母語的環境中,體驗英語的實際運用,優化教學過程。
第六,注意學生自學能力和學習策略的培養,提供評價手段。
我們在實踐中,只有對小學生和我們所教授的內容有了一定的認識、分析,通過自己的教學風格----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風格,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有風采,學生才能學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