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落實三維目標求答案
一、在教學設計中整合三維目標,真正體現新課程教學目標的全面性
。教師在制定課時教學目標時,應從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兩方面著眼,突出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獲得成功體驗,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圍繞目標設計教學過程,在過程中落實目標
。教學目標一經確立,教師就要根據教學目標去組織教學內容;選用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一切教學活動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去展開。在教學中,知識技能目標與過程目標都得到了落實,而且各個目標之間在功能上形成了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而這正是實施新課程的目的所在。
㈡ 談談在教學實踐中怎樣落實三維目標
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它是面向版全體學生,力權爭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獲得現代化公民必須具備的語文素養,注重的是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那麼,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落實三維目標,帶給學生一個全新的課堂,能夠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
「三維」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是新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它能否盡快取得成效,取決於我們教師對它認識的程度,取決於有效教學策略、方法的整合和運用。
㈢ 如何在具體課堂教學過程中貫徹和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在一些課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開課中,教師為了突出過程與方法、情專感態度與價值屬觀的教學目標,盡其所能地創設了各種「生動」的教學情境,安排了大量的游戲、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等活動,並在教學中不時地加入一些貼標簽式的「道德情感教育」,課堂上學生興趣高漲,氣氛熱烈。然而在「熱鬧」之餘,往往看不到教師在知識與技能形成的關鍵處給學生以必要的引導和點撥,學生在實踐活動之後缺乏理性的總結歸納,很多課堂上沒有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完成作業的時間。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成績檢測時,其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往往達不到《課程標准》或《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不少教師由此深感困惑:我在教學中如此盡力地體現新課程理念,為何在教學質量上事與願違?
㈣ 如何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其中,知識與技能仍然被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放在了突出地位,後面兩個目標則充分體現了新課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特徵(可稱之為「過程性目標」)。三維目標的確立為基礎教育順應時代發展作出了科學的目標定位。 教學目標是人們對教學結果的一種預設。作為構成教學諸要素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它既是教學的出發點,又是教學的歸宿。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課時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否恰當,教學過程中目標的達成度如何,將直接決定一堂課的教學效果,進而決定教學質量。在此,本人擬從目前課堂教學中的一些現象分析出發,就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理解、把握和處理三維目標的有關問題,談一點個人的看法。 [現象一] 在一些課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開課中,教師為了突出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盡其所能地創設了各種「生動」的教學情境,安排了大量的游戲、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等活動,並在教學中不時地加入一些貼標簽式的「道德情感教育」,課堂上學生興趣高漲,氣氛熱烈。然而在「熱鬧」之餘,往往看不到教師在知識與技能形成的關鍵處給學生以必要的引導和點撥,學生在實踐活動之後缺乏理性的總結歸納,很多課堂上沒有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完成作業的時間。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成績檢測時,其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往往達不到《課程標准》或《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不少教師由此深感困惑:我在教學中如此盡力地體現新課程理念,為何在教學質量上事與願違? [現象二] 課程改革在我縣正式實施已近兩年,但在一些教師的教學中,仍然表現出只追求知識技能單一目標的傾向。看其教學設計,難見數學思考、解決問題與情感態度方面的目標表述;觀其課堂教學,基本沿襲傳統模式,學生主要通過聽講或簡單的問答去接受知識。一節課下來,除了被動接受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學生在其他方面鮮有收獲。 [反思] 產生以上兩種現象的根本原因,一是教師對新課程三維目標的認識不足;二是對三維目標間的關系把握失當;三是教學目標游離於教學過程之外,沒有得到落實。 「現象一」暴露出對知識技能目標的忽視,導致教學只有熱鬧的過程,學生沒有掌握後繼學習所必備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是一種華而不實、無果而終的教學;「現象二」則反映出教學中過程性目標的缺失,這樣的教學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等綜合素質的發展嚴重受限。 以上兩種現象反映了當前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出現的兩個極端,它們都偏離了課程改革的正常軌道,若不及時糾正,將嚴重影響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和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 [對策] 一、加強理論學習,深入理解課程目標 1、明確數學教學的三維目標 在《數學課程標准》中,三維目標在結構和表述語言上都有變化。根據數學教學的學科特點,《數學課程標准》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進行了分解和重組,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細讀《標准》可知,這四個方面的目標並非純粹的並列關系,其中含有相互間的融合與滲透。如在知識技能目標中,多次出現「經歷……..過程」,即在某一個方面的目標中,蘊含了其他方面的目標。 2、正確理解三維目標之間的關系。知識技能目標同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兩方面的目標(過程性目標)應該是一種相輔相承的關系,而不是對立的關系。關於這一點,《數學課程標准》中已有明確闡述:「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有利於其他目標的實現為前提。」這就是說,一方面,知識技能目標是實現發展性目標的基礎和依託,因為任何過程性目標的實現,都要通過對一定的具體教學內容的學習為載體來進行,如果脫離了具體知識的學習,任何「過程」都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失去價值;另一方面,過程性目標是實現知識技能目標的中介,因為任何知識和技能總是要通過一定的學習形式和學習過程來獲得。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教學固然不可取,只重過程而問題得不到解決的課堂教學,也不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因此,我們應該牢固樹立過程與結果並重的意識,並在教學活動中努力促成各個教學目標之間的協調統一和相互促進. 二、在教學設計中整合三維目標,體現新課程教學目標的全面性 鑒於以上分析,教師在制定課時教學目標時,就應從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兩方面著眼,突出教學目標的全面性。 現以實例說明: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數學教材第九冊《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 教材分析:本課含有以下教學內容:(1)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2)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應用。首先,這兩個教學內容顯然直接對應了本課的知識技能目標。但僅僅看到這一點是不夠的,因為教材中還蘊涵著豐富的發展性目標因素,即在推導公式的時候,如果不是由教師包辦,而是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去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就能有效地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合作意識,並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熏陶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可確定為: 1、使學生初步掌握平行四邊形的計算方法,能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進行計算。 2、通過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操作實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並初步感知平移、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3、使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獲得成功體驗,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在以上的教學目標中:第1條屬於知識技能目標,它含有「理解並記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和「會用公式進行計算」這兩個具體的目標。第2、3條則體現了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過程性目標。 顯然,此教學目標避免了前面所述兩種現象中目標缺失不全的弊端,體現了三維目標的整合。 三、圍繞目標設計教學過程,在過程中落實目標 教學目標一經確立,教師就要根據教學目標去組織教學內容,選用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一切教學活動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去展開。 例如,根據前面確立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一課的教學目標,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就應該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1、 以復習長方形面積公式引入新課。(「轉化」的起點) 2、 進入探求新知的環節後,可先讓學生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求法,再通過合作交流和教師的引導,明確轉化的方向。 3、 動手實踐,完成轉化。讓學生通過剪、移、拼等操作活動,完成平行四邊形到長方形的轉化。此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延高剪開」的必要性。(轉化的關鍵) 4、 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後,教師應作小結並再現公式的推導過程,同時啟發學生去感悟平移和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進一步落實數學思考目標) 5、 保證課堂練習的質量和時間,以使學生牢記和熟用公式。同時,教師要根據課堂交流和作業反饋信息,對知識技能目標的達成度進行量化檢測。(落實知識技能目標、解決問題的目標) 在此,我們可以設想這樣的教學進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動手剪切、平移和拼接,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和概括,歸納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然後,帶著成功的喜悅,利用公式去解決求面積的各種實際問題……整個過程完全圍繞預先設立的教學目標來進行。學生通過親歷這個過程,不僅能夠牢固掌握並熟練運用S=ah這個公式,而且對平移和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有了初步體驗,在數學思維和學習方法上進行了一次有效的積累,感受了成功的快樂,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在這樣的教學中,知識技能目標與過程目標都得到了落實,而且各個目標之間在功能上形成了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而這正是實施新課程的目的所在。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根本,是進行小學數學教學首先要完成的。如:使學生能正確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確地運用概念等一些有關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目標,完成這些基本的教學目標是實現教學的首要前提。作為構成教學諸多要素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它既是教學的出發點,又是教學的歸宿點。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課時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否恰當,教學過程中目標的達成度如何,將直接決定一堂課的教學效果,進而決定教學質量。在此,本人就目前課堂教學中的一些現象和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理解、把握和處理三維目標的有關問題,談一點個人的看法。 在一些課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開課中,有這樣的現象:教師為了突出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盡其所能地創設了各種「生動」的教學情境,安排了大量的游戲、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等活動,並在教學中不時地加入一些貼標簽式的「道德情感教育」,這樣的課堂學生往往興趣高漲,氣氛熱烈。然而在「熱鬧」之餘,往往看不到教師在知識與技能形成的關鍵處給學生以必要的引導和點撥,學生在實踐活動之後缺乏理性的總結歸納,很多課堂上沒有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完成作業的時間。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成績檢測時,其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往往達不到《數學課程標准》的基本要求。還有一種現象,在一些教師的教學中,仍然表現出只追求知識技能單一目標的傾向。看其教學設計,難見數學思考、解決問題與情感態度諸方面的目標表述;觀其課堂教學,基本沿襲傳統模式,學生主要通過聽講或簡單的問答去接受知識。一節課下來,除了被動接受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學生在其他方面鮮有收獲。 以上兩種現象反映了當前參與式教學中數學教學出現的兩個極端,它們都偏離了參與式的正常軌道,要糾正這些現象,除加強理論學習,深入理解課程目標外,還應: 一、在教學設計中整合三維目標,真正體現參與式教學目標的全面性。 教師在制定課時教學目標時,應從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兩方面著眼,突出教學目標的全面性。例如《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數學教材第十二冊)教材中《圓柱的體積》一節中含有以下教學內容:(1)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2)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應用。首先,這兩個教學內容直接對應了本課的知識技能目標。同時,教材中還蘊涵著豐富的發展性目標因素,即在推導公式的時候,如果不是由教師包辦,而是讓學生去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就能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合作意識,並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熏陶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可確定為: 1.使學生初步掌握圓柱體體積計算方法,能用圓柱體體積公式進行計算。 2.通過經歷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操作實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並初步感知切割、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3.使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獲得成功體驗,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在以上的教學目標中:第1條屬於知識技能目標,它含有「理解並記住公式」和「會用公式進行計算」這兩個具體的目標。第2、3條則體現了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過程性目標。 顯然,此教學目標避免了前面所述兩種現象中目標缺失不全的弊端,體現了三維目標的整合。 二、圍繞目標設計教學過程,在過程中落實目標。 教學目標一經確立,教師就要根據教學目標去組織教學內容;選用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一切教學活動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去展開。 例如,根據以上所確立的《圓柱的體積》一課的教學目標,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應該著重把握以下幾點: 1.以復習長方體體積公式引入新課。(「轉化」的起點) 2.進入探求新知的環節後,可先讓學生大膽猜想圓柱的體積的求法,再通過合作交流和教師的引導,明確轉化的方向。 3.動手實踐。學生通過剪、拼等操作活動,完成圓柱體到長方體的轉化。此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延高剪開」的必要性。(轉化的關鍵) 4.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得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後,教師應作小結並再現公式的推導過程,同時啟發學生去感悟切割和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進一步落實數學思考目標) 5.保證課堂練習的質量和時間,以使學生牢記和熟用公式。教師要根據課堂交流和作業反饋信息,對知識技能目標的達成度進行量化檢測。(落實知識技能目標、解決問題的目標) 在此,我們可以設想這樣的教學進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動手剪切、平移和拼接,將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再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和概括,歸納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然後,帶著成功的喜悅,利用公式去解決求體積的各種實際問題……整個過程完全圍繞預先設立的教學目標來進行。學生通過親歷這個過程,不僅能夠牢固掌握並熟練運用V=sh這個公式,而且對切割和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有了初步體驗,在數學思維和學習方法上進行了一次有效的積累,感受了成功的快樂,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在這樣的教學中,知識技能目標與過程目標都得到了落實,而且各個目標之間在功能上形成了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這樣不僅體現了教學目標的「主體性、探索性、實踐性和激勵性」原則,也正是實施參與式教學的目的所在。
㈤ 如何落實三維教學目標精華帖
語文課程制定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它是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獲得現代化公民必須具備的語文素養,注重的是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那麼,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落實三維目標,帶給學生一個全新的課堂,能夠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為此,筆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去著力落實三維目標。
一、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只顧傳授知識給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能力。我們原來的應試教育就過多的注重學生的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能力培養,把知識的傳授與能力培養割裂開來,培養出來的只是眼高手低的人,而不是真正的人才。現在社會極需有能力的人才。所以,我們應把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結合起來,這是我們語文教學應完成的第一個目標。語文教學中,要落實的能力目標主要是「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促進的。在課堂教學中,我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這幾個方面的綜合訓練。如,在學習《春》這篇寫景文章中,我讓學生美美的聽,美美的讀,美美的說,美美的寫,把聽、說、讀、寫四種能力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知識,並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又如,在每節課前安排兩名同學進行演講,開辯論會等,從而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訓練學生寫日記,培養他們觀察生活的能力。我認為「聽、說、讀、寫」能力都應注意培養。同時,學生的處世、應變、協調能力等也應在語文課上得到培養。
二、轉變教師角色,促進師生交往。
教學過程是一個雙邊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打破「教師中心」、「課堂主角」的舊思想,教師要轉變角色做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有效參與,讓學生自主學習,成為有效參與學習的主體者、主動者。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如課堂上,一位同學對某個問題做出了正確解答,老師仍然追問:「他回答的對不對呀?」學生則齊答:「對」。由此可見,只有交往的形式,而無實質性內容。教師必須轉變角色,促進師生之間的真正交往。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是師生平等參與教學的過程,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引導學生自由表達,自主探索。同時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應積極創設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間,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差異,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之間的真正交往互動。
三、轉變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
所謂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這兩種學習方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傳統學習方式強調接受,建立在人的客觀性、依賴性上,從而導致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消失,窒息了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消滅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阻礙了學生的發展。
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被動性的學習態度,把學習轉變成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使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關鍵是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有機結合。學生採用這樣的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獲得有效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價值觀的形成。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能力,使知識文化得到積累。如學習《丑小鴨》一課時,我讓學生選擇
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分組合作表演課文內容,學生便自由組成了一個小組。課外他們為表演好課文內容,獻計獻策,選資料,互相幫助,學習研究。有的編歌舞、皮影戲、話劇等。待課堂交流時,在課堂上盡情展現,使得課堂生動、活潑,對課文的理解收到了顯著效果。這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潛能得到了開發,主動的地位得以真正體現,從而促進了學生的共同發展。
「語文課堂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的活動。」因此,我在課堂上,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品讀,去揣摩、品味、欣賞文中的語言,做一次「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式的鑒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學生在各自體驗和相互啟發之中,使學習成為一種愉悅而富於教益的精神生活。
四、注重課堂評價
教學目標的「多維」,決定教學評價的「多元」,既要評價學生知識與能力,又要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還要評價學習過程與方法。在交流反饋時,老師既要關注學生答案的正確性,又要關注學生得出答案的思考過程。在學生答問後追問:你是怎樣想出來的?既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運用,又要關注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對知識的興趣程度和對學習的專注程度。在評價中,注意尊重學生的人格。如,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學中,對「愚公移山」一事你持何態度展開討論,大多數同學表示贊成,並要學習他不怕困難,堅信有志者事竟成。但也有個別同學持反對態度,主張搬家或繞道而行,批評愚公不知變通等。並舉事例,同學爭論起來一時難分高下,最終焦點落在老師的評價上。於是我說:同學們各有各的理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正常的。大家講的都有道理,特別是持反方意見的同學,發言能與眾不同,表述自己獨特的見解,真了不起!我尊重學生的意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尊、自信的個性品質,使學生愛思考,敢思考,會思考。還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中還經常用贊賞、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如「相信自己,你們會讀好的」,「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在課堂評價中有效的落實「三維目標」,尊重學生生命發展的獨特性,讓每位學生都能在教學中得到發展,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
五、注意課堂教學的生活化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美國著名教育家華特做出了「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論斷。因此,《語文課程標准》根據語文教學的實際狀況強調語文課程的生活化,要進一步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把語文學習的背景擴大到學生整個生活世界中。如,學習朱自清的《背影》、林海音的《爸爸的花落了》、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等歌頌父母的課文時,我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父母關愛自己的事。這樣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還能對學生心靈產生強烈震撼,很好地實現語文教學的情感目標。又如,學習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余
秋雨的《信客》、揚絳的《老王》等文章,引導學生領會、體驗,學會關心身邊的普通人。同學們以「我身邊的普通人」為話題,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了同學們對他們的敬佩及同情。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撥動學生心弦。再如,學習了關於環保類的文章後,布置學生開展對當地的生態和環境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的活動。類似這樣的活動,把語文課堂學習和社會生活直接聯系在一起,擴大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范圍,新課程所要求的對學生實施的語文綜合素質的教育才能落到
實處。
「三維」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是語文新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它能否盡快取得成效,取決於我們教師對它認識的程度,取決於有效教學策略、方法的整合和運用。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三維」目標,還將不懈追求和奮斗!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qking.com/content/PrintArticle.aspx?newsid=30779
㈥ 如何結合學科特點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新課程提倡三維目標的落實。這是符合教育規律的,也是教育的本質。因為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靈魂,沒有教學目標的課堂是無序的,更是盲目的。三維目標的落實是整體的、系統的、有機結合的。可是傳統的課堂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學科中是滲透的,而課改的課堂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只有洋溢著激情的學習態度,持有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才能經歷體驗真實得學習過程,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學到真知、提高能力。下面談談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確定教學目標的幾點體會: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首先是具體的。教學目標確定越具體課堂效果越好,反之,教學目標模糊、抽象也正是造成課堂低效一個重要原因。我們在設定教學目標時,常出現的了解、培養、理解等詞彙,實際是不明確的,是太過寬泛的。 例如《背影》一文的教學目標:1、能用簡明的語言概括課文的內容。這個簡明,就是不明確,什麼語言就是簡明的,百把字還是四五十字?如果換為能用一兩句話概括課文的內容,學生做起來就明確了。2、反誦讀中品味朴實而飽含深情的語言。這也是不具體的,什麼是「飽含深情的語言」學生如何來判斷。3、學習具體生動的描寫。這個描述也是不具體的,如果換為「知道具體描寫所具備的三個要素,嘗試運用這三個要素」比較一下,這樣是不是就明確了很多呢?這些目標,教者一定明確,要教得清楚,教的明白。可以在上課前問一下自己:今天我大致要教什麼?能不能用較為清晰的語言描述出來,而不只是講某課,學生能通過這一節課要學到多少,有幾個層次?而不只是配合教學了某一課。學生的語文能力絕對是教師教出來的,不論是閱讀能力還是寫作能力。教與不教絕對不一樣,教好與教不好也絕對不一樣。同樣的教材不同的成績,就是因為教者的不同;同樣的教材同樣的學生,不同的課堂效果,也同樣是教者的不同。學生把最美好的時光交付於我們,我們絕不可以給學生一筆糊塗賬。要讓目標明確起來,可嘗試多用一些行為動詞,如「劃出」「嘗試運用」等,描述越具體越好。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也是要有彈性的。同樣一篇課文《登高》,小學、初中、高中都出現過,目標的制定當然就是不一樣的。再如小學的課文《少年閏土》,到初中會學到一篇《故鄉》,前者就是從後者里節選出來的,但目標絕對不會一樣。在制定目標,必定考慮的一個因素就是學生,即使同是初中,不同的班也會是不同的情況,有時在自己班裡上課是一種效果,換個學校,換個班就是另一種效果了,在制定目標時不能不考慮這些因素。特別是帶好幾年課的教師,在這一屆學生上這一課制定的目標,到下一屆的時候就不一定能用上了。 三、教學目標的確定是集中的,也是連續的。「集中」,是指一節課的設計要時時扣住目標進行,每一個環節的推進也必定是圍繞目標而來的,要注意的是當課堂生成的時候,不能因為學生的一兩個閃光點而忘了來時的路和要去的方向。「連續」,是指在實施目標的時候應考慮前後的聯系。比如,比喻這種修辭方法,小學的時候就學到了,初中也在學,高中也在學習,但在考試的時候還是有學生不會。其實比喻在各個階段的學習側重點是略有不同的,小學階段能識別它是一個比喻句就好了,到初中,就得了解明喻、暗喻、引喻幾個類型,還得理解遠用比喻的好處,可以使語言表達更為生動、形象。而到了高中,就從它的藝術效果上分析了。
㈦ 如何理解並落實新課標中的三維教學目標
如何理解並落實新課標中的三維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目標是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專法、情感態度和屬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設計的。這三個維度各代表一個方面,彼此之間相互滲透,融為一體,都注重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學科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是:語文課程目標是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設計的。這三個維度各代表一個方面,彼此之間相互滲透,融為一體,都注重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那麼,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理解和落實語文教學三維目標,這。。。。。。
㈧ 如何落實三維目標
《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其中,知識與技能仍然被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放在了突出地位,後面兩個目標則充分體現了新課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特徵(可稱之為「過程性目標」) 。三維目標的確立為基礎教育順應時代發展作出了科學的目標定位。教學目標是人們對教學結果的一種預設。作為構成教學諸要素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它既是教學的出發點,又是教學的歸宿。因此,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課時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否恰當,教學過程中目標的達成度如何,將直接決定一堂課的教學效果,進而決定教學質量。在此,本人擬從目前課堂教學中的一些現象分析出發,就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理解、把握和處理三維目標的有關問題,談一點個人的看法。[現象一] 在一些課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開課中,教師為了突出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盡其所能地創設了各種「生動」的教學情境,安排了大量的游戲、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等活動,並在教學中不時地加入一些貼標簽式的「道德情感教育」,課堂上學生興趣高漲,氣氛熱烈。然而在「熱鬧」之餘,往往看不到教師在知識與技能形成的關鍵處給學生以必要的引導和點撥,學生在實踐活動之後缺乏理性的總結歸納,很多課堂上沒有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完成作業的時間。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成績檢測時,其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往往達不到《課程標准》或《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不少教師由此深感困惑:我在教學中如此盡力地體現新課程理念,為何在教學質量上事與願違?[現象二] 課程改革在我縣正式實施已近兩年,但在一些教師的教學中,仍然表現出只追求知識技能單一目標的傾向。看其教學設計,難見數學思考、解決問題與情感態度方面的目標表述;觀其課堂教學,基本沿襲傳統模式,學生主要通過聽講或簡單的問答去接受知識。一節課下來,除了被動接受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學生在其他方面鮮有收獲。[反思]產生以上兩種現象的根本原因,一是教師對新課程三維目標的認識不足;二是對三維目標間的關系把握失當;三是教學目標游離於教學過程之外,沒有得到落實。「現象一」暴露出對知識技能目標的忽視,導致教學只有熱鬧的過程,學生沒有掌握後繼學習所必備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是一種華而不實、無果而終的教學;「現象二」則反映出教學中過程性目標的缺失,這樣的教學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等綜合素質的發展嚴重受限。以上兩種現象反映了當前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出現的兩個極端,它們都偏離了課程改革的正常軌道,若不及時糾正,將嚴重影響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和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對策] 一、加強理論學習,深入理解課程目標1、明確數學教學的三維目標在《數學課程標准》中,三維目標在結構和表述語言上都有變化。根據數學教學的學科特點,《數學課程標准》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進行了分解和重組,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細讀《標准》可知,這四個方面的目標並非純粹的並列關系,其中含有相互間的融合與滲透。如在知識技能目標中,多次出現「經歷……..過程」,即在某一個方面的目標中,蘊含了其他方面的目標。2、正確理解三維目標之間的關系。知識技能目標同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兩方面的目標(過程性目標)應該是一種相輔相承的關系,而不是對立的關系。關於這一點,《數學課程標准》中已有明確闡述:「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有利於其他目標的實現為前提。」這就是說,一方面,知識技能目標是實現發展性目標的基礎和依託,因為任何過程性目標的實現,都要通過對一定的具體教學內容的學習為載體來進行,如果脫離了具體知識的學習,任何「過程」都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失去價值;另一方面,過程性目標是實現知識技能目標的中介,因為任何知識和技能總是要通過一定的學習形式和學習過程來獲得。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教學固然不可取,只重過程而問題得不到解決的課堂教學,也不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因此,我們應該牢固樹立過程與結果並重的意識,並在教學活動中努力促成各個教學目標之間的協調統一和相互促進.二、在教學設計中整合三維目標,體現新課程教學目標的全面性鑒於以上分析,教師在制定課時教學目標時,就應從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兩方面著眼,突出教學目標的全面性。現以實例說明: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數學教材第九冊《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材分析:本課含有以下教學內容:(1)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2)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應用。首先,這兩個教學內容顯然直接對應了本課的知識技能目標。但僅僅看到這一點是不夠的,因為教材中還蘊涵著豐富的發展性目標因素,即在推導公式的時候,如果不是由教師包辦,而是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去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就能有效地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合作意識,並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熏陶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可確定為:1、使學生初步掌握平行四邊形的計算方法,能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進行計算。2、通過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操作實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並初步感知平移、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3、使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獲得成功體驗,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在以上的教學目標中:第1條屬於知識技能目標,它含有「理解並記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和「會用公式進行計算」這兩個具體的目標。第2、3條則體現了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過程性目標。顯然,此教學目標避免了前面所述兩種現象中目標缺失不全的弊端,體現了三維目標的整合。三、圍繞目標設計教學過程,在過程中落實目標教學目標一經確立,教師就要根據教學目標去組織教學內容,選用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一切教學活動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去展開。例如,根據前面確立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一課的教學目標,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就應該把握以下幾個要點:1、 以復習長方形面積公式引入新課。(「轉化」的起點)2、 進入探求新知的環節後,可先讓學生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面積 的求法,再通過合作交流和教師的引導,明確轉化的方向。3、 動手實踐,完成轉化。讓學生通過剪、移、拼等操作活動,完成平行四邊形到長方形的轉化。此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延高剪開」的必要性。(轉化的關鍵)4、 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後,教師應作小結並再現公式的推導過程,同時啟發學生去感悟平移和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進一步落實數學思考目標)5、 保證課堂練習的質量和時間,以使學生牢記和熟用公式。同時,教師要根據課堂交流和作業反饋信息,對知識技能目標的達成度進行量化檢測。(落實知識技能目標、解決問題的目標)在此,我們可以設想這樣的教學進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動手剪切、平移和拼接,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和概括,歸納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然後,帶著成功的喜悅,利用公式去解決求面積的各種實際問題……整個過程完全圍繞預先設立的教學目標來進行。學生通過親歷這個過程,不僅能夠牢固掌握並熟練運用S=ah這個公式,而且對平移和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有了初步體驗,在數學思維和學習方法上進行了一次有效的積累,感受了成功的快樂,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在這樣的教學中,知識技能目標與過程目標都得到了落實,而且各個目標之間在功
㈨ 請問一下,如何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制定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它是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獲得現代化公民必須具備的語文素養,注重的是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那麼,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落實三維目標,帶給學生一個全新的課堂,能夠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為此,筆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去著力落實三維目標。一、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只顧傳授知識給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能力。我們原來的應試教育就過多的注重學生的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能力培養,把知識的傳授與能力培養割裂開來,培養出來的只是眼高手低的人,而不是真正的人才。現在社會極需有能力的人才。所以,我們應把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結合起來,這是我們語文教學應完成的第一個目標。語文教學中,要落實的能力目標主要是「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促進的。在課堂教學中,我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這幾個方面的綜合訓練。如,在學習《春》這篇寫景文章中,我讓學生美美的聽,美美的讀,美美的說,美美的寫,把聽、說、讀、寫四種能力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知識,並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又如,在每節課前安排兩名同學進行演講,開辯論會等,從而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訓練學生寫日記,培養他們觀察生活的能力。我認為「聽、說、讀、寫」能力都應注意培養。同時,學生的處世、應變、協調能力等也應在語文課上得到培養。二、轉變教師角色,促進師生交往。教學過程是一個雙邊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打破「教師中心」、「課堂主角」的舊思想,教師要轉變角色做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有效參與,讓學生自主學習,成為有效參與學習的主體者、主動者。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如課堂上,一位同學對某個問題做出了正確解答,老師仍然追問:「他回答的對不對呀?」學生則齊答:「對」。由此可見,只有交往的形式,而無實質性內容。教師必須轉變角色,促進師生之間的真正交往。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是師生平等參與教學的過程,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引導學生自由表達,自主探索。同時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應積極創設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間,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差異,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之間的真正交往互動。三、轉變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所謂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這兩種學習方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傳統學習方式強調接受,建立在人的客觀性、依賴性上,從而導致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消失,窒息了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消滅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阻礙了學生的發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被動性的學習態度,把學習轉變成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使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關鍵是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有機結合。學生採用這樣的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獲得有效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價值觀的形成。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能力,使知識文化得到積累。如學習《丑小鴨》一課時,我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分組合作表演課文內容,學生便自由組成了一個小組。課外他們為表演好課文內容,獻計獻策,選資料,互相幫助,學習研究。有的編歌舞、皮影戲、話劇等。待課堂交流時,在課堂上盡情展現,使得課堂生動、活潑,對課文的理解收到了顯著效果。這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潛能得到了開發,主動的地位得以真正體現,從而促進了學生的共同發展。「語文課堂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的活動。」因此,我在課堂上,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品讀,去揣摩、品味、欣賞文中的語言,做一次「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式的鑒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學生在各自體驗和相互啟發之中,使學習成為一種愉悅而富於教益的精神生活。四、注重課堂評價教學目標的「多維」,決定教學評價的「多元」,既要評價學生知識與能力,又要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還要評價學習過程與方法。在交流反饋時,老師既要關注學生答案的正確性,又要關注學生得出答案的思考過程。在學生答問後追問:你是怎樣想出來的?既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運用,又要關注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對知識的興趣程度和對學習的專注程度。在評價中,注意尊重學生的人格。如,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學中,對「愚公移山」一事你持何態度展開討論,大多數同學表示贊成,並要學習他不怕困難,堅信有志者事竟成。但也有個別同學持反對態度,主張搬家或繞道而行,批評愚公不知變通等。並舉事例,同學爭論起來一時難分高下,最終焦點落在老師的評價上。於是我說:同學們各有各的理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正常的。大家講的都有道理,特別是持反方意見的同學,發言能與眾不同,表述自己獨特的見解,真了不起!我尊重學生的意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尊、自信的個性品質,使學生愛思考,敢思考,會思考。還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中還經常用贊賞、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如「相信自己,你們會讀好的」,「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在課堂評價中有效的落實「三維目標」,尊重學生生命發展的獨特性,讓每位學生都能在教學中得到發展,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五、注意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美國著名教育家華特做出了「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論斷。因此,《語文課程標准》根據語文教學的實際狀況強調語文課程的生活化,要進一步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把語文學習的背景擴大到學生整個生活世界中。如,學習朱自清的《背影》、林海音的《爸爸的花落了》、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等歌頌父母的課文時,我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父母關愛自己的事。這樣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還能對學生心靈產生強烈震撼,很好地實現語文教學的情感目標。又如,學習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余秋雨的《信客》、揚絳的《老王》等文章,引導學生領會、體驗,學會關心身邊的普通人。同學們以「我身邊的普通人」為話題,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了同學們對他們的敬佩及同情。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撥動學生心弦。再如,學習了關於環保類的文章後,布置學生開展對當地的生態和環境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的活動。類似這樣的活動,把語文課堂學習和社會生活直接聯系在一起,擴大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范圍,新課程所要求的對學生實施的語文綜合素質的教育才能落到實處。「三維」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是語文新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它能否盡快取得成效,取決於我們教師對它認識的程度,取決於有效教學策略、方法的整合和運用。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三維」目標,還將不懈追求和奮斗!
㈩ 如何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制定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它是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獲得現代化公民必須具備的語文素養,注重的是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那麼,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落實三維目標,帶給學生一個全新的課堂,能夠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為此,筆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去著力落實三維目標。
一、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只顧傳授知識給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能力。我們原來的應試教育就過多的注重學生的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能力培養,把知識的傳授與能力培養割裂開來,培養出來的只是眼高手低的人,而不是真正的人才。現在社會極需有能力的人才。所以,我們應把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結合起來,這是我們語文教學應完成的第一個目標。語文教學中,要落實的能力目標主要是「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促進的。在課堂教學中,我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這幾個方面的綜合訓練。如,在學習《春》這篇寫景文章中,我讓學生美美的聽,美美的讀,美美的說,美美的寫,把聽、說、讀、寫四種能力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知識,並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又如,在每節課前安排兩名同學進行演講,開辯論會等,從而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訓練學生寫日記,培養他們觀察生活的能力。我認為「聽、說、讀、寫」能力都應注意培養。同時,學生的處世、應變、協調能力等也應在語文課上得到培養。
二、轉變教師角色,促進師生交往。
教學過程是一個雙邊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打破「教師中心」、「課堂主角」的舊思想,教師要轉變角色做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有效參與,讓學生自主學習,成為有效參與學習的主體者、主動者。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如課堂上,一位同學對某個問題做出了正確解答,老師仍然追問:「他回答的對不對呀?」學生則齊答:「對」。由此可見,只有交往的形式,而無實質性內容。教師必須轉變角色,促進師生之間的真正交往。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是師生平等參與教學的過程,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引導學生自由表達,自主探索。同時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應積極創設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間,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差異,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之間的真正交往互動。
三、轉變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
所謂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這兩種學習方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傳統學習方式強調接受,建立在人的客觀性、依賴性上,從而導致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消失,窒息了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消滅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阻礙了學生的發展。
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被動性的學習態度,把學習轉變成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使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關鍵是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有機結合。學生採用這樣的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獲得有效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價值觀的形成。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能力,使知識文化得到積累。如學習《丑小鴨》一課時,我讓學生選擇
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分組合作表演課文內容,學生便自由組成了一個小組。課外他們為表演好課文內容,獻計獻策,選資料,互相幫助,學習研究。有的編歌舞、皮影戲、話劇等。待課堂交流時,在課堂上盡情展現,使得課堂生動、活潑,對課文的理解收到了顯著效果。這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潛能得到了開發,主動的地位得以真正體現,從而促進了學生的共同發展。
「語文課堂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的活動。」因此,我在課堂上,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品讀,去揣摩、品味、欣賞文中的語言,做一次「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式的鑒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學生在各自體驗和相互啟發之中,使學習成為一種愉悅而富於教益的精神生活。
四、注重課堂評價
教學目標的「多維」,決定教學評價的「多元」,既要評價學生知識與能力,又要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還要評價學習過程與方法。在交流反饋時,老師既要關注學生答案的正確性,又要關注學生得出答案的思考過程。在學生答問後追問:你是怎樣想出來的?既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運用,又要關注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對知識的興趣程度和對學習的專注程度。在評價中,注意尊重學生的人格。如,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學中,對「愚公移山」一事你持何態度展開討論,大多數同學表示贊成,並要學習他不怕困難,堅信有志者事竟成。但也有個別同學持反對態度,主張搬家或繞道而行,批評愚公不知變通等。並舉事例,同學爭論起來一時難分高下,最終焦點落在老師的評價上。於是我說:同學們各有各的理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正常的。大家講的都有道理,特別是持反方意見的同學,發言能與眾不同,表述自己獨特的見解,真了不起!我尊重學生的意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尊、自信的個性品質,使學生愛思考,敢思考,會思考。還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中還經常用贊賞、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如「相信自己,你們會讀好的」,「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在課堂評價中有效的落實「三維目標」,尊重學生生命發展的獨特性,讓每位學生都能在教學中得到發展,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
五、注意課堂教學的生活化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美國著名教育家華特做出了「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論斷。因此,《語文課程標准》根據語文教學的實際狀況強調語文課程的生活化,要進一步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把語文學習的背景擴大到學生整個生活世界中。如,學習朱自清的《背影》、林海音的《爸爸的花落了》、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等歌頌父母的課文時,我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父母關愛自己的事。這樣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還能對學生心靈產生強烈震撼,很好地實現語文教學的情感目標。又如,學習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余
秋雨的《信客》、揚絳的《老王》等文章,引導學生領會、體驗,學會關心身邊的普通人。同學們以「我身邊的普通人」為話題,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了同學們對他們的敬佩及同情。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撥動學生心弦。再如,學習了關於環保類的文章後,布置學生開展對當地的生態和環境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的活動。類似這樣的活動,把語文課堂學習和社會生活直接聯系在一起,擴大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范圍,新課程所要求的對學生實施的語文綜合素質的教育才能落到
實處。
「三維」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是語文新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它能否盡快取得成效,取決於我們教師對它認識的程度,取決於有效教學策略、方法的整合和運用。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三維」目標,還將不懈追求和奮斗!