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教中考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水平,指導學生採用多種閱讀方法,以提高閱讀的有效性。
1.訓練學生掌握各種基本的閱讀方法
閱讀有范讀、領讀、講讀、朗讀、默讀、背誦等。范讀是給學生閱讀做示範,激發學生的摹仿興趣。如我在教學二年級下冊21.《畫家和牧童》時,在大家評論戴嵩的畫時,不同的人物在評論畫時的語氣和也是不一樣的,商人大誓渲染,教書先生極力贊揚肯定,小牧童直言面對戴嵩則對待小牧童態度和藹,誠懇的接受牧童的問題,我讀好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喜歡讀了,就會讀了。另外,背誦是我國傳統的語文學習方法,背誦有助於加深對課文的感受和理解,積累語言材料,提高讀寫能力和發展記憶力。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文章的長短可以採用整體背誦(如詩歌、短文)和分步背誦(長的課文),調動學生背書的積極性。課後,教師還可以開展背誦、詩歌朗誦會、讀報等比賽,看哪個學生的課外知識最豐富、了解得最多,並對了解最多的學生給予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
通過教給閱讀方法,運用閱讀比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強化了學生良好的範文背誦習慣,鍛煉了他們的記憶力,並逐步提高了他們的寫作水平。
2.指導學生掌握良好的閱讀技巧
在閱讀中,指導學生變換方法閱讀,並從閱讀中不僅養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還要培養學生一邊讀一邊動筆圈、點、畫、記的習慣。要求學生從小形成認真讀書的習慣,做到在讀中求知,在讀中求解,逐漸養成初讀—細讀—深讀—熟讀的好習慣。讓他們在閱讀中了解課文內容,學習生字新詞,理解作者的思路、寫作方法和課文中心,借鑒寫作技巧,還可以指導學生速讀—回讀—精讀—背誦。如文章較長,可採用先「速讀」,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據課後的作業或老師的提問進行「回讀」,反復閱讀疑難部分,從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寫得精彩的段落,讓學生仔細閱讀,反復地「精讀」,並從中讀出味道,讀出自己的感受,然後「背誦」。
在課後教師組織學生每周看一本好書、寫一篇讀書筆記或讀書心得。利用班級里的宣傳牆報和遠程教育網的班級主頁展示學生們精彩的作品,從而提高學生讀課外書的興趣。
培養學生必要的課外閱讀能力
《新課標、新理念下的閱讀教學》規定小學第三階段的閱讀要「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不少於100萬字」。要讓學生根據其中的閱讀形式自覺並積極地投入到閱讀活動中,順利完成閱讀任務,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其中關鍵是要把好課中或課外的「牽引」關,讓學生在教師巧妙語言的「牽引」下,帶著濃厚的興趣,走進課外閱讀世界,去感受更廣闊的天空。
如教師在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裡》這一課時,同學們通過詩歌了解了一些雷鋒的事跡,可是我又說,你們知道嗎?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你們想知道他做的其他好事嗎?你們可以去看看《雷鋒的日記》,《雷鋒的故事》或看《雷鋒》電影,你會從中找到答案的。學生聽了這段極具啟發引導性的語言,一定會產生一種「沒吃飽」的感覺和「再探究」的慾望。
由於時空的距離,當今少年兒童對中國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土地革命等歷史都比較陌生。課堂上教師有限的介紹也只能讓學生「雲里霧里」、不能達到「人同此心」的境界。不少教師在上完《馬背上的小紅軍》、《金色的魚鉤》這類課文後,都覺得學生的思想境界不能達到預定的高度。課後,教師可充滿感情地說:「你知道多少生命、多少英魂,為了革命、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被這茫茫草地吞噬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路上又有多少感人的故事等著我們去讀啊!同學們,行動起來吧!」這番激勵性的語言一定會激發學生再探究的慾望。學生會利用圖書館、歷史文化博物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去尋找紅軍的足跡,更加真切地感受英烈忠魂捨生忘死的精神品質,能更深地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班會課時間舉行讀書報告會、英雄事跡介紹會、英雄事跡網路圖片展覽等,提供交流的平台。這樣不僅促進了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更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利用情景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經過一系列的課外書閱讀、信息資料的查閱、歷史博物館的參觀後,在班級內開展閱讀競賽、閱讀之星評選、讀後感好作品評選展示,在學生的作品當中清晰可見學生們寫作的進步、掌握素材積累的方法、繪畫與文體巧妙和諧的結合。學生的自覺學習勝過教師的百般講解。教師有目的地設計巧妙語言,利用教學文本引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既鞏固了學生的課內知識,又豐富了學生的閱歷。
我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以下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一是抓住上課伊始的有利時機,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以精彩的開場白或話題引發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使之進入最佳狀態,為整堂課拉開序幕。
二是以和諧的課堂氣氛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語文教學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動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我時刻注意保持輕松愉快的氛圍,充分滿足學生敘述的願望;真誠和藹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把微笑帶進課堂,將歡樂帶給學生。
三是運用多媒體和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閱讀興趣。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增強氣氛,鋪設場景,組織討論、辯論、看圖說話、分組競賽等活動,使學生在樂中學、在做中學。
四是適時強化學生成功的喜悅感,鞏固興趣。教師要特別注重讓學生體會成功感,因為成功越大,興趣越大,動力越大。當學生在某一方面獲得了一點成功,他們也會像成人完成了一個重大科研項目一樣感到高興,繼而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並獲得巨大的內驅力,驅使他們向著進一步的成功邁進,從而形成穩定而持續的興趣。我在教學中盡量多地創設競爭和成功的機會,讓學生體會到通過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樂,感受到努力的價值。
2. 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馮恩紅教授曾說過: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把自然人轉化為社會的人。也就是說我們要培養的是真正能適應社會、造福社會的人。因此,在科技迅猛發展的21世紀,學校教育已不再滿足於對知識的獲取和積累,學生也不能僅僅具備讀寫計算能力,風雲變幻的世界要求他們具備社會生存能力,更要求他們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識,而語文教學在完成學校德育工作任務方面有著獨天德厚的先決條件。因此,教師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應憑借學科特點,挖掘教材內容,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滲透,傳授知識技能,也可滲透法制教育內容,讓學生從小就有法制觀念,知道用法律保護自己,養成懂法守法的習慣,從而健康成長,成為合格的祖國接班人。
一、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要適時有度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必須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法律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當地把握分寸,適時滲透,潛移默化。如:教「贍養」一詞時,教師要與「撫養」聯系起來,指出「撫養」是指父母或長輩養育後代,而「贍養」則指成年子女對父母或長輩的養老行為。在學生理解詞義後,教者進一步引導學生:在《未成年保護法》《預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規定,父母有扶養教育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也有贍養老人的義務,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養的權利,但也相應的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從而明白享受權利就要盡義務的道理。再如,在教學《慈母情深》一課時,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到母親掙錢扶養作者兄妹的艱難,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和無私,同時也感悟出作者對母親那份崇敬和愛戴,那份孝心,那種愧疚——「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進而升華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學生懂得孝敬父母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國法律規定的義務。這樣的語文教學,使學生在接受祖國語言文字熏陶時,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二、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要因課而異。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有關環境保護、贊美大自然的課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指導學生在讀書中享受自然美,也應讓他們明白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如《特殊的葬禮》一文講的是巴西總統菲格雷特親自為即將消失的塞特凱達斯瀑布主持葬禮,號召參加葬禮的生態學、環境學的專家教授及大批熱愛大自然的人,保護自然生態,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消亡的悲劇不再重演。
在語文教學中,把法制教育充分發揮語文課堂上,確保語文學科法制教育資源和人文教育相結合,具有高質、高效。語文教材中,蘊藏著很多人文法制教育資源。四年級語文義務教育課標版第二單元《中彩那天》一文中,故事以汽車的失而復得和「我」的思想感情變化過程為線索展開。當父親幸運地成為獲獎者,而且獎品又是一輛嶄新的賓士牌汽車時,對「我」來說是多麼高興。然而,卻看不出中彩給父親帶來的喜悅,父親正面臨著一個道德難題。最後父親毅然通知真正的獲獎者庫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懂得,誠信是人的精神財富,懂得比物質財富更珍貴。非法所得、非法佔有也是違反法律規定的。讓法制教育在孩子大腦中升華。
利用教材內容教育孩子做一個品質優秀的好少年。例如:《畫家和牧童》、《我為你驕傲》、《三個兒子》等課文,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哲理,努力啟發學生評價故事中的人與事。讓他們懂得謙虛,勇於承認錯誤,孝敬父母及關愛他人這些優秀品質,並以故事中的人物為榜樣,向他們學習,努力做一個德才兼備的好少年。
例如《萬年牢》故事是圍繞父親做糖葫蘆這件事,父親自己經營糖葫蘆選用最好的材料,講究製作工藝,手藝高超,保證質量,合法經營。再將父親受雇於老闆後因不滿老闆偷工減料、弄虛作假、欺騙顧客的行為而辭掉工作。及時教育學生感受真誠地為人和做事的道德風范,像這樣人文教育事例很多,把這些內容定位在學生生活之中,緊密聯系在法律法規上,《工商管理條例》《合同法》等。合理分配在語文教學中,發揮了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在口語交際中滲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學校即生活,生活即學校」。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對世界觀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也應適時滲透法制教育,幫助學生作出正確的道德評判,做個知榮辱恥的人,同時也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如口語交際 「學會鼓勵」中有這么一段話:張為民買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開包裝盒,發現有幾個零件損壞,他想去退換卻沒有勇氣。在教學時老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買了東西,我們就是消費者,與商家就有了合同關系,就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商家對於售出的商品應該保證質量,這種偽劣商品完全應該找他退換,這是你的權利。商家如果不肯退換,你可以通過「3.15」向消費者協會投訴,甚至可以到法院起訴他。通過討論交流,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法律意識,還提高了學習法律的積極性。
三在作文教學中引進法制事件,規范法制行為
習作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它既是個體對生活現象的深切感受,也是個體對生活實踐的獨特體驗。在習作教學中引入法制事件,誘發學生思考、分析、比較、反思、議論、總結,不僅可以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而且還可以規范學生的法制行為。現實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導學生關注時事,討論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紀守法。新聞上連續報道建築大橋坍塌事故,血淋淋的場景令人觸目驚心,遺憾的並且都是國家一流的工程,一流的建築公司。由於有關建設部門投機取巧,偷工減料,造成質量上的嚴重不合格,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利益帶來嚴重的損失,責任者往往牟取暴利,以僥幸的心理免於災難。偷稅漏稅,結果咎由自取,走上了犯罪的不歸路。通過一系列的事件,教育學生一定清正廉潔,廉潔奉公,對國家和人民負責,避免悲劇重演,一定要務實求真,真抓實干,從而保證國家建設的質量性和技術性。通過學生對時事事件的討論和發言,學生初步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對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任重而道遠。在今後語文教學中,繼續結合法制教育,聯系學生思想動態,不斷地增強少年兒童的法制觀念,道德觀念,將法制教育作為永恆的主題進行到底,為培養合格、守法的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礎。
3. 《畫家和牧童》教案中的解題怎麼寫
課前透視】
這是一篇充滿濃郁現代氣息的傳說故事,主要講述的是一個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畫家戴嵩畫中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的事。課文以引人入勝的情節和充滿童貞童趣的語言滲透了謙虛、從善如流和實事求是、敢於向權威挑戰的人本理念。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教材的潛在優勢和學生中的人文資源,引導學生抓住圍觀人的表現與小牧童的話進行對比感悟,在讀一讀、想一想、評一評、演一演中充分感受戴嵩的謙虛和牧童的勇敢,逐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設計特色】
彌補缺失,取捨文本;對比感悟,啟思立新。
【教學目標】
1、會認13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畫家和牧童的優秀品質。
3、結合插圖展開想像,懂得要敢於挑戰權威,也要謙虛謹慎。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圖文結合閱讀理解,體會人物的優秀品質。
【信息資料】
生字卡片、智慧樹樂園掛圖、多媒體課件及我國名畫家的作品、學生給畫配話的練習單。
【教學過程】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激趣啟思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兩位朋友,他們是誰呢?
(課件出示:戴嵩和牧童)
2、指名讀他們的名字,去掉拼音讀「戴」:咱們班有姓「戴」的嗎?
(如果沒有,建議學生回去可以調查一下周圍的人。)
3、了解戴嵩嗎?指名說說,教師出示「我知道」的內容。
4、(板書:畫家牧童)齊讀:你發現了什麼?(「畫家」兩個字寫得大「牧童」兩個字寫得小) 猜猜我為什麼這樣寫?(因為戴嵩是大人,是畫家;牧童是小孩,是放牛的……)那麼大畫家和小牧童之間會發生什麼事呢?
(一大一小書寫課題,意在引起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探究的慾望,為下文提升文本價值奠定基礎。)
二、自主探究
1、學生輕聲讀課文,劃出生字,反復地多讀幾遍。
2、同桌合作做「你指我認」的游戲:一個人拿卡片,另一個人讀生字,遇到不會的放在一邊,同桌互相幫助識字,看哪組合作的最好。
3、指名當小老師領讀:帶拼音讀詞語、去拼音讀詞語、打亂順序讀生字。
4、猜猜找找的游戲:請你根據老師的表現猜一猜,找到相應的生字:
註:字謎——黑土
動作識字——戴拱翹抹
體驗識字——一個人常常因為做錯事或有缺點而感到不好意思。
5、參加「智慧樂園」:智慧樹上智慧果,智慧樹下你和我,聰明的孩子們,你們能摘到智慧果嗎?
(用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鞏固識字,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利於提高識字效率。)
6、寫字:抹、擠、拱、批評、決。
⑴觀察體會:這幾個字有什麼特點?
⑵教師范寫:你們想讓老師指導寫哪個字?學生自由選擇。
⑶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對於寫得好的學生獎勵一面小紅旗,並全班展示寫得好的字。
三、對比感知
1、檢查讀文,師生共同評議,重點糾正字音和難讀的句子。
2、默讀課文,思考:對於戴嵩的畫,大家是怎樣評價的?
⑴出示商人、教書先生和牧童的話,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⑵結合插圖學生想像:其他人會說些什麼?相機理解「紛紛稱贊」。
(抓住不同人物的表現,引導學生品析文字,感受戴嵩畫技的高超。)
3、大家為什麼紛紛稱贊戴嵩的畫?輕聲讀課文一、二自然段。
⑴怎樣讀才能讓人感覺戴嵩是著名的畫家?學生練習讀、指名選擇喜歡的句子讀、教師范讀、分組讀。
(追問:你為什麼這樣讀?)
⑵重點指導這兩句話:
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
(戴嵩的畫畫得好。)
他一會兒濃墨塗抹,一會兒細筆輕描,很快就畫完了。
(戴嵩畫得很快。)
⑶師:你們看,漢語中的「一」多神奇啊!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誇誇它嗎?
(在對比感悟中加深體驗,適時進行語言訓練,利於提高學生感知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四、總結思考
大家對戴嵩的畫贊不絕口,在這種情況下小牧童卻說他畫錯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下節課再來研究。
第二課時
一、舊知導入
1、上節課的生字朋友你們還認識嗎?師生對口形猜字,開火車讀生字。
2、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對於戴嵩的畫,大家贊不絕口,可是小牧童卻擠進人群大聲喊,(喊什麼?)指名讀、男女分組讀、齊讀。
二、讀文品悟
1、聽到小牧童這樣喊,圍觀的人什麼反應?結合插圖想像當時的情形:人們又會說什麼?
2、戴嵩是怎麼說怎麼做的?輕聲讀課文5、6自然段,看看你讀懂了什麼?
3、有感情地朗讀戴嵩和牧童的對話:練習讀、同桌分角色讀、指導讀、范讀、評議讀、表演讀。
4、自由組合分角色朗讀全文:教師和學生共同表演,其他學生可以當觀眾,也可以當圍觀的人。
(通過牧童和圍觀人態度的對比,在多種朗讀中感受文本,體會出牧童的實事求是和戴嵩的謙虛。)
5、深入思考:
⑴讀到這里,你想說點什麼?想對誰說?指名任意說。
⑵課題這樣寫合適嗎?
(教師重新寫「牧童」,字的大小和「畫家」一樣大。)
(在學生自主感悟,多向交流中體會人物的美好品質,此時改寫課題水到渠成。)
⑶律動:
配樂欣賞中國畫家的作品。
4. 我最好的老師 教案
20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課文的題目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課文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運用事例,證明觀點。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科學真理的發現,那些定理、定律、學說都是在發現者、創造者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後」才獲得的。然後,由此引出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個事例是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第二個事例是英國的著名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實驗,終於發明了酸鹼試紙。第三個事例是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復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最後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總結,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卻都發現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總結全文,重申觀點。指出科學並不神秘,也不遙遠,關鍵在於「知微見著」,不斷探索,善於獨立思考,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從中感受、領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二是學習課文用具體典型的事例說明觀點的寫作方法,了解議論文的形式。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最後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這里的「?」是發現的問題,是不斷的追問,「!」是通過探索,解決了疑問,發現了真理。這個句子把一個抽象的道理,用直觀形象的方法進行表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善於「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鍋問到底」是一句俗語,形象表達了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精神,「發現」「發明」「創造」「成就」這四個詞按收獲由小到大排列,也說明平常的事情中蘊含著真理,蘊含著偉大的成就,而這些只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③只要你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那麼,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能發現真理。
這句話用「只要……就……」的句式說明「科學並不神秘,真理並不遙遠」,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就是「見微知著」,能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問題,看到本質,並「不斷探索」。
④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
這句話對發現真理的條件作了說明,科學發現中存在「偶然的機遇」,說明科學真理就存在於我們身邊,它並不神秘;「只能給……」說明科學發現也並不容易,指出了科學真理的發現是有條件的,那就是給那些「有準備」「獨立思考」「鍥而不舍」的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就是要敏銳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決問題。
(2)對詞語的理解。
定理:已經證明具有正確性、可以作為原則或規律的命題或公式,如,幾何定理。
定律:科學上對某種客觀規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發生一定變化過程的必然關系。
學說:指學術上自成理論體系的主張或見解。
司空見慣:看得多了,不以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發生的根源。
敏銳:感覺靈敏,眼光尖銳。
無獨有偶:某種少見的情況,偏有類似的出現,配成一對兒。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無法理解。
打破砂鍋問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見微知著:微:隱約;著:明顯。見到事情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
鍥而不舍:鍥:鏤刻;舍:停止。比喻有恆心,有毅力。
二、教學目標
1.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記「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能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3.理解三個關於科學發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
三、教學建議
1.課文開頭和結尾部分的幾個說理的句子,意義比較抽象,可能比較難讀,要多讀幾遍,讀通順。
初讀課文時,要讓學生找一找課文具體寫了哪幾件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同時可以讓學生思考課題「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並不要求學生做出准確的回答,主要是檢查學生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只要能從字面上或者結合具體的事例說說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也可以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自己的理解。
學生可能會對課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學知識提出疑問,比如,地球是怎麼自轉的?什麼是石蕊試紙?什麼是鹽酸?對這些科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讓知識面廣的學生來解答,也可以簡單地介紹,不要在科學術語上花太多時間。
2.課文的寫作思路是: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觀點。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學習三個具體事例,從具體事例中獲得認識,理解作者的觀點;然後,再從全文的角度發現課文的寫作思路,進一步深刻理解課文的內容和觀點。這樣更有利於引導學生自主地,深刻地理解課文。
3.課文中的三個具體事例,不同於一般記敘文中的故事,它們的作用是為了具體說明作者的觀點,即「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因此對這三個具體事例的研讀,教學中要注意把握重點。研讀的重點是具體事例中的「問號」是什麼?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麼?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麼樣的?教學中可引導學生特別注意「敏銳地注意」「敏感地意識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復的研究和實驗」「許多實驗」、「反復的觀察實驗」等詞句,從中體會和領悟到「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深刻含義。
三個具體事例涉及洗澡水的漩渦、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離學生的生活比較近,可以讓學生在家裡觀察,獲得直接經驗;有條件的話,石蕊試紙的酸鹼測試可以在課堂上做給學生看,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課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都是說理論述的句子,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系課文中的具體事例來理解,把抽象的道理做形象化的理解。小學階段學生接觸議論文,不宜在文體知識上做過多講解,要少用「論證」「論點」「論據」之類的術語。
5.課文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就是用具體的事實說明道理,這也是本單元的一個語文學習重點。在前兩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有所認識,這一課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這種寫法,還要求學生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教學中可以安排一次小練筆,要重視寫完後的交流評議,評議的重點是描述的具體事實是否能證明觀點,對具體事實的描述是否能突出重點。
四、教學案例
片段:
在比較閱讀中發現
師:請大家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具體寫了哪幾件事,用自己的話簡要地說一說。
(學生默讀思考。)
生:課文具體寫了三件事,第一件寫的是謝皮羅教授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
生:第二件寫的是英國的化學家波義耳偶爾發現紫羅蘭濺到鹽酸會變紅色,最後發明了石蕊試紙。
生:第三件寫的是奧地利的一位醫生從兒子睡覺時眼珠會轉動這一現象中發現了眼珠轉動和做夢的關系。
師:再請大家仔細地讀讀這三個事例,看看三段話在寫法上、內容上有什麼相同點?可以在課文中畫一畫,做一做批註。
(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
師:我看到有很多同學都在課文中做了批註,發現了這三段話中的很多相同點,現在請大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討論存在的疑問。
(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師:現在,我們進行課堂交流,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
生:我們發現這三個事例講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發現的問題。
生:我發現這三個事例都是在說明「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生:這三個事例講的都是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故事。
師:大家講得很好,有沒有人能把他們的相同點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認為這三個事例中提到的科學家發現或者發明的過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發現問題,不斷地追問;再進行反復的研究和實驗;最後解決了問題,得出了結論。
師:課文讀得很仔細,分析得很有條理,請大家讀讀課文,看看是不是這樣,並嘗試給每段話劃分層次,看看還有沒有新的發現。
(生默讀課文,劃分層次。)
生:通過剛才的劃分層次,我發現這三段話的寫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寫發現問題,再寫研究問題,最後寫解決問題。
師:你不但會發現,而且會概括。
生:我發現最初的疑問只有一個,但是一下子他們的頭腦中會冒出很多的問題,正是因為有一連串的問題,才會有最後的結論,因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師:這一連串的問題,用課文中的一個詞來說就是——
生:追根求源。
生:打破沙鍋問到底。
師:我們來讀讀他們頭腦中冒出的這一連串的問題。
(學生朗讀。)
生:我發現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都要經過反復的研究和實驗,很辛苦。
師:我們來讀讀描寫他們反復研究和實驗的句子。
(學生朗讀。)
生:我還發現,這三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善於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才能解決問題,發現真理。
師:是啊,因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五、相關鏈接
1.葉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傳記文學作家,是《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靈通漫遊未來》,影響較大。還著有《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和蔣介石》《星條旗下的中國人》《胡喬木傳》《馬思聰傳》等傳記。1998年獲香港「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的「最佳傳記文學家獎」。新版《小靈通漫遊未來》於2002年12月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2005年10月獲中國當代優秀傳記文學作家獎。
2.石蕊試紙石蕊是一種枝狀地衣,可提煉出紅紫色的結晶粉末,粉末的主要成分是鹼性碳酸鹽;這種粉末微溶於水,易溶於酒精。將粉末溶於酒精溶液等,形成一種混合物,就是石蕊色素染料;把濾紙浸在染料中,乾燥後便成了石蕊試紙。
石蕊試紙常用來檢定物質的酸鹼性。如果將石蕊試紙放入酸性溶液中,試紙就會轉為紅色;若放入鹼性溶液中,試紙則變成藍色。
5.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隨著新課改不斷深入,傳統的教育觀念正在逐漸改變,培養學生成為「現代化社會人」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作為「現代化社會人」應具有適應現代化社會生活、工作、建設需要的能力。而口頭表達能力是「現代化社會人」的基本素質,因為思維敏捷,能言善辯是個人尋求發展機會的重要條件,也是事業成功的保證。如不具備相應的口頭表達能力就無法適應現代化社會的要求、發展,因而現代化社會對青少年提出要具有相應的口頭表達能力,決不僅僅是針對優秀學生,而是全體學生,然而在廣大農村中小學受師資、條件、環境的影響,大部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存在很多的不足,因而致使他們有話不敢說,有話不會說,有話說不「會」。因此,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就成了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就義不容辭地承擔著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重任。那麼怎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呢?
1 激發學生的說話興趣
愛因期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一個人對某種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會充滿信心,執著追求。因此,要培養說話能力,首先必須激發他們的說話興趣,讓學生樂於說,這就要求教師在說話的內容上多下功夫,精心設計。我們應多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貼近他們生活,思想的話題。像很多學生喜歡看電視劇,我們就讓學生就「你為何喜歡這部電視劇」或「這部電視劇的大概劇情怎樣」來談自己的看法與見解。也可以從自己身邊的一些人事來變談,如「我的老師、我的家鄉、我喜歡做這事」等,這不僅鍛煉了說話能力,還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教育。在訓練過程教師還應不失時機地給予學生適當的表揚、鼓勵,學生說話興趣便會被激發出來,達到說話目的。
2 創造良好的說話環境
受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的影響,絕大多數學生有「上台說話恐懼症」,他們在台上就手足無措,半天說不出話來。因而語文教師一定要努力創設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讓學生盡量可能多的一些口頭表達的實踐機會,練就在眾人面前說話的膽子,提高在眾人面前說話的表現能力,語文教師可利用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鼓勵學生質疑,並大膽與老師對話討論問題。例如,我們教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先由學生質疑,有的學生就問:「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一句中,為什麼用„偷偷地‟而不用„悄悄地、漸漸地‟」?為什麼用「鑽」而不用「長」?「嫩嫩的,綠綠的」是對小草進行的修飾,為什麼不放在小草的前面,而放在句子的後面?然後要求學生在課堂中大膽交流。而不是教師一味講,學生一味聽,學生將過程應變「教師的講」為「學生的學」,把語文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練習聽說讀寫的重要場所,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說話環境。
3 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課
平時,我們教師只重視學生學科知識的學習,而忽視活動課的存在。像語文新教材中每個單元都編排與之相關的「口語交際」這一內容,然而很多教師並
沒有真正落實,要麼蜻蜓點水,一會帶過,要麼根本無視它的存在。在當前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法中不應忽視活動課,如舉一些猜迷比賽,既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因素,又讓學生有表現的慾望,願意開口說;也可舉辦詩歌朗讀活動,這樣既可以促進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也可以開展演講辯論賽,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反應快的能力。這樣讓學生在活動中既增長知識,又培養了口頭表達能力,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4 重視強化學生口頭作文能力
口頭作文是培養學生有條理的,完整的說清一件事或是表達自己一個觀點的好辦法,是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的較高層次的訓練,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一定要抓好這一環節訓練,由於口頭作文不受時間限制,因此可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進行,同時要制訂口頭作文計劃,進行多樣化的訓練,既可以聽了說,聽了寫,寫了說;還可讀了說,說了寫,讀了寫,寫了說。聽可以聽老師的和同學的,還可以聽自己的(錄音)。讀可以讀寫好的文章,也可以讀寫作提綱,包括自己的,別人的,無論是聽也好,還是讀也好,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訓練時應注意要面向全體同學,並且在口頭作文後,教師一定要進行講評,講評後重在鼓勵,這樣才有助於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
總之,要想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這需要語文教師平時在教學中採取多種形的教學法,並根據學生的說話的不同情況,具體指導,經常訓練,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培養成一個「胸藏錦綉」「口吐華章」的全面人才。
6.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我們一線教師的一項主要常規工作。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怎樣進行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提高課程實施質量,是廣大一線教師需求不斷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依據專家的教學理論,結合優秀教師的教學案例,針對老師們平時在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首先,我們在思想上明確什麼是教學設計?
一、如何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
一堂好課猶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師是向導,學生是旅伴,教材是載體,教學目標就是我們要到達的驛站,是我們要去的地方。教學目標支配著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規定著教與學的方向。那麼怎樣確定的教學目標呢?
1. 依據課標、教材——把握方向
課程標準是開展教學活動綱領性的文件,是國家制定的某一學段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它規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是一切教學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一般包括
基礎性目標,即核心的基礎知識,必須掌握和解決的障礙性知識。比如,語文課每課的字詞,要求背誦的段落,准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核心目標,即本節課重點要教學的內容,一般為單元所規定的知識與技能。為解決某類問題而開發的方法,往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學內容。
附屬性目標。一般而言,思想情感與價值觀或由本課知識所延伸出來的知識等屬於附屬性目標。
進行教學設計時,只有全面理解課標的內涵,准確把握各學科課程標准以及教材內容,才能制定出合適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確定教學目標,一是要了解課程標准各年段目標,二是明白所在單元教學目標,三是清楚本節課教學目標。
二、如何科學合理的組織教學
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的,它既包括教師對現成教材的沿用,又包括教師對教材的「重構」——加工、處理、改變以及增刪、更換。合適的教學內容建立在良好的學科知識,對課程標准和教材的正確理解,對學生學習狀態准確把握的基礎上,蘊含著教師參與課程研製、用教材教和教學為學生服務的理念。設計一課教案,除了熟悉課標要求之外,還要圍繞本課教學目標,以教材為抓手,優化教學內容,並選擇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學習鋪路搭橋。
(一) 正確合宜的研讀教材
研讀教材,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之本。研讀什麼呢?研讀文章主題思想,表達結構及重點字詞句意思。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是教學中「教什麼」的抓手,也是教師用好教材恰當選擇教學內容的關鍵所在。那麼,如何進行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呢?
第一:恰當運用單元主題和閱讀提示
我們教師在教學時習慣於就一課教一課,就一節教一節,往往忽視了教材在編排上突出的特點———圍繞專題整合教材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就以「導讀」的形式點明每一個單元的學習主題,並且在每一篇略讀課文的前面也都有相關的閱讀提示。
單元導語部分既點明了本單元的主題內容,又提示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及單元訓練重點,既便於老師整體把握本單元的教學設計,又有利於學生整體感知本單元的學習任務和要求,做到教學單篇課文與單元主題相聯系,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相聯系,學生課前預習(搜集資料)與教師課上指導(交流展示單元主題內容)相聯系。
所以,對文本的解讀,教師要明確單元主題,同時要解讀單元導語,明確導語的指向,需要將導語作為一項教學內容來引讀。基於這一點,我們提倡,在教學單元新課前要利用單元導語進行「單元導讀」教學設計。「單元導讀」設計其實就是對學生學習本單元課文的預習指導,這樣做的好處是:第一,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單元學習的整體意識,便於學生更好地把握本單元的主題內容。第二,可以滿足學生先睹為快的心理,對課文先整體把握,引發閱讀期待,為單課學習做准備。第三,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可以指導學生收集有關本單元的學習資料,做到課內外相結合。
我們來看一位老師執教人教版四上四單元的「單元導讀」教學設計:
這樣的導讀設計,是在明確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教材,把教材放到單元和學生認知中去研讀,以一個單元的內容為背景,既體現了單元主題和單元訓練重點,又降低了教學難度,體現了知識間的鏈接。導讀課導出了單元主題和學法,指出了精讀課要緊緊圍繞主題,從品詞析句入手,突出學法指導和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進而整體把握和理解全文,在語言文字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及感染。略讀課則要從同一單元的精讀課文中引出課文內容,要體現出「放手」,運用在精讀課中習得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讀自悟,有所收獲,有所感悟。這是一種「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研讀觀,也體現了教材研讀的廣度和深度。因此,恰當地運用單元主題和課前閱讀提示,能夠促使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二:有效利用課後思考練習題
課後思考練習題凝聚著教材編寫者的集體智慧和汗水,它直接體現了編者意圖,反映了教學目的和要求,有助於教師對課文的解讀和把握。每一個教師都應該重視課後思考練習題,將每一道課後思考練習題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
1.依託課後習題,引導自主感悟
課後練習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既提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又給學生自主學習留下了極大的空間。因此,教師要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藉助課後思考練習,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
例如,《葡萄溝》的課後習題要求學生「讀讀想想」:為什麼說葡萄溝是個好地方?在展開閱讀感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此為切入口,邊默讀邊思考。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廣泛交流和教師點撥,充分體會到葡萄溝不僅景色優美、物產豐富,葡萄和葡萄乾享譽盛名,而且當地老鄉熱情好客。這樣圍繞課後問題展開教學,既能使教學主線明晰、層層深入,又能在閱讀交流中提綱挈領、凸顯主題,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2.藉助課後習題,落實語言訓練
許多課後習題的設計體現了文本的語言特色,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結合文本閱讀進行語言訓練,並細化指導,落實到位,定能深化文本內涵,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
例如,《畫家與牧童》課後的「讀讀寫寫」中有: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 一_______,就_____________。教學時,我通過讓學生默讀課文,找一找哪些語句寫出了戴嵩是個著名的大畫家。當學生交流到「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時,趁機點撥文本中的「一……就……」寫出了戴嵩的畫很吸引人,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大畫家。然後,讓學生聯系生活模仿說句子,嘗試運用文本特有的「語言點」寫句子。藉助課後習題,切合文本進行實時語言練習,不僅能扎實指導好習題,更能使課文的閱讀感悟和語言訓練有機地糅合在一起,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第三:深入適度的文本細讀
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文本細讀。教師直面文本,進行深入適度的文本細讀,首先要把教材當成一個「文質兼美」的讀本,靜心沉入文本,入境體悟,與文中人物、與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獨特的體驗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復閱讀和品味中,對文本的精彩語段、重點詞句甚至是細小的標點細細咀嚼,並通過深入思考,讀出每個空白處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韻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間所蘊含的豐富的情味理趣,獲取獨特的體驗與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讀的基礎上,不局限於文本閱讀,廣泛搜集相關資料,獲取更多信息,在廣闊的背景資料中進行深層的思考與鑽研,准確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寬度。所以說研讀教材的過程,也是教師與文本個性對話的過程。要以讀者之心與作者對話,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以教師之心與編者對話,思考編者的編寫意圖;以兒童之心與學生對話,了解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編者、學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點,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深入細致的文本細讀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以讀者之心與作者對話,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
比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去年的樹》一文,它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蘊涵著「信守諾言,珍惜情誼」的思想。對課文蘊含的道理,學生的認識可能不太一致。教學中有學生談到要「信守諾言、珍惜友情」,也有學生會提出要「愛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感受和見解,那麼,教師就要及時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找出充分的理由來支撐,而不是相機拓展和展示有關破壞環境的資料,給學生滲透「保護環境」這的人文精神。教學中如果一味地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見解,就會沖淡了童話的主題——「諾言和情誼」,脫離了文本的本意,也就泛化了文本的價值取向,教學也就會避重就輕,失之偏頗。
二是以教師之心與編者對話,發掘文本的教學價值
語文教材不等同於教學內容,它是教師的教本,又是學生學習語言的範本。教材中的文本,作為一般性的閱讀文章,本身就具有閱讀價值——文章寫了什麼,讀者可以從中獲得信息,受到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而一旦這些文章被選用到語文教材中,它的價值就發生了變化,除了保留原有的閱讀價值,同時又增加了一種教學價值——文章是怎樣寫的。也就是文本的教學價值就是使學生獲得言語的智慧——簡單地說就是獲得表達的方法與藝術。
比如《慈母情深》中有一段話,跟我們習慣的表達方式很不相同: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雙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教師在解讀這段話時,就要想想,作者為什麼將「我的母親」放在句子的後面,為什麼要重復寫三次?作者為什麼不這樣寫:「我的母親背直起來了,轉過身來了,一雙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反復研讀課文,你就不難發現,這種「倒裝」和「反復」的寫法,強調的是母親的背、臉以及眼睛在惡劣的工作條件下的變化,這樣的描寫就像特寫鏡頭,就像電影中的慢鏡頭,突出的是母親的動作,對母親為全家操勞的艱辛就有了更深的體驗。文中還有類似的寫法,「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伏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通過理解「立刻」的連用,加深了對慈母情深的體悟。教師只有在研讀教材時發掘「倒裝」和「反復」這一表達方法的教學價值,教學中學生才有可能習得這種特殊的表達方法,也才能讓學生在感知文本思想美的同時,又能領悟到文本表達的形式美,進而才能遷移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實踐中,體現了由學到悟、由悟向行遷移的學習過程。
(二)使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
如果說教學目標給我們指明了要去目的地的方向,教學內容可以看作是我們要去目的地的具體路線,那麼,教學方法就是我們在這條路線上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方向正確,路線清楚具體,要到達目的地,這就要涉及到我們選用哪個交通工具,也就是說選擇怎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理解課文。
我們來看三個老師處理「飽經風霜」一詞的教學「我們走過去,看見他兩只手捧著腳,腳上沒穿鞋,地上淌了一攤血。他聽見腳步聲,抬起頭來,飽經風霜的臉上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這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救助車夫」這件事中的一句話。抓「飽經風霜」這個語言訓練點進行教學,一是這個成語的意思學生容易誤解,二是這個成語能形象地反映出車夫的身份,進而幫助學生體會魯迅先生對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老百性的同情。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不同,教學效果就不同。
評:這兩個教學細節,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教學價值——「飽經風霜」這個語言訓練點,既體現了文本由言到意的過程,讓學生理解了「飽經風霜」這個詞的字面意思,又體現了由意到言的融合,讓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飽經風霜」這個詞背後我們看不到的意象。兩個案例分別通過語言描述想像「飽經風霜」的畫面和讀寫結合想像「飽經風霜」的畫面,這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都是讓學生通過品析言語表象,體悟「飽經風霜」這四個字背後的種種不能直白,但是必須去意會的東西——那就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飽受煎熬的生活狀況;魯迅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為誰俯首,為誰孺子牛呢?就是這些勞苦大眾。魯迅先生對處於社會最底層老百性的同情和關心,在學生在一次次地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如細雨滋潤般的熏陶和感染著學生,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也發自內心地領悟著和感動著,心靈也因為感動而變得豐盈了。這就是作者、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同生共構。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流程,即「初讀課文,暢談收獲——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鞏固梳理,拓展應用」,這是小學閱讀教學的一種常用流程。該流程可以用一課時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課時完成,具體講: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優美的文章可用一課時完成;篇幅較長又難懂的課文可用二至三課時的時間進行教學,但原則上以兩課時為主。
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
激趣導課,揭示課題——初讀交流,整體感知——細讀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1、激趣導課,揭示課題。
導課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間接導課,二是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導入法、謎語導入法、預習導入法、歌曲導入法、畫面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疑問導入法等等。前六種導入法其導入要和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游戲導入法可以和教學內容無關,目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的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達到快樂學習的境界。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
2、初讀交流,整體感知。
初讀的目的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課文的內容能夠在學生腦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讀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需要經歷以下幾個環節:
(1)讀課文,找生字,指導學生識字、寫字。
(2)讀課文,指導學生將課文讀正確、流利、通順。
(3)談收獲,提問題,初步把握課文要點及主要內容。
第一個環節中要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找出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藉助拼音、查字典、問同學問老師等方式,正確認讀生字新詞,了解部分生字新詞的意思;還要根據課文篇幅的長短、生字新詞的多少適當設計組詞造句、記憶字型、指導寫字的環節;檢查學生識字情況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
第二個環節要體現出「過程性和指導性」地有機結合,讓學生按自然段去讀,在學生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隨時解決。遇到難讀的句子或長句子教師要通過范讀指導學生將句子讀通順流利。
第三個環節主要是驗證學生讀書的效果。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積極談收獲,敢於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學生的收獲,可以是對字詞句的理解,可以是對教學內容的感悟等,教師要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課文的要點及主要內容;如果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則要板書出以待後續解決;該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收獲和問題,以便順學而導,為下一步的教學做好鋪墊。
3、細讀理解,品味感悟。
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4個環節:
(1)梳理初讀及整體感知情況。
(2)圍繞疑難問題,師生合作探究。
(3)體驗思想情感,積累語言材料。
(4)小結理解課文的情況。
第一個環節要緊扣第二階段中的第(3)環節,要在第(3)環節的基礎上總結讀書及感知課文的情況,以表揚激勵為主。
第二個環節是教學的重中之重,是閱讀教學的關鍵環節,是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環節,一是要進一步明確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二是要突出重點句段的學習;三是是要採取多種方法理解重點句段,譬如,可採取讀議法、讀畫法、表演法、以問促讀法、理解感悟法、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重點句段,進一步掌握課文的要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四是要注重朗讀的指導,要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在指導的過程中要看到學生由讀不好到讀好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不會學到會學的過程;
第三個環節,是教師要根據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和課文的特點,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篇幅較長的文章可以讀重點段落,反之可讀全文,感情比較濃厚的課文可以配以音樂進行烘托渲染,朗讀要達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個環節:一是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二是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明確課文的要點、主要內容及文章主旨;要讓學生在讀好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並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4、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該階段要和第三階段中的第(4)環節相吻合,要體現出順接關系,低年級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動,中高年級可安排一些閱讀拓展活動。第二,要做好歸納總結。三是布置作業,明確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復習導入,明確內容——鞏固梳理,遷移應用——歸納總結,拓展實踐。
1、復習導入,明確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導入主要是起到一個承接上課時連接下課時的過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兩個環節:(1)復習鞏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2)明確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2、鞏固梳理,拓展應用。
本階段是引導學生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並形成語言積累。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3個環節:
(1)梳理學習內容,提升價值觀念。
(2)適度拓展閱讀,擴大學生視野。
(3)進行綜合練習,開展實踐活動。
第一個環節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要在熟讀課文,形成積累的基礎上梳理學習內容,進一步明確課文的主旨,提升學生的價值觀;二要進一步突出重點句段,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表達主題思想的。第二個環節中閱讀的材料可以是學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師搜集的,無論是誰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學內容有關,通過以一篇帶多篇的閱讀形式,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第三個環節中的綜合練習和實踐活動以遷移運用為主,該環節可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寫字練習、讀寫結合的片段練習以及辯論、表演等活動。
3、歸納總結,拓展實踐。
這是第二課時教學流程的最後一個環節,其主要任務:一是就學生對正篇文章學習情況進行總結,明確優點,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實踐性活動,向課外延伸。
以上闡述的是閱讀教學的基本步驟,一般流程。這些教學步驟具有一定的伸縮性和靈活性。各教學步驟常依據課文的不同特點及學情的差異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這四個步驟不是刻板的公式或機械的流程,而只是基本的教學思路。語文教學本質上是一種極富創造性的工作。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因文而異,量體裁衣,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選擇最佳的流程,達到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之目的。
(四)板書的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有人這樣形容教學設計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魚,即教給知識,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能力;第二境界:授之以漁,即教給學習知識的方法,讓學生從模仿開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第三境界:悟其漁識,即能夠引領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形成新的思想。因此,教學既要授人以魚,又要授人以漁,更要悟其漁識,才能培養出有知識、有能力、有思想的創新人才。
7. 教師怎樣解決課堂教學問題 陳大偉
讀《教師怎樣解決課堂教學問題》有感
學生時代的我就知道,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向45分鍾要效率」也是那時我們的口號。後來讀了師范,學校安排模擬課堂,在一間多媒體教室裡面對著空盪盪的座椅,想像著幾十號學生在那,對著空氣上課,一台攝像機在那拍攝,回頭重放自己的上課過程,那些廢話、口頭語讓人面紅耳赤。最後畢業當了老師,真正站到了三尺講台,面對著鮮活的學生,一堂課要怎麼上,要教給學生什麼,學生下課後能收獲多少,這是個問題,一個很大的問題。
寒假前,我到圖書館借了「教師10個怎麼辦」系列叢書的第一本書《教師怎樣解決課堂教學問題》,該書由成都大學師范學院陳大偉教授編著。本書共四章,每章又有三到四節,各成體例而又緊密相連、層層深入。
在第一章「追求卓越,挑戰自我——課堂教學的理想是什麼」中,陳教授首先介紹了《畫家和牧童》這篇課文的兩種不同上法,我看完後感觸頗深。一個側重帶領學生學習名人的謙虛品質,另一個側重讓學生在對名人的敬佩中鍛煉自己的獨特人格,而不僅僅是簡單的膜拜名人。很明顯,第二種觀點更有現實性、教育性。我的感受是:那些真正優秀的教師不僅教學能力強,而且課程藝術比較突出;而對絕大多數教師而言,追求的主要還是教學能力、技巧和機智的提高和發展,缺乏課程意識。正如一位名人說的「我們不要用一生的辛苦忙碌攀登到人生階梯盡頭時,才發現梯子搭錯了」。
8. 淺談怎樣在語文課堂中巧設「懸念」
一、巧設懸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一切人才成長的起點,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然而興趣的來源是多方面的,除了課本中知識本身的魅力之外,教師藝術的引導和講解更加至關重要,是加法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所在。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若能巧妙設置懸念就能先聲奪人,不但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改變學生由被動的學為主動的學。
例如,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課前教師先播放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一幅幅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學生一邊欣賞一邊發出驚嘆的贊美聲,她們有的說:「哇!太美了!」有的說:「老師這是哪裡呀?真是太漂亮了!」聽著這些贊美和急切的疑問聲,老師並不急於告訴她們答案,而是等待圖片播放完畢後,接著說:「想知道這么美麗的地方是哪兒嗎?」學生紛紛急切的掉頭說到:「想,太想了!」老師接著說:「那就快翻開書到 頁吧,在那兒你們一定會找到答案的。」學生帶著這些疑問,看著老師,看著周圍的同學,他們這樣的設置懸念導入新課幾乎在同一時間,採取了相同的做法迫不及待地翻開課本,如飢似渴地讀起來,教室里立刻長時間的出現了朗朗的讀書聲。如此以來,還怕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沒有興趣嗎?
這樣設置懸念導入新課,就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吸引住,第一錘就敲在學生心上,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繼續深入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
二、巧設懸念,激發學生求知慾望
好奇心是兒童的天性,巧設懸念,猶如古典章回小說中,在情節出現高潮之際,突然中途打結,讓它暫時懸掛起來,給讀者的心理造成一種期待的情境,用懸念演變來吸引讀者。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激起懸念的提問法,就是指教師提問時,能使學生對問題或事情產生「欲知後事如何」的好奇心,對知識的學習有一種「追下去」的懸念心理,使他們帶著一種心理上的期待情境去學習。
例如,在學習《數星星的孩子》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上課伊始,教師通過指導學生朗讀最後一自然段後,連續發問:① 這個數星星的孩子是誰? ② 張衡是怎樣一個人?③ 張衡又是怎樣成為著名天文學家的?(設置懸念,激發興趣,學習全文)通過如此三個連續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慾望。
這樣提問製造了懸念,埋下了伏筆,學生產生「疑」問,就迫切要知道學習內容,因此課堂上學生會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思維的探求狀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三、巧設懸念,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
心理學言,學生在課堂的聽課注意力每隔5——7分鍾就會有所松馳,下課之前的注意力最容易渙散。他們的自控力是不可能45分鍾始終傲視貫注的。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並讓它長時間地保持?巧設懸念就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課堂上具體情況,有針對地准備些懸念,它能不斷引起學生的注意力,給學生以外部刺激,防止注意力的分散,使學生經常保持有意注意,迅速進入角色,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因此,在課堂上,為了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適時適度的故弄玄虛,設下懸疑,更能讓學生的注意力持續更久。
四、巧設懸念,活躍學生思維
「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這是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觀點。在教學中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徵及認識規律,結合學科的特點,尋找或創設懸念,能活躍學生思維和多元解讀文本的空間,促使其主動地參與學習。
例如,《畫家和牧童》的教學重點,是讓孩子感知戴嵩是個大畫家,他畫的《鬥牛圖》受到人們的稱贊,可是牧童小小年紀敢於指出大畫家的畫畫錯了。教師可出示一幅《鬥牛圖》,讓學生讀了課文以後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誇一誇這幅畫。生1:「畫得太像了,畫得太像了,這真是絕妙之作!」一位商人稱贊道。生2:「畫活了,畫活了,只有神筆才能畫出這樣的畫!」一位教書先生贊揚道。教師可以這樣:課文中說「大家紛紛誇贊」,難道當時就只有兩個人在誇贊嗎?要是你也在場,你看了畫會怎樣誇贊呢?請你用同樣的方法誇一誇。不過,人家誇過的你就不要再誇了,你要用上新的詞語。(教師可提供一些誇贊詞語供選用。如: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神來之筆大師之作)。 如學生可能會這樣說:生3:「畫得太棒了,畫得太棒了,真不愧是大師的畫!」我鑽進人群誇獎道。生4:「畫得太精彩了,畫得太精彩了,真是畫得活靈活現,像真的一樣!」我大聲喊道。讓學生身臨其境展開想像,這樣,既豐富了課文內容,又活躍了學生思維,學習了課文的語言表達形式,學會了用贊詞,而且懂得怎樣具體地誇贊。
由此觀之,巧設懸念這一教學手段對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課堂效果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巧設懸疑這一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享受學啊習知識的樂趣,從內心體會到學習的愉快。變「強制性」教學活動為「主動性參與」教學活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的素質及能力。
9. 如何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案例分析
1.訓練學生掌握各種基本的閱讀方法
閱讀有范讀、領讀、講讀、朗讀、默讀、背誦等。范讀是給學生閱讀做示範,激發學生的摹仿興趣。如我在教學二年級下冊21.《畫家和牧童》時,在大家評論戴嵩的畫時,不同的人物在評論畫時的語氣和也是不一樣的,商人大誓渲染,教書先生極力贊揚肯定,小牧童直言面對戴嵩則對待小牧童態度和藹,誠懇的接受牧童的問題,我讀好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喜歡讀了,就會讀了。另外,背誦是我國傳統的語文學習方法,背誦有助於加深對課文的感受和理解,積累語言材料,提高讀寫能力和發展記憶力。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文章的長短可以採用整體背誦(如詩歌、短文)和分步背誦(長的課文),調動學生背書的積極性。課後,教師還可以開展背誦、詩歌朗誦會、讀報等比賽,看哪個學生的課外知識最豐富、了解得最多,並對了解最多的學生給予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
通過教給閱讀方法,運用閱讀比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強化了學生良好的範文背誦習慣,鍛煉了他們的記憶力,並逐步提高了他們的寫作水平。
2.指導學生掌握良好的閱讀技巧
在閱讀中,指導學生變換方法閱讀,並從閱讀中不僅養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還要培養學生一邊讀一邊動筆圈、點、畫、記的習慣。要求學生從小形成認真讀書的習慣,做到在讀中求知,在讀中求解,逐漸養成初讀—細讀—深讀—熟讀的好習慣。讓他們在閱讀中了解課文內容,學習生字新詞,理解作者的思路、寫作方法和課文中心,借鑒寫作技巧,還可以指導學生速讀—回讀—精讀—背誦。如文章較長,可採用先「速讀」,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據課後的作業或老師的提問進行「回讀」,反復閱讀疑難部分,從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寫得精彩的段落,讓學生仔細閱讀,反復地「精讀」,並從中讀出味道,讀出自己的感受,然後「背誦」。
在課後教師組織學生每周看一本好書、寫一篇讀書筆記或讀書心得。利用班級里的宣傳牆報和遠程教育網的班級主頁展示學生們精彩的作品,從而提高學生讀課外書的興趣。
培養學生必要的課外閱讀能力
《新課標、新理念下的閱讀教學》規定小學第三階段的閱讀要「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不少於100萬字」。要讓學生根據其中的閱讀形式自覺並積極地投入到閱讀活動中,順利完成閱讀任務,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其中關鍵是要把好課中或課外的「牽引」關,讓學生在教師巧妙語言的「牽引」下,帶著濃厚的興趣,走進課外閱讀世界,去感受更廣闊的天空。
如教師在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裡》這一課時,同學們通過詩歌了解了一些雷鋒的事跡,可是我又說,你們知道嗎?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你們想知道他做的其他好事嗎?你們可以去看看《雷鋒的日記》,《雷鋒的故事》或看《雷鋒》電影,你會從中找到答案的。學生聽了這段極具啟發引導性的語言,一定會產生一種「沒吃飽」的感覺和「再探究」的慾望。
由於時空的距離,當今少年兒童對中國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土地革命等歷史都比較陌生。課堂上教師有限的介紹也只能讓學生「雲里霧里」、不能達到「人同此心」的境界。不少教師在上完《馬背上的小紅軍》、《金色的魚鉤》這類課文後,都覺得學生的思想境界不能達到預定的高度。課後,教師可充滿感情地說:「你知道多少生命、多少英魂,為了革命、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被這茫茫草地吞噬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路上又有多少感人的故事等著我們去讀啊!同學們,行動起來吧!」這番激勵性的語言一定會激發學生再探究的慾望。學生會利用圖書館、歷史文化博物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去尋找紅軍的足跡,更加真切地感受英烈忠魂捨生忘死的精神品質,能更深地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班會課時間舉行讀書報告會、英雄事跡介紹會、英雄事跡網路圖片展覽等,提供交流的平台。這樣不僅促進了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更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利用情景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經過一系列的課外書閱讀、信息資料的查閱、歷史博物館的參觀後,在班級內開展閱讀競賽、閱讀之星評選、讀後感好作品評選展示,在學生的作品當中清晰可見學生們寫作的進步、掌握素材積累的方法、繪畫與文體巧妙和諧的結合。學生的自覺學習勝過教師的百般講解。教師有目的地設計巧妙語言,利用教學文本引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既鞏固了學生的課內知識,又豐富了學生的閱歷。
我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以下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一是抓住上課伊始的有利時機,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以精彩的開場白或話題引發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使之進入最佳狀態,為整堂課拉開序幕。
二是以和諧的課堂氣氛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語文教學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動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我時刻注意保持輕松愉快的氛圍,充分滿足學生敘述的願望;真誠和藹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把微笑帶進課堂,將歡樂帶給學生。
三是運用多媒體和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閱讀興趣。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增強氣氛,鋪設場景,組織討論、辯論、看圖說話、分組競賽等活動,使學生在樂中學、在做中學。
四是適時強化學生成功的喜悅感,鞏固興趣。教師要特別注重讓學生體會成功感,因為成功越大,興趣越大,動力越大。當學生在某一方面獲得了一點成功,他們也會像成人完成了一個重大科研項目一樣感到高興,繼而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並獲得巨大的內驅力,驅使他們向著進一步的成功邁進,從而形成穩定而持續的興趣。我在教學中盡量多地創設競爭和成功的機會,讓學生體會到通過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樂,感受到努力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