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說閱讀答題方法和技巧
初中文章閱讀重點是記敘文,閱讀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把握其文體特徵。記敘文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文章。中學階段,為了教學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訊、人物傳記、回憶錄、寓言、童話、小說等,都劃歸到記敘文教學中。
二、掌握記敘文的分類:從寫作內容與方式看,可分為兩類:簡單的記敘文和復雜的記敘文。從寫作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四類:1.寫人的記敘文;2.敘事的記敘文;3.寫景的記敘文(即散文);4.狀物的記敘文。
三、牢記記敘的要素:記敘文有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四、學會記敘的順序:常用的有三種——順敘、倒敘、插敘。
五、找准記敘的線索:一般有以下幾種——人線、物線、情線、事線、時線、地線。
六、區別記敘的人稱:一般採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個別時候使用第二人稱。
七、了解記敘的中心與詳略:整體感知,准確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與中心的關系,理解材料的詳略安排。
八、辨別記敘文所用的表達方式:常見的是五種——記敘、描寫、說明、議論和抒情。比較復雜的記敘文,往往幾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
說明文也是初中閱讀的重要方面,關鍵是掌握說明方法。
1.舉例子:為了說明事物的情況或事理有時光從道理上講,人們不太理解,這就需要舉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來加以說明。如(中國石拱橋)把古代的趙州橋和盧溝橋作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對我國建設石拱橋歷史的悠久、成就的傑出作了說明。
㈡ 如何指導學生有效閱讀小說
一、引導學生從小說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
首先引導學生對小說有關知識的了解。通常情況下,先要充分清楚的了解小說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以及各要素內在表現與特點。其次探尋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因關系變化而生成的各具特色的作用。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其中有關「人物的典型性」、「情節的動人性」、「環境的呈現性」,無一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加大這一方面的了解,有益於提升小說文本綜合閱讀的水平。
再次融知識與藝術為一體,並將其滲透於小說閱讀教學之中。小說的中心是人物形象,小說的靈魂是主題思想。人物典型而又鮮活,主題卻復雜而又內斂。通過對小說藝術之「美」的方法、技巧、風格、特點等的分析,使形象層面到達精神層面,將文本的語言解讀升華為藝術的欣賞乃至藝術的鑒賞,並且還要深入到小說環境之中真正觸摸小說人物的思想,真正捕捉到了小說文本的靈魂。
二、引導學生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修養。
小說中隱藏著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因此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探究小說的內蘊。循著小說敘事的脈絡,結合敘事的角度、敘事的背景、敘事的時空,認知小說反映的時代風貌和歷史背景和社會意義。把小說的思想和情感放在我們這個時代 ,古今對比,感受思想的光芒和睿智,認識社會的發展變化,認識社會的真實面貌和本質規律。再次將小說形象放入我們這個群體,兩相對比,真實體驗人物的命運遭遇和內心世界,認識自己的不足,改變自己,發展自我。豐富人生體驗,正確認識人生。
引導學生多元解讀小說,提高文學素養。針對對不同類型的小說文本,確定探究方向。譬如:人物小說,應側重人物的個性分析來探究社會與人生;情節小說,應抓住情節的曲折變化來探究深刻的意蘊。至於那些以刻畫心靈、心理或表現虛幻、魔幻為主的小說,在時空或虛實等方面更需要把好探究其旨的方向。從而理解作品所體現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見解,提高文學素養。
㈢ 如何提高高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的效率
小說教學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教會學生閱讀小說。我覺得這關鍵有兩點。一是要有一個適宜的閱讀態度。小說是文學作品,它反映著人與現實之間的一種審美關系,我們必須以審美的態度來鑒賞小說中所寫到的人和事,不能把小說里的人和事作「傳記」或「新聞報道」式的分析。二是要交給學生讀小說方法,才能實現葉聖陶先生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思想。
小說的這兩個教學目的,都需要「知識」的支持。過去我們反對語文教學中過多的傳授知識,但語文本身並非不需要知識,恰恰相反,我們的許多教學目的,都需要知識教學這個載體,以知識教學為渠道來實現。我們不需要陳舊的知識,但我們迫切須要新知識。這新舊之別就在於,舊知識是客觀的陳述教學對象的特徵。新知識是從學生出發,幫助學生「閱讀」的知識,幫助學生「實踐」的知識。這樣的知識就是「管用」的知識。在小說教學中「敘事視角」知識就是這樣的知識,它教給學生如何閱讀小說的知識。
在不斷的反思中我還有更多的體會。小說的教學還要注意紮根語言教學。從文體的特點考慮,小說是敘事的藝術,是形象塑造的藝術,但它首先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根,敘事是干,形象是果。有時候教師見了這種形象之「果」就忍不住要從學生嘴裡搶過來,自己津津有味的吃下去,結果小說課成了老師人物形象的圖解演說。小說教學要紮根語言教學就要把「說」的機會,「說」的權力交給學生。小說的美是學生自己品出來的,而不是教師講出來的。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引導學生反復揣摩品味語言,讓學生自己看到小說情節的波瀾。在語言的表達,交流中去構想鮮明的形象,體驗獨特的情感。
還有就是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習如同登高,給學生一根繩子,讓他們自己爬上去。我們要給學生一個探索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教學中不光需要匠心獨運的構思與設計,更要有充滿人文關懷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去閱讀,去思考,去發現。教師要帶著欣賞的眼光有區別的去肯定他們的每一個發現。真正體現對學生主體性及個體性的充分而真誠的尊重與關懷。小說教學還要讓學生讀出他們的個性來。人們在現實中是有很多無奈的,無奈之一就是人在現實中的活法不只是一種。你選擇了這種就意味著你放棄了千百種活化。小說則最大限度的滿足了人體驗另一種人生的可能。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入精神享受的王國。因為文學是引領人走向真善美的藝術形式。讀著別人的故事,流著自己的眼淚。理想的小說閱讀境界大抵如此。
總之,在小說教學中我們不斷反思,就會找到更好的教學方法。
2012高考小說閱讀答題技巧知識鏈接1.小說概念及三要素2.小說的情節結構3.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寫: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側面描寫(間接描寫) (環境描寫襯托對比等)4.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及其作用社會環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動及其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作用: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氣氛等。命題角度(一)故事情節的把握把握好故事情節,是讀懂小說的關鍵,是欣賞小說藝術特點的基礎,也是整體感知文章的起點。命題者在為小說命題時,也必定以此為出發點,先從整體上設置理解文章內容的試題。1.把握故事情節(1)三種題型:①用一句話或簡明的語句概括故事情節;②文中共寫了哪幾件事,請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說的部分內容(包括指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2)分析小說的故事情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抓住場面;②尋找線索;③理清小說的結構。(3)分析小說故事情節時要注意兩點:①情節的發展變化是矛盾沖突發展的體現,分析小說的情節時必須抓住主要的矛盾沖突;②分析情節不是鑒賞小說的目的,而是手段,是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說主題服務的。所以,在分析情節的過程中,要隨時注意體會它對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對揭示小說主題的作用。2.鑒賞故事情節。這類型的題目主要是圍繞情節構思及其作用命題。常見題型:1、文中寫了XX情景在小說中起到什麼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說中有什麼作用?解題思路:內容作用+結構作用明確情節構思為表現人物的宗旨,結合情節的一般作用:1、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2、設置懸念,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3、為後面的情節發展作鋪墊。4、照應前文。5、推動情節發展。6、刻畫人物性格。7、表現主旨或深化主題。8、起線索作用。9、埋下伏筆。一是創造懸念,引人入勝;二是前後照應;三是側面襯托、埋下伏筆;四是總結上文、點明題意;五起線索作用。然後根據題目要求,結合文章作答。根據要求組織語言表達:XX情節(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結構),突出了……,表現了…… (內容)。 2、情節安排評價①就全文來說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增強故事的戲劇性、可讀性。②就開頭結尾來說有首尾呼應式。作用:使結構緊密、完整。如《睡美人》,開頭說女A角失蹤,製造懸念
㈣ 如何提高文學作品教學的有效性
「經典文學作品」無論在教師口語還是學術專著中出現頻率都很高,但是縱眼觀之,卻沒有發現關於這一片語的確切定義。《現代漢語詞典》將「經典」定義為:「傳統的權威性作品。」《辭海》里解釋為:「一定時代、一定階段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著作。」由此兩種解釋可以概括出經典作品的根本特徵:第一,權威性。經典作品都是世人公認的好的文學作品。第二,時代性。經典作品都是經過歷史的淘滌而沉積下來的文化精髓。以此推之,筆者將「經典文學作品」定義為:經過時間、歷史的考驗,被一定時代、一定階段公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文學作品。 每一部經典文學作品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不僅在語言、結構上具有創造力,而且在作品的思想價值方面也存在著獨到的感受和理解。英國利物浦大學公布了他們的一個研究發現:研讀文豪莎士比亞、喬塞及華茲渥斯等人的巨著,不僅有助腦部靈活,還可以防止老人罹患痴呆症。他們發現當受試者閱讀辭藻較深奧繁復的大師級作品時,腦部的活動較活躍,掃描的影像明顯有較多的腦活動痕跡;相比之下,如果只是閱讀一般的文章,腦部活動並沒有什麼特別變化。 一、現行小學語文教材經典作品選材分析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語文課程標准對經典文學作品的地位和意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視,相應地新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也體現了較大的轉變。為了獲得新教材中經典文學作品的選文數量和側重點的變化,筆者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版本的教材和課程標准實驗版教材進行了比較,得出以下結論: 在舊版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02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7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15篇。新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3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90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23篇。 小學語文《同步閱讀》是學生的課外讀物,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其自由選擇與課文相關的文章進行閱讀,或是學生在閑暇時自由選擇閱讀。舊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5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佔81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34篇。新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總數量是139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5篇,外國文學作品54篇。 對比新舊版本的課本和《同步閱讀》,可以看出經典文學作品的篇幅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加不斷增加,呈上升趨勢。從三年級開始對於小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據統計,六年制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課文有一半以上是經典文學作品,說明經典文學作品已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教材。可見,文學教育已成為小學語文教育的主體,經典文學作品成為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文本。 二、小學閱讀教學現狀調查及分析 (一)現狀調查 調查對象:此次研究的調查對象是某市四所小學4-6年級的學生。 調查方式:調查活動採用調查問卷、訪談等方式進行。 調查問卷一共發放800份,對各個小學學生進行閱讀狀況調查,並採用抽樣調查的方法抽取了其中的240份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小學生閱讀所存在的問題: 1.學生沒有時間看書是最主要的問題,有26.87%的學生在課余時間要忙於參加各種輔導班、培訓班,再加上看電視和玩電腦,他們課余很難有時間靜下心來閱讀。有49.25%的孩子認為自己學習緊張沒有時間閱讀。數據顯示,他們每周的平均課外閱讀時間一般在3-5小時左右,這是遠遠不夠的。 2.學生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閱讀興趣表現為對圖畫性和娛樂性書籍的喜愛,集中在漫畫、網路小說等類型的書籍上。調查中發現,仍有半數以上的孩子不喜歡看純文學類書籍,有近12%的孩子喜歡看漫畫。另外加上電視、電腦等豐富著他們的課餘生活,從而使他們對閱讀的興趣變得更為消極、被動。 3.現今提供給小學生閱讀的書籍廣泛增加,但是孩子們普遍存在閱讀困難,在適當的年齡沒有具備相應的閱讀能力。據統計顯示,有53.73%的孩子對於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字詞不太理解,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不善於鑒別批判,對作品不能做出實質性的鑒別,對內容上的好壞、藝術上的優劣分辨不清,只是一味地把看書當作是一種消遣形式。 4.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將近50%的孩子在閱讀時就跳過不明白的地方,對難以理解的字詞句沒有通過查字典或相關書籍的方式加以理解。有40.35%的孩子在閱讀時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在早期閱讀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沒有重視所造成的。 5.調查中了解到,孩子們並沒有很好的利用起自己手中的《同步閱讀》,40.37%的學生在拿到閱讀課本後只是隨便翻翻,沒有認真仔細的閱讀過。再加上教師沒有時間對《同步閱讀》進行介紹講解,使孩子對《同步閱讀》沒有興趣,這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根據以上閱讀現狀,筆者進行了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和家長都沒有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寬松的閱讀環境,對孩子的閱讀不重視,沒有給孩子以充分閱讀文本的時間,讓孩子能夠盡情享受書本的魅力。 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激發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興趣,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積極性不高,不願自主接觸作品。再加上學生的閱讀習慣沒有受到家長和教師的足夠重視,使得孩子們在閱讀時不能夠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從而導致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消極態度。 再次,教師自身的閱讀素質不高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實習中了解到,教師多會趨向於選擇一些較為淺顯、能夠放鬆、愉悅身心的各式各樣的書籍;有人因為自己本身工作和家庭的關系,很少有時間閱讀經典文學書籍,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比較專業的知識時,只是依靠教參幫助解決問題,這樣就造成教師的依賴心理,不去挖掘文章的內涵,因而對文本的理解就只能留於表面,不能深入體會。 最後,社會環境中沒有形成一種閱讀氛圍,圖書館、社區等設施不齊全,影響了孩子的閱讀積極性。同時,現在各種兒童出版物定價過高,使一部分家長無力購買。 三、小學閱讀教學質量優化的策略探討 從當前語文教改形式來看,多種途徑開展閱讀符合語文課標的要求。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語文課時不斷縮減,使得相當多的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不夠重視,這不僅不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習慣的養成,更不利於學生智力、品德和人文素質的發展。為此,筆者提出藉助經典文學作品提高閱讀能力,以達到新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各個目標的要求。 (一)以經典文學作品為紐帶,連接閱讀能力的訓練 1.教師深入經典文學作品中,發現其趣味和深刻內涵,並且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和語言。面對一篇經典文學作品時,不少教師的難題是不知道怎麼教,仍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處理,進行教生字、分析段落等相關的教學步驟,忽視了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文價值。課改實施以後,有些教師開始注重文章的人文性,卻把語文基礎知識放在一邊。語文新課程的觀念,不是不再有教授語文基礎知識的任務,而是要有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內容,創造新的激情,使學生獲得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更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語文教學應當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這就要求教師要全面地把握課文,深入理解課文,用心去體味文本,提出質疑,然後將其理解和認識轉化為學生能理解的語言,做到深入淺出,而不是以教參代替自身閱讀與思考。 2.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課堂給學生和教師一個互動、交流的空間,在這種特定環境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當不斷加強學生與文本、教師之間的交流,帶動學生的思維、記憶等多種感官,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 ||| 「經典文學作品」無論在教師口語還是學術專著中出現頻率都很高,但是縱眼觀之,卻沒有發現關於這一片語的確切定義。《現代漢語詞典》將「經典」定義為:「傳統的權威性作品。」《辭海》里解釋為:「一定時代、一定階段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著作。」由此兩種解釋可以概括出經典作品的根本特徵:第一,權威性。經典作品都是世人公認的好的文學作品。第二,時代性。經典作品都是經過歷史的淘滌而沉積下來的文化精髓。以此推之,筆者將「經典文學作品」定義為:經過時間、歷史的考驗,被一定時代、一定階段公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文學作品。 每一部經典文學作品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不僅在語言、結構上具有創造力,而且在作品的思想價值方面也存在著獨到的感受和理解。英國利物浦大學公布了他們的一個研究發現:研讀文豪莎士比亞、喬塞及華茲渥斯等人的巨著,不僅有助腦部靈活,還可以防止老人罹患痴呆症。他們發現當受試者閱讀辭藻較深奧繁復的大師級作品時,腦部的活動較活躍,掃描的影像明顯有較多的腦活動痕跡;相比之下,如果只是閱讀一般的文章,腦部活動並沒有什麼特別變化。 一、現行小學語文教材經典作品選材分析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語文課程標准對經典文學作品的地位和意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視,相應地新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也體現了較大的轉變。為了獲得新教材中經典文學作品的選文數量和側重點的變化,筆者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版本的教材和課程標准實驗版教材進行了比較,得出以下結論: 在舊版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02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7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15篇。新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3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90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23篇。 小學語文《同步閱讀》是學生的課外讀物,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其自由選擇與課文相關的文章進行閱讀,或是學生在閑暇時自由選擇閱讀。舊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5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佔81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34篇。新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總數量是139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5篇,外國文學作品54篇。 對比新舊版本的課本和《同步閱讀》,可以看出經典文學作品的篇幅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加不斷增加,呈上升趨勢。從三年級開始對於小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據統計,六年制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課文有一半以上是經典文學作品,說明經典文學作品已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教材。可見,文學教育已成為小學語文教育的主體,經典文學作品成為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文本。 二、小學閱讀教學現狀調查及分析 (一)現狀調查 調查對象:此次研究的調查對象是某市四所小學4-6年級的學生。 調查方式:調查活動採用調查問卷、訪談等方式進行。 調查問卷一共發放800份,對各個小學學生進行閱讀狀況調查,並採用抽樣調查的方法抽取了其中的240份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小學生閱讀所存在的問題: 1.學生沒有時間看書是最主要的問題,有26.87%的學生在課余時間要忙於參加各種輔導班、培訓班,再加上看電視和玩電腦,他們課余很難有時間靜下心來閱讀。有49.25%的孩子認為自己學習緊張沒有時間閱讀。數據顯示,他們每周的平均課外閱讀時間一般在3-5小時左右,這是遠遠不夠的。 2.學生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閱讀興趣表現為對圖畫性和娛樂性書籍的喜愛,集中在漫畫、網路小說等類型的書籍上。調查中發現,仍有半數以上的孩子不喜歡看純文學類書籍,有近12%的孩子喜歡看漫畫。另外加上電視、電腦等豐富著他們的課餘生活,從而使他們對閱讀的興趣變得更為消極、被動。 3.現今提供給小學生閱讀的書籍廣泛增加,但是孩子們普遍存在閱讀困難,在適當的年齡沒有具備相應的閱讀能力。據統計顯示,有53.73%的孩子對於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字詞不太理解,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不善於鑒別批判,對作品不能做出實質性的鑒別,對內容上的好壞、藝術上的優劣分辨不清,只是一味地把看書當作是一種消遣形式。 4.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將近50%的孩子在閱讀時就跳過不明白的地方,對難以理解的字詞句沒有通過查字典或相關書籍的方式加以理解。有40.35%的孩子在閱讀時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在早期閱讀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沒有重視所造成的。 5.調查中了解到,孩子們並沒有很好的利用起自己手中的《同步閱讀》,40.37%的學生在拿到閱讀課本後只是隨便翻翻,沒有認真仔細的閱讀過。再加上教師沒有時間對《同步閱讀》進行介紹講解,使孩子對《同步閱讀》沒有興趣,這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根據以上閱讀現狀,筆者進行了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和家長都沒有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寬松的閱讀環境,對孩子的閱讀不重視,沒有給孩子以充分閱讀文本的時間,讓孩子能夠盡情享受書本的魅力。 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激發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興趣,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積極性不高,不願自主接觸作品。再加上學生的閱讀習慣沒有受到家長和教師的足夠重視,使得孩子們在閱讀時不能夠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從而導致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消極態度。 再次,教師自身的閱讀素質不高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實習中了解到,教師多會趨向於選擇一些較為淺顯、能夠放鬆、愉悅身心的各式各樣的書籍;有人因為自己本身工作和家庭的關系,很少有時間閱讀經典文學書籍,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比較專業的知識時,只是依靠教參幫助解決問題,這樣就造成教師的依賴心理,不去挖掘文章的內涵,因而對文本的理解就只能留於表面,不能深入體會。 最後,社會環境中沒有形成一種閱讀氛圍,圖書館、社區等設施不齊全,影響了孩子的閱讀積極性。同時,現在各種兒童出版物定價過高,使一部分家長無力購買。 三、小學閱讀教學質量優化的策略探討 從當前語文教改形式來看,多種途徑開展閱讀符合語文課標的要求。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語文課時不斷縮減,使得相當多的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不夠重視,這不僅不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習慣的養成,更不利於學生智力、品德和人文素質的發展。為此,筆者提出藉助經典文學作品提高閱讀能力,以達到新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各個目標的要求。 (一)以經典文學作品為紐帶,連接閱讀能力的訓練 1.教師深入經典文學作品中,發現其趣味和深刻內涵,並且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和語言。面對一篇經典文學作品時,不少教師的難題是不知道怎麼教,仍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處理,進行教生字、分析段落等相關的教學步驟,忽視了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文價值。課改實施以後,有些教師開始注重文章的人文性,卻把語文基礎知識放在一邊。語文新課程的觀念,不是不再有教授語文基礎知識的任務,而是要有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內容,創造新的激情,使學生獲得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更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語文教學應當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這就要求教師要全面地把握課文,深入理解課文,用心去體味文本,提出質疑,然後將其理解和認識轉化為學生能理解的語言,做到深入淺出,而不是以教參代替自身閱讀與思考。 2.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課堂給學生和教師一個互動、交流的空間,在這種特定環境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當不斷加強學生與文本、教師之間的交流,帶動學生的思維、記憶等多種感官,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 ||| (1)在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中,語言障礙應當是最為突出的,因此教師要在學生讀通文章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利用各種手段解決閱讀中的難題,如上網查閱文章或作者的背景資料,通過語義分析法理解成語等等。 (2)通過朗讀,讓學生感知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事或人,獲得情感體驗。首先,課堂上必須要保證足夠的朗讀時間。根據要求,一堂課老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安排多種閱讀方法,如:自由讀、輕聲讀、默讀、分角色讀等多種課堂朗讀方式。其次,教師要注意對朗讀的指導。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感情基礎,經典文學作品更是如此。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學生的朗讀,自然而然地使學生從朗讀中感受到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例如,老舍的《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作者是帶著高興、愉快的心情進行遊玩的,學生在朗讀時的語氣就應帶有輕松、歡快的味道,從而對金華雙龍洞產生好奇、聯想等更進一步的感受。 (3)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文本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必須有價值,能夠對學生的感悟和理解產生積極的作用,激發學生和作者產生精神上的共鳴。「師生對話具有師生互相欣賞、互相啟發、渴望交流的愉悅性,學生天性中存在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與探索意向,如果教師設計的話題適合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內在需要,他們就會產生自我效能感和愉悅感,繼而產生一種『高峰體驗』,與教師產生情感的共鳴與共振,達到教學效果。」①學生在解讀文本時往往受思維的局限,不懂得對文本進行整體認讀與思考,這一點在小學中低階段尤為明顯,因此在一些教學的關鍵點上教師的引導、點撥就尤為重要了。教師的點撥為學生架設了一條深入閱讀的橋梁,引導學生以一種逐步前進的方式接近文章的中心。 (4)學生與教師之間是平等對話關系,「教師應改變『後喻社會』(即年輕人向年長者學習的社會)的教學觀念,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形成『前喻社會』(即年長者向年輕人學習的社會)。」②新課程理念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閱讀教學方式,建立開放的教學空間。課程允許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存在多樣性,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是開放的,不應該只拘泥於一種理解。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生活體驗、認識方法等來理解作品,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並與大家一起分享。教師在對學生的閱讀現狀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千萬不可居高臨下,對學生的閱讀指手劃腳,這樣只能進一步拉大師生之間的距離。當然,作為教師,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看法,另一方面又不能遷就其不合理的理解,要公正地評價學生的觀點,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觀點。 (二)以閱讀經典文學作品為中心,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現代多媒體發展的趨勢下,閱讀教學活動中越來越多地運用這種手段幫助學生更形象生動地了解文本。而條件較差的學校在平時的閱讀中,教師可以利用什麼樣的手段進行教學、達到課標要求呢?這里推薦幾種有代表性的經典閱讀教學方法,以吸引學生注意。 1.活動教學法 活動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內容,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為基本手段的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最常見的比如表演、做游戲、競賽等形式的課堂活動。經典閱讀教學中引入這些方法,可以使呆板的閱讀變得有趣,使抽象的經典變得容易理解,激活學生的興趣,使被動變為主動,把機械的訓練變成創新性學習。案例: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在教「聰明」一詞時,設計了謎語:第一件寶:上邊毛,下邊毛,中間有一顆黑葡萄。(眼睛)第二件寶:東一片,西一片,隔座山頭不見面。(耳朵)第三件寶:紅門樓,白門檻,裡面有個嘻嘻孩。(嘴巴)第四件寶:白娃娃,住高樓,看不見,摸不著。(腦子)學生猜出這四件寶之後,她在黑板上先寫下「耳」字,然後在右邊依次寫下「口」「心」等字,用四件寶構成「聰」字,再寫下「明」字,告訴學生要想變得聰明起來,就要多用耳、眼、口、心。如此教學,學生不僅記住了字形、詞義,而且思想認識上也長進了。 由於經典文學作品與孩子的實際生活相距甚遠,因此可以利用各種手段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變得喜歡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感受經典作品帶來的樂趣,為閱讀能力的培養打下基礎。 2.小組活動法 小組活動法是根據國外經驗而提出的一種課堂活動方式。在實踐中,閱讀教學中的小組活動法已經頗有成效。現在大多數教師都能很好地運用小組討論法,在這里就不多介紹了。筆者介紹的是另外兩種小組活動法,一種是小組完形法,又稱之為「小組填充法」,這是一種通過小組討論來完成完形填空的閱讀活動。教師可以把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主要內容進行研究,刪去一些比較重要的詞語,留出空餘的地方讓學生進行填空。學生先是自行填寫,後在組內討論互相報出答案進行核對,並且要求提出自己為什麼要這么填的理由,最後教師公布答案。這種小組活動法的優勢在於適合小學生有好奇心和求勝心理的特點,在課堂活動中學生可以和自己的夥伴們進行競賽,互對答案,討論正誤,在尋找正確解答的閱讀活動中得到樂趣。③ 另一種是小組預報法,上課時教師只出示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己閱讀思考的基礎上,推測尚未見到的下一部分內容,在小組中每個學生都可以說說自己的想法,當個小作家,並且談談自己這樣設計的原因。接著讓學生對照課文,看看自己是不是和作者的想法一致。如果學生填對了,說明他對語言的感受和運用能力已經有了進步;如果填得不一樣,也可以給學生留下較深的印象。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的提高有明顯的效果。此方法適合於課堂閱讀或是《同步閱讀》的教學。這種預報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為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創造機會,而且還能間接提高語文寫作能力,增添學生的信心,獲得成功體驗。 3.同伴閱讀法 同伴閱讀是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小學在閱讀活動中運用的一種方法,筆者認為運用到經典文學作品閱讀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同伴閱讀是合作學習在閱讀方面的應用,在同伴閱讀中,兩名同年齡或是不同年齡的學生一起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強化和掌握閱讀技巧,共同完成閱讀任務。教師充分利用課堂閱讀的時間向二至六年級學生傳授基本閱讀策略,並讓他們以合作閱讀的形式不斷強化這些閱讀策略。首先,調動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當學生看到文章的題目後讓他們思考「你會想到什麼」,再通過快速讀文章,思考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其次,當學生遇到不認識的詞或字時,可以和同伴一起從文章中尋找線索,還可以用查字典等方式來理解意思。再次,在學生默讀文章的過程中讓學生有意識地停下來,預設故事將如何展開。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調動讀者的想像,對已經7閱讀和將要閱讀的內容有更好的理解和記憶。然後,學生要對故事發生的三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進行初步了解。再次,學生在讀經典文學作品感覺到文章比較難理解時,可以停下來回味一下,理解之後,再接著閱讀。最後,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分析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表達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三)學校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經典文學閱讀活動 很多學校的教師只是急於把一些好的作品推給孩子們,不能充分認識到學生的理解、記憶、感知等各方面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不斷增加,閱讀能力也在不斷發展,所以閱讀活動的進行必須尊重讀者的年齡特徵。不同的年齡階段,學生對文學經典名著有不同的要求。小學階段的少年兒童,接受能力有限,在一二年級主要以閱讀中外著名的童話、寓言故事為主,當然也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淺顯、易懂的小說;中高年級則以閱讀中外著名的游記、散文、短篇小說為主,逐步引導學生閱讀純文學,不斷提高文學閱讀品位。 另外,孩子的教育是一個學校和家庭互動的過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家長在家中為孩子做一個閱讀的榜樣,孩子們自然耳濡目染。在國外,從幼兒園起孩子和家長就開始了共同的閱讀活動,家長和孩子們在閱讀完一本書或一些新聞之後互相交流,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使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並且拉近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距離,營造出和諧的家庭氛圍。在國內,家庭教育對孩子閱讀的影響明顯不足,有的家長自己都很少進行閱讀,更不用說關注孩子的閱讀了。筆者認為,學校可以嘗試和家長合作,提供盡可能多的經典作品閱讀信息供家長參考,而家長配合老師對孩子的課外經典閱讀進行監督,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提供支持。與此同時,這些家庭閱讀活動不僅能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還能從中培養學生的閱讀毅力,使學生們在面對經典文學作品時產生持久的動力和激情。
㈤ 小學語文小說教學應該怎麼教
策略一:教學內容體系化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在《基於課程標准:讓教學「回家」》一文中明確提出,一種完整的教育教學活動至少要回答以下四個核心問題:「為什麼教」「教什麼」「怎麼教」「教到什麼程度」。只有這四個問題具有邏輯上和行動上的一致性,才能說該教育教學活動是完整的、專業的。
反觀當下的閱讀教學,面對同一篇課文,教師選取的內容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尤其是公開課,為了推陳出新,上出亮點,老師們更是絞盡腦汁,劍走偏鋒。其實,這樣的做法是對「教什麼」認知的模糊,是對學生語言學習規律的一種漠視,是「不完整、不專業」的教學活動,至少是「欠完整、欠專業」的教學活動。
教學內容的選取,必須明確該內容的內在邏輯體系,對照相應的年段課程標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取。當下學習內容是早先學習內容的延續,也是未來學習內容的基礎,彼此之間是有呼應、繼承和發展的。
舉個例子
朗讀」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 (2011 年版)》第一學段閱讀階段目標里有兩條要求:
(1)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
(2)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那麼,從第一冊到第四冊,是不是每篇課文都要求學生做到這兩條呢?顯然不是!
初入學兒童的第一次朗讀和經過兩年正式語文學習後的朗讀,要求必然是不一樣的。統編教材在「朗讀」能力的訓練上,用課後練習的呈現方式,清晰地畫出了螺旋上升的能力曲線圖。
通過羅列,我們不難發現,教材對朗讀訓練的要求在逐步提升:從讀准字音、讀好停頓、分角色朗讀到讀出長句子、讀好對話、讀好感嘆句,再到邊讀邊想畫面、讀出不同語氣、學習默讀等,學生讀的能力在不斷提升。
在教學中,我們要抓住本冊的核心教學內容,兼顧以往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把知識學到位,把能力練到家,循序漸進,建構起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體系。在知識學習和能力提升上,盡量不產生嚴重錯位或缺位,如剛入學的兒童,不認識多少字,大聲朗讀是鞏固發音的有效方法,教師若讓兒童直接練習默讀,他們發音的准確性就會受到影響,也不利於流暢朗讀的練習。
把教學內容放在某個知識點或能力點的發展體系中去考量,是保證閱讀教學效益的前提和基礎。
策略二:教學環節問題化
現今的低年級閱讀教學課堂,「一問一答」 的碎片化教學方式仍占較大比例。學生在教師的細碎問題里亦步亦趨,學的時間和空間緊促、狹窄,這樣的教學不僅不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也不利於他們思維、情感、審美等的發展。採用問題化教學,則把「學」的責任和任務都移交回學生讓「學」真正地在課堂里發生。
問題化教學
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設計的類型豐富、質量優良的有效教學問題(教學問題集) 來貫穿教學過程,培養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認知能力,發展高級思維技能,實現其對課程內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種教學模式。
低年級閱讀課,識字寫字、流暢朗讀、理解積累、語言運用等涉及的知識點會比較多。因而,低年級閱讀的問題化教學,我們可以定位為圍繞兩三個主問題,引導學生和文本、教師、編者之間開展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這兩三個主問題的設計,必須是優質的、具有統領性的,讓教學環節簡明又富有張力。
㈥ 如何進行小說教學
頻率都很高,但是縱眼觀之,卻沒有發現關於這一片語的確切定義。《現代漢語詞典》將「經典」定義為:「傳統的權威性作品。」《辭海》里解釋為:「一定時代、一定階段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著作。」由此兩種解釋可以概括出經典作品的根本特徵:第一,權威性。經典作品都是世人公認的好的文學作品。第二,時代性。經典作品都是經過歷史的淘滌而沉積下來的文化精髓。以此推之,筆者將「經典文學作品」定義為:經過時間、歷史的考驗,被一定時代、一定階段公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文學作品。 每一部經典文學作品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不僅在語言、結構上具有創造力,而且在作品的思想價值方面也存在著獨到的感受和理解。英國利物浦大學公布了他們的一個研究發現:研讀文豪莎士比亞、喬塞及華茲渥斯等人的巨著,不僅有助腦部靈活,還可以防止老人罹患痴呆症。他們發現當受試者閱讀辭藻較深奧繁復的大師級作品時,腦部的活動較活躍,掃描的影像明顯有較多的腦活動痕跡;相比之下,如果只是閱讀一般的文章,腦部活動並沒有什麼特別變化。 一、現行小學語文教材經典作品選材分析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語文課程標准對經典文學作品的地位和意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視,相應地新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也體現了較大的轉變。為了獲得新教材中經典文學作品的選文數量和側重點的變化,筆者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版本的教材和課程標准實驗版教材進行了比較,得出以下結論: 在舊版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02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7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15篇。新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3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90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23篇。 小學語文《同步閱讀》是學生的課外讀物,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其自由選擇與課文相關的文章進行閱讀,或是學生在閑暇時自由選擇閱讀。舊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5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佔81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34篇。新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總數量是139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5篇,外國文學作品54篇。 對比新舊版本的課本和《同步閱讀》,可以看出經典文學作品的篇幅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加不斷增加,呈上升趨勢。從三年級開始對於小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據統計,六年制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課文有一半以上是經典文學作品,說明經典文學作品已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教材。可見,文學教育已成為小學語文教育的主體,經典文學作品成為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文本。 二、小學閱讀教學現狀調查及分析 (一)現狀調查 調查對象:此次研究的調查對象是某市四所小學4-6年級的學生。 調查方式:調查活動採用調查問卷、訪談等方式進行。 調查問卷一共發放800份,對各個小學學生進行閱讀狀況調查,並採用抽樣調查的方法抽取了其中的240份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小學生閱讀所存在的問題: 1.學生沒有時間看書是最主要的問題,有26.87%的學生在課余時間要忙於參加各種輔導班、培訓班,再加上看電視和玩電腦,他們課余很難有時間靜下心來閱讀。有49.25%的孩子認為自己學習緊張沒有時間閱讀。數據顯示,他們每周的平均課外閱讀時間一般在3-5小時左右,這是遠遠不夠的。 2.學生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閱讀興趣表現為對圖畫性和娛樂性書籍的喜愛,集中在漫畫、網路小說等類型的書籍上。調查中發現,仍有半數以上的孩子不喜歡看純文學類書籍,有近12%的孩子喜歡看漫畫。另外加上電視、電腦等豐富著他們的課餘生活,從而使他們對閱讀的興趣變得更為消極、被動。 3.現今提供給小學生閱讀的書籍廣泛增加,但是孩子們普遍存在閱讀困難,在適當的年齡沒有具備相應的閱讀能力。據統計顯示,有53.73%的孩子對於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字詞不太理解,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不善於鑒別批判,對作品不能做出實質性的鑒別,對內容上的好壞、藝術上的優劣分辨不清,只是一味地把看書當作是一種消遣形式。 4.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將近50%的孩子在閱讀時就跳過不明白的地方,對難以理解的字詞句沒有通過查字典或相關書籍的方式加以理解。有40.35%的孩子在閱讀時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在早期閱讀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沒有重視所造成的。 5.調查中了解到,孩子們並沒有很好的利用起自己手中的《同步閱讀》,40.37%的學生在拿到閱讀課本後只是隨便翻翻,沒有認真仔細的閱讀過。再加上教師沒有時間對《同步閱讀》進行介紹講解,使孩子對《同步閱讀》沒有興趣,這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根據以上閱讀現狀,筆者進行了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和家長都沒有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寬松的閱讀環境,對孩子的閱讀不重視,沒有給孩子以充分閱讀文本的時間,讓孩子能夠盡情享受書本的魅力。 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激發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興趣,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積極性不高,不願自主接觸作品。再加上學生的閱讀習慣沒有受到家長和教師的足夠重視,使得孩子們在閱讀時不能夠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從而導致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消極態度。 再次,教師自身的閱讀素質不高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實習中了解到,教師多會趨向於選擇一些較為淺顯、能夠放鬆、愉悅身心的各式各樣的書籍;有人因為自己本身工作和家庭的關系,很少有時間閱讀經典文學書籍,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比較專業的知識時,只是依靠教參幫助解決問題,這樣就造成教師的依賴心理,不去挖掘文章的內涵,因而對文本的理解就只能留於表面,不能深入體會。 最後,社會環境中沒有形成一種閱讀氛圍,圖書館、社區等設施不齊全,影響了孩子的閱讀積極性。同時,現在各種兒童出版物定價過高,使一部分家長無力購買。 三、小學閱讀教學質量優化的策略探討 從當前語文教改形式來看,多種途徑開展閱讀符合語文課標的要求。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語文課時不斷縮減,使得相當多的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不夠重視,這不僅不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習慣的養成,更不利於學生智力、品德和人文素質的發展。為此,筆者提出藉助經典文學作品提高閱讀能力,以達到新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各個目標的要求。 (一)以經典文學作品為紐帶,連接閱讀能力的訓練 1.教師深入經典文學作品中,發現其趣味和深刻內涵,並且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和語言。面對一篇經典文學作品時,不少教師的難題是不知道怎麼教,仍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處理,進行教生字、分析段落等相關的教學步驟,忽視了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文價值。課改實施以後,有些教師開始注重文章的人文性,卻把語文基礎知識放在一邊。語文新課程的觀念,不是不再有教授語文基礎知識的任務,而是要有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內容,創造新的激情,使學生獲得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更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語文教學應當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這就要求教師要全面地把握課文,深入理解課文,用心去體味文本,提出質疑,然後將其理解和認識轉化為學生能理解的語言,做到深入淺出,而不是以教參代替自身閱讀與思考。 2.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課堂給學生和教師一個互動、交流的空間,在這種特定環境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當不斷加強學生與文本、教師之間的交流,帶動學生的思維、記憶等多種感官,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 ||| 「經典文學作品」無論在教師口語還是學術專著中出現頻率都很高,但是縱眼觀之,卻沒有發現關於這一片語的確切定義。《現代漢語詞典》將「經典」定義為:「傳統的權威性作品。」《辭海》里解釋為:「一定時代、一定階段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著作。」由此兩種解釋可以概括出經典作品的根本特徵:第一,權威性。經典作品都是世人公認的好的文學作品。第二,時代性。經典作品都是經過歷史的淘滌而沉積下來的文化精髓。以此推之,筆者將「經典文學作品」定義為:經過時間、歷史的考驗,被一定時代、一定階段公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文學作品。 每一部經典文學作品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不僅在語言、結構上具有創造力,而且在作品的思想價值方面也存在著獨到的感受和理解。英國利物浦大學公布了他們的一個研究發現:研讀文豪莎士比亞、喬塞及華茲渥斯等人的巨著,不僅有助腦部靈活,還可以防止老人罹患痴呆症。他們發現當受試者閱讀辭藻較深奧繁復的大師級作品時,腦部的活動較活躍,掃描的影像明顯有較多的腦活動痕跡;相比之下,如果只是閱讀一般的文章,腦部活動並沒有什麼特別變化。 一、現行小學語文教材經典作品選材分析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語文課程標准對經典文學作品的地位和意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視,相應地新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也體現了較大的轉變。為了獲得新教材中經典文學作品的選文數量和側重點的變化,筆者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版本的教材和課程標准實驗版教材進行了比較,得出以下結論: 在舊版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02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7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15篇。新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3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90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23篇。 小學語文《同步閱讀》是學生的課外讀物,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其自由選擇與課文相關的文章進行閱讀,或是學生在閑暇時自由選擇閱讀。舊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5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佔81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34篇。新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總數量是139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5篇,外國文學作品54篇。 對比新舊版本的課本和《同步閱讀》,可以看出經典文學作品的篇幅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加不斷增加,呈上升趨勢。從三年級開始對於小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據統計,六年制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課文有一半以上是經典文學作品,說明經典文學作品已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教材。可見,文學教育已成為小學語文教育的主體,經典文學作品成為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文本。 二、小學閱讀教學現狀調查及分析 (一)現狀調查 調查對象:此次研究的調查對象是某市四所小學4-6年級的學生。 調查方式:調查活動採用調查問卷、訪談等方式進行。 調查問卷一共發放800份,對各個小學學生進行閱讀狀況調查,並採用抽樣調查的方法抽取了其中的240份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小學生閱讀所存在的問題: 1.學生沒有時間看書是最主要的問題,有26.87%的學生在課余時間要忙於參加各種輔導班、培訓班,再加上看電視和玩電腦,他們課余很難有時間靜下心來閱讀。有49.25%的孩子認為自己學習緊張沒有時間閱讀。數據顯示,他們每周的平均課外閱讀時間一般在3-5小時左右,這是遠遠不夠的。 2.學生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閱讀興趣表現為對圖畫性和娛樂性書籍的喜愛,集中在漫畫、網路小說等類型的書籍上。調查中發現,仍有半數以上的孩子不喜歡看純文學類書籍,有近12%的孩子喜歡看漫畫。另外加上電視、電腦等豐富著他們的課餘生活,從而使他們對閱讀的興趣變得更為消極、被動。 3.現今提供給小學生閱讀的書籍廣泛增加,但是孩子們普遍存在閱讀困難,在適當的年齡沒有具備相應的閱讀能力。據統計顯示,有53.73%的孩子對於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字詞不太理解,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不善於鑒別批判,對作品不能做出實質性的鑒別,對內容上的好壞、藝術上的優劣分辨不清,只是一味地把看書當作是一種消遣形式。 4.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將近50%的孩子在閱讀時就跳過不明白的地方,對難以理解的字詞句沒有通過查字典或相關書籍的方式加以理解。有40.35%的孩子在閱讀時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在早期閱讀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沒有重視所造成的。 5.調查中了解到,孩子們並沒有很好的利用起自己手中的《同步閱讀》,40.37%的學生在拿到閱讀課本後只是隨便翻翻,沒有認真仔細的閱讀過。再加上教師沒有時間對《同步閱讀》進行介紹講解,使孩子對《同步閱讀》沒有興趣,這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根據以上閱讀現狀,筆者進行了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和家長都沒有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寬松的閱讀環境,對孩子的閱讀不重視,沒有給孩子以充分閱讀文本的時間,讓孩子能夠盡情享受書本的魅力。 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激發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興趣,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積極性不高,不願自主接觸作品。再加上學生的閱讀習慣沒有受到家長和教師的足夠重視,使得孩子們在閱讀時不能夠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從而導致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消極態度。 再次,教師自身的閱讀素質不高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實習中了解到,教師多會趨向於選擇一些較為淺顯、能夠放鬆、愉悅身心的各式各樣的書籍;有人因為自己本身工作和家庭的關系,很少有時間閱讀經典文學書籍,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比較專業的知識時,只是依靠教參幫助解決問題,這樣就造成教師的依賴心理,不去挖掘文章的內涵,因而對文本的理解就只能留於表面,不能深入體會。 最後,社會環境中沒有形成一種閱讀氛圍,圖書館、社區等設施不齊全,影響了孩子的閱讀積極性。同時,現在各種兒童出版物定價過高,使一部分家長無力購買。 三、小學閱讀教學質量優化的策略探討 從當前語文教改形式來看,多種途徑開展閱讀符合語文課標的要求。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語文課時不斷縮減,使得相當多的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不夠重視,這不僅不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習慣的養成,更不利於學生智力、品德和人文素質的發展。為此,筆者提出藉助經典文學作品提高閱讀能力,以達到新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各個目標的要求。 (一)以經典文學作品為紐帶,連接閱讀能力的訓練 1.教師深入經典文學作品中,發現其趣味和深刻內涵,並且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和語言。面對一篇經典文學作品時,不少教師的難題是不知道怎麼教,仍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處理,進行教生字、分析段落等相關的教學步驟,忽視了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文價值。課改實施以後,有些教師開始注重文章的人文性,卻把語文基礎知識放在一邊。語文新課程的觀念,不是不再有教授語文基礎知識的任務,而是要有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內容,創造新的激情,使學生獲得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更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語文教學應當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這就要求教師要全面地把握課文,深入理解課文,用心去體味文本,提出質疑,然後將其理解和認識轉化為學生能理解的語言,做到深入淺出,而不是以教參代替自身閱讀與思考。 2.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課堂給學生和教師一個互動、交流的空間,在這種特定環境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當不斷加強學生與文本、教師之間的交流,帶動學生的思維、記憶等多種感官,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 ||| (1)在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中,語言障礙應當是最為突出的,因此教師要在學生讀通文章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利用各種手段解決閱讀中的難題,如上網查閱文章或作者的背景資料,通過語義分析法理解成語等等。 (2)通過朗讀,讓學生感知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事或人,獲得情感體驗。首先,課堂上必須要保證足夠的朗讀時間。根據要求,一堂課老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安排多種閱讀方法,如:自由讀、輕聲讀、默讀、分角色讀等多種課堂朗讀方式。其次,教師要注意對朗讀的指導。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感情基礎,經典文學作品更是如此。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學生的朗讀,自然而然地使學生從朗讀中感受到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例如,老舍的《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作者是帶著高興、愉快的心情進行遊玩的,學生在朗讀時的語氣就應帶有輕松、歡快的味道,從而對金華雙龍洞產生好奇、聯想等更進一步的感受。 (3)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文本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必須有價值,能夠對學生的感悟和理解產生積極的作用,激發學生和作者產生精神上的共鳴。「師生對話具有師生互相欣賞、互相啟發、渴望交流的愉悅性,學生天性中存在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與探索意向,如果教師設計的話題適合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內在需要,他們就會產生自我效能感和愉悅感,繼而產生一種『高峰體驗』,與教師產生情感的共鳴與共振,達到教學效果。」①學生在解讀文本時往往受思維的局限,不懂得對文本進行整體認讀與思考,這一點在小學中低階段尤為明顯,因此在一些教學的關鍵點上教師的引導、點撥就尤為重要了。教師的點撥為學生架設了一條深入閱讀的橋梁,引導學生以一種逐步前進的方式接近文章的中心。 (4)學生與教師之間是平等對話關系,「教師應改變『後喻社會』(即年輕人向年長者學習的社會)的教學觀念,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形成『前喻社會』(即年長者向年輕人學習的社會)。」②新課程理念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閱讀教學方式,建立開放的教學空間。課程允許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存在多樣性,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是開放的,不應該只拘泥於一種理解。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生活體驗、認識方法等來理解作品,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並與大家一起分享。教師在對學生的閱讀現狀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千萬不可居高臨下,對學生的閱讀指手劃腳,這樣只能進一步拉大師生之間的距離。當然,作為教師,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看法,另一方面又不能遷就其不合理的理解,要公正地評價學生的觀點,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觀點。 (二)以閱讀經典文學作品為中心,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現代多媒體發展的趨勢下,閱讀教學活動中越來越多地運用這種手段幫助學生更形象生動地了解文本。而條件較差的學校在平時的閱讀中,教師可以利用什麼樣的手段進行教學、達到課標要求呢?這里推薦幾種有代表性的經典閱讀教學方法,以吸引學生注意。 1.活動教學法 活動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內容,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為基本手段的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最常見的比如表演、做游戲、競賽等形式的課堂活動。經典閱讀教學中引入這些方法,可以使呆板的閱讀變得有趣,使抽象的經典變得容易理解,激活學生的興趣,使被動變為主動,把機械的訓練變成創新性學習。案例: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在教「聰明」一詞時,設計了謎語:第一件寶:上邊毛,下邊毛,中間有一顆黑葡萄。(眼睛)第二件寶:東一片,西一片,隔座山頭不見面。(耳朵)第三件寶:紅門樓,白門檻,裡面有個嘻嘻孩。(嘴巴)第四件寶:白娃娃,住高樓,看不見,摸不著。(腦子)學生猜出這四件寶之後,她在黑板上先寫下「耳」字,然後在右邊依次寫下「口」「心」等字,用四件寶構成「聰」字,再寫下「明」字,告訴學生要想變得聰明起來,就要多用耳、眼、口、心。如此教學,學生不僅記住了字形、詞義,而且思想認識上也長進了。 由於經典文學作品與孩子的實際生活相距甚遠,因此可以利用各種手段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變得喜歡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感受經典作品帶來的樂趣,為閱讀能力的培養打下基礎。 2.小組活動法 小組活動法是根據國外經驗而提出的一種課堂活動方式。在實踐中,閱讀教學中的小組活動法已經頗有成效。現在大多數教師都能很好地運用小組討論法,在這里就不多介紹了。筆者介紹的是另外兩種小組活動法,一種是小組完形法,又稱之為「小組填充法」,這是一種通過小組討論來完成完形填空的閱讀活動。教師可以把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主要內容進行研究,刪去一些比較重要的詞語,留出空餘的地方讓學生進行填空。學生先是自行填寫,後在組內討論互相報出答案進行核對,並且要求提出自己為什麼要這么填的理由,最後教師公布答案。這種小組活動法的優勢在於適合小學生有好奇心和求勝心理的特點,在課堂活動中學生可以和自己的夥伴們進行競賽,互對答案,討論正誤,在尋找正確解答的閱讀活動中得到樂趣。③ 另一種是小組預報法,上課時教師只出示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己閱讀思考的基礎上,推測尚未見到的下一部分內容,在小組中每個學生都可以說說自己的想法,當個小作家,並且談談自己這樣設計的原因。接著讓學生對照課文,看看自己是不是和作者的想法一致。如果學生填對了,說明他對語言的感受和運用能力已經有了進步;如果填得不一樣,也可以給學生留下較深的印象。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的提高有明顯的效果。此方法適合於課堂閱讀或是《同步閱讀》的教學。這種預報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為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創造機會,而且還能間接提高語文寫作能力,增添學生的信心,獲得成功體驗。 3.同伴閱讀法 同伴閱讀是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小學在閱讀活動中運用的一種方法,筆者認為運用到經典文學作品閱讀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同伴閱讀是合作學習在閱讀方面的應用,在同伴閱讀中,兩名同年齡或是不同年齡的學生一起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強化和掌握閱讀技巧,共同完成閱讀任務。教師充分利用課堂閱讀的時間向二至六年級學生傳授基本閱讀策略,並讓他們以合作閱讀的形式不斷強化這些閱讀策略。首先,調動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當學生看到文章的題目後讓他們思考「你會想到什麼」,再通過快速讀文章,思考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其次,當學生遇到不認識的詞或字時,可以和同伴一起從文章中尋找線索,還可以用查字典等方式來理解意思。再次,在學生默讀文章的過程中讓學生有意識地停下來,預設故事將如何展開。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調動讀者的想像,對已經7閱讀和將要閱讀的內容有更好的理解和記憶。然後,學生要對故事發生的三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進行初步了解。再次,學生在讀經典文學作品感覺到文章比較難理解時,可以停下來回味一下,理解之後,再接著閱讀。最後,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分析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表達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三)學校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經典文學閱讀活動 很多學校的教師只是急於把一些好的作品推給孩子們,不能充分認識到學生的理解、記憶、感知等各方面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不斷增加,閱讀能力也在不斷發展,所以閱讀活動的進行必須尊重讀者的年齡特徵。不同的年齡階段,學生對文學經典名著有不同的要求。小學階段的少年兒童,接受能力有限,在一二年級主要以閱讀中外著名的童話、寓言故事為主,當然也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淺顯、易懂的小說;中高年級則以閱讀中外著名的游記、散文、短篇小說為主,逐步引導學生閱讀純文學,不斷提高文學閱讀品位。 另外,孩子的教育是一個學校和家庭互動的過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家長在家中為孩子做一個閱讀的榜樣,孩子們自然耳濡目染。在國外,從幼兒園起孩子和家長就開始了共同的閱讀活動,家長和孩子們在閱讀完一本書或一些新聞之後互相交流,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使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並且拉近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距離,營造出和諧的家庭氛圍。在國內,家庭教育對孩子閱讀的影響明顯不足,有的家長自己都很少進行閱讀,更不用說關注孩子的閱讀了。筆者認為,學校可以嘗試和家長合作,提供盡可能多的經典作品閱讀信息供家長參考,而家長配合老師對孩子的課外經典閱讀進行監督,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提供支持。與此同時,這些家庭閱讀活動不僅能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還能從中培養學生的閱讀毅力,使學生們在面對經典文學作品時產生持久的動力和激情。
㈦ 小學階段外國文學作品特有的教學策略有哪些
我覺抄得小學生看外國名著襲還是需要潛移默化的,畢竟還小,看本國的都看不大懂,看外國的就更勉強了,再說還是愛玩的年紀,逼他們去看深奧點的東西的話,他們會很討厭的。
可以在教室後面設個圖書角,多放點書,讓他們自己去感受,我小學的時候就是從後面的圖書角讀到的《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之類的,現在高三了,仍然記得大概情節,所以真是獲益匪淺。還可以出點獎勵措施,比如看完一本寫讀後感可以獎本子啊糖果啊什麼的,可能更有效。
或者可以每周留一堂課,給孩子讀點有趣的情節,吸引他們去看。
㈧ 初中小說教學注意什麼
小說的閱讀教學也應循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到治學經驗的三種境界的路徑。
第一境界:「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高屋建瓴,明確目標。
教師根據小說的特點,學生的認知情況,制定全面、科學、靈活、有層次的教學目標是引領小說教學的第一步。《語文課程標准》特別強調教學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有機整合。筆者認為,小說的教學目標可以從以下四個層次定位。
1.知識層次。結合文本的教學進行有關小說基礎知識的教學,豐富學生的積累。如小說中的重要字詞,小說的作者及相關文學文化知識,小說的類型、題材、流派風格,小說的「描寫」、「線索」、「鋪墊」、「伏筆」、「照應」、「懸念」、「誤會」等有關知識,積累小說中的優美語言材料。
2.能力層次。從小說閱讀出發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如內容層次、結構特點、情節發展、小說的要素在文中的體現、刻畫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課文中人物性格特徵、人物語言的品析及課文中詞句的理解、主題的把握。
3.審美層次。培養具體分析作品情節結構,敘事方式,人物塑造,表現方法,語言特色,創作風格等方面的文學審美能力。如欣賞人物形象,注意情節、環境與人物的關系,注意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欣賞小說的語言,注意語言運用的技巧,以及在塑造人物表現主題,渲染環境等方面的作用;欣賞小說刻畫人物的手法,精彩細節以及小說的結構手法與特點等等。
4.內化層次。在欣賞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研讀小說的能力。如深入的理解作品產生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創作意圖,探究作品的情感與思想的蘊涵及其社會價值;從創新性、獨特性、社會影響與文化史的地位對作品進行不同角度的評價,多元的理解作品的主題或人物,最終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以上四個目標層次,能點燃學生對小說的閱讀期待。如果達成了四個目標層次,學生就會收獲知識,提高語文閱讀能力,體驗到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真可謂,高瞻遠矚,目標明確,望盡小說路。
第二境界:「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閱讀推敲,注重過程。
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有著自身獨特的因素。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小說能「走進去,走出來」,與人物產生共鳴,與文本實現對話,與生活發生聯系,就要組織學生反復閱讀推敲文本。《語文課程准標》指出,閱讀教學要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筆者摸索出小說閱讀教學的「四字」策略。
1.導——激發興趣。課堂導入是小說教學喚醒學生閱讀期待的重要手段。導入的形式多種多樣:人物的命運導入,背景導入,作者簡介導入,影視曲等媒體導入等等。如《智取生辰綱》,我們可以講述楊志的身世遭遇導入,為學習小說的故事情節打好基礎;我們可以介紹《水滸傳》導入,揭示小說的主題思想;我們也可以利用電視劇《水滸傳》主題曲《好漢歌》導入,勾起對英雄形象的回憶。這些導入,自然把學生帶進了作品世界,激起閱讀興趣而移情入文,與作品進行對話。
2.讀——獲取信息。小說閱讀教學,讀是最基本的保障,是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放手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有效形式。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提煉概括小說的重要信息,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對人物有全面的感知。學生自已在閱讀中發現問題並回答問題,獲得了閱讀的愉悅,促進了對人物感情的體驗,並與之產生共鳴。教師在學生讀之前要進行必要的提示,以便學生有方向地進行閱讀。「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的前方。」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師就要有這種指路的意識,既指出方向,又不說明方向。這樣才能啟發學生打開小說的未知世界。讀是小說閱讀教學的基礎,只有讀透,學生才能真正走進小說。
3.析——分析理解。理解是學生通過對事件的認知與情感的體驗,用自已獨特的思維,對小說的人物、情節、環境、主題、語言等再現的過程。分析理解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速讀能力,整體把握課文能力,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感情的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語境揣摩小說語句的含義,體會語言表達效果,引導學生對小說進行闡發、整合、評價、質疑;設計閱讀問題,引導學生對小說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如筆者在教學《變色龍》時,設計了如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小說。
——小說著力刻畫了誰?
——隨著小狗的主人變化,他對小狗和赫留金的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
——他的性格特徵是怎樣的?你是怎樣發現的?
——小說的主題是什麼?你是怎樣理解的?
教師問題引導並留足思考的空間,學生自主解讀小說。這樣,自然把學生當作了學習的主人,便於學生綜合閱讀能力的有效提高。
4.賞——賞析評價。初中小說鑒賞主要是要求學生能對文學形象的概括性與生動性,作者用於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與藝術技巧,語言表達的文學性,小說的現實主題作出自已的理解與簡要的賞析。賞析的方法很多,合作討論交流法比較易操作。教師要設計問題,指導學生去賞析,成為學生賞析的建構者、聆聽者、參與者、評價者。小說閱讀賞析一般可設計如下問題:
——你喜歡小說中的哪個人物形象?為什麼?
——小說用了什麼方法來塑造人物?有什麼作用?你最想學哪種方法?
——你喜歡小說中的哪些詞、句、段?為什麼?
——讀了這篇小說,你想對作者說點什麼?
利用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體驗作者通過文體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感情,以及初步感知作品的藝術成就。尊重了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
第三境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品味收獲,探究延伸。
學生在「讀」、「析」、「賞」後,對小說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主題思想、語言特色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可以說,學生從文本閱讀中有所收獲。這時,教師要因勢誘導,調動學生的閱讀味口。這就需要教師組織學生對小說進行探究延伸。探究在於挖掘小說深領域的意蘊。結合小說的背景、環境,深挖小說的主題,以及它的現實意義,激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關注與體驗。延伸在於拓展小說的閱讀范圍。小說閱讀教學,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收獲快樂,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閱讀同類型、同主題的作品,觀看相關的戲劇、影視作品等,擴大學生的視野。小說閱讀教學的探究延伸,要達到一石擊起千層浪的效果。
教學是一門藝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小說閱讀教學的三個境界之外,可能還有更高的境界。讓我們繼續乘著課程改革的東風去探求更高境界的小說閱讀教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