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陳情表教案

陳情表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15 00:44:55

A. 求《陳情表》優秀教案!(內容簡練,重難點突出,板書設計構思新穎)謝謝!

教學目標 :
1 ,熟讀全文,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
2 ,鑒賞本文融情於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3 ,深入體會文章凄切婉轉的陳情技巧.
教學重點: 重要的古漢語語詞知識
教學難點 : 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和李密祖孫間真摯深厚的感情
教讀方法設計: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強的傳世名作,宜採取多種方法反復誦讀;對難於理解的段落,可以採取研究性學習策略,提供相關研究資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學生在自學和討論中獲取新知.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系統
教學時數: 3 課時
課前預習:
1 ,通讀全文,藉助工具書解決文中生字詞音義問題;
2 ,初步了解所表達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 ,溫習第一冊第四單元的幾篇文章,體會燭之武,鄒忌,觸龍的勸說技巧,並和同學討論李密陳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熟悉課文,掌握古漢語語詞知識,理清課文思路.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傳誦千古的絕妙好文,它陳情懇切,言辭婉轉;它情理兼備,誠款感人;它緣情揮灑,流暢自然,這就是晉代文學家李密的名作《陳情表》,(投影《出師表 — 李密 》,學生會以為老師錯了,教師解釋)《出師表》是諸葛亮的作品,"出師一表真名世",初中學過的諸葛亮的這篇文章的確是名世,傳世之作.(屏幕隱去"出師"二字,僅留"表"字)"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一般以向皇帝陳情為內容.《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向蜀漢後主劉禪陳情的奏章."出師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載誰堪伯仲間"意思是"千年以來誰可以和他相比呢 "我不敢舉哪個名人去和諸葛亮比較,但就在諸葛亮之後不足一百年的晉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師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陳情表》.(投影顯示"陳情"二字)
二,整體感知課文:
1 ,四位學生分讀全文.讀後大屏幕顯示易讀錯字音.
終鮮( xi僴 ) 兄弟 期功強( qi僴g ) 近 常在床蓐( r /font> ) 猥( w噄 )以微賤 豈敢盤桓( hu俷 ) 庶劉僥( ji僶 )幸
2 ,全體學生高聲自由朗讀全文.
3 ,結合"表"的文體特徵,提問:
1 )是誰陳情

學生回答後,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晉犍為武陽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時師事著名學者譙周,以學問文章著名於世.曾出仕蜀漢擔任尚書郎,屢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辯.晉武帝征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辭不應征.
2 )向誰陳情
晉武帝.(投影)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籠絡人心,對蜀漢士族採取懷柔政策,徵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
3 )陳什麼情
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征,請求辭官終養祖母的衷情.
4 ,李密怎樣才能說服晉武帝呢 (引同學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李密要想說服晉武帝,是應該先曉之以真情呢,還是喻之以大義 是的,李密先自訴家庭的悲慘境況,讓晉武帝一開始就落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凄苦悲涼的氛圍之中.
三,分析課文(一)
1 ,齊讀第一段.
2 ,由一組學生找出重要的實詞,虛詞,並連同詞義大聲讀出.
3 ,教師和兩名學生共同口譯本段文字.
4 ,文章一開始,作者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凶."該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麼作用 (學生回答:總攝作用)它總提了哪幾個
方面 (學生討論,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師提供參考答案,投影逐條顯示)
第一:半歲喪父,四歲母嫁,祖母撫養;
第二:年幼多病,九歲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兩輩單傳,內外無親,形影相弔;
第四:祖母年邁,夙嬰疾病,卧床不起.
5 ,學生對照投影試背第一段.
四,結束語:
僅僅有第一段的悲苦說辭,能夠打動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嗎 晉武帝會不會認為這是他為保留名節堅辭不仕的托辭呢 這個問題對於李密來說至關重要 , 這關繫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樣陳述的,我們下一節課再賞讀《陳情表》的其他章節.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繼續積累古漢語語詞知識;賞析李密婉曲的言辭技巧;鑒賞融情於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教學過程 :
一,教師背誦第一段前兩句,引導學生齊誦全段.
二,導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別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訴說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晉武帝的同情了.但問題在於晉武帝建立新晉,招攬人才,收買人心,"我徵召你
一個李密,你就照顧祖母,辭不應征,你不是存心不給我個面子嗎 我看你還咋說 "我們首先看新晉對李密的態度.
三,分析課文(二)
1 ,學生齊讀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新晉對蜀漢舊臣李密的起用 李密又是如何應對的 (學生回答,教師分條投影)
3 ,從本段中我們看到的是李密的態度堅決呢,還是他的哀婉陳情 (詞意凄惻婉轉,恭謹虔誠,外表象是俯首乞憐,令人同情.實質是態度堅決,還是不去應征.)
4 ,情以動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僅僅想用情來打動晉武帝的話,也許晉武帝會稍動惻隱之心,而這種惻隱之心很快就會從搞政治的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心中溜走.你盡孝但不能不盡忠啊 自古說"忠孝不能兩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陳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頓,待學生說出"曉之以理"後)"喻之以
孝道之大義",(為什麼李密從"孝"的角度來說理呢 )因為晉武帝治國標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學們針對我提出的幾個問題研究,討論並作出解答.(投影問題,逐條解決)
1 )默讀並口頭通譯第三段;
2 )李密最擔心晉武帝懷疑他哪一點 他是怎麼為自己辯解的 (矜守名節.古代崇尚一種觀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晉文人名士最重氣節.晉武帝同樣怕李密也是矜守名節.本圖宦達→至微至陋→過蒙拔擢→豈敢盤桓)
3 )本段文勢有三轉,表示轉換的字眼是什麼 (伏惟,且,但)文意的重點落在哪裡 (區區不能廢遠)
4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中"是"指代上文的什麼內容 (指代"但以劉日薄西山……更相為命")
5 )本段討歡心,訴悲苦,求諒解,表心志,極盡陳情之能事,請結合本段文字具體分析.
5 ,教師范讀第四段.
6 ,教師串講:(可以參照教學用書中黃岳洲先生的賞析文字,主要是給學生提供鑒賞的範例)
7 ,經過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陳情,晉武帝覽表之後會有怎樣的反應呢 (學生閱讀課後練習中《古文觀止》的評語)
四,師生討論總結四段文字的主要內容:(投影逐條顯示)
第一段:自訴家境困頓多舛,祖孫更相為命之狀;
第二段:明寫感激朝廷之情,實訴屢不奉詔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義,明降臣之不矜名節;
第四段;解決忠孝兩全矛盾,提出願乞終養請求.
五,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整理本課的語言知識.
教學過程 :
一,分組背誦全文.
二,分析藝術特色:
1 ,感情真摯,融情於事;(從本文的實際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達的幾種情感 ,體會抒情和敘事的結合:"情為文之經,事為文之緯")
2 ,文脈暢達,照應聯通;(本文前後照應的句子很多,教師可舉出若干例,讓學生回答)
3 ,駢散結合,音韻和諧;(簡介駢體文特點)
4 ,陳辭婉曲,屈伸適宜.(可聯系高一第一單元幾篇文章,探討陳情,諷諫,勸說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題發揮,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陳利弊,曲徑通幽等等)
三,總結本課古漢語語詞,文化知識:
1 ,一詞多義:(略)
2 ,古今異義:至於,成立,告訴,不許,希冀,辛苦
3 ,通假現象:閔,零丁,蓐
4 ,成語:孤苦伶仃,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皇天後土
5 ,修辭方式:比喻,婉曲,對偶
6 ,文化知識: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語訓練:學生設置情境,稍微思考後由學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辭技巧.(例如:一學生家長因家庭經濟拮據,
讓成績較好的兒子退學,親人勸說無效.假設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勸說,怎樣說服家長 )
五,討論:
結合課後練習五,談談對傳統孝道的看法.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往正確的立場,觀點深入探討.
六,結束本文學習.
附:
1 ,談談孝道
作者:任繼愈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是忠.幾千年來,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志.忠孝是聖人提出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中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
從秦漢開始,中國就建立了多民族統一的大國,建成它並維護它要有兩條保證.第一條,要保持對廣土眾民的大國高度集權的有效統治;第二條,要使生活在最基層的個體農民,安居樂業,從事生產.高度集中的政權與極端分散的農民雙方要互相配合,減少對立,在統一的國家協調下,才能從事大規模跨地區的工程建設,文化建設,防止內戰,抵禦外患,救災防災.個體農民從中受到實惠,則天下太平.
農業生產是中國古代社會根據自然環境的合理選擇.家庭是中國古代一家一戶的基層生產組織,從而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小農生產的家庭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國家有保護小農的責任.
"國"與"家"的關系協調得好,則天下治,反之則亂.保證實現國家,君主有效統治的最高原則是"忠";鞏固基層社會秩序,增加鄉黨鄰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則是"孝".相傳古代聖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領袖.國家組織被看作氏族組織的擴大.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細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經》中的《孝經》把孝當作天經地義的最高准則.後來北宋的張載作《西銘》,在《孝經》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融忠,孝為一體,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把倫理學,政治學,心性論,本體論組成一個完整的孝的思想體系.這種高度抽象概括意義的孝,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價值觀的共識,幾千年來起了積極作用,功不可沒.
"五四"以來,有些學者沒有歷史地對待孝這一社會現象和行為,出於反對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說成罪惡之源,是不對的,因為它不符合歷史實際.
孝道是古代社會歷史的產物,不能看作是古代聖人想出來專門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當然也不是天經地義,永恆不變的.
古代農業社會,政府重農,把農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遷,所以有"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古代職業世襲,有"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訓條.古人生活於家庭之內,子女對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與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義務,所以"天下無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慮子女雙方的感情因素,只憑父母之命即可組成婚配.
進入現代社會,中國社會結構正在轉型過程中.社會老齡化現象對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課題.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出現大量獨生子女.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新型家庭一對夫婦要照顧雙方的兩對父母.傳統觀念規定的某些孝道行為規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難以照辦.當前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無論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著安全港灣的作用.
今天對孝道的理解和詮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把幾千年來以家庭為基地培育起來的,深入到千家萬戶的傳統觀念,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再認識.這一課題關系社會治亂,更關繫到民族興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時日,深入研究,必有豐厚的成績.
晉對李 陳情 李對晉
察臣 供養無主 辭不赴命
舉臣
拜臣 具以表聞 辭不就職
除臣
責臣 劉病日篤
告訴不許 進退兩難

B. 誰有<陳情表>的教案

臣子李密陳言:臣子因命運不好,小時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我慈愛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經過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親改了嫁。我的奶奶劉氏,憐憫我從小喪父又多病消瘦,便親自對我加以撫養。臣子小的時候經常有病,九歲時還不會走路。孤獨無靠,一直到成家立業。既沒有叔叔伯伯,也沒有哥哥弟弟,門庭衰微福氣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兒子。在外面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在家裡又沒有照管門戶的僮僕。孤孤單單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劉氏很早就疾病纏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飯喝葯,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她。

到了晉朝建立,我蒙受著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時候太守逵,推舉臣下為孝廉,後來刺史榮又推舉臣下為秀才。臣下因為沒有人照顧我祖母,就都推辭掉了,沒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洗馬。像我這樣出身微賤地位卑下的人,能夠去服待太子,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捐軀所能報答朝廷的。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推辭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縣長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門督促,十萬火急,刻不容緩。我很想遵從皇上的旨意立刻為國奔走效勞,但祖母劉氏的病卻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又不見准許。我是進退維谷,處境十分狼狽。

我想聖朝是以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故舊老人,尚且還受到憐惜養育,何況我的孤苦程度更為嚴重呢?而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蜀漢的官,歷任郎中和尚書郎,本來圖的就是仕途通達,無意以名譽節操來炫耀。現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實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優厚,怎敢猶豫不決另有所圖呢?但是只因為祖母劉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樣子,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沒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餘生。我們祖孫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為這些我的內心實在是不忍離開祖母而遠行。

臣下我今年四十四歲了,祖母今年九十六歲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的日子還長著呢,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夠准許我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願。我的辛酸苦楚,並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親眼目睹、內心明白,連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憐憫我愚昧至誠的心,滿足臣下我一點小小的心願,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幸地保全她的餘生。我活著當以犧牲生命,死了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懷著牛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聞達。

李密 名虔,字令伯(224—287年),犍為武陽(今彭山)人。西晉文學家。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六個月就死了父親,四歲時舅父又強迫母親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聞名。據《晉書。李密傳》說: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湯葯、必親自口嘗然後進獻。李密幼時體弱多病,甚好學,師事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氏傳》,以文學見長。年輕時,曾任蜀漢尚書郎。晉滅蜀後,征西將軍鄧艾敬慕他的才能,請他擔任主簿。李密以奉養年邁祖母為由,謝絕了鄧艾的聘請。泰始三年(267年)晉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詔征密為太子洗馬(官名)。詔書累下,郡縣不斷催促,這時,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歲,年老多病。於是他向晉武帝上表,陳述家裡情況,說明自已無法應詔的原因。這就是著名的《陳情事表》,或稱《陳情表》。

《陳情表》辭語懇切,委婉動人。表到朝廷,晉武帝看了,為李密對祖母劉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動,贊嘆李密「不空有名也」。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嘉獎他孝敬長輩的誠心,賞賜奴婢二人,並指令所在郡縣,發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影響深遠。文中的一些詞句如「急於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等,直至今天人們還經常引用。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滿後出仕。在任溫縣(今河南溫縣)令時,政令嚴明,政績顯著,剛正見稱。過去,中山諸王每過溫縣,必苛求供給,當地人民以此為患。李密到任後,中山諸王進過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爭,使諸王過境不敢苛求,為百姓辦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職,施展自已的聰明才智,由於朝中無人推薦,最後只做了漢中太守,一年後罷官歸田。後病卒,終年六十四歲。

李密(582~619)

中國隋末農民起義中瓦崗軍後期領袖。字法主。京兆長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大業九年(613)參與楊玄感於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起兵反隋。玄感敗,李密逃亡。十二年,入瓦崗軍。同年十月,因李密勸翟讓迎擊隋悍將滎陽通守張須陀所統精卒,大敗隋軍,故翟讓命他分統一軍。李密軍令嚴肅,賞賜優厚,士卒樂意為他所用。他建議襲取興洛(後改洛口)倉,開倉賑濟,擴充隊伍,然後進取東都。大業十三年,瓦崗軍攻取洛口倉,招就食飢民幾十萬,起義隊伍迅速壯大。李密長於謀略,逐步在瓦崗軍內部形成自己的勢力。十三年初,李密獲准建立蒲山公營。二月,翟讓推李密稱魏公於洛口,改元永平,以招徠各路反隋武裝,由此李密在各路起義軍中確立了盟主地位。這時,李密和翟讓之間因處理隋降官、分配軍資等問題,發生火並,李密殺翟讓及從者數百人。十四年三月,宇文化及殺隋煬帝,率眾10餘萬西歸。皇泰主命李密討伐化及。李密七月出兵東討化及。兩軍在童山激戰,化及兵敗北走。李密雖勝,自己的兵力也遭到重大損傷,王世充組織了2萬多人馬,乘機進擊,李密軍大敗,本營覆沒,親將秦叔寶、程知節(初名程咬金)、牛進達等被俘,單雄信投降。李密走投無路,乃於九月渡河至河陽降唐。十一月,李淵遣李密等到山東去招收舊部。他感到已被猜疑,遂叛唐。唐將盛彥師邀擊,斬李密於邢公峴。

C. 陳情表教案

教學步驟:
一、以蘇軾的評論導入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
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
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二、預習檢測
1、下列紅色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 )
A、臣以險釁(xìn) 夙遭閔(mǐn)凶終鮮(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賤 責臣逋(bǔ)慢 猶蒙衿(jīn)育 寵命優渥(wò)
C、豈敢盤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除臣洗(xiǎn)馬
D、逮(dǎi)奉聖朝 過蒙拔擢(zhuó) 門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為命
分析:B責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聖朝。
聽課文讀音,注意字詞讀音
2、下列說法,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表是一種奏章,用於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如:諸葛亮的《出師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職之意,而「除」則是免去官職之意。「東宮」指代太子,因為太子居於東宮,故稱。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從漢武帝開始,令郡縣每年經考察而推舉孝、廉各一人,晉時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喪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喪九個月,小功服喪五個月。服喪的長短可表明親屬關系的遠近。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職之意,或稱「到…當…官職」。
3.理解題目「陳情表」:誰在「陳情」、 向誰「陳情」、 為什麼要「陳」、 如何「陳」
三、作者介紹和背景介紹
學生讀以下文字,了解相關背景,以利於學習。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陽(今四川省彭山縣東)人,晉初散文家。幼年喪父,母改嫁,由祖母劉氏親自撫養,長大後博學善辯。
公元263年,司馬昭子司馬炎(晉武帝)廢魏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當時東吳尚踞江左。晉武帝為了安撫蜀漢舊臣,同時也為使東吳士臣傾心相就,以減少滅吳的阻力,對蜀漢舊臣採取了懷柔政策授予官職,以示恩寵。
以文學見稱,曾多次出使東吳,歷職郎署的李密當然被列為籠絡的對象。然而,李密對蜀漢則是念念於懷,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生了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無怪乎晉武帝看了表章以後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終於准如所請。
四、梳理課文
(一)第一段:
1、先讀課文,注意不同顏色的字的解釋: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葯,未曾廢離。
2、問題串講:學生自由朗讀第一段
(1)哪句話是作者陳述的總提?下面哪些內容都屬於「閔凶」?學生討論,明確:夙遭閔凶
父喪母嫁、多病零丁、門衰祚薄、夙嬰疾病,正是基於這四個原因,故不能「廢遠」。(為下文伏筆)
(2)圍繞「閔凶」,作者的敘述角度、層次是怎樣的?語言特點及作用是什麼?
縱的方面:(生孩六月——至於成立)
六月:慈父見背 四歲:舅奪母志 少:多疾病 九歲:不行
橫的方面:(外、內)
既無——伯叔 終鮮——兄弟 晚有——兒息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3、翻譯下列紅色詞語和句子:
臣以險釁 夙遭閔凶
舅奪母志 憫臣孤弱
九歲不行 零丁孤苦
至於 成立
終鮮兄弟 門衰祚薄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而劉夙嬰疾病
(二)第二段:
1、朗讀課文,注意不同顏色字體的解釋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2、自由誦讀第2段
A、本段分幾個層次?各自的重點是什麼?明確:
二層:敘朝廷徵召之殷;寫自己進退兩難的境地。
B、前一層按什麼順序來寫的?和時間詞相對應的表徵召的詞有哪些?由這些詞可見什麼?為何官職遞增卻「辭不就職(赴命)」?
明確:
表時間:逮、前、後、尋
表徵召:察、舉、拜、除、當;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馬
(解釋、積累有關文化常識。「孝廉」「秀才」是薦舉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辭不赴命」;「郎中」「洗馬」是官職,所以用「辭不就職」)
作用:先郡,次州,後朝廷,可見徵召級別越來越高,表達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辭理由:供養無主,劉病日篤(承上文「夙嬰疾病」,張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層如何見事態的嚴重、緊迫和作者處境的狼狽?目的何在?「奉聖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麼?
明確:事態嚴重:詔、責、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強己所難之窘迫。
處境狼狽:「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可是「供養無主」「欲奉詔賓士」,「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品析:訴說自己辭不就職的矛盾心理(狼狽處境),「臣之進退,實為狼狽」,情辭悲切,動人心肺。「奉」「沐浴」,稱頌朝廷,並表感恩之情,可見語言的得體和機智。
3、翻譯紅色詞語和句子
逮奉聖朝 ,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 舉臣秀才
供養無主 除臣洗馬 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臣具以表聞 責臣逋慢 劉病日篤
告訴不許
(三)第三段(具體研讀):
1、同上: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2、串講
1)本段結尾落在辭官養親上(「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展開的?
提示:三層,分別以「伏惟」「且」「但」來轉換文意。
A、抓住晉「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釋自己應得到同情。
B、自陳宦歷,稱頌君恩,表明辭職與「名節」無關,以求皇帝諒解。
C、正面陳述劉之現狀,是「不能廢遠」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層,作者為什麼扯起「孝」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義?
A、借孝來掩飾自己的觀望之意,從而解除晉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況」是指特殊。孝既已及於一般,對特殊就更應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詞承首段,又為下文「臣之辛苦」張本。
3)品味2、3層,看本段的語言特點
A、「至微至陋」「豈敢」等詞委婉動人,至為懇切。
B、「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更相為命,……」,一組四字句,皆出於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點:委婉、流暢。此段中反復表明心跡,敘說衷曲,解釋不能「廢遠」的原因,情辭懇切。
(四)第四段:
1、同上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2、具體研習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話是表文主旨?
「願乞終養」
2)貫穿全段的是哪兩個詞?
「盡節」「報養」——忠孝兩全
3)用語有什麼特點?
「願乞」「願矜憫」「聽臣微志」——無比懇切
4)由本段可見全文感情真摯、悲惻動人,原因是什麼?
事之實: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
言之切:願乞、願矜憫、聽臣微志、明知、共鑒。
心之誠: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五、晉武帝為什麼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1、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
2、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六、梳理課文結構
一段:歷述自己的悲慘遭遇。 二段:敘寫進退兩難的處境。 願乞終養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職 四段:提出先盡孝、後盡忠。
七、藝術特色
1、融情於事。
2、語言形象生動,自然精粹。
八、討論課後練習
九、字詞整理

2 .古今異義:
至於:到 成立:長大成人 辛苦: 辛酸苦楚
告訴:申訴 不行:不能行走
3 .通假現象:
閔:通「憫」,可憂患的事 零丁:通「伶仃」,孤獨的樣子 蓐 :同「褥」,草褥子
4 .成語:孤苦伶仃,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皇天後土
5.判斷句:①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②今臣亡國賤俘
③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6.被動句:
而劉夙嬰疾病
7.文化知識: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十、說話訓練:
學生設置情境,稍微思考後由學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辭技巧。(例如:一學生家長因家庭經濟拮據, 讓成績較好的兒子退學,親人勸說無效。假設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勸說,怎樣說服家長?)
十一、討論:
談談對傳統孝道的看法。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往正確的立場、觀點深入探討。
附: 談談孝道
作者:任繼愈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是忠。幾千年來,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志。忠孝是聖人提出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中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
從秦漢開始,中國就建立了多民族統一的大國,建成它並維護它要有兩條保證。第一條,要保持對廣土眾民的大國高度集權的有效統治;第二條,要使生活在最基層的個體農民,安居樂業,從事生產。高度集中的政權與極端分散的農民雙方要互相配合,減少對立,在統一的國家協調下,才能從事大規模跨地區的工程建設、文化建設,防止內戰,抵禦外患,救災防災。個體農民從中受到實惠,則天下太平。
農業生產是中國古代社會根據自然環境的合理選擇。家庭是中國古代一家一戶的基層生產組織,從而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小農生產的家庭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國家有保護小農的責任。
「國」與「家」的關系協調得好,則天下治,反之則亂。保證實現國家、君主有效統治的最高原則是「忠」;鞏固基層社會秩序,增加鄉黨鄰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則是「孝」。相傳古代聖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領袖。國家組織被看作氏族組織的擴大。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細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經》中的《孝經》把孝當作天經地義的最高准則。後來北宋的張載作《西銘》,在《孝經》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融忠、孝為一體,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把倫理學、政治學、心性論、本體論組成一個完整的孝的思想體系。這種高度抽象概括意義的孝,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價值觀的共識,幾千年來起了積極作用,功不可沒。
「五四」以來,有些學者沒有歷史地對待孝這一社會現象和行為,出於反對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說成罪惡之源,是不對的,因為它不符合歷史實際。
孝道是古代社會歷史的產物,不能看作是古代聖人想出來專門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當然也不是天經地義,永恆不變的。
古代農業社會,政府重農,把農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遷,所以有「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古代職業世襲,有「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訓條。古人生活於家庭之內,子女對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與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義務,所以「天下無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慮子女雙方的感情因素,只憑父母之命即可組成婚配。
進入現代社會,中國社會結構正在轉型過程中。社會老齡化現象對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課題。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出現大量獨生子女。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新型家庭一對夫婦要照顧雙方的兩對父母。傳統觀念規定的某些孝道行為規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難以照辦。當前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無論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著安全港灣的作用。
今天對孝道的理解和詮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把幾千年來以家庭為基地培育起來的、深入到千家萬戶的傳統觀念,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再認識。這一課題關系社會治亂,更關繫到民族興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時日,深入研究,必有豐厚的成績。

D. 我想尋找李密的《陳情表》的優秀課件和教案。

《陳情表》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感受作品表達的濃濃親情,正確評價和理解文本的觀點和思想感情;

2.藉助注釋和工具書,梳理、積累文中重要的詞語和語文知識;

3.學習文本通過記敘生活瑣事表達情感的寫法,學會表達自己感受到的親情。

教學輔助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以下話語導入課文。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蘇軾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種,是臣子寫給皇帝的書信。我國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李斯《諫逐客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分成章、奏、表、議四小類。「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文心雕龍》)此外,還有一種專議朝政的文章,又統稱「表」。「表」的基本特徵是「動之以情」。課文是李密寫給晉武帝司馬炎的一封信。

李密,西晉文學家。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成人。李密原是蜀漢後主劉禪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馬昭滅蜀漢,為了籠絡西蜀人士,大力徵召西蜀名賢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於鄉里。晉武帝為穩定局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應召。後來晉武帝徵召他為太子洗馬,催逼甚緊,如不應詔,會被誤認為「矜守名節」,不與司馬氏王朝合作,招來殺身之禍,於是寫下了《陳情表》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為理由婉言辭謝。

2.學生聽課文朗讀,正音正字。

3.學生朗讀課文,藉助注釋,疏通字詞。

4.學生默讀課文,藉助注釋,初知文意,並標記疑惑之處。

5.教師點撥,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明確:第一段,作者陳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自己與祖母「更相為命」的情狀,以使武帝化嚴為慈,化對立態度的逞威為同一立場的體恤。

第二段,歷敘朝廷多次徵召,優禮有加,但由於「劉病日篤」而處在「報國恩」和「徇私情」不可兼顧的兩難之中,作者旨在消除晉武帝的疑慮,為下文請求「終養」埋下伏筆。

第三段,提出晉朝「以孝治天下」這個治國綱領,陳述作者特別孤苦的處境和作者的從政歷史、人生態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進一步打消晉武帝的疑慮。

第四段,明確提出「願乞終養」,表示要先盡孝後盡忠,以期感動武帝達到陳情目的。

三、研讀討論

1.開頭「臣密言」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奏表開頭的一般格式。

2.「臣以險釁,夙遭閔凶。」該句在全段中起到什麼作用?它關系著哪幾個方面?

明確:總攝作用。

第一,半歲喪父,四歲母嫁,祖母撫養;

第二,年幼多病,九歲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兩輩單傳,內外無親,形影相弔;第四:祖母年邁,夙嬰疾病,卧床不起。

3.第一段中作者為什麼不用第一人稱「臣」而用第三人稱「孩」?

明確:旨在客觀陳述苦情以使武帝動心。

4.李密最擔心晉武帝懷疑他哪一點?他是怎麼為自己辯解的?

明確:矜守名節。

古代崇尚一種觀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晉文人名士最重氣節。晉武帝同樣怕李密也是矜守名節。本圖宦達→至微至陋→過蒙拔擢→豈敢盤桓。

5.學生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蘊含的感情。

6.藝術特色。

明確:(1)文筆委婉懇切,耐人尋味;(2)以「情」編織全文,情真意切;(3)寓理於情,情理交融;(4)語言駢散相間,參差交錯,有極強的感染力。

7.師生共同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語。

示例:孤苦伶仃;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急於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8.學生暢談閱讀課文的感受,體味親情,反思自我。

四、梳理積累

1.文言實詞。

(1)臣以險釁,夙遭閔凶

險釁:指災難禍患。 夙:早。 閔凶:憂傷不幸的事。

(2)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見背:離開我,指去世。 背,背離、離開。

(3)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祚:福氣,福分。 薄:淺薄。 息:子。

(4)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煢煢:孤單的樣子。 孑:孤單。 吊:安慰。

(5)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尋:不久。 除:授予官職。

(6)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盤桓:徘徊不進的樣子。 希冀:這里指非分的願望。

(7)臣具以表聞

具:詳盡。

(8)則劉病日篤

篤:病重。

(9)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狼狽:形容進退兩難。

(10)猶蒙矜育

矜:憐憫。

(11)但以劉日薄西山

薄:迫近。

(12)更相為命

更,交互。

(13)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

聽:聽任。 庶:或許。 卒:終。

2.文言虛詞。



(1)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

①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如:

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陳情表》)表示動作的對象,可譯為「對」「向」。

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表示動作的對象,可譯為「與」。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表示動作的對象,可譯為「對於」。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表示動作的對象,可譯為「向」。

得復見將軍於此。(《鴻門宴》)表示動作的處所,可譯為「在」。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表示動作的范圍,可譯為「在」。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赤壁之戰》)表示動作的處所,可譯為「到」。

②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如:

急於星火。《陳情表》

良曰:「長於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③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2)復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如: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②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理解為「在這」「從這」等。如: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捕蛇者說》)可譯為「在這職業上」。

於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可譯為「對這件事」。



(1)介詞

①表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譯為「用、拿、憑、依據、按照、用(憑)……身份」等。如:

臣具以表聞……(《陳情表》)表示動作的工具或憑借,可譯為「用」。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陳情表》)表示動作的工具或憑借,可譯為「用」「憑借」。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表示憑借,可譯為「拿」「用」。

何以戰?(《曹劌論戰》)表示憑借,可譯為「憑」「依靠」。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表示依據,可譯為「按照」。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表示身份,可譯為「憑借」。

②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如:

臣以險釁……(《陳情表》)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可譯為「因為」。

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戰》)可譯為「因為」。

③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表示時間,可譯為「在」。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表示處所,可譯為「從」。

④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可譯為「和」。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可譯為「率領」。

(2)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系。

①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猥以微賤……(《陳情表》)表示並列,可譯為「並且」或不譯。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表示並列,可譯為「並且」或不譯。

②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不譯。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可不譯。

③表示目的關系,「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如:

謹拜表以聞……(《陳情表》)表示目的,可譯為「來」。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可譯為「來」。

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可譯為「來」。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可譯為「來」。

④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如:

臣以供養無主……(《陳情表》)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

但以劉日薄西山……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⑤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3)副詞。通「已」,已經。如:

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4)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於「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如: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記》)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解牛》)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

(5)無以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無以,固定結構,可譯為「沒有用來……的」「沒有辦法」。

3.詞類活用。

(1)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上:名詞作狀語,向上。

(2)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犬馬:名詞作狀語,像犬馬一樣。

(3)則劉病日篤。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 篤:形容詞用作動詞,加重。

(4)夙遭閔凶。閔凶:形容詞用作名詞,憂患不幸的事。

(5)猥以微賤。微賤:形容詞用作名詞,卑微低賤的身份。

(6)臣少多疾病。疾病:名詞用作動詞,生病。

(7)臣具以表聞;謹拜表以聞。 聞:使動用法,使……聞,使……知道。

(8)臣少仕偽朝。仕:名詞作動詞,做官。

(9)歷職郎署。職:名詞作動詞,任職。

(10)謹拜表以聞。表:名詞作動詞,上奏表。

(11)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外:名詞作狀語,在家外。

(12)內無應門五尺之僮。內,名詞作狀語,在家內。

(13)臣之進退。進退:動詞作名詞,進退兩難。

(14)凡在故老。故老:形容詞作名詞,年老而有功德的舊臣。

(15)無以終余年。終:使動用法,使……終。

(16)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遠:形容詞作動詞,離開。

(17)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孝廉,秀才:名詞作動詞,做孝廉,做秀才。

4.師生共同找出課文中的通假字。

(1)夙遭閔凶。 閔,通「憫」。

(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單的樣子。

(3)臣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4)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

5.古今異義詞。

(1)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不行 句中義:不能走路,這里是說柔弱。今義:不可以。

成立 句中義:成人自立。今義:①(組織機構等)籌備成功,開始存在;② (理論、意見)有根據,站得住。

(2)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告訴 句中義:申訴。今義:①受害人向法院告發;②說給人聽,使人知道。

(3)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辛苦 句中義:辛酸苦楚。今義:身心勞苦。

(學生找出其他古今異義詞。)

6.文言句式。

(1)急於星火 狀語後置

(2)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 狀語後置

(3)而劉夙嬰疾病 被動句

(4)拜臣(為)郎中 省略句

(5)前太守臣逵察臣(為)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為)秀才 省略句

(6)今臣亡國賤俘 判斷句

(7)則告訴不許 被動句

7.古代官職變化詞語。

(1)察、舉:考察舉薦,漢代以來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

如「察臣孝廉」「舉臣秀才」。

(2)拜:授予官職,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職。

如「拜臣郎中」;又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張衡傳》:「公車特徵拜為郎中。」

(3)除:任命、授職,一般指免去舊職、授予新職。

如「除臣洗馬」;又如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如果是「左除」,則是降級授職之意。

(4)賞:是由皇帝特旨頒布,賜予官職、官銜或爵位。

如《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

(5)擢:由選拔而提升。

如《海瑞傳》:「是瑞已擢嘉興通判,坐謫興國州判官。」

「超擢」則是越級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譚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等同參預新政。」

(6)遷:改官。用法較復雜,常見的有三種情況。

一是升遷,如《海瑞傳》:「遷淳安知縣。」海瑞由原教諭官提升為知縣。

二是改任,相當於轉調原職品級的官職,如《張衡傳》:「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新職太史令與舊職郎中官職級別相同。

三是降職,即「左遷」。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即指被降為江州司馬。

(7)徙:改任官職,多指一般的調職。

如《張衡傳》:「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即說張衡所居官職一直未得到改任。

(8)謫:官吏降級,相當於貶。

如白居易《琵琶行》:「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

(9)出:指出京受任。

如《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中的「出」,就是指張衡離京任河間王的相。

(10)去:卸職。

如《張衡傳》:「自去史職,五載復還。」這里的「去」,就是卸職之意。

(11)黜:廢免,革職免官。

如《屈原列傳》:「屈原既黜,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

要注意,「黜」與「貶謫」相同,但有區別,貶謫是出自皇帝的詔令,黜有時則是上司對下屬官員的處分,《書博雞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對「臧使者」的處分。

(12)放:放逐。

如《史記·屈原列傳》「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中的「放」就是貶謫放逐的意思。

「放」有時也指京官調任外地,如《譚嗣同》「即放寧夏知府,旋升為寧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3)陟:升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

如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陟」即指提升和進用。

「陟」常和「黜」連用表示人才的進退,降官曰「黜」,陞官曰「陟」。如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理亂不知,黜陟不聞。」

(14)奪:罷官免職。

如《書博雞者事》:「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

(15)罷:革除官職。

如《書博雞者事》「又投間蔑污使君,使罷」中的「罷」是指被革去了官職。

(16)復:恢復舊職。

如《書博雞者事》中「為復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復」指重新任命,恢復舊職的意思。

五、作業設計

1.背誦課文;

2.筆譯全文。

附:板書設計

陳情表

李密

祖孫情深 (盡孝) 盡孝日短 先盡孝

君臣義重 (盡忠) 盡忠日長 後盡忠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決矛盾

閱讀全文

與陳情表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