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課堂教學的概念

課堂教學的概念

發布時間:2021-02-13 05:45:49

❶ 課堂教學設計的含義

所謂課堂教學設計是指課堂教學設想和計劃。即在課堂教學工作之前教學的預謀和籌劃回。他有以下特答點:

1、規劃性。課堂教學設計實際上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各項工作做一個規劃。如目標編制,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籌劃等等。有了整體規劃,教學工作就會有條不紊的運行。

2、超前性。既然教學做總體設計時,教師通過思考、預測教材內容、學習環境、教師的行為可能引起的效果,以及學生作出的反應。藉助於想像在頭腦中擬定操作藍圖,以其提前完成教學准備工作的目的。

3、創造性。所謂創造性就是教學設計者,總是要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去設計新課獨有個性的教學方案,使課堂教學常教常新。

❷ 「課程教學」概念的提出及其內涵

一、課程與教學的概念
(一)課程
課程概念表述以及對課程內涵的界定,學界爭論不休,莫衷一是,形成了不同學說。
1.科目說。課程是指「實現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而規定的全部教學科目及這些科目在教學計劃中的地位的開設的總稱」。與此類似的是,把課程理解成為實現各級學校的教育目標而規定的教學科目及其目的、內容、范圍、進程等的總和。
2.學科進程說。課程即課業及其進程。廣義指所有學科(教學科目)的總和,或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和;狹義是指一門學科。
3.經驗結果說。課程是學習者在學校環境中獲得的全部經驗,也是學習者在學校教師指導下獲得的全部經驗。
4.文化再生產說。課程是社會文化的反映,學校教育的職責主要是要再生產對下一代有用的知識。
5.社會改造過程說。課程不是要使學生適應或順從於社會文化,而是要幫助學生擺脫社會制度的束縛。但課程總是滯後於社會的變革。因此要求課程重點應該指向當代社會問題和社會的主要弊端,以及指向改造社會和社會活動規劃等方面。課程應該有助於促使學生社會化,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參與制定社會規劃。
教材中對課程的定義包括計劃和實施兩個層面:課程是按照一定的社會需要,根據某種文化和社會取向,為達到培養目標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執行的計劃。它應當規定培養的目標、內容和方法,應當有一套具體實施的策略,也應當具備恰當的評價方法。
(二)教學
教學有各種各樣的定義。教材中從教學概念指稱的不同寬度進行了歸納:
最廣義→廣義→狹義→更狹義→具體
一般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來認識。
廣義:教學是指教者指導學習者進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學習活動。
狹義:教學是指在學校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的學習活動。
(三)課程與教學的關系
1.相互獨立說
2.相互包含說
3.相輔相成說
二、課程與教學的教育學基礎
對課程與教學研究影響較大的教育學基本原理主要有教育本質論、教育功能論、教育目的論、師生關系論。
(一)教育本質論
現代教育的本質就是為現代社會培養人才,教育是興國之本。
教育本質論正確地揭示了教育的社會性質與功能。以其作為理論基礎,可以從教育與社會關系的高度去研究課程與教學的改革方向。課程與教學的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落後到先進的過程,它不可能完全獨立於社會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制度之外而發展,但它有一定的繼承性;它的發展水平和速度,更多地取決於培養人才的類型和要求,以及取決於社會生產力水平、經濟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
(二)教育功能論
教育功能論是指教育對象——學生與教育之間關系的理論。人的發展受到遺傳素質、環境、教育等諸多因素影響與作用,其中,學校教育起主導作用。但學校教育也不是萬能,除了受學生遺傳素質、主觀努力以及社會客觀環境等因素制約外,還受到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研究課程與教學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1)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規律,課程與教學應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的發展;(2)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規律,在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和成熟期,採用相應的課程與教學方法;(3)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穩定性和可變性規律,在課程安排與教學方法上要注意學生發展的穩定性,把握學生在各階段中的相對穩定的共同特點,同時注意學生發展的可變性,採取靈活有效的課程與教學,克服千篇一律的弊端;(4)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個別差異性規律,課程與教學實施要善於因人而異,靈活處理。
(三)教育目的論
教育目的受社會要求和人的身心發展規律所制約。單純從社會的需要去確定教育目的,過分強調教育的社會價值,這是教育目的的社會本位論;單純從人的本性、本能需要或從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去確定教育目的,片面注意教育的個體發展價值,這是教育目的的個人本位論。此外還有教育生活論與教育謀生論。
我國的教育目的,是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理論依據而確定的,是從我國教育實踐的具體實際出發的。基本點是「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與水平,是衡量課程與教學是否科學、是否先進、是否優良的重要標志。課程與教學的研究與創新,必須弄清楚教育目的價值取向,否則,就會誤入歧途。
(四)師生關系論
師生關系是教育學長期討論的一個重大問題。在課程實施與教學活動中,究竟是以教師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為中心?師生各自充當何種角色,起什麼作用?這是教育學界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赫爾巴特與凱洛夫是典型的教師中心論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絕對權威,學生對教師要絕對服從。杜威是典型的學生中心論者,一切教育包括課程與教學的措施,都要圍繞兒童這個中心,根據兒童的興趣來組織課程教學。
我國學者認為,教師中心論與學生中心論都是片面的。在課程實施與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
新型師生關系應具有以下特點:愛生尊師;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溝通理解;交往合作。
師生關系論為課程與教學的研究提供了兩點理論依據:
(1)課程與教學的研究必須從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移。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程與教學,是現代先進的課程與教學。
(2)師生優化合作、協同活動,是課程與教學有效實施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條件。
三、課程與教學的心理學基礎
(一)行為主義心理學
行為主義心理學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所創立,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納等人。該理論強調課程設計、教學過程遵循一定的順序與步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識獲得的速度。
行為主義心理學對課程與教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主張把課程目標的內容分解成小單元,然後按照邏輯程序排列,步步遞進,強調程序教學,教學中的強化與矯正;
強調行為目標;
在課程內容方面強調由簡至繁的累積;
在教學方法上,強調基本技能的訓練;
主張採用各種媒介進行個別教學;
提倡教學設計或系統設計的模式;
主張開發各種教學技術;
注重教學績效、成本——效應分析和目標管理。
(二)認知主義心理學
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該理論強調人的學習、心理的發展就是認知結構不斷豐富、建構、提高、發展的過程。
認知主義心理學認為,頭腦中的知識結構可看作認知結構,它涉及三個方面:知識的表徵、知識的類型、知識的組織。
1.知識的表徵
表徵是指知識或信息儲存於大腦的方式。
知識結構的三種方式:知識結構的再現形式;結構的經濟原則;結構的有效車力量。
知識結構的再現方式有三種:①動作表徵期,用適合於達到某種結果的一組行動來表示,即表演式再現表象;②影像表徵期,用可充當某個概念的代表,但還不能完全解釋這個概念的一組簡略的意象或圖解來表示,即肖像式再現表像;③符號表徵期,用一組符號命題或邏輯命題來表示,即象徵式再現表象。
2.知識的類型
知識的類型是指語義記憶的類型,語義知識可分為三類:
描述性知識,是屬於事實性知識,主要描述是什麼、怎麼樣等問題;
程序性知識,是指一系列操作程序或計算步驟;
策略性知識,是關於設計方法的知識,包括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
要針對知識的不同性質特徵來進行有效的課程與教學設計,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3.知識的組織
知識的組織是指長時間記憶中知識的組織,包括圖式理論,群集研究,層次網路模型,流程圖等方面。這些理論強調知識的系統化、結構化,對課程編制和對教會學生如何有效掌握知識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認知主義心理學與行為主義心理學是相對立的。
(三)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馬斯洛,代表人物羅傑斯。
在培養目標上,主張教學的目標應該立足於學生個性的發展;
在課程內容上,注重知識對學生個人的意義,強調課程、教學的適切性;
在課程與教學實施中,強調學生情感和個體經驗;
在課程與教學的評價上,提倡學生自我評價,主張評價方法的多元化;
倡導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非指導性教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高度重視學習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學生個體,有利於學生的學習風格和個性發展,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強調學生的主動精神。
(四)建構主義心理學
建構主義心理學理論認為,知識不是簡單地由教師自傳遞給學生,而是需要由學習者主動地建造到自己的腦海里,學生不是「得到」想法,而是「產生」想法。
具體主張:
每位學習者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主動建立知識結構,是屬於有意義的學習。
學習者可以在教師的輔導下,發現和掌握解決問題所需的基本知識、能力。
每個人對經驗的詮釋受到知識背景、性別、年齡、族群等影響。
當知識由某一個人傳遞給另一個人時,某些層面會在傳遞中消失。
學習者自己作觀察、檢驗假設、獲得結論。
建構主義提倡的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中,包含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四大要素。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收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成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

❸ 教學的概念是什麼

【楊德發專欄】

什麼是教學

文|楊德發(重慶市重點課題《學本式教師培訓資源開發研究》課題組負責人)

什麼是教學?《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共同活動。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增強體質,並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第150頁,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5年8月第一版)

這個定義似乎中規中舉,無隙可擊。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實作中,「教師的教」極容易左右「學生的學」形成「教師主動地教、學生被動地學」的局面。然而如何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所以避免學生被動地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從而形成「教師主動、學生主動」的雙主動局面是每位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教=孝+攵,攵是攴(pō)的變形。攴下面的「又」表示手,上面部分表示教鞭。「教」表示教師手拿教鞭培養的學生的孝心和孝能。教師拿著教鞭高高在上的教,學生在下面心驚膽顫地學,這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教學,遠遠不適應於現代信息社會的教學了。

學,學,「冖」表示家中,家中的孩子為了生存而向老師學習織網(用於網野獸或網魚)。古代學織網是學習具體的技能,模仿即可完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的學習要復雜得多,學生在學校主要是學習抽象概念及規律(規律是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知識網。

「教學」一詞最先出自《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辭源》,第1767頁,商務印書館,2015年10月)「教學相長」表示教與學互相促進,我理解有三層意思:教師自己的學與教師自己的教互相促進,教師自己要先學後教,教後再學;學生的學與學生的教(陶行知的小先生制)相互促進,學生學懂學會這可以教別人學習,這個教別人學習又有利於自己的學;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相互促進,學生的學促進教師的教,教師的教促進學生的學。教學相長——高水平的教師教出高水平的學生,高水平的學生倒逼教師水平提高。

(▲楊德發的培訓「思考的方法」用思維導圖作的板書板畫)

(▲學生劉羽檬作的筆記。楊德發在西安以「深度學習」為例培訓「16問思考法」,在培訓的過程中劉羽檬提出還可問「過程怎麼樣」,「16問思考法」升級為「17問思考法」。)

教學,教讀四聲(jiào)時,表示教師高高在上獨霸話語權,對學生進行滔滔不絕的灌輸,學生不得不被動地聽、記,思考的時間機會很少。

教學,教讀一聲(jiāo)時,表示師生平等,教師教(jiāo)學生學習,學習任務的完成由每個學生擔當,如果有疑難則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小組合作學習仍不能完成的極難問題,才由老師來教。根據伍永剛定律(《伍永剛定律》),凡是學生自己能學懂學會的均不教需要老師教,凡是學生之間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能夠解決的問題也不需要老師教,只有全班學生均不能解決的極難問題,才有必要由老師教。

教(jiào)學,是授人以魚,教師主動、學生被動。

教(jiāo)學,是授人以漁,教師主動、學生主動。(《楊德發新發現:一個字的讀音破解新課改》)

在課堂教(jiāo)學中,由於學習任務的完成要由學生來承擔,學生的主體作用就十分突出,定位準確。學生由教(jiào)學中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建構者。

在課堂教(jiāo)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每節課均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主動地教(jiāo),學生主動地學習。教師是學生的學習活動的領導、向導。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角、主人。教師的教(jiāo)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先學後教」,學生先學習能學懂學會的內容,教師後教(jiāo)學生學不懂學不會的少數內容及突破難點的方法。每節課中均有學生獨立的學,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就能學會自學。一旦學生學會了自學,老師的教就更加輕松。「因學活教」,根據學生學習的「反饋情況」隨機應變的靈活決定教什麼,而不是一上課都一股老兒地一講到底。

教師,您的工作是教(jiāo)學,您的名稱要改為教(jiāo)師——教(jiāo)學生學習的人。如果您能盡早教會學生學習,則您將是學生的大恩人。如果您遲遲不能教會學生學習,則您將把自己和學生都弄得很累,學生甚至仇視您——您的滿堂灌極容使學生陷入被迫學習、怠學、假學、拒絕學習的處境中。

如果您是一名參加過教師培訓學習的教師,我想您對我講的話應該有切膚之體驗——當業余培訓師坐在講台邊照著PPT對參培教師滔滔不斷地灌3個小時的過程中,您是不是很難受?在滿堂灌的3個小時之後,您能學懂什麼?您能學會什麼?恐怕由於您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不可能長達3個小時早已精力分散而沒有學懂什麼,更別談學會什麼。

所以,我們一定要改變教(jiāo)學方式,讓學生用積極主動的方式來學習!(《楊德發學習方式定律》)請注意我上文中了「擔當」「承擔」這兩個詞,用來取代「參與」。讓學習者「參與」,程度深淺也不確定。學習任務的完成由學生來「擔當」「承擔」,這個就是深度參與了,它帶來的是深度學習。「承擔」是一個法律上的詞彙,表示學生是自己學習效果的負責人。

如果有人問您做什麼工作?您這樣回答為好——我從事X(學科,小學語文、初中語文等)教(jiāo)學工作。

(本文為楊德發老師原創投稿)

❹ 課堂教學藝術的概念是什麼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一名教師要真正做到「傳道有術、授業有方、解惑有法」,課堂教學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從而盡可能充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把握課堂教學藝術,引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海洋

一節成功的好課,與教師的教學藝術是密不可分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掌握、發揮好課堂教學的各種教學藝術,必然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語言藝術

教師的語言藝術在課堂教學中點有重要地位。優美、流暢、動聽的語言能夠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整個課堂教學處於一種張馳有致、輕重適度、緩急合理的良性狀態。這種優美的語言藝術應表現為:聲音洪亮、抑揚頓挫、語速適中、生動准確、娓娓動聽。在教學中若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恰到好處地運用語言藝術。靈活多變的設置各種不同的教學情境誘導學生「入境「。必然有助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情境藝術

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排除一切雜念,全身心的以一種飽滿的、愉快的、積極的教學激情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保持良好的情緒。這樣不僅可以為學生創造一種氣氛熱烈、趣味盎然的學習情境,而且還能使學生由於
受到教師教學激情的感染而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在這樣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中,教師既能保持清晰流暢,又促使語言生動活潑,還能使學生的學習情緒飽滿、思維活躍。

而一節好課還與教師良好的教態有著內在的聯系,是不可分開來捍的,教態是教師教學素質和能力的結合體。所以教師必須保持良好的教態。做這一點,教師首先要熱愛教育
啞,熱愛自己所教師的學生。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油然而生責任感。自豪感,教會表現出和藹可親、嚴中有愛、微笑始終的良好教態。

教學藝術

興趣作為一種行為的動力,它將推動學生積極主動、自覺的學習。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親,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由於教師聲情並茂的講解,使師生間的情感也能得到充分的交流,使課堂氣氛始終
處於教師預定的效果。

隨機應變

一位合格的教師還應具備課堂教學中各種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這種應變能力的高低也直接體現出教師的自身素質問題。比如:在課堂上,有的學生淘氣,把一隻剛會飛的小鳥或一隻大青蛙帶來不小心發出的鳴叫聲,因而影響到了學生的注意力。這時,作為教師就要適應這種突發事件,掌握好隨機應變的教學藝術,迅速穩定學生的學習情緒,控制好課堂秩序,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❺ 教學的概念

「教學」意思是教書,即:教學生學習功課。這里的「教」是動詞,意即把知識或技能傳給人。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

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5)課堂教學的概念擴展閱讀

解釋

1.指教育。

《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後漢書·章帝紀》:「十一月壬戌,詔曰:『蓋三代導人,教學為本。』」《南史·崔祖思傳》:「自古開物成務,必以教學為先。」

2.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 顏由 , 顏回 父,字 季路 。 孔子 始教學於 闕里 而受學,少孔子六歲。」《東觀漢記·鄧禹傳》:「﹝ 鄧禹 ﹞篤於經書,教學子孫。」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城西錄》:「室三楹,庭三楹,曰『一字齋』,即 徐學庵 教學處。」 李廣田 《序》:「二十年來,我一直從事教學工作,也一直以寫作為副業。」

3.教書。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此間有一個教學的先生,姓 阮 ,叫 阮太始 。」趙樹理《金字》:「在鄉村集鎮上教小學,教學以外的雜事很多:賽神唱戲寫通知,寫神廟對聯,村裡人有了紅白大事寫請柬、謝帖、庚帖(婚約)、靈牌。」

❻ 課堂有效教學的概念分解

課堂抄有效教學,這樣一個大的概襲念,且先不論這個概念本身提出是否正確,現將此概念試分解為子概念細究,最後將所有的子概念整合還原。那如何拆分呢?按照漢語的語言習慣可分解為三個概念「課堂」「有效」「教學」;可在教育學當中「課」是個獨立存在的概念,因此又可再將「課堂」劃分為「課」與「堂」。
可是否需要將每一個子概念都進行細究呢?或者能否將某兩個子概念先合並起來作為一個整體概念進行研究,這樣一來也可以省去不避要的細枝末節。可我理論水平實再有限得很,對此問題只能藉助一些資料。
《教育理論》中提到「現代教學課堂觀」,就是把「教學課堂」放在一起來討論的;網路上有一個「中國課堂教學網」;這樣看來,是可以把「教學」與「課堂」放在一起去討論的,可究竟是「課堂教學」還是「教學課堂」,「教學」與「課堂」兩個詞語是並列關系,還是偏正關系,怎麼說才更為准確,那隻有在探究的過程中去摸索了。
所以,我試從「課堂」「教學」與「有效」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概念上的初探。

❼ 課堂教學設計的含義是什麼

課堂教學設計的含義:

1、課堂教學設計是為課堂教學活動制訂藍圖的過程:課堂教學設計規定了課堂教學的方向和大致進展,是師生課堂教學活動的依據。課堂教學活動的每個步驟、每個環節都將受到課堂教學設計方案的約束和控制。

2、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是系統的方法:系統的方法是指把對象放在系統當中,從系統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關系中綜合地、精確地考察對象,以達到最優化處理問題的一種方法。

3、課堂教學設計是一項極富創造性的工作:創造性是課堂教學設計的一個基本特點,也是它的一個最高表現。俗話說,文無定體,教無定法。面對著千差萬別的學生,課堂教學不可能有一套刻板的程式。課堂教學設計的過程,也就是教師在創造性思考、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學生的特點,創造性地設計教學實施方案,為成功進行教學繪制藍圖的過程,這也是教師發揮創造才能的過程。

4、課堂教學設計具有靈活性和具體性的特點:雖然課堂教學設計過程具有一定的模式,需要按照既定的流程進行,但課堂教學的實際工作往往不一定按照特定模式的線性程序開展。這是因為有時候有些環節沒有必要或無法開展。

(7)課堂教學的概念擴展閱讀:

課堂教學設計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設計出低耗高效的教學過程。在課堂教學設計中,一方面,我們需要對學習需要、學習內容和學習者進行客觀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上,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內容和活動,然後清晰地闡明教學目標,科學地制訂教學策略,經濟地選用教學媒體,合理地擬訂教學進度,正確地確定教學速度,准確地測定和分析教學結果,使教學活動在人員、時間、設備使用等方面取得最佳效益。可以肯定地說,沒有課堂教學設計,就不可能有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❽ 課堂教學模式的模式概念

「模式」一詞是英文model的漢譯名詞。model還譯為「模型」「範式」「典型」等。一般回指被研究對答象在理論上的邏輯框架,是經驗與理論之間的一種可操作性的知識系統,是再現現實的一種理論性的簡化結構。將模式一詞最先引入到教學領域,並加以系統研究的人,當推美國的喬伊斯和韋爾。
喬伊斯和韋爾在《教學模式》一書中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範式或計劃。」實際教學模式並不是一種計劃,因為計劃往往顯得太具體,太具操作性,從而失去了理論色彩。將「模式」一詞引入教學理論中,是想以此來說明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各種類型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或框架,表現教學過程的程序性的策略體系。
因此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作為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❾ 課堂教學的補充定義

定義1
課堂教學是指在課堂這一特定情境中教師教與學生學構成的雙邊活動.
定義2
課堂教學是指教師按照預定的教學方案,在給定的時空里,運用一定傳授理論、技能、手段和方法,對一個班級或幾個班級的學生進行一定內容的講授、談話、輔導答疑臊作示範
定義3
課堂教學是指教師難、十分復雜的工作.為確保課堂教學質量評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及教學進度要求,針價的客觀性、真實性、合理性,必須建立一系對教學對象,以課堂為環境,利用教學設備和列合理的評價指標
定義4
所謂課堂教學是指一種目標明確、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雙邊活動過程
定義5
所謂課堂教學是指納入教學計劃按照固定的授課時間表對學生進行授課的教學是按教學規律、語言規律、學習規律將學說普通話變成一種完全自覺的和循序漸進的活動
定義6
課堂教學是指導學生學法的重要途徑也是學法指導課學習內容的實際訓練和具體延伸環節.所以各科教學滲透學法具有現實意義
定義7
課堂教學是指經過教師嚴密組織的前後聯系的各種類型的課而言的是教學工作的基本形式.1組織教學是保證教學工作正常而有秩序進行的基本條件
定義8
課堂教學是指在有一定的教學設備設施的條件下,在可穩定持續使用的場所(如教室、實驗室、操場等)進行的教學,這是學校最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因此,實驗室教學、電化教學都屬於課堂教學。

❿ 課堂教學質量定義

評價教師抄的課堂教學質量,要看教學基本功、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材處理、教學效率等幾項因素.
一、對新課程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每一堂課都要提出明確、多樣、恰當又符合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的教學目標.
二、課堂教學過程要重視教學設計在實施中的合理性,要看教師是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有價值的探究活動.
三、課堂教學效果要從學生的外在表現和隱含在教學過程中的三對重要關系來進行評價.
第一,要注意學生在課堂上反映的兩個「量」的變化.一是參與度,即主動參與探究活動的學生數佔全班學生數的比例;二是創新度.
第二,還要在總體上觀察這堂課的學生主體與教師指導、活動的趣味性與探究性、活動的量和質這三對關系是否和諧.
四、在教師素質上,主要看教師是否能從科學教學的特點出發,對課堂教學的起到有效的調控作用.
五、考查方案的設計要從記憶性知識考查為主轉向理解性應用性知識考查為主,重視對學生獨立的或合作的探究性能力的考查.

閱讀全文

與課堂教學的概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