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應是
科研是教學的「源頭活水」,如果沒有科研做支撐,大學課堂教學就會失去「靈魂」。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曾指出,「教學沒有科研做底蘊,就是...
Ⅱ 教學與研究(綜合)靠譜嗎
很靠譜的他就是結合教學有方又有涉及到研究,作用非常好。
Ⅲ 淺談如何處理好教學和科研的關系
教學與科研作為高校健康運行的基本職能,兩者缺一不可。
為了能進一步處理好專教學與科研工作屬,高校教師應該清楚認識兩者之間的關系,並能進行正確的處理,保證教學與科研兩者協調發展。
教學作為高校的中心工作,科研作為高校另外一項重要的日常工作,兩者應該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相互融合,從而使得教學與科研能夠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最終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高校教師自身素質的發展。
Ⅳ 如何將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1.教學設計要從「為什麼學」入手,確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目標;2.根據學習版目標,進一步確定通權過哪些具體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習者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即確定「學什麼」;3.要實現具體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掌握需要的教學內容,應採用什麼策略,即「如何學」;4.要對教學的效果進行全面的評價,根據評價的結果對以上各環節進行修改,以確保促進學生的學習,獲得成功的教學。
Ⅳ 如何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
科研是教學的「源頭活水」,如果沒有科研做支撐,大學課堂教學就會失去「靈魂」。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曾指出,「教學沒有科研做底蘊,就是一種沒有觀點的教育」。具有較高科研水平的教師,必然對教學內容思考的更為深刻透徹,對知識的把握更為准確,教學更易做到「深入淺出」,有助於學生的學習與理解。而且,對科研的關注使教師能夠及時將最前沿的學術成果不斷充實到自己的課堂中,彌補了原有課程知識與最新研究之間的「斷層」,這將極大的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不局限於教學內容,在大學課堂中,學者型教師對於學生影響更多的是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嚴謹的科研態度和刻苦的學習精神。
教學是科研的「隱形動力」,如果缺乏對教學的關注,教師可能會失去提高科研水平的機會。很多教師覺得,上課、備課、批改學生作業,會占據做科研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太多,對科研發展「有害無利」。其實不然,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就得有一桶水,高質量的教學將會有效推動教師的科研工作。教師要上好課,絕不能局限於課程知識之內,必須要有淵博的知識,寬闊的眼界,這將有助於拓寬科研工作的思路和領域。在精心備課過程中,教師需閱讀大量與課程相關的研究材料,這將促使教師對專業問題的深入思考。此外,教師絕不要忽視課堂中師生相互啟發的作用,也許在與學生的討論過程中,教師會獲得新的科研靈感。所以,教學可以成為科研的強大動力。
大學青年教師既不能「浮於」教學而忽略科研,也不能「沉於」科研而拋棄教學,更不能在面臨雙重壓力時一味的抱怨迷茫,而應樹立信心,充分認識教學與科研的內在聯系,並將這種「聯系」真正落實於日常教學研究工作中,做一名研究型教師。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楊清)
Ⅵ 怎樣處理好教科研和教學的關系
今天,在學校的全體教師會上,校長說這樣的話:各位老師把自己的教學做好是主要的,別整天想著參加什麼教研活動,聽什麼專家講座,那些都是騙人的,我看你們還是看你們的教學成績,成績上不去,什麼都是空的。
我不想說他說的話是對的還是錯的,但是我想在此表達一下我對教研與教學之間的關系的一些看法。
在很多地方,我們經常聽到或看到:教學與教研是相輔相承的,離開教學討論教研是紙上談兵,離開教研談教學,是盲人摸象,自以為是,至多隻能成為教書匠。
一、 教研是教學的基礎。
教研應該是先於教研的,我們從上學開始,從學習心理學、教育學開始,我們就在學習如何做教研,研究的是教什麼、如何教的相關知識,而在實踐中,我們仍然是先備課,後教學,備課本身就是研究的過程,只是可能是自我研究,也可能是集體研究,所以這仍然是先教研,再教學。所以說,如果沒有教研作為基礎,教學就會沒有目標,就會沒有方法,就會對過程失去控制。
二、教學是教研的目的。
在學校教學的過程中的各種與教學有關的活動都可以看作是教研活動,而這些活動都是為教學服務的,比如:集體備課、個人備課,這是為了一節課有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為了很好的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我們經常互相聽課、評課,其實這是對一節課的教學一種評價方式,通過聽課、評課,可以讓聽課者感受到上課人的教學藝術,感受到他對每一個知識點的處理策略,而上課人則可以通過評課來發現自己上課的優點和不足,並且通過評課來促進自己對下一次課的上課進行思考;教學反思、經驗總結、教研論文是把自己對教學的思想的一種提煉,是對教學經驗的一種升華,而這種總結和思考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所以說,不管是哪一種教研都是為了提高教學成績。
三、教學與教研一個循環過程。
如果問我,教研和教學是一個怎麼樣的關系,那麼,我認為它們是:教研----教學----教研----教學----教研----教學……這是一個無限循環的過程,教研是教學的基礎,教學是教研的目的,教研是為了教學作好准備,而教研又是教學的經驗總結,一個循環的開始又是另一個循環的結束,所以在教學與教研過程中,它們是相輔相承的。
四、要更好的服務教學,就得把教研的范圍向外延伸,
不管是一所多麼優秀的學校,僅靠內部的研究,水平都是有限的,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走出去,請進來」的教研原則,我們要走出校園,看別人的研究水平,也要請進來,把別人的經驗帶入我們的教學中,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我們的教學成績。
五、優秀的團隊、良好的氛圍是提高研究水平的平台。
333工程、晶都名師、名師工作室等各種優秀的團隊,他們是集中了居有積極向上、要求進步、教學經驗豐富的優秀人員,而在這些人中間明顯感覺到他們的那種學習積極性和濃厚的學習氛圍,所以如果能加入到這些人中間,一定可以會讓自己的思想有一個提升,讓自己的研究水平有一個提升,並且讓自己研究水平在這種研究中得到升華。
六、專家的引領會讓我們少走許多彎路。
我們常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也有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走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這些都說明,專家是走在教學的前沿的,他們是在經歷了無數的教學的研究中匯聚了教學經驗的精華,通過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傳授給聽從,而作為聽眾可以縮短自己的研究之路,所以說聽專家的講座提高我們教研能力的捷徑,是提高我們教學水平的最優選擇。
總之,我認為教研與教學之間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只有做好教研,才能提高教學成績,而教學成績的提高才能讓教研有更多的材料可研。
Ⅶ 中小學教師如何處理教育與科研關系
教抄育與科研可以同時進行,二者並不沖突,而且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在教育過程中,注重做好科研工作;在取得科研成果時,再把科研成果應用到教育上,使二者實現良性循環。
教師一詞有兩重含義,既指一種社會角色,又指這一角色的承擔者。 廣義的教師是泛指傳授知識、經驗的人,狹義的教師是指受過專門教育和訓練的人,並在教育(學校)中擔任教育、教學工作的人。(履行教育教學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Ⅷ 如何讓科研更好的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更好地促進教學
「興趣是學習之母」,沒有興趣是學不好的。因為有興趣,學生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版緒;為滿足好奇權心,學生就要看、要聽、要想、要問,思維也被激活。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在成功的體驗中使學生的興趣收到保護和激勵。教師要善於通過各種手段,找准教學的切入口,誘發學生的求知慾。
Ⅸ 教學還是科研:大學教師該怎樣做
2004年10月的一天,我們組織歷史文化學院的離退休老教師到洋浦校區去與本科學生座談。在座談中,一位同學問道:大學教師與中學教師上課有什麼區別?一位老教師回答說:中學老師主要是傳授書本上的知識,而大學老師在上課中則是將自己的研究融在教學之中。應該說,這位同學的問題並不是憑空而發,而是針對目前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來的。作為一名高校教師,這些年來筆者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這個同學的提問更引起了筆者對這個問題的注意。現在就將自己的理解談一談,雖然其中可能有失偏頗,卻是自己的一番切身感受。
在展開這個話題之前,首先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談的主要是針對專業課的教學而言。至於公共課的教學,則情況與此有所不同。
眾所周知,在高校的教學中,教師如何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應該說是一個永恆的問題。然而,總結這些年我們的教學工作,其中有兩種傾向頗值得注意。一種是一部分教師因各種原因,長期忙於教學,承擔著大量的課程,但多年沒有寫過一篇相關的研究論文。雖然沒有發表過文章並不能完全就說這個教師沒有在思考,沒有進行相關的研究,但也確實存在沒有有效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的。試想,如果教師長期沒有自己的研究,而僅僅限於傳授書本上的知識,那樣的教學與中學的教學究竟有什麼實質性的差別?我們常說,大學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與能力。如果我們只停留在傳授知識的層面,那就難以有效地達到大學教育的目的。只有將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不斷融入知識的傳授中,我們才可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也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對知識和科學的興趣。
假如以上所說有道理的話,那麼,高校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而且必須融入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專業課和專題課必須這樣,即使是通史課的教學,也應該盡力朝這個方向發展。王家范先生在他的《中國歷史通論》導言中說,教師即使是上通史課,他所講授的也應該是他自己所理解的中國通史,而不僅是書本上的中國通史。對於這個看法,筆者比較贊同。筆者在不同場合聽到有的教師講,如果大學老師還只是照本宣科地講書本上的東西,而沒有自己的研究,那隻是一種低層次的教學。這話聽起來可能會使不少人感到難以接受,但其中也不無道理。
近年,教育部多次強調教授要在教學第一線承擔本科生的課程,並且教學評估中還專門要考察每個高校教授為本科生開出課程的比例,這是有目的的。依個人的看法,強調教授到教學第一線為本科生開課,就是強調要在教學中不斷融入教師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因為,教授是應該有他自己獨到的研究的。換言之,要求教授為本科生開課是表象,實質則是要讓科學研究成果融入教學之中,從而有效地保障教學質量。
當前,我們正經歷著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如果教師僅是介紹和講授書本上已有的東西,而沒有自己的研究貫穿其中,我們怎麼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的思維呢?怎麼能夠以自己的切身體會教會同學們去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呢?因此,大學教師不能僅滿足於上課,還必須持之以恆地開展自己的科學研究。近來有一種看法頗為流行,認為這些年各個高校太看重科研,而輕視教學。評職稱、評獎勵只講科研而很不注意教師的教學(他們所說的教學,主要指上了幾門課)。而愚見以為,作為老師,上課是自己的職責所在,問題的關鍵是要看你是如何上課的,你有沒有自己的研究,能不能將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斷地融入教學中。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學不重科研那又重什麼呢?
以上所說並不是指有了科研就有了教學。科研和教學畢竟是有區別的,二者畢竟是兩種不同的工作。大學教師取得了科研成果後,還有一個如何將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有機地融入教學的問題。而在我們近幾年的教學中,另一種傾向就是以科研代替教學。其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有的教師,雖然承擔的課程冠以「中國XX」、「世界XX」,但他所講授的內容,始終局限於自己研究的某幾個問題上,而沒有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延伸開來,拓展出去。這也就導致了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內容缺乏系統的了解,造成學生的知識面太窄和基礎不牢。這樣,由於學生知識面太窄和基礎不牢,難以有效地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達不到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思維的目的。
因此,大學教師應該是將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融入教學之中,而不是以科研代替教學。在這個融入過程中,教師要能夠用自己的科學研究將相關知識貫穿起來,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
說到這里,可以將我的基本看法作一個簡要的歸納。那就是:在大學的教學中,沒有科研是不行的;但是,以科研簡單地代替教學,這種做法也是不妥的。
事實上,如果一個教師真正能夠始終將自己的科學研究有機地融入教學,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得到思維的培養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對教師本人的研究也是極為有益的。在教師將自己的研究融入教學的過程中,出於教學的需要,教師必然會去吸收和系統地整理相關的知識,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能夠因知識的補充和溫故知新而產生一些新的思考和新的觀點,這是教學相長的一個重要方面。只要我們這一點做好了,就能夠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