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道家,道教,道學,道士和道學者的區別
道家
道家: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同時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佛教傳入中國後,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禪宗在諸多方面受到了莊子的啟發。 道家在先秦各學派中,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這么多的門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特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想上呈現出永恆的價值與生命力。
道教
道教是東漢時形成,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後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直接吸收並發展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為主要經典。
道學
道學是指以道家或道教的意識形態(也就是道家或道教的經典)為研究對象,形成的一門系統的學問。
道士
道士一般是師徒相傳,信奉道教教義並修習道法的道教神職教徒的職稱。入道後,唯道是務,拜懺誦經,燃燈燒香,不務雜塵。但古代有的道士,雖拜師入道,而專門從事自我修煉,或著書立說。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區別。金元以前大都是不出家住庵的道士。金元之際,全真道興起,制定了出家制度。道士分全真派、正一派兩大派,全真派道士必須出家住叢林,不娶妻,不茹葷。正一派道士大部分為不出家道士。
道士是男女的通稱,女道士也可稱道姑、女道;男道士也稱乾道,相對女道士稱坤道;黃冠專指男性道士時,女道士稱女冠。道士的敬稱道爺是男女通用的,而沒有「道奶奶」。道士相互之間,則稱道長、道友、道兄等也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這樣稱呼他們。尊稱學問精深、修煉有成或德高望重的道士可以尊稱為先生、真人,一般是朝廷頒賜。道士們自己按修行也有尊號。
道學者
道學者是對那些從事道家意識形態的理論研究的人士的總稱。
崇尚道家,研究道學的,可以統稱為「道學者」,但他們本質是不能稱呼為(道士)的,還是有所區別的。
事實上,現代的所謂新道家就是道學者,他們本質上不是道士。
隨著時間的進步,道教也開始逐步發展了皈依證制度,辦理皈依證後,稱此通過皈依儀式確立道教信仰的信徒為信士,信士是對在家信奉道教,奉道積善,建諸功德,吃齋誦經者的道教信徒的尊稱,並非以鑽研道教教義和修習道法為職業的道教神職教徒(道士),信士在道教里,尤其是全真道,是不具備修習道法資格的,是有所區別的
坊間許多從事符法、預測或者風水堪輿的人士,未曾經受道教皈依,不懂道教經典,也不會道教科儀,卻自稱道士者也很多。這類人只能算是對某學業專攻的術士,和道士是不沾邊的.現在網路及現實中有很多此類專攻術士或對道教經典有少許了解的業余學者,假稱(道士),假借傳授道法之名,混攪視聽,蠱惑人心,收斂錢財,其行為是屬於違法的,不但損害了對道教教義不了解的信眾的利益,加深了對道教的誤解,更直接性的破壞了道教的形象及清規戒律。
也有少數人員拿著道教皈依證冒充(道士)身份,坑蒙拐騙,欺瞞大眾,其行為同樣是屬於違法的,道教皈依證只是確立宗教信仰,對在家信奉道教的基層信眾的憑證,並非以道為職的道教神職人員(道士)的證件(全真派道教神職人員(道士)的證件為「凈戒牒」,正一派道教神職人員(道士)的證件為「度牒」,正一派「度牒」都為道教祖庭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頒發,其牒文上都有其不同編號,在道教協會皆可咨詢,辨別真偽)。
㈡ 中國道教分那些門派
中國道教的主要教派為全真,茅山派,靈寶,正一和凈明五個派別。
1、全真
全真道,道教主流教派,嗣老君遺教、秉東華演教、承鍾呂傳教,開宗於輔極帝君王重陽 。以全老莊之真、苦己利人為宗旨 。
開宗祖師王嚞,道號重陽子,陝西咸陽人。早年曾應武舉為狀元,入仕,後辭官歸隱。正隆四年(1159),在甘河鎮遇仙,為漢鍾離和呂洞賓,得授金丹口訣。遂隱居終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間出關赴山東傳教。招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大弟子,世稱全真七子。
全真道在闡發內丹學方面最是成績斐然。全真教全面而深刻的繼承了傳統道家思想以外,更將科儀、戒律、符籙、丹葯等道家文化瑰寶重新整理。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當今中國道教協會會址即為龍門祖庭之一的北京白雲觀。
㈢ 關於道教的
起源:道教[1]的名稱來源,一則起於古代之《易經》,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測,又簡單容易,一部解開宇宙人生密碼的寶典;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首見於《老子想爾注》。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因為道家哲學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莊。值得注意的是:道教與道家是決然不同的兩碼事。道家所講的道學不是宗教,也不主張立教。《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之一,被後世的張道陵等人奉為「經書」,並不是「太上老君」為佈道而寫的經書。一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志。近年來,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觀日益受到重視,並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興趣,也使得道教獲得更多關注。道教教義中雖有道學成分,但遠遠不足以代表道學精神,遠遠不足以傳達老莊思想,二者萬萬不可混同。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籙方術,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而派生,即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運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局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復雜的神靈系統。道教提倡無極,元極,太極,中庸即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道教徒有兩種:一種是神職教徒,即「道士」。據《太霄琅書經》,「人行大道,號曰道士。」「身心順理,為道是從,故稱道士。」他們按地域可分為茅山道士、羅浮道士等。從師承可分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宮觀中教務可分為「當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種是一般教徒,人稱「居士」或「信徒」。「宮觀」是道家最主要的組織形式。宮觀是道士修道、祀神和舉行儀式的場所。道教另有一些經濟組織(如素食部、茶廠等)、教育組織(道學班、道教經學班等)、慈善組織(安老院、施診給葯部等)。 道術是道教徒實踐天道的重要宗教行為,一般認為它有外丹、內丹、服食和房中等內容。外丹,指用丹爐或鼎燒煉鉛汞等礦石,製作人服後能「長生不死」的丹葯。唐以後漸被內丹術所代替。內丹,為行氣、導引、呼吸吐納之類的總稱,指用人體作爐鼎,使精氣神在體內凝結成丹而達到長生不死的目的。內丹之術自金元以後逐漸盛行,其淵源上溯至戰國時代,對於中國的醫學和養生學有過很大的影響。服食,指用服食葯物以求長生。傳說,人物佚事可去道教網站找找
㈣ 道教裡面有幾個派系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的名稱來源,一則起於古代之神道;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首見於《老子想爾注》。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莊,故道教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一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志。近年來,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觀日益受到重視,並引起了歐美人士的興趣。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籙方術,其教義就是以"道"或"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運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局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復雜的神靈系統。道教提倡無極,元極,太極,中庸即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兩種:一種是神職教徒,即"道士"。據《太霄琅書經》,"人行大道,號曰道士。","身心順理,為道是從,故稱道士。"他們按地域可分為茅山道士、羅浮道士等。從師承可分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宮觀中教務可分為"當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種是一般教徒,人稱"居士"或"信徒"。"宮觀"是道家最主要的組織形式。宮觀是道士修道、祀神和舉行儀式的場所。道教另有一些經濟組織(如素食部、茶廠等)、教育組織(道學班、道教經學班等)、慈善組織(安老院、施診給葯部等)。
道術是道教徒實踐天道的重要宗教行為,一般認為它有外丹、內丹、服食和房中等內容。外丹,指用丹爐或鼎燒煉鉛汞等礦石,製作人服後能"長生不死"的丹葯。唐以後漸被內丹術所代替。內丹,為行氣、導引、呼吸吐納之類的總稱,指用人體作爐鼎,使精氣神在體內凝結成丹而達到長生不死的目的。內丹之術自金元以後逐漸盛行,其淵源上溯至戰國時代,對於中國的醫學和養生學有過很大的影響。服食,指用服食葯物以求長生。
㈤ 道家學術的代表作品都有哪些啊
老子《道德經》、莊子《莊子》、列子《列子》、《皇極經世》、《文
子》、《田子》、《黃帝四經》、《老萊子》
道家的經典就有很多,加上道教的就更多了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福生無量天尊
㈥ 道教人物
道教先賢
黃帝
中華民族之共同始祖
老子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關尹
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莊子
道家著名代表人物
列子
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張道陵
可稱道教實際創始人
張角
「太平道」創始人
魏伯陽
道教丹鼎派著名理論家
葛玄
葛仙翁
葛洪
道教理論家、煉丹家、醫學家
許遜
後世尊為凈明道派祖師
魏華存
上清派第一代宗師
寇謙之
北天師道的代表人物
陸修靜 他清整後的道教稱「南天師道」
陶弘景
煉丹家、醫葯家、文學家、學者
岐暉
樓觀道著名道士
王遠知
隋唐著名道士 唐名道,
孫思邈
醫葯學家,「葯王」
王玄覽
唐代高道
成玄英
重玄哲學流派代表之一
建議你看看http://www.zaixian.net/jiaoxianxian.htm
或者
http://shixiu.fjbtv.com/nanshi/zhuzuo/jiao.html
目 錄
引 言
第一章 道教學術思想的文化淵源
第一節 道教立教的過程
第二節 道教學術思想的淵源
一、黃帝先後時期學術思想的初步規模
二、三代(堯、舜、禹)時期天人合一思想的規模
三、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演變
四、周穆王西征與神仙故事的起源
第三節 道教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神仙方士
一、秦漢時期的道家與神仙
二、漢初內用黃老的文景之治
三、漢武帝與神仙方士
四、東漢重視圖讖開啟道教的先聲
第二章 道教的建立
第一節 漢末三國時期的道教
一、諸山道士時期
二、張道陵的創教時期
三、魏伯陽的弘揚神仙學術
四、黃巾張角的旁門左道
五、漢末著名的道士
第二節 魏晉時期的道家
一、許旌陽的豐功偉績
二、抱朴子的富貴丹砂
三、魏晉玄學與道家思想
四、道佛思想的沖突與調和
第三章 道教的成長
第一節 北魏時代道教的定型與道佛之爭
崔浩的弘揚道教與排佛
第二節南朝的道教與陶弘景
陶弘景調和道佛的主張
第四章 道教的擴張
第一節 唐初開國與道教
一、唐高祖的尊奉道教
二、唐太宗與道佛兩教
第二節 新興道教的呂純陽
第五章 道教的演變
第一節 宋初儒道歸元的華山隱士陳希夷
第二節 宋代的皇帝與道教
一、宋真宗神道設教的動機
二、道君皇帝宋徽宗
第三節 正統道教南宗的崛起
一、張紫陽的丹道
二、白玉蟾與朱熹
第六章 宋元時期新興的道教
第一節 北宋道教全真道的建立
一、創始全真道的祖師王重陽的事跡
二、丘長春與成吉思汗的因緣
三、丘長春如何感化成吉思汗
第二節 元代敕封天師道與其他
普及民間道教觀念的兩部書
第七章 明清時期的道教
第一節 明太祖與周顛
第二節 明成祖與武當山的張三豐
第三節 明世宗與陶仲文的前因後果
第四節 明末清初道家派別的分支
第五節 康熙雍正與道教
第八章 二十世紀的道教
第一節 十九世紀末道教的衰落
第二節 當代學人研究道教學術的活動
一、影印《道藏》的發起
二、《道藏精華錄》的編輯
第三節 研究道教學術的人士
一、劉師培的《讀道藏記》
二、陳櫻寧的實驗丹道
附錄:海內外道教士之統計
㈦ 道家的學術思想是什麼
一說起道家,人們自然會把它同道教這個唯一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聯系起來,使人們想起中國傳說中的銀須白發、仙風道骨的太上老君,想起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筆下那手執拂塵、神通廣大的嶗山道士,想起現實中那些為人齋醮祭禱、占卜吉凶、求神治病、煉制仙丹的羽衣法師……
其實,道家是指先秦諸子百家中的一個學派,而道教則是漢朝末年才興起的。道家學派由先秦思想家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號老聃,約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所開創,並在莊子(名周,字子休,約公元前369-前286年)那裡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後來,人們把以老子和莊子關於"道"的學說為宗旨的學術派別通稱為道家。
秦漢之際有"黃老學派",以黃帝和老子並稱來說明道家源於黃帝,但那隻是一種假託。就道家思想的奠基來看,道家的開山著作只能是《老子》一書,它是我國較早的一部思想深刻、獨具特色的哲學經典著作。《老子》一書大約只有五千字,它圍繞"道"和"德"系統地闡述了老子的思想,後來人們也習慣把它叫做《道德經》或《老子五千文》。因道家崇尚《老子》一書,西漢的司馬談在《論六家之要指》中開始稱其為"道德家",《史記·太史公自序》和《漢書·藝文志》則正式稱其為道家,並列為"九流"之一。由於道教思想的內核離不開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哲學,道家哲學的主要精神貫穿於道教之中;就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老子為太上老君,並將他的《道德經》作為主要經典之一。因此,一般也把道教歸入道家之列。
繼老子之後,有許多學人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如楊朱、宋鈃、尹文、彭蒙、慎到、田駢等,他們大都游學於戰國時期各學派薈萃的學術中心---齊國的稷下學宮,人們通常稱其為"稷下道家"或"黃老學派"。而莊子則是繼老子之後道家的最重要的人物,他集道家思想之大成,其思想體現在《莊子》這部稀有的奇書中。他以非常生動形象的語言,探討和闡述了許多深刻的道理,進一步發展了老子的人生哲學,使道家思想更加完備,他的學術思想對中國兩千多年來的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人們也把道家思想稱為"老莊之學"。
㈧ 請問道教學會和道學協會區別在哪
道教學會,在中國好像沒有。
有道教協會,是修煉成仙為目的的道士,有門派,有組織派別的道教門徒的聯合組織。
道學協會,應該就是那些喜歡道學,崇尚道學,宗教行為較少的道學愛好者的協會吧。
中國道教協會:
1912年,北京和上海曾分別成立了以全真派為主的「中央道教會」和以正一派為主的「中華民國道教總會」。此為道教界籌劃建立近代式教會組織的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7年全國道教界成立了中國道教協會。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是全國道教徒聯合的愛國宗教團體和教務組織。其宗旨是:團結、帶領全國道教徒愛國愛教,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興辦道教事業,弘揚道教教義,維護道教界合法權益;傳揚道教文化,發揚優良傳統,促進道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發揮道教在構建和諧社會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為維護宗教和睦、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祖國統一、世界和平作貢獻。
中國道學協會:
中國道學協會成立於1983年7月,由內家派高道真人周文通發起,內家道學起源於遠古伏羲,三皇五帝皆有道家智慧而立世,天同根源不走歧途,道學乃智慧學術,真正道家「不以一人為尊,但以萬智為道」的宗旨七凈延續,上召萬把年智慧正本不腐,雖有歷代方士妖人蠱惑世人,舔乞權貴,但重九大同者無,芸芸眾生世間生存,我協會宗旨方向不會動搖,周真人旗下弟子七人,敬雲子(美國)敬光子(美國)敬呈子(新加坡)敬安子(香港)敬文子(陝西)敬弘子(新疆)敬軒子(北京)活躍在世界各地,主要以弘揚中華古哲學文化為宗旨, 擺脫偽宗教學術、擺脫勢力參與學術的潛規則,獨立的思考立場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精髓,通過學術思想的應用,促進民族凝聚力,服務社會、服務民族、服務天下蒼生,團結更多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士,推廣弘揚道學學術,使更多的人掌握、理解、認識這門古老的智慧學術
㈨ 求系統介紹道家道教和道術的學術類書籍
按書籍內容分類包括:天文類、地理類、方誌類、史記類、農家類、法家類、雜家類、總集類、別集類、紀事類、譜錄類、戲曲類、幼學類、編年類、金石類、時令類、小說類、政職類、奏議類、政書類、目錄類、西洋類、風水堪輿、四柱命理、六爻八卦、擇日擇吉、手相面相、姓名測字、紫微七政、梅花易數、三元玄空、奇門遁甲、六壬太乙、鐵板神數、占卜解卦、周易學術、儒家系列、佛教系列、道教系列、醫學系列、武術系列、兵法系列、民間系列名家系列
市面上能找到的差不多有:
《龜斗解厄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金剛罩道術》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門步斗咒罡》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門宿生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黃籙五院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飄放蓮燈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預修預行正啟》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雷霆啟醮幡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
《道教雷門醮削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隨願往生朝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陽醮科儀集成》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七冊)
《道教金籙受生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金刀斷索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遣送白虎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遣告符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迎王母鑾駕齋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赤鳳髓》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課盆關報》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諸品齋醮全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設壇主科》古本秘本易學道教書籍古籍
《道教解冤惘結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肄垂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童初五相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禳關祭將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禳關度煞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祭穢幡棺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神霄伏魔玉赦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祝由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祛文告符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祈禳十八誥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祀供全科集》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百鬼圖》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瘟醮年王八聖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田禾醮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6部)
《道教生神九大齋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珍本紫微斗數》古本秘本易學書籍古籍書籍
《道教玉樞鎮靜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玉帝正朝全集》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燃燈祈禳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火鈴詔赦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清微真經錄》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河圖朝天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
《道教河圖三辰星象晚朝集》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水陸大齋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水煉度火琚篇》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水府三界召龍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正啟三元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梵音斗科》秘本秘本道教道家古籍書籍
《道教朱陵餞駕》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朝元朝真禮斗》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星耋寶書》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旮旯施食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旮旯斛食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無極真經》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4冊)
《道教斗醮三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文昌寶懺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敕破九獄》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敕水禁壇》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救苦提綱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挑饕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投告上下元符簡》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手抄殘本》道教古本秘本
《道教恭迎諸神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開通紈道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謝真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清旦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朝聖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提綱下》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提綱上》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總早朝》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建壇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左案時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
《道教度人大齋經》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
《道教度人夕景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右案時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度人午景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保舉四符》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
《道教對靈救苦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太清章全集》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太垌符籙》道教道術法術線裝善本秘本
《道教太乙醫科秘本》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太上秘笈》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大曜分事》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大齋行符告簡》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
《道教大放赦文》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大開方隅》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大品齋醮庭參九皇》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大品齋醮關告投文》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圓宗秘錄》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圓皇密法》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四正四維生神朝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復
《道教四大歸空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受生迎庫管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南斗煉度祝文》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
《道教華山秘訣》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十王鴻齋奉真集》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十王告簡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
《道教醫方雜症》線裝秘本秘本醫學書籍古籍
《道教北斗金玄羽章集》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關攝亡魂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修真錦身科集》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傳度迎籙》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九龍九皇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九轉生神開壇圄》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九皇朝元夕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九煉返生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九天總正朝》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丹罡誓水火朝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丹罡八鎮朝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臨壇駕停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豐都秒齋案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
《道教中元大會全集》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上元大會慶燈朝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三皇廣成甲子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復
《道教三景玉符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三官劾全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教三天門下女青詔書》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三十六趑解》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三元齋左案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三元齋右案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教一炁生神晚朝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家隱遁一宗》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七冊)
《道家鎮壓秘法》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家血湖科儀全集》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九冊)
《道家功悑法錄》道家道教道術古籍線裝善本秘本
《道家列子沖虛真經》秘本秘本道教道家古籍書籍
《道家仙蹤集》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七冊)
《道傳雷霆正朝》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傳表章總朝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傳血湖正朝》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傳離明正朝》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傳玄帝正朝》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傳靈祖龍王正朝》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
《道傳星主正朝》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傳日月祀地正朝》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傳文昌正朝》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傳救苦正朝》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傳接壽正朝》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傳報恩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傳報恩齋》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傳川主楊泗正朝》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傳和瘟正朝》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傳南斗天曹正朝》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道傳北斗正朝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傳九幽洞淵正朝》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軒轅秘籍》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解壇散結祭賞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觀音關帝金木炳靈正朝》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茅山靈光道法秘本》道家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童限旮經》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秘傳祝由秘笈》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五冊)
《秘傳圓光法道法》道家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神符秘術寶錄》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祝聖沐浴賑濟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秘傳張天師法術寶錄》道教道術法術線裝善本秘本
《祈綢燈星燈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祈禱黠雷秘旨》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玄空養義》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玄母天尊道法秘笈》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靈寶道君珍本妙經》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測字秘傳》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洪陽先生老子註解》秘本秘本道教道家古籍書籍
《治平寶鑒》道教古本秘本書籍民國
《民間法術合抄秘本》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放生天赦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張宮諭酌春堂集》秘本秘本道教道家祭文古籍書籍
《建壇安鎮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建壇伏魔黠醮品奏納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度人耋真清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言外中》秘本秘本道教道家古籍書籍
《清微黃籙科儀》秘本秘本道教道家古籍書籍
《靈驅解法》秘本道教法術道術理秘本
《安奉金經》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奏請玉札祝國儀文》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城隍禳蟻解啟師判散》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土皇醮款五方啟壇真文》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古本盲派命學》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古本推背圖》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十種十王報恩轉案》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北斗繆玉書》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勾嶁升天神書》道教道家古籍線裝善本秘本
《八卦奇門密法》道家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先天言功掩禁揚幡禮斗》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元始南斗玄靈妙經》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佛門秘本壇經》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五靈玄科梵度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九皇大醮貪狼慶壽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九皇大醮祿存慶壽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九皇大醮破軍慶壽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九皇大醮斗姆預祝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九皇大醮文曲慶壽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九皇大醮廉貞慶壽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九皇大醮同慶萬壽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中斗龍神作灶經集》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東岳豐都北魁冥京全集》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下元大會解厄朝科儀》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上清金嘦清醮奏表科》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
《三洞法寶懺誥咒》秘本秘本道教道家古籍書籍
《萬贔秘術》道教道術古籍書籍線裝秘本秘本
《道家秘本星辰寶經》道家道術法術古籍善本秘本
《道家中和秘本》風水堪輿地理古籍線裝善本秘本
《秘傳犯收嚇解災集》鄧松漢 道家法術古本秘本
《禮生祝文》道家古代風俗禁忌祭神鬼祭文古本書籍古籍
《和斗科》道公佬(道士)道家法術秘本秘本道公佬書籍
《魯班全書》道家道教法術古籍善本秘本線裝書
《石印本魯班經》道家道教法術古籍善本秘本線裝書
《魯班小木經秘笈》道家道教法術古籍善本秘本線
《魯班大木定國真經》道家道教法術古籍善本秘本
《魯班秘書》道家道教法術古籍善本秘本線裝書
《神鬼圖鑒》道家道教法術古籍善本秘本線裝書
《重刊董氏道德經集解》道家道教法術古籍善本秘本
《魯班法咒》道家道教法術古籍善本秘本線裝書
《李真仙真仙》道家道教法術古籍善本秘本線裝書
《道法大手印》道家道教法術古籍善本秘本線裝書
《石印辰州符咒大全》道家道教法術古籍善本秘本
《喪事祭禮科儀》道家道教法術古籍善本秘本線裝書
還有一些道長出的書就不一一例舉了
㈩ 哪裡有道教的介紹
道教以「道」為核心教理
太上《道德真經》中所概說的「道」,是道教的核心教理。道教所以稱為「道教」,《雲笈七簽》以「道德」部為第一類,《道教義樞》也以《道德義》作為開宗明義第一義,都是因為道教徒要以「道」為核心教理和最高信仰。所以《道典論》中說,道士者,要以「道」為事。
太上之道,在道教的信仰中,它是無形、無色、無味、無聲、無情、無信的,又是先天地而存在的,並無世不在,;無處不有,是生化天地萬物一切有形的本源。本無法用有形的文字來稱說,但為了便於人們來記述,強名而為「道」。道生化天地萬物,是通過無形的元始祖氣、並由元始祖氣分化為陰陽二氣來成就萬物的。萬物則依各自所稟賦的氣質而各成形狀,自然生長。在人類生命出現後,道又聚氣而成神尊,教育人們明白「道」的宗義,珍重生命,樹立符合「道」之體性的人生觀。「道」在宇宙尚未開辟之時,曾變化為元始天尊。在宇宙開辟有了天地之後,變化為靈寶天尊。在成就宇宙萬物的過程中,又化生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此後,太上則歷世化生,布說「道」之宗義而被尊為師,至殷武丁時化生為老子,著說《道德真經》,開仙道之宗源。所以道教在創立之後,尊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為最高尊神,信仰敬拜。使對「道」信仰形象化、人格化。其核心信仰也就是「道」。
而在修行中,更是以太上之道的義理為根本。因為無上的「道」不但是造物主,至高神聖,而且有著最值得人們崇敬和體悟的高尚品德,有益人們修行和信奉大道者樹立良好的人生觀。「道」化生萬物,以自然無為為法則,任萬物自然生長,而且從不因為是萬物生化的主宰者而居功自恃。不索求任何報答,毫無一點私自之欲,始終保持以清靜為本,柔弱為用。並像水一樣處下以利萬物,且具有江海一樣的胸懷,虛懷若谷。以用文字難以形容的高尚德行成就和養育萬物,使自己永恆常存,不生不滅。所以,道教以「道」為教理宗義,教導人們修行「道」一樣的品德,度已度人。道教所敬奉的救苦天尊和祖天師等所有神仙真人,由於他們具有「道」一樣德行或通過自己的修行而得道,成為「道」又一人格形象,受到世人的敬奉。
天道承負
道教教化的目的在於凈化人心,使人心神寧靜,好善樂施,濟世利人,從而為社會和人們的和諧共處起到積極作用。所以,道教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在善惡報應觀上構成了符合自己特色的教義。這一教義,就是天道承負說。即相信天道有循環,善惡有承負。其核心主體則還是圍繞生死問題,承揚於《老子想爾注》中「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的教義思想。
道教的「承負」之說,源自《太平經》,意思是祖先積德行善,則可蔭及子孫;若先人屢屢犯過作惡,後人將無辜蒙受災禍。即人們常說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惹禍,後人遭殃」。其特點是前輩後輩相承負。但對於「承負」的論述,《太平經》中有兩種解釋。其一是,「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過失,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其二是,「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財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復理,因究還反其本,故名承負」。意即天地人三統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姦邪,以至不可復理,直到財物窮盡才知還返回虛無之源本。其一說的是善惡承負,其二則是說天道循環。
由此可見,天道的循環承負報應,是因人作惡和嗜欲造成的,並給後人和自然界(包括社會)帶來極大危害。為免人們遭受危害和災禍,人們應當學道、信道、修道,以解除「承負」之厄。信道修道就是要求人們遵循「道」的行為准則,按「道」意來處世行事,積功累德,好善利人。
在承負之說中,道教還特別重視並相信現世的善惡報應。《太平經》也為說:善者自興,惡者自病,吉凶之事,皆出於身。《老子想爾注》中則說: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行善,道隨之;行惡,害隨之也。認為吉凶禍福和生死都是隨人行善惡行為來報應的。所以,信道修道之人,應行善積德,使精神與天通,乃可至長生成仙。
道教善惡承負和現世報應的教義,對後世有非常重要影響。《感應篇》中說: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在天地間有司過之神,行善積德則可延年加壽,乃至成仙。犯過作惡,則依所犯輕重,給以減少生命年限的懲罰。鼓勵人們追求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同時,還融會了輪回報應學說,修道行善則可升入仙國,犯過作惡則將會在地獄受到刑罰。凡人死後,家人當信道行善,誦經祈禱太乙救苦天尊救度。
以上所述,是道教的最基本教義。雖然,對於道教的全部教義,諸如宗仰黃老、生道合一、真一玄道、形神合形、遣形坐忘等沒能一一展開釋說。但通過這些核心而基本教義思想,相信能有助於大家真正認識和了解道教。
尊道貴德
在道教,人們最崇敬的是道和德,說得最多的還是道和德。道教經書也是特別注重道與德的闡說,《雲笈七簽》以《道德部》為第一部,《道教義樞》以《道德義》為明宗第一義,《玄綱論》則是以「道德」為道教綱要。其實,道教對道德的高度重視,早在太上顯化之時就已奠定,太上老子就是以道德二篇來垂教的。尊道貴德的教義也源自《道德經》道生德育的論說,並說:「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教之所以尊道,因為「道」是道教徒信仰的主體,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為核心的,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其一,「道」是生化宇宙萬物的原動力,造化之根。其二,「道」是神明之本,由三元之氣化為三清,聚形為太上老君。其三,「道」有最偉大的德行,它以虛無為體、清靜為宗、柔弱為用,無為不爭。其四,「道」真常永恆、無生無滅,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長存於天地間。「道」的偉大和神聖之處,可說是無處不能體現。由於前文《教理綜述》中已有敘述,遂不再細說。總之,由於「道」的偉大和神聖,所以道教尊道為最高信仰,並教導人們學道、修道、行道、弘道。
道的尊高和偉大,其最高體現就是「德」,道造化萬物由德來蓄養,神明可敬也是因為有最高尚的德行。所以,道教尊道貴德。對道與德闡釋,《道教義樞?道德義》這樣說:「道德一體,而具二義,一而不二,二而不一」。也就是說,道和德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因為道是由德來體現的,在理義中又有差異,是可分又不能分,但又不能合而稱為道。因為德不是造化之根,神明之本。但人們信道修道,必需以「德」為根基,來證道成道。
從上述闡釋中我們可以知道,有道者必具有高尚的德性,有了高尚的德性才可得道。所以,修道應以德為基。對於廣大信道務道之士來說,修道的先決條件就是立德,立德就要在日常中不斷積累功德。其關鍵在提高自我修養,具有良好的品德。在內在的修持上和外在行為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則去做。清靜寡慾、柔弱不爭、胸懷寬容。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貴、不自譽、不妒嫉、不妄語,不溺於音色美食。樂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窮。施恩不求報,不殺生以自娛,濟世利人,慈心於物,正信誠實。與大道同心。如此修行,則德累而基立,基立則可修道而成真,得道而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