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設計低年級數學練習的教學反思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有效教學的理念已滲透到了教學的各個方面,當然也滲透到了每節課的練習設計之中.練習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教學訓練活動,是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訓練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徑,.因此,設計好有效率的練習,就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下面是我對有效的設計練習課的一些體會. 一、結合生活實際設計有應用性的練習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於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如:學習《千克和克的認識》後,可以布置讓學生調查一袋洗衣粉、一個雞蛋、一袋大米、……物品的重量;學了《認識鍾表》後可以讓學生在星期日記錄整點時的活動;學習《統計》後可以讓學生統計城市裡主要道路上車輛通行的情況,為交通局制定車輛分流方案提供參考;……這樣的練習設計,引導學生從小課堂走向大社會,給學生以更廣闊的學習數學的空間,學生學到的將不僅僅是數學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觀察、分析、合作、交流、創新、實踐等綜合素質得到了培養和訓練. 二、設計必要性的練習 設計練習應與教材習題緊密結合,做到「課本習題為主,課外習題為輔」.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可將教材習題進行適當的組合和形式的改編.在綜合性練習當中,可以適當提高教材習題的難度,進行綜合訓練,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三、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對老師剛教學的新知很快就理解,並對模仿性的練習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綜合練習或延伸題時很多學生就會有不同程度的出現錯誤,由此可以反映了學生對知識的一知半解.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善於總結經驗,針對學生常常錯的題,設計針對性的練習,幫助學生領悟知識的實質. 四、設計對比性的練習. 設計對比性的練習目的是防止學生產生思維定勢及干擾.學生的定勢現象如:今天學習了減法應用題學生就會認為所以的應用題都是用減法來計算,因此設計練習時要做到新知交替,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干擾現象有如:學習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後,有些同學會把這兩種圖形的特徵弄混淆,辨認不清,因此設計練習時,要設計一些有對比性的練習題,使學生能准確分析辨別. 五、設計有創意的趣味性練習. 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數學練習要直觀、生動、有趣,如運用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等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在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輕松、愉快有效的完成練習. 六、設計有層次性的練習. 教師作為練習設計的策劃者,必須尊重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做練習的主人,做自己的「練習」.實踐證明並不是每一個學生對於相同的練習都能承受,因此,練習設計須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尊重差異,盡可能地設計不同層次、不同功能的練習,供學生自主選擇訓練,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雖然有些學生說的尚需斟酌,但他畢竟他們去思考了,努力了,這就是成功. 七、設計開放性練習. 所謂開放性練習就是為學生的思維提供一個更廣闊、更開放的練習空間和時間,能使學生在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創造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如:教學了《千克與克的認識》後,讓學生估計自己的體重、一袋大米、一袋洗衣粉、一個梨……的重量是多少.想學生更好的掌握准確度,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准確的去了解自己的體重和這些物品的重量,從中也可以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通過形式多樣的練習,不僅調動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溝通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使知識深化,而且可以達到以點帶面,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2. 怎樣寫好數學課的教學反思
數學是大多數學生覺得很枯燥的學科,思維量大,用腦較多。所以上數學學科的時候,學生往往聽一段時間後,就昏昏欲睡。再加上如果老師稍稍嚴肅一點的話,那學生會覺得更加無趣。這樣學習效率低下,給學習數學造成了更加多的障礙。如果老師能夠認真的進行課後反思,不斷的總結,會對今後的教學提供更多的氧料,以及改進的方向,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增色不少。那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
一、反思自己的教學。每節課結束後,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從數學思想方法角度反思數學教學內容,既是對蘊藏在數學表層知識下的極為豐富的數學精神、思想、方法、原理、規則、模式等深層知識的挖掘;看自己的教學設計是否考慮到了分層教學,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想到,特別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看自己的作業布置是否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既達到了對知識的鞏固,又不給學生添加額外的負擔;看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適合所教的學生,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你所選擇的方法是否兼顧了好中差,是否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教材作為數學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數學教師進行反思的重要環節,教師要對教學內容的選擇,編排特點,教材變遷,知識的呈現形式,教材的加工處理,例題習題的選擇和功能等進行反思。
二、反思學生的學習。一節課下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是你這節課的成敗的關鍵,是否達到了自己的預期的目標,對學生及其數學學習活動反思,不僅要對學生的個性差異,數學學習基礎,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因素(主要包括認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等),學生數學學習活動過程,數學學習失敗的原因,數學學習結果評價方式等進行反思,而且還要對學生數學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各種問題進行及時反思。這對今後調整自己的教學有較好的幫助作用。
3. 數學課如何做教學反思
如何寫數學教學反思
一、教學理念的反思。
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素質,讓「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就要徹底轉變教育理念,不能讓學生只會解答數學題目,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體驗數學的作用,培養並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如在《百分數的應用》的教學中,本課的教學設計,是在新課程標准理念指導下,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設計的。在本課的「請你選擇感興趣的百分數嘗試編一個百分數應用題」中,學生卸下了書本應用題、教師思維的束縛,大膽設想、討論,從實際效果來看,不同的學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決方法,從實施情況來看,整堂課學生情緒高漲、興趣盎然。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應對學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點「關愛」的指導,大膽地讓學生在學習的海浪中自由搏擊,讓學生自己尋找問題解決的策略、學習的方法,有頭腦、有個性、有能力的學生才能應運而生。
二、教學內容的反思。
教學內容的選擇,直接決定著一節課的成敗。因此,在一節數學課結束之後,教者要反思教學內容是否根據教學目標開發、利用學習資源,使之符合學生的經驗、情趣和認知規律;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能否按照學生的個別差異設計課堂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能否根據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進程以及突發事件,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如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游戲或多媒體,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慾,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教學《扇形統計圖》後有如下反思:一是激發學生思維,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課上我是通過提問發散性問題來激活學生思維。二是促成情感目標的落實如提問:「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公民你應該怎樣去做。」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
三、教學方法的反思。
教師設計教學方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設計教案時,要預測學生遇到的問題,那些地方學生不容易理解,根據學生要遇到的問題,設計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教學經驗進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講授這一教學內容時曾遇到過那些問題,有那些經驗,應該採用什麼策略和方法解決的,效果如何,然後進行新的教學設計。
例如: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一課時,根據以往經驗,學生對「余數都比除數小」這一規律不夠理解,出現余數比除數大的現象,在教學設計時,為加深學生的理解,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我讓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動手操作,進行分鉛筆試驗,並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最後讓學生在操作實驗中自己得到了「余數都比除數小」這一規律。
四、教學結構的反思。
反思教學結構是否按照學生的身體發展水平和認知水平,劃分學生認識的不同階段。根據教學過程中要求實現的不同認識任務,學生認識的不同階段可分為:引起學習動機;領會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檢查知識。各階段有其獨特的功能,既緊密聯系,又互相滲透。其次,反思教學結構上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取向,是否把接受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有效統一。兩種學習形態將認知與情感、指導與非指導、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能動與受動、外部物質活動與內部意識活動、個體與群體等諸因素加以協調、平衡,從而使教學過程為一個認識與發展的過程。
五、學習過程的反思。
教學是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或者導組成的。學生不是一個標準的受體,而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也是具體獨特思維的個體。所以對一堂課的教學設計,哪怕制定得盡善盡美,但在上課實施這一環節,也不可能得到百分百的體現,很多時候會因此而存在變數的。反思也因此而成為必要。如在數學廣角《雞兔同籠》的教學中,我主要藉助教材上的列表法同時結合引導學生畫圖的方法,再配合假設法。充分運用了動手操作這個手段,讓學生弄懂雞兔同籠問題的基本解題思路。師生共同經歷了三種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躍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後問:能用圖形來表示雞兔頭和腿之間的關系嗎?雖然這只是一個簡單操作活動,但是,在畫圖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經歷了一個探索的過程,這時候再介紹假設法就水到渠成了。
六、寫好教學反思要注意的問題。
1、要有勇於改革創新的精神,積極投身於外語教學改革的大潮中。改革本身就是一種新事物,每時每刻都有新現象、新動向、新問題。正是在探索新生事物的來龍去脈,把握其發展態勢之中,在深入探索之中,我們才能獲得體驗,才能感到有言可發,並在總結探索中提升出新的規律。
2、要想有所發現,還必須拓寬知識面,增加知識底蘊。要有精深的英語專業知識和心理學、教育學的基本知識,要廣泛涉獵其他學科,要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以及英語教改成果,還要學會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新知識奠定基礎,否則將很難有所為。
3、要勤於動腦,善於思考。在上完每節課後都要進行反思,反思一節課的成敗得失,並及時做好記錄。課後的反思,雖然點點滴滴,但它來自於我們的教學實
4. 小學數學 1噸有多重練習課教學反思
1t=1000kg,就是1頓等於1000千克,請採納哦
5. 《如何上好數學復習課》教學反思
一、引導自主復習,注重「理」 在復習課的教學中,可以放手讓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獨立自主地、自由自在地操作、思考與整理,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然後引導學生對各自獨創的結果進行分析與綜合的同時,運用「比較」異同這一思維方式逐步構建相同的結果,在學生體驗、交流、反思、辯論中尋求一種最佳的結果。通過「存異——求同——求佳」的操作策略,學生的認知結構也得到充分的發展,即達到「感悟——理解——升華」,促使學生從「無序」思維到「有序」思維再到「科學」思維方式的發展。雖然學生在「求異」過程中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可能是正確和簡捷的,也可能是繁瑣錯誤和無序的,但他們這種別出心裁的方法是自己獨創的,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創新」行為。例如,在復習「平面圖形的分類」時,課始老師布置學生回憶在小學階段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提示學生可以用圖或表的形式表示它們的內在聯系,有兩個小組通過自我學習、自我整理、合作討論參與,最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梳理成如下的知識網路。 二、指導復習方法,注重「建」 在復習課的教學中,要針對知識的重點、學習的難點、學生的弱點,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標准把有關知識、概念作縱向、橫向聯系歸類、整理,使之「豎成線」、「橫成片」,達到所復習的知識要點條理清晰,知識結構脈絡分明。教給學生整理與歸類的方法,使學生在獲得比較系統的知識的同時,不斷構建和完善認知結構,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在復習《平面圖形的面積和周長》時,在自己課前整理的基礎上,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很多組都能夠整理出下面的網路圖。很好地再現了面積的公式推導中各個平面圖形的關系。 復習課為我們提供了重新組建學生認知結構的時機,我們必須充分運用,而且高度重視在復習課中對學生所學知識、認識事物的方法和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進行高層次的歸納、概括、提煉,使新、舊知識完美融合為一體,達到構建學生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的目的,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三、重視生活聯系,注重「用」 學習數學要以一定的經驗為背景,復習課的設計應該為學生提供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探索數學的情境。要給學生充分的機會,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感知、操作等活動來認識數學,讓學生「做數學」比簡單地教給數學知識更重要。讓學生「做數學」的途徑之一就是設計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數學情境。 例如,復習「空間與圖形」的內容,可設計這樣一道綜合題:城北新區有一塊正方形空地,面積是3600平方米。(1)如果要在這塊空地上圍出一個最大的圓,並鋪上草坪,這塊草坪的面積有多大?(2)在這塊空地上設計一片花圃,使花圃的面積占正方形面積的25%。請你設計方案。這樣聯系生活實際,把空間與圖形的知識與百分數知識相聯系,讓學生設計方案,有利於考查學生綜合知識的應用能力及整體設計思想、優化策略、創新精神和審美意識。 總之,習題的設計在內容上要「全」,在形式上要「精」,在方法上要「活」,在時間上要「足」。教師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演練機會,為學生的評價提供豐富的資源,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四、注重拓展延伸,注重「延」 在復習課中精心設計開放性、綜合性的習題,給學生提供一個能夠充分表現個性、激勵創新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引導和幫助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把知識結構轉化為認知結構,促進學生智力、能力的發展。 教有法而無定法。復習課的梳理不一定完全在課上,比如我們現在經常運用的讓學生辦數學小報、寫數學日記進行梳理;然後在課上,孩子們可以對數學小報,數學日記進行展評。從中相互借鑒,相互學習。比如高年級可以讓學生根據單元知識,或者是需要復習的知識,讓學生畫一些樹形圖,把知識進行梳理,並內化自己的已有認知當中。六年級的學生還可以採用小老師授課制,由學生來當老師。當然了這時教師不是閑了而是更忙了。 復習課應注意了解學生的學情、精心設計學法。教師要正確處理好開放與基礎的關系,沒有良好的知識基礎和認知基礎,「開放式」教學難以實現,或達不到預期目標。在復習課中,整理、復習基礎知識,使全體學生的基礎更扎實,才能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展,使復習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6. 四年級下冊人教版雞兔同籠練習課教學反思
一、本課的亮點
首先,選題有趣,學生愛學。《雞兔同籠》這一主題來源於我國古代 1500 年前的數學 名著《孫子算經》。對學生來說有很大的挑戰性。開課伊始,一句「今天的數學課,讓我們 一起坐上時光飛船,穿越到 1500 年前,看一看古人研究的數學是怎樣的!」既點出了這節 課的與眾不同,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究慾望。 第二,從一而終,孕伏「假設」。處理表格法時,有意找了從雞、兔各 4 開始的,一來 體現了從平均分即中間查找的優越性, 二來根據腿數少了說明誰的只數少了伏筆假設法中需 要的算理,表格並不是與假設法隔離,一分為二的。表格里蘊涵著「假設」,從表格里就滲 透「假設」的思想,讓學生的思維沒有斷層,從一開始思維就在同一條線上,循序漸進,螺 旋上升。 第三,歡樂游戲,激發思維。面對「10÷2=5」這個算式時,學生不理解,不僅不理解 整個算式的意思,包括算式中「10」、「2」代表的意思也不明白,所以鑒於本課題的「重 點」「難點」具有不直觀性,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喪失了學習興趣,我此時引入了游戲, 當背手站立當 「大公雞」 的學生, 突然伸出手來, 學生立刻感受到了有雞變兔的鮮活與形象, 成功攻破了「2」的含義,剛開始也想直接在圖上給「雞」添腿,但與游戲比起來,少了趣 味,更更重要的,是游戲突破了難題不難,打破了和學生距離感,活生生發生的身邊事情, 更能使人印象深刻,易於理解。以至於後來脫離圖抽象說算式的含義時,學生用抬起來的兩 只手錶示添加的兩條腿,從這點看出,游戲超長發揮了它的價值。 第四,數形結合,理解算理。在理解「假設」法的算理時,借住圖和小棒引導學生理 解算理。如果說游戲是為突破「2」的含義,但對於「10」的處理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首 要一點就是「10」在游戲中隱匿性和不直觀。所以借生成的錯誤資源,有些不該添「2」變 兔的大公雞也伸出手來變成了兔,以此引發學生討論,問題出在哪?找出病名,由此順理成 章藉助直觀、可操作的小棒來驗證,與其說是驗證,其實是貨真價實看這名學生 2 根 2 根給 雞添小棒的過程,每個孩子的眼睛全神貫注的看向她的手來回移動著,貼有 10 根小棒的卡 紙慢慢從有變無,由多到少,,「總共再添 10 根小棒」「2 根 2 根的添」「能添給 5 只雞, 讓他們變成兔」 , 此時的無聲勝有聲, 這些難處理的點隨著孩子的彈指一揮間, 開始發了芽, 慢慢長出根。 第五,有扶到放,建立模型。畫圖是算理的一個保護傘,是為了理解算理。那麼脫離圖的建模則讓假設法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的思維層次,通過一系列的說理,學生建立了解決 此類問題的模型,這個模型不是憑空建起,而是在數形結合的算理地基之上建立,這樣循序 漸進的抽象過程,學生已於接受,易於理解。
二、今後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以往上完課,全憑印象去反思,去找不足,本次是錄課,可以看著視頻,細致的發現自 己的問題和不足,收獲頗豐。 第一、在課堂上,教師的語言盡量做到簡練,一針見血,少重復學生說了的話,學生說 的話,其他學生自然能聽到,教師再說一遍,既無意又費時,以後在語言上多下功夫。 第二、在處理第 6 只公雞該不該添腿時,學生說:「我再添就多了,我再添就成 28 條 腿」,我藉此拿起空了的卡紙說「還有腿嗎?」其實和她的意思是樣的,但如果以學生的這 句話為點,「你再添就多了,那麼腿都添給了誰?」引申過來會更好。 第三、如果把古題在課堂上處理了會更好。奔著 40 分鍾的課去的,而且心中堅信一個 信念,即使後面的古題處理不了,前邊的算理任何一個環節和處理點都不能少,新授部分處 理不好,後面的練習學生也是一知半解,或是單純的模仿,不知其意。那麼本節課就失去了 他應有的價值和意義,我應從語言的簡練度上提純,在處理熟練度和靈活度上提速,上好高 效精緻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